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诗两首教案课程设计概述本次教学着重通过两首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和《题西林壁》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唐代的风俗文化和儒家思想,鉴赏诗歌艺术,懂得文学审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唐代的风俗文化特点和儒家思想。

2.掌握诗歌鉴赏和表述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内涵和审美价值。

能力目标1.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反应能力。

2.培养感悟生活、情感表达与思辨的能力。

3.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学修养。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课文在课前,教师准备好《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并复印发给学生。

在上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导入方式,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导入方式:诗歌解读教师对《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重要词汇进行解读,比如“古原草”,“露”和“别离”等,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中的情感反应和诗歌运用意义,了解唐代社会风俗和人文思想。

第二步:学习诗歌鉴赏1.教师让学生分组阅读此诗,然后请两组同学进行概括诗歌中的情感内涵和表达手法,进行对比分析。

2.教师讲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运用技巧,比如押韵、语言抒发和意象叙述。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美学鉴赏,讨论诗歌韵律和诗歌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

第三步:练习诗歌背诵在完成诗歌学习和鉴赏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诗歌背诵,并邀请学生上台进行朗诵和表演。

第四步:学习第二首诗歌《题西林壁》在上述内容学习后,教师让学生阅读第二篇诗歌《题西林壁》,进行诗歌比对和鉴赏。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诗歌细节和表达手法,比对两首诗歌在思想意义和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第五步:课外拓展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自主读写和练习,深入了解和感受唐代文化,提高自身文学鉴赏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古诗词的经典作品,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和分享。

教学效果本次教学通过对两首唐代古诗的学习和鉴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代文化和文学美学,提高语言表达、思维反应和综合素养能力,加强了学生对古诗文化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初中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初中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初中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自然美和人文情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 理解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3. 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表达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首古诗的文本和相关的注释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过的古诗,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入新课,介绍两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分发两首古诗的文本,让学生独立阅读。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解释其含义。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三、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古诗的主题和意境。

四、表达与创作(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

2.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创作,例如写一首类似的古诗或者画一幅与古诗相关的画。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的收获和感受。

2. 教师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古诗,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评价:1. 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评估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掌握程度。

2. 教师通过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题目,了解学生对古诗主题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3. 教师通过评估学生的表达和创作,了解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程度。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诗两首》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内容,对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有初步的认识。
2.学会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艺术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3.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歌,提高朗读水平。
4.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积累一定数量的诗词词汇,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几项任务:
1.诗歌填空: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诗歌的填空练习,巩固对诗歌字词的记忆。
2.诗词鉴赏:让学生从给定的几首诗中,选择一首进行鉴赏,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
3.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模仿《诗两首》的风格,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诗歌。
“同学们,现在请你们完成以下课堂练习,检验一下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故事导入法,为学生讲述《诗两首》背后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代的诗人往往借助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首诗,它们的作者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的心声吧!”
2.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3.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提高语文素养。
4.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情感营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感悟诗歌之美。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诗两首》,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营养,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在课后,请你们继续阅读诗词,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诗两首》七年级优秀语文教案

《诗两首》七年级优秀语文教案

《诗两首》七年级优秀语文教案《诗两首》七年级优秀语文教案[教学思路]本文的两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对母亲的深爱。

《纸船》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

诗人以纸船为题,赋予纸船以特别的含义,寄托了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

《金色花》从假想写起,“假设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依恋。

在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进步感悟诗的才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安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才能。

由“假设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开展学生的个性,又开展合作精神,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泉,母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美妙的感情。

我们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你怎样向母亲表达你的爱意呢?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

母爱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永久的主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深情地颂扬过母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两首诗:中国女作家冰心的《纸船》,和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出示目的1、把握诗文基调,表情朗读诗文,培养鉴赏诗歌的才能;背诵诗歌,丰富语言积累。

2、自主、合作、探究地进展学习。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安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才能。

三、知识积累以下知识主要让学生在预习中作好积累笔记,课堂上老师以检阅的方式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1、字词积累大家预习了吗?看看这些字词你解决了没有?字:嗅摩衍匿祷词:匿笑祷告读一读,讲一讲。

2、作家作品知识积累:关于泰戈尔: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___年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儿童文学家。

散文诗两首七年级上册教案5篇

散文诗两首七年级上册教案5篇

散文诗两首七年级上册教案5篇散文诗两首七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和借鉴诗中借助一种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唐代大诗人孟郊曾写过一首千古传诵,歌颂母爱的诗歌——《游子呤》,下面让我们集体背诵这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歌颂母爱的散文诗——《金色花》《荷叶母亲》(板书课题)二、交流资料1、大屏幕展示泰戈尔、冰心画像及其概况。

2、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其主要作品有散文诗集《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小说《沉船》、《小沙子》等,泰戈尔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3、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主要著作有小说《斯人独憔悴》、《超人》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教师播放《鲁冰花》背景音乐,并范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

多媒体显示:衍(yǎn)匿笑(nì)沐浴(mù)祷告(dǎo)并蒂(dì)菡萏(hàn)(dàn)欹斜(qī)徘徊(pái)(huái)4、教师指点,学生朗读。

5、组织朗读竞赛。

把全班分成男生、女生两大组,组织一场男、女生朗读竞赛。

可分为集体朗读竞赛和个人朗读竞赛。

四、再读课文,研讨内容〈一〉大屏幕显示研讨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诗两首》教课设计【教课目标】1、指引学生意会诗中所包括的对母亲深切的爱。

2、朗诵品尝两首诗是怎样表达对母亲深切的爱。

3、模拟诗歌中对母亲爱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已对母亲的爱。

【教课假想】1、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创造气氛、导入母爱的主题。

2、朗诵,配乐朗诵品尝全诗,掌握两首诗的感情。

3、发挥想象能力借用详细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

【教课时间】一课时。

【教课过程】一、导入师生配乐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二、朗诵整体掌握两首诗1、自由朗诵,整体感知两首诗。

2、请男、女同学集体朗诵这两首诗。

3、想象一下诗中主人公的形象,两首诗中的抒怀主人公形象是否同样 ?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抒怀主人公的特色?《金色花》中的抒怀主人公是一位俏皮的孩子。

《纸船》的抒怀主人公是一位纤弱的女子。

4、播放三段音乐。

哪两段音乐合适做这两首诗的背景音乐?为何呢 ?5、配乐朗诵这两首诗。

三、商讨研读这两首诗怎样表达母爱《金色花》1、这位俏皮的孩子借用什么表达对母亲的爱?2、“我”变为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好玩──“看着妈妈工作”──为妈妈做点事──回到妈妈身旁3、诗中最后有两句对话,你能谈谈妈妈说此话时的心情吗?4、配乐品读全诗。

《纸船》1、这位纤弱的女子用什么来寄望对母亲深切的爱?2、这位纤弱的女子对母亲的爱我们能够理解,但为何有“悲痛”呢?3、配乐品读全诗。

四、仿写仿说1、两首诗中你最喜爱哪几句?自由读你最喜爱的诗句。

分男、女生竞赛背诵。

2、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母亲深切的爱,但都没有直接说“妈妈,我爱你呀 ! ”,你可否模拟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经过一个详细的事物也来谈谈你对妈妈的爱。

五、回首品尝配乐朗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诗两首》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诗两首》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诗两首》教案教材分析:本单元的课文为《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是中学语文学习中必须熟读的经典之作,都是唐代诗人的代表作品。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诗的特点和欣赏方法,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和节奏,并在此基础上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欣赏方法。

2.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和节奏。

3.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悟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欣赏方法。

2.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和节奏。

3.阅读、分析和欣赏文学作品。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悟力和审美能力。

2.如何整合教材、加强知识点链接,促进知识体系的构建。

教学方法:1.读课文自然朗读,并明确人物与情境。

2.导入课文,让学生先自主思考理解,再结合教师的引导进一步把握文本。

3.了解古诗的韵律与节奏,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4.古诗的欣赏方法,通过对古诗的解读,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阅读方法。

5.古诗的写作技巧,通过分析古诗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如何创作一首好的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1.介绍课题和课程目标。

2.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形式引入古诗的丰富内涵,缓解学生对古诗的恐惧心理。

3.让学生先自主思考理解,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看法和感受。

二、课文教学:1.讲解古诗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2.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并配合诵读演示,让学生有所体验。

3.阐释古诗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阅读方法。

4.分析古诗的组成结构特点,让学生掌握古诗写作技巧。

三、仿写练习:1.让学生仿写古诗,抓住古诗的特点,如情感抒发、意境、韵律和节奏。

2.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后复习:1.让学生写总结,对本节课进行回顾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主练习,并收集收集古诗欣赏资料。

五、板书设计:静夜思登鹳雀楼床前明月光白日依山尽疑是地上霜黄河入海流举头望明月欲突天涯路低头思故乡应有尽有处教学反思: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造性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通用17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通用17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通用17篇)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

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

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金色花》《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

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

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导入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

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

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

(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诗——《金色花》。

《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

(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优秀教学案例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两首诗歌的基本内容、韵律和节奏,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学会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
4.借助词典和网络资源,自主查找与诗歌相关的背景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将诗歌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体验诗人的生活情感。
3.运用比较法、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然后,我会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此外,我还会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解答和辅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3.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分享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4.反思与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
本案例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互相评价,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发现并改正错误。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评,学会欣赏他人,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这种反思与评价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提升和全面发展。

七年级语文教案《诗两首》

七年级语文教案《诗两首》

七年级语文教案《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情感,提升情感素养。

(2)理解诗歌对社会、人生的启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难点:(1)分析两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讨法、欣赏教学法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两首诗歌的原文及注释。

2. 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及作者。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字词,理解诗歌意境。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提升情感素养。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写一篇关于两首诗歌的感悟体会。

8. 板书设计《诗两首》一、诗歌主题思想二、诗歌情感表达三、诗歌艺术特色四、诗歌修辞手法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诗二首-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诗二首-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诗二首-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并解读古代诗歌,领悟其中的情感与思想;2.掌握韵律和节奏的基本概念,并了解其在诗歌中的运用;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吟咏史诗的特点和意义;2.理解赤壁赋的写作背景和深刻思想;3.掌握古诗中的常用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细致揣摩诗歌的文化内涵,并思考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2.通过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1.讲授分析法:通过讲解、互动和解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2.举例说明法:通过阅读和举例,启发学生思考、理解和运用;3.创设情境法:将生活场景与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容易入手把握。

教学建议1.在讲解吟咏史诗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它的时代背景和作用,让学生在精神上接近它;2.在阐释赤壁赋时,老师需要适度运用繁简结合的方式,避免教学过于抽象;3.在诗词鉴赏环节,老师可以搭建一些互动平台,让学生更有动力参与课堂。

课程内容诗一:《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课堂讲解此诗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现了作者豪迈不羁的人生态度。

本诗韵律华丽,选用比较豪放的词语,体现出李白“不拘一格,任性而为”的特点。

此诗描绘了酒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人们对生活的喜爱和追求。

在诗中,李白把自己的人生与饮酒联系在一起,把饮酒看做是对发自内心的欢乐的享受,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敢于放手一搏,不枉此生。

诗二:《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是日也,天公作美,晴,京师 = 一作:京城。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教案三篇©篇一一、教学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课前准备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学生:了解关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和传说,有条件查一下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天上的街市》二、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今天,我们跟随着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2、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

(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3、想像过程(板书):街灯}→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明星4、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全班带着感情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七年级语文教案《诗两首》

七年级语文教案《诗两首》

七年级语文教案《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首诗歌的字词认读与理解。

(2)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3)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境理解。

(2)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的美。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提高课堂活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提高朗读水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4. 课堂练习:(1)学生模仿诗歌的韵律、节奏,创作小诗。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诗歌。

2. 写一篇关于两首诗歌的赏析文章。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模仿创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背诵情况、赏析文章和创作诗歌的质量。

3. 小组合作评估: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贡献和团队合作能力。

七年级语文教案《诗两首》

七年级语文教案《诗两首》

七年级语文教案《诗两首》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诗歌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创作方法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两首诗歌的文本和图片。

使用诗歌鉴赏软件,帮助学生分析和欣赏诗歌。

提供诗歌创作模板和参考资料,帮助学生创作诗歌。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础知识(5分钟)第二步:分析第一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15分钟)第三步:分析第二首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欣赏诗歌(15分钟)第四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10分钟)第五步:总结诗歌的特点和价值,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5分钟)3.2 时间安排第一步:5分钟第二步:15分钟第三步:15分钟第四步:10分钟第五步: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诗歌创作和对诗歌的分析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来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不足之处。

4.2 教学反馈学生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作业来提出问题和反馈意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和诗歌鉴赏软件诗歌创作模板和参考资料5.2 参考资料王朝闻. 诗歌鉴赏[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杨洪基. 诗歌创作与欣赏[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学活动活动一:诗歌知识问答,让学生测试对诗歌基础知识的掌握(5分钟)活动二:诗歌鉴赏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10分钟)活动三:诗歌创作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互相评价(10分钟)6.2 教学目的活动一:测试学生对诗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初一语文《诗两首》公开课教案参考资料优秀教案

初一语文《诗两首》公开课教案参考资料优秀教案

初一语文《诗两首》公开课教案参考资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来感悟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难点: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如《静夜思》等。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古诗的魅力在哪里?你们喜欢学习古诗吗?2.学习第一首诗《咏鹅》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咏鹅》,让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教师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什么场景?鹅的特点是什么?3.学习第二首诗《春晓》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春晓》,让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教师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色?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诗歌,进一步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分享自己在朗读、背诵过程中的感悟。

5.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6.作业布置背诵两首诗《咏鹅》和《春晓》。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朗读、背诵、分享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了古诗的魅力,达到了教学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较好。

4.不足之处:在课堂小结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充分,未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获。

今后需注意调整课堂节奏,保证每个环节的时间充足。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时,可以通过具体的诗句分析,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通过示范朗读和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2.教学难点补充对于诗歌意境的感悟,可以通过设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

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表达诗歌的情感。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诗两首》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诗两首》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默写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教学难点:诗歌的表现手法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静夜思》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诗歌?这些诗歌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简介诗人李白,导入新课。

2.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节奏和停顿。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3.理解诗歌内容(1)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4.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讨论诗歌的表现手法如何突显主题。

5.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静夜思》。

第二课时:《登鹳雀楼》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学习的《静夜思》,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简介诗人王之涣,导入新课。

2.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节奏和停顿。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3.理解诗歌内容(1)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4.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等。

(2)讨论诗歌的表现手法如何突显主题。

5.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登鹳雀楼》。

第三课时:综合实践活动1.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2)讨论两首诗歌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诗歌创作(1)教师提供一些关键词语,如“月亮”、“家乡”、“大自然”等。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白居易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初一语文上册《白居易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b.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c.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体验诗歌之美。
d.加强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评价:
a.采用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b.结合终结性评价,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评估教学效果。
4.艺术特色分析:详细分析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白居易诗两首》的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展开讨论。
2.话题引导: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白居易诗歌的语言特色是什么?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一)教学重点
1.理解《白居易诗两首》的内容和背景,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意象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学难点
1.诗歌中抽象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对学生来说较难理解。
2.帮助学生突破传统诗词鉴赏的固定模式,培养个性化解读和创新能力。
4.学生通过课堂讨论、互动,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提高思维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等方式,让学生在阅读、感悟、品味中掌握诗歌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2.运用比较阅读法,让学生对两首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3.情境创设:展示《白居易诗两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景象,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初一上册语文《诗两首》教案设计

初一上册语文《诗两首》教案设计

初一上册语文《诗两首》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体会这两首诗所包括的哲理。

2、体验人世至爱亲情,遭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育安康高尚的审美情味和审美才干。

3、培育先生鉴赏诗歌的才干。

【教学重点】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布置】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是母爱的力气推进了世界的开展。

明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二、朗诵诗歌1、前提扫除字词阻碍:匿(nì)隐藏:不让人知道。

祷(dǎo)祈祷,向神祈求保佑。

衍(yǎn)2、朗诵诗歌:教员配乐范读。

先生配乐仿读。

朗诵指点:留意重音、语速、节拍、感情。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中央,朗诵处置的方法是不同的。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怪孩子。

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通知你,妈妈。

〞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坏事而快乐,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明其妙。

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淘气的语气。

先生自在朗诵,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淘气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三、感悟诗歌1、教员导语:这一首散文诗,让我们感遭到母子情深,感遭到母子之爱,那么一种亲昵,那么一种亲近。

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生动,那么心爱?{生:由于他沐浴着母爱。

}爱是交流的。

小孩子领受着母爱,也想着怎样报答母爱?2、协作学习:分组共同研讨以下效果(注:这些效果的提出,是先生在朗诵诗歌进程中提出的具有特性的效果。

)⑴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

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誉孩子心爱。

那金黄的颜色,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芒。

人们喜欢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意味孩子报答母爱的希望。

泰戈尔的想像真实新奇而美妙。

⑵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了解他的希望。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

教学设计诗两首《金色花》【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字词,能读会写“嗅、叠、匿笑、花瓣、沐浴、祷告、惊讶、倘若、无端、至爱”等词语。

2.了解两首诗歌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3.熟读背诵两首诗。

能力目标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两首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至爱的母亲。

【教学重点】1.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熟读背诵两首诗。

【教学难点】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如《金色花》中“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纸船》中“叠纸船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借朗读传情,活现作品情感。

朗读形式多样,个体大声朗读,学生示范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听读磁带等。

2.采用诗歌五步教学法。

知诗(知内容)——说诗(说诗意) ——想诗(想意境) ——悟诗(悟情感) ——品诗(品特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挂图、录音机、示范朗读带【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两首诗歌,整体把握诗意;重点研读《金色花》;指导学生自读《纸船》。

一、导语设计(欣赏图片,学生说感受)同学们说的很好,是的,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母爱是最崇高的,最美好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表现母子之间亲密情感的散文诗《金色花》。

(板书课题、作者)泰戈尔是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他的创作有五十多本诗和散文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

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小说有《沉船》《戈拉》《小沙子》等。

泰戈尔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泰戈尔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的影响是广泛的,惟独冰心最得其思想和艺术精髓,成了“最有名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徐志摩《泰戈尔来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

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

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

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
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

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

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

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

(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2、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

(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3、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

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

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

”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

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

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

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

)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5、[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 “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 “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 “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6、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

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7、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8、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

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文中由“假如
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设计
《纸船》
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

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二、教学步骤
1、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

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

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

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

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2、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

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3、[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

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4、[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① 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 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 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
地叠?
④ 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纸船,并以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
5、[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

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

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过渡)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6、问题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

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

(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

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
7、[教师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

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8、作业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

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

写在练笔本上。

9、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

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在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

10、信息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