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导论

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地域综合体,由区域中心、区域腹地和联系网络三大要素构成。从空间角度看,经济区域的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它们之间有一种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其中处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部分,就是区域经济中心或增长中心,相反,则是区域经济腹地。一般说来,增长中心就是城市,经济腹地就是农村,交通线路则是二者进行经济往来和能量交换的联系网络。因此,经济区域可表述为:以城市为增长中心、以农村为腹地、以交通线路为联系网络的经济地域综合体。
1、区域的概念,从经济学角度对定义区域概念,区域有哪些特点,如何划分区域。
2、如何划分区域,尤其是极化区域概念。
3、区域经济与国家经济的异同。
3、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4、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
本章学习目标和指南
1、掌握区域、区域划分和经济区域的概念。
2、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历程和理论的演变过程。
一、两组概念
1、区域(region)与地区(area):区域是指地球表面一定的地域空间,它是地区的泛称;地区是指特定的区域。
2、空间(space)与地域(territory):空间是对地球表面及其方位的一种表达;地域强调空间或区域的地方性和景观性,如区域内的自然条件、人口、资金、市场、资源等。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导论

3.区位经济学
•区位经济学
•廖什《区位经济学》 •廖什理论的根本出发点 •廖什的经济区边界的分类 •五组平衡方程 •假设条件 •举例:啤酒企业 •正六边形理论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导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v 三、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形成时间: 20世纪50年代
•背景:19世纪末,德国工业的
• 大发展
•工业区位论
•韦伯建立了工业区位论 •韦伯理论的基本框架
•聚集经济效益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导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v 二、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v (一)古典区位理论
3.运输区位论 •代表人物:胡佛
•运输区位论
•胡佛主要著作:《区位理论与 • 皮革制鞋工业》和《经济活动 • 的区位》
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二)新制度学派
•新制度学派
•研究的中心:将制度要素引入到区 域分析当中,研究政府及其体制对 区域发展的影响,并通过制定相应 的区域政策,协调区域发展。
•内容:(1)通过政府的干预而导致 • 生产的空间转移。 • (2)产业和部门规划。 • (3)缩小区域差距
•主要目标:八个
•自然地理 •地理学家认为区域之间的 学对区域 过渡不是跳跃的,而是渐进
的认识 的、互相衔接的。
•经济地 理学对区 域的认识
•经济地理 学对区域
•1、类型区
的认识 •2、系统区
PPT文档演模板
•经济地理 学与区域经 济学的关系
•两者日益靠拢,日趋融合
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导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域开发的影响:该主观行为如果是科学合理的,就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是伪科学、不合理的,就是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一、名词解释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有用的物质。
2.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3.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二、简答题1.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1.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2.自然资源利用的数量减少、依赖程度降低的趋势3.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协调越来越重要2.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1.纯自然资源型。
采取这种发展模式的区域往往有着储量巨大的一种甚或多种重要的矿产资源。
特点是:以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为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四种基本类型:高消耗高效益型<如美国>和高输出高收益型<如中东各石油输出国等>:在资源消耗殆尽后区域仍能持续发展。
高消耗低效益型<如苏联、中国>和高输出低收益型<如非洲资源输出国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输出省份>:一旦资源消耗完毕,严重影响整个区域的发展。
2.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四种发展模式里最好的一种,典型例子:美国。
区域经济学(第六版)第1章 区域经济学导论

区域结构
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 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 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 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 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 一步高涨。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2.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
传统理论:强调资本积累 新增长理论:突出知识积累的 作用
缺点: ①区域化直接利益的 独享性和“对内自由, 对外保护”的排他性; ②随着区域经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 化组织的增加、扩大 和发展而形成区域化 组织之间的竞争,同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相 比,交锋更多,其结 果会影响世界经济的 稳定和发展。
第三节 建立新区域经济观与
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一带一路”
三、“一带一路”是21 世纪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
享受的利益不同 对区内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
区际竞争的前景不同
影不 响同
区 域 分 工 的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5.区域经济政策
主要指为解决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基本目标:经济增长、均衡
第三节 建立新区域经济观与
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模式——“一带一路”
本 内 涵
新 区 域 经 济
考虑人们居住、出行等行为的效用最大化目标。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2)二战后区位论的发展
B、做出贡献学者: 以伊萨德、贝里、伯顿、D.M.史密斯、C.A.史密
斯等为代表的美国学者;以巴兰德尔、加里森、哈里斯 为代表的挪威、瑞典学者;以奥特伦巴、博芬特尔为代 表的德国学者和以哈格特、哈米尔顿为代表的英国学 者。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发展历程:
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导论

区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 第一节
国民经济发展是通过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及区际相互合作来 实现的,区域经济发展就构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 区域经济体现了国民经济系统中的横向联系,而产业经济 则代表国民经济系统中的纵向联系。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 经济发展就集中反映了国民经济系统中的横向联系和纵向 联系的变化,构成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所谓“条块”矛盾。 国民经济系统的运行表现为宏观经济(国民经济总体)、中 观经济(区域和产业经济)、微观经济(企业和个体经济)三个 层次。
经济区域的概念理解
第一章 第一节
经济区域是人类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 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 会综合体(白雪梅,1998)。 经济区域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市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产物,是特定地域范围内资源要素和产品、产业相对密 集分布和联系的空间性经济活动总体(陈鸿宇,1998) 经济区域是人类活动、社会化大生产在市场力量作用下 的产物,是在考虑了行政区划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经济 上具有密切相关性、同类性和联系性并且不能无限细分的 某一空间范围或地域经济综合体,它必须具备市场主体、 经济核心区、非核心区和要素流通网络四个最基本单元以 及具有协调和组织内部经济活动和外部经济联系的能力。
资金流
信息流 技术流
区 域 联 系
非 实 物 流
空 间 联 系
城市与区域
城市与城市
图1-1 区域联系框架
我国区域联系的特征
第一章 第一节
区域联系表现为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竞争关系。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区域利益的导向性和生产要素供给的有限性,导致 区域间的经济竞争。任何区域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其它区域而 获得长久的发展,因此每个区域的经济竞争是在区域间相互 依赖基础上进行的。 区域联系表现为互利互惠前提下的合作关系。相关区域在 自愿的基础上平等参与,依投入大小分享利益,分担风险。
区域经济学课件-导论

a.所有的活动都集中到一个地点;
b.所有活动在整个区域内呈现均匀分布
c.经济活动毫无系统模式,随机的分布
d.以上都不对
由于集中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不可能将 生产要素进行彻底的分割,并将其均衡 地分布在所有的地区。必须考虑到规模 经济和聚集的要求,在条件好的地方, 集中布局各类产业。聚集区的形成又带 来人口的增加,从而形成城市,成为地 区的经济中心。
步高涨。
(3)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
传统理论:强调资本积累 经济增长要素
新增长理论:突出知识积累的作用 经济总量的增长 区域发展表现: 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升级
《区 域 经 济 学》
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某一特定空间,
课件 不管其发展水平如何,最终都能在某一
特定空间上找出它的“影子”。这种经 济活动与特定空间的结合,产生了区域 经济学(Regional or Spatial Economics)。
讨论:谈到区域经济学,你首先想到什么?
导论
一、区域与经济区域 二、区域经济学 三、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创新能力上的巨大差 异,而这种差异又影响区域间发展速度 的差异,这种发展速度的差异是区域分 异的主要的条件。
(5)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区域经济学

第11页/共26页
三、利用类型
纯自然资源型-------如中东、中国、非洲
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美国
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日本、瑞士
资源缺乏型------
四、自然资源评价
1、评价原则:
自然的可能性、技术的可行性、经济的合理性相结合。
质量和数量相结合。
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 密
第23页/共26页
第24页/共26页
第25页/共26页
感谢您的观赏
第26页/共26页
区域经济 政策理论
区域经济制度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 区域投资环境 区域地方政府 区域经济政策体系
第8页/共26页
二、主要流派 1、新经济地理学派
突出经济地理学 提出三个命题: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运输成本 2、新制度学派(或区域政策学派)
其中心是将制度要素引入区域分析当中,研究政府及 其体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通过区域政策协调区域 发展。 3、区域管理学派 观点:借助于管理学方法,把区域作为对象进行管 理。 管理的内容:区域经济发展管理、人口管理、环境 管理
第1页/共26页
二、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 学。
三、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 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 保持 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前提下, 求得最大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2页/共26页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1、区域发展 2、区域经济政策 3、区际关系 -----(又分为区域分工协作关系、区域利益
一、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1、 古典区位理论----解决厂商布局及利益最大、成本最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区域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大可小.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范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问题.2、经济区域从研究经济活动出发,对地理空间的范围划定.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经常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3、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4、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5、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1如何组织区域内经济发展.2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3区域经济政策.7、区位理论的初期研究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发源在20世纪初的德国.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8、农业区位论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即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中,杜能提出了着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资和利息固定不变.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这三个因素决定的.数学表达式为:P=V-E+T尽管杜能理论还存在一些缺陷,如忽视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没有研究其它产业的布局,但其贡献是不朽的.他因第一个研究区位问题而被尊为区位论,也就是产业布局学的鼻祖.9、工业区位论19世纪末,德国工业的大发展,要求人们将工厂布局在生产成本最低点.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工业布局问题.韦伯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业区位论,韦伯理论的基本框架是:研究运费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再研究劳动费与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工业寻求最优区位三阶段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都不起作用,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2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作用时,上述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韦伯认为工厂的设立会从最低运费的地点移至劳动力费用最低的地点.3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作用时,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变形.10、运输区位论区位论的研究十分重视运输因素,但运输因素本身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美国学者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线路运营费用;二是站场费用.胡佛指出:1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线,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或终点最佳,因为在中间设厂将增加站场费用.这是大城市工业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2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它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11、现代区域经济学产生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是美国着名区域经济学家艾萨德教授.把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区位决策引入到一般化的经济学当中,探讨在平衡状态下空间经济的一般形态,并进而探讨空间经济的相互依存问题.艾萨德对区域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将纯理论的推导带入到对空间上的区域的各发展阶段的经济分布及其空间结构的研究,并设计出区域分析和应用的模型.这些模型为区域经济学进入主流经济学奠定了基础.12、埃德加.胡佛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包含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自然资源的位置确定之后,或者不能被移动,如土地、森林、矿山、草原等,或者很难移动,如水资源等.社会经济资源当中最主要是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他们的流动虽然是正常的,但必须付出相应的流动成本.所以,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的必要.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由于集中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不可能将生产要素进行彻底的分割,并将其均衡地分布在所有的地区.必须考虑到规模经济和聚集的要求,在条件好的地方,集中布局各类产业.聚集区的形成又带来人口的增加,从而形成城市,成为地区的经济中心. 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所谓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是指由于距离因素的影响,产品与服务的移动,必须支付相应的运输成本,否则就不可能流动.而为了减少距离成本,产品与服务生产的地方化就十分必要.第二章区域人口、资源环境1、人口资源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社会、经济、自然三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构成了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它决定着复合生态系统的运行机构和发展规律.2、复合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矛盾1人类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相对稳定性的要求与当前自然生态环境急剧变化的矛盾. 2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快速性与自然环境恢复和调节的缓慢性之间的矛盾.3地球上蕴藏的矿产和地下水资源等的有限性与人类的需要及开采能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4地球的体积是有限的,物质的生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人口的发展如无计划是无限的.3、自然资源的定义、特点自然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的基础性物质.自然资源的特点:稀缺性、可替代性、区域性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1、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1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2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只有把经济总量的提高、人口规模和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含义.2、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进入生产过程的,亦即投入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资源、技术等;另一类是形成生产环境的,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基础设施条件,相关产业的布局条件等,软件环境则包括经济制度、管理方式及组织形式等等.3、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的过程.若分解,则有:——从供给需求角度的分析: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需求拉动机制——从地区相互关系分析:本地发动型、周边地区带动型——从制度变迁分析:结构转换的驱动机制.4、低水平均衡增长理论——拉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投资增长只有突破一定的水平,才能实现经济增长的突破.——纳克斯的恶性循环理论.低收入——低储蓄——资本形成不足——收入低.5、非均衡增长理论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非均衡增长与均衡增长的区别,就在于认为由于落后地区资本的有限,不可能大规模地投向所有部门,而只能集中起来投入到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资本不足的问题.6、赫希曼的主导部门产业理论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就是选择若干战略部门投资,创造发展机会.赫希曼指出,如果是政府投资,则应选择公共部门,特别是基础设施,造成良好的发展的外部环境;如果是私人资本,则应投入到具有带动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专门化产业,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产出规模大,产值比重大,关联效应强,是区域经济的主体或核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关联效应1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2后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3旁侧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过程当中,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相关的服务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8、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手段,是把区域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到主导部门的发展上来,通过对主导部门的投入,激活产业链条,扩大区域市场需求,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理论发展到地域空间布局原理上,完善了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是在城市区配置下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是推动型产业及其综合体,而且也是拥有这种产业综合体的城市.布德维尔的定义增长极的形成有两大途径: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引导企业和行业在某些大城市或发达地区聚集而自动产生;②由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主动建立.9、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任何一个增长极都同时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者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如果极化效应强于扩散效应,溢出效应为负值,表明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点的聚集作用较强;反之,则溢出效应为正值,表明增长极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生产要素产生了向周围极化区域的回流.极化效应:主导产业和推动产业配置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生产综合体增长点,吸引周围其他经济活动向其集中,导致集聚经济优势,出现极化现象.所谓极化就是物质、能量、信息向区域核心集聚的过程.极化效应可分为规模经济、区位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三种类型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经济条件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某一设施或企业规模经营规模扩大,可生产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从而获得经济利益.它源于企业内部的经济合理性.区位经济是指某一部门或行业的全部企业都可以由于配置在某一共同区位而获得经济效益,它源于企业内部、部门或行业内部的经济合理性.城市化经济是由于把各类经济活动配置在一起,从而使某一处于一定级别的中心地区位的总体规模扩大,随之而出现的综合经济利益,它源于部门或行业外部、城市内的经济合理性.扩散效应增长极一旦形成并继续发展,必然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称为扩散效应.扩散效应具体表现在:①形成对其投入原料的新需求,扩大了市场,推动了区域内相关原料生产部门行业的建立和扩大规模;②扩大了有关部门的产量,增大的供给推动区域内使用这些新产品的部门经营规模扩大;③专业化产业部门的形成,促使了区域内地域分工的深化,全面提高劳动效率,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和实力;④增长极的极化与区域内相关行业的发展,产生对区域内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促使劳动力的转移以及部分资金的扩散;⑤增长极的极化与区域内相关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创造新的需求,同时也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引导生产,促进区域发展;⑥增长极的创新,使其作为技术、信息源不断向区域输入,提高区域内劳动力生产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10、点轴理论点,即增长极核、生长点.轴,即生长轴.其中心内容是:随着联结各中心地重要交通干线铁路、公路等的建立,形成了新的有利区位,方便了人口的流动,降低了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新的交通线对产业和劳动力具有新的吸引力,形成有利的资源环境,使产业和人口向交通线集聚并产生新的居民点.这种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交通线被称为“生长轴”.11、核心—外围地理论美国城市和区域规划学家约翰·弗里德曼于1966年提出.任何区域都是由一个或若干个核心区与边缘与所组成的.核心区可以是由一个城市或城市群及其周围地区组成.核心区居中,其他区居核心的外围地带.核心区是发展变化的根源,它能够产生和吸收创新,主导着外围区及整个地域的发展方向.当核心区在形成过程中达到能够自我发展所需的规模时,集聚效益显着,吸引着资金和人才.核心区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组织,保证生产效益显着,从而增强外围区的吸引力.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核心区将其发展所得扩散到外围区去,使外围区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燃料销售量增加,从而促进那里生产发展、就业机会扩大、次级核心区成长.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1、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福利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等在内的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过程.2、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论传统社会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钱氏理论对于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区域经济不同于国别经济,产业结构不可能系统完整.3、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相应提高,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并进一步向第三产业转移.原因: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4、库兹涅茨法则基本内容: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5、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率或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6、雁行形态说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像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雁行形态模式的两个变型:产业发展的次序一般是从消费资料产业到生产资料产业,从农业到轻工业,进而到重工业的不断高级化过程.消费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粗制品向精制品转化,生产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生产生活用的生产资料向生产生产用的生产资料转化,最终使得产业结构趋向多样化和高级化. 7、现代产业集群理论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它强调指出,具有国家竞争优势的产业通常具有很高的地方化和根植性特征,一个区域形成的产业发展具有路径依赖,通过技术升级不断地在自身所延伸的范围内发展,而不呈现明显的产业类型转变.如台湾地区的电子产业、意大利的轻纺产业.集群cluster概念是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引入,用于对围绕某个产业的企业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集聚的经济现象的描述.是指包括企业、支撑机构及政府等参与者在地理上围绕某个些产业而集中形成一个网络,网络内部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商业关系支持着各参与方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就是把集群联系在一起的是包括供求关系、共性技术、共同的市场导向、共同的劳动力市场和地方性文化等在内的一系列因素.每个个体的单个竞争能力都是这个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群的特点:一是弹性精专.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生产总是集中于有限的产品和过程,形成专业化的特点,专业化的分工是与生产的技术可分性以及垂直分离的生产组织方式相关的;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在相互的竞争中相互联系,互相协作和补充,区域作为一个集体,其生产是相当灵活和多样化的.二是地理集中性.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是产生外部规模经济的基础,是集群作为一种地域经济现象存在的基础.三是根植性.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深深地嵌入到区域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关系中.四是拥有相关的支撑机构.指区域内有各种各样的机构,包括企业、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培训机构、贸易协会、创新中心、政府部门、商业服务组织,等等,这些机构之间建立了有机的网络,并存在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它们都有强烈的提高本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集体意识,共同投入到提高区域竞争力的行动中去.五是创新性.集群内企业通过相互竞争和学习,有利于创新.8、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在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同时作用下进行的.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就引导和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作用的途径:供需关系能够引导各产业之间建立起经济技术联系,使它们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价格机制则可以调整要素在各产业之间流动和配置.竞争机制能够促进各产业努力进行技术更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使各产业按照技术的先进性出现兴起和衰落的更替.市场机制的缺陷: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控也不是万能的.市场价格信号失真,就可能导致某些产业发展过度,而另一些产业可能发展不足.无序的竞争则可能导致重复建设,使资源总体配置效率降低.政府干预: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作用方式:制订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之间的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次序等,将其作为指导区域产业发展的根据.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工资等政策工具,通过对不同的产业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以便有效地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使它们的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增长的总体要求.通过维持市场秩序、规范企业和个体的行为、消除限制要素在产业之间合理流动的种种障碍、促进市场信息畅通等,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干预的缺陷:政府干预同样也有其局限性,如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决策失误,或者干预过度,都可能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畸形,降低结构效率.9、地区生产专业化是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者产业.区位商计算公式为:LQij=Lij/Li/Lj/L 式中,LQij表示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L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产出,Li表示i地区的全部产出;Lj表示全国j行业的全部产出,L表示全国所有行业的总产出.10、产业间关联系数影响力反映一个产业部门影响其它产业部门的程度.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用影响力系数来反映当国民经济某一个产业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其它产业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越大,表明该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感应度反映一个产业部门受其它产业部门影响的程度.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用感应度系数来反映当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产业部门因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产业部门为其它产业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感应度系数越大,表明该产业部门受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影响越大,当经济增长率较高时,其发展也就越快. 11、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高专门化水平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符合区域资源环境特点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1、产业布局的定义产业布局是主体政府或者企业家在一定的体制或机制条件下对客体企业在地域上的配置过程,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可以从体制机制、主体、客体和区位条件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上述四个因素影响着企业的微观布局.——体制机制不同的体制机制条件对企业布局主体的思路和行为具有深刻的影响.企业布局主体必须根据体制机制的认可程度来决策自身的行为.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都是按照国家需要和政府的指令性计划进行布局;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政府的政策、规划引导下,根据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进行布局.。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区域经济、经济区域的基本概念,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经济区域构成要素与发展要素。
教学重点:重点是掌握区域的概念、区域分异基础和研究对象内容。
教学难点:区分区域、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几个概念。
课、学时: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一、区域概念的界定(一)概念界定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又是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一个区域。
地理学定义区域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
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主要是按行政权力覆盖面而划分。
社会学把区域看做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可以超过国界和行政边界,也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
目前,在经济学中关于区域的概念迄今尚未明确定义。
1922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定义: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
它可以按照内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我国学者认为:所谓区域,乃为有内聚力的地区。
它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制定的。
也就是说,区域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
区域乃为有内聚力的地区。
区域所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相关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相互交叉的渗透性。
区域概念所包含的基本内涵:首先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范围。
第二,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区域经济学讲义

区域经济学讲义导论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域空间为依托,研究其经济增长和发展一般规律、空间组织结构、区际关系、区域经济政策的综合性应用经济科学。
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2、区际关系3、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4、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第一章基本概念第一节区位、区位因子一、区位:活动主体所占据的空间位置或场所经济区位: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时,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所选择的具有特定条件的有限的空间范围。
经济区位空间形式:点区位: 以地理坐标描述;线区位:以走向和长度描述几点理解:区位具有特定的约束条件和不同的经济利益;区位强调由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区位主体是区位选择主体;区域经济可视为由若干区位组成的综合体。
二、区位因子(location factor)区位因子(区位因素) :“作为区位的经济原因运作的力”(韦伯)影响区位选择的区位因素类型:1、区内投入要素2、区内需求要素3、可移动的投入要素4、可转移的产出要素第二节区域、区域空间结构一、区域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的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的地域单位区域的含义:1、区域是一个实体概念,具有空间范围、形态和结构特征。
2、区域的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和边界是区域的五个基本要素3、区域具有客观性和动态性4、区域具有一定的等级体系二、经济区域经济区域:人类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的不可分割的社会经济综合体特征:(1)地域性或空间性。
(2)独立性或疆域性(3)开放性(4)完整性三、类型区与系统区1、类型区类型区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来划分的,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
类型区在区域研究中之所以显得重要,关键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区域在自然景观和经济景观的类型差异性。
差异研究是区域研究的生命,有差异才有类型。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区域经济学江苏师范大学国土资源研究所渠立权课程介绍:本课程是土地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区域经济要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制度等。
除此之外,本教材还介绍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与城市化道路等内容。
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尤其是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规划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学好区域经济学除了要求同学们具有这些学科的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导论要点:界定基本概念介绍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发展过程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任务一、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1、区域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即经济区域,有别于自然区域)。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经济区域有以下八个特点区域具有经济含义(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实现)。
它内部的资源、经济背景、产业特点、经济政策、与其他区域的关系等等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区域内部的同质性(相似性)。
区域间的异质性(差异性)。
边界的模糊性和范围的可变性。
统一性(是自然背景条件、物质内容及其结构等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地域单元)。
经济区域的系统性(内部各组成部分组成系统的有机整体,外部开放性)。
周期性(具有萌芽、形成、成长、衰退的发展过程)层次性根据区域的特点,一般而言,以行政边界作为区域边界的做法只能带来区域管理上的方便,对区域经济政策上的制定、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经济区域的类型根据形态特征,经济区域有均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根据物质内容的差异,经济区域可分为工业经济区、农业经济区、流域经济区等等。
2、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怎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种联系。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1
聚集效应
2
指同类企业在空间上,会具有集合(聚
集)的趋势,从而形成某一行业的产业
集群。
3
新经济地理学
4
从微观层面分析地区内公司的行为和地 缘因素的影响。
跨越式发展
指地区内经济快速发展,领跑其他地区。
增长极论
认为经济增长会在一种聚焦于特定产业 的经济发展区域内集中。
区域经济学的局限性和挑战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相对独立的特定地区内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关注地区之间, 以及地区内的经济联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定义
研究范围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某一特定地理范围内的经济现象 和问题,包括国际,国家,区域和城市的范围。
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学研究与地方相关的问题,包括城市化、 交通、生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等领域。
协助企业实现产品定位、市场策略、行业战略 经济等epi,以 支持创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数量分析
使用统计、计量等方法对于各种经济现象的发展情 况进行分析。
案例研究
通过案例研究发掘地方经济发展规律及产业特性, 从而支持理论建立。
质性研究
通过实地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和分析当地的特定 经济问题。
1 信息来源
地方数据的获取及其真实性是很多研究的局限所在。
2 理论适用性
理论的适用性和普适性在某些地方和问题上可能存在局限性。
3 缺乏综合性
区域经济学作为一个新学科,缺乏系统综合的理论体系。
结论和展望
结论
区域经济学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学科,将为当地经济 发展政策及商业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展望
随着全球化以及新一代科技的应用,区域经济学将 进一步拓展其研究视野与理论深度。
区域经济学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复习范围第一章导论1.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狭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
联系上: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和地理学知识。
1.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六个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海陆统筹。
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可持续、创新。
一、区域经济学的作用:1.综合开发利用区域条件2.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循环3.建立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4.开展地域空间结构研究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第一,研究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
1.农业—集体—承包2.城市—公有—多种所有制第二,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1.港口发展问题2.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第三,研究的历史使命:我国的政府需要一门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处于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问题以及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
1.3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经济地理对区域的认识:1.对区域认识的延伸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入人类和经济的因素。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
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点。
2.区域的分类——区划自从人们认识了区域,区划就成为人们对区域内部的组成及其区域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一种必然手段。
首先把地表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对地表进行逐层分解,形成一个区域系统。
3.类型区(产业相同的一个地区)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
区域经济学导论思考题

第1章区域经济学导论1.什么是区域?均质区、结节区和规划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区域:根据一定目的和原则而划定的地球表面一定范围的空间,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内聚力而历史奠定,具有相对完整的结构,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有机体。
区别:均质区指自然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的区域。
自然要素的相似性: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地形) 人文要素的相似性:方言区(语言)、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农作物。
具有单一的面貌,是根据内部的一致性和外部的差异性来划界的,其特征在区内各部分都同样表现出来,这种区域称之为均质区。
如干旱区。
结节区或功能区,枢纽区。
它是由区域内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规划区:政策在决策时,按照政策目标而界定的区域。
联系:都属于区域,拥有区域的特征。
2.为什么说资源禀赋差异、集聚经济和转移成本是区域经济分异和存在的客观基础?区域自然条件不同产生区域差异,各地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衡,并且要素具有不完全流动性,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相关企业按照产业和经济联系,在空间上相互聚集中从而带来成本节约和效率提高等经济利益,研究区域产业集聚;不同区域之间的生产要素李东和转移要有转移成本,区域经济学研究该项成本。
3.为什么说区域性、综合性和应用性是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特点?区域性是指研究对象的是区域,拥有各自的特点及发展状况,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是指某一区域经济状况及发展不仅仅取决于一种因素,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应用性是指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是要应用于显示生活中的,研究内容也来自于现实生活。
第2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制度环境)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区域发展与资源开发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资源是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因素,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及时空组合特征是决定区域发展方向,选择区域发展的模式的依据之一。
区域的发展需要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各种资源对区域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 人类发展着重于人类自身的发展,认为增长只是手段,而人类发展才是 目的,一切以人为中心。人类发展主要体现于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这 些能力包括:延长寿命的能力、享受健康身体的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 能力、拥有充分收入来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的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提高当然需要有社会总产品的增加.需要有 经济增长。只有经济持续增长,才有可能不断增加生产性就业和收入, 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文化水平,使一般民 众参与公共事务;没有经济增长,这些能力的扩大是有限的。但是,有 了经济增长,不等于就自动地导致人类发展。
✓ 打破这一困境,必须同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大量投资,使经济 增长率迅速达到一定高度,人均收入增长达到一定水平,才能突破低 收入所造成的贫困恶性循环,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
✓ 不足之处:该理论提出后,受到一些发展经济学家的批评。他们认为,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储蓄能力和水平低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市场容量不 足也有其片面性,这是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前景抱有相当悲观 的态度。
3、20世纪70年代:经济发展强调分配不公、失业和贫困问题 的改善
✓ 英国发展经济学家达德利·西尔斯l969年在新德里举行的国际发展协会第 ll届世界大会上的演讲,明确地反对把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目标,指出: “对于一个国家发展来说,应该提出的问题是:贫困发生了什么变化? 失业发生了什么变化?不平等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这三个方面都变得 较不严重,无疑这个国家就经历了发展。如果这三个中心问题中一个或 两个恶化了,特别是三个问题都恶化了,那么,即使人均收入成倍增长, 把这种结果称为是发展也是不可思议的。
(3)平衡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学课件 第1章-导论

2. 现代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
市场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廖什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市场区 位论的转化。
42
1)市场区位论
该学派的主要观点 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 位。随着商品销售问题日益突出,在考虑生产成本与 运费的同时,还需考虑市场划分与市场网络结构的合 理安排。
21
二. 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学的第二来源)
区位论研究什么? 正确的区位选择
廖什:“对我们来说,事物存在的时间是一定的,但我们却 可能动地选择它所在的地点……” 最优空间结构
一定区域范围内各有关要素的最佳区位所构成的关系
22
1. 古典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论 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
工业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韦伯
地方纯原料 (原料重量全部转至成品)
地方失重原料 (原料重量部分转至成品)
35
如何布局?
原料指数(MI)=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重量/制成品重量 MI>1,工业为原料地指向,(水泥、造纸、面粉、葡萄酒) MI<1,消费地(市场)指向,(啤酒、酱油) MI=1,可灵活布局,(石油精制、医疗器械)
3
其他学科如何定义区域?
自然地理学: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按其地表单元的 自然地理特征,可分为沙漠地带,冰原地带等。
政治学:国家管理的行政单位。按行政权力的覆盖面 来划分,其边界与国界或一国内的省,市,县界重合。
社会学:把区域看作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 的人类社会聚落,可以超越国界和行政边界。
运输区位论 美国空间经济学家胡佛
特点: 从单一的企业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二次大战以前(早期的发展)
(1)早在19世纪,殖民地的贫困落后问题,特别是富裕的国 家也存在一些贫困落后问题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但主要是 从社会角度研究如何加以救济。 (2)真正受到关注的是20世纪20年代,当时在经济高度发达 国家中,一些本来经济繁荣或比较发达的地区,如英国的北英 格兰、爱尔兰、威尔士与苏格兰地区,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等 陷入了结构性经济危机、萧条,到30年代更加严重,世界性的 经济危机爆发。
(四)区位决策
区位决策也即决策主体(又称区位决策 单位)的区位选择过程。
在一定的经济空间中,各区位所处的地位不同,其区位 因素各异,从而其市场、成本、技术、资源约束不同。 为追逐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各决策主体将根据自身的需 要和相应的约束条件选择最佳的区位,这就是区位决策 。
二、区域与经济区域
(一)区域
增长及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 种理想,在县始终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 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及增长及逐渐向其他部门或 地区传导。因此,在政策选择上,应选择特定的地 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极化效应:根据迈达尔理论,任何一个区域,不 管什么原因,只要它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 ,可以不断地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的进一步发 展创造条件。这时,即使原先赖以发展的优势已 经消失,它仍可以向前发展。所以在资本主义市 场机制自发作用的情况下,发达地区越来越富, 贫穷地区则越来越困难。
非线性是指经济区域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增长不成比例、系统 的整体功能不可加性和与之相关的放大作用。
开放性一方面指经济区域系统从外部环境获得物质、能量和 信息,同时又向外界耗散物质、能量,并传递信息;另一方 面指各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封闭的
三、区域经济
(一)区域经济的含义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核心——区域经济,是具 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亦是指在经济 上有密切相关性的一定空间范围的经济活动 和经济关系的总称。它是以客观存在的经济 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 来的具有区域特点的地域经济。
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
• (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 (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经济区域系统是一个非平衡、非线性的开放系统。
非平衡性是指组成经济区域系统的子系统及其单元的功能、 作用不是同等的、均匀的,这就导致经济单元之间及各子系 统之间互补、重组的协作及势差的动态作用。
一般按照地理、行政、文化、经济特征划分区域。
与地理学中的区域相比,经济区域具有如下特点: (1)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的产物。人是经济活动的 主体,“以人为本”这是一切活动的归宿。 (2)经济区域不能无限划分。 (3)经济区域不是固定不变的。动态的,小城市可以发 展成为大中城市,农村也可以发展成为工业区等。 (4)经济区域是开放的,其界限是模糊的。
(二)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学科渊源及实践
1、古典区位论
(1)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J.H.杜能的农业生产布局的 农业区位论(J.H.Thunen),《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孤立 国》。 (2)1909年德国经济地理学家A.韦伯的工业生产布局的工 业区位论(A.Weber),《论工业的区位》。 (3)1932年德国地理学家W.克里斯塔勒的城市规划布局的 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W.Christaller),《德国南 部的中心地》。 (4)1940年德国地理学家A.廖什(A.Losch)的市场区位 论(实际上是工业区位论),《经济的空间分析》。
经济区域比较注重如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发展条件的类似性; 二是发展方向的相对一致性; 三是经济结构的开放性; 四是经济联系的合理性。
区域经济比较注重如下六个方面的特征: 1、区域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4、综合性和系统性。 5、权益性。 6、社会性。
顾朝林认为区域经济其内容主要包括:①经济地带和经济区 划分;②形成区域经济的最重要因素——劳动资料;③区域 可扩大利用自然资源的可能性;④国民经济发展的地域比例 ;⑤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客观规律;⑥区域经济发展过程;⑦ 新区经济开发战略;⑧发达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⑨区 域国民经济综合体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组织;⑩科技进步对生 产布局和劳动地域分工体系的影响等。
回波效应:指为了在发达区域获得更高的 报酬,不发达区域流出其劳动和资本,发 达区域或核心区域凭借自身的优势,从不 发达和边缘区域吸入要素和资源壮大自己 ,引起不发达和边缘区域的衰落,扩大区 域经济差异。
(2)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基础是美国的跨国企业问题专家弗农等的工业生产生 命循环阶段论。认为工业各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 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在发展中必须经历创新 、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将 有兴旺部门转为停止部门,最后成为衰退部门。
(二)研究区域经济的现实意义
1、我国是一个自然、人文条件差异大、发展 极不平衡的大国。 2、西方国家都曾经出现过萧条区、衰落区, 我国某些老矿区集中的地区,人口超载地区 等不同类型与成因的“问题区域”至今还没 有针对性强,具体可操作的区域政策。 3、任何资源空间优化配置方案的实现,必须 以各利益主体合理权益得到保证为前提。
(3)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这一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由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F. Perroux)首次提出来的。
20世纪60年代初,罗德温(L.Rodwin)首次提出增长极的空间含义。20 世纪60年代中期,布代维尔(J.B.Bondville)又重新系统分析了经济 空间的概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Herchman)指出增长极对区域 经济发展的两种影响:“极化效应”(polarized effeet)和“涓滴效 应”(trickling-down effect)。
(三)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是指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外 部约束因素。
如人口分布、市场供求、资源分布等状况不同 ,从而其区位利益就具有很大差异,区位单位 的布局状况也就不同。
埃德加·M·胡佛的总结,一个区位的相对优劣,主要取决于四 类区位因素: (1)地区性投入:该区位上不易转移的投入的供应情况。它 具体是指存在于某一区位、难以从它处移入的原料供应品或服 务等。 (2)地区性需求:该区位上对不易转移的产出的需求状况。 生产和生活方面的需求。 (3)输入的投入:从外部供给源输入该区位的可转移投入的 供应情况。西气东输等。 (4)外部需求:可以向外部市场销售可转移产出中得到的净 收入情况。向外部销售产品。
区域经济学-导论
2020/8/25
参考书
• [1]周起业、刘再兴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 [2]张敦富.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 [3]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 [4]朱传耿等.区域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 [5]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 [6]吴殿廷主编.区域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 [7]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 [8]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北京:商务出版社,2003年。 • [9]朱传耿等.区域经济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 [10]张金锁、康凯.区域经济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1.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发展 理论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1957年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提出了“地理上的二 元经济”概念和“二元空间结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发展 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地理上的二元 经济,即经济发达区域和不发达区域并存的二元结构。
扩散效应:指发达区域或核心区域为了保 持自身的发展,不断增加向不发达区域和 边缘区域采购原材料、燃料和产品,输出 资本技术和设备,帮助它们发展经济,缩 小区域经济差异。
2、二战以后至6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2年(1945-1957年)是资本 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 缪尔达尔于1957年提出了累积因果论。 赫希曼于1958年在《经济发展》
艾萨尔德于1960年在他的《区域分析方法》
3、20世纪60年代以后
美国政府于1961年制定了区域再开发法,1965年又制定了 公共工程与经济开发法和阿巴拉契亚区域再开发法;日本 从1962年开始制定国土综合开发计划,提出了以大中城市 为中心划分各种类型的城市经济圈的构想;法国也从20世 纪50年代初开始进行区域规划,1963年正式成立全国区域 发展委员会,实行领土整治计划地区化,并以9大城市或城 市群体为核心,将全国划分为9个经济区;英国于1945年制 定战后第一个门业布局法。
区域是地球表面上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 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 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位。
区域是一个空间范围,由于区域差异性,资源 的稀缺性才产生了区域经济问题,否则就没有区域 经济问题而言了。
(二)经济区域
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 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 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 综合体。经济区域是劳动地域分工的必然 给果。
• 具体将有以下几个方面: • 1、有利于对各种不同类型区域的认识和了
解; • 2、有利于指导人们对自然资源正确的开发
利用; • 3、有利于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确保
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 4、有利于正确选择经济发展道路,发挥区
域优势,优化结构和布局; • 5、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四、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形成机制,即区域 结构变动的理论——地域分工理论;大国 经济的区域化发展规律——区域经济非均 衡增长理论;关于单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静 态研究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此外,还 有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区域经济可持 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