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歧义现象
汉语产生歧义原因及消除歧义方法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2008—06—24 11:56一、产生歧义的原因1.组合层次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
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2。
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如:①“进口彩电”,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②“学生家长",可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3.语义不明确造成歧义。
如:①“开刀的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了手术.②“妇女理发店”,可能是由妇女开办的理发店,也可能是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理发店。
③“诗人的风度",所说的可能是诗人,也可能不是诗人。
4.词类不同造成歧义.如:①“我要炒肉丝”,“炒"可理解为动词或形容词。
②“饭不热了”,“热”是动词,意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热"是形容词,意即饭凉了。
③“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做名词,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④“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做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做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里。
5.词语含义多解造成歧义.如:①“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可理解为他想起了什么事,也可理解为他要起床。
②“请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肴。
③“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向”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相同.6.句子成分残缺造成歧义.如:①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因为在“揭发”后随意省去一个“的”字,使文意中心可以前移,造成歧义。
既可理解为大家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一事气愤;也可理解为对护林员揭发这个问题的行为气愤。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疼 ,头不疼 。
社 含 。
语分别 是 “ 书”和 “ 杯子 ”的所 有者 , 这
时定 语 和 中 心 语 之 问 是 领 属 关 系 ;也 可
子, 我不愿 意当着人谈这 件事。( 稍停 )
( 严厉地 )我听说我在外边 的时候 ,你 这两年在家很不规矩 。 周萍:( 更惊恐 ) 爸, 没有的事 ,没
语 义指向 ,是 指一个成分与某 一成 分 发生直接 的语 义关系 ,句中某一成分
如果 语 义指 向不 明 ,就会 引起 句子 的歧 义 。例 如 :
三例都 只有一种切分 的可能。但语
法关 系上 ,既可以理解 为动宾关 系 ,也
可理解 为偏 正关系。因为 “ 出租” “ 学 习” “ 研 究”都兼 属动名词和动词 ,在
是充 当状语 ,句子都 只能作一种结构层
次 的分 析 。
语境歧 义是指说 写得 的表 达有 明确
的语 义内容,而 听者 在理解 时由于受语
( 5) A . 没有 , 做不好 的事情 。B . 没
有做 , 不 好 的事情 。A中 “ 没 有”作动 词 ,意思是 “ 什么事 都可 以做好” 。B 中作副词 ,意思是 “ 做 的都是好事 ”。
他功课” :但这句话也可 以理解为 “ 他 读英语不止一遍 了” ,这时跟 “ 又 ”发
生直接语义关系 的就是 “ 一遍 ”了。 ( 2)小 李有个 儿子 很骄傲 ( 可能 是小李很骄傲 ,也可 能是小李 的儿 子很
骄 傲 )。 ( 五) 语 境 因 素 造 成 的歧 义
二、歧义 的消除
周萍 为 什 么会 由惊恐 失 措 转 为放 下心?因为他先误解 了周朴园的话语 。 周朴园一开始就提 出了 “ 一件很对不起 自己的事 ”这样一个可 以与两个话题相 关联的断语 :它可 以是指周萍在外鬼混 的事 ,也可 以是指周萍与继母繁漪之 间 的乱伦关系 。周萍误解父亲 的话语 ,从 内因看 ,是 因为他心 中有鬼 。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从语义学角度谈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摘要:语言学家普遍认为,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句子的含义模棱两可, 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
歧义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存在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
本文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汉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对引起歧义的各种因素进行剖析,指出歧义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消除歧义的手段。
关键词:语义学,汉语歧义,歧义成因,消除歧义一、文献综述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以及语言表达之间的意义关系的学科。
语义学研究自然语言的语义特征;它把语义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去研究,探讨它的性质、内部结构及其变异和发展以及语义间的关系等。
语义学”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语言学家Michel Breal在1893年首先提出来的。
1897年,Breal编著的《语义学探索》一书问世,标志着今天所理解的语义学开始逐步形成。
1900 年,这本书被译成英文,书名为Semantics : Studies in the Science of Meaning 。
这本书是第一部语言语义学著作,其研究的重点在词义的历史发展方面,兼顾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随后,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语义学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50 年代逐步显露发展势头,从70 年代起才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语义学,发表关于语义学的著作,语义学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体系。
近十年来,现代语义学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多纬度和多层次的几个显著的特点。
如果说传统的语义学研究主要局限在词汇意义层次的话,现代语义学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对语言意义的多层次的考察。
笔者经过对近十年的文献研究发现,认知语义学和规范语义学是当代国际语义学研究的两大主流取向。
认知语义学就是在认知学的框架内研究语义,对心智进行经验性的研究,它对传统形式语义学的外部缺陷有着深刻的认识,是当代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
规范语义学的核心概念是形式体系,即一种抽象的模型结构,模型的抽象性意味着广泛的语义空间,进而彰显出语义自身的自由度。
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
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作者:马力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9期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中得到反映。
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让我们对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加深入。
一、多义句所谓语法歧义指的是句子的多义现象。
一个词不止一个意思叫做多义词,那么一个句子不止一个意思也可以叫做多义句。
多义句有两种:1.句子里有某个(些)词是多义词,因此,句子相应的就成了多义句,例如:他一天不吃饭也不行。
“饭”或指米饭,或指每天定时吃的饭食。
与此相应,这个句子也有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是说他一天也不能饿着,另一种意思是说他天天都得吃米饭。
这种多义句不牵涉句子的结构,是词汇范围里的事,与语法无关,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2.语法上的多义句,例如:“反对的是少数人。
”离开了一定的上下文,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确定的,因为其中的“反对的”可以指“反对者”(施事),也可以指被“反对者”(受事)。
这个句子不止一种意思,跟“反对”这个具体的词的意义无关,因为我们把“反对”换成别的动词,句子还是可能两种意思。
例如:看的是病人关心的是她母亲扮演的是一个有名的演员援助的是中国相信的是傻瓜事实上,只要动词是双向的,句子都可能有两种意思。
由此可见,这些句子的“多义性”是代表这些句子的抽象的“句式”所固有的,并不是组成这些句子的那些具体的词的词义引起的。
二、产生歧义的原因语法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出语法结构和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如果我们能够把多义句式分化为单义句式,那就说明我们在语法结构上找到了产生歧义的原因所在。
目前,能够用来分化多义句式的依据不外乎:组成成分的词类;层次构造;显性语法关系;隐性语法关系。
以下分别讨论这四种情况。
(一)比较“在黑板上写字”(后简称S1)和“在家里吃饭”(后简称S2)的构造都是“在+MP+D+M”,但是,这两个句子是有区别的。
S1可以变换为:把+M+D+MP。
S2不能这样变换。
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汉语中歧义现象:
汉语歧义现象是在汉语(即汉语标准语)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字语言现象,即
相同的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下表达的意思可能截然不同。
汉语歧义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可以说也是文化和历史熏陶的结果。
汉语中的歧义,使文本的表达立意遭到严重的错误解读。
因此,在日常应用中,要尽量避免出现歧义的现象,从而清晰明确地展示信息,准确地传达信息。
比如,在生活中,提出一个问题时,我们不能用歧义句,而应采取增补或改写将歧义句进行纠正。
另外,熟悉汉语历史和文化背景也有助于帮助我们判断谚语和比喻等词语表达
中所含歧义现象。
例如,在传统中国,结婚和死亡也是概念上的同义词,这种歧义正是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往事。
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种视角来深入地分析表达歧义的文本,比如社会语言学视角,以及比较语言学和语义学等学术视角。
这些都可以有助于更好地探究歧义的现象,并加以研究,以达到消解歧义的目的。
总结起来,汉语歧义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表达方式,以保持文章清晰、文意明确,可以从历史文化和语言学视角研究、认识歧义现象,从而有效消解歧义,实现更加准确的交流。
多音词引起的歧义例子
多音词引起的歧义例子
在汉语中,多音词是指一个字有多个发音和不同的意义。
这种现象在中文中非
常常见,而这种多音词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歧义。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几个多音词引起的歧义的例子。
1. 风(fēng):风是指空气流动的现象,也可以表示风力。
然而,在不同的语境下,风也可以表示感应或勾引,例如"风花雪月",就是指妖娆的风情。
2. 余(yú):余可以表示多余的部分,也可以表示剩下来的东西。
但是,余在另
外一种发音上可以表示姓氏,例如"余弦"就是一个姓氏。
3. 子(zǐ):子可以表示儿子,也可以表示某事物的后代。
另外,在不同的语境下,子还可以表示年代或者称呼职位,例如"子时"指的是早晨一到三点,而"学子"
则是指学生。
4. 江(jiāng):江是指较宽的河流或者水的一部分。
但是,当改为另外一种发音时,江又可以表示姓氏,例如"江泽民"就是一个常见的姓氏。
5. 折(zhé):折可以表示弯曲、压断的动作,也可以表示打折,比如"折扣"。
另外,折在不同的语境下还可以表示损失或者降低,例如"铁杆折"。
这些例子只是中文中多音词引起歧义的一小部分。
这些引起歧义的多音词的出
现使得我们在日常生活和阅读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其意义,以免产生歧义。
因此,在使用多音词时,我们需要注意语境,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其意思。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
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浅谈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2010-11-30 19:02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与的正确理解。
因而,我们在交际中应尽量避免歧义现象的出现。
这就要求我们在话语表达时,应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
本文针对汉语句子中的歧义现象作一概括的论述:首先对歧义进行概念上的界定,然后根据歧义形成的原因再将其归纳成不同的类型,最后在针对不同的歧义类型提出相应的方法以便消除。
一、歧义句的概念界定歧义句又叫同形句,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
换句话说,就是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
理解的句子歧义现象在口语中的存在没有在书面语中出现的那么普遍,口语中的歧义现象主要是由于说话的环境和表意不明造成的,而书面语中的情形则复杂得多。
二、歧义句产生的原因及其类型(一)语汇歧义语汇歧义,是因词的多义性而形成的歧义。
如:(1)你应该放下包袱。
(2)湖北已向玉树调拨了救灾物资。
(3)李明借王玉一本书。
例"包袱"可以理解为"用布包起来的包儿",也可以理解为"某种负担"。
例介词"向"有"从"和"往"两个相反的意义,因而造成句子的歧义。
例动词"借"有表示取得义的"借进"和表示给予义的"借出"两个对立的义项,因此也可作不同的理解。
(二语法歧义语法歧义是因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形成的歧义。
语法歧义在歧义现象中是最为复杂的。
有的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几种不同的结构层次分析,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4)a.咬死猎人的狗b.咬死猎人的狗(5)a.重要的书和手稿b.重要的书和手稿例按a种切分,是偏正关系,意思是"狗咬死猎人";按b种切分,是动宾关系,意思是"狗被咬死"。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
汉语歧义现象总结引言歧义是指一个词语或语句存在多种意义或解释的现象。
汉语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常常出现歧义现象。
对于汉语非母语的学习者来说,理解和运用汉语歧义是一项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总结汉语中常见的歧义现象,以加深对于这一现象的理解。
1. 词语歧义1.1 同音字歧义同音字歧义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汉字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现象。
例如,“苹果”和“平果”在口语中发音相同,但前者指的是一种水果,后者则表示一种短语“平常的果子”。
学习者容易因为同音字而出现误解。
1.2 多音字歧义多音字是指一个汉字具有多个不同的读音和意义。
例如,“行”字有“行走”和“行动”的意思,读音分别是“xíng”和“háng”。
学习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推测具体的语义。
1.3 近音字歧义近音字歧义是指两个或多个汉字发音相似,但意义不同的现象。
例如,“薄”和“博”虽然发音相似,但前者表示薄弱或浅薄,后者指的是广博或丰富。
在口语交流中,容易因为发音相似而导致误解。
2. 词语搭配歧义2.1 动宾结构歧义动宾结构是指一个动词加上一个宾语所构成的语法结构。
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动词可以搭配不同的宾语,从而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打开”可以搭配电灯、电视等物体,表示开启;也可以搭配信封、信箱等表示解开封条。
根据不同的搭配,动宾结构产生歧义。
2.2 状语歧义状语表示行为的情况和特点,常常由副词、介词短语等构成。
在汉语中,同一个状语可以搭配不同的动词产生不同的意义。
例如,“大声喊叫”和“大声唱歌”,虽然都使用了“大声”作为状语,但前者表示高声喊叫,后者表示高声唱歌。
状语的不同搭配使得表达的意思产生歧义。
3. 句子结构歧义3.1 主谓宾歧义主谓宾结构是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和宾语。
有时,一个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可以有多种解释。
例如,“老师讲课”可以理解为老师正在进行讲课动作,也可以理解为老师是被讲课的对象。
同一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在不同语境下可能导致歧义。
浅谈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现象
歧义是语言 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巧妙地运用歧 义现象 , 突出语言的表现力 , 使语 言含蓄、 表里 双关 ,
体 现 特 定 的语 用 价 值 。
1 . 歧 义 对拓 展 文 学的 意 义 空 间
文学 是 语 言 艺 术 ,作 者 有效 地 利 用 歧 义 的意 义 未确 定 性 和多 义 性 特 点 , 使 语 言 明晰 又 含 蓄 , 以拓 展
一
( 3 ) 变换 句式 , 有时也可以消除歧义 。例如 , ①A . 台上摆着酒席 。酒席摆在 台上 。 B . 台上摆着酒席 。台上正在摆着酒席。
3 . 利 用 语 境
、
歧 义 的 类 型
对于歧义类型的描写 , 赵元任在《 汉语 中的歧义 现 象》 作过 概括的论述 , 可 以有不 同的分类 角度 , 根 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 的语境 中,把歧义 分 为词汇歧义和语篇歧义 ;根据说话者或作文者是 否有意造成歧义 , 把歧义分为有意歧义和无意歧 义等。 现在 ,我们从歧义产生 的语言系统 内部的根源 角度 , 把歧 义分 为语 汇歧义 、 语法歧义 、 语用歧义 。 这 种 分 类 最 能 反 映 语 言形 式 和 内容 之 间 的种 种 关 系 。
1 彳4 用语 音
( 1 ) 轻声。轻声 可以帮助 区别词性 和词 义, 有时 还 能 区别 不 同的 语 法 关 系 。 例如 , ①他爬过山没有? ②我想起来 了。
作品的意义空 间, 使之 含义深远 , 从 而使作 品富有美 学价值 , 显示 出语 言具有 的独特魅力。如 : 雪莱 的诗 “ 冬天来 了, 春天还会远吗? ” 其有意造成的具体 意向 和抽象意 向之 间的象征性语 用歧 义,使得诗超 出了 字面的限制 , 给读者留下 了丰富 的想象空间。
小议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度问题
(6)停顿歧义:
要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歧义现象的歧义凸显度问题。关 51
这东西不大好吃。(如果在“东西”后停顿, 表示“这 于歧义凸显度问题,我们在这里有必要把它和歧义度区分开
M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
2007.04
语言 应 用 研 究
来。赵元任先生是歧义度方面研究的开先河者,他在《汉语
(7) 他在桥上画画(0.65);(语义指向歧义)
歧义现象是一个从无到有或者从有到无的过程,这个有无过
(8) 我们学校就去了20几个人(0.6);(语义指向歧义) 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 歧义凸显度的研究不
(9) 追得我满头大汗(0.6);(语义关系歧义)
能盲目地虚下结论, 必须在大量数据调查的基础上对歧义凸
歧义现象被理解为有歧义概率的大小。但是,这种歧义凸显 此,上文我们提到的类似“自行车没锁”“她是去年生的孩
度的大小区分却是语言学上的一大难题,因为歧义问题其实 子”,这样的歧义现象基本上很容易识别,但是类似“学生
是语言的认知问题, 涉及到人类理解语言的机制。从认知角 家长”“西方语言研究”就不太容易让人马上察觉歧义,需
查,现介绍如下:
构层次和结构关系,语义因素包括语义指向和语义关系等。语
调查时间:2007 年1月11日。
义因素和结构因素相比,语义因素借助词义和语境,在交际
调查对象:20名朋友,均为大学文科专业学生。
时的意义抉择方面更具有优先性,而且在汉语这种意合语言
调查方式: 每人按要求做一份调查问卷。请在你语感第 中,结构形式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因此,语义因素和结构因
85);(语义关系歧义)
别,具有较高的歧义凸显度。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
谈汉语的歧义现象1.概说所谓歧义,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句话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是一种“语富”现象。
“歧义”是包括汉语在内的许多语言都存在的一种重要语言现象。
歧义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误解的麻烦,也为文学作品的魅力增添了奇妙的一笔,所以我们要了解歧义,掌握它的结构类型、产生原因、运用等几个方面的规律,以使它更好地为我们所用。
2.歧义的类型和原因分析歧义的类型在汉语界一直没有统一的看法。
赵元任《汉语中的歧义现象》曾对歧义现象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
根据歧义语言片段是否出现于一定语境(上下文或现实情境)之中,把歧义分为语汇歧义与话语歧义;根据歧义语言片段引起或造成歧义的可能性的大小,把歧义分为高度歧义与低度歧义……黄德玉认为“语言中的歧义与言语中的歧解都离不开语境”,并据此把语境分为“语言内语境和语言外语境”。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的歧义可分为两大类: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和非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
下面我们具体来谈。
2.1语言因素产生的歧义语言因素涉及到语音、语义和语法,它可以细分如下:2.1.1语音2.1.1.1音同形异。
如:(1)这是一个gōngshì。
“gōngshì”这个语音形式可以表达“公式、公事、宫室” 等不同书写方式和意义,但用于书面或进入不同语境时则变成了单义,不会引起误解。
2.1.1.2音同形同这是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上都易造成歧义的情况。
如:(2)请立即上马。
在书写上只有一种形式,可在意义上却可表达为:“工程上马”或“某人跨上马背”。
脱离了上下文,对句子的理解就容易产生分歧。
2.1.1.3音异形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多音字造成句子歧义的情况。
如:(3)这头发长(cháng或zhǎng)得奇怪。
这种情况只能导致书面歧义。
2.1.2语义词的语义不总是单一的,因而在表达时就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解,即常说的一词多义引起的歧义,这是很常见的。
有一个文字游戏,老张向老李借钱,欠条写成:“老张借小李Χ元钱。
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
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中得到反映。
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让我们对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加深入。
一、多义句所谓语法歧义指的是句子的多义现象。
一个词不止一个意思叫做多义词,那么一个句子不止一个意思也可以叫做多义句。
多义句有两种:1.句子里有某个(些)词是多义词,因此,句子相应的就成了多义句,例如:他一天不吃饭也不行。
“饭”或指米饭,或指每天定时吃的饭食。
与此相应,这个句子也有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是说他一天也不能饿着,另一种意思是说他天天都得吃米饭。
这种多义句不牵涉句子的结构,是词汇范围里的事,与语法无关,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2.语法上的多义句,例如:“反对的是少数人。
”离开了一定的上下文,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确定的,因为其中的“反对的”可以指“反对者”(施事),也可以指被“反对者”(受事)。
这个句子不止一种意思,跟“反对”这个具体的词的意义无关,因为我们把“反对”换成别的动词,句子还是可能两种意思。
例如:看的是病人关心的是她母亲扮演的是一个有名的演员援助的是中国相信的是傻瓜事实上,只要动词是双向的,句子都可能有两种意思。
由此可见,这些句子的“多义性”是代表这些句子的抽象的“句式”所固有的,并不是组成这些句子的那些具体的词的词义引起的。
二、产生歧义的原因语法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出语法结构和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如果我们能够把多义句式分化为单义句式,那就说明我们在语法结构上找到了产生歧义的原因所在。
目前,能够用来分化多义句式的依据不外乎:组成成分的词类;层次构造;显性语法关系;隐性语法关系。
以下分别讨论这四种情况。
(一)比较“在黑板上写字”(后简称S1)和“在家里吃饭”(后简称S2)的构造都是“在+MP+D+M”,但是,这两个句子是有区别的。
S1可以变换为:把+M+D+MP。
S2不能这样变换。
在S1里,“在+MP”表示的是人或事物(M)的位置。
在S2里,“在+MP”表示的是事件(D+M)发生的场所。
浅论语文教学中的歧义现象
(1)几天之后,他终于想起来了.ﻭ(“起来”读重音时为动宾关系,轻音时为动补关系。
)(2)你们笑什么?(“什么”读重音时表示询问,轻音时表示责难。
)3.内部曲折ﻭ(1)这个地方没有缝.(“缝"读féng时,表示缝补;读fèng时表示缝隙。
)(2)这人真好说话。
(“好”读hǎo时,表示这人通情达理,不为难人;读hào时,表示这个人爱说话。
)以上主要是书面语情况,口语里的歧义现象主要表现在同音字上,如:你们什么时候īzhōng考试?(īzhōng是指“期中"还是指“期终”?听者肯定分不清。
)二、与词义有关的歧义ﻭ现代汉语词义组合中一部分歧义是由词义问题引起的,与引起的歧义不同,它们不仅在书面语中存在,而且在口语中同样如此。
1.词的多义性引起的歧义(1)你先坐这等着,我去买饭。
(这里的“饭”有多种含义,既可指大米饭,也可指**类煮熟食品。
)ﻭ(2)来的多半是文学院的学生。
ﻭ(“多半"既可表示数量概念“大半,超过多数”,也可表示推测“大概,也许"。
)2.由短语的多义性引起的歧义(1)这孩子样样都好,就是不会说话。
(“不会说话”既可指是哑巴,也可指交际方面不善于与人交流.)(2)大家都说他手长,我倒没发觉。
ﻭ(“手长”既可指手体细长,也可指干些小偷小摸的勾当.)3.由兼类词引起的歧义ﻭ“服务员,我的饭不热了。
”ﻭ(“热"当动词用时,表示饭不加热了;当形容词时,表示饭凉了。
)ﻭ三、与语法关系相关的歧义1.由结构关系的多重理解引起的歧义下边那根棍长三寸。
(“长三寸"既可构成主谓关系,表示长度为三寸;也可构成偏正关系,表示比较,为长度上多出三寸。
)ﻭ2.由层次关系多样性引起的歧义ﻭ高级干部俱乐部。
ﻭ(“高级干部俱乐部”一种层次是“高级"与“干部俱乐部”构成直接关系,指干部俱乐部高级;另一种是“高级干部”同“俱乐部”构成直接关系,指俱乐部是高级干部的休闲场所.)ﻭ四、与深层语义关系相关的歧义ﻭ现代汉语词义组合中,大多数情况下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是一致的,有时深层语义关系有分歧,可以在表层结构中体现出来。
歧义现象分析
a. b.
(2)语义组合歧义 ① 语义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 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句法结构后面,由词语的语义范 畴所建立起来的关系。 如: “拍打”
施事
受者 工具 时间
处所 ……
语义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 这个人谁都不认识。(这个人——施事/受事) 鸡不吃了。 (鸡——施事/受事) 提拔团长 (团长——受事/结果) 他拍打 (施事——动作) 拍打桌子 (动作——受事) 用手拍打 (工具——动作) 昨天拍打 (时间——动作) 在教室里拍打 (处所——动作)
(3)动 + 名1 + 的 +名2 撞 倒 弟弟 的 自行车 爱 人民 的 总理 a. 述 宾 a. 述 宾 b. 偏 正 b. 偏 正 述 宾 述 宾 撞倒路边的自行车 爱北京的烤鸭 (述宾关系) 撞倒柱子的自行车 爱小猫的明明 (偏正关系) 歧义产生的条件: A.“动”能支配“名1”,也能支配“名2”; B.“动+名1”能修饰“名2” C.“名1”可以修饰“名2”
(三)利用语境 ① 利用句子内部词语的语义制约消除歧义。 发现敌人的哨兵。 (有歧义)
他就是那位发现敌人的哨兵。 (无歧义) 我们在前方不远处发现敌人的哨兵。 (无歧义)
② 利用上下文的语义制约消除歧义。 鸡不吃了。 (有歧义) 鸡不吃了,钻到鸡窝里去了。 (无歧义) 鸡不吃了,我已经吃饱了。 (无歧义) ③ 利用交际时具体语境的制约(包括说话时具体的对象、场 景、身份等)消除歧义 顾客对服务员说:“我要炒肉丝。” 学生出门时对家长说:“我去上课。”
(4)动 + 形 + 名 打 死 老虎 a. 述 宾 b. 述 宾 增大音量 穿大棉袄 写 述 述 好 文章 宾 宾
a. b.
查清问题 买新教材
现代汉语中歧义现象浅析
现代汉语中歧义现象浅析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实际的交流中,它往往会引起误解,从而影响交流的有效性。
歧义是指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产生了不同的意义。
然而,目前,现代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歧义,原因有好几个。
首先,汉语是一种思维而非文字的语言,运用一些抽象的文字来表达比较复杂的事物。
其次,在汉语中缺乏规范体系,同一词语之间和用语之间也没有严格的范围、条件和普遍性。
最后,汉语本质上是一种变化无穷的语言,由于不受外力抑制,语言变化非常快,而且地域文化的影响也非常明显,会使不同地区的说法出现细微的差异。
因此,我们在使用汉语时要格外注意不至于因歧义而产生误解。
要尽量避免使用含歧义的词语,并能够根据不同的语境把握不同的意思。
同时,有必要加强对歧义问题的研究,使歧义词语尽量准确地使用,同时及时进行修正,减少对交流的干扰。
汉语歧义现象举例
汉语歧义现象举例
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汉语歧义现象。
比如说“咬死了猎人的狗”,哎呀呀,这到底是说那只狗把猎人给咬死了呢,还是说那是咬死过猎人的狗呀?你说神奇不神奇!
再举个例子,“他谁都不认识”。
哼哼,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不认识任何人,也可以理解成任何人都不认识他呀,就像那变化多端的天气一样让人捉摸不透。
还有“开刀的是他父亲”,这是说他父亲被开刀呢,还是他父亲是那个开刀的医生呀?这可真是把人绕晕乎了呀!
还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说“我要去上课”,朋友居然问我“你是去给别人上课还是自己去上课呀”,哎呀呀,咋就理解偏了呢!这汉语的歧义啊,真是无处不在,时不时就给我们来个小插曲。
像这样的情况多着呢,比如“鸡不吃了”,这到底是鸡不吃东西了呢,还是人不吃鸡啦?简直像个脑筋急转弯!“关心的是她妈妈”,到底是谁在关心她妈妈呀,还是说关心的对象是她妈妈呀?这就好比走在迷宫里,一不小心就走错路啦!
汉语歧义现象真的是太有意思啦!它就像生活中的小魔术,时不时就给我们变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来。
有时候它会让人哭笑不得,有时候又能带来很多乐趣和意外。
不过呢,我们在交流的时候也得注意,可别因为歧义闹了笑话或者产生误会哟!
总之,汉语歧义现象既让人头疼又让人觉得好玩,我们可得好好琢磨琢磨,在享受它带来的奇妙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我们的汉语呀!。
第七节歧义现象分析@学习要点1.了解汉语歧义格式的基本
正
b. 联
合
有的歧义短语歧义的产生,除了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的 原因之外,还会涉及到词类的问题。
没有买票 的
a.
述
宾
b. “的”字结 构
(2)语义组合歧义
① 语义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
语义关系——是指隐藏在句法结构后面,由词语的语义范
畴所建立起来的关系。
如:
“拍打”
施事 受者 工具 时间 处所 ……
语义关系不同产生的歧义
歧义产生的条件:
A.“名1”可与“名2”并列,它们是属于同一义类的事物; B.“名1”可以修饰“名2”
(3)动 + 名1 + 的 +名2
撞 倒 弟弟 的 自行车
爱 人民 的 总理
a. 述 宾
a. 述 宾
b. 偏
正
b.
偏
正
述宾
述宾
撞倒路边的自行车 爱北京的烤鸭 (述宾关系)
撞倒柱子的自行车
爱小猫的明明 (偏正关系)
` (6)名1+ 和 + 名2+ 名3
哥哥 和 姐姐 的 朋友 a. | 偏 | |正|
|联 | |合|
b. |联 | | 合 | |偏| | 正|
哥哥和远房的姐姐 安徽和东边的江苏 (联合关系) 哥哥和姐姐的房间 安徽和江苏的农产品 (偏正关系)
歧义产生的条件: A.“名1”能与“名2”并列; B.“名1”能与“名2的+名3”并列。
一、什么是歧义现象
例1: 男人离开了女人就不能活。 男人离开了,女人就不能活。 男人离开了女人,就不能活。
例2: 相信的是傻瓜。 傻瓜相信。 相信傻瓜。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段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语义 理解的语言现象。
现代汉语歧义研究
现代汉语歧义研究引言现代汉语歧义现象是指在不同语境下,同一个词语或短语可能具有多个不同的含义,这给人们的交流和阅读带来了诸多困扰。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原因、具体表现、影响及解决方案,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汉语歧义问题。
背景分析现代汉语歧义现象的出现,既与语言本身的特性有关,也受到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汉语词汇量大,且很多词语具有多个含义,容易造成歧义。
其次,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对语言的用法和习惯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歧义。
此外,社会文化因素如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也会对语言的解读产生影响,进而产生歧义。
具体解释现代汉语歧义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义性:很多汉语词语具有多个含义,且这些含义可能在某些语境下都能成立,从而造成歧义。
例如,“老板骂你了吗?”中的“骂”既可以理解为责骂,也可以理解为口语中的谩骂。
2、模糊性:某些词语或短语的边界不清晰,其含义可能因语境而异,导致读者难以确定其具体含义。
例如,“他有点儿像老师”中的“像”可以表示相似,也可以表示比拟,其具体含义需要根据语境来判断。
3、指代不明:当句子中出现代词时,如果没有明确的先行词,则容易造成歧义。
例如,“他打了他的老师”中的“他”可以指代打人者,也可以指代被打的人。
影响分析现代汉语歧义现象会对人们的交流和阅读产生不良影响。
首先,歧义可能导致信息传递的丢失或误解,影响交流的准确性。
其次,歧义可能增加读者的阅读难度,使其难以理解文本的真正含义。
此外,歧义还可能引发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困扰,对语言教学产生一定影响。
解决方案为了减少现代汉语歧义现象带来的不良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语言学习:掌握足够的词汇量和对语言的准确理解有助于减少歧义。
通过深入学习词汇的用法、搭配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避免歧义的产生。
2、提高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上下文,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词语或短语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词造成歧义
• 三个出版社的编辑参加了这次学术会议。 (出版社、编辑) • 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医院、医生)
结构切分不确定产生歧义
• 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明天会有大到暴雨。(浙 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 • 院子里有许多孩子种的花。(许多/孩子种的花、许 多孩子/种的花) • 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参加了会议。(数百位/死难者 的亲属、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 • 学生家长都来齐了。(学生/家长、学生(的)家长) • 有的作品写年轻的妻子死了丈夫发誓再不结婚。 (年轻的妻子死了/丈夫发誓再不结婚、年轻的妻子 死了丈夫/发誓再不结婚)
• 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 备的。 • 我去上课。 • 鸡吃过了。 • 小王租小周两间房子。 • 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 • 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施事者不明产生歧义
• 巴勒斯坦游击队对以色列的进攻是早有准 备的。 • 我去上课。 • 鸡吃过了。 • 小王租小周两间房子。 • 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 • 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语义指向不明产生歧义
• • • • • • • • 妈妈要和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妈妈、王玲) 当他把钱还给美兵时,他对他笑了笑。(他、美兵) 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学校。(两边、一边) 我说服妈妈和你一起去。(我、妈妈) 我在屋顶上发现了小明。(我、小明、我和小明) 他在火车上写了几个字。(火车里、火车外) 他们早已经喝完了酒。(酒、喝酒) 这次不进门就问他们。(进门就问、进门)
结构切分不确定产生歧义
• 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明天会有大到暴雨。(浙 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 • 院子里有许多孩子种的花。(许多/孩子种的花、许 多孩子/种的花) • 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参加了会议。(数百位/死难者 的亲属、数百位死难者/的亲属) • 学生家长都来齐了。(学生/家长、学生(的)家长) • 有的作品写年轻的妻子死了丈夫发誓再不结婚。 (年轻的妻子死了/丈夫发誓再不结婚、年轻的妻子 死了丈夫/发誓再不结婚)
兼类词产生歧义
• 我要热饭。 • 这辆车没锁。
• 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 存入了两家银行。 • 他爬过山没有?
兼类词产生歧义
• 我要热饭。(形、动) • 这辆车没锁。(动、名)
• 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 存入了两家银行。(连、介) • 他爬过山没有?(助、动)
施事者不明产生歧义
语义指向不明产生歧义
• • • • • • • • 妈妈要和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妈妈、王玲) 当他把钱还给美兵时,他对他笑了笑。(他、美兵) 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学校。(两边、一边) 我说服妈妈和你一起去。(我、妈妈) 我在屋顶上发现了小明。(我、小明、我和小明) 他在火车上写了几个字。(火车里、火车外) 他们早已经喝完了酒。(酒、喝酒) 这次不进门就问他们。(进门就问、进门)
多义词和多义短语产生歧义
• 这批书送北大图书馆。(赠送、运送) • 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离开、行走) • 天色渐暗,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自 行车主、师傅) • 北京图书馆收藏着章太炎的书。(章太炎写的、章 太炎收藏的) • 我买的那只灯泡早就报销了。(核销、报废) • 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比赛。(看不到、 瞧不起) • 他的故事讲不完。(关于他的故事、他讲的故事) • 他想不起来了。(忘了、不起床)
汉语歧义现象
多音产生歧义
• 2007年,他还欠款1500元。 • 他在办公室看材料。
多音产生歧义
• 2007年,他还欠款1500元。 •Fra bibliotek他在办公室看材料。
多义词和多义短语产生歧义
• • • • • • • • 这批书送北大图书馆。 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天色渐暗,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北京图书馆收藏着章太炎的书。 我买的那只灯泡早就报销了。 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比赛。 他的故事讲不完。 他想不起来了。
口语中轻重音不同也可造成歧义
• 他一个早晨就写了三封信
辨析歧义的方法
• 1、停顿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 有余财 • 2、词组结构分析 学习文件、学生家长 • 3、区分施事、受事 晚上我有课 • 4、注意多义词 • 5、注意指代对象
消除歧义的方法
• 1、添加词语 我说服妈妈,让妈妈和你一 起去 • 2、改换词语 三位医院的医生 • 3、调整词序 孩子种的许多花 • 4、变换句式 我把饭热一热 • 5、设置语境 开刀的是他的父亲,他父亲 医术很高明。 • 6、读出重音 我想’起来了。
省略不当产生歧义
• 我看到你那年才6岁。(你、我)
• 孩子们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 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李大伯、孩子 们) • 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 提着一个黑色书包。(张原、老人) • 今年游行,女同志一律不许穿裤子。(穿 裙子、什么也不穿)
省略不当产生歧义
• 我看到你那年才6岁。(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