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说课稿范文-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合集下载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2理解“风成说”。

3知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后果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教学难点风成说的解读。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点播法、讨论法、演示法等相结合。

●教具准备教材、地图册、地理能力培养、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第六七章,我们学习了中国区域地理中的省级区域和省内区域,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进入第八章,认识两个跨省区域。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我国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黄土高原。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讲授新课]1教师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共同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2回忆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并组织学生小组学习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教师板书1 位置范围)教师点拨。

学生板书黄土高原的位置,教师播放黄土高原位置课件,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区。

教师补充黄土高原的面积,(和辽宁比较,加深体会)。

提问黄土高原的黄土厚度,联系实际体会100米的厚度,理解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通过黄土高原黄土厚度不均,理解黄土高原上呈现的地貌不同,幻灯片展示黄土高原上三种常见地貌。

进一步体会黄土高原是由众多的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连缀而成的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

(板书:2地貌: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3无论哪种地形,都是由厚厚的黄土构成,质疑黄土的由来,提出三种假说,结合教材组织学生小组解读“风成说”及“风成说”被认可的证据。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的地质特点
01
02
03
04
黄土颗粒细小
黄土高原的黄土颗粒细小,粒 径一般在0.05-0.5毫米之间,
质地疏松。
垂直节理发育
由于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在沉积 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气候变化,
形成了明显的垂直节理。
沟壑纵横
由于黄土高原的地表受到侵蚀 ,形成了大量的沟壑和峡谷,
地形破碎。
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黄土高原的地质特点,水 土流失问题严重,大量的泥沙
产业结构调整
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如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推 动黄土高原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黄土高原的形成与演变
黄土高原是由于长时间的风力作用和气候变化形成的特殊地形区,其形
成和演变过程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术和经验,推动黄土高原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下降和水质恶化的问题逐渐凸显。
气候变化与环境影响
总结词
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极端气 候事件的增多等。
详细描述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黄土高原的气温不断升高,这加剧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问 题。同时,降水量的减少也使得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重。此外,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 洪涝等频繁发生,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些气候变化因素相互作
黄土高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资
源短缺等,这些问题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03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采用大量形象生动且具体清晰的图片资料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在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就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接着运用图片让学生找出黄土高原的范围及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观察、识图的能力,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后又以形象的风成说示意图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接着出现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动画,让学生直观体会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充分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造成的脆弱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养成学生审图、分析图的能力;最后介绍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让学生深刻体会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真正学会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二、教学设计特色1、联系实际设计教学,有亲和力,易于为学生所接受。

2、水土的流失和生态建设的教学,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性强,有效地化解了这节课的难点,节省了教学时间。

3、采用小组活动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是协作者、组织者,学生参与率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2)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2、能力目标:(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2)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学生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该地区造成的一系列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城南中学马颖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围绕着“黄土的形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及其危害——脆弱的生态环境——生态建设”这一主线来编写的,每一个专题之间有着密切因果联系,疏松的黄土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生态建设。

本节内容分2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主要学习黄土的形成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下节课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2、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3、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4、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5通过以上内容学习,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原因及治理的途径四、教法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采取教师引导和学生自学讨论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了解黄土高原的基本地形,导入新课并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课1、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学生自学或小组合作完成。

出示自学要求:(1)、看图8.1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

(2)、看图8.1说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

(结合活动题完成)教师提问总结,巩固记忆。

2、严重的水土流失出示本部分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后果。

学生看书找出答案,要求理解记忆。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黄土地貌,形成原因(风成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三.教具学具准备教师:1.黄土高原的录像(VCD)剪辑;关于反映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图片和资料制作幻灯片。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演示实验器材。

(flash动画)3、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小组。

学生:提前收集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资料文字等信息。

四.课件设计思路: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概况视频,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图,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黄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图及原因分析。

课件设计原则是简单、精要、实用。

力图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

重在重点知识和重点图片的分析和归纳。

在应用时根据学情灵活、有选择性的利用。

五.教学实施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屏幕上依次出现四段描述,都是关于我国的一个著名地形单元,大家一起感受黄土高原。

(可以随时对见到的景象进行描述)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

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

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

4、我国科学家刘东生因毕生研究黄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黄土之父”——(黄土高原)教师: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

地理实验课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地理实验课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地理实验课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别地形区——黄土高原教课目的知识目标1.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地点,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地点作出简要评论。

2.认识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缘由。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色。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祸屡次的自然和人为缘由,并认知趣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方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1.经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地点。

描绘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育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经过读图剖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缘由,并议论由此致使的严重的结果。

进一步培育训练学生的读图剖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经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因素之间互相作用、互相阻碍的复杂关系。

进而培育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连续进展观。

教课要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色。

教课难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色的成因。

教课方法实验研究法。

教课预备同样大小的塑料板、纸板或木板假定干;同样厚度的草皮和土壤;电动吹风机;喷壶;玻璃槽等。

黄土高原视频课件。

教课方案师生活动提示和建议引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

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一样。

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重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别地形区——黄土高原解说:学习的前提是我们第一要理解黄土高原在哪儿?也的确是它的地点。

作为一个地形单元,它散布在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范围以内。

〔指中国地形图解说〕板书:地点发问:依据过去学习地区的经验,对一个地区的地理地点,常常有几种表示方法。

谁能到讲台上来,一边指地图,一边用与老师不一样的角度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地点?学生 1:黄土高原所跨的省区。

学生 2:黄土高原的经度和纬度范围。

学生 3:黄土高原在亚欧大陆和中国的地点。

学生 4:黄土高原与黄河的地点关系。

高二地理说课稿: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高二地理说课稿: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
坡度大部分在15º以上,有的达30º坡长一般100米一200米,
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
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
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幺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幺别的地方没
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
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幺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
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教师可给学生作简要介绍,详见备课资
高二地理说课稿: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小
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地理说课稿: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希望大家喜欢。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
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
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
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具体有哪些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
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课例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课例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课例抚顺市东方德才中学(一)教学设计与策略1、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及依据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的第一个跨省的地理区域,人地关系矛盾突出,从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依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校的教学实际,将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节第一节内容分两课时来讲,本课例为第一课时内容。

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电子备课室、学校附近有黄土分布、校内草坪正绿等校内外地理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取分组活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科学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课前把学生分成四大组,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带有解说词的配乐组图巧设情境,学生欣赏描述猜迷导入,其次通过读图探究、汇报资料、读图识图、分析原因、实验探究、谈话分析及迁移运用六项活动探究迁移运用新知,最后通过勾勒板书总结新知引出下文。

这使地理课充满趣味性,挑战性,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法和多方面的能力。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读图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读图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划,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综合分析黄土来源及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能力、合作探究精神及实验探究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描述、读图探究、汇报资料、猜想原因、实验探究、小组讨论、谈看法、谈收获、抢填图游戏等多种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形成自主学法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4、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利于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综合探究分析自然和人文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充分认识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在教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5、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及其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关系;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教材通过介绍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地理分区,对地形地貌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黄土高原的特殊地形区和沟壑纵横的特点,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特点;学生能够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及防治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增强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特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及防治措施。

2.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特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特殊地形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特点。

3.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详细介绍黄土高原的特点,重点阐述沟壑纵横的地形地貌特点以及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及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8.1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8.1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水土流失产生的危害,以及相应的治理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三、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法、讲述法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和山地,各地的自然景观也各不相同。

让我们分析一下下面的这些描述的是哪一个地形区?出示投影1•从飞机上看上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

•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

•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

•黄河穿过,成了地地道道的黄河。

回答——黄土高原出示3张黄土高原的地貌图,请问黄土高原地貌有什么特点?回答——沟壑纵横【引出新课】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讲授新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黄土高原的概况【板书】一、黄土高原的概况首先我们在图上找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板书】1、位置和范围出示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

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总结】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提问】黄土高原跨越了哪些省区呢?出示投影片——黄土高原所跨省区回答——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说课稿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说课稿高二地理组郭海英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我说课的题目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这堂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属区域篇中的内容,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建立在祖国篇学习的基础上,由于在祖国篇中许多基本内容都已学过,为了避免教学中的重复,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与兴趣,区域篇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

黄土高原地区在新教材中首次被单独作为一节课列入课程中,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有其必要性,同时,又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主要从黄土高原地区的概况、地形特征及其成因、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二、说学生由于本校的学生底子普遍较差,知识面比较窄,所以在教学时,设计的问题的难度和深度不太大,但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思考、讨论的空间。

三、设计思路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地表破碎的重要特征,并学习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加强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1、教法设计本节课中主要采用小组探究及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设计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一)认知与技能1、在地图上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4、分析黄土高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理解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 xk 新课标第一网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六、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

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一一黄土高原[讲授新课]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地理说课稿: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地理说课稿: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供大家学习参考!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六、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

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一一黄土高原[讲授新课]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的黄土堆积区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

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

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教师可给学生作简要介绍,详见备课资料)。

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其证据是: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

”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首先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º以上,有的达30º坡长一般100米一2020,甚至更长。

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

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

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

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

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上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①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差异;②烧杯内水量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

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人为因素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

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

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

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

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20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

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课堂小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泛支持。

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浸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二)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板书:(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讲授新课]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②让学生结合图8.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③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水带着泥沙流人黄河,黄河流人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

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承转过渡: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请同学们做72页活动1。

首先,让学生阅读图8.1“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描述延安的气候特点。

(延安降水量大约在600毫米左右,延安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第二,让学生综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

(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涝灾多发生在夏季)第三,让学生读”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说出延安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

(旱年为59.5%,涝年为23.9%) 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旱、涝灾害,接着教师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板书:三、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转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

为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更深刻,让学生做72页活动2“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总结。

帮助学生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然后让学生读?1页阅读材料“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认识人类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生态建设) 板书;四、生态建设首先,让学生读图8.15“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举例”,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

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通过上述措施:一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承转过渡:同学们,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让学生做73页活动1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

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

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