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辩证思维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辩证思维教案模板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解辩证思维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辩证思维解决物理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辩证思维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解决物理问题。
3.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提出一个物理问题或者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讲解:讲解辩证思维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引导学生思考辩证思维对于解决物理问题的作用。
3.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分组讨论,并运用辩证思维解决问题。
4.练习:设计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辩证思维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多运用辩证思维。
四、课堂评价
1.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程度。
2.学生在练习题中的表现。
3.学生是否掌握了辩证思维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技巧。
五、作业布置
对于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思考,写一篇关于辩证思维在物理学中应用的文章。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教学设计 2
物质与意识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物质的定义(2)意识的定义(3)物质决定意识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分析:(4)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世界观及方法论◇思考分析:(1)哲学中的物质与生活中的物质有何区别(2)动物有意识吗2、基本要求:(1)理解物质的含义(2)理解意识的含义(3)深刻认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二、【重点、难点】:1.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物质第一性2.何为物质三、【整体效果】: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正确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会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四、【教学内容】:(一)何为物质◇课堂互动:1.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眼中的物质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归纳总结物质的含义物质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1.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实在的2.哲学中的物质是一切客观实在物的总和,是一抽象概念,而非具体的物。
(二)何为意识◇思考:野人有意识吗?动物有意识吗?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吗?意识的含义: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看)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的产物)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注意:1.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机能,动物不具有。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需要在社会中产生,野人在不与人接触的情况下不具有意识。
◇课堂练习:据说,苏小妹曾用对对联的方式刁难丈夫秦少游,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开窗前月”,秦少游苦思冥想,急得额头上沁出汗珠。
忽然,听到“啪”的一声响,只见一粒石子飞入水中,顿时波光粼粼,玉盘似的月影凌乱于水中。
秦少游脱口说道:“投石冲开水底天”。
这个故事包含的道理(D)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C.客观与主观相符合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主观映象(三)物质决定意识◇思考:是拿破仑改变法国历史吗?请同学们根据已学的知识,思考◇分析:所有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都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而产生的,都是由物质决定的。
物质和意识高中化学教案
物质和意识高中化学教案
主题:物质和意识
目标:
1. 了解物质和意识的概念
2. 理解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
3. 探讨物质和意识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物质有哪些性质。
然后引出意识的概念,让学生讨论什么是意识,意识和物质有什么联系。
1. 物质和意识的概念
- 介绍物质的定义和性质,如质量、密度、颜色等
- 介绍意识的概念,如思维、感知等
2.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 探讨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联系,如物质是意识的载体,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引导学生思考意识如何影响人对物质的认识和应用
3. 物质和意识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 介绍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如元素、化合物等
- 讨论意识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如观察、实验设计等
4. 拓展讨论
-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和意识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科技、文化等
总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物质和意识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作业:要求学生思考一个关于物质和意识的问题,并撰写一篇关于这个问题的短文。
高中政治《世界的物质性》教案11 新人教版必修4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教材版本】“世界的物质性〞是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一节的内容,本框题教材主要想让学生明白应当如何正确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明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设计理念】本框题的教学设计力求表达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1. 师生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
使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2. 课堂具有某某性、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
3. 教学中提倡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
4. 教师要用激情感染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本框题内容从世界的物质性入手,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物质性三个方面。
因此,本框题在学习物质含义的基础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以及人的意识的物质性。
从而得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以学生已经具备的一定的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从具体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已有的具体知识中得出较为抽象的哲学原理。
3.从知识学习的意义看,本框题是哲学知识重要的基础理论部分,对学生唯物主义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4.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和重点知识教师精讲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调动已有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
【学情分析】1.原有知识发展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把相关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与严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电子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电子版)教案章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
2.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
3.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物质观、实践观、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哲学形态、哲学范畴、哲学方法。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引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和关注。
2. 讲解:详细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理论体系和历史地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理论。
3. 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或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
4. 总结: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
2. 学生能够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
3. 学生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教案章节:第二章物质与意识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2.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观和意识观。
3. 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反映。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观:物质的客观存在、物质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观:意识的本质、意识的社会性。
4.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3. 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或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总结: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2 运动的规律性(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2.2运动的规律性(二)讲授新课环节一:规律是客观的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①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②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③人的思维是运动变化的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①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②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总结】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原理】(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根本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方法论】(1)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反对两个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及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3、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4、规律的特点(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普遍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提醒】对于规律,不能用发明、改变、改造规律,可以用认识、利用、发现、尊重。
【总结】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①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环节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意识的能动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 教学设计5.1 社会历史的本质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5.1 《社会历史的本质》教学设计【必备知识】1.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重点+难点]3. 明确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科学精神:领悟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认清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立足基本国情,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公共参与: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社会现象。
【自主探究】要求:先自主阅读教材,找出知识点,做好标注,然后同学相互交流,矫正、补充、完善答案1.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讲授新课】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历史的本质一、社会历史的本质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劳动在人类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
材料:“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手的使用和语言、思维的产生,都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正是由于劳动,人才得以从动物界中分化出来,所以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恩格斯①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②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③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原理:①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基础,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舍豪杰则无世界”,“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第2课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思想政治高教版23哲学与人生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世界观的基本概念,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对问题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世界观的基本内涵,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以便于课堂讲解。
2. 准备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的教学素材,包括图片、视频、案例等,以便于生动地讲解。
3. 安排教学活动:设计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 安排课后作业:布置与世界观相关的思考题,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观看视频“神奇的宇宙”或者“生命的起源”等,引发学生思考宇宙、生命的起源是什么?为什么说世界观就是人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二)讲授新课1. 讲授内容一:科学的世界观通过阅读课本,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可以通过举例说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如:科学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公正等。
2. 讲授内容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通过展示不同的哲学观点,引导学生思考世界观的本质。
让学生了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通过讨论、辨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3. 讲授内容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世界观是否正确,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世界观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三)课堂活动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对科学世界观的认识和理解。
(四)小结作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科学世界观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2:5.1 社会历史的本质
社会历史的本质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中的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第一目“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阅读与思考等内容,介绍了劳动在人类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说明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人类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
第二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教材通过相关链接、阅读与思考等内容,介绍了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由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构成,对两者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志;介绍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内涵,阐明了两者间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目标1.知道人类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懂得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能够对一些观点进行分析,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3.通过对本框内容的学习,明确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深刻领会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人类做出的一个伟大贡献,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教学难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了解社会历史观,社会历史观就是对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本质、对历史发展动力和一般规律的根本看法。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说到底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具体表现。
【讲授新课】(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女娲造人和上帝造人的神创论、亚洲起源说、大海起源说、非洲起源说、外星起源说、多地区起源说等等,都在尽力诠释人类的起源。
非洲起源说,和多地区起源说都是近些年的主流学说。
关于人类的起源,还有许多待解之谜,我们现在还不能把某一种学说作为终极解释。
但是劳动的出现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重要标志,也是自然发展史的质的飞跃,这一点却毋庸置疑。
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同步 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同步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领悟经典论著提升思辨思维02《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教学设计本课课时安排1课时单元课时安排第4课时正确的思想对于人的生活学习而至生存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正确的思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毛主席就带领我们从哲学的角度系统阐述了这个问题,接下来,我们就进入本篇课文《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
【设计意图:通过语言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任务活动一预习检测,筑牢知识基础任务活动二梳理内容,明确论证结构任务活动三细读文本,探究文本内容任务活动四提升认识,明确通俗缘由任务活动五横向联读,探究艺术特点任务活动一预习检测,筑牢知识基础1.解释词语滔滔不绝:像流水一般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精辟:(见解、理论)深刻;透彻。
高屋建瓴: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
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
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
2.辩证唯物论的基本知识2.辩证唯物论基本知识基本含义辩证唯物论是由马克思所主张的历史学说,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基本观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基本要求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任务活动二梳理内容,明确论证结构【情境设计】《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结构严谨,语言通俗,启示深刻。
我们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梳理文章的内容层次,明确本文的论证结构。
接下来,请同学们认真诵读,结合课前预习内容,完成下列内容结构示意图。
1.通读文本,完成《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内容和结构示意图。
2.2 运动的规律性 教学设计
高二年级政治教案二、新课学习(30分钟)我们这节课学习运动的规律性,那什么是运动呢?依据学生回答,得到运动的含义。
探究一: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1、谈谈你对《周易》中这句话的理解?2、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总结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探究二: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22页的阅读与思考,并结合所学内容,回答问题:1、上述观点的共同特点是什么?2、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总结: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探究三: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找到运动的含义。
1.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完成探究问题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第二个问题,完善答案3.学生展示1.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探究问题2.学生展示第二课时: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22页的阅读与思考,回答问题:人类根据什么发现或制造出新的元素?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总结规律是含义。
追问规律的特征(PPT展示名言和图片)总结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探究四:请同学们结合23页的阅读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2、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探究五: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23—24页的阅读与思考,回答问题:比较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人们应如何实现自己的目的?1.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探究问题2.学生展示1.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完成探究问题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第二个问题,完善答案3.学生展示1.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完成探究问题2.学生展示。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指的是物质和意识之间既存在密切关联又存在独立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
物质是我们感知和认识的对象,它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并受到客观规律支配的。
物质通过自身的发展和变化,推动着社会历史的进程。
意识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和认识。
它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进行思维和认识的能力。
意识通过感知、思维、判断和推理等过程来认识和掌握物质世界。
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物质是意识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物质条件的改变会引起意识形态的变化,而意识的改变也可以对物质世界产生反作用。
同时,物质和意识又有相对独立性。
物质世界的发展是物质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而意识的发展则受到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意识不能脱离物质基础而存在,但它又能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变革的推动来发展。
总之,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体。
它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方案设计
教学方案设计举例说明举例说明(一)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地球年龄大约有45亿年以上。
在很长一段时间,地球上只存在无生命的物质,而宇宙万物是相互作用的,作用与被作用双方都会留下“痕迹”。
如滴水穿石,岩石风化。
展示挂图,便于学生形象理解:(二)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大约在3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发生了质的飞跃,出现了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就是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应答能力。
如含羞草、葵花向日。
展示挂图,便于学生形象理解:(三) 高等动物出现了感觉和心理生物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高等动物出现了感觉和心理。
如狗对人行为的模仿,海豚做算术表演。
举例说明互动教学结合提问图表总结展示挂图,便于学生形象理解:【提问】高等动物真的会做算术题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动物能进行各种表演,这是驯兽师长期训练的结果,动物按驯兽师指令做就有食物吃,相反就受皮肉之苦。
所以,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只是适应周围环境的本能反映。
(四)人的意识大约在300万年前诞生了人,有了人才有了意识。
人的意识活动是一种自觉主动的活动,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
通过这张表可以看到,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起源上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讲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狗之类的动物是没有意识的。
展示图表,便于学生理解:反应特性物质滴水穿石刺激感应性细胞膜含羞草感觉心理大脑动物表演人意识人脑万有引力定律物质反应形式反应器官举例无机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挂图说明教师总结(1分钟)展示漫画,便于学生理解:漫画中的人在画鬼,他比照的是什么?有公鸡、锯子等,我们看鬼的牙齿分明是锯齿、鬼的手分明是鸡爪。
很多西方人信仰上帝,上帝的外貌酷似西方人。
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假如牛能绘画,那么画出的上帝一定是头牛。
所以说,离开了客观事物不会形成鬼神观念,这句话是对的。
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只不过鬼神等错误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歪曲的反映罢了。
高中政治必修四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四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明确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及其危害。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避免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坚持唯物主义的自觉性。
二、教学内容: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世界的本质等。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等。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实质及其危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及其危害,以及如何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
重点:让学生掌握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明确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及其危害。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黑板或白板投影仪或电脑相关视频资料、图片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唯物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结合实际例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加深对唯物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解。
案例分析法:选取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让他们了解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及其危害。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实际情况,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导入新课,问学生对于唯物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了解程度,引导他们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讲授新课(30分钟)首先介绍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然后讲解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实质及其危害,引导学生明确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及其危害。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加深对唯物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解。
巩固练习(10分钟)选取相关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结合实际例子,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加深对唯物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解。
高中政治:2.5.2《意识的作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意识的作用》课堂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意识的作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二框,共有三目,教学内容多,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和探索实践性。
上好这堂课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
2、教学重难点:(1)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3)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教育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识记:意识的能动作用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运用:(1)谈谈人们为什么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
(2)分析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
(3)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既唯物又辩证的观点和方法看待意识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层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思考人们的各种创造性活动,深刻领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通过学习,领悟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教学方法1、运用主题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法和情景教学法。
本课时主要分析“意识的特点,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怎样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等问题。
通过搜集整理有关意识的作用的典型事例,展示社会生活、实践中意识指导作用的成果,在具体的情景中引导学生进行哲学的思考,学习哲学分析问题的方法,体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新课程理念。
2、结合中国航天工业的最新成就、十七大报告精神和德化陶瓷经济、旅游、社会协调发展的实例作为线索贯穿始终,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资源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校本课程优势,取材于生活,立意于运用。
3、准备学习提纲,列举社会生活中的多种现象和问题,在学生思考、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正确引导、释疑解惑、点拨提高。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19必修4哲学与文化
《把握世界的规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包括牛顿力学、量子力学、相对论等,了解这些规律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掌握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探究世界的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规律,包括牛顿力学、量子力学、相对论等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探究世界的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视频和图片,包括牛顿力学、量子力学、相对论等的实验和实际应用案例。
2. 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规律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3. 安排实验室或教室进行现场实验或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世界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与世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介绍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它们背后的规律。
3. 提出问题:“我们如何把握世界的规律?”(二)讲授新课1. 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并引入世界规律的思考。
2. 介绍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如联系、发展、矛盾等。
3. 讲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4. 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如何运用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运用规律预测未来?(三)课堂互动1. 组织小组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世界规律?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规律。
3. 针对学生的疑惑和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四)小结和作业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世界规律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2. 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如何把握世界规律的论文,要求学生在课后深入思考和实践。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教学设计
物质与意识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物质的定义(2)意识的定义(3)物质决定意识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分析:(4)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世界观及方法论◇思考分析:(1)哲学中的物质与生活中的物质有何区别(2)动物有意识吗2、基本要求:(1)理解物质的含义(2)理解意识的含义(3)深刻认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二、【重点、难点】:1.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物质第一性2.何为物质三、【整体效果】: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正确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会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四、【教学内容】:(一)何为物质◇课堂互动:1.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眼中的物质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归纳总结物质的含义物质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1.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实在的2.哲学中的物质是一切客观实在物的总和,是一抽象概念,而非具体的物。
(二)何为意识◇思考:野人有意识吗?动物有意识吗?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吗?意识的含义: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看)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的产物)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注意:1.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机能,动物不具有。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需要在社会中产生,野人在不与人接触的情况下不具有意识。
◇课堂练习:据说,苏小妹曾用对对联的方式刁难丈夫秦少游,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开窗前月”,秦少游苦思冥想,急得额头上沁出汗珠。
忽然,听到“啪”的一声响,只见一粒石子飞入水中,顿时波光粼粼,玉盘似的月影凌乱于水中。
秦少游脱口说道:“投石冲开水底天”。
这个故事包含的道理(D)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C.客观与主观相符合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主观映象(三)物质决定意识◇思考:是拿破仑改变法国历史吗?请同学们根据已学的知识,思考◇分析:所有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都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而产生的,都是由物质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与意识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物质的定义
(2)意识的定义
(3)物质决定意识的世界观及方法论◇分析:
(4)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世界观及方法论
◇思考分析:
(1)哲学中的物质与生活中的物质有何区别
(2)动物有意识吗
2、基本要求:
(1)理解物质的含义
(2)理解意识的含义
(3)深刻认识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二、【重点、难点】:
1.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物质第一性
2.何为物质
三、【整体效果】: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正确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会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四、【教学内容】:
(一)何为物质
◇课堂互动:1.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眼中的物质
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归纳总结物质的含义
物质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1.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客观实在的
2.哲学中的物质是一切客观实在物的总和,是一抽象概念,而非具体
的物。
(二)何为意识
◇思考:野人有意识吗?动物有意识吗?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吗?
意识的含义: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看)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实践的产物)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意识的内容看)
◇注意:1.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机能,动物不具有。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需要在社会中产生,野人在不与人接触的
情况下不具有意识。
◇课堂练习:
据说,苏小妹曾用对对联的方式刁难丈夫秦少游,她出的上联是“闭门推开窗前月”,秦少游苦思冥想,急得额头上沁出汗珠。
忽然,听到“啪”的一声响,只见一粒石子飞入水中,顿时波光粼粼,玉盘似的月影凌乱于水中。
秦少游脱口说道:“投石冲开水底天”。
这个故事包含的道理(D)
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客观与主观相符合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主观映象
(三)物质决定意识
◇思考:是拿破仑改变法国历史吗?请同学们根据已学的知识,思考
◇分析:所有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都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而产生的,都是由物质决定的。
虽然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之时,顺应民意,打退外国侵略者,推翻波旁王朝,赢得全欧洲人民的支持。
看着貌似是拿破仑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改变了法国乃至世界的格局与命运,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这是时代、生产力造就的英雄。
就算历史上没有拿破仑,还会有其他人在那个历史背景下做到这一切,这是历史的需要,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这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必然结果。
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课堂练习:
“世界上没有一种美能同有自知自明的美相比,能同客观地承认自己带来的恬静相比。
”这名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C )
A.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B.量力而行永远是成功的基本要求
C.一切从实地出发,既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也是一种美德
D.知人不易,知已更难,有自知自明的人是哲人
(四)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思考:想想物质具有强大的决定作用,那意识难道不具备点作用吗?
世界观: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注意: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同时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根本原
因)。
◇课堂练习:
树无根不活,人无根不立。
从20XX年开始,每年的9月被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每一个中小学生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使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从哲学上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因为( B )
A.人的意识可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B.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C.民族精神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
D.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人们的思想水平
五、【本课小结】:
本课从物质的含义人手,首先介绍了物质与意识的含义等,又讲述了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要求。
同时通过思考探究和练习题的方法巩固加深了学生对唯物论哲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