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

第二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列强之间的矛盾尖锐,国际关系出现新的演变。演变的趋势大体表现为:在欧洲大陆,德法矛盾特别尖锐,成为左右欧洲大国关系的主要因素。在近东,包括巴尔干和小亚细亚地区,俄奥、英俄、俄德矛盾明显加剧。在世界范围,英德两国逐渐成为争霸的主要对手,而原来在殖民地问题上激烈争夺的英俄、英法矛盾有所缓和。围绕这几对矛盾,欧洲大国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经过19世纪最后30年的演变过程,20世纪初最终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

一、普法战争后的欧洲与三皇同盟的建立

普法战争对欧洲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法国在战争中惨败,割地赔款,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后的欧陆优势;另一方面,德意志帝国迅速崛起,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战败的法国复仇意识极为强烈,1872年实施普遍兵役制,现役军人达67.5万,几乎与德国相等。1873年提前偿清50亿法郎的赔款,使德国军队撤离法国领土。法国还重新拟定外交方针,积极寻找盟友,摆脱孤立。法国的复仇心理使德国十分不安。德国俾斯麦时期外交的基本路线是孤立法国,阻止法国与其他大国结盟,把法国可能和潜在的盟友都拉到自己一边。德国的这一政策直接促使三皇同盟的建立。

德国推行孤立法国的政策时,原本把注意力放在英、俄、奥身上,但英国要保持行动自由,和平时期不与他国结盟,德国转而着重拉俄奥。对德国来说,俄国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拉住俄国可以避免德国与法国冲突时的两面

作战。此时由于俄国与英国在近东和中亚地区的争夺十分激烈,需要取得西部边界的安全,也想与德国友好并以此对付英国。俄奥虽然在巴尔干有矛盾,但俄国为防止德奥合作,也表示愿意与奥友好。在这个基础上,1872年德、俄、奥三国皇帝在柏林会晤,并于1873年在维也纳郊区兴勃隆签约,三皇同盟正式形成。同盟条约规定:当缔约一方受到他国进攻时,三国应“立即进行商谈,以便拟定所应采取的共同方针”。由于三国之间固有的矛盾和分歧,条约内容比较含糊。但三皇同盟的建立,打破了欧洲传统的均势外交,首开欧洲同盟政治的先河。

三皇同盟缔结后,俾斯麦认为反法的条件已经成熟,遂于1875年春挑起德法冲突,战争一触即发。但俾斯麦想借助三皇同盟争取俄国支持的计划没有成功。俄国同德国结盟的目的并不是同法国对抗,而是为在同英国争夺中无后顾之忧。同时,俄国也不愿看到德国因击败法国而过分强大,因此反对德法战争。英国为了维持它传统的均势政策,坚决反对德国对法国用兵。迫于英俄的压力,俾斯麦不得不停止对法国的战争计划。危机虽然平息,但三皇同盟的裂痕已十分明显。

二、近东危机与三国同盟的建立。

1875-1878年的近东危机和柏林会议进一步推动了欧洲同盟政治的形成。近东巴尔干问题本来是斯拉夫民族反对土耳其的奴役、争取民族自治和独立的解放运动。但由于大国的插手,使巴尔干的矛盾变为一场愈演愈烈的国际斗争。1875年7月,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举行反对土耳其统治的起义。欧洲列强产生不同反应。俄奥两国在巴尔干有特殊的利害关系,俄国自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一直寻求契机重获在近东地区的优势,因此

支持斯拉夫人自治,借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奥匈自1866年被逐出德国后把扩张的目光转向巴尔干,此时担心巴尔干起义会波及自己统治下的几百万斯拉夫人,因此对起义持反对态度,尤其反对俄国肢解土耳其。德国在巴尔干没有直接的利益,俾斯麦是从德国在欧洲的政治需要看待近东危机的,危机的发生可以把大国的注意力从阿尔萨斯和洛林转移到东方,从而使德国处于一种超然的地位。另外,他极力支持两个盟友俄奥的合作,以此巩固三皇同盟。英国则仍然坚持传统的近东政策,以土耳其作屏障,阻止俄国势力南下。

俄奥两国虽然对起义的态度大相径庭,但因担心对方单独行动,便于1877年1月签订协定,双方约定:奥匈可占波黑,俄国可占黑海沿岸的土耳其领土。实际上,该协定是奥匈在满足自己愿望的条件下,默许俄国对土耳其作战。1877年4月,俄国对土宣战,俄土战争爆发。俄军很快进入土耳其本土,并于1878年1月逼近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英国立即派军舰进入黑海海峡,阻止俄军攻打君士坦丁堡。奥匈此时也担心俄国独占巴尔干,反对俄军继续扩大战果。俄国迫于形势,只好停止军事行动。1878年3月,俄土签订《圣斯特法诺和约》,和约规定:土耳其承认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和罗马尼亚独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自治,建立北起多瑙河,南至爱琴海,东达黑海,西抵塞尔维亚边界的大保加利亚公国,由俄军占领两年。此外土耳其还将黑海沿岸的卡尔斯、巴统和阿达罕割让给俄国。《圣斯特法诺和约》使俄国在巴尔干的势力大大扩张,引起了英奥等国的极

力反对,他们联合德国一起向俄国施压,并要求召

开国际会议修改俄土和约。

1878年6月在柏林召开国际会议,俄、英、德、

奥匈、意、土等国代表参加。

7月签订的《柏林条约》对《圣斯特法诺和约》作了重大修改。将大保加利亚一分为三:保加利亚公国被缩小到巴尔干山以北,山南的东鲁米利亚成为土耳其帝国的一个自治省,马其顿仍划归土耳其。奥匈帝国占有波黑,英国从土耳其手中取得塞浦路斯岛。《柏林条约》实质是列强共同瓜分土耳其,并迫使俄国吐出已获得的部分战利品,因而进一步加剧了俄国与德奥的矛盾,三皇同盟面临破裂。

柏林会议后德国加紧同奥匈的外交接触,试图以德奥的紧密关系弥补三皇同盟分裂。1879年10月,德奥签订秘密军事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缔约国一方受到俄国的进攻,另一方应以全部兵力援助;如果缔约国一方遭到俄国以外的进攻,另一方保持善意中立。如进攻方得到俄国援助,缔约双方应共同作战直至共同议和。德奥同盟构成欧洲一个军事集团的基础。

德国对德奥同盟并不满足,因其心腹之患是法国。为此,俾斯麦又采取了两项补救措施。一是缓和与俄国的关系,1881年重新签订《三皇同盟条约》;二是利用法国与意大利在北非的矛盾,将意大利拉入同盟。1882年5月,意大利与德、奥匈签订《三国同盟条约》。条约内容为: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予以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到法国进攻,意大利给以支援,奥保持中立,并尽力阻止俄国参加法国一方作战;如一个缔约国遭到同盟以外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进攻,其他两个缔约国应参战,但若仅遭到法国以外的一个国家的进攻,其他两个缔约国保持善意中立。1883年罗马尼亚也加入了三国同盟。三国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以德国为盟主的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三国同盟以后几次延长,一直到191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