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2013-5
2013年5、6月时事政治
一、国内部分: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6%,连续7个月高于50%,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化,正在由依靠规模扩张推动的速度型向依靠结构转型升级支撑的效益型转变。
公安部消息,5月1日,“醉驾入刑”两周年,酒后驾驶同比下降39.3%,其中,醉酒驾驶同比下降42.7%,因酒后驾驶导致交通事故起数同比下降了12.4%。
5月3日,中国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首次明确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定罪量刑标准。
其中至少释放出三点信息。
其一,严密法网;其二,刑事政策该严则严;其三,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将持续高压,严格执法。
5月3日,中国驻奥什总领事馆在吉尔吉斯斯坦南部重镇奥什举行开馆仪式。
驻奥什总领馆领区范围覆盖吉南部地区巴特肯州、贾拉拉巴德州、奥什州和奥什市,领区面积及人口数量均约占吉全国一半。
截至目前,中国在海外开设总领馆81个,领事馆6个,领事办公室3个。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当选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
陈竺在白血病治疗方面有着重要贡献,包括对新药物作用的理解及其临床应用转化,陈竺还是亚洲血吸虫病基因测序项目的带头人之一。
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于1660年,是世界最著名、历史最悠久的科学机构之一。
牛顿等著名科学家曾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主席,会员为终身荣誉,通过同行评审的方式选举产生。
中国与南亚经贸合作暨首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定于2013年6月6日—10日与第21届昆交会同期举办。
本届南博会以“促进中国——南亚全面合作与发展”为宗旨,以“相互开放、务实合作、互利共赢、和谐发展”为主题。
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联合编写的《中国统一战线教程》出版发行,系统阐述了统一战线各领域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基本知识。
5月10日上午,全球第一个海上园林博览会——2013中国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在辽宁锦州开幕。
坚持四化同步发展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李兵2013年第7期——经济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鄂州市作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将按照科学发展一步到位、“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全域规划为引领,以改善民生为目标,以生态文明为标准,以综合改革为动力,努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产城融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具有时代特征、鄂州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争创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城市。
一、强力推进产业发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牢固树立产业是“强市之本、发展之源”的理念,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着力培育产业体系,夯实经济基础,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支撑。
围绕构建城镇体系,优化重大产业布局,推动生产要素向重点发展区域集聚,加快壮大产业规模,着力培植一批奠定鄂州产业基础的百亿产业乃至一两个主导鄂州经济的千亿产业。
一是做大做强工业。
坚持扩大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
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冶金、建材、能源、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推动钢铁产业降本增效、闲置产能综合利用、工艺技术改造升级,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大力发展环保、低耗、节能的新型建材产品,建设华中地区工程塑胶生产中心。
积极争取鄂州电厂三期项目建设,提升能源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装备制造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提高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
推动轻纺服装产业打造自主品牌,扩大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
抓住中海油LNG项目建设机遇,发展天然气热、冷两条产业链及设备制造产业,建设中部清洁能源基地。
依托鄂信钻石、镁里镁等企业,发展高性能新材料,建设华中新材料基地。
全面提高环保标准,以巨大的市场拉动力发展环保制造、环保设计、环保服务,建设环保产业基地。
二是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
生态文明建设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举措。
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新时代的重要发展理念,与新型城镇化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如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生态文明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重要的理念指引。
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往往过于注重经济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这种模式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为新型城镇化指明了方向。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是城镇发展的支撑,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产业。
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同时,要加强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实现产业的集聚发展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打造绿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的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资源是城镇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加强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供给。
一方面,要推进能源的节约和替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另一方面,要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推广节水技术和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还要加强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优化城镇用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防止土地浪费和闲置。
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3.06.26•【文号】•【施行日期】2013.06.26•【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正文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2013年6月26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城镇化工作情况,请审议。
一、近年来围绕城镇化开展的主要工作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行了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战略目标,明确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总体要求,对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进行了重点部署。
围绕推进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积极探索,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办发〔2011〕9号)印发实施,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出台了配套政策,18个省(区、市)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14个省(区、市)探索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初步为农业人口落户城镇开辟了通道。
据公安部统计,2010— 2012年,全国农业人口落户城镇的数量为2505万人,平均每年达835万人。
二是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国务院印发实施《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具体任务。
2011年— 2012年,全国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824万套,比“十一五”期间开工总量还高12%左右;基本建成1033万套,相当于“十一五”期间建成总量。
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和目标。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推进。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优势与挑战、推动城镇化的原则和路径、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为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一、城市化的优势与挑战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城市化能够提高人口集聚效应,加强人口流动和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城市化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多样化的服务。
再次,城市化能够促进人们的交流与互动,推动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
然而,城市化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城市空间有限,土地资源匮乏,城市规划和建设存在不合理和不协调的问题。
城市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二、推动城镇化的原则和路径推动城镇化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
人口的城镇化应是主动的、自愿的,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保障其合法权益。
其次,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城乡统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
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再次,坚持科学规划,遵循城市发展的普适规律。
要注重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合理划定城市的功能区域,推动城市功能的优化和提升。
推动城镇化的路径应该是多元化的、差异化的。
一方面,要加强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发挥大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大城市是经济和创新的中心,具有较高的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可以在技术、人才、资本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
另一方面,要注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优化其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提升其城市服务和环境质量。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也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依托。
三、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措施为了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第一,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
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注重城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_荣宏庆
城镇化转变的战略转型期。 面对城镇化建设中用地失控严重、城镇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较为普遍等诸
多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必
然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在新型城镇化进
程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城镇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构建,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最优路
(1)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 人口城镇化 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人口城镇化 通过提高人口密度增大生态环境压力, 人口密度越 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就越大;人口城镇化通过提 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从而促使消费结构变化,人们向环 境索取的力度加大,速度加快,使生态环境不断脆弱。 经济城镇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胁迫表现为:企业通过 扩大占地规模促使经济总量的增加,从而消耗更多资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及启示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及启示摘要: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过渡性过程,推进城镇化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与途径。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由“集体行动的困境”所引发的“公用地悲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要正确处理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走新型生态城镇化道路,需要各治理主体的共同努力。
城镇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人的生态理念的城镇化,使人们自觉地致力于生态城镇的建构。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理念城镇化在推动区域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对于区域生态产生了极大影响,如亨廷顿所言“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1]。
本文认为城镇化与生态文明两者之间的协调,着力点在于人的生态城镇理念的确立与生态责任的担当。
一、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城镇化不仅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而且是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过程。
目前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成为城镇化过程的通病,因此城镇生态系统可谓是“发展程度最高,反自然程度最强的人类生态系统”[2]。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看似不可兼得,实际却存在内在互联性。
1.城镇化对区域生态的冲击随着城镇人口的集聚、硬化面积的扩大,城镇生态系统中的土地、大气和水源都遭到了严重破坏,由此所造成的生态恶化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在一些自然灾害比较频发的地区,滑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大多“得益”于人们对自然资源不加限制地开采和利用,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可见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必然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如果没有相应措施,势必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长此以往各种生态隐患便会不断滋生,直到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彻底崩盘。
2.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城镇化的不竭动力“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
”[3]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镇化要健康发展就不能欠生态账。
正如《中庸》里所言:“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五改三建实施方案
五改三建实施方案五改三建是指我国决定从2013年开始推行的五个结构性改革和三个重点工作的综合实施方案。
五改是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创新、加强保障和促进和谐。
三建是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建设生态文明。
下面是五改三建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1. 深化改革:加强改革的概念和思路的宣传,加大对改革的支持和推动力度。
实施市场化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金融体制,加快农村改革进程。
同时,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能。
2. 扩大开放:加强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全球化。
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开放领域和方式,吸引外资。
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流,推进区域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
3. 加强创新: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鼓励和支持大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加强科技与产业的结合。
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4. 加强保障:加大对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覆盖率,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
5. 促进和谐:加强社会矛盾的解决,加强社会稳定和谐的建设。
加大社会治理的力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社会组织的管理。
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
6.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建立健全的法制和社会组织。
加强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能力,增强社会文明素质。
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7. 建设新型城镇化:推进城市化进程,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加强城市环境保护,推动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
提高农民的城市化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8. 建设生态文明:推进行业绿色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建设生态优美的环境。
综上所述,五改三建实施方案是我国综合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创新、加强保障和促进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协同推进。
三大工程实施方案(3篇)
第1篇一、工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
为应对这些挑战,国家提出了“三大工程”,即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
为确保三大工程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工程目标1.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
- 推动绿色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2. 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
-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 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 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 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 实现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 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三、工程实施方案(一)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强化污染源头治理。
-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清洁能源。
-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 推动绿色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产业。
- 优化空间布局,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绿色产业体系。
- 强化科技创新,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
3.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环境执法监管。
- 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
-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考核评价体系,将生态文明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1.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与区域治理
2013年用水结构(亿立方米)
12 10 8 6 4 2 0 生态环境 城镇公共 居民生活 工业 林牧渔畜
临川区 东乡县 九江市区 九江县 武宁县 永修县 德安县 星子县 都昌县 湖口县 彭泽县 瑞昌市 共青城市 南昌市区 南昌县 新建县 进贤县 安义县 余干县 万年县 鄱阳县 渝水区
湖区生 态红线
另一方面,流域上下游之间在发展与保护权益存在激烈冲突 (尤其是对于欠发达地区)
– 万年县的生猪养殖占江西的40%,有404家养猪企业和大户,对乐安河污染量大
饶河(昌江、乐安河)流域地区
下游地区: 人口规模大、密度高,且人 口外流量大,经济水平差 潜在环境风险突出,靠水没 水供威胁
人口外流规模
农田灌溉
一方面,对于滨湖地区是“人进湖退”、“城长湖减”带来的系列问题
下游挖砂取石 农业农药化肥 水域开发养殖 工业沿河污染 大型哺乳动物生存空间: 大型水域 城镇污水排放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保护工程 占用重要生态敏感地区的过度开发
鸟类生存空间:浅滩-湿地 围湖造田 鱼类生存空间: 清洁的河流湖区 湖控工程 围湖造城
• 城郊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改造激励政策
– 在确权基础上开展建设养老社区、保障性住 房、公益性设施等建设试点 中污染底泥填埋作为发展用地
21
• 应对城乡废弃物、垃圾数量与日俱增的难题
– 大气:农村秸秆焚烧危害大,填埋消解需要4-6个月 – 水污染:不断增长的工业与城乡垃圾给流域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大
2014年6月11日农村秸秆焚烧卫星监控图像
– 功能引导:发展休闲旅游、康体疗养、生态观光农业、湖区湿地科普教育 – 政策:基础设施投资实施国家债券,城镇优先申报生态县(城区)
新型城镇化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新型城镇化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正在稳步推进,其目标不仅是实现人口的聚集和经济的增长,更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的城镇。
那么,新型城镇化如何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呢?首先,科学规划是关键。
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规划必须充分考虑生态因素。
这意味着要对城镇的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精心设计,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比如,合理规划工业区域,使其远离居民区,并配备完善的环保设施,以降低工业污染对居民生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同时,要预留足够的生态空间,如公园、绿地、湿地等,提高城镇的生态承载能力。
在规划交通网络时,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鼓励居民步行和骑自行车,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此外,还应考虑城镇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廊道。
其次,产业升级是重要支撑。
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往往是生态环境的“杀手”,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
加强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如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这些产业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附加值,而且对生态环境友好。
同时,要引导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其绿色发展水平。
例如,通过技术创新,使钢铁、化工等行业实现节能减排,降低污染物排放。
此外,还可以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当地的生态资源优势,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再者,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是必要举措。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如污水排放、垃圾处理、大气污染等。
因此,必须加大环保投入,完善环保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等环保基础设施,确保污水和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加强对大气污染的监测和治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排放。
同时,要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比如治理水土流失、恢复湿地生态、植树造林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编辑:admin 时间:2013-7-9 10:56:0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理所应当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几十年来,省委、省政府在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方面下了真功夫,特别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在江西已深入人心,我省的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成为江西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全国领先”目标的重要任务。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从本质上讲,就是根据自然生态属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定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的空间单元,按照空间单元的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2010年底,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立了未来国土开发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格局,提出了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新理念和新原则,明确了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这一规划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诞生,也标志着主体功能区战略正式形成。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发展理念进行了深化和细化,以“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为原则,以“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为手段,以“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
生态文明建设指的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旨在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一、提高地方经济的质量和效益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利用,这就对地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保护好环境、节约好资源,才能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地方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实现企业的良性循环,同时对环境的保护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样一来,企业的生产效益和社会声誉都会得到提高,进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它既注重城市化的规模,还注重城市化的质量。
新型城镇化需要注重生态、智能、可持续和宜居四个方面的发展,也就是所谓的“四化”。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地方政府将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城市治理和规划,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通过打造生态城市和绿色城市,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带动生态产业的发展生态产业是指以生态资源保护和修复为主要目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一类产业。
生态产业的发展需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并以此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推动生态产业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企业需要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生态旅游、绿色能源、环保设施等产业,从而推动生态产业的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四、提高品牌形象和文化价值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保护环境、回归自然,提高人们对环境和自然的认识和关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地方品牌形象和文化价值也将得到提升。
通过打造绿色品牌和生态旅游品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地方的文化价值和软实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入地方,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浅谈生态文明发展下的新型城镇化
浅谈生态文明发展下的新型城镇化作者:马继瑞温婷婷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7期摘要:对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生态现代化等相关基础概念进行语义辨析、特征阐释,以及传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比较思考的基础之上,提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若干重要议题,包括: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内涵及关系;建构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的创新追求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
关键词: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生态现代化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生态文明”在现代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被大家提起,据检索“生态文明”的研究文献最早出现在1992年,大幅增长是2007年以后开始的。
2012年,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给予了高度重视,既包括对其性质的限定,又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诸方面的关系的规定。
十八大在全党历次党代表大会中首次提出“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据统计,1949年建国时,全国城市人口仅5765万人,城镇化率才10.64%。
到2011年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城镇化率已达到51.27%。
我国于1998年明确提出“城镇化”战略,以后各类国家级的发展战略皆对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规定,即“良性互动”、“相互协调”;“形成以工促农、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根据美国经济地理学家诺瑟姆的“S”型城市化发展轨迹,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处于加速成长期。
生态问题作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城镇化在中国出于国情的需要,曾经一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但是逐渐在发展过程中引起的生态问题却制约了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关于“生态文明”的定义众多,总体而言,生态文明的定义都强调其正面效应。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1)规划起点高。
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化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2)途径多元化。
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
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
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3)聚集效益佳。
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
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有些城市就虚得很。
(4)辐射能力强。
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它应该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视野、规划和措施。
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
(5)个性特征明。
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
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浅谈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浅谈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摘要:众所周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当中必要的政治任务。
伴随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显著提升,城乡规划结构也随之发生历史性变革。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由此前的快速发展转变为稳步发展、已由速度要求转变为品质要求、已由非彻底城镇化转变为彻底城镇化。
针对城镇化建设中潜在的一些问题,诸如城镇用地丧失、城镇地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城镇地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等,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是必然趋势。
基于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联系与结合,新形势下的城镇化必定是以城乡为基础、带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以保护环境、城乡区域联动的根本要求,最终形成美丽和谐的宜居生态家园。
在国家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积极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增强生态环境机制成立,是城镇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最便捷途径。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引言: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仍旧遇到不少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盲目发展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目前社会各界都在关心生态环境保护。
在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更长远、更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全面跟进,需要将发展与生态环境进行有机融合树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新理念[1]。
一、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1.城镇用地丧失最近几年,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土地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太过于快速,城镇发展范围严重受限,这是属于激进式的城镇化表现之一,这种表现方式是不正确的。
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造成城镇用地毫无节制的被消耗或使用,无形中产生大量侵占农村良好农田和耕地的情形,再加上土地监管部门对用地规划和批准不严密,管理工作未做到位,最终导致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过多的闲置用地,良好的土地资源也因此被浪费。
部分城市竟然出现大量荒地,形成一定程度的“土地危机”风险隐患[2]。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人的城镇化抑或产业的城镇化1.定义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2.新在哪里(根据资料,我自己整理的)(1)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2)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之“新”,就是要区别于“造城运动”,真正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进城人口权益的市民化上来。
城镇化固然是农民进城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绝不仅仅停留在盖房子层面。
真正的城市化,或者说我们吁求的新型城镇化,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慕海平所言,不仅要有“人口的城镇化”,更应是产业、人口、土地、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
城镇化不是给“房地产化”代言。
(3)著名城市生态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院士:李克强副总理曾经指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
新型城镇化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
“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新在哪里)3.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
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作者:余谋昌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5期[摘要]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方面与全过程,是中华民族真正的复兴之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任务、确保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当前,可采取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措施来开展这一工作。
其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确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并将其融入生产技术工艺,实现经济发展基本目标的“三个转变”,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将节能减排与资源再生作为突破口,将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来抓。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落脚点是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节能经济、低碳经济。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需要绿色消费的支持,要创造一种可持续的绿色生活方式。
绿色生活是一种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以简朴、低碳、公正为特征,是一种更高级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它以知识和智慧的价值代替物质主义的价值,以适度消费取代过度消费,以多样性取代单一性,以崇尚社会价值和精神需求取代崇尚物质享受。
这种生活方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是未来新生活的潮流。
[关键词]生态文明;经济建设;生态工艺;循环经济;绿色生活我们的时代是生态文明时代。
20世纪中叶,世界工业文明高度发达,工业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和高消费生活达到巅峰。
与之相伴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等随之出现。
进入2l世纪,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接连不断。
全球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对人类生存造成严重威胁。
同时,危机也催生了人类从工业文明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的转向与发展。
当前的中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国力增强,国家崛起。
党的十八大报告总结中国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经验时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生态文明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山东省就地城镇化建设的实践及启示
作者: 秦丛丛
作者机构: 中共滨州市委党校,山东滨州256600
出版物刊名: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28-53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新型城镇化 城乡一体 市民化 就地城镇化
摘要:山东省近年来推行农民就地城镇化,形成了“两区同建”德州模式、“多村社区”诸城模式、“生态文明”蒙阴模式,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降低城镇化成本、避免拉美城镇化陷阱和缓解农村“三留守”问题等方面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中国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户籍改革、职业培训、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启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安排,没有统筹协 念,增长主要表现为“量”的扩张,而发
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 展则强调“质”的优越性。可持续发展实
力的关系。2012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 质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及
工作会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 后代人需要的发展。这种发展,必须是
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 建立在自然资源可支撑与生态环境可
要动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新型城镇化
的重要内容,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价值观要求我们必须 的有力支撑。事实证明,经济社会可持
遵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协同 续发展的最终动力就是生态环境的可
并进的原则,新型城镇化旨在改善传统 持续,虽然生态环境并非意味着生态文
的城乡二元格局,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城 明的全部,但它却是攸关生态文明建设
取,由此导致了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生
开发和优质转化,可以促进新农村建设
态文明建设呼唤绿色科技、生态科技,而
和提高城镇化水平,可以提高人民的生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新型城镇化的 新型城镇化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实践
态文明意识和整体素质,从而实现“两 出发点,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平台。
富”现代化浙江的战略目标。
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空间。生态文 业结构、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 住宅拥挤等,导致城镇化进程充满若
明建设致力于将已有的生态和区位优 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干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在生态文明建
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新型城镇化的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观念创新。 设进程中加快构建适应本省城镇可持
向好发展至关重要。
低的重要标准,说到底就是如何科学 入,既能持续拉动经济增长,又能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科技创新。当
发展、低碳发展、绿色发展。而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同时确保财政稳 今时代,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家实力最关
的给力与否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 定增收,真正实现开发一方资源、发展 键的体现。迄今为止的科技发展历史表
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成果,是人 不仅体现为空间意义上的“脱胎换骨”,
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 而且是一场内涵式发展的、深入触及灵
式的重大进步。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 魂的宏大社会变革。
文明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强调构建科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方
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加快城镇化进 向。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并行不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代际公平、人与 现代产业的转换,加快完成产业结构 快推进城镇化和增强区域城市竞争力
自然和谐相处;新型城镇化某种意义 和布局的调整,提高省域综合实力和 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
49
渝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 会的发展注入活力。可以这样说,生态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制度创新。
态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将大大促进新 生态文明作 为 一 种新 的 人 类 文 明 形
型 城 镇 化 进 程中 发 展 方 式 的 根 本 转 态,建立在对工业文明生产方式、生活
48
2013/10
生态论坛
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生 上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区域中心的 竞争力,开创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态文明建设,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 再调整和重新布局,普遍的城镇化将 促进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
青山,是非常正确的。我们必须始终不 培育更多的“增长极”,为区域经济社 展。
效最终要体现在经济发展质量、生态 美融合,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 税制度等等在内的制度体系进行改革
环境质量和人的生活生命质量的提高 重要途径,加大对生态环境支撑工程、 和创新,新型城镇化进程才有可能健
上,这也是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高 符 合 转 型 升 级 导 向 的产 业 项 目 的 投 康推进。
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两者共同构 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齐头并进。人类
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的系统工程,成为建 社会不可能独立于自然界而完成自我
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步骤。
发 展 ,只 有 实 现 了 生 态 良 好 ,新 型 城 镇
很多地方在城镇化进程中,之所以 化才有坚实的生态基础;只有人与自然
染上环境污染、资源紧张、交通拥堵等 和谐,社会和谐才能得以实现。
展的质量。当前,浙江省面临加快调整产 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明,并非所有的科技都是符合生态文明价
业结构、推进经济转型、寻找新的经济增
值观的,有史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的许
长点的重要任务,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生 生态文明建设
多科技只是助长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索
态文明,可以促进原有的生态资源有序 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保障
“城市病”,根本原因是粗放、盲目、无序
生态文明建设确立新型城镇化的
扩张的发展方式所致;还因为一味追求 发展模式。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是可持
经济效益和城市规模,忽视可持续发展 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型城镇化的
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因为没有站在 重要追求。根据现代发展经济学的理
生态文明的高度,对城市、产业、人口进 论,发展与增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
要在区域分工和国内竞争中占有一席 续发展的体制框架、政策框架和政策
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形成新的发 之地,需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载体,以 体系,通过区域内部行政区划体制创
展优势。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产业结构 创新的思维,全面统筹,加快经济结构 新和建立高效区域合作组织,不断完
转型升级、发展方式实现转变,表现为 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传统产业向 善城镇经济社会综合发展规划,为加
生 态
生态 / 生态论坛 主持 / 吴红霞 电话 /87052244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与 新 型 城 镇 化
任重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镇体系,将农村区域与城市有机地衔接 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共享改革 开放以来所积累的发展成果,实现真正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 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因此,新型城镇化
程,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 悖,生态文明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
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 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新型城镇化的阶
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作为整个城 段目标就是要始终坚持走生产发展、生
市化过程的重要一环,是现代城市制度 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新
和城市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型城镇化的长远目标就是自然的发展、
和根本保障。当前我国正迎来城镇化
美 丽 中 国 绝 不 仅 仅 是 外 在 美 ,而
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促进经济转 建设的黄金期,城镇化发展将成为今 应该是“内外兼修”的有机结合。总体
型。生态文明建设为推进科技创新、加 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红利”。各地 来看,浙江省推进城镇化战略取得了
快产业和产品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 政府必将坚定不移地遵循生态文明建 很大的成绩,但也由于城镇化进程中
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意 承载之上的发展。目前总体上看,我国
味着,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们要处理 生态脆弱性进一步显现,客观上对资源
好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的需求日益增大,
保护好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
是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
力,推动了诸如环保产业、循环经济、 设规律,致力于统筹推动工业化和城 农村土地征用、城镇建设拆迁、流动人
低碳经济、绿色有机农业、现代服务业 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口落户等凸显的问题,以及大中城市
的发展,也拓展了新兴产业的成长空 相互协调,努力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 因人口集聚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
生态文明建设
变,从而形成一定区域内新的后发优 方式批判的基础之上。生态文明建设
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势。
本能地要求新型城镇化进程与生态文
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实现全社会 明理念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从而为新
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从本质上讲 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 型城镇化的制度创新创造机遇。只有
就是一个发展问题,新型城镇化的成 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二者的完 对包括传统的基层管理、户籍制度、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