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正当防卫法律规定(3篇)

中国正当防卫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在遭受不法侵害时,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或者自己的人身、财产权利不受非法侵害,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反击不法侵害人的权利。

正当防卫是中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本文将对中国正当防卫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正当防卫的法律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3.《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条: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违法行为,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造成违法行为人受伤或者死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依法不予处罚。

三、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1.存在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不法侵害是指违反法律规定,对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权利进行侵害的行为。

2.防卫行为具有必要性:防卫行为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而采取的,必须是必要的。

3.防卫行为具有相当性: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行为相当,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4.防卫行为具有即时性:防卫行为必须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采取。

5.防卫行为具有目的正当性:防卫行为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而非故意伤害他人。

四、正当防卫的法律效力1.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的规定,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2.正当防卫行为不承担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正当防卫行为不承担民事责任。

3.正当防卫行为不受治安管理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条的规定,正当防卫行为不受治安管理处罚。

五、正当防卫的例外情况1.防卫挑拨:指故意挑逗对方,使其攻击自己,然后以正当防卫为借口,故意伤害对方的行为。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正当防卫是指在受到非法侵害或者紧急危害时,主动采取适当防卫行为,以保护自己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是我国刑事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并且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下面将对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进行浅析。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正当防卫做出了明确规定。

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制止正在被侵害的,或者即将被侵害的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本人、他人的合法权益的,采取紧急措施,是正当的。

”这一条规定明确了在侵害发生时采取紧急措施以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个人合法权益是正当的。

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为制止不法侵害,不得不实施的急于使自己或者他人免遭不法侵害的行为,属于防卫,是不负刑事责任的。

”这一条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在受到不法侵害时实施防卫行为免除刑事责任。

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更加注重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不仅适用于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还包括了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保护。

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法律对公民权益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安全和利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

正当防卫制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正当防卫制度在实践中的作用也是十分积极的。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人们经常面临被侵害的情况,而正当防卫制度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保护手段。

在抢劫、盗窃、伤害等案件中,受害者为了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可能会采取一些临时措施来进行防卫。

如果这些防卫行为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那么受害者就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这就为受害者提供了一种自我保护的合法途径。

正当防卫制度的存在,使得侵害行为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具有积极的意义。

正当防卫制度的存在也为司法审判提供了一定的裁量空间。

在实际的案件审理中,法官可以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对正当防卫进行具体的裁量,从而制约侵害行为的发生,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是我国刑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安定。

该制度在刑法中的规定较为详细,并得到不断完善和进一步加强。

本文主要从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主要包括三部分:正当防卫的概念、适用原则和具体规定。

1.正当防卫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在危急情况下,为了防卫自己、他人或者国家的人民、公共财产等重大利益,超过了必要的限度而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这就是我国对正当防卫的规定。

可以看出,正当防卫是指在危急情况下,为了保护重大利益而采取防卫行为,并因此造成损害的一种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正当防卫的防卫行为必须符合必要性原则,即必须是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才不负刑事责任。

2.适用原则在判定正当防卫是否适用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情节认定原则。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认定正当防卫所在的危急情况的存在,以及防卫行为是否超过必要限度。

(2)利益优先原则。

应当优先考虑被保护的利益,即被正当防卫所保护的人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

(3)严格限度原则。

正当防卫行为必须超过必要限度才能成立,否则就构成过当防卫。

3.具体规定我国对正当防卫的具体规定主要包括如下几条:(1)正当防卫必须在危急情况下发生,且防卫行为必须符合必要性原则。

(2)正当防卫的承担者可以是任何人,包括公民和非公民等。

(3)正当防卫行为造成的损害必须是由被防卫者造成的。

(4)正当防卫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应当存在合理性。

二、正当防卫的运用正当防卫的运用主要涉及到防卫的对象、防卫的时机、防卫的方式及其限度等方面。

正当防卫的防卫对象可以是自己、他人或国家的人民、公共财产等重大利益。

被保护的利益必须是重大利益,如生命、财产等,不能是不正当利益。

2.防卫的时机正当防卫应在危急时刻下产生,即当被侵害人遭遇危险和攻击时,可以采取正当防卫措施,而不能在事后采取行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是指在受到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所造成的损害是合法的行为。

正当防卫制度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一种制度,它在我国刑法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本文将从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和运用两个方面进行浅谈。

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包括在刑法中有关正当防卫的条文和相关解释。

我国的刑法第20条规定:“对正在侵犯自己合法权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人进行紧急防卫,危及紧急防卫的侵害行为人的人身、生命、财产,应当认定为正当防卫。

”这一条文规定了正当防卫的条件:首先是在受到非法侵害时才能行使紧急防卫权利;其次是对正在侵害自己或他人合法权益的人进行紧急防卫;最后是危及紧急防卫的侵害行为人的人身、生命、财产。

在具体情况下,正当防卫还应当符合以下条件:即不得超过防卫的必要性,不得超过侵害的比例,以及在处置紧急防卫时使用不得超过必要的危害性的防卫手段。

除了刑法中的规定外,最高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也做了明确的规定。

例如解释第十一条规定:“紧急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危害后果的,处分防卫人或者减轻处罚。

”这一解释判断了紧急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危害后果时的处理方式,即在处置紧急防卫时使用不得超过必要的危害性的防卫手段会减轻处罚。

我们来看一下我国正当防卫制度在实际中的运用。

正当防卫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一项合法权利,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案例表明了正当防卫在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安宁中的重要作用。

在面临入室盗窃、抢夺、伤害等情况下,公民可以依法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保护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我们也可以从一些案例中看到正当防卫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2017年,广东江门一男子因正当防卫行为,将企图盗取其自家农用三轮车的罪犯刺伤,后来经江门市检察院认定,该男子属于正当防卫,无需承担法律责任。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我国刑法规定了正当防卫制度,即刑法第20条规定的:在必要限度内,为了保卫国家、公共利益和自己、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使用必要的防卫手段所造成的损害,不属于犯罪。

正当防卫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公民人身权益、财产权益而制定的法律制度,对于确保社会安
定秩序、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正当防卫制度的实质是自卫权,它是个人权利的一部分。

自卫权是指个人为了保护自
己和他人的利益而行使的人身安全自保的权利。

任何人在自卫的过程中应当尽量保护对方
的人身安全,如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应尽量防止状况的扩大。

正当防卫制度作为自卫权的体现,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身安全及财产安全提供了合法化的途径。

在我国的刑法中,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条件共有两个,即必要性和限度性。

必要性指
的是在面对危及国家、公共利益或个人的人身或财产安全威胁时,采取正当防卫手段是必
要的。

限度性是指所采取的防卫手段不得超过必要的限度,即不能造成明显不相称的损
害。

由于正当防卫制度具有合法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等优点,所以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当然在实践中,必须慎重使用正当防卫制度,同时也要加强对正当防卫制度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对于必要性和限度性的把握。

在实际行使自卫权的过程中,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始
终保持清醒和冷静的头脑,以掌握和运用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正当防卫是指在民事、刑事法律上,因为必要的自卫和急迫需要而进行的防卫行为,其依法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制度是一个国家法律所规定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制度,它保护人们在面对危害自身合法权益情形下进行自卫和急迫防卫的权利。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正当防卫制度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和功能,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身财产安全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国《刑法》第20条规定,紧急避险、急措救人、合理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这表明我国法律对正当防卫的保护和规定。

在法律的范围内,人们可以采取必要的手段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同时也不能过度或不必要地伤害他人。

这种既保护个人权益,又兼顾公共利益的原则,体现了中国法律的正义和公平原则。

在现实生活中,正当防卫制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防止不法分子对个人和财产的侵害。

在日常生活中,不时会发生一些抢劫、盗窃等犯罪行为,如果个人有了正当的防卫权利,就能够有效地阻止犯罪分子的侵害行为,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正当防卫制度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当人们知道自己在面对危险情况时可以合法地进行自卫和防卫,就会更加有勇气和信心,从而形成一种民众自发维护社会安宁的氛围。

正当防卫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如何界定“合理防卫”、“急迫防卫”等概念,涉及到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边界问题,这需要法律界和司法界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界定。

一些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正当防卫的漏洞进行违法行为,为此,法律应当建立更加完善和细致的制度,对于滥用正当防卫进行惩戒。

正当防卫制度在法律适用、司法裁量等问题上也存在一些现实挑战。

在司法实践中,一些司法机关可能会存在对正当防卫法律适用的不规范和不一致性,这就需要司法工作者在适用正当防卫制度时要充分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依法评价和界定正当防卫的合理性。

在司法裁量中也需要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在法律的保护下行使自卫和防卫权利。

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不仅是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制度,也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功能。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是指在民事、刑事等领域中,对于自卫、保护他人或者财产的行为,在一定条件下被法律认定为合法的行为。

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和运用,直接关系到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从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条件和运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浅谈。

我国《刑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对正在侵犯合法权益的主体或者第三人的人身权、财产权的侵犯行为,采取必要防卫行为,是正当的。

”从法律上来说,我国对于正当防卫行为有着非常清晰的规定,即在面对正在侵犯合法权益的行为时,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是被认可为正当的。

正当防卫的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必须是面临正在侵犯自己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二是必须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三是必须是实施防卫的时机。

必须是面临正在侵犯合法权益的行为,这个条件是正当防卫的第一要素。

只有在被侵犯合法权益的时候,才能采取防卫行为。

这也就是说,如果对方并未侵犯你的合法权益,你采取的任何行为都是不能构成正当防卫的。

必须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

必要性是正当防卫行为的关键。

如果是面对轻微侵害或者能够采取其他办法解决的情况下,采取过度的防卫行为就有可能被认定为不正当防卫。

必须在面对侵犯行为时,量力而行,采取适当的防卫行为。

必须是防卫时机。

防卫行为必须是在被侵犯的时候,即时的进行防卫。

如果是在被侵害后的一段时间进行防卫,就有可能被认定为不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制度的运用不仅仅是在刑法领域中,也适用于民事领域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情况,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正当防卫制度对于我们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自卫权的行使。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面对他人的侵犯,有权利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

比如说,如果有人使用暴力对我们进行攻击,我们可以采取适当的防卫手段来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在运用正当防卫制度时,我们需要慎重考虑行为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合法权益的界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因为个人的私人利益而滥用正当防卫制度,对他人或者社会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正当防卫法律规定全文(3篇)

正当防卫法律规定全文(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第三条公民依法享有正当防卫的权利。

第四条公民在行使正当防卫权利时,应当遵守以下原则:(一)不得已而为之;(二)以制止不法侵害为限度;(三)不得超过必要的限度;(四)不得故意伤害无辜。

第五条公民实施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但是,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第六条国家对正当防卫行为依法给予保护。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阻挠公民依法行使正当防卫权利。

第八条国家建立健全正当防卫制度,保障公民依法行使正当防卫权利。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正当防卫行为提出意见或者建议。

第二章正当防卫的条件第十条正当防卫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存在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二)防卫行为针对不法侵害人;(三)防卫行为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四)防卫行为具有必要性;(五)防卫行为没有超过必要限度。

第十一条正当防卫行为所针对的不法侵害,应当是明显的、紧迫的,且防卫人难以通过其他合法手段制止。

第十二条不法侵害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形:(一)正在进行的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二)正在进行的抢劫、抢夺、盗窃等侵犯财产权的行为;(三)正在进行的非法拘禁、绑架等侵犯人身自由的行为;(四)正在进行的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五)其他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行为。

第十三条正当防卫行为应当针对不法侵害人的身体或者财产实施。

第十四条正当防卫行为应当在必要限度内进行。

第十五条防卫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不属于正当防卫。

第十六条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防卫人为了制止不法侵害,采取紧急避险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

第三章正当防卫的效力第十七条防卫行为符合本法规定的,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他人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他人或者国家利益,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以合法手段抵抗和制止侵害行为。

正当防卫是一种合法的自卫行为,是国家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是对于侵权行为的一种有效打击。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0条中对正当防卫作了相应的规定:“对正在侵害自己合法权益或者公共利益的人进行正当防卫的,属于正当防卫;对正在侵害自己的人进行过当防卫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可见,我国对正当防卫的规定是以保护自身权益,保护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的。

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必须是正在进行侵害行为的人;二是防卫行为必须是对正在进行侵害的行为进行制止的必要行为;三是防卫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对于正在进行侵害行为的人进行正当防卫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即使因为防卫行为造成了对方的伤害,也不承担刑事责任。

而如果防卫行为超过了必要的限度,造成了严重后果,那么防卫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这就是过当防卫的概念。

正当防卫的规定并不仅仅适用于个人,对于国家、集体、单位来说也同样适用。

一个国家在遭受外部侵略的时候,进行自卫战争是属于正当防卫的范畴。

在中国古代,也有不少对于正当防卫的典型案例,例如《水浒传》中的武松杀嫂案。

武松受到嫂子的侵害,为了保护自己,采取了正当的防卫行为,最终获得了司法的支持。

这就是正当防卫制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典型案例。

在日常生活中,正当防卫制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法律原则。

在面对突发的危险时,合理地采取正当防卫行为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对于正当防卫的概念并不太清晰,导致了一些误解和不当行为。

比如一些人在面对侵害行为时,采取了过度的防卫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最终还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加强对于正当防卫的认识,理性地对待自卫行为,不得滥用正当防卫的权利。

在一些特殊的职业中,正当防卫的规定也是十分重要的。

四种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3篇)

四种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什么是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正当防卫是刑法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具有合法性、必要性、合理性和及时性等特征。

二、四种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1. 防卫过当防卫过当,是指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的规定,防卫过当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具体来说,防卫过当应满足以下条件:(1)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必要限度是指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限度,包括防卫手段、防卫强度、防卫时机等方面。

(2)造成重大损害。

重大损害是指对不法侵害人造成重伤、死亡或者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

2. 防卫不适时防卫不适时,是指在不法侵害尚未开始、已经结束或者不存在不法侵害的情况下,实施的防卫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的规定,防卫不适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防卫不适时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事前防卫。

事前防卫是指在不法侵害尚未开始时,对可能发生的不法侵害进行的防卫。

事前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2)事后防卫。

事后防卫是指在不法侵害已经结束时,对已经结束的不法侵害进行的防卫。

事后防卫应当负刑事责任。

3. 防卫挑拨防卫挑拨,是指故意制造事端,诱使对方进行不法侵害,然后借口防卫而加害对方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四款的规定,防卫挑拨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防卫挑拨应具备以下条件:(1)故意制造事端。

防卫挑拨者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对方进行不法侵害,而故意制造事端。

(2)诱使对方进行不法侵害。

防卫挑拨者通过言语、行为等方式,诱使对方进行不法侵害。

(3)借口防卫加害对方。

防卫挑拨者在对方进行不法侵害后,以防卫为名,对对方进行加害。

4. 防卫假想防卫假想,是指在不法侵害实际不存在的情况下,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而进行的防卫。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五款的规定,防卫假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是指在必要时为了保护自身、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采取的一种合法行为。

在我国的刑法中,对正当防卫作了明确的规定,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从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方面进行浅谈。

我国刑法第20条规定了正当防卫的阐释:“因受到不法侵害危及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时,为制止不法侵害,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致使不法侵害人受到损害的,可依法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对正当防卫的支持和保护,明确了在必要时采取自卫行为的合法性。

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的界定也做了明确规定。

刑法第14条规定:“在抵制违法侵犯时属于正当防卫的,不负刑事责任。

”这意味着在特定情况下,行为人采取的自卫行为是合法的,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刑法第17条规定:“自卫过当,属于过当防卫的,不负刑事责任。

”这一规定则保障了在正当范围内进行自卫的合法性,但同时也规定了过当防卫的界限。

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为公民的合法权益提供了保障,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稳定。

正当防卫是一个边界明确、界限清晰的概念,在实际运用中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和争议。

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如何正确运用正当防卫制度,避免滥用和误用。

正确理解正当防卫的范围和界限是非常重要的。

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了正当防卫的情形和条件,公民在面临不法侵害时必须在必要的范围内采取防卫行为,不能超出正当防卫的界限。

公民在面临侵害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判断,采取必要的自卫行为,避免过度防卫的情况发生。

公民在面临不法侵害时应当理性应对,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反击。

在采取正当防卫行为时,需要保持冷静、理智,不过度伤害侵害人的身体权利。

过度反击不仅可能导致不法侵害人的不必要伤害,也可能会使公民陷入不良的法律纠纷。

公民在面临不法侵害时需要及时报警并配合当地公安机关的工作。

正当防卫并不意味着公民可以替代公安机关的职责,而是在必要时采取紧急的自卫行为。

一旦采取了正当防卫行为,公民应当主动向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调查取证工作。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正当防卫是指在面对非法侵犯并可能造成危害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而采取合理的自卫行为。

在我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了正当防卫的情节,以及对正当防卫人的法律保护。

下面我将从立法背景、原则和适用条件三个方面对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进行浅析。

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立法背景可以追溯到1980年的刑法修改大会。

此次大会对于正当防卫作了进一步明确和精确的规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立法背景的重要性在于确保正当防卫制度的科学性和现实性,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第二,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原则包括合法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无过当原则。

合法性原则要求正当防卫行为必须是在非法侵犯的情况下采取,不能主动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必要性原则要求正当防卫行为必须是为了维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且采取的手段必须是必要的,不能过度或不必要。

无过当原则要求正当防卫行为不能超过所遭受的非法侵犯的程度,即不能超过正当防卫的限度。

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条件是非常清晰和具体的。

根据《刑法》第二十条的规定,正当防卫的条件包括:遭受非法侵犯;情况紧急;无法抵抗;对非法侵犯采取的行为与所受非法侵犯的性质、程度相当。

非法侵犯是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只有在遭受非法侵犯的情况下,才可以采取正当防卫的行为。

情况紧急是指正当防卫行为必须在非法侵犯发生时采取,没有时间可以等待。

无法抵抗是指正当防卫人没有任何逃避或规避非法侵犯的可能,只能通过自卫行为来维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

正当防卫采取的行为必须与所受非法侵犯的性质、程度相当,即不能超过正当防卫的限度。

如果正当防卫的行为超过了这些限度,就不再被法律认定为正当防卫。

总结而言,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在立法背景、原则和适用条件上都有着相对明确和具体的规定。

这种制度旨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安全和公正。

正当防卫制度也需要不断与社会变革相适应,不断完善和改进。

只有在适用条件明确、原则正确的基础上,正当防卫制度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正当防卫是一种民事法律制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

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而建立的。

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主要分为紧急避险、紧急救助和合法防卫三种类型。

下面,笔者将结合相关法律规定,简要分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一、紧急避险如果一个人正在遭受某种危险(例如山体滑坡、火灾和溺水等),这个人可以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财产采取紧急避险措施。

紧急避险措施的实施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1)危险是不可抗的;(2)实施紧急避险是必要的;(3)避险行为不得侵犯他人的人身或财产权益。

此外,紧急避险是一种被动的、无法预见的行为,因此实施者应该将其结果报告有关单位或组织。

二、紧急救助紧急救助是指在出现紧急情况时,一个人可以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和健康采取必要的紧急救助措施。

紧急救助行为有以下两种类型:(1)对自己进行紧急救助:一般情况下,紧急救助属于积极行为,此时实施者不需要任何法律负担。

(2)对他人进行紧急救助:如果救助的对象是他人,实施者必须明确其立场,即自愿或非自愿提供救助。

三、合法防卫合法防卫是指在合法的情况下,为了制止或抵御他人的暴力行为,防止他人的攻击,可以采取合法的行动。

合法防卫的具体条件如下:(1)被害人应当处于被攻击的状态,攻击应当是正在进行的,而不是未来可能进行的。

(2)被害人的防卫行为必须是必要的。

也就是说,他必须选择使用最少的武力,避免造成不合理的损害。

(3)被害人的防卫行为必须是合法的。

这意味着被害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相关法规的规定,否则他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总的来说,正当防卫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制度,旨在保护人民的人身、财产等基本权益。

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正当防卫的相关法规,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和法律意识。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正当防卫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或者有人同意民事主体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

在我国民法中,并没有规定正当防卫的具体内容和条件,而是依据宪法、刑法等法律来确定。

在我国的刑法中,有关正当防卫的规定主要包括正当防卫必须符合法定条件、正当防卫的限制和正当防卫的事后处理等方面。

正当防卫必须符合法定条件。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执行紧急遭受不法侵害时,为制止不法侵害、保卫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本人、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伤害不法侵害人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这就意味着,正当防卫必须是在紧急遭受不法侵害时采取的行为,目的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或者保卫人身、财产安全。

正当防卫的行为必须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如果不符合这些条件,就不能认定为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的限制。

虽然正当防卫是一种合法的行为,但是也有一定的限制。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正当防卫的紧急必要性是充分条件。

也就是说,采取正当防卫的行为必须是紧急必要的。

如果在不确定是否有不法侵害的情况下就采取了防卫行为,或者在不紧急的情况下采取了防卫行为,都不能认定为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时对不法侵害人造成的伤害不应过分。

如果对不法侵害人造成的伤害严重超出防卫的必要范围,就属于过当防卫,也不应认定为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的事后处理。

如果在正当防卫的情况下伤害了不法侵害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法律规定,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这就意味着,如果在正当防卫的情况下伤害了不法侵害人,就不需要承担对方的民事赔偿责任。

如果因正当防卫造成了严重后果,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也就是说,虽然在正当防卫的情况下伤害了不法侵害人不需要承担民事责任,但是如果造成了严重后果,就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的适用相对灵活。

司法机关在具体案件中会根据情节的复杂程度和具体的情况来判断是否构成正当防卫。

在司法实践中也普遍存在对正当防卫的误解和不同解释。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是指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为了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利益而采取的一种合法行为。

正当防卫制度旨在维护公民的正当权益,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正当防卫制度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法治建设和社会稳定,对这一制度进行浅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在立法上得到了明确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二条规定:“为了保卫国家利益、保卫公共利益、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对正在发生侵害的人身、财产权益的严重违法犯罪行为采取紧急措施的, 不属于正当防卫, 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这一规定明确了正当防卫的范围和条件,使得正当防卫的立法得到了明确的规范和界定。

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贯彻。

在实际案件中,法院通过对正当防卫情况的审查和判决,保护了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2019年,重庆市一名男子因正当防卫导致伤人案,经法院审理后被判定为正当防卫,充分保障了他的合法权益。

这表明我国的司法实践在对正当防卫案件的审理中,考虑了实际情况和合法权益,赋予了正当防卫制度更大的司法弹性和保障。

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根据中国法学会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民众对于正当防卫制度持支持态度,认为正当防卫是在合法范围内对抗违法行为,是一种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这种社会支持和认可为正当防卫制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和舆论基础。

虽然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在立法、司法和社会上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和支持,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正当防卫的认定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歧义性,容易受到法官审查标准和审理程序的影响,导致了一些正当防卫案件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受到质疑。

社会上存在对正当防卫的误解和偏见,有些人将正当防卫与私刑、报复等行为混为一谈,导致了对正当防卫的负面评价和社会舆论。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是指在面临无法回避的攻击和侵犯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而采取合法的防卫行为的一种制度。

正当防卫制度旨在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确保国家法律的公正实施。

本文将从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法律依据、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以及相关问题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法律依据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主要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所确认和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对于急于防卫不法侵害,危及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或者公共安全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也规定:对于正当防卫行为的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二、适用条件在我国,正当防卫必须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自卫行为;二是必须是急于防卫不法侵害,危及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或者公共安全的行为;三是必须是合理的防卫手段和防卫限度。

三、适用范围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适用范围相对广泛,包括对人身、财产和公共安全的防卫。

在面对他人的非法侵害时,如遭受袭击、抢夺、盗窃、抢劫等,人们可以采取正当防卫的自卫行为。

在面对公共安全受到侵害时,如火灾、交通事故等,人们也可以采取正当防卫的行为,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四、相关问题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正当防卫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在具体的案件处理中,对于正当防卫的认定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和争议,需要更加明确的标准和规定。

二是在一些情况下,存在着过度防卫或者防卫失当的情况,需要对这类行为进行严格的界定和规范。

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也需要加以规范和处理,如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正当防卫。

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我国应当不断完善正当防卫制度,进一步明确其法律依据和适用条件,加强对正当防卫行为的法律保护和司法解释,规范正当防卫行为的限度和标准,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防卫意识,有效防范和减少过度防卫和防卫失当的情况发生。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浅析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自己、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采取的必要的防卫行为。

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是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安宁的基础上,对正当防卫行为进行规范和保护的法律制度。

正当防卫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当防卫的法律依据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作出了规定,刑法第二十条规定:“对正在侵犯自身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人进行的防卫不属于犯罪。

”这一规定明确了正当防卫的概念和范围,使得正当防卫在法律上得到了充分保障。

我国刑法还规定了在正当防卫过程中,对侵权人造成损害的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

这一规定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正当防卫者的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更加放心地进行正当防卫。

二、正当防卫的条件在我国刑法中,对正当防卫行为的条件也作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刑法第二十条的规定,正当防卫行为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 侵害行为存在:必须是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身体、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侵犯行为。

2. 防卫必要:正当防卫的手段必须是合理、必要和适当的。

不得采取过度的手段进行防卫,否则将属于不正当防卫。

3. 情况紧急:正当防卫必须是在人民群众面临危险的紧急情况下采取的,不能是一种预谋或者计划好的行为。

三、正当防卫的适用界限正当防卫的适用界限是指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适用正当防卫制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国法律规定了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并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也进行了相应规定:1. 对侵害行为的认定:需要明确区分侵害行为和正当防卫行为,以免将正当防卫误认为是侵害行为。

2. 对捍卫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情况:在捍卫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况下,正当防卫同样适用。

但是在这方面,法律也要求在维护国家和公共利益时,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

四、正当防卫的保护措施在我国法律中,对于正当防卫行为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以保障正当防卫行为的权利。

刑法对于正当防卫行为规定了不承担刑事责任,这是对正当防卫行为最基本的保护。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我国正当防卫制度展开,首先介绍了该制度的法律依据,然后详细解释了正当防卫的条件和限制。

接着分析了正当防卫在我国的具体运用以及公众对正当防卫的认知和态度。

结合司法实践,指出了正当防卫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总结了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现状与展望,强调了加强该制度的必要性,并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我国正当防卫制度,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和不足之处,为该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正当防卫制度、我国、法律依据、条件和限制、具体运用、公众认知、态度、司法实践、问题、建议、现状、展望、加强、必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正当防卫制度作为我国刑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自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和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的岁月中,我国曾经历过动荡不安的社会时期,各种犯罪活动频繁发生,人们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的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正当防卫制度的确立成为了人们保护自身利益的有力法律保障。

这也使得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实践基础。

正当防卫制度的建立不仅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更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和稳定。

对于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和运用,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2 研究意义正当防卫制度的具体运用和司法实践情况反映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成果和问题。

通过调查公众对正当防卫的认知和态度,可以评估司法系统对正当防卫案件的处理情况,为改进司法实践提供参考和建议。

研究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和运用,不仅有助于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尊重,还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提升公民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对正当防卫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是指在遭受非法侵害时,受害人可以采取合法的手段进行抵抗和自卫的一种制度。

这一制度的规定主要来自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

本文将从规定和运用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

一、规定《刑法》第20条规定:“对于犯罪人必要的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但是对于已经结束的非法侵害行为,如继续防卫造成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该条规定了正当防卫的三个要素,即防卫必须是针对非法侵害,必须是必要的,且必须是紧急的。

此外,《刑事诉讼法》第50条也规定:“犯罪人被正当防卫致伤、死、亡的,正当防卫人不负刑事责任。

”该条规定了正当防卫的法律效力。

二、运用正当防卫的运用不仅要满足上述要素,还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限度的防卫防卫必须是必要的和合理的,不能超出合理限度。

如果防卫过分,也会构成犯罪,例如故意伤害、杀人、故意毁坏财物等犯罪。

2.认定非法侵害要认定非法侵害是否有,或者正在发生,需要具体分析具体情况,不同情况下的认定结果会有所不同。

如果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基本的非法侵害,如被抢劫、被持枪威胁等,那么依法承认是比较容易的。

但如果涉及到难以认定的非法侵害,就需要依推想和合理推断来认定。

3.紧急情况下的防卫对于正当防卫必须是紧急情况下的防卫,是为了保护个人生命、安全和财产等利益,防止违法犯罪活动,是在事后进行的情境判断。

紧急情况下的防卫与正当防卫最大区别就在于时间问题,如果防卫行为的时机不正确,也有可能会被认为是过当防卫。

4.自卫和防卫的区别自卫与防卫的区别主要在于被侵害的利益不同。

自卫是针对直接威胁到个人生命、健康、财产等权利的侵害行为。

而防卫是在别人受到攻击的时候,采取行动拦截攻击者,以防止将来的袭击。

总的来说,我国正当防卫制度是在维护公民个人权利基础上的一项重要制度。

通过了解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和运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一制度,合法地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有助于防止非法侵害行为的发生。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我国《刑法》第二章第一节对正当防卫作了明确的规定,规定了在特定情况下,公民对于正在侵害自己合法权益或者即将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不应承担法律责任。

正当防卫制度的确立体现了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和秩序的宗旨,是我国刑法对于公民尊重和保护人身权利的具体体现。

我国《刑法》对于正当防卫的界定是明确的。

《刑法》规定,对于以非法方式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或者即将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公民有权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这个规定的核心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必须是以非法方式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二是必须是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三是不承担法律责任。

这三个方面的规定,明确了正当防卫的界限和条件,为公民的正当防卫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

我国《刑法》对于正当防卫的适用也作了规定。

《刑法》规定,在判断公民的防卫行为是否正当时,应当综合考虑侵权行为的程度、危险的性质、作案人的情况和时间等有关情况。

这个规定的核心在于,在对公民的正当防卫行为进行判断时,应当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而不是单一地看待问题。

这种规定,为公民的正当防卫行为提供了灵活的适用条件,为公民的正当防卫行为提供了更充分的法律保障。

我国《刑法》对于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和运用是明确的,充分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

正当防卫制度的确立,有利于调动公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和秩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充分了解我国《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自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同时也要正确理解和正确运用正当防卫制度。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同时也能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和秩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加入收藏获取最新中国正当防卫制度研究刘刚【摘要】:正当防卫是国家通过刑法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是一种作为公力救济重要补充形式的私力救济权。

在我国当前的刑法学界,关于正当防卫的很多问题都存在较大的分歧。

这种分歧势必影响到司法实践,甚至导致了司法审判中有失公正及对立法精神最终背离的情形。

文章从正当防卫的源起与流变出发,以深藏于正当防卫制度中的价值冲突为契入点,立足于我国现有的正当防卫制度和司法实践,借鉴国外正当防卫制度的成功经验,给冲突的价值予以正确的定位,以求打开理性之门,完善我国的正当防卫制度。

文章具体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正当防卫制度的源起与流变。

该部分阐述了正当防卫的历史渊源及其从原始社会的防卫本能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膨胀的防卫权,再到现代法制社会严格限制的防卫权的变迁过程。

并得出结论:正当防卫制度的发展进程与人类社会从人治到法治社会的历史进程基本是同步演进。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本位逐渐为社会本位所取代,公民的防卫权逐渐被国家法律所规范;社会文明化程度越高,法律越完备,公民防卫权的行使范围就越小。

(越小的原因:或许是因为在人治社会中,权力者的主观随意性很大,那个人的防卫权限度也很宽泛,或者从洛克例证的角度举例来说,一个人的财物被偷了,根据自然法的规定他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夺回自己的财物,不用考虑手段方法限度合法等问题;然而随着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公民的防卫权就完全被束缚在完备的法律之中)然而,它又是不断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并一步步走向完善。

第二部分:一般正当防卫。

该部分细化为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一般正当防卫’的科学界定”。

文章从正当防卫制度刑事立法精神出发,从逻辑学的角度对当前刑法学界存在的关于一般正当防卫的界定重新进行审视,认为,所谓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本人所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且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

第二个问题是“一般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文章通过比较国内外不同观点,认为一般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为:(1) 前提条件,即必须是对不法侵害,才能实行正当防卫; (2) 时间条件,即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才能实行正当防卫;(3)目的条件,即为了使国家、公共、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具有防卫意图;(4) 对象条件,即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才能实行正当防卫;(5) 限度条件,即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

第三个问题是“与一般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相关的若【关键词】:正当防卫制度价值冲突一般正当防卫无限防卫逆防卫试论正当防卫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山东陆海律师事务所荣国君内容摘要:正当防卫制度是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法律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项重要权力和手段。

其目的是鼓励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从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与公民的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在法制社会的今天,为了促使人类文明的进步,正当防卫制度内相互协调的多元的法律价值追求,但我国正当防卫制度在整体构建上存在缺陷,值得关注和完善。

(是法制社会了,最普通的群体也是最遵纪守法的群体,只要我自己没犯事,法律赋予我的权利我也可以选择不行使啊。

自己安安生生的生活,何必去洒那腔热血见义勇为去?说不定好人没做成反惹一身骚呢。

安稳即是幸福不图名利,激情四射的年代早已远去)关键词:正当防卫历史考究法律价值所谓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失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由此可见,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项重要权力和手段,其目的是保障公共利益技公民的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但是,法律赋予公民的这种权利和手段也必须正确行事,才能达到正当防卫的目的,如行使不当,反而危害社会,转化成犯罪。

通过对正当防卫的历史考究、现状及其发展等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完善正当防卫制度的设想,以期对我国刑法立法和实践有所裨益。

一、正当防卫制度的历史考究防卫基于人的自然本能,因此是项自然权利。

在无法的时代,只要侵害实际存在,就可以进行防卫,无论针对的是自己、族亲还是亲族,也无论方未达到何种程度以及防伪是否在侵害发生时实施。

所以,原始的防卫与原始的报复相含混。

进入文明的社会,防卫不再必然正当。

社会制度选择性的设置了防卫正当化的充分条件。

由此开始,防卫是项自然权利这一立足点已不足以支撑住制度这一大厦,继而渗入社会秩序和法秩序保护的理由。

因此,对正当防卫制度的历史考究是必要的。

(一)西方国家正当防卫制度的发展情况正当防卫作为法律制度在刑法中地位的真正确立, 是1791 年的法国刑法典。

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正当防卫制度, 是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所鼓吹的天赋人权论的产物。

在1791年的《刑法典》第六条规定:当杀人是出于正当防卫现实的紧迫情形所支配时,此种杀人为合法实行的杀人。

而拿破仑法典为资本主义的立法开创了示范,这不仅是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内容符合今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1810年《刑法典》第328条对正当防卫作了如下规定:“保护自己和他人之正当防卫,在现实的紧迫情况下实施杀人、伤害及殴打,不构成重罪和轻罪。

法国现行的刑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正当防卫规则,该法第125-5条的规定:“在本人和他人面临不法侵害只当时,出于保护自己或他人之正当防卫的必要,完成受此所迫之行为的人,不负刑事责任。

但所采取的防卫手段与侵害之严重程度之间不相适应之情况除外”根据该条规定,法国刑法理论界认为“正当防卫的条件,一方面涉及不法加害行为,另一方面,涉及防卫行为。

自此,正当防卫制度在西方国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二)中国正当防卫制度的历史考究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 是在总结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时期的司法实践经验基础上产生的, 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根源。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草案第33 次稿规定:“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采取正当防卫行为, 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但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979年颁布的《刑法》基本上保持了正当防卫条款的原貌, 只是防卫过当“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修改为“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可见, 立法的取向是逐渐放宽对正当防卫的限制二、正当防卫制度的法律价值和立法缺陷正当防卫作为法律制度得以确立和发展,始终与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历史同步进行。

法律制度不再仅仅是统治的工具,而在更大意义上成为促进人类社会整体幸福的指引,因此法律价值当然受到法学界的诸多关注。

由于法受到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法存在多元的价值追求,我们在不忽视法所具有的外在形式价值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法所促进的价值。

【1】正当防卫制度步入法治社会的今天,在促进人类文明方面如何做出更大的贡献,就必然面临更为深刻的法律价值的探究。

(一)正当防卫制度的法律价值1、正当防卫制度是实现正义的途径从正当防卫制度的确立发展及现时代的立法完善来看,人的自由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一直内在于其法律精神之中。

自由乃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一种欲望,它始于类人猿摆脱自然界的毁灭得以生存的时刻,是人所拥有的一项唯一原始的权利。

正当防卫的法律确认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人自身防卫行为自由的肯定,在今天各国的正当防卫制度更是明确规定正当防卫不负法律责任,并且将这种行为的自由扩大到对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

任何人都要求自由,任何人只要其合法权益受到不法的侵犯就有进行防卫行为的自由,因而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平等和自由密切相连。

【2】法律赋予某人在其合法利益受到非法侵犯时有防卫的自由权利,因为被侵犯人与侵犯人是平等的,平等的人之间不能存在侵犯和压迫。

同时法律也要保障侵犯人的行为自由只能在侵犯行为的范围内受到惩罚和限制,因为根据社会契约论,人们将惩罚权和保护权让予了国家,对人的保护和惩处就要由国家来决定。

侵犯人也是国家的公民,其侵权行为受到的惩罚不能由防卫人自由发挥,而要由国家意志确定。

一旦防卫行为超出国家意志限定的范围就会变为不法侵害,既然面临的都是不法侵害,那么被侵害人就应平等的享有行使防卫权利的自由。

2、正当防卫制度与人权法律是保障人权的重要手段,正当防卫是刑法中的重要法律制度,其法律价值的追求应充分体现刑法所发挥的人权保障机能。

就对侵权人的人权保障而言,侵权人也是人,虽然防卫人被赋予对侵权人的防卫权利,但是被防卫人并不因此而丧失社会对他的人权的公共保护,也就是说侵权人的生命权等人权在防卫的范围外应受到法律的保护,防卫人并不能以防卫行为而无限打击被防卫人,这也与刑法的“罪刑相适应”的原则精神相一致。

就对一般人权利的保障而言,正当防卫制度应对全体公民的个人权利给予保障。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体现出刑法是公民自由的大宪章。

根据社会契约论的观点,公民既然保留着正当防卫的权利,国家就不能强行剥夺被防卫人自身的正当防卫权,否则,国家就会变成利维坦,公民自由就会受到侵犯。

(二)现有制度的立法缺陷刑法第20条第3款之规定,无过当之防卫指防卫的适用对象是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那么,如何理解这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呢?严格的说,行凶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法律属于,因而其含义十分宽泛,难以界定。

例如打假是行凶、伤害是行凶,杀人也是行凶。

赤手空拳可以行凶,手持凶器可以行凶。

因此,修订后的刑法采用行凶一词,存在一定的缺陷。

对此,我们认为应当对行凶一次加以限制解释,限于使用凶器的暴力行凶。

因而构成无过当之防卫的行凶,应当是指使用凶器、对被害人实行暴力袭击,严重危及被害人的人身安全。

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实行无过当之防卫。

杀人是指故意杀人,而且在一般情况下是指利用凶器,严重危及被害人的生命安全的情形。

对于那种采取隐蔽手段的杀人,例如投毒杀人等,实施也不存在防卫的问题,更谈不上无过当之防卫。

抢劫和强奸,根据修订后的刑法第20条之规定,是无过当之防卫的对象。

那么,是否对一切抢劫和强奸犯罪都可以实行无过当之防卫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抢劫和强奸,从手段上来看,有暴利的方法、胁迫方法和其他方法之分。

这里的其他方法往往是指麻醉、灌酒、利用失去知觉不知反抗的状态等。

对于暴力强奸和抢劫,显然可以实行无过当之防卫。

但对于采用威迫或者其他方法实行的非暴力强奸、抢劫能否实行无过当之行为,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在我看来,对于这种非暴力的强奸、抢劫犯罪不能实行无过当之防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