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牡丹汤方药解析
大黄牡丹皮汤
![大黄牡丹皮汤](https://img.taocdn.com/s3/m/b9895f8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c.png)
大黄牡丹皮汤处方来源金匮要略 206年前剂型汤剂药物组成大黄12g,牡丹3g,桃仁9g,瓜子12g,芒硝9g。
主治肠痈初起,右少腹疼痛拒按,甚则局部有痞块,发热恶寒,自汗出,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者。
制备方法用法用量加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纳芒消,再煎沸,顿服之。
临床应用1.急性阑尾炎:用大黄10g(后下),丹皮15g,桃仁10g,冬瓜仁20g,芒硝10g(冲服),1,瘀滞型加川楝子,赤芍等;2,湿热型加银花、苡仁,3,热毒型加黄连、败酱草;4,毒溃型加黄连、虎杖;5,湿热痞块型加穿山甲、赤芍。
水煎服。
治疗急性阑尾炎224例,男121例,女103例;年龄7-84岁。
结果:临床治愈206例,无效18例。
应用大黄15g,丹皮20g,桃仁15g,红花25g,蒲公英50g,地丁50g,白芍25g,川捧15g,水煎服,治疗本病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最小10岁,最大65岁,20-50岁之间32例。
本组急性单纯性阑尾炎41例,合并局限性腹膜炎9例。
结果:全部痊愈,住院最短7日,最长29日,平均12日。
应用生大黄(后下)30g,牡丹皮30g,桃仁20g,冬瓜子30g,芒硝(冲)10g,随证加减,水煎服。
治疗本病100例,服用5剂治愈16例,10剂治愈49例,15剂治愈23例,20剂治愈12例。
2.急性胆囊炎:用大黄10g,牡丹皮10g,桃仁10g,玄明粉10g(分2次冲),冬瓜子18g,上为1剂,每剂煎2次,每8小时服1次,7日1疗程。
治疗急性胆囊炎88例,男35例,女53例;年龄在40-50岁;病程最短3小时,最长5日。
诊断依据为:①右上腹部剧痛,恶寒、发热、恶心、呕吐,常突然发作,先胀痛,继绞痛,向右肩及背部放射;②墨菲氏征(+),多数患者有波尔斯氏征出现;③B型超声波检查胆囊液性暗区增大,胆囊壁增厚;①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⑤少数病情严重者可有轻度黄疸;⑥口苦、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弦或滑数。
大黄牡丹汤化裁治慢性阑尾炎效果好
![大黄牡丹汤化裁治慢性阑尾炎效果好](https://img.taocdn.com/s3/m/c6eeb479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9.png)
大黄牡丹汤化裁治慢性阑尾炎效果好
大黄牡丹汤是急慢性阑尾炎通用方,根据临床表现随症化裁。
药用:大黄,丹皮、桃仁、冬瓜仁、芒硝、厚朴、薏苡仁、青皮。
在通用方基础上随症加减:
1瘀滞型:右下腹痛拒按,伴恶心纳差,或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事弦紧。
加丹参、当归赤芍,肿块明显加穿山甲、皂角剌、三棱、莪术、乳没。
2。
湿热型: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或滑数。
加用金银花、连翘、公英、败酱、红藤。
此外还有热毒型肠痈,一般只出现在急性阑尾炎期,慢性多属瘀滞型。
本人治疗过多例慢性阑尾炎,用大黄牡汤加减效果非常好。
我曾收治一位慢性阑尾炎患者者,每次发作只吃三到五剂便好,可是,每隔一年就发作一次。
后来,我叮嘱他一次性吃十天,到现在二十余年未发。
一般来说,治疗急性阑尾炎用大黄牡丹汤中病即止,因为大黄苦寒易伤胃气。
可是,对反复发作阑尾炎患者,停药不能过早,因此用量可小一些,或添加一些温里药护胃药,比如肉桂。
【金匮名医验案:大黄牡丹汤】
![【金匮名医验案:大黄牡丹汤】](https://img.taocdn.com/s3/m/50aff73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a0.png)
【金匮名医验案: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汤【方药】大黄四两(12克)牡丹一两(3克)桃仁五十个(9克)瓜子半升(12克)芒硝三合(6克)【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
如无脓,当下血(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加入芒硝溶化,温服)。
【原文】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
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大黄牡丹汤主之。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四)【解说】本方主治急性肠痈证。
本证由热毒内聚,营血瘀结于肠中,经脉气血不通所致。
以少腹肿块(右下腹),疼痛拒按,发热恶寒为临床特征,相当于西医所称的“急性阑尾炎”,全身症状常可见口渴,汗出,面赤,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或迟紧等热毒炽盛之候。
脉迟紧,为热毒内伏之象,非阳虚寒盛也。
本证病机关键是热毒加瘀血,故治疗当清热解毒,逐瘀攻下之法。
大黄牡丹汤用大黄、芒硝荡涤实热,攻下瘀滞;用丹皮、桃仁凉血逐瘀;瓜子,当是甜瓜子,后世多用冬瓜子或栝蒌子,其作用排脓散痈。
关于本方适用范围,《金匮》原文虽有“脓已成,不可下也”之说,但方后又云“有脓当下”,临床实践证实,本方用于肠痈,不论是脓成与否,凡属热毒瘀结者,均可使用。
但脓已成者,应刻刻防其溃也。
【运用】一、肠痈(急性阑尾炎)邓铁涛医案:张某,男,30岁。
病者腹痛2天,乃就诊于博济医院,欲得注射止痛针。
但经诊断后,断为盲肠炎,要立刻住院开刀,下午便不担保,病人无款交手术费,亦怕开刀,邀为诊治。
查右下腹发热,细按内有球形物,右足动则痛剧,乃出大黄牡丹汤予之。
生大黄12克(后下),粉丹皮12克,桃仁6克,冬瓜仁24克,芒硝9克(冲服)。
服汤后,是晚痛仍剧,且觉球状物微隆起。
翌日再诊时,大黄改为15克,芒硝12克,其他各味略增,服后3小时乃下黑黄稀粪不少,是晚痛略减。
三诊药量略减,大黄12克,芒硝9克,服后又下黑秽之粪,痛再减。
大黄牡丹汤的功能主治
![大黄牡丹汤的功能主治](https://img.taocdn.com/s3/m/54691a5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d0.png)
大黄牡丹汤的功能主治概述大黄牡丹汤是中医传统汤剂之一,由大黄和牡丹皮为主要药材组成。
该汤剂具有多种功能主治,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介绍大黄牡丹汤的功能主治,并采用Markdown格式进行编写。
功能主治大黄牡丹汤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被应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和调理:1.脾胃虚寒:大黄牡丹汤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可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泄泻、食欲不振等症状的调理。
2.肝胆湿热:大黄牡丹汤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适用于肝胆湿热引起的黄疸、口苦、口渴等症状的治疗。
3.脾胃湿热:大黄牡丹汤可清理脾胃湿热,改善湿热引起的食欲不振、胃疼、口苦等症状。
4.肝胆郁结:大黄牡丹汤能疏肝理气,适用于肝胆郁结引起的胸闷、胁痛、烦躁等症状的治疗。
5.内痔出血:大黄牡丹汤可以收敛止血,用于内痔出血引起的便血的治疗。
用法用量大黄牡丹汤的用法用量如下:•让药材大黄和牡丹皮共煎,取汤液。
•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可根据个体情况和病情调整用量。
注意事项在使用大黄牡丹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2.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应提前告知医生已使用的其他药物。
3.对药材大黄或牡丹皮过敏者禁用。
4.临床使用时应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
总结大黄牡丹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汤剂,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主要功能包括温中散寒、清热利湿、疏肝理气、收敛止血等,适用于脾胃虚寒、肝胆湿热、脾胃湿热、肝胆郁结以及内痔出血等疾病的治疗和调理。
在使用大黄牡丹汤时,需要注意药物的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大黄牡丹汤和薏苡附子败酱散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大黄牡丹汤和薏苡附子败酱散](https://img.taocdn.com/s3/m/339c0d5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8a.png)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大黄牡丹汤和薏苡附子败酱散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大黄牡丹汤和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实热证临床表现:肠痈,少腹肿痞,按之极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脉迟紧,脓未成可下。
辩证:血气结聚,故少腹肿痞,按之痛。
肠热内实,故小便自调。
内热实,故发热自汗。
痈之为病,荣卫必郁,故恶寒。
脉迟紧者,迟为沉实之象,乃不数之意。
紧者,向内结聚之象。
处方:大黄牡丹汤大黄10g,芒硝5g,南瓜子50g,桃仁十枚,丹皮10g。
方解:大黄、芒硝攻其实热。
牡丹皮、瓜子、桃仁下其结血也。
脉洪数,脓已成,不可下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肠痈虚寒证临床表现:治肠痈,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洪数者。
辩证:大肠与肺皆秉金气,肠内肉腐,金气伤损,收令不行,故身甲错。
金气散漫,故腹皮急而按之濡如肿状。
痈而发热,身不热而脉数,故知为虚。
大肠为腑,腑气属肠。
肠痈而身不热,脉又不沉实而虚数,故知为腑肠之弱。
脉如洪数,血已化脓,便不可下。
此时按之,必不即痛。
必不时发热恶寒汗出也。
脉紧迟为内实。
脉洪数为内虚。
故洪数脉,不可下。
处方: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50g,附子10g,败酱15g(即苦菜)。
方解:附子温回腑阳,薏苡除湿健脾理滞,败酱涤腐生新也。
大黄牡丹汤与薏苡附子败酱草散对比大黄牡丹汤与薏苡附子败酱草散均治疗肠痈。
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热证,脓未成之时,用下法,脉象迟紧,迟紧不是寒证。
大黄牡丹汤,腐去则运动圆也。
因阳气偏多,阴气偏少,故运动不圆。
大黄、芒硝下去过多之阳,阴阳和平,则运动圆也。
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肠痈寒证,脓已成,用扶阳祛邪之法,脉象洪数,洪数不是实象而是内虚,这个需要仔细研究。
薏苡附子败酱散,阳复则运动圆而新生也。
因阳气少,阴气偏多故运动不圆附子补起腑阳,阴阳平和,则运动圆也。
此二方为对应的理法。
大黄牡丹汤证,误用附子,阳更盛阴更衰则病加。
病虽加,不即死。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误用大黄,腑阳更退。
大黄牡丹汤肠痈之外的应用概况
![大黄牡丹汤肠痈之外的应用概况](https://img.taocdn.com/s3/m/71f4d7f0856a561252d36fe9.png)
大黄牡丹汤肠痈之外的应用概况【摘要】大黄牡丹汤为《金匮要略》治疗“肠痈”的专方,具有泻热逐瘀,散结消痈之功。
该方的临床应用涉及多个方面,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本文将肠痈之外的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大黄牡丹汤;临床应用;综述大黄牡丹汤源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用于治疗肠痈的专方,由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组成。
方中大黄清热解毒,祛瘀通便;丹皮凉血散瘀为君,芒消助大黄清热解毒,泻下通便为臣;桃仁、丹皮活血化瘀为佐,冬瓜仁排脓散结为使。
五味合用,共奏泻热逐瘀,散结消痈之功。
该方除用于肠痈的治疗外,还涉及多个方面,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将肠痈之外的应用综述如下:1急性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乃因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脑络破裂,血溢脉外所致,病成于瞬间,以气血逆乱,风痰壅滞为主,积、瘀、痰、火互相胶结阻络成为急性期之主要病理特点,腑实和血瘀为其重点,肠腑壅滞是气机调畅的重要障碍。
霍光旭[1]经过临床观察,脑出血病人急性期除具有淤血闭阻征象外,往往存在大便不通或大便秘结。
故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应用甘露醇脱水等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43例予大黄牡丹汤加减:大黄l0g,丹皮12g,桃仁6g,冬瓜子30g,芒硝9g(分冲)。
痰盛者加竹茹12g,姜半夏12g;腹胀者加厚朴12g;气虚者去芒硝,加人参10g;如服药后便溏且大便次数>3次/d者,去芒硝。
日1剂,水煎,频服。
2组均应用1~2周。
对照组41例予胞二磷胆碱0.5g,静脉滴注。
疗程2周。
结果治疗组昏迷病例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四肢肌力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大黄牡丹汤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疗效明显,可减轻致残程度,改善生活质量。
2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上常见病之一,是腰腿疼痛最常见的原因。
徐阳平[2]针对气滞血瘀型用寒下法治疗,选用《金匮要略》中的大黄牡丹汤,方药:大黄9 g,牡丹皮12 g,桃仁12 g,芒硝9 g,厚朴12 g。
《方剂学》92大黄牡丹汤透脓散(王付)
![《方剂学》92大黄牡丹汤透脓散(王付)](https://img.taocdn.com/s3/m/5562b72f767f5acfa1c7cdd3.png)
92大黄牡丹汤透脓散(王付)现在上课,我们学习第二节的内容,治內痈。
內痈一个方,叫大黄牡丹汤。
大黄牡丹汤这个方,是《伤寒杂病论》中一个著名的一个方。
这个方在用法方面,张仲景凡是用芒硝煎煮的时间在一般情况下,是长还是短?这个方有没有芒硝?同学们已经看到了,组成有哪些?大黄,芒硝,桃仁,牡丹皮,瓜子。
这个瓜子应该是什么瓜子?是冬瓜子。
这个方的用法,有哪些我们要注意的?这个方煎煮的时间,相对而言,大概有多长时间?芒硝,我们一开始就说,张仲景凡是用芒硝,都主张煎煮的时间偏短一些。
大黄牡丹汤这个方的功用,是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这个方药理作用,主要有增强肠胃蠕动,改善微循环、抗炎、抗菌、抗病毒、抗缺氧,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大黄牡丹汤治疗中医的证是,肠痈瘀热证。
痈,我们中医在认识到有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在皮肤,一个是在脏腑。
在脏腑,一个就是肠痈,肠痈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什么病?阑尾炎。
同学们都知道阑尾在哪个地方?在右下,那个点,西医说是什么点?我们学习西医诊断学,说明同学们学得,记得都是非常好的。
所以,我对同学们考试我们方剂是充满信心的。
真的呀!学习是应该的,不过同学们在考试的时候,都会尽情地发挥,可以告诉同学们,我们学习的目的,其中就是为了考试,考试就是为了以后当一个名符其实的病人信得过的大夫。
我们学习,牢牢抓住几大方面的内容:背组成,背功用,背中医的证。
同学们都会背吧?如果我们把这三大方面背会了,期末考试,你想拿八十分都没有机会,非考九十分以上不行。
这是要背的。
理解,用法要理解,药量要理解,西医的病要知道,方证分析要理解,重点的一定要背。
背方是我们学习的基本功。
背中医的证型,使我们学习方治病具有了很强的针对性。
刚才我问同学们,大黄牡丹汤治疗中医的证,是肠痈瘀热症,治疗西医的病,同学们说是阑尾炎。
阑尾炎可以这样说,百分之六十以上,都是我们中医的热证,百分之三十以上,属于我们中医的寒证。
阑尾炎,有没有同学见过这样的病人?阑尾炎,它的病变部位在哪?在右少腹。
大黄牡丹汤加减治疗急性阑尾炎临床疗效观察
![大黄牡丹汤加减治疗急性阑尾炎临床疗效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e264731576eeaeaad0f3305a.png)
大黄牡丹汤加减治疗急性阑尾炎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大黄牡丹汤加减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给予大黄牡丹汤,并根据病情需要随症加减,然后对其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服用汤剂后大部分患者症状可得到不同程度缓解,其中仅1例无效,后转为手术治疗;随访6个月,仅1例复发,复发率低。
结论采用纯中药保守治疗急性阑尾炎有一定疗效,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并使患者免受手术之苦,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大黄牡丹汤阑尾炎肠痈中医治疗急性阑尾炎为外科常见急症,以“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肠痈”范畴。
肠痈之病名最早见于《素问·厥论》:“少阳厥论……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金匮要略》总结了肠痈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同时推出了大黄牡丹汤等有效方剂,至今仍指导临床。
在基层医院,一部分患者因对中医的信任,再加上对手术的害怕以及临床症状相对较轻,要求保守治疗。
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尝试用大黄牡丹汤加减治疗急性阑尾炎,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所选病例总3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在18-60岁之间,以青壮年居多;病程最短数小时,最长2天。
2.纳入标准:2.1西医纳入标准: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1]:1.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或固定右下腹疼痛。
2.右下腹麦氏点或右侧下腹部有固定压痛、反跳痛或腹肌紧张。
3.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4.血白细胞总数或嗜中性粒细胞升高。
影像学检查如腹平片、B超、CT等有助于诊断。
2.2中医纳入标准:中医辨证为湿热壅滞、气滞血瘀证。
3.排除标准:肝胆或泌尿系结石、肠痉挛、急性附件炎、急性卵巢蒂扭转、急性盆腔炎等;患者出现肠穿孔、脓毒血症、坏疽等并发症者。
二、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主观意愿同意采取保守治疗,主要采用通腑泄热、行气活血法,基本方:大黄:15g(后下)丹皮:15g 桃仁:15g 芒硝 5g(冲服)冬瓜子:30g 芒硝:10g(分两次冲服);另外随症加减:气滞重者加枳实15g、厚朴15g,瘀血重者加丹参20g、赤芍15g,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15g,腹痛甚者加延胡索15g。
第23讲寒下:大承气汤(二)大黄牡丹汤
![第23讲寒下:大承气汤(二)大黄牡丹汤](https://img.taocdn.com/s3/m/0e8e690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96.png)
第23讲寒下:大承气汤(二)大黄牡丹汤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了。
上一次讨论到泻下剂的寒下法,第一个方剂,大承气汤。
这个大承气汤从它的主治证候、病机分析到方义分析、功效归纳,到最后辨证要点,基本我们都讨论完了。
下面呢,从大承气汤演变到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以及现代中西医结合治急腹症所配的复方大承气汤,形成了一个系列,特别是三承气汤是作为大承气汤这个系列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所以下面我们就讨论附方。
小承气汤也是《伤寒论》的方。
它(的)主治证候呢,我们根据大承气汤主证来对比。
大承气汤是痞、满、燥、实四症俱全,即使它可以用于热结旁流证,或者热厥、痉病、发狂,这些都是属于在热实互结基础上发生的,热实互结在大承气汤证里面,相对是重证,所以要峻下热结。
小承气汤证是轻下热结,在《伤寒论》里形容小承气汤证,说它有一个特征是初头硬,后必溏,大便秘结,大便不好解,开始是硬的,后面会软的,这和大承气汤那种燥屎的特点,燥屎、燥结特点就不同,说明它燥结不甚,而是痞、满、燥、实四症当中燥症不剧,而是热实互结轻证,热实互结阻滞气机(这是)有的,痞满这是有的,当然也不是很重。
所以从病机和大承气汤比,它具有痞、满、实而不燥,临床燥屎内结,燥实不重,所以有大便秘结现象,往往有初头硬,后必溏这个特点,这是小承气汤治疗的一个方面。
如果说用于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
痢疾一般是湿热,湿热郁滞肠道,搏结气血造成的,作为它有湿热积滞,而且这类属于较轻的,用小承气汤能够攻下积滞,它虽然轻下,反能够攻下积滞。
热毒搏结气血,大黄也能够起到通因通用,清热解毒,解除热毒的作用。
所以这个小承气汤用于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因为里面有调气和血的成分,体现通因通用的思想。
这里也就是异病同治在主治方面(的)体现。
小承气汤和大承气汤比较呢,大黄量是没变,厚朴量减少了,只剩四分之一,枳实也减少了,而且大黄又不后下,那这个方泻下作用就缓和得多,叫它轻下热结。
后世有很多方剂利用小承气汤作为一个基础方,经过配伍也经常用于兼有热实互结的证候,所以这个方既是大承气汤衍生出来的加减方,又成为一类病证的热实互结不甚的这一类的基础方。
大黄牡丹汤
![大黄牡丹汤](https://img.taocdn.com/s3/m/dfe8487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8.png)
大黄牡丹汤
徐泽森
【期刊名称】《开卷有益(求医问药)》
【年(卷),期】2016(000)003
【总页数】1页(P77-77)
【作者】徐泽森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大黄牡丹汤载于《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是以活血祛瘀兼
以清热为法,以取得散结消肿之功。
方药组成:大黄12克,牡丹皮3克,桃仁9克,冬瓜仁30克,芒硝9克。
上药除芒硝外以水6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渣,纳芒硝,再煎沸,顿服。
本方具
有泻热破结,散结消肿的功能,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证见右下腹肿痞,疼痛拒按,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恶寒,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
痈症多由湿热郁蒸,气血凝聚,热结不散所致,治疗以泻热破结、散结消肿为主。
湿热邪毒内结肠腑,气血凝滞,则右下腹疼痛拒按;热盛肉腐,脓液内蓄,故局部肿痞;病在肠,与膀胱气化无干,故小便仍能自调;正邪相争,营卫失调,故时时发热、自汗恶寒。
方中大黄泻火逐瘀,通便解毒;丹皮凉血清热,活血散瘀,二者合用,共泻肠腑湿热瘀结,为方中君药。
芒硝软坚散结,协大黄荡涤实热,促其速下;桃仁性善破血,助君药以通淤滞,俱为臣药。
冬瓜仁清理利湿,导肠腑垢浊,
排脓消痈;是为佐药。
本方攻下泻热与逐瘀并用,使结瘀湿热速下,痛随利减,痈肿得消,诸症自愈。
现代临床应用本方主要治疗肠痈、阑尾炎、急性阑尾炎、轻型腹膜炎、阑尾脓肿、腹部脓疡、腹膜炎、盆腔脓肿等疾病。
但凡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妇或者体质过于虚弱者忌用。
经方:大黄牡丹皮汤(急性盲肠炎、阑尾炎)
![经方:大黄牡丹皮汤(急性盲肠炎、阑尾炎)](https://img.taocdn.com/s3/m/a55b155b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b2.png)
经方:大黄牡丹皮汤(急性盲肠炎、阑尾炎)大黄牡丹皮汤【原文】大黄四两牡丹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升芒硝三合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作者】张仲景【出自】《金匮》【金匮】1、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时时发热,热汗出,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大黄牡丹皮汤主之,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主治】1、专门治疗肠痈,就是急性盲肠炎、阑尾炎。
【剂量】1、倪海厦:大黄4钱、牡丹1钱、桃仁3钱、冬瓜仁3钱,芒硝2钱;2、一般地用:紧急的时候剂量太轻会耽误治疗。
紧急用时大黄可以开到五钱、六钱,一剂里要开重,应急时才可以解除危机;3、桃仁也可以用到五钱,丹皮用五钱,大剂的用不要担心,芒硝可以用到二钱,冬瓜仁可以用到一两;4、重用冬瓜仁,可以把肺气往下降,高热就退去了。
【组成】芒硝冬瓜子丹皮大黄桃仁【方解】1、丹皮破血淤消炎,桃仁也是破血,这两个药同用能够清除肠里面淤积造成的发炎;2、因为肺跟大阳是表里,我们希望同时能够增加肺的津液,冬瓜子能够清除肺热增润津液,使病人胸阳的热可以往下走。
往往得到急性肓肠炎时,病人同时也在发高热,就是肺在发热,肺的热,是大肠的浊气往上升进入到肺之后才产生的。
西医开完刀后病人躺在病房中,还时常是在发高烧,这样很容易得到感冒,也时常会转成肺炎,张仲景很聪明,有预先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在大黄牡丹皮汤的处方中先加了冬瓜仁在里面;3、这是五味药没有加甘草,外面的中医师是什么药方都加甘草进去,紧急的时候甘草还开多些,理由是甘草可以解毒。
事实上正好相反,此方如果用甘草后,大黄、牡丹等的药力就到不了这里,进不了蚓突这一段。
此外肺的力量到下焦去,可以让药力直接进到蚓突里面去,让病人大肠有力量能够从蚓突里面将浊物挤出来,因为冬瓜仁能加强肺气下降的力量,所以要重用;4、不用枳实也不用厚朴,就是希望药力能够直接透到阑尾上边去。
大黄牡丹汤的病机分析!
![大黄牡丹汤的病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860e5fa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17.png)
大黄牡丹汤的病机分析!
大黄牡丹汤是治疗肠痈的一个常用方,也可以算是基础方剂。
中西
医结合治急腹症,用大黄牡丹汤做为基础方辨证,产生了三个治疗阑
尾炎的常用方,所以它又是一个治疗肠痈的一个基础方。
我们中医学对肠痈,这方治疗阑尾炎很好的。
当然中医这个肠痈,比
阑尾炎范围宽。
但大黄牡丹汤侧重于治阑尾炎的效果,大家是肯定的。
过去都说大黄牡丹汤用于肠痈初起,尤其是肠痈初起脓还未形成,但
实际上已成未成都在用,关键是灵活加减。
从主治证候来讲,疾病性质是实证为主,是实证,湿热搏结气血,形
成一种热毒现象,热毒搏结气血,就考虑气血津液当中,气滞血瘀湿
阻这个现象都有,实际上形成的这个脓,是痰、瘀的相结合。
津液郁
滞和血液郁滞,痰、瘀的结合。
所以在治疗当中考虑要泻热,湿热已
经形成热毒。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它在没有成,没有化脓的瘀肿阶
段就要散结消肿。
原方用于肠痈初起,甚至于《金匮》还讲当脓已成
不可用也。
当然后来一般很多都认为都还可以用。
已成、未成都可以用,最好用在肠痈初起。
初起更重要是在散结消肿、散热破瘀。
这个大黄牡丹汤,虽然这个方,从仲景《金匮要略》以后,《肘后方》到《刘涓子鬼遗方》《千金方》到宋代很多方书里都有,名字上不大
一样,也有叫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是叫大黄牡丹汤,后世有
很多大黄牡丹汤是药味差一点,药味药量有变化。
有的时候这个方剂
名称,一个字看起来一样的意思,牡丹汤牡丹皮汤,都用牡丹皮,那
可能就不是那个方,就像我们所说的桃核承气汤和桃仁承气汤。
大黄牡丹汤组成,方歌方解,功效与作用
![大黄牡丹汤组成,方歌方解,功效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0dd8e33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69.png)
大黄牡丹汤组成,方歌方解,功效与作用大黄牡丹汤出自《金匮要略》【组成】大黄四两(12g) 牡丹一两(3g) 桃仁五十个(9g) 冬瓜仁半升(30g) 芒硝三合(9g)【方歌】: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烊化芒;肠痈初起痛拒按,散结消肿服之康。
【方解】:肠痈初起。
多由湿热郁蒸,气血凝聚,热结不散所致。
湿热邪毒内结肠腑,血气凝滞,则右少腹疼痛拒按;热盛肉腐,脓液内蓄,故局部肿痞;病在肠,与膀胱气化无干,故小便仍能自调,至于时发热、自汗出而恶寒,系正邪相争,营卫失调使然。
六腑以通为用。
故当泻热破淤,促其消散。
方中大黄泻火逐瘀,通便解毒;丹皮凉血清热,活血散瘀,二者合用,共泻肠腑湿热瘀结,为方中君药。
芒硝软坚散结,协大黄荡涤实热,促其速下;桃仁性善破血,助君药以通淤滞,俱为臣药。
冬瓜仁清理利湿,导肠腑垢浊,排脓消痈;是为佐药。
本方攻下泻热与逐瘀并用,使结瘀湿热速下,痛随利减,痈肿得消,诸症自愈。
【用法】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右少腹疼痛拒按,按之其痛如淋,甚则局部肿痞,或右足屈而不伸,伸则痛剧,小便自调,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方解】本方所治之肠痈,多由肠中湿热郁蒸,气血凝聚所致。
湿热与气血互结成痈,不通则痛,故右少腹疼痛拒按,甚成肿痞;按之其痛如淋,而小便自调,无淋漓不畅之感,则知其非淋证;喜屈右足而不伸,伸则痛剧,是为缩脚肠痈;或时时发热,自汗恶寒,是肠痈已成,气血郁滞,营卫失和使然;舌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内蕴之征。
《成方便读》说:“病既在内,与外痈之治,又自不同。
然肠中既结聚不散,为肿为毒,非用下法,不能解散”。
故治法宜泻热祛湿,破瘀消痈。
方中大黄苦寒攻下,泻热逐瘀,荡涤肠中湿热瘀结之毒;丹皮苦辛微寒,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两药合用,泻热破瘀,共为君药。
芒硝咸寒,泻热导滞,软坚散结,助大黄荡涤实热,使之速下;桃仁活血破瘀,合丹皮散瘀消肿,共为臣药。
黄连解毒汤合大黄牡丹皮汤的作用功效、主治病症、临床应用
![黄连解毒汤合大黄牡丹皮汤的作用功效、主治病症、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8bd109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89.png)
黄连解毒汤合⼤黄牡丹⽪汤的作⽤功效、主治病症、临床应⽤养⽣之家导读:【处⽅来源】黄连解毒汤出⾃崔⽒⽅,录⾃《外台秘要》,⼤黄牡丹⽪汤出⾃汉代张仲景的《⾦匮要略》。
【药物组成】黄连9 g 黄芩6 g 黄柏6 g 栀⼦9 g ⼤黄18 g 牡丹9 g 桃仁12 g 芒硝9 g 冬⽠⼦30 g 。
【组⽅依据】⽕毒内盛,表⾥皆热,神明被扰,则烦热、谵语;热灼津液,阴精⼤伤,津不上承,故⼝燥咽⼲;⾎为热迫,随⽕上逆,则见吐衄;热迫⾎⾏,损伤络脉,外溢肌肤,则发斑;瘀热蒸熏肝胆,胆汁外溢肌肤,则为黄疸;热壅肌⾁,热盛⾁腐,可见痈肿疔毒;肠道为湿热郁蒸,⽓⾎凝聚,湿热与⽓⾎互阻,内结成痈。
故⼤黄牡丹⽪汤、黄连解毒汤⼆⽅合⽤,具有泻⽕解毒、通便导滞之功,为三焦热盛,肠道湿热之病证⽽设。
【⽅药分析】⽅中黄连泻⼼⽕,兼泻中焦之⽕;黄芩清肺热,泻上焦之⽕;黄柏泻下焦之⽕;栀⼦通泻三焦之⽕,导热下⾏。
⼤黄泻肠中湿热瘀结之毒,助桃仁、丹⽪破⾎祛瘀;芒硝软坚散结,助⼤黄促其速下;⼤黄、芒硝与黄连、黄芩、黄柏相合,能增强通泻三焦、泻热解毒之⼒。
桃仁、丹⽪凉⾎、散⾎、破⾎祛瘀;冬⽠⼦清肠中湿热,排脓消痈,助⼤黄、芒硝清泻肠中湿热积滞。
⼆⽅合⽤,能泻⽕解毒,使⽕毒下降,湿热、瘀结从泻下驱除,清热凉⾎、解毒通络⽽痈肿消散,共奏泻⽕清热解毒,破瘀散结消肿之效。
【⽤⽅指征】临床上以烦热,错语,吐衄,发斑,⼝⾆⽣疮或见痈疽疔毒,或湿热黄疸,⼩便黄⾚,伴腹中硬满,痛⽽拒按,牵引则痛剧,或伴⾝汗恶寒,⾆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实或脉数有⼒为⽤⽅指征。
【临床应⽤】1.流⾏性出⾎性结膜炎临床以结膜红⾚,疼痛,或结膜下点⽚状出⾎,畏光流泪,⼝渴,⼤便秘结,或伴⽿前淋巴结肿⼤、压痛,⾆红苔黄,脉数有⼒为⽤药指征。
2.习惯性便秘临床以⼤便⼲结,呈细便条或呈⽺粪便,腹胀满或疼痛,⼝⼲⾆燥,⾷欲减退,⼝臭,或⼝⾆⽣疮,腹部可触及包块,⾆红,苔黄腻,脉滑为⽤药指征。
黄煌经方100首之七十:大黄牡丹汤(转载)
![黄煌经方100首之七十:大黄牡丹汤(转载)](https://img.taocdn.com/s3/m/99289ecb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03.png)
黄煌经方100首之七十:大黄牡丹汤(转载)070、大黄牡丹汤(转载)[组成用法]大黄10~15g、丹皮10~15g、桃仁10~12g、芒硝6~10g、冬瓜子20~30g。
四味药水煎后,取汁,放入芒硝,沸腾融尽芒硝,一次服下。
[方证]1.下腹肿痞疼痛,按之更甚。
2.便秘,烦躁,身热有汗。
3.舌质红而坚老,苔黄、脉紧、滑或迟。
[现代应用]1.以炎性包块为特征的盆腔感染性疾病。
如急慢性阑尾炎、髂窝脓肿、附件炎、慢性增生性结肠炎、粘连性肠梗阻、急性盆腔炎等。
2.用于其他脓疡性疾病如皮下脓疡、肺脓疡、肝脓疡、肾脓疡等。
3,其他如血栓性外痔、细菌性痢疾、肾盂肾炎、输卵管阻塞、过敏性头皮脉管炎、脑血栓、颅内血肿、乳腺炎、结膜炎、骨髓炎、痛经、闭经、产后诸病、腹部与下肢痈疖、急性前列腺炎、精索炎、附睾炎、前列腺增生、呕血、痔疮、湿疹、男子结扎后伤口感染肿胀等。
[经验参考]本方为治肠痈的代表方,是一张对病专方。
肠痈相当于现代的“急性阑尾炎”全身症状表现为发热恶寒、汗出、面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紧或迟,属于“热毒炽盛”之候。
《太平圣惠方》的赤茯苓散即以本方加赤茯苓,治肠痈小腹牵胀,按之痛,小便不利,时有汗出恶寒,脉迟未成脓。
此方虽主治肠痈,然而并非为专治肠痈而设,实为诸证而立,凡实证有便秘倾向者,以下半身,特别是下腹部的各种炎症,见到符合此方证者,皆在使用范围内。
占益东洞将本方定义为治疗脐下结毒,按之即痛以及便脓血者,也就是说脐下部有凝块或坚块,按之痛。
而汤本求真却发现上述情况比较少见,在盲肠或阑尾部以及与之相对称的左侧腹部各有一个凝块或坚块,按之即痛者反而多见。
因此两种说法合并可作本方之腹证,只要有此腹证,不沦是盲肠炎还是其他疾病,都应当使用本方。
推而广之,可以认为本方是治疗盆腔乃至腹腔炎性包块或脓肿的良方。
但本方的主治又不止这些,如《类聚方广义》载“治诸痈疽、疔毒、下疳、便毒、淋疾、痔疾、脏毒、瘰疬、流注、陈久疥癣、结毒、瘘疱、无名恶疮、脓血不尽,腹中凝闭或有块,—二便不利者”。
大黄牡丹汤临床新用
![大黄牡丹汤临床新用](https://img.taocdn.com/s3/m/5064ba33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32.png)
大黄牡丹汤临床新用大黄牡丹皮汤是治疗急性肠痈方。
笔者应用本方加减治疗湿热气血凝聚所致的痛经、症瘕、慢性肠痈等病症,均获得较好疗效,现举例如下:1、症瘕王某,女,33岁,1998年3月25日初诊:自述白带多,右少腹疼痛,经期延长,10~12天,量不多,有血块,腹痛在经期则加重,经期过后出现黄带,腰骶部疼痛,晨起颜面手足浮肿,伴有头晕、疲乏、心烦、口苦、大便干,有时小便涩痛灼热,舌质稍红、苔腻、脉弦细。
患病已半年余,曾先后服用消炎药(甲硝唑、环丙沙星)症状能减轻,但停药后则复发。
妇科检查提示:右侧输卵管增粗,可摸到囊性包块,有轻度压痛,宫颈轻度糜烂。
B超提示右输卵管炎,卵巢囊肿。
刻下月经过后11天,辨证属湿热郁蒸,气血痰浊凝聚胞络,治宜清热利湿祛瘀,化痰散结。
方用大黄牡丹汤加减:大黄炭9 g、牡丹皮9 g、桃仁6 g、冬瓜皮15 g、白芥子6 g、薏苡仁18 g、败酱草9 g、香附9 g、黄柏9 g、山药12 g、芡实9 g、车前子9 g(包煎),5剂。
1998年4月1日2诊:带证明显减少,腹痛已减轻,但大便稍稀,上方减大黄炭4 g,因经期将至,故予3剂。
1998年4月5日3诊:昨日行经,浮肿减轻,经量比前多,腹痛轻微,腻苔基本退净,上方去黄柏、山药、芡实、车前子、薏苡仁、白芥子,加当归9 g、白芍9 g、桂枝6 g、阿胶6 g(烊化)、焦艾叶5 g,5剂。
1998年4月10日4诊:月经已过,自觉精神比前明显好转,腹痛已消失。
嘱患者平时服用下方:大黄炭6 g、牡丹皮9 g、桃仁6 g、冬瓜仁15 g、薏苡仁18 g、白芥子9 g、牡蛎12 g、莪术12 g、香附9 g、当归9 g、白芍9 g、甘草6 g,3天服用2剂。
经来则服用下方:牡丹皮9 g、桃仁6 g、冬瓜仁9 g、大黄炭3 g、败酱草6 g、薏苡仁12 g、当归9 g、白芍9 g、桂枝6 g、吴茱萸6 g、阿胶6 g(烊化)、焦艾叶5 g、甘草3 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药:大黄牡丹汤加减:大黄、桃仁、丹皮、冬瓜仁、芒硝
方解:方中大黄泻火逐瘀,通便解毒;丹皮凉血清热,活血散瘀,二者合用,共泻肠腑湿热瘀结,为方中君药。
芒硝软坚散结,协大黄荡涤实热,促其速下;桃仁性善破血,助君药以通淤滞,俱为臣药。
冬瓜仁清理利湿,导肠腑垢浊,排脓消痈;是为佐药。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大黄、桃仁、丹皮、冬瓜仁、芒硝、红藤、银花、紫花地丁、连翘、乳香、没药、元胡、甘草、败酱草、蒲公英
方解:方中大黄泻火逐瘀,通便解毒;丹皮凉血清热,活血散瘀,二者合用,共泻肠腑湿热瘀结,为方中君药。
芒硝软坚散结,协大黄荡涤实热,促其速下;桃仁性善破血,助君药以通淤滞,俱为臣药。
冬瓜仁清理利湿,导肠腑垢浊,排脓消痈;是为佐药。
红藤煎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大黄、桃仁、丹皮、冬瓜仁、芒硝、黄芪、穿山甲、川芎、当归、皂角刺方解:大黄牡丹汤方中大黄泻火逐瘀,通便解毒;丹皮凉血清热,活血散瘀,二者合用,共泻肠腑湿热瘀结,为方中君药。
芒硝软坚散结,协大黄荡涤实热,促其速下;桃仁性善破血,助君药以通淤滞,俱为臣药。
冬瓜仁清理利湿,导肠腑垢浊,排脓消痈;是为佐药。
透脓散方中黄芪生用能益气托毒为君,当归、川芎活血和营为臣,山甲软坚散结为佐,皂角刺消散穿透,直达病所,软坚溃脓为使。
合用以奏托毒溃脓之功。
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
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
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
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内泻结热之功。
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法半夏、枳实、厚朴、木香、白芍药、郁金、延胡索、黄连、川楝子、生大黄(后下)、甘草等。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为主药;香附、芍药助柴胡和肝解郁,陈皮、枳壳行气导滞共为方中辅药;川芎理气活血止痛,为方中佐药;炙甘草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合用,具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效。
宽肠里气汤大黄厚朴木香川芎桃仁加红藤败酱草甘草
本方以川芎、桃仁活血化瘀,厚朴、枳壳、木香行气宽胸,大黄泻热荡积。
诸药配伍具有行气宽胸、理气止痛、活血化瘀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