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风格初探大学论文
试论鲁迅小说的讽刺特色 毕业论文
试论鲁迅小说的讽刺特色摘要:鲁迅一个伟大而深刻的名字,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廊中留下了光辉而灿烂的一页;而鲁迅的小说无疑以无可挑剔的雄资,英姿飒爽的登上了文学的大雅之堂,让千千万万的读者尽情的领略他小说艺术海洋中的波澜壮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人类文化长河中鲁迅的小说艺术成为无可比拟的独特存在了,他的讽刺手法独到,批判到位,对人物,对事件的刻画入木三分。
从现实的角度,对社会时弊和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的讽刺在揭露的同时也给我们指引了方向,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讽刺特色。
关键词:世界思想手法讽刺传统价值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是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性的完美结合;是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学的完美结合;是超越时空,在当今以至将来都有现实价值。
,在他宽广而深邃的艺术殿堂中,我们读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读到了那颗火热的救国心,也认清了我们自身的劣根性,他的讽刺照亮了我们内心的黑暗。
小说讽刺艺术的娴熟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至高无上的地步,为我们写作提供了范本。
一、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是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性的完美结合。
鲁迅小说的讽刺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对比、白描、夸张等处处见锋芒,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令人赞叹。
我们不陌生在作品中使用对比的手法,但是把对比手法运用得如此出神人化却是鲁迅的独到之处。
他通过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小说的讽刺效果和力度得到了增强,感情色彩也更加明显,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在《幸福的家庭》中,作者处处把混乱而贫困的现实生活和人物的不切实际的空想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讽刺:“作家”要写“幸福的家庭”,可是战乱四起,盗贼遍地的中国连安置这个家庭的地方都没有;“作家”在幻想着作品里主妇的风姿——“前头的头发始终烫得蓬蓬松松”,“牙齿是始终雪白的露着”,但当他一回过头去,自己身边站着的却是家里的主妇——“两只阴凄凄的眼睛恰恰钉住他的脸”;“作家”想象着作品主人公们“高尚优美”的生活,可是自己的生活却充满了柴米油盐,家务活,女儿的啼哭声……强烈的对比,不仅强化了作品的喜剧色彩,也深化了作品的讽刺性。
浅析鲁迅小说艺术风格——以《阿Q正传》为例
鲁迅作为 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和 “ 中国现代作家第一人” ,以其巨大而 特 殊 的贡献 为 中国文 学做 出 了别人不 可 替代 、难 于企及 的成 就 。他 的创 作 和 经验所蕴含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跨越时空 ,至今仍有着巨大 的现实价值 , 对当今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具有着巨大的研究意义。作为新文学的开创者 和奠基者 ,鲁迅的创作成就是多方 面的、立体式的,首推应该是他的小说。 鲁迅的小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称得 E 是一次深刻的革命 。 《 阿 Q正传》 的创作背景 2 0世纪 中国社会发生 两次剧 变一一 以五 四启蒙 运动 与无产 阶级革 命 。面对新与 旧 、西方 与东方 、现代与传统 的文化碰撞 ,中国现代知识 分 子面临着艰难 的选择 :一方 面,具备理性 自觉 的知识分 子希望继续保 持精神 的 自由与独立 ,另一方 面,他们渴望在政治和社会 上获取更多 的 认 可和更 大的话语权 。鲁迅始终散发着一种孤傲 、狂狷 ,他如梅花凌寒 独自 开, 坚持不 与世俗 同流合 污,不 与庸众对话交流 ,他 身上展示 的是 种 五四新文学 断裂性 的精神气质 。在辛亥革命 的历史 大潮 中,鲁迅 表 面上对新政治体 制表现 出拥戴 的态度 ,其实 内心更期待 国民精神 的真 正 转 变。鲁迅终其一生都没有改变过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他代表中国人进行着 精神上最彻底的反思,奋尽全力要突破传统的枷锁,追求思想的 自由与精神 的独立,从而拥有健全的、完满的人性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阿 Q正传 》 正是鲁迅在那样一种 时代 背景和作者境 遇下创作 的一 部经典之作 ,作品为我们展示 了未庄 这个小村庄在辛亥 革命后发生 的变 化 ,通 过对诞 生在半 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下 阿 Q这样一个典 型的农 民的形 象的辍造 ,讽 刺了畸形的中国社会 ,也犀利地指 出了国民的劣根性 ! 二 、入木三分的讽刺 鲁迅小说的风格之一 ,就是谐 谑。他 的语 言 ,充满 尖锐讽刺 与诙 谐 戏谑 ,面对敌人 ,是 “ 嘻笑 之怒 ,甚于裂 毗” ;面对 人民 ,则 “ 戚 而能 谐 ,婉而多讽” 。这在 《 阿 Q正传》 中,都有集 中的表现 。小说 中的赵 太爷 、假洋鬼子等反面形象 ,是老式 、新式 剥削阶级人物 的代表 。鲁 迅 对他们展开了一系列辛辣的讽刺与尖刻的嘲笑 , 包 括赵 太爷连姓 氏也要 独霸 ,把其丁点不让与人的专横拔息 、仗势欺人 的丑恶 言行讽刺 的淋漓 尽致 ,揭露得体无完肤。文章中还有对 “ 错在 阿 Q,那 自然是不 必说”, “ 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 的讽刺 ,对 阿 Q单恋吴 妈事件 的讽刺 等 ,通 过这些 ,深刻揭露 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剥削与压迫的残酷 ,之后 赵太 爷被 “ 革命党” 阿 Q吓得 象秋后遭 霜 的养 菜叶 ,再 也抖 不起来 ,一 改 过去对阿 Q居高临下 的霸相 ,怯怯 地 向他 打探起 口风来 。关于 阿 Q的 讽刺 ,很关键也很明显的一点 ,就是通过 对其 的 “ 梦 ” 的叙述和 描写。 阿 Q喜欢做梦 , 而且是 白 日 梦 ,不管 是恋爱还 是革命 ,生 存还是 死亡 , 他 的一切不幸和失败 ,都是 由做 “ 梦”产生胜利 和快意 ,他 的言语和行 动也是通过 “ 梦”作 为引线 , 包括后来 的 “ 革命 ” ,也是 因为梦 想未庄 的人都成为他 的俘虏 ,他做着呼风唤雨的幻想。鲁迅将 阿 Q的所思所想 以 “ 白日 梦” 的讽 刺形式 展示出来 ,将阿 Q 的 “ 精 神胜 利法” 展 现的 淋漓尽致 ,将其愚昧 的本性刻画的入木三分 。 三 、无 处 不 在 的 幽默 作为 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 的鲁迅 ,其小说艺术精湛而高超 。鲁迅小 说 的幽 默 艺 术 作 为 其 作 品 美 学 风 格 的 一 个 方 面 被 许 多 研 究 者 所 关 注 。 本
探究鲁迅文学风格的演变
探究鲁迅文学风格的演变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风格深受时代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呈现出了明显的演变特点。
本文将通过对鲁迅的代表作品进行探究,分析其文学风格的演变。
一、早期作品:激情张扬的写实主义鲁迅的早期作品,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展现出了他激情张扬的写实主义风格。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批判,表达了对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体制的不满和反抗。
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展现出了鲁迅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弱点的独特观察力。
二、中期作品: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经历的积累,鲁迅的文学风格逐渐从激情张扬的写实主义转向了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
在《呐喊》和《彷徨》等作品中,鲁迅以更为深沉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矛盾。
他不再只关注个体的命运,而是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考察社会结构和历史变革对个体的影响。
他的文笔逐渐明晰起来,语言更加简练准确,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出对社会现象的细致观察。
三、晚期作品:深邃沉思的象征主义晚年的鲁迅在文学风格上进一步演变,转向了深邃沉思的象征主义。
《药》和《故事新编》等作品中,鲁迅将现实与象征紧密结合,通过对象征意象和隐喻的运用,抒发了自己对生死、人性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他的文字更加含蓄而意味深长,透过象征与隐喻的表达,传递出深远的人生观和思想理念。
四、总结与展望鲁迅文学风格的演变是与时代变迁和个人经历紧密相关的。
从早期的激情写实主义到中期的冷静现实主义,再到晚期的深思熟虑的象征主义,鲁迅的文学作品不断演进,展现出一个作家思想和艺术探索的过程。
鲁迅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总体来说,鲁迅文学风格的演变体现了作家对社会现实、人性和命运等问题的不断思考和深化理解。
他的作品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批判意味,又蕴含着对生命和人性的深邃思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文学风格演变是他艺术探索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论文序号: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论文作者:准考证号:作者单位:指导教师:主考学校:广东省中山大学完成时间:2008 年 2 月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内容摘要]鲁迅,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人和创造者,他的小说数量不多,却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的奠基石,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着无可非议的崇高地位,其数量之少和影响之大之间如此巨大的反差,本身就已经是“令人惊叹不已的奇迹。
”本文就以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为例,从五个方面论述他小说的艺术特色:①写实为主体,象征、理想、浪漫相结合的创作方法;②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③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④悲剧为主,喜剧因素的融合;⑤简洁、凝练、含蓄的语言风格。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小说既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吸收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创造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小说形式。
[关键词]:创作方法,典型人物,表现形式,悲喜剧结合,语言风格[正文]鲁迅,一个躯体虽死而精神弥张的伟人,一位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文化名人,他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总是会让我们想起那个忧国忧民,奋而呐喊,而又甘愿挤自己的奶哺育人民大众的高贵灵魂。
鲁迅一生共创作了33篇小说,收集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本小说集里。
其中《呐喊》和《彷徨》反映了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事变,是一本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大百科全书,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每一篇小说里面都塑造了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小说人物,“狂人”、“阿Q”、“孔乙己”、“祥林嫂”、“闺土”、“涓生”等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随着鲁迅先生被所有的人所记忆,他们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被大家所遗忘。
本文就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一、现实主义为主体,象征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1、以现实主义为主体。
创作方法,是作家面对不同的社会对象所采用的特定的对话方式。
论文:浅析鲁迅小说的特点
浅析鲁迅小说的特点姓名:李晖娟(20110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号:20362063060005 学习中心:武威职业学院内容摘要:鲁迅小说语言表现与结构形式独特,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教育功能。
关键词: 人物分析结构形式语言特点讽刺象征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在中国“五四”时期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尖锐对垒中,鲁迅是第一个写白话文小说的人。
他的作品不仅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充满了深沉的艺术张力,是集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高度统一的典范。
他喜用白描的艺术手法,以强烈的启蒙主义思想、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深厚的思想意蕴和独特的艺术技巧,简约而不失严峻的语言、辛辣的笔调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残酷,深刻地揭露封建制度、封建道德观念、封建的等级观念窒息人的心灵、戕害人的肉体,揭示了中国社会思想的冷酷和虚伪、愚昧和麻木、沉滞和落后。
本文试就鲁迅小说的特点做一分析。
一、人物形象生动深刻。
1、艺术形象高度概括。
鲁迅小说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塑造了时代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特征。
他自己说:“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所说的“拼凑”,是采取许多内在的神貌相同或近似的人物,突出其性格本质的、主要的方面,为我们塑造了阿Q、孔乙已等一个个鲜明、独特的艺术典型。
在未庄、鲁镇这种生活环境里,正是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农村的缩影,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极为突出。
盘踞在未庄的赵、钱两家地主及爪牙地保是剥削者、吃人者。
阿Q、王胡和吴妈是被剥削者,他们之间形成尖锐的阶级对立。
正是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写出了阿Q的落后和不觉悟,他蒙受种种压榨和欺凌,又无力反抗,只好用精神胜利法自宽自解,于是渐渐形成阿Q性格。
孔乙已也是在封建教育制度的残害下形成了他穷酸、迂腐的性格。
鲁迅作品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
例如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魏连殳、娟生……等,还有《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风波》中的赵七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顽固派人物,成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上第一流的艺术形象。
最新版有关鲁迅论文 浅论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 本科毕业论文定稿 精华版
湖北大学自修考试本科毕业论文《浅论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考学校:湖北大学专业:汉语言文学准考证号:212411100024学生姓名:高杰指导教师:余兰兰工作单位:麻城市乘马岗中心学校二○一四年四月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日期:浅论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报名号:0001161 姓名:高杰【摘要】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
鲁迅小说博大精深,不仅具有深邃的思想,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读后令人灵魂震颤,回味无穷,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深刻感染和教育,久久不能忘怀,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语言风格文约意深,简笔传神,以“画眼睛”、“勾灵魂”等典型化手法塑造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小说结构形式以彰显个性为准则,丰富多彩,同时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采用写实手法与象征艺术相结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笔法,对社会时弊和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寄托着他的爱和憎、同情和愤怒、希望和抗争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鲁迅小说语言风格典型手法结构形式讽刺笔法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鲁迅原字豫山、豫亭,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的小说创作,先后结成《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短篇小说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拨动了千百万读者的心弦,使青少年一代受到感染和教育,永远不能忘怀,对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笔者试从语言风格、人物塑造、结构形式、写实与象征、讽刺笔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文约意深、简笔传神的语言风格“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固然是一个奇迹,中国现代白话文学语言在鲁迅手中开始,在鲁迅手中成熟则是一个更大的奇迹。
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论文序号:广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论文作者:准考证号:作者单位:指导教师:主考学校:广东省中山大学完成时间:2008 年 2 月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内容摘要]鲁迅,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人和创造者,他的小说数量不多,却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的奠基石,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着无可非议的崇高地位,其数量之少和影响之大之间如此巨大的反差,本身就已经是“令人惊叹不已的奇迹。
”本文就以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为例,从五个方面论述他小说的艺术特色:①写实为主体,象征、理想、浪漫相结合的创作方法;②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③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④悲剧为主,喜剧因素的融合;⑤简洁、凝练、含蓄的语言风格。
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小说既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吸收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方法和艺术技巧,创造出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小说形式。
[关键词]:创作方法,典型人物,表现形式,悲喜剧结合,语言风格[正文]鲁迅,一个躯体虽死而精神弥张的伟人,一位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文化名人,他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总是会让我们想起那个忧国忧民,奋而呐喊,而又甘愿挤自己的奶哺育人民大众的高贵灵魂。
鲁迅一生共创作了33篇小说,收集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本小说集里。
其中《呐喊》和《彷徨》反映了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重大事变,是一本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大百科全书,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每一篇小说里面都塑造了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小说人物,“狂人”、“阿Q”、“孔乙己”、“祥林嫂”、“闺土”、“涓生”等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随着鲁迅先生被所有的人所记忆,他们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被大家所遗忘。
本文就他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浅谈鲁迅小说之艺术特色。
一、现实主义为主体,象征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1、以现实主义为主体。
鲁迅小说艺术风格浅析
文_学术探讨290摘要:鲁迅先生的文章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文学特点,他的每个作品都具有他独特的风格,通过运用简练的语言叙述、含蓄幽默的创作手法,从侧面讽刺了现实社会的残酷,语言犀利,笔调辛辣。
小说还通过运用修辞手法,特殊的句式结构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更能展现作品的现实性和丰富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语言;结构;人物塑造引言: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人”。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他取得的文学成就,深刻的反映出当代的社会风气和人文环境,鲁迅用他独有的艺术风格感染着当代青年,也对后代起到了教育作用。
下面我们就对鲁迅小说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分析。
一、语言运用艺术分析鲁迅小说语言风格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言简意赅。
语言简练,意喻深远。
鲁迅小说这方面的写作技巧是无人能及的。
1)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所谓的个性化,就是说一个人说的话是跟他特定的环境相符合的,这样让读者从他说话内容上就能明显的看出这个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变化。
一般在创作当中,根据人物特定的身份、地位、职业、经历等去设计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塑造才会更加生动、真实。
鲁迅在塑造人物上就善于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
就像在《孔乙己》中,通过简短的富有个性化的简短语言描写就把主人公的形象刻画了出来:①“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②“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③“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几句简短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就将人物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又如《阿Q 正传》中,对阿Q 的语言描述就是极富色彩的:①“你还不配……”②“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③“青龙四百!”2)质朴的白描手法。
鲁迅在对人物和物进行描述时通常善于用白描的手法。
探究鲁迅的文学风格与创作手法
探究鲁迅的文学风格与创作手法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手法为后世作家提供了许多借鉴。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究鲁迅的文学风格与创作手法,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写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风格融合鲁迅的文学作品以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为主,他通过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描写,展示了残酷而丑陋的社会现实。
鲁迅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和不公,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对贫困、压迫、受苦人民的关怀和同情。
同时,他也揭示了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对封建主义和道德沦丧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革新鲁迅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传统文化的虚伪和假大空,他通过对封建礼教、尊卑有序等观念的批判,呼唤人们要追求真理、正义与自由。
他提出了“白话文运动”的口号,主张以白话为基础的现代文学创作,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感情。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革新,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对人性的深刻思考鲁迅深刻地反思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沦丧。
在他的作品中,人物形象多是阴暗和扭曲的,他们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和道德的选择。
通过对人性的揭露和批判,鲁迅表达了对社会的关切和对人性的悲悯。
他的笔下人物形象多是普通人,通过他们的表现来传递他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四、运用夸张手法和讽刺手法鲁迅的作品中常常使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以凸显问题的严重性和社会的荒谬。
他通过夸张和讽刺,将社会现实进行了夸张和放大,让读者更容易看到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荒唐。
他的作品往往以讽刺的口吻,表达了对社会的愤怒和对现状的不满,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总之,鲁迅的文学风格与创作手法独具特色,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作品生动而真实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深刻地反思了人性的复杂性。
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革新,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他的夸张和讽刺手法使作品更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
鲁迅的作品不仅在中国,也在国际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文学风格与创作手法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鲁迅小说的毕业论文
鲁迅小说的毕业论文鲁迅小说的毕业论文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的小说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而著称。
在他的小说中,他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压迫。
鲁迅的小说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社会批判和呼唤改革的声音。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的主题、文学手法和影响力三个方面探讨鲁迅小说作为毕业论文的价值。
首先,鲁迅小说的主题广泛而深刻。
他的小说涉及到社会、人性、人生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例如,《狂人日记》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记录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和矛盾,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判。
而《阿Q正传》则通过阿Q这个形象,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自私。
这些主题不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着深刻的意义,也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因此,选择鲁迅小说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研究和分析,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鲁迅小说的文学手法独特而精妙。
鲁迅善于运用夸张、讽刺和象征等手法,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他的小说更加生动、有力地表达了他的思想。
例如,《孔乙己》通过对一个酒馆里的酒保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社会对底层人物的歧视和压迫,以及底层人物对这种压迫的无奈和反抗。
这种独特的文学手法不仅丰富了鲁迅小说的艺术性,也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因此,通过对鲁迅小说的文学手法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对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力进行探索。
最后,鲁迅小说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鲁迅的小说作品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在后来的时代,鲁迅的小说作品也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文学风格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因此,通过对鲁迅小说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鲁迅在其中的地位。
总之,选择鲁迅小说作为毕业论文的主题,不仅可以对鲁迅的思想和文学成就进行深入研究,也可以通过对其小说的分析和解读,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鲁迅的小说创作探究论文
鲁迅的小说创作探究论文关键词:鲁迅小说孤独意识人格塑造摘要:鲁迅的个性气质是内向抑郁型的,其中充满着强烈的孤独意识。
在他的小说创作之中,这种孤独意识无处不在。
正是这种孤独意识,鲁迅完成了自身作为思想家和文化伟人的人格塑造。
鲁迅始终是那样独特地闪烁着光辉,至今仍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原因在哪里呢?除了他对旧中国和传统文化的鞭挞偏执和入木三分外,值得注意的是,鲁迅一贯具有的孤独意识所展示的现代内涵和人生意义是不能忽视的。
鲁迅正是在“黑暗”与“虚无”、“孤独”与“悲凉”、“希望”与“绝望”的纠葛中走向孤独,完成了自身作为思想家和文化伟人的人格塑造。
一鲁迅创作的年代正是旧中国最黑暗的年代。
政府的昏庸,社会的黑暗,国民的愚昧,使鲁迅深感孤独、无望。
他在给许广平的一封信中说道:“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偏激的声音。
……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
”{1}在鲁迅看来,真正真实的只有“绝望的抗战”。
从“黑暗与虚无”的实有状态到“绝望的抗战”再到“终于不能证实”,这一过程蕴含的正是“反抗绝望”“反抗孤独”的人生哲学,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鲁迅研究的一个重大成果,表明了鲁迅面对现实人生的态度。
鲁迅心灵的“黑暗”可追溯到他的少年时代。
那时祖父下狱,家道中衰;寄居舅家,遭人白眼;父亲重病,来往于当铺与药店之间,这一切使鲁迅从小就深味人生的苦痛。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2},所有这些都形成了少年鲁迅的心灵的某种思维定势,造成了周作人所说的“一种只有苦痛与黑暗的人生观”。
坎坷的遭遇使鲁迅从小便用带有阴郁、怀疑、憎恶的眼神看待眼前这个世界,并形成了一种明显的内向、孤僻又略带偏执的性格。
鲁迅的青年时代,也同样和“黑暗”伴随在一起。
那时他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便毅然东渡日本去寻求救国之道。
在留日期间,他亲身体验了民族被歧视的耻辱,遂弃医从文,要疗救国民的灵魂。
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析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摘要: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他的小说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传统,具有很强的独创性。
热烈与冷峻的结合是鲁迅小说的总体风格,也是鲜明的个性特征,鲁迅的小说对中国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做了高度严格的现实主义描写,揭示了权势者、卫道者、社会群体、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觉醒者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鲁迅小说呐喊彷徨人物形象鲁迅(19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鲁迅”是他在1918年五月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
1918年初,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他结束了辛亥革命失败后失望,苦闷,和消沉的情绪,开始了“铁屋中的呐喊”,创作了许多小说。
1918年-1922年,创作小说15篇,于1926年编为小说集《呐喊》;1924年-1925年创作小说11篇,于1926年编为小说集《彷徨》;1922年-1935年,创作小说8篇,于1936年编入《故事新编》。
作为将毕生主要精力贡献给文学事业的一位巨人,他伟大的标志主要在于:不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他都是最富有独创性的,他的收集在《呐喊》、《彷徨》中的现实题材的小说,在中国开创了现代小说的新传统,具有很强的独创性。
《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
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我们可以把《呐喊》、《彷徨》中的生动人物形象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权势者形象《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离婚》中的七大人,《孔乙己》中的丁举人等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都属于这一类。
他们作为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以种种的权势对下层民众进行残酷侮辱与迫害。
首先,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漠视人,压抑个性,只把人当成封建统治者的工具看待的,体现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就是他们内心深处对人的冷酷无情。
如在《祝福》中,祥林嫂曾是鲁四老爷家的一个不计报酬、不惜力气的女佣,但当她在祝福时节冻饿而死的时候,鲁四老爷却没有表现出任何一点真诚的同情,反而因祝福时节死人是不吉利的而骂她是一个“谬种①”;在《呐喊》,《彷徨》中,这类权势者的行为都被周围的人视为理所当然,不足为奇,这恰恰说明了他们的这些行为是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支持的,并且也体现了这种道德的本质。
鲁迅小说《阿Q正传》浅谈 毕业论文
目录一、内容摘要、关键词 (1)二、思想内容 (2)三、人物特点 (3)四、艺术风格 (6)五、参考文献 (7)内容摘要:鲁迅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其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使他对农村社会﹑农民生活和思想以及封建社会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阿Q正传》的发表,是鲁迅成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伟大﹑最勇敢的旗手和主将。
本文试从小说的思想内容﹑《阿Q正传》是否直接表现了辛亥革命的问题,这是诸多有关分歧的起点和艺术风格三个方面进行浅谈。
《阿Q正传》的思想内容从它的发表上看,主要说明小说发生地未庄的社会环境﹑人物构成等与阿Q悲剧的联系;小说通过对阿Q的生存状况和“精神胜利法”的描写,表现了普遍存在的国民劣根性问题;通过悲喜剧结合,中西表现手法的融合,创造性地写出了中外名著《阿Q正传》,奠定了鲁迅文学大家的地位。
关键词:鲁迅《阿Q正传》,精神胜利法,国民劣根性鲁迅小说《阿Q正传》浅谈《阿Q正传》创作于1921年,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它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鲁迅先生用娴熟的笔法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形象,让阿Q 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甚至家喻户晓的名字。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旧时代农民的典型。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地,只靠出卖自己力气过活,“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他倍受压迫和剥削,生活在社会的最地层,现实处境十分悲惨;但更令人可悲的是,长期畸形社会的挤压,促成了他独特的病态的灵魂,阿Q的悲剧实质上是旧中国农民的悲剧。
其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如下:青年鲁迅决心背叛封建传统,寻求救国救民的新路,另一方面在于维新变法,西方自然科学、社会思想的启蒙,加上清朝政府的反动腐朽统治造成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引导、刺激,又使他形成了明确的反清反帝意识。
鲁迅作品论文大学生2000字
鲁迅作品论文大学生2000字鲁迅作品论文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他的作品给予了无数人深刻的思考与触动。
本文将围绕鲁迅的作品展开论述,探索大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与影响。
一、《狂人日记》中的社会批判《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
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疯狂日记,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落后。
在这个作品中,他以讽刺与讥讽的笔调,对中国古老的封建文化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大学生们通读《狂人日记》,会深切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的痛心疾首,以及对个人命运的绝望。
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我们对此更有共鸣与思考。
这部作品引发了我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并激发了我主动去改变社会的动力。
二、《阿Q正传》中的人性思考《阿Q正传》是鲁迅的又一力作,也是对封建社会的谴责。
通过描写反派人物阿Q,鲁迅表达了对人性的思考。
阿Q的孤独、无力和懦弱,凸显了封建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摧残。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
我开始思考一个人是如何形成的,是环境的塑造?还是人自身的选择?鲁迅通过《阿Q正传》的写作方式,激发了我对人性的思索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呐喊》中的压抑与解放《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其中描写了大量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
这些作品以鲁迅独特的写实手法,揭示了人们在受压抑的环境下所面临的困境与冲突。
在我读完《呐喊》后,我深刻体会到底层人民的无助与无奈,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对现状的勇敢呐喊。
这些作品引发了我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深思,并激发了我为改变社会秩序努力的欲望。
四、《药》中的现代主义呈现《药》是鲁迅的一篇现代主义小说,以寓言的形式讲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
通过幽默的文笔和夸张的手法,鲁迅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和对社会的反思。
阅读《药》让我深刻认识到现代主义文学的魅力,同时也加深了我对鲁迅的独特创作风格的理解。
这一作品激发了我对文学形式多样性的追求,并且在创作过程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与表达方式。
五、鲁迅作品对大学生的影响鲁迅作为中国文学的巨擘,他的作品深刻地触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
浅谈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_论文
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门鲁迅小说艺术成就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热门话题。
如今的新中国,人们的思想经历了很多变化,从两极分化的时代到现在开放的社会,鲁迅的小说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要从鲁迅小说艺术成就的若干特点来探讨他的艺术价值。
首先要提到的是,鲁迅小说在笔触上有着极其独特的风格。
除了让读者深入探究浅挖到鲁迅复杂、真实、生动的思想理念之外,他还采取了新式画法,以巧妙而随意的构思、坚实却又有一种空灵的流畅,以及优美抑扬的节奏,将作品中强烈的思想感染人的心灵,而且尤其表现出对事物的理解、深度的歪理、对生活的看法等,是一种游刃有余的艺术修养,也是鲁迅不可替代的艺术技能和细腻的文学精神。
其次,鲁迅小说的创新精神也要得到重视。
他创作的小说中,描述的往往不是平凡的每天生活,而是以旁观者的眼光拿捏世界,用心灵的翅膀来探寻虚无的真如,以及结合自我注入的思考与反思,开拓当时社会写作的新框架。
他的小说“天龙八部”融合了宋派文学和明清小说的精髓,同时又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将社会现实与个人思想集一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学空间;他的“祝福”系列传记,也刻画了社会历史场景上百个人物,有力地表达了苦难老百姓意识形态的转变以及历史发展脉络中的重大事件。
再者,鲁迅小说作品强烈的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也是他的作品最大的亮点之一。
他用独特的视角,在文学上表达出强烈的社会敏感性,最终体现为强烈的社会反映力。
从“药”中批判腐败的药商手段,从“故乡”中反思乡愁和异乡情怀,再到“呐喊”中勇敢表达思想观念反抗生活的苦难,都显示出鲁迅在社会大背景下的强烈的发声意图和表达能力。
最后,鲁迅小说的意义远远不止此,他的文学天赋也是值得称赞的,有时甚至能够准确把握人性本质,并对小说中角色进行全面、深刻的描述,例如他的《家、》《彷徨》等小说里描绘的小偷、毒品贩子、革命先驱、出身低下的家庭青年和叛逆的青少年等形象都充满可读性与新意,角色的不同背影也能使读者切身感受到,他们之中的善恶各有尊贵又平凡,感动却让人点拨。
浅谈鲁迅小说艺术风格--陶翔云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谈鲁迅小说艺术风格学号: 40913410301011姓名:陶翔云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2015年 7 月 23 日江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浅谈鲁迅小说艺术风格姓名:陶翔云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2015年7月23日摘要鲁迅精神被誉为“民族魂”,同时他的作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也是众多文学爱好者在攀登过程中不可绕过的存在。
近年来,有关鲁迅的作品在教科书中“隐退”的新闻,屡屡引起媒体的热议,“我们今天究竟还需不需要鲁迅”,作为一个敏感而又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正在等待我们去回答。
事实上,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物欲横流,价值观淡薄,生活节奏的变快使得人们已经鲜有心情去寻找理性和咀嚼经典,并不是鲁迅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而是我们在丢失了心中那把简单纯粹标尺之后,已经看不清回家的归途。
重读经典,回归鲁迅,是本文的创作初衷,也是笔者尽绵薄之力希图做出的一点小小的呼吁。
关键词:鲁迅小说艺术风格AbstractThe spirit of Lu Xun is called “national soul”, and his works are also the peak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s history that many lovers of literature can not be gotten round during their climb.In recent years,the news that Lu Xun's works “retreate d”from the textbooks have caused many discussions in the media. “Do we really need Lu Xun or not?”is becoming a sensitive and serious problem that is waiting for us to deal with. In fac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re is too much material desire and the values are diverging, and the rhythm of life is changing faster and faster that makes people have no mood to find reason and to perusal classical works. Not Lu Xun has been behind the footsteps of the times, but we can not see the way back home with losing the simple and pure heart.Re-reading the classical works and going back to Lu Xun are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paper's creation, and are also the author’s little appeal.Key words:Lu Xun;novel;artistic style目录摘要 (III)Abstract (IV)引言 (1)一、鲁迅小说的讽刺艺术 (1)(一)熊熊燃烧的黑色复仇之火 (1)(二)无一贬词, 情伪毕露 (2)(三)隐晦曲折的描写 (3)二、鲁迅小说的素朴本色 (3)(一)“小”处着眼 (3)(二)“广”域取材 (4)(三)“俗”中见雅 (4)三、鲁迅小说博彩的语言风格 (4)(一)幽默艺术的特色 (4)(二)古今交融、文白杂糅 (5)(三)中西结合,独树一帜 (5)结语 (6)引言二十世纪的中国,曾经有这样一位巨人,他用一双深邃敏锐的眼睛,深刻入微地洞察着世事的沉浮变迁,更携一支锋利的笔杆以作匕首投枪,化身斗士站在民族救亡的最前线。
探究鲁 迅的文学风格与创作手法
探究鲁迅的文学风格与创作手法鲁迅,这可是咱们文学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啊!他的作品就像一把锐利的剑,直直地刺中社会的要害,又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人性的善恶。
咱们先来说说鲁迅的文学风格。
那叫一个犀利!他从来不怕得罪人,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就像《狂人日记》,那文字简直就像一声声惊雷,炸得人头皮发麻。
他毫不留情地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让人们看清那些隐藏在虚伪面具下的丑恶嘴脸。
这种风格可不是谁都有的,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洞察力。
记得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鲁迅的作品,一个学生皱着眉头问我:“老师,鲁迅咋这么凶啊?”我笑了笑回答他:“孩子,这不是凶,这是爱之深责之切。
鲁迅看到了社会的问题,他着急啊,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文字把大家叫醒,让大家一起去改变这个世界。
”再说说他的创作手法,那叫一个绝!他擅长用象征和隐喻,让你读着读着就突然恍然大悟。
比如说《药》里的“人血馒头”,那可不是简单的一个馒头,它象征着人们的愚昧和无知,是对封建迷信的一种深刻批判。
还有他刻画人物的本事,那真是入木三分。
像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几个简单的动作和细节,就把一个穷酸又自命不凡的读书人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文学研讨会,大家讨论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有位学者说:“鲁迅笔下的人物,就像是从生活中直接走出来的,真实得让人害怕。
”这话说得太对了!鲁迅就是有这样的本事,能把社会的众生相用他的笔描绘得淋漓尽致。
鲁迅还善于用反讽的手法,让你在笑过之后又陷入深深的思考。
比如《阿Q 正传》里的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让人觉得既可笑又可悲。
我们在嘲笑阿 Q 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在某些时候也像阿 Q 一样自我安慰、逃避现实呢?总之,鲁迅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手法独特而深刻,他的作品就像一座宝藏,每一次挖掘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我们读鲁迅,不仅是欣赏文学,更是在审视社会、审视自己。
希望大家都能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去感受那份犀利、那份深刻,相信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本科论文论文题目:鲁迅小说风格初探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7年4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1.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稿件,最终形成本文;2.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3.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字;4.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2017 年 4 月提要鲁迅精神被誉为“民族魂”,同时他的作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也是众多文学爱好者在攀登过程中不可绕过的存在。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他的小说创作具有伟大的探索精神,充分表现出了鲁迅在小说这种艺术形式上的创造力,他虽然创作了为数不多的小说,但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新文学初期新小说形式的开创者,他的小说在写作风格方面同样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本文从鲁迅小说的复调性、冷峻性、朴素性、简凝性以及幽默性等方面展开论述,介绍鲁迅小说的创造风格。
关键词:鲁迅;风格;冷峻;朴素;幽默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而鲁迅的小说创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具有很大的开创性,他以及他的作品却留下了永恒不可磨灭的痕迹。
在构建艺术风格的园地里,鲁迅付出良多,然而收获也颇丰。
他那独一无二的小说艺术风格是通过他冷峻又热烈的个性创造实现的。
鲁迅小说的艺术世界不仅思想渊源博大精深,而且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懂得辩证的扬弃或吸收,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问,内涵丰富,外延深广。
鲁迅完成了从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到现代小说艺术的根本转变,他的小说创作,成了中国现代白话小说艺术的第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开创了中国小说艺术的一个崭新时代。
同时,鲁迅小说的艺术风格探索也取得了跨越性的成就,不仅创造出了流芳至今的众多作品,同时也为后来人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一、研究意义鲁迅作为伟大的作家之一,从他的作品出现在读者面前起,特别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成熟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出现,从此对于他和他的作品,持毁誉不同观点的论争就再也没有中断过。
到了八十年鲁迅研究一度成为显学,对于鲁迅和他作品的批评,也随之增多。
特别是有人由于鲁迅没有长篇小说,而因此否定或是贬低鲁迅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和所做出的贡献。
鲁迅和他的作品不是完美无缺和不可批评的,但是如果对于鲁迅及其作品的批评却失去了公允的态度,对鲁迅和他的作品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则这些批评不仅显得有些肤浅可笑,甚至有一点“蚍蜉撼大树”的味道。
在对鲁迅作品特别是小说进行深入的研究后,就会发现鲁迅小说绝不是“小聪明雕虫小计”,虽然鲁迅也曾经计划要创作长篇小说,但因种种原因这一计划没有实现,但是这并不能抹杀鲁迅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所做出的贡献。
鲁迅“把文学看作是精神的探索,把写作当作一种无情地解剖自己也解剖别人的形式”,而他的小说就是对于国民和自我精神探索的一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溶入了鲁迅血与泪的有机的生命体。
他无情的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这种对于人的生命存在痛苦的体验,以及由此带来的绝望感的反抗和不断自省和自我解剖的最富现代意义的精神和勇气,在鲁迅后来的中国作家身上往往是缺乏的,或者从来没有达到鲁迅那样的深度和广度,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这样一个比以往更加繁荣现代的时代里,在我们的文学创作领域里没有文学大师的原因之一。
用生命书写的象征心灵的短篇小说将随着人类生命的延续而获得永久的生命,这也是对于鲁迅小说风格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二、鲁迅小说风格国内研究概况鲁迅小说风格研究的开端。
1919年到1927年是《呐喊》《彷徨》研究的第一个时期,也可以说是鲁迅小说研究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多以单篇文章的形式出现,研究者与鲁迅的小说创作是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多为感悟式的印象批评。
在《呐喊》结集之前,艺术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主要是矛盾总结了鲁迅小说的题材、主题、技巧,对鲁迅小说做出了科学的评价。
鲁迅小说风格研究的发展。
虽然二十年代末期鲁迅及其作品的研究走过了一段迂回的道路,但是在三十年代以后学理性的研究取代了主观的恶意批评,更有一些研究者不遗余力地投身到了鲁迅小说的研究中,这其中最丰硕的成果莫过于李长之的《鲁迅批判》(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此书的内容分为五部分,主要涉及到《呐喊》《彷徨》研究的是第三部分“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李长之在该书中致力于鲁迅小说的艺术分析,作者坚持独立思考的学理精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思维和采取的批判态度都值得肯定,所以《鲁迅批判》又被很多人视为《呐喊》《彷徨》研究史上第一本艺术性的专著。
鲁迅小说风格研究的深入。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前,关于鲁迅小说的诗学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与思想研究的繁荣兴盛相比只是处于单纯表达读者“感受”的初始阶段。
而三四十年代之后,这一部分的研究已经逐步向着学理性、专题性的方向发展。
此时期在《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的研究领域中取得比较突出成就的就是艺术方面的研究,创作方法、创作个性与美学特点等的研究与思想内容研究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着鲁迅研究的深入发展。
鲁迅小说风格研究的兴盛。
建国十七年的鲁迅小说研究可谓成果丰硕,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出版了大量的研究专著、专集和论文,建国后的和平环境和鲁迅地位的确定都使得鲁迅小说的普及和推广成为势在必行的一项任务,而这些专著或论文的出现又反过来推动了鲁迅小说研究的发展,同时也包括鲁迅小说诗学研究的发展。
鲁迅小说艺术风格研究的丰收。
经过了文革十年的巨大创伤,鲁迅小说诗学研究到了新时期,终于解放思想,突破禁区,呈现出繁荣发展、不断深化的局面。
相关著作也如雨后春笋一样增多了起来。
这些研究专著与此前艺术探索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是对鲁迅小说综合系统分析,研究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创作方法、艺术形式方面,而是扩展到艺术技巧、艺术风格、情节结构和语言特色等领域。
三、鲁迅小说的复调性鲁迅的小说世界里奏鸣着几种不同的声音,每一种声音都具有各自独立的充分的价值,是一个相当完整的意义素。
这些声音相互冲突、对峙而不相融合,同时共存、相互作用而不是历时性地辩证发展。
这不是把鲁迅全部小说放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时呈现的状态,而是其单个小说文本内部奏鸣着两个独具意义而不相吞没的声音,这就形成了鲁迅精神世界上的“复调性”,这是鲁迅分裂的灵魂在部分单个文本具体化的结果,同时也彰显着鲁迅灵魂的深邃与真实[1]。
(一)思想的复调性1.存在与虚无。
虚无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作为主体的人意识到自身以外的东西或自身的另一部分的没有意义。
呐喊期的虚无产生于主体自身以外的启蒙使命。
《药》中坟场的苍凉完全扼杀了花环所暗示的希望;作者在阿Q自我意识稍微萌发时就处之以极刑,表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绝望;《故乡》中所说的希望经不起时间的侵蚀,无非是手制的偶像……虚无感是鲁迅呐喊期人生的底色[2]。
如果说呐喊期的虚无产生于作者对自身社会定位的怀疑、对呐喊姿态的不完全信仰,表达的是自我与外在社会的关系;那么仿徨期的虚无传达的是本真自我与非本真自我的关系。
作者将自身分为两部分,让两者互相辩洁,最后指向本真的自我的获得。
这时的虚无不仅仅指向外在使命的无意义感,而且直接构成了否定自身的强而有力的力量。
《祝福》中的“我”受到致命的洁问,无疑是鲁迅自身存在受到怀疑的隐喻与暗示;本来完整自足的“我”、居高临下的“我”的内部出现了断裂,“我”自身存在的理由被打上了问号,“我”似乎失去存在的根基而成为一种飘浮性的浮游者;鲁镇固不是“我”所在地,何处是自己立身之地?什么是立身之本呢?一种游移不定的飘浮感、失去根基的恐惧感不断出现在仿徨期文本中。
2.艺术构思的复调性。
艺术思维的复调性表达的同样是作者意识上的复调性,鲁迅的复调性艺术思维是在其意识分裂的基础上形成的,也仅仅涉及作者意识的分裂性与矛盾性,而与小说具体人物语言的使用等无关。
《祝福》作为《仿徨》的首篇,具有很大的象征意义,这不仅象征着鲁迅的笔锋由外部转入主体内部的探索,也象征着思想上的复调性在叙事上的公开化。
《呐喊》固然表达了作者思想的复调性,但一种思想毕竟生活于另一种思想所构建的艺术世界之下,这种思想虽对故事的构建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但毕竟没有以自己的力量构建表达自己声音的故事。
在《呐喊》中,一种声音在另一种声音身旁响起时带有很大的突然性,是思想逻辑对艺术逻辑的强行闯入,是来自作者意识深处抽象的声音对具体化形象化的声音突兀性访问与怀疑。
狂人突然意识到自己吃人,《故乡》中对希望的论述均如是观。
《祝福》的思想逻辑完美地化作了艺术逻辑,思想上的两种声音巧夺天工地成为组织艺术世界的两个原则。
主义与自我的冲突是鲁迅小说所表现的一切思想冲突的基础。
存在与虚无、希望与绝望、社会焦虑与个体焦虑均根源于此,复调性叙事策略的形成也源于此。
由主义延伸出宏大叙事,由自我生成私人叙事。
主义与自我交织,宏大叙事与私人叙事纠葛,共同构成鲁迅小说复调性的内容。
四、鲁迅小说的冷峻性冷峻是鲁迅小说风格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其个人写作的独特标签。
鲁迅用简短犀利的语言将故事中的生生死死、悲欢离合讲得真实冷静,用深厚的文学造诣将内心的波澜壮阔化为笔端的一支利剑直穿敌人胸膛。
鲁迅自己选择表达感情的方式就是冷峻的艺术,他将胸腔内最深沉的感情化为复仇之火,也化为讽刺之剑,用最严厉真实的态度给予现实以致命的打击。
(一)复仇之火鲁迅早在前期就根据历史著作改写了一篇复仇故事,叫《斯巴达之魂》,故事讲的是古希腊时期著名的“温泉关战役”。
文中写了一名斯巴达武士因眼疾离开战场免于一死,其妻以为耻,以死相谏,偷生武士复又从军,结果战死疆场。
其实爱与恨往往是处于同一心理层次上的,爱恨在达到最强烈的程度的时候,往往朝着其对立面转化。
斯巴达武士之妻何尝不是带着对家国的深情挚爱来采用极端的方式激励丈夫的复仇之火,鲁迅正是在冷静客观的叙事中传达了复杂强烈的感情。
另一个比较著名的复仇故事来自《铸剑》,小说的基调以黑色为主,显得沉郁冰冷。
复仇者宴之敖者几次出场都竭力突出他的黑,以暗夜来衬托,以瘦来陪衬,并不断强调人体的黑色须眉。
呈现在读者脑海中的这个形象犹如一把黑色的匕首,神秘中带着几分可怖。
鲁迅调动色彩、环境、形象等要素来完善自己精湛的冷峻笔法,继而塑造出这样一个一心复仇、外表阴冷坚定的壮士形象,其效果无疑是成功的。
(二)讽刺之剑讽刺,作为艺术的手段,是精炼、概括、典型化的结果。
鲁迅说:“讽刺的本领,就是把生活中看来平常的事物,及时的‘照’下来,而且加以精炼、概括、使之足以见真。
”反之,“非写实是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非写实的讽刺,即使能有这样的东西,也不过是造谣和污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