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457b3035022aaea988f0fc3.png)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学看地形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对比地形鸟瞰图、平面地图、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区别;2、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3、如何使用及如何阅读地形图。
能力目标:1、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量算距离、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2、培养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模型【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陆地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展示图片)这些地表形态如何在地图上呈现出来呢?请看地形鸟瞰图和平面地图,说出它们的缺点。
看来这两幅图都不理想。
(出示等高线地形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看地形图。
展示图片。
[讲授新课](出示教学目标)(师)在这幅图上,这些带有数值的、封闭的曲线是等高线和等深线。
(展示模型)这是一个山体模型,通过测量能测出某点的海拔,现在我们找几个海拔相同的点,如海拔为100米的点。
我们把这些相同的点连成线,就组成一条曲线,这就是等高线。
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到200米、300米、400米、500米等等的等高线。
把这些等高线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得到由多条等高线组成的图。
(生)观察、讨论,交流意见。
师引导点拨(结合模型、课件演示,以及学生观察和讨论的情况,总结等高线的特点)总结:1、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同。
2、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我们在这种绘有等高线的地图上,既可以清楚地读出各地的海拔,还能够判断地表的高低起伏和坡的陡缓。
像这种由等高线组成的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形图。
同样道理,我们还可以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这叫等深线。
(点击出示)有了等深线就可以判断海底的深度和起伏。
等高线地形图(过渡)知道了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那么,不同的地表形态,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是如何表示的呢?请同学们看屏幕。
初中地理_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fb2a643844769eae009edb4.png)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课标解读】1、辨识海拔和相对高度2、学会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并能找出和区分五种主要地形类型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的陡缓,辨识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学习重难点】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坡的陡缓,辨识山体的不同部位【认知过程】[导入]播放《大美昆嵛山》,学生欣赏美丽的昆嵛山自然风光[教师]这是我们的国家森林公园---昆嵛山,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大家想不想去?[学生]想[教师]去爬山,我们就需要准备许多户外活动用品,尤其是地形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大家先来看一则材料。
一座山为什么有两个高度呢?带着疑问我们就如户外登山第一课:一、辨识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自主阅读教材23页第二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海拔、相对高度?(2)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米?(3)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转折]海拔是从海平面量算,而相对高度则显示两地的高差,如果相差太大,则地势起伏大,相差小,则地势起伏缓。
带着这些知识,让我们进入户外登山第二课:二、学习使用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师]在下面这幅示意图中,包含了五种基本地形,你能找到几个?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师生]共同找出五种地形[教师]下面我们欣赏五种地形景观[学生]欣赏景观[教师]祖国壮美河山正等着我们去一一探索认知。
现在发挥同学们敏锐的观察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下面几幅图来区分五种地形的海拔和相对地势起伏状况。
1、区分五种基本地形类型[课件]出示地形示意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师]我们户外登山常用的地形图是这幅图,我们依据什么在这幅图中辨认出五种地形呢?[学生]颜色[教师]很棒,大家观察得非常细致。
阅读地图,先找图例,而本图的图例就是这些色块,这就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我们一起来认识五种地形分别用什么颜色来表示的。
2、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学习、使用绿色表示,蓝色表示,黄、褐色表示,[课件]出示三幅图:地形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转折]用颜色我们绘制了分层设色地形图,如果去掉颜色,在色块交界处以线条表示高度,就形成了下面这幅地形图,这就进入户外登山第三课: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初中地理_【课堂实录】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课堂实录】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3c58a3a27d3240c8547ef15.png)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能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能够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能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3、能对照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会判断坡度的陡缓。
4、能在地形图上识别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过程和方法:1.通过学生用陶泥制作山体模型,帮助学生认识山体的不同部位。
2.通过教师微课示范、学生绘制、课堂展示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绘制过程,探究山地各部位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动手制作山体模型和亲自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生活中观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
三、教学方法:【教法】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学法】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实践感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课型:新授课七、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微课(认识山体部位、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12xue平台、陶泥、刻刀、土豆做的山体模型学生:预习课本23-27页,准备彩笔、白纸等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展示各类地形景观照片)从照片我们可以看出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是千姿百态高低不平的。
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现出来呢?我们常用等高线地形图。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形图的判读。
【设计意图】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的设置,造成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地理_中国地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中国地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35c37432f60ddccda38a068.png)
中国地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了解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分布,从而分析得出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区的骨架。
2、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了解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征。
3、联系自然条件,简要分析山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分布。
教学难点:分析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征对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教学准备:课件,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入运用谷歌地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第一站读图学习---看分布1、出示中国地形图,找出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位置,然后找出除此以外,还有哪些主要的山脉和地形区。
找出以后说给同位听。
2、这么多山脉和地形区我们如何记住它们的名称和位置?生答,师总结学习方法及规律3、各地形区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结合学案自主学习。
展示学生做的内容,对答案。
第二站合作探究---析比重1、读中国各类地形比例示意图,通过这幅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生答师总结第二条规律第三站合作探究---论优劣1、中国山区面积广大,如果给你一片山,你准备如何带领人们致富?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出示图总结。
2、山区发展会遇到哪些困难?住在山区的人们会遇到哪些危险?在山区的开发建设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第四站对比分析---知识升华1、出示中国、美国、俄罗斯的地形图分析中国国土面积广大,而耕地面积却不如美国大的原因。
俄罗斯平原面积广大但农业面积小的原因。
通过练习总结出学习方法。
2、出示材料,验证说法出示知识树,总结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本节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学习难度不大,主要依靠学生记忆。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由于缺乏感性经验积累,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好相关地图和景观图片,让学生在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对中国地形特征有一个理性的判断。
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的山脉和地形区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通过地图总结出学习地形的基本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初中地理_七上地理2.3(世界的地形第二课时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七上地理2.3(世界的地形第二课时 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63208a6770bf78a65295476.png)
七上地理2.3(世界的地形第二课时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准确判读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判读等高线地图,分析不同地形的等高线形态特征,增强绘图、用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所学等高线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思考地形与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念。
二、学习重难点:1、通过读图指导来探求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2、举例研讨合作探究等高线地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教法与学法指导: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形象、直观,把各种地形的实际形状与地形图紧密相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播放]播放电影《红河谷》片段,由当地人们不了解等高线知识引发后来灭顶之灾,凸显学习等高线的重要意义。
(二)自主学习1、等高线定义:地图上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电脑演示]“等高线的绘制”。
通过电脑演示和学生观察,得出等高线的概念。
[过渡]:有了等高线我们就可以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了。
2、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原理(1)、同一等高线上海拔有何特点?同一等高线上各点海拔。
[电脑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通过电脑视频演示和教师解说,使学生明白地形图是如何绘制而成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熟悉等高线地形图。
(2)、同一幅地图上,等高距有何特点?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
[解释]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叫做等高距。
说出图中等高距。
(3)、闭合等值线极值判断规律:。
[教师精讲]等高线闭合弯曲出现的两种情况,分别讲解极大值和极小值的判断方法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层层递进]深入讲解山顶的判断方法是大于大的并且小于附近图上最大值加上本图的等高距。
(4)、等高线疏密与坡度的陡缓有什么联系?等高线密集坡,等高线稀疏坡。
初中地理_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13497daec3a87c24028c49c.png)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①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高距的基本概念。
②初步学会从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方向、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高度和坡度的陡缓,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的各种形态。
③能够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为生活、生产建设服务。
2、过程与方法:“玩”是孩子的天性,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相互合作,开动脑筋学会分析等高线地形图,共同探究,分析比较山体不同部位所表现的等高线形态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归纳重点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认识、比较、判断的地理意识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加强合作和自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判读等高线地形图,学会从学业水平试题题型中归纳重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思考导入【精典题型导入】读上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
A____,B____,C____,D____,E____。
(2)H点与G点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
(3)沿B虚线和C虚线登山,较容易的是_____,其原因是_____。
(4)山顶M与A,较高的是________。
学生思考上题,每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找一同学上黑板,写出考查的知识点。
【教师评价】写得很对,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共同复习这几个知识点。
【出示复习目标】1、山体地形部位的名称(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2、利用等高线识别山体地形部位3、利用等高线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4、等高线疏密判断坡陡、坡缓【教师补充、强调】地理课程标准表述:“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山谷、山峰等地形部位,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加深对学习目标的认识。
二、回顾所学,巩固交流【展示地图,教师设问】人们是怎样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绘制成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呢?要求学生明确:(1)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
(2)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等高线地图。
初中地理_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2374f1e9ec3d5bbfc0a740e.png)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情境教学”的理念,将学习过程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让地理学习更具生机与活力。
教学中,通过运用自制教具,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其智慧潜能,使有着个体差异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教材分析《地形图的判读》这部分内容选自鲁教版六年级地理第一章第四节,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及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怎样在地图上辨识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地具备较为系统的地图方的知识,为以后学习世界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节课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等高线,也将为其他等值线(如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会估算某点的海拔,准确计算某两点的相对高度。
(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山地的不同部位,如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类型。
(4)学会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教学重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难点山体部位的等高线表示教具准备自制等高线教具、自制课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乐学新知老师小时候常看到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有这样的画面:高级指挥官们经常左手拿放大镜,右手指地图说,此处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此处悬崖峭壁,地势险要;此处水源充足,可以驻扎。
我当时既崇拜又迷惑,小小一张纸,怎能包罗万象?直到我上了初中,学了地理,会读地形图了,这个谜底才解开了。
老师今天把画面出现的地形图做了处理,请看大屏幕,找位同学谈一下你现在看这幅图都看到了什么?(生答)我现在看这幅图是有山有水有陡崖。
有点纳闷是不是?没关系,带上你的好心情,然后跟着老师一起进入今天这节课---《地形图的判读》。
【设计意图】一副指挥官分析地形图的图片展现在大屏上,配以教师亲身的体会,同时设置悬念,其实老师有的困惑孩子们也有,这样的情境创设,把学生的学习兴致调动到极点。
初中地理_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fb2a643844769eae009edb4.png)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课标解读】1、辨识海拔和相对高度2、学会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并能找出和区分五种主要地形类型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的陡缓,辨识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学习重难点】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坡的陡缓,辨识山体的不同部位【认知过程】[导入]播放《大美昆嵛山》,学生欣赏美丽的昆嵛山自然风光[教师]这是我们的国家森林公园---昆嵛山,风景优美、景色宜人,大家想不想去?[学生]想[教师]去爬山,我们就需要准备许多户外活动用品,尤其是地形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
大家先来看一则材料。
一座山为什么有两个高度呢?带着疑问我们就如户外登山第一课:一、辨识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自主阅读教材23页第二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海拔、相对高度?(2)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米?(3)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转折]海拔是从海平面量算,而相对高度则显示两地的高差,如果相差太大,则地势起伏大,相差小,则地势起伏缓。
带着这些知识,让我们进入户外登山第二课:二、学习使用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师]在下面这幅示意图中,包含了五种基本地形,你能找到几个?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师生]共同找出五种地形[教师]下面我们欣赏五种地形景观[学生]欣赏景观[教师]祖国壮美河山正等着我们去一一探索认知。
现在发挥同学们敏锐的观察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通过下面几幅图来区分五种地形的海拔和相对地势起伏状况。
1、区分五种基本地形类型[课件]出示地形示意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教师]我们户外登山常用的地形图是这幅图,我们依据什么在这幅图中辨认出五种地形呢?[学生]颜色[教师]很棒,大家观察得非常细致。
阅读地图,先找图例,而本图的图例就是这些色块,这就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我们一起来认识五种地形分别用什么颜色来表示的。
2、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学习、使用绿色表示,蓝色表示,黄、褐色表示,[课件]出示三幅图:地形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转折]用颜色我们绘制了分层设色地形图,如果去掉颜色,在色块交界处以线条表示高度,就形成了下面这幅地形图,这就进入户外登山第三课: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初中地理_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613e0d9647d27284a73518c.png)
《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在山体景观图上,说出不同的山体部位的名称,区分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说出等高线的概念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1、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体的各部位。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观察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视频《走遍中国》,引入本节课题。
目标一: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活动一自主阅读课本23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海拔、相对高度?2、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米?3、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教师可以请两位高矮不同的学生上台,分别说出自己的身高,然后大家一起计算他们的身高之差,从而类比海拔和相对高度,让学生了解和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
检测: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死海海拔约-422米,两地的相对高度相对高度是多少?目标二: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提问:什么是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活动二,小组讨论:疑问一:等高线是直线还是曲线?疑问二:等高线地形图上的数值是什么?疑问三:一般情况下等高线会相交吗?疑问四: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海拔高度差是否相等?动画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活动】先让学生根据模型绘制等高线,并思考问题:(1)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部位的等高线是怎样表示的?(2)陡坡和缓坡的等高线哪个更密集、哪个更稀疏?观察思考: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有什么关系?归纳等高线的特征。
目标三:总结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出示图片展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陡崖,观察思考:将这些部位投影到水平面上后你还能判断出来吗?出示模型:老师这有一个山体模型,请你们来说说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分别在哪。
初中地理_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23bc7dfa98271fe910ef9ec.png)
教学设计【标题】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等高线地形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阅读图文资料,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会在地形图上判断某一点的海拔,能够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2.对照景观图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等高线地形图上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和山峰的特点,并准确地识别。
3.对照景观图和等高线地形图,归纳坡度陡缓和等高线疏密的关系,学会判断坡度的陡缓。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表示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形成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态。
【教学重点】1.理解并读出某点的海拔,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2.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建立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难点】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和山谷。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别坡度的陡缓。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课件展示:几种地形类型的图片)导言: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不平的,有广阔无垠的平原,有高峻挺拔的高山,有起伏较为和缓的丘陵,也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高原和物产丰富的盆地。
我们是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就是本节课要重点讨论的“地形图的判读”。
这是我们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1.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含义。
2.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坡度的陡缓。
3.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常见的山体部位。
二、指导学习,探究创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它到底有多高呢?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山脚下,一位藏族老人对他的小儿子说:“这是我见到的最高的山峰,它至少有4000米。
初中地理_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7c40901be23482fb4da4c7d.png)
第四节世界的地形(二)等高线地形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
2、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
2、通过动手操作、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特点和表示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①等高线的绘制原理;②在等高线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疑点:山脊与山谷的区别。
解决办法:观察、讲解、讨论【学法指导】1、教学方法:视频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
2、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导入新课:通过泰山的极顶高度与某兴趣小组测得的泰山高度不同,引出海拔与相对高度。
环节一自主学习活动一解惑释疑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3页,完成下列问题1、什么是海拔?2、什么是相对高度?3、根据图完成练习题(1)(2)。
活动二尝试学习——认识不同的山体部位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9页活动二,完成下列问题学生展示把不同的山体部位与图中字母连线活动二:尝试学习——感知等高线地形图视频展示学生感知立体地形图是如何转化为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步骤:制作山体模型——描绘等高线——切割山体模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内容教材没有相应的表述,因此教师结合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引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等高线?2、什么是等高距?3、等高线的性质1:同线等高,同图等距挑战自我(一)学生完成练习题(1)(2)(3)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我发现我快乐通过立体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理解等高线稀疏、稠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得出如下结论: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等高线稠密,坡度较陡即等高线性质2:疏缓密陡学生完成挑战自我(2)易混淆问题的讲解:教师特别注意讲解山谷与山脊的区别与判断方法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弯曲是山谷;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是山脊。
初中地理_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学看地形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edf7a9858f5f61fb7366690.png)
教案第三节世界的地形——学看地形图教学目标:1、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
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五种地形部位。
3、能通过地形图识别五种陆地地形。
4、通过多媒体、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教学重点、难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地形图上区别山脊、山谷。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形模型教法与学法指导:利用多媒体、模型教学,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形象、直观,把各种地形的实际形状与地形图紧密相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看《红河谷》谈感受,突出地形图的重要性,引出课题。
【新课讲授】学看地形图过渡:如何把立体的地形转绘在平面图上呢?这就用到等高线(理解概念、强调海拔高度)。
[电脑演示]“等高线的绘制”。
通过电脑演示和学生观察,得出等高线的概念。
一、等高线:把海拔相同的各点的连结成线。
举一反三:解释等深线过渡:有了等高线我们就可以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了。
二、等高线地形图[电脑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通过电脑演示和教师解说,使学生明白地形图是如何绘制而成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熟悉等高线地形图。
[解释]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叫做等高距。
说出图中等高距。
合作探究:等高线的特点:①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高度相等;②同一地图上的等高距相等;③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④等高线愈稀,则坡度愈缓;等高线愈密,则坡度愈陡。
过渡: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那密到重合,会是什么地形呢?引导:等高线重合后形成近乎垂直的陡坡,即陡崖。
坡度起伏最大的地形是山地,陡崖是山体的一个部位,在山体模型上认识一下其它部位的名称和特征。
让学生利用山体模型或自己的手,认识山体各个部位。
等高线地形图上是怎样显示山体各部位的?通过景观图、实物图、地形图、模型的比较认识陡崖的特征。
初中地理_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c3cf25af90f76c660371a97.png)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导入: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诗《望岳》,想一想,这首诗是对哪座山的赞美?----泰山,引出一地理兴趣攀爬泰山产生的疑惑?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的海拔和相对高度1、播放诗《望岳》想一想,这首诗是对那座山的赞美?寻找诗中的地理,赋予地理一种审美的意境引起、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索和求知的欲望2、一地理兴趣小组攀爬了泰山,并对泰山高度进行了测量,但测量的高度和石碑上的高度不一样,有趣的是这两个高度都是正确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活动一,自主学习(海拔和相对高度),尝试解惑3、明确概念,找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异同点读图,解释刚才的疑惑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和总结能力4、展示活动练习题活动练习及时巩固5、展示五中基本地形类型的图根据刚才所学知识,区分地形类型及时运用过渡:景观图形象直观,但绘制起来,难度较大,使用不便,所以我们通常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
尝试学习:等高线地形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总结能力挑战自我(1)及时巩固运用等高线地展示图片(观察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的关系)读图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总结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挑战自我(2)及时巩固运用形图承转:爬山时,会见到不同的山体部位,你知道它们的名称吗?活动二,尝试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些不同的山体部位,用等高线又是如何表示的呢?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总结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教师总结归纳“指掌山河”、挑战自我3,连连看及时巩固课堂与生活相联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展示微课,学生观看,及时巩固并绘制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地形图活动三、等高线地形图在生活中的运用学生讨论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展示分层设色地形图学生观察颜色代表的地形类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明确不同颜色代表的地形类型展示地形剖面图的画法了解地形剖面图的绘制同学间互相分享本节的收获板书设计:地形图的判读一、海拔和相对高度二、等高线地形图三、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地形图的判读》学情分析《地形图的判读》是在学生学习了地图三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等值线,为以后学习其他等值线打下基础。
学看地形图微课程设计与教学反思
![学看地形图微课程设计与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270e8e6f90f76c661371abf.png)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世界地形》“学看地形图”微课程设计与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及课程标准本节选自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世界地形》,包括“陆地地形”、“海底地形”和“学看地形图”三部分内容。
“学看地形图”既是本节的难点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中体现的两条“标准”均落实在该内容之中。
教材正文简短的两行字只引导出地形图这个名称和简单功能。
主要内容是通过图像和“活动”展示出来。
《课程标准》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鞍部、山脊、山谷、陡崖,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能比较不同类型地形图的优点与不足。
2、通过课件能归纳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件的探究,认识等高线地形图的奥妙和用途,树立积极探索,认真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1、识别山峰、山脊、山谷;识别陡坡和缓坡;2、初步应用等高线地形图。
四、教学难点:掌握山脊、山谷的等高线形态;掌握判断陡坡和缓坡的方法。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方面尚有不足,可以通过形象的课件和实体模型来强化直观性。
此外,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强,对新事物怀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赛竞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过程设计: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评价方法:以理性评价为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八、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听故事(19世纪末,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英国人,搜出来一些画有许多密集线条的图纸,他们说是捉蝴蝶的,图纸上画的是蝴蝶。
藏族人收留了他们,而且还和他们成了朋友。
但这几张“蝴蝶”图后来却带来了侵略的英国军队。
)这些“蝴蝶”图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会看的等高线地形图。
(二)出示学习目标并解读(三)讲授新课过渡:为什么要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地形的起伏呢?等高线是如何绘制出来的呢?等高线是如何表现地形的呢?1、等高线与等深线的含义:活动一:观察“地形鸟瞰图”和“等高线地形图”,思考:这两种图表现地形有何优势?有什么不足?强调主要优势和不足:鸟瞰图直观地显示了地形的起伏大致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第三节世界的地形——学看地形图教学目标:1、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读地势的高低和坡度的陡缓。
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五种地形部位。
3、能通过地形图识别五种陆地地形。
4、通过多媒体、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教学重点、难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在地形图上区别山脊、山谷。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形模型教法与学法指导:利用多媒体、模型教学,使地形图的绘制过程形象、直观,把各种地形的实际形状与地形图紧密相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看《红河谷》谈感受,突出地形图的重要性,引出课题。
【新课讲授】学看地形图过渡:如何把立体的地形转绘在平面图上呢?这就用到等高线(理解概念、强调海拔高度)。
[电脑演示]“等高线的绘制”。
通过电脑演示和学生观察,得出等高线的概念。
一、等高线:把海拔相同的各点的连结成线。
举一反三:解释等深线过渡:有了等高线我们就可以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了。
二、等高线地形图[电脑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
通过电脑演示和教师解说,使学生明白地形图是如何绘制而成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熟悉等高线地形图。
[解释]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叫做等高距。
说出图中等高距。
合作探究:等高线的特点:①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高度相等;②同一地图上的等高距相等;③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④等高线愈稀,则坡度愈缓;等高线愈密,则坡度愈陡。
过渡: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那密到重合,会是什么地形呢?引导:等高线重合后形成近乎垂直的陡坡,即陡崖。
坡度起伏最大的地形是山地,陡崖是山体的一个部位,在山体模型上认识一下其它部位的名称和特征。
让学生利用山体模型或自己的手,认识山体各个部位。
等高线地形图上是怎样显示山体各部位的?通过景观图、实物图、地形图、模型的比较认识陡崖的特征。
其它部位: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山顶的学习,学法同陡崖。
利用等高线地形图进一步熟悉各部位特征。
总结各部分特征:(1)山顶: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一般用“”表示(2)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3)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4)鞍部:两个相邻的山顶之间相对较低处(5)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重点区分山顶和盆地,山脊和山谷。
出题加以练习巩固。
过渡:同学们已经能够熟练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辨认地势的高低起伏,现在能不能在复杂的地形图上判断世界的五种陆地地形呢?出示一幅含有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五种地形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说出图示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可能有的学生遇到困难,利用这一点进行过渡:同学们遇到了困难,是因为这幅图等高线太多太乱,颜色单调不好认,那人们又采取了什么办法?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图上不同的颜色,这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一般着色规律是: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我们课本上的世界地形图就是分层设色地形图,让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根据图例找到世界最高的高原。
【小结】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等高线,海拔出,山峰之处有标注;陡坡密,缓坡疏,山顶之间是鞍部;低弯脊,高弯谷,陡崖就在相交处。
【学以致用】1、暑假期间学校组织地理兴趣小组到图示地区进行野外考察,为了安全,老师出示了一张等高线图,请读图回答问题:(1)老师强调图中有一个悬崖,很危险,希望大家上山时一定要注意。
请你判断是地。
(2)从图上可以看出甲村所在地区的地形类型是_____ 。
山顶A的海拔高度是()米。
(3)若遇暴雨,学生正处在丙河段,正确的逃生路线应是______ 。
机动题2、读敌我军事部署简图,完成下列要求:若只考虑地形因素,我军应选择条进攻路线。
为什么?学情分析一地理学习情况对现阶段的初一学生来说,经历了基本的小学《科学》的学习后,对于地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学生经过两个月来地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与能力,再来学习地理就简单多了。
但由于地理内容有的问题很抽象,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图片、录像、“读一读”等材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主要采取看多媒体课件、提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
二学生情况学生大部分属于小学中的双差生,他们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不情愿的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习缺少自觉性,只要老师不督促检查,他们就不会主动学习,甚至有些学生存在着严重的科别歧视,认为地理是副科,学也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但七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地理还保持着高昂激情,上课认真听讲,课下按时完成作业,当然考试下来,成绩也没有辜负他们的努力,好多人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值得表扬。
而另外一些同学,我个人认为他们的地理基础还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因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以至于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且出现走低的趋势,以至于影响了班级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如果把些学生也抓住,那么一个班的地理水平还将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空间。
对于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我私下认为:他们或许对地理学科不是很重视,出现偏科的苗头,这样或许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不是件好的事情,有待于扭正过来。
同时也有一些学习问题:一些同学上课不注意听讲,课后作业不能及时上交,甚至还出现不交的现象,有些同学对地理的学习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甚至弱化,学习没有尽头。
当然学生地理成绩的好坏,与学生学习习惯有着一定的关系,也与任课老师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因此作为一名老师,平时上课时要对学生要求严格一些,掌握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情况,不能对一些学生放任自流,了解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及时解决。
同时还要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加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效果分析1、本堂课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切实做好组织者、引导者的工作,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2、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生态,师生互动多元,有效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3、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实施得当,对于当堂知识可当堂掌握。
4、教学深入浅出,点拨得当,反馈及时。
教学评价富有激励性和针对性。
能根据课堂生成灵活调整教学流程与方法,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全面发展。
5、注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渗透学法指导,精讲多练,举一反三,注重知识的迁移以及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三维目标达成度高。
6、课堂提问富有启发性、开放性和针对性,善于运用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持续学习,为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提供有效支撑和导引。
7、最后通过课堂测评练习,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掌握的不错,课堂教学效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教材分析“学看地形图”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
本节中体现的两条“标准”均落实在该内容之中。
教材正文简单的两行字只引导出地形图这个名称和简单功能。
主要内容通过图像和活动展示出来。
首先通过一幅陆地地形示意图引出等高线地形图,然后通过玲玲和贝贝的对话,引出分层设色地形图,教材通过展示同一地区的四幅不同类型地图,形象的说明了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来历、特点及阅读的方法。
再通过活动落实标准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教材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学生学看地形图。
以直观的图象帮助学生“学看地形图”,这样就轻松突破了难点。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内容实际是让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动眼观察能力,动脑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教材内容分成部分,一是等高线的绘制方法,二是认识山体的五个部位,三是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
尤其是第二部分找学生通过拳头的演示使学生对山体的不同部位有了一个形象的认识,再通过自己练习,就能够基本掌握山体五个部位的等高线特点,但是对于不同部位等高线特征的辨别还是达不到要求,需要课下结合相应的练习,在作题中巩固知识。
课标分析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为“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吧海拔与相对高度”和“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吧海拔与相对高度”这条标准有三个要求----“识别”“判读”“估算”。
其中,“识别”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
虽然“标准”中只列出了山峰、山脊、山谷三个地形部位,其他的地形部位也应作为教学要求,不然的话,学生将不能完整的读懂等高线地形图。
在几种常见地形部位中,山峰、鞍部、陡崖比较容易识别的,山脊和山谷的区分比较难一些,为达到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在读图的过程中总结出山脊部位和山谷部位的等高线特点。
“判读”要求学生能简单了解等高线疏密代表的含义。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说明地面坡度陡峻;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说明地面坡度和缓。
“估算”首先要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能在地形图中根据等高线的数值特征读出某地海拔,并能根据读出的海拔高度进行简单的差值计算----即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这条标准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即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二是要求学生能在地形图中根据五种地形类型的特点识别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