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贸易理论综述解读
新贸易理论知识
汇报人:日期:contents •新贸易理论概述•新贸易理论的背景和原因•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新贸易理论的影响和应用•新贸易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新贸易理论与中国实践目录01新贸易理论概述•新贸易理论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西方经济学家在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放松假设条件,引入新的解释变量,形成的关于国际贸易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解释了国际贸易的起因、模式和福利效应等。
什么是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由于国际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一些新的贸易现象,因此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尝试将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引入贸易理论中,形成了新贸易理论。
此后,新贸易理论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包括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全球生产网络、跨国公司等新现象。
新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2. 产品差异:新贸易理论认为,产品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产品差异包括质量、品牌、外观、功能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不同的产品。
在存在产品差异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出口具有差异化的产品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新贸易理论的主要观点1. 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新贸易理论认为,现实中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而规模经济是导致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
因此,企业会选择出口来扩大市场份额,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新贸易理论认为,需求偏好相似是导致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两个国家的需求偏好相似,那么它们之间的贸易量就会比较大。
这是因为当两个国家的需求偏好相似时,它们对同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就会比较大,从而使得该产品的生产规模可以扩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4. 技术溢出效应新贸易理论认为,技术溢出效应是导致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新贸易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它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扩展和修正,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假设。
新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新贸易理论强调了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是因为不同国家之间的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从而导致了各自拥有比较优势的商品。
而新贸易理论则认为,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也是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原因。
规模经济使得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而产品差异化则使得不同国家之间能够生产出具有特色和差异化的商品,从而实现互补性贸易。
其次,新贸易理论强调了对外国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重视。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商品贸易,而忽视了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而新贸易理论则认为,对外国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研究对于理解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实现生产的国际化,从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再次,新贸易理论还强调了地理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忽视了地理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而新贸易理论则认为,地理因素对国际贸易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理因素包括地理位置、交通运输、通讯技术等因素,它们对国际贸易的成本、效率和模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地理位置的优势能够使得某些地区成为区域性的贸易中心,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则能够降低贸易的成本,提高效率。
最后,新贸易理论还强调了政府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忽视了政府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而新贸易理论则认为,政府政策对国际贸易具有重要的影响。
政府政策包括关税政策、贸易壁垒、外汇政策等,它们能够影响国际贸易的成本、效率和模式。
例如,关税政策和贸易壁垒的调整能够影响国际贸易的规模和结构,外汇政策的调整能够影响国际贸易的汇率和支付方式。
总之,新贸易理论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扩展和修正,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假设,强调了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地理因素以及政府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综述
一
、
引 言
家 已采用 的新贸易保护措施达十余类 ,如地 区经济主义 、劳工
标准 、环保 、强化反倾销 、知识产权 、人权 、市场 准入 、产业 政策保护等 等。与此相关的贸易保护理论 ,便成 为这一时期具 有代表性 的新 贸易保 护主义理论。 1 . 新 贸易理论 与贸易保 护主义 2 0 世 纪7 0 、8 0 年 代 ,沿 着 规 模 经 济 和不 完 全 竞 争 的研
三 、 新 贸 易保 护 主 义 的理 论 依 据
2 . 以蒂姆 ・ 朗和科林 ・ 海兹 为代 表为 自由政 策存 在着 自身 同有 的缺 陷 ,存当今世界环境下 , 自由贸易政策所带来的问题 比其期望 解决 的问题更多 。例如 , 自由贸易政策本欲提高经济效率 ,增 的却是 过度竞争 ,导致全球失业人 数的增加 ,居民平均生活水 准 的下 降和世界经济增长 的缓慢 。又如 ,自由贸易导致一些发 展 中国家为短期经济利益掠夺性 开采资源 ,廉价出 口,国家通 自由贸易会缩小世界贫 富差距 的初 衷。再如 ,近2 0 年来 ,世界 环境 的急剧 恶化与 自由贸易政策导致 的全球 贸易迅速扩大 ,以 及 自由市场 自身没有能力把环境损失计 人贸易成 本有着重要的 关 系 J 。由于 自由贸易政策存在 着缺 陷 ,因此要实现 经济 、公 平 和环境 的持续协调发展 ,就必须 放弃 自由贸易政策 ,由新 的
蔽的特点 。
所 谓 的新 贸易 理 论 ,为 政府 干预 提 供 了新 的合 理 性 的 辩 护
( P・ K r u g ma n ,1 9 7 9 ;K・ L a n c a s t e r ,1 9 8 0 ;A・ D i x i t ,1 9 8 4 o新
贸 易 理 论 放 弃 了传 统 贸 易 理 论 中 的 基 本 前 提 假 设 ,转 而 以规 模
新贸易理论综述
新贸易理论综述提要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的“新贸易理论”,此后根据此理论又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本文通过阐述新贸易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其对贸易理论的贡献,说明该理论在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了所谓的“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认为,除资源差异外,规模经济亦是国际贸易的起因和贸易利益来源的另一个独立决定因素。
新贸易理论引入了规模经济的假设,从而打破了比较优势理论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这两条基本假设,使得研究的重心由国家间的差异转向市场结构和厂商行为方面。
一、新贸易理论的理论渊源新贸易理论的出现有两大渊源:1、传统的贸易理论已不能很好地解释许多重要的国际贸易现象。
六十年代以后,世界贸易绝大部分是在偏好、技术和资源都比较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而差异比较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国际贸易流量中,产业内贸易即发生在同一产业类别中的双向贸易,已成为主流。
二者由于与传统的贸易理论相抵触,因而需要发展一种新的贸易理论来解释这一点。
2、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为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78年克鲁格曼在其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中,首次将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两人所共同提出的将差异产品和(内部)规模经济考虑在内的垄断竞争模型(该模型又成为“新张伯伦”模型)推广到开放条件下,从模型上首次证明了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另一起因,以及差异产品决定了贸易形态为产业内贸易。
二、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规模经济贸易理论的发展是建立在两个与以往理论不同的假设上:(1)企业生产具有规模经济;(2)国际市场的竞争是不完全的。
(一)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仍以2×2模型为基础,假设X和Y两个部门中至少有一个部门存在规模经济。
新一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市场 ? 它们如 何服 务 国际 市场( 通过 出 口的 方式还 是对 外直 接投 资 的方 式) 是 ?什 么情
况下企业会选择外包 而不是 一体化?什 么情况下企业会 选择 国际外包 ( fhr O t O so u e -
suc ) ore 而不是 国内外包 ?什 么情 况下 企 业会 在 国 内一体 化 而 不是 国际 一体 化 ( eta V rcl i
一
、
引
言
国际 贸易理论 是 随着贸 易实 践 的发 展 而 不 断演 进 的 , 解释 国际 贸 易 的模 式和 趋 是 势 以及 分析 贸易 的经济 效应 的理 论 。 国 际贸 易在 最 初 的 阶段 表 现 为产 业 间的分 工 , 比 较优势 和 要素 禀赋 能够很 好地 解析 该 种贸 易 ; 而随着 国际分工 和 贸易 的深入 , 业 内分 产
国际贸易的现状是 , 大多数企业只供应 国内市场, 在服务国际市场的企业 中, 一部分采 用 出 口贸 易的形 式 , 一部分 采用 对 外 直接 投 资 的 方 式 ; 生产 组 织上 , 另 在 一方 面众 多 的 企业采取 内部 化和 一体 化的 生产 结构 , 产 品生 产 的各 环 节 和 上下 游 产 品都 纳 入企 业 把 内部 以节 约交易成 本 , 另一 方面 企 业又 把 部分 生产 环 节 外包 出去 。为什 么会 出现这 些
情况 , 以及 这 些情况 对 于企业 的成 长有 什 么作用 , 同特 征 的企业 会选择 何 种 贸易和投 不 资模 式等 等 问题 , 以前 的理论 都 不 能够 解释 , 时就 出现 了以企 业 异质 性 、 这 不完 全 竞 争 和规模 经 济为特征 的新一 新 贸易理 论 ( e -e rd hoy 。 N wN wTaeT er)
新贸易理论的分析与评价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
提出者:大卫·李嘉图 理论核心:各国应根据自身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 理论假设:完全竞争市场、无运输成本、无贸易壁垒 理论意义: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规模经济理论
概念: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成本逐渐降低的现象 原因:生产规模扩大可以降低固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影响:规模经济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应用:规模经济理论在新贸易理论中,解释了国际贸易中规模经济效应的作用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不足
理论模型过于 简化,无法完 全解释现实经
济现象
缺乏对非价格 因素(如文化、 制度等)的考
虑
难以解释全球 价值链的形成
和演变
对发展中国家 的贸易政策制 定缺乏指导意
义
新贸易理论的未来展望
深化理论研究的方向
研究新贸易理论在数字经 济时代的应用
探讨新贸易理论对全球价 值链的影响
分析新贸易理论对发展中 国家的影响
促进国际贸易: 新贸易理论强调 比较优势,推动 各国之间的贸易 往来
提高生产效率: 新贸易理论强调 规模经济,推动 企业提高生产效 率
促进技术进步: 新贸易理论强调 技术溢出,推动 企业进行技术创 新
推动全球分工: 新贸易理论强调 全球分工,推动 各国在全球产业 链中的定位和分 工
新贸易理论的局限性与挑战
促进经济增长:通过贸易,发展 中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 场,促进经济增长
改善民生:贸易可以带来更多的 商品和服务,改善民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高就业率:贸易可以带动相关 产业的发展,提高就业率
促进技术进步:通过贸易,发展 中国家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 理经验,促进技术进步
新国际贸易理论解析
主要观点与理论模型
主要观点
新国际贸易理论认为,由于市场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企 业会选择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行生产,并通过国际贸易 实现产品交换。
理论模型
新贸易理论模型主要包括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关 注企业的异质性、市场结构和不完全竞争等因素对国际贸易 的影响。
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在古典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解释了产业 内贸易和公司内贸易的现象,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贸易 自由化的认识。
全球价值链理论
全球价值链理论解释了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 分工和协作的原因和结果,为贸易自由化提供了新的视 角。
贸易保护政策的实践与效果
关税措施
关税措施是贸易保护政策的主要手段之一,它通过对进口商品征 收税费来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从而保护国内产业。
战略贸易政策流派
该流派主要研究政策干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如关税、补贴等 。
内生增长流派
该流派主要研究内生增长、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03
新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实 践
贸易自由化的理论基础
古典比较优势理论
古典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它解释了国家之 间进行贸易的原因和结果,也为贸易自由化提供了理论 基础。
跨国公司与国际生产分工
跨国公司的角色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分工和资 源配置,通过建立海外生产基地、研发中 心和销售网络来优化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跨国公司的扩张带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促进了技术的传播和知识的共享。
国际生产分工网络
跨国公司通过构建全球生产网络,将不同 国家和地区的生产要素进行整合,实现资 源的优化配置。这种国际生产分工网络使 得各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生产 效率和盈利能力。
新贸易理论述评——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之比较
新贸易理论述评——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之比较一、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作为现代经济理论的专门分支始于亚当·斯密。
他在其《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成本的概念,后经李嘉图修正,形成了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提示了互利贸易的基础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
继而俄林在其《区域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对此作出了解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这一理论指出: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在于各国资源禀赋的不同,并且对国际贸易的商品和要素模式作了确定性的结论。
至此,奠定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的核心。
比较成本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
此后,雷布津斯基、萨缪尔森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流行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特点是逻辑严密,形式完美。
但这也是它的弱点所在。
因为现实的世界毕竟不如它想象的完美。
事实上,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遭到严峻的挑战。
里昂惕夫之迷,首先通过实证研究对它关于国际贸易商品和要素模式的预测提出了疑问。
战后,尤其是6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
发达国家间的贸易以及相似产品之间的贸易等。
对此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一筹莫展。
8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相异产品等概念及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
以斯蒂格利、克鲁格曼、格罗斯曼以及赫尔普曼为主要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吸取了以往诸多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发展出自己的理论。
这一理论因其理论的新颖、分析方法的独到和解释现实的能力逐步为大家所赞同,其地位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格罗斯曼、克鲁格曼为此先后获得了克拉克奖。
该理论也被称为“新贸易理论Neo—tradetheory”。
二、新贸易理论的特点全新的理论假设前提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其理论的假设前提很多,最主要有以下几点:规模收益不变;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商品,即通常所称的2×2×2模型。
国际贸易新贸易理论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国家在某些产业上 具有优势。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外部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当一个国家的某个产业规模扩 大时,该国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技术溢出、更完善的 产业链以及更高效的市场渠道等优势。这些优势使得该 国在该产业上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和竞争力,从而使得该 国在该产业的出口方面具有优势。
新贸易理论的应用
政策制定
新贸易理论为各国政策制定提 供了理论依据,指导各国制定 符合自身国情的贸易政策和投
资政策。
企业决策
新贸易理论为企业提供了决策指 导,帮助企业了解自身在国际市 场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地位,制 定合理的国际化战略。
学术研究
新贸易理论为学术界提供了研究热 点和方向,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 深入发展。
指导政策制定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关注如何将 新贸易理论与实际政策制定相 结合,以更好地指导政策制定 ,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06
案例分析
案例一:美国与日本的汽车贸易
背景介绍
理论应用
美国和日本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 和消费国,二者的汽车贸易关系一直 备受关注。美国对日本的汽车进口征 收高关税,而日本对美国的汽车出口 则受到各种非关税壁垒的限制。
案例二:中国与欧盟的纺织品贸易
背景介绍
理论应用
中国和欧盟之间的纺织品贸易一直是 一个敏感话题。欧盟对中国进口的纺 织品征收高关税,并对中国纺织品实 行配额限制,导致中国纺织品在欧盟 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
根据新贸易理论,贸易双方应当基于 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合作。中 国作为劳动密集型国家,纺织工业具 有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而欧盟作为 技术密集型国家,纺织工业则以高端 品牌和设计为主导。因此,中国和欧 盟之间的纺织品贸易应当基于各自的 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和合作。
简述新贸易理论观点
简述新贸易理论观点
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
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关于贸易发生的原因,新贸易理论从供给角度分析,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规模经济就成了引起专业化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
即使各国的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都一致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差异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并且国家间的差异越大,产业间的贸易量就越大,而国家间越相似,产业内的贸易量就越大。
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中,新新贸易理论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
这一理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现象的理解。
它从企业的层面出发,将国际贸易的研究范畴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转变为研究同一产业内部有差异的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所作的选择。
新新贸易理论主要基于两个主要模型:异质企业模型(Heterogeneity of new trade theory)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Endogenous boundary model)。
这两个模型都强调了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异质性和边界的动态性。
异质企业模型主要探究了企业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上的差异如何影响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选择。
这个模型认为,尽管在相同产业内的企业可能面临类似的外部环境,但它们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上的差异会导致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有所差异。
一些生产率较高的企业可能会选择出口,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则可能选择不出口或者专注于国内市场。
这种现象,称为“自我选择效应”。
企业内生边界模型则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选择。
这个模型认为,企业的边界是内生的,而不是外生的。
也就是说,企业的边界是由企业的内部因素,如企业的组织形式、管理能力、技术能力等决定的,而不是由外部的产业环境决定的。
这个模型强调了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选择是基于其内部条件和战略考量的。
新新贸易理论的出现,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角色和作用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从企业层面研究国际贸易的新思路。
然而,这一理论仍然有许多未解之处,例如异质性和内生边界的具体衡量、自我选择效应的实证检验等等,这也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文对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进行了综合性论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贸易理论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探讨了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简述新贸易理论观点
简述新贸易理论观点所谓新贸易理论观点,简单的说来就是“自由贸易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并且认为“进口会带来经济增长,但出口也会带来经济增长”。
新贸易理论主要阐述了如下三个观点:简单的说来就是不管进口还是出口,都会导致经济的增长。
这一观点一经提出,就被许多国家采纳并实施,当然不乏有过度推崇之嫌。
虽然新贸易理论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却不能就此断言自由贸易在各国应用必然获得成功,这也是它的缺陷之一。
事实上,贸易保护是必须的,但是绝对地取消贸易则是不现实的。
因此,关于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孰优孰劣,存在着争论,一时难分胜负。
因此,我们看到尽管自由贸易一直占据着上风,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间的贸易壁垒将会越来越少,贸易形式也将日益丰富。
1、贸易使得商品价格发生变化,从而引起需求量变化。
需求量的变化,引起收入变化。
需求量变化,引起进口。
2、贸易使得本国商品的价格更便宜,更吸引外国顾客。
3、贸易会刺激国内产业发展。
一方面,贸易的推动促进了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得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甚至替代品可以比较便宜地销售到本国市场。
2、对于一国而言,开放程度与贸易收益密切相关,每一种开放的结果,都伴随着机会成本的损失,最终决定着贸易政策的利益。
1、当一国面临贸易保护与自由贸易这两种贸易模式的选择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明确,什么样的商品适合自由贸易,什么样的商品适合保护贸易。
3、关税和配额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在面对关税及非关税壁垒之时,国家需要考虑综合性的策略。
比如:关税并不总是阻碍进口的,在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兼用情况下,贸易自由化水平反而更高。
因此,即使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仍然需要在对外贸易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大力度,避免“好心办坏事”。
美国一个富人可以到中国买走两架飞机,富人的钱包鼓了,一般百姓的荷包缩了,两头皆大欢喜,很好!可是,假如有十亿百姓也拿出几千万购买某种特殊产品,那就麻烦了,美国商人的荷包一样会大大缩水。
新新贸易理论论文: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
新新贸易理论论文:新新贸易理论文献综述摘要:2l世纪初诞生的新新贸易理论突破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以产业为对象的研究范畴,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了企业,并以异质企业作为研究重点。
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对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建立以及发展进行论述,进一步指出生产效率的高低与企业是否进行对外贸易、对外投资有一定的关系;第二,论述企业内生边界模型的建立和拓展,在贸易模型中引入产业组织理论和契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公司内贸易模式。
关键词:新新贸易;异质企业;内生边界1 新新贸易理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新新贸易理论突破以往贸易理论的局限,开始以异质企业为重点发展新的贸易理论,为贸易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Melitz (2003)提出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随后Bernard、Yeaple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
1.1 生产率与出口Melitz(2003)提出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差异和出口决策行为。
Melitz建立的异质企业动态产业模型以Hopenhayn's(1992)一般均衡框架下的垄断竞争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并扩展了Krugman(1980)的贸易模型,同时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
Melitz(2003)的研究结果显示贸易能够引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只能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甚至退出市场。
国际贸易进一步使得资源重新配置,并流向生产率较高的企业。
产业的总体生产率由于资源的重新配置获得了提高,这种类型的福利是以前的贸易理论没有解释过的贸易利得。
生产率最高的企业将能够承担海外营销的固定成本并开始出口,生产率居于中游的企业将继续为本土市场生产。
当削减关税、降低运输成本、或增加出口市场规模时,整个产业的生产率也会得到相应提高,这些贸易措施都将提高本土和出口市场销售的平均生产率。
Bernard与Eaton,Jensen和Kortum(2003)也建立了一个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与Melitz(2003)模型所不同的是,BEJK模型采用的是Bertrand竞争而非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主要关注企业的生产率和出口之间的关系。
新贸易理论的总体脉络及发展讲义
新贸易理论主要基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但实际上市场结构往往是不完全竞争的。未来 可以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贸易模式和福利效应,进一步丰富新贸易理论。
实证研究的拓展与深化
01
微观数据实证研究
新贸易理论在微观层面上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未来可以利用更多微
观数据,如海关数据、企业数据等,深入研究企业行为对贸易的影响
加强国际合作
国际贸易不仅涉及国内企业间的竞争,还涉及国际间的 合作。政策制定应加强国际合作,协调各国之间的贸易 政策,实现互利共赢。
06
新贸易理论在现实世界中 的应用案例
案例一:美国的高科技产业政策
总结词
产业政策是推动一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详细描述
美国的高科技产业政策主要包括对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支持,以及对教育 和人才培养的投入。这些政策鼓励了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吸引了全球人才和投资 ,使美国在高科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新贸易理论在产业组织政策与市场结构方面的应用及 实证研究
详细描述
新贸易理论为产业组织政策和市场结构的制定提供了 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在产业组织政策方面,新贸易 理论强调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外部经济等要素 的重要性,为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市场结构 方面,新贸易理论通过对市场形态、市场势力和市场 绩效的研究,揭示了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影 响,为优化市场结构、提高市场绩效提供了思路。
贸易政策与国际贸易模式
总结词:新贸易理论在贸易政策与国际贸易模式方面的 应用及实证研究
详细描述:新贸易理论对贸易政策与国际贸易模式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新贸易理论对传统 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扩展,将技术差异和 规模经济等因素纳入比较优势的形成机制中,丰富了比 较优势理论。其次,新贸易理论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进 行了分析,指出了其对企业行为和产业发展的影响,为 制定合理的贸易政策提供了依据。最后,新贸易理论对 国际贸易模式的形成和演变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国际贸 易模式的变化规律和趋势。
论国际贸易新理论概述
国际贸易新理论概述引言国际贸易一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关注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等经典概念,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新的贸易理论逐渐兴起。
本文将概述国际贸易新理论的核心观点和主要贡献。
1. 新贸易理论1.1 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新贸易理论把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的效应纳入贸易模型,认为这些因素可以解释贸易模式中的特殊化现象。
规模经济指的是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所带来的成本下降效应。
而产业集聚则是指相关产业在某一地区集中发展,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这些因素使得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特定领域具有竞争优势,从而导致贸易的发生。
1.2 增长型贸易模型传统的贸易理论很大程度上是静态的,即只关注资源配置和贸易模式的变化,而忽略了经济增长的因素。
而增长型贸易模型则将经济增长与贸易模式相结合,认为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这种模型强调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并且说明贸易可以促进技术和知识的传播,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1.3 产品差异化和国际竞争新贸易理论注意到国际贸易中存在着不同国家生产的产品之间的差异。
传统理论通常认为产品同质化是充分竞争市场的结果,但事实上,许多产品存在差异化特征。
新贸易理论指出,产品差异化与创新和品牌效应密切相关,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和标准的制定来实现市场垄断,从而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2. 对国际经济政策的影响新贸易理论的发展对国际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2.1 贸易政策的优化基于新贸易理论的研究成果,国际贸易政策可以更加精确地制定。
传统的贸易理论主要依赖于比较优势理论,而新贸易理论的存在使得政策制定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贸易模式和贸易效应。
因此,贸易政策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
2.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新贸易理论关注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的效应,这为区域一体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国家可以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利用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新新贸易理论综述_发展与启示_王海军
经济问题探索 2009年第12期新新贸易理论综述、发展与启示王海军(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0081)摘 要: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新新贸易理论是在评判的继承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异质性企业模型和内生边界模型两个理论分支,以此解释了异质性因素和组织制度对企业贸易模式的影响,本文对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和理论发展进行了归纳和评述,最后分析了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异质性企业;内生边界;贸易:启示前言国际贸易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依次经历了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三个阶段。
传统贸易理论可追溯到A da m S m ith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A bso l ute advantage trade theory),之后经过D avid R i car do比较优势贸易理论(T rade t heory of co mparati ve advantage)和H ecksc her-Ohlin要素禀赋理论(HO 理论)等发展阶段,其核心思想在于用技术的绝对或相对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以及对贸易国双方福利的影响,进而指出国际贸易模式应该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贸易。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K r ug m an和Brander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产品差异化假说,并建立了战略贸易理论(K rug man,1979,1980)和垄断竞争贸易理论(K r ug m an&Brander,1983),合称新贸易理论(N e w T r ade Theory),其对传统贸易理论中的规模报酬不变、完全市场竞争和同质产品等假设提出了严厉的评批,他们认为传统理论模型无法解释现实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占大多数的典型化事实。
进入20世界90年代,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使人们再次反思新贸易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因为大量的经验证明,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选择对外贸易。
浅谈“新新贸易理论”的思想脉络及其发展论文
浅谈“新新贸易理论”的思想脉络及其发展论文一、新新贸易理论的提出背景传统的贸易理论主要关注国家间的比较优势、要素禀赋差异以及规模经济等因素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传统的贸易理论在解释现实贸易现象时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例如,一些国家在某些产业上并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却仍然能够成为该产业的重要出口国;一些国家的企业通过外包、离岸生产等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但传统的贸易理论难以解释这种现象。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经济学家们开始尝试发展新的贸易理论。
在这个过程中,“新新贸易理论”逐渐崭露头角。
新新贸易理论强调企业异质性、市场不完全竞争以及企业行为对贸易模式的影响,试图更全面地解释现实贸易现象。
二、新新贸易理论的思想脉络新新贸易理论的思想脉络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当时,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企业异质性和市场不完全竞争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例如,Melitz(2003)提出了“企业异质性”的概念,认为不同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出口能力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企业的出口决策和贸易模式。
Antràs和Helpman(2004)则进一步提出了“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概念,认为企业在出口过程中会面临市场准入壁垒、贸易成本等限制,这些限制会影响企业的出口决策和贸易模式。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新新贸易理论逐渐形成。
新新贸易理论认为,企业异质性和市场不完全竞争是解释现实贸易现象的关键因素。
企业异质性会导致不同企业在生产效率、出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企业的出口决策和贸易模式。
市场不完全竞争则会导致企业在出口过程中面临各种限制,如市场准入壁垒、贸易成本等,这些限制会影响企业的出口决策和贸易模式。
三、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新新贸易理论逐渐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一方面,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企业异质性和市场不完全竞争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
例如,Antràs和Helpman(2014)提出了一种新的全球价值链模型,该模型考虑了企业异质性和市场不完全竞争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贸易理论综述1 .引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经典教科书上一般是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看作是古典贸易理论,而将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理论及随后的贸易理论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最近兴起的以克鲁格曼等为代表的贸易理论则被称为新贸易理论。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以杨小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用超边际分析法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经济思想形式化,将消费者和生产者合二为一,发展成新兴古典贸易理论。
因为本文所偏向研究的是新贸易理论部分的内容,所以在下面的文章中将着重讲解的是新贸易理论中包含的各种定理,并将详细解释各个定理的起源,内容及意义等这些相关知识,从了解定理入手来揭示研究新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作用,以此来加深对整个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整体研究。
2 .新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同类产品之间以及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跨国公司内部化和对外直接投资兴起,这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的贸易只会发生在劳动生产率或资源禀赋不同的国家间的经典理论是相悖的。
古典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都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与当代国际贸易的现实也不相吻合,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在古典和新古典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框架内难以得到解释,这迫使经济学家寻求新的贸易理论来解释这些现象,经济学家的这种努力促成了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形成。
2.1.新贸易理论的分析起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构造的是一个2×2×2的模型。
放松这一假定,国际贸易将变成由多国、多种产品和多种生产要素参加的一场多边博弈,即 m×n×l 模型,更接近于现实。
尽管假设放松会增加分析的复杂性,但只要产品数目(n)大于或等于要素数目(l),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结论仍基本有效。
如果放松技术相同的假定,允许国家间存在技术差异,那么只需把技术视为一种生产要素,把技术差异视为禀赋差异,这样只需修正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结论,而不影响其正确性。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假定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在两国是同一的,这实际上排除了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
但正如前面的讨论,要素密集度逆转会推翻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所幸的是实证研究表明这种逆转现象在现实世界发生的概率很低。
不完全分工是在成本递增下一种趋近现实的假定,放弃这一假定,并不会改变模型的结论。
放松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流动的假定,仅仅修正了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并不改变其基本的有效性,而且上一章的要素均等化理论也指出,国际贸易只是以商品的流动代表了生产要素自身的流动。
在贸易条件方面,如果我们放弃运输成本为零以及没有贸易壁垒的假定,这只会减少贸易量和贸易得益,只有当贸易壁垒对产品和要素价格造成的扭曲足够大时,才会扭曲正常的贸易模式。
最后,放松要素充分利用和贸易平衡的假定,我们发现,这只是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在特定条件下的结论,并未动摇其对贸易基础的解释这一理论根基但是,放松以下几个假定,我们将看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在根本上的动摇。
放松规模报酬不变假定,我们将发现国际贸易也可以在规模报酬递增的基础上进行,而且规模经济本身可以成为贸易发生的一个独立源泉,这就解释了很大一部分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所未涵盖的国际贸易模式,如产业内贸易,这也正是下一节将要介绍的新贸易理论的一个主要发展。
进一步放松完全竞争的假定,将使我们的理论更加贴近现实,因为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往往存在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
所以,为了更有效的解释产业内贸易,我们需要把不完全竞争理论整合到国际贸易理论中来。
从动态的角度考察国际贸易,我们发现技术差异及技术变化也可视为国际贸易的一种来源,这也是静态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放弃禀赋差异和偏好相似的假定,我们将看到禀赋相似国家仅仅因为偏好差异也能产生贸易。
综上所述,放松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大多数的假定仅仅是修正理论的有效性而不能推翻它的基础,但是放松模型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等几个关键假定后,要解释新的国际贸易模式,就需要新的贸易理论对贸易基础进行重构。
3.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3.1.规模经济的概念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过程中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不断降低的生产状况,换言之,即是生产过程中产出水平的增长比例高于要素投入增长比例,所以又称规模报酬递增。
由于大规模生产可以有效地利用劳动力进行专业化分工,所以规模报酬递增是有可能发生的。
一般而言,我们可以用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和一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形状来刻画规模经济的存在。
3.2.规模经济的两种形式内部规模经济:指由于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即产量的增加)而导致的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
这是通常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使大企业比小企业具有成本优势,从而导致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外部规模经济:指由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行业规模的扩大,所导致的企业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即由“聚集效应”而带来的规模经济,它与企业集中所促进的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知识外溢、技术扩散、劳动力市场共享等因素有关。
外部的规模经济一般出现在竞争性很强的同质产品行业。
3.3. 规模经济论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影响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格局的形成取决于各国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甚至需求偏好这类基本的经济特征,各国为了充分发挥以这些基本特征的国际差异为基础所形成的比较利益而进行贸易。
但实践表明,发达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特别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并不是以这些基本经济特征的差异为基础的。
规模经济理论就揭示了国际贸易形成的另一个根本原因,只要有规模经济存在,即使是两个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完全相同的国家,也同样可以发生专业化分工和贸易。
一国一旦以获取规模经济为目标开始在一个行业进行大规模生产,哪怕启动之初的规模优势很微弱,但这种优势将随着生产扩张而滚雪球式地增大,最终达到专业化生产和相互贸易。
在传统国际贸易模型中,一个国家本身的特性决定它享有何种优势,生产什么产品,在何处交易,专业化分工和贸易格局是十分确定和可以预测的。
然而,基于规模经济的专业化分工和贸易格局却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历史和偶然的因素在引导一国专业化生产方向和区位配置时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
比如在美国,西雅图飞机制造业发达,而底特律则专业生产汽车,硅谷专搞计算机业,这不是仅用区位或比较优势就能说清其中缘由的。
可以这样解释,因为规模经济的效应,一旦一国或一地区率先进人某一新兴行业,收益递增将使该产业在那里生根开花,最初的生产优势将不断自我积累和强化,从而形成持久性的优势。
在这种规模经济导致的专业化分工格局下,国际贸易格局就基本确定下来了。
3.4.规模经济论的意义只要规模经济存在,即使两个技术水平和资源条件、需求偏好完全相同的国家也可以开展互利的分工和贸易。
规模经济扩大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可以用于解释战后发达国家之间分工和贸易的发展。
4.需求与国际贸易4.1.需求动因理论商品价格差异是产生贸易的重要原因。
以前的贸易理论都是从生产、供给方面分析这种差异,并且都假定需求是给定的。
实际上,商品价格由供求两方面决定,同样生产条件下,商品相对价格会因需求不同而不同。
4.2.决定需求的因素各国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是不同的。
亚洲人喜欢吃大米,欧美人主要吃面包;中国人过年要放鞭炮,美国人过圣诞节则要点彩灯,装饰圣诞树;俄国人大部分时间戴皮帽,穿大衣,非洲人整年穿单衣。
因此,即使是同样的价格,各国消费者愿意、有能力购买的数量也不同。
造成各国对同一商品的不同需求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因素:1)实际需求:指由于地理、气候等环境差别造成的需求不同。
如非洲人对皮衣皮帽没有需求,蒙古人对船舶基本也没有要求;而寒冷、有江河的国家则是不可缺少的商品。
喜爱偏好:不同偏好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伊斯兰教国家没有猪肉需求,日本人爱吃生鱼片,欧美人圣诞节要买圣诞树,其他国家的人们则不一定有类似的需求。
但是,偏好是可以改变的。
随着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偏好会互相影响。
随着喜爱偏好的转移,对商品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动。
2)收入水平:各国对同一商品需求的不同,主要是因为收入水平不同。
如中国人上班骑自行车,欧美人上班开汽车。
对耐用消费品、医疗保健、旅游度假、高档住宅等商品的需求,发达国家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对粮食等基本谷物的需求,发展中国家相对较高。
4.3.需求收入弹性和恩格尔法则经济学中将价格不变时人们对于收入变动的需求反应称为“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为:η=对商品A需求变动的百分率/收入变动的百分率收入增加1%,对商品的需求增加大于1%,收入弹性即大于1;两者变动百分率相同,收入弹性等于1。
收入弹性小于1,甚至会小于零。
表示收入增加时,商品需求量增加很少甚至反而减少。
根据商品需求收入弹性值,商品分为“奢侈品”(η>1)、“必需品”(1 >η> 0)、“劣等品”(η<0)。
奢侈品主要有大多数高级耐用消费品,如手机、汽车、旅游,奢侈品在生活中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对收入的反应比较敏感。
必需品包括大部分日常生活用品,其中食品是主要必需品。
劣等品是一些不断被淘汰的低质消费品,如简易房屋、杂粮、粗布。
随着经济发展,商品的内容在不断变化。
曾经是奢侈品手表、自行车,现在只是必需品;曾是必需品的塑料凉鞋,现在则是劣等品了。
德国经济学家恩格尔指出,随着人均收入增长,花费在食品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少。
这一结论已被许多事实证明,这一论断称为“恩格尔法则”。
用该法可以说明整个初级产品尤其是农产品需求的变动,当经济不断增长,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各国的主要需求会逐渐从农副产品转移到工业消费品。
因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不同需求模式,整个世界的贸易从初级产品为主发展到工业产品为主。
4.4.收入变动产生的贸易这一贸易模式提出者是瑞典经济学家林德。
林德假设一国需求由其代表性消费者的需求倾向决定。
这一倾向会随该国人均收入提高逐渐转向奢侈品并造成社会需求的转移。
当人们收入提高,对工业消费品特别是奢侈品的需求增加时,本国的工业品和奢侈品生产也会增加。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生产者不断地扩大生产,改进技术。
结果产量增加的速度超过需求增长的速度,从而使该国有能力向别国出口。
对于该国出口的工业产品,只有与之收入相近的国家才会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