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的地质特征及其成藏规律勘探1001高艺魁2010110101272.挠曲作用①概念:压陷作用使一个(一些)地壳断块体(或岩石圈板块)上冲到另一个(一些)地壳断块体(或岩石圈板块)之上,下伏的地壳断块体在受到上覆地壳断块体的垂直载荷作用力时还会发生挠曲变形,这种构造作用称为挠曲作用(flexing)。
②概念理解:在板块构造运动过程中,由于板块俯冲、大陆碰撞或板块的构造作用、火山作用等都会造成岩石圈的某些部位受到垂直载荷作用,从而使岩石圈发生向下弯曲的挠曲变形,这些构造作用过程都可以称为挠曲作用。
挠曲作用也可以发生在非挤压环境中,如被动大陆边缘形成陆堤的过程中,大量沉积物堆积在早期裂陷的大陆边缘地壳表面,并引起地壳的挠曲变形。
这也是将挤压型盆地称为“压陷(挠曲)盆地”而不直接称为“挠曲盆地”的原因。
3.“压陷”与“挠曲”①“压陷”和“挠曲”通常是挤压动力学过程中有密切联系的两种构造作用方式,也是压陷(挠曲)盆地形成的主要动力学机制;②挠曲作用造成的地壳变形实际上是一种“横弯褶皱”变形,它只是引起地壳表面的垂直升降位移,并不引起地壳的大规模收缩应变;压陷作用不单是造成地壳的收缩应变,而且为挠曲作用提供了构造负荷。
③“压陷”是挤压体制下盆地形成的最根本的动力学机制;“挠曲”是盆地形成过程的具体体现。
二造山楔动力学造山楔是指在俯冲带(通常是A型俯冲)之上的楔状增生体,主要由沉积岩层组成。
在来自后方的水平推挤力作用下(这种力源可能与板块的聚敛运动有关),使造山楔内部的结构及应力状态在演化过程中发生变化,并对前陆板块的挠曲作用产生重要影响。
造山楔对前陆挠曲变形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于前陆板块来说,造山楔是一种壳上负载,它的形态和构造影响前陆板块的挠曲作用,因此造山楔的形态和构造影响着前陆盆地的形态和构造;2)造山楔的缩短、增厚或伸展前移,都会导致挠曲板块的负载状态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前陆板块的挠曲变形。
柴达木盆地因资源丰富而被称为“聚宝盆”吗?

柴达木盆地因资源丰富而被称为“聚宝盆”吗?柴达木盆地作为一处敢于尝试新机遇,追求更多资源储备的历史底蕴深厚的经济、文化及政治中枢地带,因为其资源丰富而被尊称为“聚宝盆”。
本文对柴达木盆地的“聚宝盆”称号进行深入研究,从资源的类型、利用条件等方面剖析其资源丰富的体现。
一、资源类型柴达木盆地拥有丰富的财富,包括自然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等。
(1)自然资源柴达木盆地处于蒙古高原、南北亚热带植被带北部,具有丰富多样的植被资源,可以满足农牧业及林业发展需求。
柴达木盆地区内景观清幽,生物多样性丰富,是重要的户外旅游胜地。
(2)旅游资源柴达木盆地的地貌由汤壶谷、若羌谷、克什克腾谷、库车谷等六大河谷组成,有众多著名的景点,保留了丰尼斯特、穆斯林等古老文化。
在柴达木盆地旅游经济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比如乌兹别克斯坦政府计划在柴达木建一处全球文化遗产度假地。
(3)文化资源柴达木盆地历史底蕴深厚,始建于公元二世纪,此后历朝变迁,多次成为经济、文化及政治中枢地带,早在1200年前,柴达木盆地就建立起灿烂的文明和文化,发展出了丰盛繁荣文化底蕴,开创和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柴达木文化。
二、资源利用柴达木盆地的资源丰富,同时受到昆卡非洲起义军的破坏,使得资源的利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了积极措施,充分释放资源利用潜力,投入大量资金开发水汽、林牧、矿物等资源,促进发展,同时实施起协调的管理机构,加强对资源利用的管理,把资源利用得到最优良的状态。
(1)水汽资源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柴达木盆地针对已开发的水汽资源继续进行科学可持续的开发,继续改善水汽利用率,增强水汽供应能力和系统运行稳定性,促进区域水汽供应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利用。
(2)林牧资源柴达木盆地把森林和牧地共同开垦,利用拆迁补偿来促进森林康养、洼地湿地再生;严格实施清洁生产,提高牧地草原绿化率;开展城市绿化率和公共盆景植物的科学研发。
(3)矿物资源柴达木盆地拥有较多的矿物资源,宝石、铁、金等矿物资源充足。
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

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它位于青藏高原北部,东邻祁连山脉,西接昆仑山脉,南临唐古拉山脉,北靠河西走廊。
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可以追溯到数亿年前的古老时代,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地质运动和变化。
首先,柴达木盆地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生代晚期-中生代的大陆碰撞过程。
在1.6-1.3亿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剧烈的碰撞运动,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同时也引发了柴达木盆地的形成。
这个时期,盆地主要由海相和湖相的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物组成,其中包括石灰岩、泥岩、砂岩等。
随后,柴达木盆地经历了一系列的隆升和沉降过程。
在中生代晚期,板块运动导致盆地区域开始隆起,形成了一个相对较高的陆地,海相和湖相环境逐渐退去,取而代之的是陆相的沉积物,如砂岩和石英砂岩。
这个时期盆地周边山脉的隆升和侵蚀作用加剧,大量的沉积物通过河流输入到盆地中。
进入第三阶段,随着地壳板块的再次活动,柴达木盆地开始发生沉降,形成一个相对较低的凹陷地带。
这个时期,盆地中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湖泊和沼泽地带,如薛岭湖、宕昌湖等,沉积物主要是泥岩和湿地植物的残渣。
同时,火山活动也频繁发生,形成了大量的火山岩,如玉树火山岩和果洛玛依火山岩。
这个阶段的沉积物也是目前盆地中最具有研究价值的。
最后,近现代以来,柴达木盆地经历了新构造运动和环境变迁。
在新生代,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构造运动仍在继续,导致盆地中的地壳继续隆起和沉降。
同时,全球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冰川和湖泊的规模有所增大,而森林覆盖面积逐渐减少。
这些环境变化直接影响了盆地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活。
综上所述,柴达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可以分为大陆碰撞、隆升沉降、湖泊沼泽和新构造运动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留下了宝贵的地质和生物遗迹,为科学家研究地球的演化和气候的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同时,这也为柴达木盆地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来揭示柴达木盆地更多的奥秘,促进人类对地球的理解和保护。
柴达木盆地

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 早侏罗世一古、始新世时期,古湖盆西北低、 东南高,盆地范围较小,拗陷沉积中心位于西北 部,该区侏罗、白垩纪沉积有西厚东薄、颗粒 西细东粗,颜色西暗东红、层位西老东新和西 退东超等特点,其中中侏罗统可能成为盆地的 主要生油岩系。
• 渐新世一上新世早期为盆地发展的全盛时 期,盆地范围最大,其西北部随阿尔金构造带 隆起而抬升,拗陷中心缓慢东移至西台吉乃 尔湖一带。因此第三纪渐新世、中新世和 上新世的生油岩系大致与侏罗系相似,沉积 中心由西北向东南迁移,略呈多层系交又迭 置状分布。
• • • • •
一、基本概况 二、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三 、构造特征与构造单元的划分 四、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五、油气勘探历程与油气田
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面积12万平方公里 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典型内陆高原盆地 海拔 2500-3000m
北部-祁连山 西部-阿尔金山 南界-昆仑山 石油、有色金属矿产等丰富,有“聚宝盆” 称 雅丹地貌世界闻名
生储盖
• E13原油更多的来自上层的 E23 和 N1 —N2生油岩 • E13 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砂 岩,其次为粉砂岩、中砂岩、 砂岩。储层空隙类型以次 生孔隙为主。 胶结类型为 孔隙—基底式兼接触式。
• E13 油藏的盖层是其上的 E23 —N1 泥岩,这一套地 层属于湖盆扩大后的沉积, 分布广泛,厚度巨大。
柴达木盆地形成于印支运动期之后盆地基底包 括了所有前中生代地层,其中包括古元古宙结 晶基底、中一新元古宙褶皱基底和古生代直接 基底。
• • • • •
一、基本概况 二、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三 、构造特征与构造单元的划分 四、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五、油气勘探历程与油气田
• 古生代末至中生代早期该区海水由北向东 南退出,四周隆起成山,形成了柴达木盆地雏 形。 • 盆地自中生代形成至衰亡的演化过程,可归 纳为:盆地开始于西北部,终止于东南部,反 映西退东超发展的全过程。
柴达木盆地位于哪个高原

柴达木盆地位于哪个高原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地理景观,位于青藏高原上,主要地处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处。
它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盆地。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面积约为250万平方千米。
它延伸东西方向约2500公里,南北方向约1000公里,几乎涵盖了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绝大部分地区。
青藏高原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于世。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北部,地理坐标大致为北纬34°30’至39°30’,东经90°至94°,地势平坦,被诸多高山环绕。
青藏高原向南逐渐升高,而柴达木盆地则是高原的一处低洼地带。
盆地内河流众多,主要有柴达木河、乌柳河等,这些河流在青藏高原的北部汇集形成了无数湖泊和湿地。
柴达木盆地的气候主要属于高原季风气候和高原干旱气候。
由于地处高原,盆地气候干燥,年降水量较低,全年气温波动较大。
夏季气温较高,但夜间温差大,日均温度在20℃至25℃左右。
冬季气温极低,有时甚至低于零下20℃。
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柴达木盆地的植被相对贫瘠,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柴达木盆地地质构造复杂,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其中以油气资源最为丰富,盆地内储量众多。
此外,盆地还拥有大量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具备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潜力。
柴达木盆地也被广泛认定为生物多样性宝库。
由于地理位置独特,盆地内还保留着一些罕见的濒危物种和珍稀植物。
例如,野生藏野驴、藏羚羊等珍稀动物在盆地内有一定数量的种群分布。
此外,盆地内的湖泊和湿地也为各种候鸟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和迁徙站。
总之,柴达木盆地位于中国的青藏高原上,地理位置优越,具有重要的地理和生态意义。
它不仅是青藏高原上的一个低洼地带,还是一个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它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西部地区的自然景观,也为人们研究地球科学和生态环境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柴达木盆地盐湖简介

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内陆大型的山间盆地,盐类沉积储量居世界之冠,是一个盐的世界,有“聚宝盆”的美誉。
“柴达木”在蒙语中的意思是“盐泽”,这个名字非常确切地表达出了柴达木盆地的自然景观,盆地内有湖泊51个,其中淡水湖1个(克鲁克湖),半咸水-咸水湖7个,盐湖43个。
柴达木盆地居于青藏高原的东北侧,位于东经90°00′-98°20′,北纬35°55′-39°10′之间,四周为高大山系所围绕,构成了一个轴向为北西-南东向的不规则的菱形向心汇水盆地,盆地长轴约为650km,短轴约为250km,面积为121000km2。
柴达木盆地南侧是昆仑山系的祁漫塔克山和布尔汗布达山,海拔高度一般在3500-5500m;盆地北侧由祁连山系的乌兰大坂山、马海大坂山、达肯大坂山和中吾农山等一系列阶梯状的山脉所耸崎,海拔都在3500-4500m以上;阿尔金山系东段的阿哈提山、安南坝山位于盆地的西北侧,构成了与塔里木盆地的自然分水岭,海拔一般都在4500m以下。
柴达木盆地气候干旱,多风少雨,具有高原荒漠的气候特征。
年平均气温为2-4℃,年平均气压为725mbar。
以西风为主,最大风速为20-22m/s。
年日照时数可达3200-3600h。
年降水量在50mm以下,尤其是盆地西部不足20mm,东部稍高些,只有德令哈和都兰地区有时年降水量大于50mm,降水主要集中在6、7、8月份。
柴达木盆地年蒸发量在2000-3000mm之间,最高可达3700mm,是世界上蒸发量最大的地区之一。
柴达木盆地盐湖的主要特点是:(1)湖面海拔高,湖水深度浅;(2)表面湖水具有很高的含盐度,硼、锂及其它稀散元素较富集;(3)“干盐滩”占主导地位,表面湖水和“干盐滩”的晶间卤水之间有广泛的水力联系。
柴达木盆地是世界海拔较高的盐湖区之一,盆地内各盐湖的湖面海拔分布在2675-3171m之间,其中涩聂湖海拔最低,小柴旦湖海拔最高。
柴达木盆地

• •
5
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
• 柴达木盆地自然景观为干旱荒漠,主要土类 为盐化荒漠土和石膏荒漠土。后者主要分布 于盆地西部,草甸土、沼泽土一般均有盐渍 化现象。植被稀疏,种类单纯,总共不足200 种,以具有高度抗旱能力的灌木、半灌木和 草本为主,盐生植物较多。植被结构简单, 约有6/10的群丛系由一个或几个种组成。在 山麓洪积扇和冲积-洪积平原上以勃氏麻黄、 梭梭和红砂灌木所组成的荒漠植被群落为主; 在盐性沼泽及盐湖、河流沿岸,莎草科密生 形成草丘,其中占优势的有深紫针蔺、丝藨 草与黑苔草等盐生植被;盐湖与沼泽外围以 芦苇与赖草为主。 柴达木盆地动物区系具有蒙新区向青藏区过 渡的特征。野生动物主要有野骆驼、野驴、 野牦牛、黄羊、青羊、旱獭、狼、马熊、獐、 狐、獾等。由于垦殖和捕猎,如今野生动物 大为减少,有的濒于绝迹。
8
柴达木盆地--万丈盐桥
• • 格尔木市北面是世界著名的察尔汗盐湖, 面 积为5800平方公里。 浩潮无垠的盐湖,可以说是湖天相连的盐的 世界,盐储量约在500亿吨以上。藏公路 和铁路,有32公里长是在湖区内铺设的, 称之为“万丈盐桥”。但惊奇的是“桥”下 竟无一座桥墩和一根梁柱,十多吨重的大卡 车飞驰而过,十多节车厢的火车来回奔驰, 成为世界交通史上的奇迹。 万丈盐桥是格尔木至敦煌的一段从达布逊湖 上穿过的公路,厚达15-18米的盐盖构成天然 的盐桥,全长32公里,折合市制可达万丈,因此人 们称其为“万丈盐桥”。“桥”上路面光滑 平坦,山色湖光相映,景致很美,堪称“举世无 双”。玉带似的盐桥(路),旁无护栏,下无桥 墩,更无流水。整个路面平滑光洁,坦荡笔直.盐 桥(路)将盐湖从中间劈成两半,使人惊叹不已, 我们不得不臣服于人类的聪明和智慧。
• •
7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柴达木盆地自然地理特征:1、位置: 90°E~100°E 35°N ~40°N (38°N,95°E穿过中部)。
2、范围:西起阿尔金山,东北到祁连山,南达昆仑山、巴颜喀拉山3、地形:典型的内陆高原荒漠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4、地势:西南高,东北低5、地貌及成因:内陆高原荒漠盆地,东部多沼泽盐湖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
侵蚀地貌:戈壁、裸岩荒漠。
堆积地貌:沙丘、沙垄。
6、河流及水文特征:内流河:柴达木河流量小,汛期在夏季,冬季有断流现象。
沿途河水被大量蒸发、下渗,使河流水量减少,甚至消失。
7、气候:高原气候,严寒、冻土广布8、植被:荒漠、草原,其中草原分布在河流两侧雨水多的地带9、资源:“聚宝盆”油气资源:冷湖、花土沟矿产资源:察尔汗(盐矿)、茫崖(石棉)、锡铁山(铅锌)、鱼卡(煤矿、铬矿)旅游资源:青海湖鸟岛(5月)人文地理特征:1、农业农业生产:河谷农业—湟水谷地优势: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长,温差大,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果实营养物质多(河谷地区温度较高)劣势:耕地资源少,冻土广布,土壤肥力低,为沙质土壤,气候干旱,气温低,灌溉水源少,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主要产品:牦牛,青稞2、工业工业生产部门:钢铁工业、冶金、石油化工城市:西宁、格尔木发展方向:1、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能源加工2、改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推进防沙治沙和草原保护3、发展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4、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5、加快科教和人才开发,推进科技创新自然灾害:沙尘暴、干旱。
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导游词(2篇)

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导游词各位旅客朋友们:大家好!柴达木——神秘多彩的“聚宝盆”,范围包括格尔木市柴达木部分,德令哈市、天峻县、乌兰县、都兰县、大柴旦行政区,冷湖行政区,茫崖行政区。
旅游区包括:格尔木旅游区(含昆仑旅游小区,盐湖旅游小区、雅丹旅游小区);天峻-德令哈旅游区(天峻旅游小区、德令哈旅游小区);都兰旅游区(都兰旅游小区、诺木洪旅游小区)。
格尔木旅游区拥有丰富的高品位旅游资源,是青海省西部旅游发展中心。
格尔木为青海旅游中转枢纽和西部旅游中心,以寻根朝觐、文化旅游、洞经古乐、观光购物、蒙古风情为主题。
昆仑山是昆仑第一文化山,朝觐修炼圣地、华夏儿女寻祖地。
格尔木是融观光、娱乐、健身、修学、科考为一体的盐湖旅游胜地。
它将是西北靓丽的,独具魅力的高原旅游名城,成为吐蕃、吐谷浑古文化研究重要科考园地。
柴达木是神仙福地,道教圣境、盐湖之王,是神秘多彩的“聚宝盆”。
柴达木旅游区北依祁连、南靠昆仑,有八百里瀚海之称。
位于本区西南的昆仑山是昆仑神话的摇篮。
巍巍昆仑,横空出世,被世人誉为万山之祖,亚洲的脊柱。
玉珠峰、玉虚峰传说是玉帝两位妹妹的化身,终年积雪,多冰川。
即使在盛夏六月,依然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形成闻名遐迩的“昆仑六月雪”奇妙景观。
玉虚峰脚下是中华道教昆仑派发祥地的昆仑主道场。
传说是姜太公修炼五行大道四十载之地。
山间奇峰怪石,飞禽走兽出没。
山谷昆仑河清澈见底。
西王母瑶池,湖水粼粼,碧绿如染,清澈透亮,水鸟云集。
湖畔水草丰美,野生动物出没,传说是西王母举行蟠桃盛会之所。
昆仑神泉传说是西王母酿制琼浆玉液的泉水。
察尔汗盐湖是中国最大的盐湖,总面积____平方公里,堪称“中华第一湖”,形成了“沃野千里”的奇观。
察尔汗盐湖是一个“不沉的湖”。
由于盐盖异常坚硬,所以在湖面上可以修公路、建铁路、造高楼,形成湖面车水马龙,湖下碧波荡漾的奇观。
横跨湖上长____公里的“万丈盐桥”,是世界上最长的盐桥。
整座桥由盐铺成,堪称世界奇桥。
柴达木盆地

第十九章柴达木盆地第一节地质概况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两北部,东北为祁连山脉,南边为昆仑山脉,西北为阿尔金山脉与塔里木盆地分界。
盆地总面积121000平方公里,中、新生代沉积岩分布面积96000平方公里,最大沉积厚度16000米,沉积岩总体积60万立方公里。
一.基底岩性与时代柴达木盆地周边三大山系主要出露一套元古代中深——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古生代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类。
根据边缘露头、重力以及45 口钻达基岩井的资料综合解释结果,盆地东部基岩以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结晶基地为主,西部主要为下古生代变质岩系组成,北部为结晶岩系,古生代变质岩以及火成岩相间组成(图-)。
这一特点对盆地断坳形成、沉积及演化均有控制作用。
图柴达木盆地基岩性质分布图(具范连颐,1984)1-古生界花岗岩;2-下古生界变质岩;3-元古界花岗片麻岩;4-古生界杂岩;5-上古生界变质岩;6-古生界绿色片岩二.边界条件及断裂盆地周边与老山边界地质体呈断层接触。
边界断裂有2 1条,它们分属于三组组断裂体系,即昆仑山北缘的昆北断裂体系,祁连山南缘的祁连断裂体系和阿尔金山东南缘的阿尔金断裂体系。
三组断裂的主要特点是:(1)断裂的走向与褶皱山系基本平行,大体圈定了盆地形态;(2)多为长期发育的逆断层,断层面倾向老山,断裂规模较大,断达层位较老,均断达岩基,上盘为岩基拾出的老山或有很薄的沉积,下盘为沉积数千米的沉积盆地;(3)三组边枢断裂不是中生代沉积边界,主要是控制第三纪沉积。
以赛南——绿南等为主的祁连山前断裂体系,其上、下盘均有中生代地层;阿尔金山前断裂体系上、下盘均有白垩系和侏罗系。
说明这两组断裂不是中生代的边界断裂。
三组断裂的下盘沉积有巨厚的中、新生代地层,而上盘仅有中生代及很薄的晚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沉积。
盆地内部沉积岩中断裂虽然较多,其中断距大于1000米的断层达41条,而且多数断到基岩,但除个别断裂外,所发现的沉积岩内部断层多属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褶皱运动形成,对第三纪沉积没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柴达木盆地沙漠

柴达木盆地沙漠柴达木盆地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大陆最大的盆地之一,也是亚洲的第三大盆地。
而盆地中的沙漠地区被称为柴达木盆地沙漠,是这个广袤无垠地区的一大特色。
柴达木盆地沙漠地带的特点柴达木盆地沙漠地带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中央部分,由于地势低洼,几乎完全被沙漠所覆盖。
这片沙漠地带是中国西北地区最为干燥的地区之一,年降水量极其有限,加之高温炎热,形成了典型的荒漠气候。
沙漠中的气候条件是极其恶劣的。
夏季气温高达50摄氏度以上,日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
而冬季则严寒刺骨,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摄氏度。
同时,沙漠地带还常年受到强风的侵袭,风速可达每秒10米以上,大风吹扫沙粒,形成了丘陵和沙丘。
沙漠地带的植被非常稀少,多为一些适应沙地生长的草本植物和灌木。
在这片沙漠中,最常见的植物是胡杨,被誉为“沙漠之王”。
胡杨树高大挺拔,生长在砂丘和河谷中,为沙漠地带增添了一抹绿色,也是一种重要的沙漠景观。
沙漠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尽管沙漠地带的环境条件极其恶劣,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但沙漠生态系统对于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沙漠地带是地球上重要的气候调节器之一。
在太阳辐射集中并不断加热的条件下,沙漠地表温度较高,导致温度逆温层的形成。
这种逆温现象会引发强烈的对流运动,将热量向高空传递,影响气候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沙漠地带的存在对于调节地球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沙漠地带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供给有着重要作用。
尽管沙漠地区降水较少,但大量的雨水会被河流和湖泊收集起来,形成重要的水源地。
这些水源不仅滋养沙漠中的植物,还为人类和动物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
当然,沙漠地带也是珍贵的自然资源库。
柴达木盆地沙漠地带富含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盐类、油石、煤炭和铀矿等。
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沙漠地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然而,沙漠地带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沙漠化现象日趋严重。
过度的人类开发、不合理的农业耕种和牧业放牧等活动导致了土地退化、水源减少和植被破坏等问题,进一步加速了沙漠化的过程。
柴达木盆地盐碱地现状及改良措施

柴达木盆地盐碱地现状及改良措施1. 引言1.1 柴达木盆地盐碱地概述柴达木盆地位于中国西部青海省的东北部,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盆地之一。
这里的盐碱地面积广阔,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和北部地区。
盐碱地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也给居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
柴达木盆地盐碱地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过高,盐碱分渗透至地表,长期蒸发积聚形成的。
在柴达木盆地的气候条件下,盐碱地面积不断扩大,给当地农作物的生长和水土保持带来很大挑战。
为了解决柴达木盆地盐碱地带来的问题,相关部门和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探索改良措施。
通过调整水利设施,改善排水系统,合理施肥等方法,逐渐改善了柴达木盆地盐碱地的生态环境。
未来希望能够通过持续的改良措施,让盐碱地逐渐恢复成为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土地,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
2. 正文2.1 柴达木盆地盐碱地形成原因柴达木盆地盐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地下水位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地质构造是盐碱地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柴达木盆地长期以来地质活动频繁,地壳运动不断,这导致盐碱物质向地表浸出,形成盐碱地。
气候条件也对柴达木盆地盐碱地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干旱的气候使得水分蒸发较快,地下水中的盐分得不到有效稀释,从而在地表积累形成盐碱地。
地下水位变化也是盐碱地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地表水分蒸发后会将盐碱物质淋滤到地表,加剧盐碱地的发育。
人类活动也加速了柴达木盆地盐碱地的形成。
过度开采地下水、不合理的农业灌溉以及排放工业废水等行为直接导致地下水中盐分浓度增加,从而造成盐碱地的发展。
柴达木盆地盐碱地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加大了盐碱地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2.2 柴达木盆地盐碱地表现柴达木盆地盐碱地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土壤盐碱化严重、植被缺乏和土壤贫瘠等方面。
盐碱地面积广阔,土壤中盐分含量高,常常超过作物生长所需的范围,导致植物无法正常生长。
神秘的柴达木盆地

神秘的柴达木盆地—盐的世界秦为胜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
它位于90°16′E-99°16′E、35°00′N-39°20′N之间,是一个被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山脉环抱的典型内陆的高原盆地,盆地略呈三角形,东西长约800千米,南北宽约300千米,面积25.7万平方千米。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中,唯一位于第一级阶梯,地势最高的盆地。
地质上青藏高原上巨大山间断陷盆地。
盆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海拔自3000米渐降至2600米左右。
地貌呈同心环状分布,自盆地边缘至中心,洪积砾石扇形地(戈壁)、冲积一洪积粉砂质平原、湖积一冲积粉砂粘土质平原、湖积淤泥盐土平原有规律地依次递变。
地势低洼处盐湖与沼泽广布。
柴达木盆地南侧是昆仑山系的祁漫塔克山和布尔汗布达山,海拔高度一般在3500-5500m;盆地北侧由祁连山系的乌兰大坂山、马海大坂山、达肯大坂山和中吾农山等一系列阶梯状的山脉所耸崎,海拔都在3500-4500m以上;阿尔金山系东段的阿哈提山、安南坝山位于盆地的西北侧,构成了与塔里木盆地的自然分水岭,海拔一般都在4500m以下。
柴达木盆地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多风少雨,具有高原荒漠的气候特征。
年平均气温为2-4℃,气温变化剧烈,绝对年温差可达60℃以上,日温差也常在30℃左右,夏季夜间可降至0℃以下。
风力强盛,以西风为主,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可达25-75天,西部甚至可出现40米/秒的强风,风力蚀积强烈。
年日照时数可达3200-3600h,柴达木盆地年蒸发量在2000-3000mm之间,最高可达3700mm,是世界上蒸发量最大的地区之一。
年降水量自东南部的200毫米递减到西北部的15毫米,盆地内部年降水量大多在50mm以下,尤其是盆地西部不足20mm,东部稍高些,只有德令哈和都兰地区有时年降水量大于50mm,降水主要集中在6、7、8月份。
年均相对湿度为30-40%,最小可低于5%。
柴达木盆地盐碱地现状及改良措施

柴达木盆地盐碱地现状及改良措施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个重要地理区域,位于青海省西部,东临青藏高原,西靠柴达木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由于长期干旱少雨和盐碱化土壤等原因,柴达木盆地盐碱地面积较大,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如何改善柴达木盆地盐碱地现状,提高土地肥力和农作物种植产量,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柴达木盆地盐碱地现状1. 盐碱土地面积大柴达木盆地地区盐碱地面积较大,受盐渍化和碱化的影响,土壤中盐碱含量较高,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据统计,柴达木盆地盐碱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20%以上。
2. 土壤肥力低由于土壤盐碱化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土地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农作物产量低下,农民的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3. 生态环境受到影响盐碱地面积的增加导致当地生态环境受到影响,草原退化严重,动植物种群受到威胁,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1. 土地改良技术通过土地改良技术,如石灰淡化、地膜覆盖、生物盐碱改良、植物修复等手段,降低土壤盐碱化程度,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2. 科学合理的种植结构在盐碱地种植适应盐碱环境的植物,如碱蓬、盐草等,并采用轮作种植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缓土壤盐碱化程度。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提高土地肥力和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
可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科学施用有机肥、矿质肥等,合理调节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
4. 水土保持在盐碱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工程,推广植树造林、梯田养层等方式,加强土地保护工作,减缓水土流失速度,保护土壤资源。
5. 政策扶持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农民进行盐碱地改良工作,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资金支持和政策优惠,推动盐碱地改良工作的开展。
1. 保护生态环境盐碱地改良能够减缓土壤盐碱化速度,提高土壤肥力,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促进草原恢复、植被覆盖增加、水土流失减少。
2. 促进经济发展盐碱地改良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种植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南面是昆仑山,北面是祁连山,西北是阿尔金山,东侧为日月山,四周高山环抱,是一个典型的封闭式内陆盆地。
盆地东西长850千米,南北最宽250千米,面积约22万平方千米。
盆地地势西高东低。
自西向东倾斜,海拔一般在3000米上下,是我国几个大型盆地中海拔最高的。
例如,冷湖镇海拔2733米,格尔木海拔2800米,茶卡海拔3 000米,盆地与四周山地相对高差一般在2000~2500米。
柴达木盆地降水甚为稀少,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自东向西急剧减少。
如盆地东缘的茶卡可达200毫米,至盆地西部则不到20毫米。
由于气候极为干旱,盆地内部散布着大面积的荒漠和戈壁,多为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
昆仑山前一带流动沙丘高达60米左右。
柴达木盆地里盛行大风,尤其是春季大风更为频繁,全年大风日数,茫崖为85天,茶卡为98天。
大风乍起,飞沙走石,茫茫荒漠一片天昏地暗,景色格外苍凉。
当地民谣说:“柴达木,南昆仑,北祁连,八百里瀚海无人烟,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
”柴达木盆地西部风蚀地貌广泛发育,常见的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
柴达木盆地东部分布着众多的盐湖,盐湖周围是盐土平原,生长着稀疏的盐生植物。
柴达木盆地是著名的“聚宝盆”。
这里的矿产资源和光能资源非常丰富。
“柴达木”在蒙语中是“盐泽”的意思。
在柴达木盆地里,的确到处都是盐,不少地方的名称与盐有关,如盐卡、盐山、盐湖、盐滩等等,一些地区形成大面积白花花的盐漠。
这里的商店都不卖盐,要盐煮菜,到地上挖一块就够了。
若是想腌咸菜,在地上挖个坑,把菜放下去就行了。
这里不少房屋是用盐块砌成的,有些道路也是用盐铺成的。
湖泊之上一般都凝结有厚厚的盐盖。
这些盐盖坚硬平整,汽车可以在上面奔驰,飞机也可以在上面起落。
察尔汗盐湖有一段30多千米的公路就修在盐盖上,路面平整光洁,如同柏油马路一般,人们称这一段公路为“万丈盐桥”。
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由西宁至格尔木,第二期工程由格尔木至拉萨)也穿越荒凉的盐漠,坐在火车上可以一睹盐的世界的奇妙风采。
柴达木盆地位于哪个高原

柴达木盆地位于哪个高原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上,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位于我国第一阶梯上。
盆地略呈三角形,东西长约800千米,南北宽约300千米,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
柴达木盆地是四大盆地中,地势最高的盆地。
柴达木不仅是盐的世界,而且还有丰富的石油、煤,以及多种金属矿藏。
所以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的美称。
柴达木盆地各种资源储量丰富,其潜在价值达17.2万亿元。
为了吸引国内外资本,我国把柴达木盆地,建成中国西部的资源工业基地,GDP增长连续3年超过了15%。
柴达木盆地的地理特点柴达木盆地为高原型盆地,地处青海省西北部,主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是一个被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山脉环抱的封闭盆地,介于90°16′E-99°16′E、35°00′N-39°20′N之间。
盆地略呈三角形,东西长约800千米,南北宽约300千米,面积257768平方千米(与东北松辽盆地面积差不多),为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中,地势最高的盆地。
柴达木不仅是盐的世界(东南部多盐湖沼泽),而且还有丰富的石油、煤,以及多种金属矿藏,如冷湖的石油、鱼卡的煤、锡铁山的铅锌矿等都很有名。
所以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的美称。
柴达木盆地的地质构造地基底为前寒武纪结晶变质岩系。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海拔自3000米渐降至2600米左右。
地貌呈同心环状分布,自边缘至中心,洪积砾石扇形地(戈壁)、冲积一洪积粉砂质平原、湖积一冲积粉砂粘土质平原、湖积淤泥盐土平原有规律地依次递变。
地势低洼处盐湖与沼泽广布。
盆地西北部戈壁带内缘比高,百米以下的垅岗丘陵成群成束。
盆地东南沉降剧烈,冲积与湖积平原广阔,主要湖泊如南、北霍鲁逊湖和达布逊湖等都分布于此。
柴达木河、素林郭勒河与格尔木河等下游沿岸及湖泊周围分布有大片沼泽。
盆地东北部因有一系列变质岩系低山断块隆起,在盆地与祁连山脉间形成次一级小型山间盆地,自西而东有花海子,大、小柴旦,德令哈与乌兰等盆地,这些盆地中的河流分别注入其低洼中心的湖泊中。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三大内陆盆地之一,属封闭性的巨大山间断陷盆地。
“柴达木”为蒙古语,意为“盐泽”。
柴达木盆地可以说是盐的世界,盆地内共有大小盐湖20余个,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茶卡盐湖和察尔汗盐湖,盐矿资源丰富。
柴达木盆地是一个资源富集区,也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
为加快资源开发,带动地区经济发展,采取了合理开发、综合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主要做法就是把柴达木盆地湖盐、石油及天然气、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与黄河上游水电等其他优势资源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柴达木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农牧业发展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描写柴达木盆地的优美句子

描写柴达木盆地的优美句子1.柴达木盆地的自然景观鬼斧神工,奇特而壮丽,无论是日出还是日落,都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这里是大自然的杰作,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和神秘。
2.柴达木盆地的地貌犹如大自然的雕刻品,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景致。
3.柴达木盆地,一片壮丽的荒原,它以其浩瀚的面积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4.柴达木盆地的风光旖旎,同时也具有研究价值的地理景观。
这里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高海拔、以及盐湖和沙漠等自然现象都使其具有独特的魅力。
5.柴达木盆地的美,既在于它那磅礴的自然景观,又在于它背后丰富的科学价值。
6.柴达木盆地,一个荒凉而壮观的自然奇观,映入眼帘的是无尽的盐湖、戈壁和沙漠。
7.在柴达木盆地,天空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大地无尽的苍茫。
8.柴达木盆地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它的美让人浮想联翩。
9.柴达木盆地,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自然之地,它的粗犷和苍凉是如此的迷人又如此的残酷。
10.柴达木盆地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天然景观,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奇和美景。
11.柴达木盆地是一个充满神秘与壮丽并存的地方,它拥有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12.柴达木盆地的美景是世界级的,它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的宝库,也是一个独特的文化胜地。
13.柴达木盆地是一个广袤而神秘的地方,它像一颗明珠镶嵌在中国的西部。
14.柴达木盆地不仅是一个自然奇观,更是一个科学探索的重要领域。
15.柴达木盆地,一个令人惊叹的自然奇观,无论是它的荒凉还是美丽都让人难以忘怀。
16.柴达木盆地的美是那种无声的美,是一种沉甸甸的美。
17.柴达木盆地的美,是大自然的杰作,它以它独特的方式告诉世人,这里也有一片神奇的土地。
18.在柴达木盆地,天空之下的土地是如此的广袤而孤独,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19.柴达木盆地,一个无法复制的自然奇观,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大自然的美丽还有对生命的敬畏。
20.在柴达木盆地,你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和魅力。
21.在柴达木盆地,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无穷力量和无法抗拒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九章柴达木盆地第一节地质概况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两北部,东北为祁连山脉,南边为昆仑山脉,西北为阿尔金山脉与塔里木盆地分界。
盆地总面积121000平方公里,中、新生代沉积岩分布面积96000平方公里,最大沉积厚度16000米,沉积岩总体积60万立方公里。
一.基底岩性与时代柴达木盆地周边三大山系主要出露一套元古代中深——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古生代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类。
根据边缘露头、重力以及45 口钻达基岩井的资料综合解释结果,盆地东部基岩以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结晶基地为主,西部主要为下古生代变质岩系组成,北部为结晶岩系,古生代变质岩以及火成岩相间组成(图-)。
这一特点对盆地断坳形成、沉积及演化均有控制作用。
图柴达木盆地基岩性质分布图(具范连颐,1984)1-古生界花岗岩;2-下古生界变质岩;3-元古界花岗片麻岩;4-古生界杂岩;5-上古生界变质岩;6-古生界绿色片岩二.边界条件及断裂盆地周边与老山边界地质体呈断层接触。
边界断裂有2 1条,它们分属于三组组断裂体系,即昆仑山北缘的昆北断裂体系,祁连山南缘的祁连断裂体系和阿尔金山东南缘的阿尔金断裂体系。
三组断裂的主要特点是:(1)断裂的走向与褶皱山系基本平行,大体圈定了盆地形态;(2)多为长期发育的逆断层,断层面倾向老山,断裂规模较大,断达层位较老,均断达岩基,上盘为岩基拾出的老山或有很薄的沉积,下盘为沉积数千米的沉积盆地;(3)三组边枢断裂不是中生代沉积边界,主要是控制第三纪沉积。
以赛南——绿南等为主的祁连山前断裂体系,其上、下盘均有中生代地层;阿尔金山前断裂体系上、下盘均有白垩系和侏罗系。
说明这两组断裂不是中生代的边界断裂。
三组断裂的下盘沉积有巨厚的中、新生代地层,而上盘仅有中生代及很薄的晚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沉积。
盆地内部沉积岩中断裂虽然较多,其中断距大于1000米的断层达41条,而且多数断到基岩,但除个别断裂外,所发现的沉积岩内部断层多属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褶皱运动形成,对第三纪沉积没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三.形成机制及演化前面谈到,盆地属元古代至古生代变质岩及结晶基地. 加里东运动使其回返上升,盆地内大面积缺失上古生代沉积。
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促使祁连、昆仑、阿尔金山地断裂复活。
在盆地北缘的祁连山前及西北缘的阿尔金南坡地带出现—系列相互分割的中生代断陷。
从东到西主要有徳令哈断陷、红山断陷、赛昆断陷、红水沟——采石岭断陷等(图19-2),在这些断陷内填充有中、下侏罗统的洪积相、河湖相、沼泽相建造。
有些断陷已证实为生油断陷,如赛什腾断陷,红山断陷等。
侏罗纪晚期至白罜纪在断陷的基础上开始填平补齐,其沉积范围进一步扩大,但主要为一套山麓——河流相沉积。
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主要体现盆地褚皱上升,使中生代沉积遭受剥蚀。
图柴达木盆地中生界分布图1-中、下侏罗体系分布区;2-上侏罗-白垩系分布图古、始新世早期的喜山运动,使柴达木盆地在边缘断陷的基础上产生边框断裂。
在边框断裂内发生不均一的整体下沉,边框断裂以外盆地周缘的山系开始隆升,北缘的祁连山系相对上升幅度较大,南缘的昆仑山系及西边的阿尔金山系上升幅度较小。
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类似现今的盆地构造轮廓基本形成,在整个盆地范围内,除了盆地西部狮子沟至英雄岭一带形成湖泊相外,其它广大地区在古、始新世时沉积了一套岩性、厚度变化较大的红色地层,主要娃一套河流相为主的洪积或冲积扇、河流泛滥平原沉积。
始新世末期由于喜山运动的进一步影响,盆地边框断裂强烈活动,周围山系急剧上升;盆地内部整体陷落,开始大面积全面沉降,从而形成统一而封闭的内陆山间大型盆地,并进入盆地发育的全盛时期。
渐新世以后,随着边框断裂活动的减弱,盆地进入稳定沉降时期。
第二纪至第四纪沉积了上万米的河湖相地层。
到目前盆地的发展并未结束,仍然是一个四周被山系包围的封闭的盆地,继续接受着沉积。
只不过由于周围山系进一步上升,气候更趋于干旱,水系的补给远小蒸发量的消耗,由统一的湖盆演变成为残留若干盐湖的盆地。
四.地层发育情况柴达木盆地为印支运动后形成的内陆盆地,沉积了巨厚的中、新生代地层。
其中第三系厚度最大,分布最广,也是盆地主要生油岩系。
自上而下划分为狮子沟组、上油砂山组、下油砂山组、上干柴沟组、下干柴沟组和路乐河组。
如图19-3及表19-1.图柴达木盆地第三级地层综合柱状图1-灰色、深灰色;2-浅灰、绿灰及蓝灰色;3-黄色;4-棕色、红色、紫色及褐色表柴达木盆地第三纪地层表第二节沉积环境柴达木盆地属于构造类型的中、新生代山间盆地。
按湖盆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以及从未发现过与海相有关的生物化石和矿物,均说明柴达木盆地为一个与海洋没有直接联系的内陆盆地,其中的湖泊属内陆湖泊,具下列特点。
一.干燥气候下的内陆湖盆拫据中国第三纪古地理及气候分带,柴达木盆地为远离海洋而处于干燥的气候带内,盆地第三系沉积特征及孢粉组合也反映了较干燥的气候环境。
1.第三纪地层中膏盐沉积发育柴达木盆地第二纪地层中膏盐分布比较普遍,如西部南区下干柴沟组下段砂岩中石膏平均含量达9.37%,南乌斯参2 井夹五层石膏层。
中北区的狮子沟、小梁山、尖顶山、尖北、黑梁子、不整合等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至上干柴沟组下段中常夹石膏、盐六层及芒硝晶体或闭块。
北区的上油砂山组及狮子沟组普遍夹有石膏、盐岩层,而且层位越新,夹盐类沉积越多。
2.盆地周边洪积锥发育沿盆地周缘第二纪地层中洪积排屡见不鲜,尤以西部沿阿尔金山边缘洪积锥体横向相联构成洪积裙带。
同时在第三纪沉积中红色地层发育广泛,并夹有泥灰岩、蒸发灰岩、含铜灰岩,另外如龟裂、雨痕等沉积构造较普遍。
3.孢粉组合表明气候干旱根据孢粉研究,柴达木地区第三纪属于亚热带气候,同时具备干旱的气候特征,见表19-2。
干旱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植物花孢是麻黄粉属、拟自刺粉属和藜粉属等,一般将它们的花粉组合贪暈超过15.6%定为干早环境。
柴达木盆地内各层段代表干旱植物的花粉组合含量分別为:路乐河组34.1%,下干柴沟组下段26.45%,下干柴沟组上段至上干柴沟组下段45.0%,上干柴沟组上段至下油砂山组36.43%,上油砂山组至狮子沟组49.0%。
二.扩张收缩不断变化的湖盆水域第三纪柴达木为温暖干燥气候条件下的内陆盆地,蒸发量大,降水量不均,湖盆水域范围受降水暈的影响而明显变化。
降水量大的洪水期,湖盆水域猛然扩大,分布很广;降水量小的干旱期,湖盆水域迅速收缩,范围显著变小。
这样受降水量或补给量大小而影响的湖盆水域扩张,收缩的变化在第三纪地层中有清晰的反应,曾有人提出稳定湖盆与扩张湖盆的概念(石惠城1982)。
再有像冷湖五号、鄂博梁一号等地区下干柴沟组至上干柴沟组河流冲积相的砂砾岩与泥质岩中常夹有分布稳定的湖相泥灰岩及杂色泥岩层(图19-4。
在红三旱一号三高点洪积砾岩中有湖泊相杂色泥岩夹层;狮子沟、油砂山等地区的上、下油砂山组河流冲积相的碎屑沉积中也夹有分布稳定的湖相泥灰岩沉积;在大风山、碱山、鄂博梁二号等地区的上、下干柴沟组都为红、灰间互的砂泥岩剖如夹泥灰岩和杂色泥岩,并具龟裂构造。
这种较大范围的大段地层内红灰间互的变化,河湖交替频繁的层序,并非构造运动所形成的沉积韵律,而是在沉积过程中湖盆水域忽大忽小不断变化,致使沉积环境时而水上,时而水下的客观反映。
表柴达木盆地第三系孢粉组合特征表三.盐度较高的湖水性质气候不仅影响着湖盆水域的变化,同时也影响着湖水的盐度。
根据测定的硼及粘上矿物成分含量所计算的湖水古盐度资料(表19- 3)反应第三纪湖水盐度较高,而且随着时间的进程不断变化。
表第三系古盐度统计表图鄂博梁一号南翼上干柴沟组岩性变化素描图(据杨少华、杨念端,1957)1-河道砂岩;2-河流泛滥砂质泥岩;3-扩张湖泊或泛湖相杂色泥岩;4-湖泊相泥灰岩第三节沉积相展布和演化一.沉积相平面展布渐新世开始,在区域构造运动的控制下,盆地转入统一的大型湖盆沉积,沉积了厚度达4000~10000米的地层。
从渐新世初期至上新世末期盆地经历了初断发生期、强烈断陷期、稳定沉降期及咸化衰亡期四个发展阶段。
E)的沉积相1.湖盆初断发生期(13初断发生期即渐新世早期在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下,由原来的外流泄水盆地开始转变为内流的汇水湖盆。
盆地周缘的河流水系开始向盆地汇集,并在地形低凹的地方集水成湖。
本段共划分出八个相区,如图19-5。
根据相组合,控制因素及发展演化规律(图19- 6),初断期主要有两个特点:(1)冲积相组合占优势从一些干沟、旱谷的洪积物到各类河流沉积物,包括河流入湖前的河流泛滥平原及三角洲分流平原沉积统称为冲积相。
盆地总沉积面积96000平方公里,其中洪积锥、冲积扇辫状河、河流泛滥平原等组成的冲积相组合面积90000平方公里,占沉积总面积的90%以上,而湖泊相区面积6000平方公里,仅占6.25%,见表19- 4。
E)各沉积体系分布面积表下干柴沟组下段(13初断期湖泊处在远离东面主要物源的西南区大断裂的下降测,盆地广大地区为冲积相沉积。
从而决定了该期碎屑岩储集条件在盆地内的广泛存在。
如西部南区阿拉尔冲积扇砂砾岩体,已成为盆地的重要储油目的层,如图19-7。
(2)东部沉积体系对盆地沉积起主要控制作用一个内陆盆地,各种不同的水系向盆地内汇入,携带着泥砂等物质不断充填湖盆。
从而决定了内陆湖泊多水系、多物源、多沉积相并呈环带状分布这样一个重要特点。
然而柴达木盆地渐新世初期在多物源的背景上,由于构造和古地形的控制,东部祁连山物源区所形成的沉积体系从东向西一直延伸到大风山、油泉子地区,距离达350公里。
不仅范围大,同时对厚度、地形地貌都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
其它沉积体系显得比较次要,如西部阿尔金洪积体系向盆地内伸入一般5~15公里,沿阿尔金山边缘大断製附近呈狭长的带状分布;阿拉尔冲积扇也仅延展到油砂山以南的尕斯地区。
这表明当时盆地的占地形基本继承了古始新世东高西低的特点。
河流自东向西延伸很远,且由于水系强大,携带物质较多,对东部的古地貌起填平补齐的作用。
E)沉积相图图下干柴沟组下段(131-洪积锥相区;2-冲积扇相区;3-河流泛滥平原;4-扇间洼地;5-三角洲相区;6-扩张湖(滨湖)相区;7-浅湖相区;8-较深湖相区;9-井位;10-砂质岩百分比等值线图柴达木盆地第三系沉积相演化图1-砂岩厚度百分比;2-砂质岩厚度百分比;3-红色泥质岩厚度百分比;4-暗色泥质岩厚度百分比;5-化学岩厚度百分比;6-相区界限;7-地质分层界限;8-油流、油砂或油层;9-油斑、油迹及油气显示位置E)沉积相图图柴西南区下干柴沟组下段(131-冲积扇;2-洪积锥;3-扇间洼地;4-扩张湖(滨湖);5-浅湖;6-油层;E缺失线;9-碎屑岩百分比等值线7-油田;8-13E)的沉积相2.湖盆强烈断陷期(23继渐新统下段沉积以后,渐新世中晚期湖盆发生了强烈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