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了解别里科夫这一人物的典型意义。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社会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教学重点】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作品用幽默讽刺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见过这样的人吗?“哪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用具:伞、表、小刀都装在套子里;他的脸也蒙着套子,耳朵也堵上棉花;坐马车支起车篷”。总之是“把自己包在壳子里……造一个套子”。这就是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
俄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的、黑暗的“停滞的十年”。沙皇制作的形形色色的“套子”套在人民身上,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契诃夫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上,写了大量作品反对暴虐、反对黑暗、反对丑恶,《装在套子里的人》即其中的一篇。
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可见这一典型形象的塑造是十分成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二、检查预习:
1.简介作者及作品(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补充。)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
与欧·亨利、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2.本文表现的是俄国什么时代的社会现实?
小说发表于1898年。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老百姓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
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小说里的别里科夫正反映了这些人的灵魂。
3.人物是一篇小说的灵魂。《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了几类人物?
明确:(1)别里科夫;(2)我们(学校和城里的其它人);(3)柯瓦连科和华连卡
4.小说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别里科夫?
日常生活和恋爱。
三、别里科夫
1.我们首先来认识别里科夫。看看他有怎样的特点?
他不但外表打扮、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外在的套子,而且思想认识也限定在一定的范围里面,成为他精神的枷锁;他不但自愿入套,而且也给别人以套子,试图套住别人。
2.套子指什么?
旧思想、旧生活、旧制度。
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1)介绍别里科夫及其套子(1-5)序幕﹛生活套(1)、思想套(2)﹜套己
(2)别里科夫的恋爱(6—37)开端:怂恿(6—7)
发展:漫画、骑车(8—17)套人
高潮:争吵(18—36)
结局:失败(37)
(3)别里克科夫之死(38—40)尾声套死
四、读文三大怪(探究)
第一怪:别里科夫为什么要像个变态一样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第二怪:别里科夫胆小如鼠、弱不禁风,可为什么全城的人却被他足足辖制了十五年?
第三怪:别里科夫的一场恋爱结婚本来是一出喜剧,却为何以事败人亡的悲剧收场?
(一)别里科夫为何喜欢把自己藏在套子里(用课本上的文字)?
(1)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
(2)使他借些躲避现实生活。
(3)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通宵做恶梦……
(4)我找到了《装在套子里的人》译文的另一版本,是这样写的:
他躺在被子里恐怖之极。他生怕会出什么事情,生怕阿法纳西会宰了他,生怕窃贼溜进家来,这
之后就通宵做着噩梦。
我们能否用一个字或词总结别里科夫为何要躲在套子里?
――怕。――恐惧。
也就是说,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是因为他生活在恐惧中。他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因循守旧,保守反动。怕自己不能符合沙皇统治的要求。
(二).和祥林嫂生活在恐惧中要躲在洞穴里不同的是,生活在恐惧中的别里科夫经常要出来活动,而且能量极大,让他周围的人恐惧。他既可悲可怜又可笑可憎。
别里科夫胆小如鼠、弱不禁风,可为什么全城的人却被他足足辖制了十五年?
我们(学校和城里的其它人)
1.我们是怎样的人?――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
2.但是我们这些人却都受着别里科夫的“辖制”,这太不可思议了!这是为什么?
(1)别里科夫会去告官等。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像鹰犬一样,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随时告密。不合其思想的做法,都要被限制、镇压。
(2)提示:如果换个角度,从“我们”的角度看呢?
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他们快乐的时候不敢笑,不快乐的时候不敢不笑,悲戚的时候不敢哭,不悲戚的时候不敢不哭……――聂绀弩《我若为王》这是一群被奴化了的人,一群奴性十足的人!一群因恐惧而躲在洞穴里缺少攻击性的套中人。因为“我们”也生活在恐惧中。革命还未到来,多数人还感到前途迷茫,对旧制度也就得过且过,处处迁就,虽然“我们”觉醒了,但依然还是缺少反抗的勇气。这也是别里科夫时时处处能够得逞的土壤。
原因:沙皇专制;
周围的人怕他们,没勇气和他们斗(小说的结尾处兽医伊万伊万内奇分析得很有道理,他认为:“自己受到委屈和侮辱而隐忍不发,不敢公开声明站在正直自由的人一边,反而自己也弄虚作假,面带微笑,而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混一口饭吃,为了有一个温暖的小窝,为了做个不值钱的小官罢了。”为了保全自己,为了一己私利而丧失人格,丧失做人的尊严,丧失做人的起码原则,如虫豸一般苟延残喘。)恐惧的根源是渗透在骨子里的奴性和漠然。
旧势力的顽固,我们的奴性(《一个官员之死》《阿Q正传》
在生命最后几年里契诃夫在日记中写道:“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
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应该写这样一部小说,表现一个年轻人,一个农奴的儿子,一个从前的小商贩,一个受过官职尊卑教育、吻着神父的手、膜拜别人思想长大的中学生和大学生是如何一点一滴地摆脱掉自身的奴隶印记,表现他如何在一个明媚的早晨醒来,大显自己的血管里流着的已经不是奴隶的血,而是真正的人的血。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尊严,每一个人不可能是渺小和微不足道的,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地位的卑微而贬低自己的尊严,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大写的人。
五、柯瓦连科和华连卡
课文中是如何描述他们的?――新的,派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