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概况、类型、技术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现代建筑史ppt课件

中国建筑史现代建筑史ppt课件
信息与传媒与建筑设计最密切的就是各个地 区电视台及影视制作的有关建筑。
完整版ppt课件
18
大跨度建筑也是在50年代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在工 业建筑、桥梁建筑取得钢结构、钢筋混凝土桁架设 计经验基础上,60年代在大跨民用建筑上取得突破。
1968年首都体育馆第一次采用平板型双向空间网架, 从此网架技术在国内推广。
完整版ppt课件
12
普通公共建筑
在商业建筑中,不仅原来的普通百货商店,还 出现了使用自动扶梯的大型商场和90年代后的超大 型商场。在众多城市中使用条码和提款机的超级市 场及专营某项产品的专卖店和步行街。
50年代的休憩建筑主要有电影院、剧院、工人 文化宫等。
80年代以后,旅游首先作为获得外汇利于经济 发展的无烟工业拓展。
完整版ppt课件
26
完整版ppt课件
27
完整版ppt课件
28
完整版p件
31
窗口的新风
若干建筑物呈现出另一种自由、轻巧的 新风,它们大都集中在援外工程、外事工程 和外贸工程。 由于有关建筑的服务内容与对象不同, 即价值主体与价值尺度不同,从而有可能更 多的拓展自己的思维领域,也有可能在交流 中有所收获。
80年代以后,体育馆、高速公路收费站等多采用空 间网架而加以变化发展。
90年代后期开始,膜结构在体育、交通和展览建筑 中开始使用,产生了新的视觉冲击。
由于高标号混凝土的出现及钢结构、劲性钢筋混凝 土结构的广泛应用,肥梁胖柱时代的结束。
完整版ppt课件
19
建筑作品与建筑思潮
完整版ppt课件
20
建筑创作基本是延续1949年前大陆各大城市建筑设 计的思路,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变化不 算太大。
海岛文化的乐于吸纳的特点,美国与日本的新旧影 响,外国建筑师的直接参与,都使国际风尚成为岛 上时尚。

中国建筑史教学课件7--近代建筑

中国建筑史教学课件7--近代建筑

滨(俄、日)那样形成全城性的整体开放。它们只是划出特定地段,开辟面
积不很多大的租界居留地与通商场,如济南、沈阳、重庆、广州、厦门、长 沙等。其中济南最具代表性。
第八章 二、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
3、交通枢纽城市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这类城市因近代修筑铁路形成的交通枢纽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类型。
1.城市的建立与发展完全是以政治、军事需要为目的,根本不考虑其社 会分工与商品经济发展水平。
2.城市因此具有明显的封建等级标志和军事防御功能。
3.城市人口组成中,消费人口多于生产经营性人口,消费意义大于生产 意义,商业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商品生产的水平。
4.城市发展兴衰无常。
5.中国封建城市布局有其特点。
庆等;这类的商埠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芜湖、烟台、沙市、营口、福 州等。
第八章 二、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二)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中东铁路枢纽城市 哈尔滨,在城市规划中
体现了合理的城市功能
分区,整个城市主要是 由在法国留学的俄罗斯 建筑师主持规划建设
北京西什库教堂(1886年)
沙面建筑局部
第八章 一、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
近代中国建筑
第一节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与城市建设
在这一时期,近代建筑活动十分活跃,陆续出现了许多新类型建筑,如 公共建筑中形成的行政、金融、商业、交通、教育、娱乐等基本类型。
建筑形式主要仍保持着欧洲古典式和折中主义的面貌。
主体中揉入中式建筑的要素。
使馆区
2.西方折衷主义样式。集中于东交民巷

中国建筑史(9)-近代史

中国建筑史(9)-近代史

(2)上海百老汇大厦 --业广地产公司;
(3)上海大光明电影院--邬达克洋行; (4)上海国际饭店--远东第一高楼;
(5)上海吴同文宅--邬达克洋行;
(6)天津渤海大楼--永和工程司; (7)天津利华大厦--永和工程司;
上海永安公司; 天津香港大厦;
3、东北地区,日本建筑师导入的现代建筑;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末—建筑活动频繁,类型众多;
租界及租借地城市建筑活动频繁,类型增多,
例如:1923年的上海汇丰银行、1927年的上海江海关大厦; 甲午战后,早期赴欧美、日本学习建筑的留学生于20年代回国,开设了最早 的几家中国人的建筑事务所; 1923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建筑科,迈出中国人创办建筑教育的第一步; 建筑类型大体齐备; 新建筑体系已形成--;
第一节 洋式建筑:折衷主义基调 一、洋式建筑的样式: 1、“外廊样式”--“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藤森照信) 2、折衷主义建筑--近代中国洋式建筑的基调; 3、“装饰艺术”和“国际式”--上海、南京、天津等大城市,30年 代后出现;
二、如何评价中国的折衷主义建筑;
1、从中国建筑的历史坐标看:标志中国近代新建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2、从世界建筑的历史坐标看:是旧体系建筑;
--这十年,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最重要阶段。
四、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战乱;
• 时间:1937-1949年, • 对现代主义的认识: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实施包豪斯教学体系; 清华大学营建系“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体系;
第十一章:城市建设
第一节 近代中国的城市转型
从相对封闭缓慢的发展体系,到现代转型;
第二节
传统复兴:三种设计模式
一、传统复兴式建筑的兴起: 传统复兴式建筑由外国建筑师发端, 由中国建筑师引向高潮; 1、教会学校建筑的“中国式”建筑面貌; (1)最早的一座“中国式”教会学校建 筑--圣约翰大学怀施堂,西式建筑 体量组合+中国南方屋顶样式; (2)屋顶与屋身的整合,屋顶已采用后 期盛行的仿北方官式的做法;

中国近代的建筑类型

中国近代的建筑类型

中国近代的建筑类型
民族风格建筑
中国近代的建筑类型之一是民族风格建筑。

民族风格建筑以传统中国建筑的形式和特色为基础,融合了现代元素,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例如,北京的故宫、上海的豫园等都是典型的民族风格建筑。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琉璃瓦、斗拱、彩画等传统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建筑风格既注重整体布局和讲究精细雕刻,又融入了现代工艺和建筑技术,体现了中国建筑发展的演变。

现代主义建筑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近代也涌现出了众多现代主义建筑。

这类建筑追求简洁、功能性和表现力,注重空间布局和结构形式的创新。

比如,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州的广州塔等都是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大胆运用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等新材料,注重线条的简洁和自由曲线的应用,打破了传统规范,展示出时代的活力和创新精神。

这些建筑融合了艺术与科技,体现了中国近代建筑的风采。

后现代主义建筑
近年来,中国的建筑界也兴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潮流。

后现代主义建筑追求非传统形式和自由创意,以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细节吸引人们的目光。

例如,《鸟巢》国家体育场、北京大学深研中心等都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

后现代主义建筑注重空间的错落有致和色彩的运用,常常打破传统的界限和规则,富有动感和变化性。

这些建筑作品既展示了建筑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编辑中国近代建筑所指得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得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得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得阶段。

1概述2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3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4建筑技术▪结构技术▪施工技术5建筑风格▪近代外来形式得建筑风格▪近代民族形式得建筑风格概述编辑中国近代建筑(13张)清王朝得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得传入。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得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

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得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得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得传统建筑体系得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得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得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得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得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得新型建筑,具有近代得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得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得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得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得建筑为主。

大量得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得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得材料、结构与装饰。

从建筑得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得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中国近代建筑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得阶段。

主要有两方面得新建筑活动。

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中国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影响和演变。

在近代时期,中国建筑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代表性建筑以及对现代建筑的影响。

近代中国建筑的特点之一是中西结合。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面临巨大的变革,西方的文化和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这也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中国建筑形式与西方建筑元素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风格。

例如,西式的方形和拱券在中国传统的屋顶和梁柱上得到了运用。

这种中西结合的风格在中国近代建筑中十分常见。

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的近代建筑。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和故宫博物院。

天安门广场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广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之一。

广场以其庄严肃穆的建筑风格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是天安门城楼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故宫以其宏伟壮丽的建筑、精美的园林和珍贵的艺术品而享有盛誉。

此外,近代中国建筑还受到了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运动和革命,这对建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例如,创建于上海的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这座建筑体现了当时革命浪潮和社会变革的精神。

同样,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一些高楼大厦的建设也成为近代中国建筑的标志。

北京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和上海的环球金融中心等高层建筑都代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迅猛步伐。

近代中国建筑不仅在本国产生了影响,也对世界建筑发展做出了贡献。

例如,中国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了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国家美术馆,展现了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相结合的独特风格。

此外,一些传统中国建筑元素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被运用,为现代建筑增添了东方的魅力。

综上所述,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中西结合的风格、代表性建筑的兴起以及社会和政治因素的影响,都为近代中国建筑增添了独特而丰富的色彩。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概况、类型、技术 中国建筑史课件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概况、类型、技术 中国建筑史课件

颐和园的重建和河北最后几座皇陵的修
建,成为了封建皇家建造的最后一批工程。
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官工系
统终止了活动,而在民间建筑中仍然在不间 断的延续,形成了民族间、地狱间的本土建 筑交流。
通商口岸新城区出现了早期的外国领事馆、工 部局、洋行、银行、商店、工厂、仓库、教堂、饭 店、俱乐部和洋房住宅。
从上海来看, 高层公寓多位于公共交通方便的 地段,便于居住者通往工作地区和市中心。总体布 置除公寓本身外,有的设有汽车间、工友室、回车 道和绿化园地。
中国建筑史
当中国建筑处于近代发展时期时,世界 史已经进到近代后期和现代前期,中国社会 已经进入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度转型期。
这个转型进程的主轴是工业化的进程, 也交织着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的进程。 处在这种转型初期的中国近代的建筑,呈现 整体性变革和全方位类型。
近代中国建筑发展,自然深深地受制于 这种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导致发展部 平衡性,其最主要、最突出体现就是近代中 国建筑没有取得全方位的转型,明显呈现出 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局面。
新建筑运用了近代的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 掌握了近代施工技术和设备安装,形成了一套新技 术体系和相应施工队伍。通过出国留学和国内开办 建筑学科成长了第一代、第二代建筑师。
中国建筑突破长期封建社会中与西方建 筑隔膜的状态,纳入了世界建筑潮流的影响 圈,形成中西建筑文化大幅度交汇。
新建筑体系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新事物, 是近代中国建筑史研究的主要内涵。
1942年,圣约翰大学实施包豪斯教学体 系;
1947年,清华大学梁思成实施体形环境 设计教学体系,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播撒种 子。
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
第一节 居住建筑
近代中国的居住建筑,可粗分为三大类别:

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中国近代建筑是指近代中国历史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建造的建筑物。

这一时期中国发生了许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革,建筑风格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中国近代建筑的背景、特点以及代表性建筑物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背景中国近代建筑的兴起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

鸦片战争后,中国新式建筑逐渐涌现出来。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带来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同时也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使得中国的建筑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特点1. 融合中西方元素中国近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中西方元素的融合。

传统的中国建筑特色与西方建筑风格的结合,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建筑形态。

比如,中西结合式的街屋、罗马风格的教堂、日本风格的别墅等。

这种融合体现了中国近代建筑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能力。

2. 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传统的中国建筑注重府邸、庙宇等公共建筑的规模和雄伟,而近代建筑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

建筑结构发生了新的变革,采用了更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铁框玻璃幕墙,使得建筑更加坚固且灵活,同时也满足了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功能需求。

3. 西方建筑风格的兴起近代中国由于与西方列强接触的增多,西方建筑风格逐渐被引入中国。

比较典型的是巴洛克风格、哥特式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等。

西方建筑风格的兴起与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大变革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的引入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建筑风格,同时也代表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借鉴和接纳。

三、代表性建筑物1. 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位于上海市,是一座建于1936年的建筑,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的瑰宝。

该建筑以独特的中国风格和大胆的现代元素相结合,呈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之美。

2. 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重要的古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尽管它始建于明代,但在清朝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展现了中国近代建筑的独特风貌。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概况、类型、技术

中国建筑史近代建筑概况、类型、技术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应用于近代工业建筑迟
于钢结构。 1883年上海自来水厂和1892年湖北枪炮厂是 国内使用水泥和混凝土的较早的两个工厂。 20世纪初,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锯齿式屋顶首 先在纺织工厂中采用。 随后陆续出现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半门架、 拱形屋架、双铰门架与双铰拱架等新的结构 形式厂房。


近代中国建筑发展,自然深深地受制于 这种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导致发展部 平衡性,其最主要、最突出体现就是近代中 国建筑没有取得全方位的转型,明显呈现出 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局面。
新建筑体系是近代化、城市化相联系的
建筑体系,是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建筑体 系。 它的形成有两个途径:
一是从早现代化国家 输入和引进的;
与新功能差距很大; 2、建筑类型从外国传入,功能较复杂,对近 代化要求较高; 3、业主资金较雄厚,有条件由近代建筑师进 行设计,有条件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信设 备。
公共建筑新类型的发展是近代中国建筑转型
的最主要体现。 通过外国建筑师和中国建筑师的设计,传入 和引进国外同类型建筑,是这种转型的最快 捷途径。
中国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
第一节 建筑发展概况
当中国建筑处于近代发展时期时,世界 史已经进到近代后期和现代前期,中国社会 已经进入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度转型期。 这个转型进程的主轴是工业化的进程, 也交织着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的进程。 处在这种转型初期的中国近代的建筑,呈现 整体性变革和全方位类型。

商业、服务业、娱乐业建筑不仅数量多,与
市民生活的关联也最为密切。它明显分为两 类: 一类是以城镇中下层居民为营业对象的小型 商业、服务业建筑和大众化的娱乐场所; 一类是以城市中上层顾客为营业对象的大型 百货公司、专业商店和大型饭店、高级影剧 院等。

中国近代建筑概要

中国近代建筑概要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概况涵盖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在此期间,中国建筑经历了萌芽期、初始期和繁盛期等阶段,展现出丰富的建筑风格、技术和思潮。萌芽期以西方列强在中国建设教堂、领事馆等西式建筑为标志,同时清王朝也修建了如颐和园等最后一批皇室建筑。初始期则见证了中国近代建筑教育的开启和早期留学生回国形成的专业建筑师队伍,出现了受中国文化影响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式建筑。繁盛期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顶峰,经济迅速发展和近代化进程加快推动了建筑的鼎盛,砖混结构、钢混结构等新技术广泛应用,建筑思潮也呈现出折衷主义和中国固有形式建筑的演变。重要建筑作品如中山陵,由建筑师吕彦直设计,体现了特殊与纪念之性质,并采用中国古式建筑风格,成为近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中国近代建筑ppt课件

中国近代建筑ppt课件
15
上海延安中路的马勒住宅
16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上层人物也开始仿建。从近代 实业家张謇在南通建造的“濠南别业”,可以看出 这类中国业主的独院式高级住宅的特点:建筑形式 和技术设备大多采取西方做法,而平面布置、装修、 庭园绿化等方面则保存着中国传统特色。
20年代以后,独户型住宅形态逐渐从豪华型独院 式高级住宅转向舒适型花园住宅,建造数量增多, 在上海、南京等城市形成了成片的花园住宅区。
26
上海海关
27
2、金融建筑和交通建筑 金融交通建筑包括银行交 易所、邮电局、火车站、汽车站、航运站等。银行 为金融机构,控制着社会经济的命脉。为显示资力 雄厚、博取客户信赖,许多银行竞相追求高耸宏大的 建筑体量,坚实雄伟的外观和富丽堂皇的内景,大多 采用古典式、折衷式的建筑形式,也有少数采用民 族形式。
22
新式里弄住宅(1919-1930)
23
二、公共建筑
近代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在19世纪下半叶陆续在 中国出现,到20世纪30年代,其类型已相当齐全了。 主要有: 1、行政建筑和会堂建筑 20世纪20年代以前建造的行政
建筑和会堂建筑,主要是外国使领馆、工部局、提督公署之 类的办公用房和清政府的“新政”活动机构、军阀政权的 “咨议”机构以及商会等的建筑。这类建筑基本上仿照资本 主义国家同类建筑,布局和造型大多脱胎于欧洲古典式、折 衷式宫殿和府邸的通用形式。从20年代后期起,国民党政府 在南京、上海、广州等地建造了一批办公楼和大会堂,如上 海市政府大楼,南京外交部大楼、交通部大楼,南京国民大 会堂,广州中山纪念堂等,这些都是中国建筑师设计的具备 近代功能的民族形式的建筑。
14
一、住宅
• 1、独院式住宅
• 1900年前后出现了独院式高级住宅。这些 住宅基本上是当时西方流行的高级住宅的 翻版,一般都处在城市的环境优越地段。 房舍宽敞,有大片绿地,建筑多为一、二 层楼的砖(石)木结构;内设客厅、卧室、 餐厅、卫生间、书房、弹子房等,设备考 究,装饰豪华,外观大多为法、英、德等 国的府邸形式,居住者主要是外国官员和 资本家。

中国建筑史 近代史 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近代史 建筑史

清式斗拱侧面
二 建筑群体
(一)空间类型 (二)组织方式
(一)空间类型
1) 廊院式: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 体殿堂
2) 合院式: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墙、廊围合 而成 二合院 三合院 四合院
1)廊院 以回廊围合成院,院子中间设主体殿堂
单核
多核
2)合院 由若干栋单体建筑和墙、廊围合而成
二合院
三合院
“间”有两 个概念:
• 四柱之 间的空 间
• 两榀梁 架之间 的空间 (常用)
间的名称:
次明次 间间间
尽梢 间间
次 二 间
次 一 间
明 间
次 一 间
次 二 间
梢 间
尽 间
三开间 梢次 明 次梢 间间 间 间间
九开间 尽梢次明次梢尽 间间间间间间间
五开间
七开间
3、面阔与进深
佛光寺 面阔7间 进深4间
5 屋顶组合
(四)木构架 1 木构架体系
1)抬梁式 (椽-檩-梁-柱,
室内空间大, 多用于宫殿、 庙宇)
(椽-檩-柱,穿。柱 头承檩。多用于民 居,但也可制造大 空间,如张飞庙
2 穿斗式
2)穿斗式(椽-檩-柱,穿。柱头承檩。多用于民 居,但也可制造大空间,如张飞庙)
四川民居构架
1.檩 2.挂 3.穿 4.挑 5.柱 6.地脚枋 7.连磉 8.楼欠 9.地欠 10.楼板 11.地板
太和殿
面阔11开 间
进深5开 间
(二)立面
立面三段式。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一段北 宋都料匠喻皓《木经》中的文字:“凡屋有三分: 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三)屋顶 1 正式屋顶和杂式屋顶
正式屋顶

中国近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近代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的交融与碰撞,是一段充满变革与创新的历史。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近代建筑史,包括建筑风格的转变、建筑技术的革新以及建筑的社会背景。

一、建筑风格的转变中国近代建筑风格的转变主要源于西方现代建筑的传入。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与西方接触,许多西方风格的建筑被引入中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洋楼建筑,这是中国近代建筑的标志,体现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洋楼建筑有着西方建筑的特点,比如欧式立面、拱券和带有西式装饰的建筑细部。

同时,传统中式建筑的某些元素也被保留下来,例如屋顶的琉璃瓦和悬山顶。

而在20世纪中叶,中国建筑风格又出现了一次转变。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探索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建筑风格。

这就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兴起。

中国现代建筑以功能性强、拥有独特形态、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特点。

建筑师们开始倡导“人民大众的建筑”,追求简约、实用与美的统一。

中国近代建筑风格的转变展示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二、建筑技术的革新近代建筑技术的革新对中国建筑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建筑的引入下,中国的建筑技术经历了一次飞跃。

在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基础上,引入了钢铁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这种技术的改变使得建筑能够更高、更宽、更大规模。

同时,电梯、自动门、中央空调等现代科技设施也逐渐应用于建筑中。

这些技术的革新使得建筑更加舒适、便利和安全。

此外,建筑材料的革新也是建筑技术进步的重要方面。

在传统建筑中,砖、石和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不断涌现。

例如玻璃、铝合金、玻璃钢等材料的应用,使得建筑变得更加透明和轻盈。

同时,受到环境保护意识的影响,建筑材料也开始注重可持续性和绿色环保。

三、建筑的社会背景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和变化离不开社会的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近代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近代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近代中国建筑1.首都计划:1927年国民党定都南京后,对南京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建设,即首都计划,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颇具规模的建筑活动。

古力治任工程顾问,墨菲任建筑顾问。

城市划分为中央行政区、市政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六个区。

道路系统采用方格网加对角线的形式。

在“中国本位”的指导思想下,极力倡导“中国固有之形式”的文化方针。

2.中国固有之形式: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首都计划》对城市建筑形式提出的要求,由外国建筑师发端,中国建筑师影像高潮。

对新输入的建筑类型和技术经验,近代化过程中如何借鉴传统特色和中国精神进行思考。

形式包含宫殿式、混合式、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三种设计模式。

代表实例:南京中央博物馆、上海政府大厦、中山陵纪念馆。

3.“体形环境”设计:1947年梁思成提出的办学设想,它围绕这一理念在清华大学建筑系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对我国建筑学科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4.竹筒屋:针对广州商业密集区演变的形式。

竹筒屋窄开间、大进深、多层联排式的布局形态,即反映了亚热带地区减少太阳辐射的气候需要,也反映了城市商业区极度紧凑的地皮、尽量少占街面的高密度要求,是针对广州商业地段应运而生的一种住宅转型形式。

5.骑楼:见于东南沿海城市,由于气候炎热多雨,街道要求有遮阳、避雨功能,在竹筒屋基础上演进出“下店上宅”的店宅综合体。

以沿街下层铺屋设置覆盖敞廊为特征,反映出中国廊屋式传统商业建筑与外来的殖民地外廊样式的结合。

建筑立面带有浓厚的样式造型,通常以底层柱廊、楼层和檐部女儿墙、山花组成三段式构图。

6.铺屋:近代商业街的发展推动沿海建筑向“上宅下铺”转型的建筑表现。

特点是不带覆盖通道长廊的窄开间联排式楼房,沿街立面上下对齐或略有出挑,不设“骑楼”,多沿街或河道联排设置,彼此连檐通脊。

建筑密度高,造价低,工期短。

7.庐式侨居:广东侨乡生成的居住形式。

平面以传统的“三间两廊”为基础,外形多呈方形,一般见2至3层,用材较讲究,布置较灵活,窗户开的较大,有的做成斜角凸窗。

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
青岛德国总督府 5
•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又称“黄浦 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 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 的建筑为代表。
6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博览
外滩是上海的象征,而外滩最为引人注目之 处在于其一幢幢精美古雅的建筑。外滩的建筑决 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绝非建于同一时期, 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廓线处理 惊人的协调。
奥尼克立柱,其中2排为双柱,贴墙石块则为细缝砌置。5层上面的圆
形穹顶是铜框架结构,成为该幢大楼的标志。
10
外滩13号海关大楼:属于希腊式新古典主义建筑
海关大楼最著名的是大楼顶部 设计有3层高的钟楼。钟楼依次分为 钟坠、钟面、主机、鸣钟几部分, 是一组调音谐和的鸣钟装置。这座 大钟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 名大钟之一。由于该楼与汇丰银行 大楼在设计上和谐地处理了高与低、 长与狭的协调关系,建筑风格也相 对统一,因而,被人们称为外滩的 “姐妹楼”。
28
2、天津:九国租界
3、广州:“十三行”和沙面
4、厦门:鼓浪屿
5、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 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侵 占青岛;次年 3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 条约》,强租青岛99年。1898年 9月,德国开放 青岛为自由港,整个青岛地区作为德国殖民地又 称“胶澳租界”。
23
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延续,一方面是 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 作用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代表性城市:上海、天津、广州、厦门、营口、
青岛、南京、武汉以及哈尔滨、昆明等
24
(一)、 沿海城市
1、上海:外滩和南京路
外滩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编辑中国近代建筑所指的时间范围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为止。

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这就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一个急剧变化的阶段。

1概述2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5~1919)▪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1919~1937)▪抗战爆发到中华人民共与国建立(1937~1949)3建筑类型▪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4建筑技术▪结构技术▪施工技术5建筑风格▪近代外来形式的建筑风格▪近代民族形式的建筑风格概述编辑中国近代建筑(13张)清王朝的闭关政策阻挡了西方建筑的传入。

一直到19世纪中叶,除了北京圆明园西洋楼、广州“十三夷馆”以及个别地方的教堂等少数西式建筑外,中国基本上没有接触西方近代建筑文化。

鸦片战争后,各种形式的西方建筑陆续出现在中国土地上,加速了中国建筑的变化。

中国近代建筑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就是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基本上沿袭着旧有的功能布局、技术体系与风格面貌,但受新建筑体系的影响也出现若干局部的变化。

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与中国自身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具有近代的新功能、新技术与新风格,其中即使就是引进的西方建筑,也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中国特点。

从数量上说,旧建筑体系仍然占据着优势。

广大的农村、集镇、中小城市以至大城市的旧城区,仍然以旧体系的建筑为主。

大量的民居与其她民间建筑基本上保持着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传统品格与乡土特色,虽然局部地运用了近代的材料、结构与装饰。

从建筑的发展趋势来瞧,中国近代建筑的主流则就是新建筑体系。

发展阶段编辑中国近代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5)中国近代建筑这就是西方近代建筑开始传入中国的阶段。

主要有两方面的新建筑活动。

一方面就是帝国主义者在中国通商口岸租界区内大批建造各种新型建筑,如领事馆、工部局、洋行、银行、住宅、饭店等,在内地也零星地出现了教堂建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单层厂房,内部要求有较大空间的冷加工车间
或热加工车间,多半用两坡式或气楼式,或单跨或 数跨连续,或主跨两侧增设副跨,主跨跨度一般为 15米左右,宽者达20米。锯齿屋盖常用多跨连续方 式组成较大的车间面积,最大达到16000平方米以 上。 为保证车间采光和通风,多采用人字形气楼、M型 气楼,采用锯齿直窗、斜窗和直窗斜窗组合型等天 窗形式。屋顶除机平瓦顶外,常用轻质材料。 个别纺织车间采取隔热措施。天窗用双层玻璃。

总的说来,本时期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的早
期阶段,新建筑无论在类型上、数量上、规 模上都十分有限,但酝酿了近代中国新建筑 体系的形成。
第二阶段:
租界和殖民地的建筑活动大为频繁; 为资本输出服务的建筑类型增多; 建筑规模逐渐扩大; 洋行打样间的匠商设计逐步为西方专业建 筑师所取代,新建筑设计水平明显提高。
双层厂房
采用多层厂房主要基于生产工艺的需要,同
时兼有节约用地的好处。 中国近代多层以轻工业厂房占较大比重。 多层厂房出现是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发展过程 中的一个进步。
与新功能差距很大; 2、建筑类型从外国传入,功能较复杂,对近 代化要求较高; 3、业主资金较雄厚,有条件由近代建筑师进 行设计,有条件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信设 备。
公共建筑新类型的发展是近代中国建筑转型
的最主要体现。 通过外国建筑师和中国建筑师的设计,传入 和引进国外同类型建筑,是这种转型的最快 捷途径。

通商口岸新城区出现了早期的外国领事馆、工 部局、洋行、银行、商店、工厂、仓库、教堂、饭 店、俱乐部和洋房住宅。 这些殖民输入建筑以及散步于城乡各地的教会 建筑是本时期新建筑活动的主要构成。 它们大体是一二层楼的砖木混合结构,外观多 为殖民式或欧洲古典式的风貌。 出现于本时期的这批外来势力输入的西方建筑 和中国洋务工业、私营工业主主动引进的西式厂房, 就成了中国本土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外来近代建 筑。

引进西方近代建筑,成为中国工商企业、 宪政变革和城市活动的普遍需求,显著推进 了各类型建筑的转型速度。 早期欧美和日本学习建筑的留学生,相 继于20年代初回国,并开设了最早几家中国 人的建筑事务所,诞生了中国建筑师队伍。

中国近代建筑的类型丰富了,居住建 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的主要类型已大体 齐备,水泥、玻璃、机制瓦等新建筑材料的 生产能力有了明显发展,近代建筑工人队伍 壮大了,施工技术和工程结构也有较大提高, 相继采用了砖石钢骨混合结构和钢筋混凝土 结构。 到20世纪20年代,近代中国的新建筑体 系已经形成。
第三阶段:
近代建筑活动开始扩展到这些内地偏僻 县镇。但建筑规模不大,除少数建筑外,一 般多是临时性工程。 1942年,圣约翰大学实施包豪斯教学体 系; 1947年,清华大学梁思成实施体形环境 设计教学体系,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播撒种 子。

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
第一节 居住建筑
二是从中国原有建筑改造、转型的。
一整套近代所需要的新建筑类型,很大程度上 都是直接从资本主义各国同类型建筑便捷地输入与 引进的。 新建筑体系在建筑类型上已大体形成较为齐全 的近代公共建筑、近代居住建筑和近代工业建筑的 常规品类。 新建筑运用了近代的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 掌握了近代施工技术和设备安装,形成了一套新技 术体系和相应施工队伍。通过出国留学和国内开办 建筑学科成长了第一代、第二代建筑师。
中国建筑史
中国近代建筑史
第一节 建筑发展概况
当中国建筑处于近代发展时期时,世界 史已经进到近代后期和现代前期,中国社会 已经进入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度转型期。 这个转型进程的主轴是工业化的进程, 也交织着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的进程。 处在这种转型初期的中国近代的建筑,呈现 整体性变革和全方位类型。
20世纪30年代,一些大城市中盛行近代住宅的 另一类型——供出租、出售的公寓住宅。以上海建 造的最多,出现了一大批五六层的多层公寓和许多 10层以上的高层公寓。 从上海来看, 高层公寓多位于公共交通方便的 地段,便于居住者通往工作地区和市中心。总体布 置除公寓本身外,有的设有汽车间、工友室、回车 道和绿化园地。 户型以二室户、三室户占多数。垂直交通靠电 梯,或分散分组布置。大都设有水暖和垃圾管道, 有些厨房还设有电冰箱,可以达到较高的近代化水 平。
4、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了首都计划和上海中心区
域规划,展开了一批行政办公、文化体育和居住建 筑等活动。促使中国建筑师集中地进行了一批传统 复兴式的建筑设计探索。 5、东北沦陷后,日战区内进行了城市规划,建筑 活动频繁。 6、建筑留学生回国,建筑事务所增多,形成了建 筑创作、建筑教育、建筑学术活动等活跃局面。 7、欧洲新建筑运动已对近代中国建筑发生过影响。


近代中国建筑发展,自然深深地受制于 这种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导致发展部 平衡性,其最主要、最突出体现就是近代中 国建筑没有取得全方位的转型,明显呈现出 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局面。
新建筑体系是近代化、城市化相联系的
建筑体系,是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建筑体 系。 它的形成有两个途径:
一是从早现代化国家 输入和引进的;

第一种途径,一般情况下是由于:
1、原来已有这类型建筑,具备一定基础; 2、业主资金力量薄弱,必须利用旧建筑改造,
或者虽属于新建,但必须依赖旧式匠师的技 术力量和传统的技术条件; 3、建筑功能要求不十分严格,有可能从改造 旧有建筑类型来适应。
第二种途径一般情况下是由于:
1、原来没有这种类型建筑,或原来虽有,但

1927年到1937年,近代建筑达到了繁盛器局面主要
体现在: 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结束了军阀混战局 面,取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10年。 2、军阀、买办、地主等在租界投资商业活动,经 营房地产,修建私人住宅,建筑活动在租界区急速 发展。 3、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国内建筑市场带来机遇, 掀起了一股在中国大城市建造高层建筑浪潮。
第二节 公共建筑
近代公共建筑的基本类型和发展特点
进入20世纪后,在大中城市较快地出现了商业、金融等 公共建筑的新类型。 行政、会堂建筑,早期主要是外国的领事馆、工部局、 提督公署和清政府的新式衙署、谘议局及商会大厦之类建筑。 这类建筑,有的是殖民地式外廊样式,有的是西方国家 同类行政、会堂建筑的翻版,布局和造型大多脱胎于欧洲古 典式、折衷式宫殿、府邸的通用形式。 这批建筑都是高二三层的砖木结构,仿西方古典形式。 有的带有中西混合特点,属于西方单体建筑和中国式总体布 局,西式体量造型和中式细部装饰的双重中西结合。

中国建筑突破长期封建社会中与西方建 筑隔膜的状态,纳入了世界建筑潮流的影响 圈,形成中西建筑文化大幅度交汇。 新建筑体系是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新事物, 是近代中国建筑史研究的主要内涵。 处在现代转型初期的近代建筑,是中国 建筑发展史上的一个承上启下、中西交汇、 新旧交替的过渡时期。

第二节 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 二、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
三、20世界30年代末到40年代。
第一阶段
随着封建王朝的崩溃,结束了帝王宫殿、 苑囿的建筑历史。 颐和园的重建和河北最后几座皇陵的修 建,成为了封建皇家建造的最后一批工程。 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在官工系 统终止了活动,而在民间建筑中仍然在不间 断的延续,形成了民族间、地狱间的本土建 筑交流。

商业、服务业、娱乐业建筑不仅数量多,与
市民生活的关联也最为密切。它明显分为两 类: 一类是以城镇中下层居民为营业对象的小型 商业、服务业建筑和大众化的娱乐场所; 一类是以城市中上层顾客为营业对象的大型 百货公司、专业商店和大型饭店、高级影剧 院等。
近代公共建筑类型的形成途径
近代中国公共建筑类型的形成,基本上 沿这两个途径发展起来: 1、在传统旧有类型基础上沿用、改造; 2、从国外同类型建筑引进、借鉴、发展。

20世纪20年代后,行政会堂建筑主要是国民
政府机关,基本上都由中国建筑师设计,外 观大多采用了中国固有形式。
近代文化、教育、医疗建筑有一部分和外国教 会活动联系在一起。 大学的校园规划和建筑活动最令人瞩目。 这些大学大多沿用国外校园模式,有庞大的占 地规模,有合理的功能分区,有优良的自然环境和 绿化,有近代化水平较高的建筑群组合,有的还采 用中国式建筑风貌,成为近代中国公共建筑中最具 组群特色的建筑类型。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应用于近代工业建筑迟
于钢结构。 1883年上海自来水厂和1892年湖北枪炮厂是 国内使用水泥和混凝土的较早的两个工厂。 20世纪初,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锯齿式屋顶首 先在纺织工厂中采用。 随后陆续出现了钢筋混凝土框架、半门架、 拱形屋架、双铰门架与双铰拱架等新的结构 形式厂房。
钢铁结构的单层厂房在20世纪前还很罕见。 1863年上海自来水公司碳化炉房是中国近代第一座
铁机构厂房建筑。 1893年,武汉汉阳铁厂,除4个小分厂仍为砖木混 合结构外,6个大分厂的主厂房,全部屋顶用料、 圆柱、扁柱、横梁都是购自比利时的钢铁构件,是 近代中国大型运用钢结构先例。 进入20世纪后,钢结构厂房陆续出现于铁路机车车 辆厂。
近代中国的居住建筑,可粗分为三大类别: 一是传统住宅的延续发展,在广大的农村、集镇、 偏僻县城,少数民族聚居的城乡和一部分大中城市 的旧城区中,仍然继续这旧的传统民居的建筑方式; 二是从西方国家传入和引进的新住宅类型,主要分 布在大中城市生活需要,有独户、联户型住宅、多 层公寓、高层公寓等; 三是由传统住宅适应近代城市生活需要,接受外来 建筑影响而糅合、演进的新住宅类型,如里弄、竹 筒屋等

总的来说,这一套高标准的外来住宅,大部
பைடு நூலக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