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第24讲)
合集下载
烹饪与化学上课用ppt
2.合成食用色素 化学合成食用色素有价格低廉、色泽鲜艳、着
色稳定性高、色彩多样等特点,广泛被食品企业所 使用。这些合成色素如果食用过量,会引起人体慢 性中毒、畸形,甚至致癌等症状。由于毒理方面的 原因,合成的食用色素使用受到很多限制,而且不 断被淘汰。
食物的色素主要有天然色素、 合成色素和人工着色物质三类。
• 1.天然食用色素----指未加工的自然界的花、果和 草木的色源。常用的天然食用色素主要有:
• (1)红曲色素—用乙醇浸泡红曲米所得到的液体红色 素。可直接用于红香肠、红腐乳、各种酱菜及各种糕 点的着色。
• (2)姜黄素--从姜黄茎中提取的一种黄色色素。由于 具有稳定性好、着色力强、色泽鲜亮等特点,广泛作 为食品的着色剂使用。资料显示:姜黄素能抑制实验 动物皮肤癌、胃癌、十二指肠癌、结肠癌及乳腺癌的 发生,显著减少肿瘤数目,缩小瘤体大小 。
涂层易被破坏,不能与金属配
易清洗用油
有机化合物涂层在使用过程中
逐渐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 因铝盐有毒,酸、碱、盐对铝都 有腐蚀作用,使用铝锅时需小心 。在铝锅里存放菜肴的时间不宜 过长,不要用来盛放醋、酸味食 物、碱水和盐水。均加重铝的溶 出。
• 使用不锈钢产品时不可烹饪酸碱 性食物,不宜久放醋、盐、酱油 、菜汤等,不能用来煮煎中草药 。
水迹,保持其清洁光亮;(2)盛放食物或水 不要过夜;(3)金属类锅若有轻微锈迹可用 些食醋擦洗;(4)做不同的菜,用不同的锅 ;(5)不要突然冷却处于高温中的锅,以免 缩短使用寿命;(6)发现家里的锅腐蚀严重 ,就要赶快把锅换掉;(7)提倡几种锅定期 轮换使用,如3个月交换一次,切忌长年累月 使用同一种锅。不用时将炊具涂上油膜。
合专家委员会日前警告公众关注食品中的丙烯酰胺, 呼吁采取措施减少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确保食品 的安全性。
《烹饪与化学》PPT课件
⑥葡萄糖酸
完整版课件ppt
30
(2)常用家庭调料
1)食醋。我国的名醋主要有:
①山西老陈醋。
②四川保宁醋。
③江苏镇江醋。
2)其它调料
各地均有特殊调料,大都以酸、香为特点,兼有其它 味。较著名的有:
①贵州独山盐酸。
②广西玉林酸料。
③湖南湘潭龙牌酱油。完整版课件ppt
31
2.甜
甜味是与糖联系在一起的。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是 大家熟悉的糖。它们不仅味道甜,而且还供应人体能量。
1211灭火器很适宜居民家庭使用,它体积 小巧,使用方便。内装二氟一氯一溴甲烷。这 种物质在高温下能分解产生游离基,参与燃烧 反应而中止燃烧,是典型的化学抑制法灭火。
完整版课件ppt
7
3.煤气中毒
煤气中毒,轻者头晕心慌、四肢无力;重者昏迷
不醒,呼吸微弱,抢救不及时甚至可能死亡。
煤气的有毒成分是什么呢?煤气主要来自灶具或
完整版课件ppt
24
(3)食用香精
分水溶性和油溶性两种。其中以香猫酮、香叶醇、甲
酸香叶酯为基体的香精最为重要。
由于调香是一种专门技术,香型极多,主要有两种类
型:①花香型。如玫瑰、茉莉、兰花、桂花、麝香型等,
模仿自然界各种名花的香;
②想象型。如清香、水果、芳芳(兰花型)、东方、
菲菲(清草香型)、科隆(柑桔香型)以及美加净等,即
半 乳 糖
0.49- 0.74
乳 糖
0.40- 0.60
糖 精 *
甜 度 0.33- 0.60 0.33- 0.6 0.27- 0.52 0.16- 0.28
450- 700
糖精的化学名为邻苯甲酰磺亚胺,不符合“糖”的定义。
烹饪化学.ppt
而蔬菜中的无机盐又是人类获得无机物质营 养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生物体内已经发现 的,为人体所必需的14种微量元素,如Fe、 Zn,Mn、Mo、Co等更是引人注目。
无机盐变化的几种形式:
流失:植物及动物的食品原料在加热时即收缩, 汁液被分离出来,其中可溶性的碱金属盐类随汁 液流出,而钙、镁等盐类在酸性时也被溶解出来。 如白菜在煮沸四分钟时,钙,磷的损失率,经测 定,若全叶煮沸可达:Ca l6%,P46%;若切断 煮沸:Ca25%,P53%。
蛋白质变化几种形式:
变性作用 →适度变性--改善口感,易于消化 →过度变性--口感不佳,营养损失 胶凝作用 →形成半固态物质--豆腐、蛋羹 羰氨反应 →赋予食品风味和色泽
4、糖类的变化
糖亦称碳水化合物,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 有机物质。
主要存在于植物中,一般占植物干重的 50~80%;而在动物体中的含量,仅占动 物干重的2%以下。
等)、呈味成分等的一部分转移到煮汁中。
1、水分的变化
水是生物体的主要成分,一切生命现 象都必须在水参与下才能完成。
在大多数生物体内,水分的含量都超 过任何一种物质成分,通常可占体重 的 2/3左右。
水在生物体内不同部位其含量差异也 很大。
水分变化的几种形式:
吸水:烹调过程中添加水。如干货的涨 发;
5、脂肪的变化
脂肪分为动物脂肪和植物脂肪。
在常温下,植物脂肪为液体,一般习 惯称为油;动物脂肪在常温下一般为 固体,称为脂。
脂肪是由甘油与高级脂肪酸形成的酯 类,油脂的性质与其中所含脂肪酸的 种类关系甚大。
脂肪变化的几种形式:
溶出:肉类、鱼类等的脂肪组织,在 加热时,一部分脂肪游离出来,如果 丢弃汁液,这部分脂肪将损失掉。
烹饪化学
无机盐变化的几种形式:
流失:植物及动物的食品原料在加热时即收缩, 汁液被分离出来,其中可溶性的碱金属盐类随汁 液流出,而钙、镁等盐类在酸性时也被溶解出来。 如白菜在煮沸四分钟时,钙,磷的损失率,经测 定,若全叶煮沸可达:Ca l6%,P46%;若切断 煮沸:Ca25%,P53%。
蛋白质变化几种形式:
变性作用 →适度变性--改善口感,易于消化 →过度变性--口感不佳,营养损失 胶凝作用 →形成半固态物质--豆腐、蛋羹 羰氨反应 →赋予食品风味和色泽
4、糖类的变化
糖亦称碳水化合物,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 有机物质。
主要存在于植物中,一般占植物干重的 50~80%;而在动物体中的含量,仅占动 物干重的2%以下。
等)、呈味成分等的一部分转移到煮汁中。
1、水分的变化
水是生物体的主要成分,一切生命现 象都必须在水参与下才能完成。
在大多数生物体内,水分的含量都超 过任何一种物质成分,通常可占体重 的 2/3左右。
水在生物体内不同部位其含量差异也 很大。
水分变化的几种形式:
吸水:烹调过程中添加水。如干货的涨 发;
5、脂肪的变化
脂肪分为动物脂肪和植物脂肪。
在常温下,植物脂肪为液体,一般习 惯称为油;动物脂肪在常温下一般为 固体,称为脂。
脂肪是由甘油与高级脂肪酸形成的酯 类,油脂的性质与其中所含脂肪酸的 种类关系甚大。
脂肪变化的几种形式:
溶出:肉类、鱼类等的脂肪组织,在 加热时,一部分脂肪游离出来,如果 丢弃汁液,这部分脂肪将损失掉。
烹饪化学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第讲)课件
添加过量的亚硝酸盐 血红素被强烈氧化
性及护色
PPT学习交流
11
类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是一类重要的天 然色素的总称,普遍存在于动物、 高等植物、真菌、藻类中的黄色、 橙红色或红色的色素之中。1831 年由化学家Wachenrooder从胡 萝卜根中分离得出,故以“胡萝 卜素”命名。迄今,被发现的天 然类胡萝卜素已达600多种,在 人休中存在的主要有α-胡萝卜素、 β-胡萝卜素、叶黄素、玉米黄质、 番茄红素以及β-隐黄素等。
PPT学习交流
16
1.有助于预防多种与自由基有关的疾病,包括癌症、心 脏病、过早衰老和关节炎
2.通过防止应激反应和吸烟引起的血小板凝集来减少心 脏病和中风的发生;
3.增强免疫系统能力来抵御致癌物质
4.降低感冒的次数和缩短持续时间;
5.具有抗突变的功能从而减少致癌因子的形成
6.具有抗炎功效,因而可以预防包括关节炎和肿胀在内 的炎症;
PPT学习交流
20
植物鞣质
鞣质又称单宁。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结构 比较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鞣质能与蛋白质结 合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故可用来鞣皮,即与兽 皮中的蛋白质相结合,使皮成为致密、柔韧、难 于透水且不易腐败的革,因此称为鞣质。
根据鞣质的化学结构可分为三大类:
1、可水解鞣质
2、缩合鞣质
3、复合鞣质
16、花青素还具有抗辐射的作用,花青素颜色因PH值不同 会发生变化,大部分花青素具有良好的光、热、PH值稳定 性,对于白领或是长期处于日晒、电辐射环境中的人群, 花青素的功效可是不可或缺的。
17、花青素可以促进视网膜细胞中的视紫质再生,预防近 视,增进视力。
PPT学习交流
19
花黄素
➢花黄素存在于植物的花、果实和茎叶中 ➢花黄素具备一定抗氧化和抗癌的作用 ➢花黄素化合物遇到铁、铝、锡、铅等金 属,会呈现蓝、紫黑、紫、棕等颜色 ➢花黄素在酸碱存在时颜色会发生改变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
1、分类:
一、天然色素
动植物色素 微生物色素 矿物性色素
第2页/共19页
2、特点: 对人体健康无害,色调自然协调,还
有许多色素具有一定的营养或药理作用。 着色效力差、易变色、价格高、不易
保存等。
第3页/共19页
3、目前规定使用的天然色素: 虫胶色素、姜黄素、叶绿素铜钠盐、
辣椒红素、红曲色素、甜菜红、β-胡萝 卜素、胭脂树抽提物、焦糖色。
三、调色 1、保色:
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保护原料原有的颜 色。
第13页/共19页
2、变色: 利用烹饪过程中物料的颜色变化。
第14页/共19页
3、对色: 添加各种色料调配而成。
第15页/共19页
4、明油良色: 利用薄层油脂增加色彩效果。
第16页/共19页
四、配色
烹饪过程中常采用的仿真手段,例如用南瓜 或胡萝卜代替蟹黄
第8页/共19页
诱惑红 可用于糖果包衣,最大使用量0.085g/kg,用 于冰淇淋、炸鸡调料最大使用量为0.07g/kg
日落黄 可用于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料、 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装、西瓜 酱罐头、青梅、乳酸菌饮料、植物蛋白饮料、 虾(味)片最大使用量0.10g/kg;用于糖果包衣、 红绿丝最大使用量0.20g/kg;用于冰淇淋最大 使用量为0.09g/kg。
第9页/共19页
柠檬黄 可用于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 料、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 装、西瓜酱罐头、青梅、虾(味)片、渍 制小菜最大使用量0.10g/kg;用于糖果包 衣、红绿丝最大使用量0.20g/kg;用于冰 淇淋最大使用量为0.02g/kg;植物饮料、 乳酸菌饮料最大使用量为0.05g/kg。
第10页/共19页
一、天然色素
动植物色素 微生物色素 矿物性色素
第2页/共19页
2、特点: 对人体健康无害,色调自然协调,还
有许多色素具有一定的营养或药理作用。 着色效力差、易变色、价格高、不易
保存等。
第3页/共19页
3、目前规定使用的天然色素: 虫胶色素、姜黄素、叶绿素铜钠盐、
辣椒红素、红曲色素、甜菜红、β-胡萝 卜素、胭脂树抽提物、焦糖色。
三、调色 1、保色:
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保护原料原有的颜 色。
第13页/共19页
2、变色: 利用烹饪过程中物料的颜色变化。
第14页/共19页
3、对色: 添加各种色料调配而成。
第15页/共19页
4、明油良色: 利用薄层油脂增加色彩效果。
第16页/共19页
四、配色
烹饪过程中常采用的仿真手段,例如用南瓜 或胡萝卜代替蟹黄
第8页/共19页
诱惑红 可用于糖果包衣,最大使用量0.085g/kg,用 于冰淇淋、炸鸡调料最大使用量为0.07g/kg
日落黄 可用于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料、 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装、西瓜 酱罐头、青梅、乳酸菌饮料、植物蛋白饮料、 虾(味)片最大使用量0.10g/kg;用于糖果包衣、 红绿丝最大使用量0.20g/kg;用于冰淇淋最大 使用量为0.09g/kg。
第9页/共19页
柠檬黄 可用于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 料、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 装、西瓜酱罐头、青梅、虾(味)片、渍 制小菜最大使用量0.10g/kg;用于糖果包 衣、红绿丝最大使用量0.20g/kg;用于冰 淇淋最大使用量为0.02g/kg;植物饮料、 乳酸菌饮料最大使用量为0.05g/kg。
第10页/共19页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PPT学习教案
烹饪油脂的熔点
油脂 棉籽油
熔点 (℃)
6~4
油脂 椰子油
熔点 (℃)
20~28
花生油 大豆油 菜籽油
0~3
18~ 15
5~1
猪油 牛油 羊油
36~48 3~51 44~55
芝麻油 7~3 奶油 28~36
第6页/共24页
油脂的熔点与人体消化吸收率之间的关系: 熔点低于37℃,消化吸收率为97~98%,原
第2页/共24页
猪油
牛油
鸡油
菜籽油
橄榄油
大豆油
第3页/共24页
➢ 纯净的油脂也是无味的。 ➢ 油脂的味来自两方面: 1、天然油脂中由于含有各种微量成分,导致出
现各种异味。 乳制品的香味――酪酸(丁酸) 芝麻油――乙酰吡嗪 菜籽油――含硫化合物(甲硫醇)
第4页/共24页
2、经过贮存的油脂酸败后会出现苦味、涩味。 油脂在贮存中或高温加热时,会氧化、分
➢ 皂化值反映了组成油脂各种脂肪酸混合物 的平均分子量的大小
➢ 皂化值越大,脂肪酸混合物的平均分子量 越小,反之亦然
第16页/共24页
油脂的水解对其品质的影响
(1)在加工高脂肪含量的食品时,如混入强碱,会使产 品带有肥皂味,影响食品的风味。
(2)在油脂的贮藏与烹饪加工时,油脂都会不同程度地 发生水解反应。
第12页/共24页
4. 油脂的乳化性 油脂是不溶于水的,但烹饪中加入蛋白质、
磷脂等后,由于发生了乳化作用,油脂就可以 形成乳状液而分散于水中
第13页/共24页
二、油脂的化学性质 1. 水解反应
➢ 油脂在适当条件下能 在酸、酶催化发生水 解反应
➢ 温度越高水解程度越 大,加热时间越长水 解程度也会越大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第10讲)
天然油脂中重要的不饱和脂肪酸
名称 豆蔻油酸 花生油酸 油酸 主要存在于 动植物油 花生、玉米油 所有动植物油
棕榈油酸
芥酸 亚油酸 亚麻酸
多数动植物油
芥子、菜籽、鳕鱼肝油 各种油脂 亚麻、苏子大麻籽油
2. 油脂的分类
分类依据 油脂来源 实例介绍 可分为植物油脂和动物油脂 可分为色拉油、高级烹调油、一级油和二级油。前两者属于高档次 国家标准 的烹调油,加热时不产生油烟、泡沫、无臭味、黏度低、色泽浅,既 不污染环境,又有利于健康。 可分为煎炸用油、生食用油、炒菜用油、调味用油等多种不同用途 油脂 根据油脂的脂肪酸构成需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食用油按营养所 脂肪酸构成 需的脂肪酸比例,使脂肪酸组成均衡,使各种油脂的微量成分互相补
使用用途
充
3. 常见的油脂
常用油脂种类、特点及用途
种类 别名 特点 口味纯正,热稳定性好。我国多 油炸油 用植物油与猪油的混合油,国外多 用途 用于油炸和煎炸 食品
用氢化的植物油或牛脂。
生食油、凉 要求熔点低,色淡透明无气味。
速食油 拌 油 、 冷 餐 油 常选用精炼脱臭的豆油、葵花籽油、 和色拉油 黄油 奶油 玉米胚芽油等。 含少量发酵乳的纯牛乳脂肪。熔 点在30~33℃ 可用不同程度氢化的植物油混合 起酥油 制备,也可用动物油脂与氢化植物 油混合制备 用于涂面包、制 造饼干、糕点、糖果
烹饪化学
学习目标
1.了解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2.掌握油脂的物理性质在烹饪中的功能。 3.掌握油脂在烹调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及其 对烹调产品品质的影响。 4.了解类脂的结构及功用。
第一节
脂类基础知识
一、脂类的分类
1、油脂
2、类脂
一、油脂
1. 油脂的概念
烹饪化学教案课件
脂肪可以保持食物的温度 ,减缓食物的散热速度, 从而延长烹饪时间和提高 食物的口感。
润肠作用
适量的脂肪可以润肠通便 ,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蛋白质在烹饪中的作用与影响
凝固作用
蛋白质在高温下会发生凝固作用,从而形 成食物的结构和质地。
调味作用
蛋白质可以与香料结合,增加食物的风味 和口感。
保水作用
蛋白质可以吸附水分,从而保持食物的水 分和口感。
03
烹饪化学实践应用
烹饪中食材的营养成分变化
01
02
03
蛋白质的变化
烹饪过程中,蛋白质会发 生变性,影响其消化率和 营养价值。
脂肪的变化
高温下烹饪会使脂肪酸氧 化,产生有害物质,同时 影响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 值。
碳水化合物的变化
烹饪过程中,淀粉会糊化 ,糖会发生焦化反应,影 响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
保留食物中的膳食纤维
烹饪过程中尽量保留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如选择全谷物、蔬菜、水 果等食材。
合理烹饪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蒸、煮、炖、焖等低温烹饪方法
01
这些方法能够较好地保留食物中的营养素,同时使食物更加软
烂,易于消化。
炒、煎、炸等高温烹饪方法
02
这些方法能够使食物更加香脆可口,但需要注意火候和时间,
避免过度烹饪导致营养流失。
营养价值
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对于维 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碳水化合物在烹饪中的作用与影响
甜味剂
碳水化合物中的糖类 物质可以增加食物的
甜味和口感。
粘合剂
碳水化合物可以形成 粘稠的溶液,从而增 加食物的粘性和质地
。
保湿作用
碳水化合物可以吸附 水分,从而保持食物
润肠作用
适量的脂肪可以润肠通便 ,有利于消化和吸收。
蛋白质在烹饪中的作用与影响
凝固作用
蛋白质在高温下会发生凝固作用,从而形 成食物的结构和质地。
调味作用
蛋白质可以与香料结合,增加食物的风味 和口感。
保水作用
蛋白质可以吸附水分,从而保持食物的水 分和口感。
03
烹饪化学实践应用
烹饪中食材的营养成分变化
01
02
03
蛋白质的变化
烹饪过程中,蛋白质会发 生变性,影响其消化率和 营养价值。
脂肪的变化
高温下烹饪会使脂肪酸氧 化,产生有害物质,同时 影响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 值。
碳水化合物的变化
烹饪过程中,淀粉会糊化 ,糖会发生焦化反应,影 响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
保留食物中的膳食纤维
烹饪过程中尽量保留食物中的膳食纤维,如选择全谷物、蔬菜、水 果等食材。
合理烹饪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蒸、煮、炖、焖等低温烹饪方法
01
这些方法能够较好地保留食物中的营养素,同时使食物更加软
烂,易于消化。
炒、煎、炸等高温烹饪方法
02
这些方法能够使食物更加香脆可口,但需要注意火候和时间,
避免过度烹饪导致营养流失。
营养价值
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对于维 持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碳水化合物在烹饪中的作用与影响
甜味剂
碳水化合物中的糖类 物质可以增加食物的
甜味和口感。
粘合剂
碳水化合物可以形成 粘稠的溶液,从而增 加食物的粘性和质地
。
保湿作用
碳水化合物可以吸附 水分,从而保持食物
烹饪化学完整版全套PPT电子课件
腌制、发酵等非热加工方 法
这些方法通过酶或微生物的作 用改变食材成分和风味。但腌 制过程中可能产生亚硝酸盐等 有害物质,需控制加工条件和 时间。
22
综合评价
不同烹饪方法对食材成分的影 响各有利弊,应根据食材特性 和烹饪目的选择合适的烹饪方 法。同时,注意控制加工条件 和时间,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 和营养损失。
烹饪化学完整版全套PPT电 子课件
2024/1/27
1
contents
目录
2024/1/27
• 烹饪化学基础概念与原理 • 食材中水分、矿物质及维生素 • 食材中蛋白质、脂肪和糖类 • 烹饪过程中色香味形成原理 • 烹饪方法对食材成分影响 • 现代技术在烹饪化学中应用
2
01
烹饪化学基础概念与 原理
16
呈香物质及其相互作用
呈香物质种类
包括醇类、醛类、酮类、酯类等 挥发性化合物,以及含硫化合物
等。
相互作用机制
呈香物质在烹饪过程中挥发、氧 化、还原等反应,形成独特的香 气组合,如酯化反应产生的果香
、美拉德反应产生的肉香等。
影响因素
食材种类、烹饪温度和时间、调 料使用等因素都会影响呈香物质
的产生和相互作用。
维生素的生理功能
促进生长发育、维持正常 生理功能、保护细胞免受 氧化损伤等。
10
03
食材中蛋白质、脂肪 和糖类
2024/1/27
11
蛋白质结构与性质
2024/1/27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
氨基酸、肽链、多肽
蛋白质的高级结构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
蛋白质的性质
两性、胶体、变性、沉淀等
12
脂肪组成与性质
脂肪的基本组成
烹饪化学教案PPT
白质 脂肪 糖类 维生素 不同的食品含量不同,称为食品的一般化学成分。
二、烹调过程中的食品成分变化
食物的烹调方法是各式各样的,成分的变化是多 种多样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而成分的损 失程度也不相同。 烧、盐渍时水分损失大。 脂肪在加热时部分流出。 蛋白质在受热时一般损失较少。 在蒸煮食品时,可溶性成分(盐类、糖类、维生素 等)、呈味成分等的一部分转移到煮汁中。
糖类变化的几种形式:
焦糖化反应:糖类在加强热(熔点以上)时, 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下,会变为深色物 质,即发生焦糖化,而在碱性条件下会加 速这种变化。 羰氨反应:糖类在有氨基化合物存在下, 加热时,糖类的羰基与氨基可结合形成褐 色物质,故称羰氨反应。 它们都可给食品带来美好的色泽和风味, 但亦可给食品带来不良影响。
二、《烹饪化学》的研究内容
结构和性质及其变化给烹饪带来的
影响 →→→正面和负面
1、研究烹饪原料及产品中的物质成分 与烹饪加工相关的重要性质(包括物 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这些性质对 形成和保持食品的色、香、味、形及 营养价值所起的作用。
2、研究在烹饪加工中食品物质成分的
相互作用规律和对这些规律加以利用 和控制的方法,即如何利用这些规律 或控制这些规律。
6、维生素的变化
烹调加工时损失最大的是维生素类, 各种维生素中以维生素C最易受破坏。 维生素损失的大致顺序为: 维生素C >维生素B1 >维生素B2 >维生 素A>维生素D >维生素E
溶解--水溶性维生素损失较大 氧化--金属、酶、热、光、PH
7、色、香、味的变化
天然、人工(--着色、调香、入味) 颜色变化--蔬菜、肉类、焙烤食品→→ 酶促褐变、非酶促褐变 香气变化-- 滋味变化--
二、烹调过程中的食品成分变化
食物的烹调方法是各式各样的,成分的变化是多 种多样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而成分的损 失程度也不相同。 烧、盐渍时水分损失大。 脂肪在加热时部分流出。 蛋白质在受热时一般损失较少。 在蒸煮食品时,可溶性成分(盐类、糖类、维生素 等)、呈味成分等的一部分转移到煮汁中。
糖类变化的几种形式:
焦糖化反应:糖类在加强热(熔点以上)时, 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下,会变为深色物 质,即发生焦糖化,而在碱性条件下会加 速这种变化。 羰氨反应:糖类在有氨基化合物存在下, 加热时,糖类的羰基与氨基可结合形成褐 色物质,故称羰氨反应。 它们都可给食品带来美好的色泽和风味, 但亦可给食品带来不良影响。
二、《烹饪化学》的研究内容
结构和性质及其变化给烹饪带来的
影响 →→→正面和负面
1、研究烹饪原料及产品中的物质成分 与烹饪加工相关的重要性质(包括物 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这些性质对 形成和保持食品的色、香、味、形及 营养价值所起的作用。
2、研究在烹饪加工中食品物质成分的
相互作用规律和对这些规律加以利用 和控制的方法,即如何利用这些规律 或控制这些规律。
6、维生素的变化
烹调加工时损失最大的是维生素类, 各种维生素中以维生素C最易受破坏。 维生素损失的大致顺序为: 维生素C >维生素B1 >维生素B2 >维生 素A>维生素D >维生素E
溶解--水溶性维生素损失较大 氧化--金属、酶、热、光、PH
7、色、香、味的变化
天然、人工(--着色、调香、入味) 颜色变化--蔬菜、肉类、焙烤食品→→ 酶促褐变、非酶促褐变 香气变化-- 滋味变化--
烹饪化学教案ppt课件
不同菜系的烹饪化学特点
中式菜系
中式菜系注重火候和调味的运用,烹饪过程中常使用蒸、煮、炖、炒等多种方法。这些方 法对食物的化学成分和口感都有不同的影响,因此中式菜系的烹饪化学特点在于掌握火候 和调味技巧。
西式菜系
西式菜系注重食材的原味和口感,烹饪方法以烤、煮、煎、炸为主。西式菜系的烹饪化学 特点在于掌握食材的搭配和烹饪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以保留食材的原味和营养价值。
调味料的作用原理
盐
盐能降低溶液的冰点,使食材保 持水分,提高口感。同时,盐还 能与食材中的氨基酸反应,产生
鲜味。
糖
糖能与食材中的氨基酸反应,产生 甜味。此外,糖还能在高温下发生 褐变反应,产生香气。
醋
醋中含有醋酸,能软化食材中的钙 、镁等矿物质,使其更容易被人体 吸收。同时,醋还能抑制细菌生长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食材中的碳水化合物是烹饪过 程中重要的能量来源,如淀粉
和糖。
脂肪
脂肪可以为食物提供丰富的口 感和风味,同时也有助于人体
吸收脂溶性维生素。
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食材细胞和组织 的主要成分,对于食材的质地
和口感有重要影响。
维生素与矿物质
这些微量营养成分对于维持人 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
食材中的水分与温度
印度菜系
印度菜系注重香料和香草的运用,烹饪过程中常使用咖喱、肉桂、丁香等香料。印度菜系 的烹饪化学特点在于掌握香料和香草的搭配和烹饪技巧,以制作出具有独特风味的菜肴。
烹饪化学与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烹饪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了解烹饪 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和食物变质的原因,能够帮助厨师选择正 确的保存方法和烹饪方式,以避免食物中毒和其他食品安全 问题。
烹饪化学教案ppt课件
调味的时机
调味的时机也会影响食物的口感和 风味,过早或过晚添加调味料都可 能影响食物的味道。
烹饪过程中的色泽变化与影响因素
色泽的变化
烹饪过程中,食物的颜色会发生 变化,这主要是由于食物中的色
素与氧气发生反应所致。
影响因素
食物的色泽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如加热方式、加热时间、
调味料等。
保持食物色泽
营养价值。
03
食物的保存与加工
通过了解食物的化学性质和保存方法,可以采取适当的加工和保存措施
,保证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同时也可以根据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特点
,开发出适合不同人群的食品。
05 烹饪化学的发展趋势与展 望
烹饪化学与营养学结合
营养学在烹饪中的应用
烹饪化学与营养学相结合,研究食物 中的营养成分和烹饪过程中的变化, 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膳食提供理论 支持。
为了保持食物的色泽,可以采取 一些措施,如使用抗氧化剂、控
制加热时间和温度等。
04 烹饪化学在烹饪实践中的 应用
烹饪化学在烹饪原料加工中的应用
原料的选择与鉴别
通过烹饪化学知识,了解原料的成分、性质和特点,有助于选择 优质的烹饪原料。
原料的清洗与加工
利用化学知识,掌握正确的清洗和加工方法,可以去除原料中的杂 质和有害物质,提高烹饪质量。
05
04
蛋白质
是烹饪原料中重要的营养来源,主要 来源于动物和植物蛋白质,具有丰富 的味道和质地。
烹饪原料中的色素、香气、滋味等成分及其性质
01
02
03
色素
是烹饪原料中重要的成分 之一,赋予食品色泽和风 味,如叶绿素赋予蔬菜绿 色。
香气
来源于烹饪原料中的挥发 性化合物,如氨基酸、酮 类等,赋予食品独特的风 味和香味。
调味的时机也会影响食物的口感和 风味,过早或过晚添加调味料都可 能影响食物的味道。
烹饪过程中的色泽变化与影响因素
色泽的变化
烹饪过程中,食物的颜色会发生 变化,这主要是由于食物中的色
素与氧气发生反应所致。
影响因素
食物的色泽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 影响,如加热方式、加热时间、
调味料等。
保持食物色泽
营养价值。
03
食物的保存与加工
通过了解食物的化学性质和保存方法,可以采取适当的加工和保存措施
,保证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同时也可以根据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特点
,开发出适合不同人群的食品。
05 烹饪化学的发展趋势与展 望
烹饪化学与营养学结合
营养学在烹饪中的应用
烹饪化学与营养学相结合,研究食物 中的营养成分和烹饪过程中的变化, 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膳食提供理论 支持。
为了保持食物的色泽,可以采取 一些措施,如使用抗氧化剂、控
制加热时间和温度等。
04 烹饪化学在烹饪实践中的 应用
烹饪化学在烹饪原料加工中的应用
原料的选择与鉴别
通过烹饪化学知识,了解原料的成分、性质和特点,有助于选择 优质的烹饪原料。
原料的清洗与加工
利用化学知识,掌握正确的清洗和加工方法,可以去除原料中的杂 质和有害物质,提高烹饪质量。
05
04
蛋白质
是烹饪原料中重要的营养来源,主要 来源于动物和植物蛋白质,具有丰富 的味道和质地。
烹饪原料中的色素、香气、滋味等成分及其性质
01
02
03
色素
是烹饪原料中重要的成分 之一,赋予食品色泽和风 味,如叶绿素赋予蔬菜绿 色。
香气
来源于烹饪原料中的挥发 性化合物,如氨基酸、酮 类等,赋予食品独特的风 味和香味。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第24讲)
成分是咖啡碱、茶碱等;存在于啤酒中的苦 味物质是啤酒花,由田菊科植物的雌花经水蒸气
蒸馏而得,属于多烯类化合物;存在于柑橘、桃 、杏仁、李子、樱桃中的苦味物质是黄酮类、 鼠李糖、葡萄糖等构成的糖苷;存在于胆汁中的 苦味成分主要是胆酸、鹅胆酸及脱氧胆酸。
第二十一页,共40页。
烹饪加工中可能产生苦味的因素 ➢热加工时火候未掌握好,使原料焦煳产生苦味 ➢使用的调味品本身有药苦味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第24讲)
第一页,共40页。
第二节
基本味道及其呈味机理
第二页,共40页。
一、酸味及酸味物质
1、 酸味的机理
➢ 酸味是由H+刺激舌粘膜而引起的味感
,H+是定味剂,A-是助味剂 ➢ 在同样的pH值下,有机酸比无机
酸的酸感更强
➢ 多数有机酸具有爽快的酸味,而多数无机 酸一般具有不愉快的苦涩味,极不适口, 所以,通常无机酸不被用作酸味剂
➢热加工时,产生的苦味氨基酸和苦味低肽物质, 使菜肴带有苦味萜类 ➢加工禽、畜、鱼类的胆囊被弄破,使菜肴产生苦味
第二十二页,共40页。
四、咸味及咸味物质
1、咸味形成的机理
阳离子产生咸味
➢氯化钠和氯化锂是典型咸味的代表
➢钠离子和锂离子产生咸味
阴离子抑制咸味 ➢较复杂的阴离子不但抑制阳离子的味道, 而且它们本身也产生味道
柠檬酸在食品工业中应用更为普遍。
第十一页,共40页。
二、甜味及甜味物质
沙氏理论认为:甜味的产生是由于甜味分子 上的氢键供体和受体与味觉感受器上相应的受 体和供体形成氢键结合,呈甜味物质分子内的
氢键供体和受体之间的距离在30 nm左右。
我国化学家曾广植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他的味觉 板块假说:即味信息的转译取决于不同受体板块所发 出的低频声波振动的频率范围,从而产生各种不同“ 色彩”的酸甜苦咸味感,但他的假说还没有通过实验 来确证。
蒸馏而得,属于多烯类化合物;存在于柑橘、桃 、杏仁、李子、樱桃中的苦味物质是黄酮类、 鼠李糖、葡萄糖等构成的糖苷;存在于胆汁中的 苦味成分主要是胆酸、鹅胆酸及脱氧胆酸。
第二十一页,共40页。
烹饪加工中可能产生苦味的因素 ➢热加工时火候未掌握好,使原料焦煳产生苦味 ➢使用的调味品本身有药苦味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第24讲)
第一页,共40页。
第二节
基本味道及其呈味机理
第二页,共40页。
一、酸味及酸味物质
1、 酸味的机理
➢ 酸味是由H+刺激舌粘膜而引起的味感
,H+是定味剂,A-是助味剂 ➢ 在同样的pH值下,有机酸比无机
酸的酸感更强
➢ 多数有机酸具有爽快的酸味,而多数无机 酸一般具有不愉快的苦涩味,极不适口, 所以,通常无机酸不被用作酸味剂
➢热加工时,产生的苦味氨基酸和苦味低肽物质, 使菜肴带有苦味萜类 ➢加工禽、畜、鱼类的胆囊被弄破,使菜肴产生苦味
第二十二页,共40页。
四、咸味及咸味物质
1、咸味形成的机理
阳离子产生咸味
➢氯化钠和氯化锂是典型咸味的代表
➢钠离子和锂离子产生咸味
阴离子抑制咸味 ➢较复杂的阴离子不但抑制阳离子的味道, 而且它们本身也产生味道
柠檬酸在食品工业中应用更为普遍。
第十一页,共40页。
二、甜味及甜味物质
沙氏理论认为:甜味的产生是由于甜味分子 上的氢键供体和受体与味觉感受器上相应的受 体和供体形成氢键结合,呈甜味物质分子内的
氢键供体和受体之间的距离在30 nm左右。
我国化学家曾广植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他的味觉 板块假说:即味信息的转译取决于不同受体板块所发 出的低频声波振动的频率范围,从而产生各种不同“ 色彩”的酸甜苦咸味感,但他的假说还没有通过实验 来确证。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食醋
主要成分:90%以上的水分,
酸味成分:醋酸含量为3 %~5%,
其他成分:乳酸、琥珀酸、 各种氨基酸、醇类、酯类和 糖分等,在调制时还加入适 量的糖色作调色料。
食醋在烹调中的主要作用是:
①增加菜肴香味,除去不良味道和气味。
②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促进原料中钙、磷、 铁等无机物的溶解,以利于消化吸收。
需要指出:在如此众多的咸味物质中,唯有食盐是最完 美纯正的咸味剂,不仅仅因为是它的口味,而是由于它在 人体生理平衡(特别是体液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
4、其他咸味剂
五、辣味及辣味物质
1、呈味机理 辣味刺激的部位在舌根部 的表皮,产生一种灼痛的感
觉,严格讲属触觉
辣味物质的结构中具有起
定味作用的亲水基团和起助
1.蔗糖 蔗糖的化学组成和有关性质在碳水化合物 一章中已经介绍过了。 市售的食糖主要成分便是蔗糖,因结晶的 粗细和杂质含量有白砂糖、绵白糖、冰糖、 赤砂糖、红糖、黄糖等商品名称。 蔗糖是用量最大的甜味剂,它本身就是生 热量相当大的营养素。
2.麦芽糖 麦芽糖是淀粉在淀粉酶存在下 水解的中间产物。 其甜度仅为蔗糖1/3强。 通常用作调味品的麦芽糖制品 称为饴糖,是糊精和麦芽糖的混 合物,其中糊精占2/3,麦芽糖 占1/3。在菜肴制作(如烤乳猪、 北京烤鸭)和面点制作中,常用 饴糖作为调料。
人的唾液的酸碱性----pH=6.7~6.9
所以人们对常见的大多数食物不觉得有酸感。 食物的酸碱度<pH=5.0时,才会产生酸感。 食物的pH < 3.0时,强烈的酸感 因此,酸性食物溶解于唾液时,便离解产生 H+,但只有其pH值低于唾液的pH值时,才会 产生酸感。
缓冲溶液及其他食物特别是糖的存在
3、蜂蜜 •性质:蜂蜜是一种淡黄色至红黄色的半透明的粘 稠浆状物,当温度较低时,会有部分结晶而呈浊 白色。可溶于水及乙醇中,略带酸味。 •组成:葡萄糖36.2%,果糖37.1%,蔗糖2.6%, 糊精3.0%,水分19.0%,含氮化合物1.1%,花粉 及蜡0.7%,甲酸0.1%,此外,还含有一定量的铁、 磷、钙等矿物质。
甜度:用来表示甜味强度的大小 物质的甜味强度(或称为甜度),是靠人的感 官来直接测定。 通常情况下以5%或10%的蔗糖溶液在20℃ 时的甜度为100,把其它甜味料在同样条件下 通过感知测得的甜度与蔗糖的甜度的比值作 为其相对甜度。 如蔗糖为100,麦芽糖:60,葡萄糖70,甘 露醇:69~71,甘草苷250,甜叶菊苷300。
•凉味原来也属于令人不愉快的味型,目前随着人 们口味的变化以及对薄荷功效的认识加深,也越来 越喜欢这种味型了。凉味的典型呈味物质是薄荷醇, 在菜肴或食品中添加适量的薄荷汁液、薄荷油或薄 荷醇,菜肴或食品会产生清凉的味感。
•薄荷的嫩叶既可以泡茶 喝,也是一种良好的烹 饪原料。 •目前,在烹饪加工当中, 经常把薄荷的凉味与甜 味或者水果味组合使用, 在凉菜、冷制饮品和点 心中都有应用,是夏季 的理想味型,具有清凉 解暑、清心醒脑的作用。
6、柠檬酸
又名枸橼(juyuan)酸, 化学名称:3-羟基-3-羧基戊二酸。 结构: CH2COOH CH2COOH 性质和应用:柠檬酸是无色透明晶体,易溶于水和乙醇, 在20℃的水中溶解度可达到100%,在冷水中的溶解度 大于热水。 柠檬酸在果蔬中分布很广,酸味柔和优雅, 入口即有酸感,后味持续时间较短。在制作拔丝类菜肴 及一些水果类甜菜时,都因为原料中含有一定量的柠檬 酸,使菜肴的酸味爽快可口。 柠檬酸在食品工业中应用更为普遍。 HO-C-COOH
结构:HO-CH-COOH
CH2-COOH 性质:苹果酸为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吸湿性 强,无臭,存在于一切植物果实中,具有略带刺 激性的爽快酸味感,略有苦涩味,但其后味持续 时间长。
应用:苹果酸在烹饪行业中可用作甜酸点心的 酸味剂,在食品工业中用作果冻、饮料等的酸味 剂,一般的用量为0.05%~0.5%。
其中以肌苷酸鲜味最强,鸟苷酸次之。
其中核苷酸中肌苷酸和鸟苷酸都具有强鲜味。 动物性原料的肌肉(如畜肉、禽肉、鱼肉等), 在的成熟过程中,核苷酸降解产生肌苷酸,使 这些肉类食品富有鲜味。植物性原料(如竹笋、 莴苣、豆芽、蘑菇、香菇等)中富含鸟苷酸, 使这些蔬菜和食用菌呈现特殊的鲜味。呈味的 核苷酸在烹调中具有突出主味、倍增鲜味、改 善风味、排除和抑制异味等作用。核昔酸与味 精混合使用,两者以1:1质量比混合,鲜味最强。
味作用的疏水基团
热辣味
指在口腔中引起的一种烧 灼的感觉,呈味物质在常温 下不刺鼻,在高温加热时也 能刺激咽喉粘膜,说明这种 具有热辣味的物质在常温下 挥发性不大。
辛辣味 辛辣味物质是一类除辣 味外还伴有较强烈的挥发 性芳香味的物质。即同时 刺激口腔粘膜和鼻孔嗅上 皮的具有冲鼻刺激性的辣 味。葱、蒜、生姜、洋葱 乃至胡椒粉都有这种效果。
③刺激食欲,有利于消化。
④能防果蔬的褐变。
⑤具有防腐作用。
4、乳酸
•化学名称:α-羟基丙酸( 2-羟 基丙酸)。 •结构:CH3-CH(OH)-COOH •存在:泡菜、酸菜、酸奶, •应用:在合成醋、辣酱油和酱 菜的制作中,加入乳酸作酸味剂。
•泡菜的酸感和脆嫩风味,主要 因乳酸的作用而引起。
5、苹果酸 化学名称:α-羟基丁二酸。
烹饪原料中的涩味都出现在植物性原料中,最突 出的涩味成分是单宁和草酸,例如茶叶的涩味就是 由单宁所引起的,而菠菜的涩味则由草酸(乙二酸) 所引起。在多数情况下,涩味被作为异味,用焯水 等方法除去,只有某些轻微的涩味物质被作为风味 物质,例如茶叶。 涩味物质:单宁――茶叶、明矾
草酸――菠菜
八、凉味及凉味原料
4.糖精
新糖精,学名为环己基亚胺磺酸钠。
老糖精的学名为邻苯甲酰磺酰亚胺钠,其甜 度是蔗糖的500~700倍,溶液中只要含有10- 6mol/L浓度的糖精,人们立刻就有甜味感。 但当它的浓度超过0.5%时,就会产生苦味。加 热煮沸也会使糖精溶液产生苦味。
三、苦味及苦味物质
凡是过于苦的食物,人们 都有一种拒食的心理。但由 于长期的生活习惯和心理作 用的影响,人们对某些带有 苦味的食物,例如茶叶、咖 啡、啤酒,甚至有苦味的蔬 菜如苦瓜等,却又有特别的 偏爱,从而吃这些食物,成 了一种嗜好,倘若不苦便失 去了风味。
六、鲜味及鲜味原料
日本学者力图把鲜味作为一种基本味,认为鲜 味是氨基酸、肽、蛋白质和核苷酸的信息。 然而直至今日,我们还没有发现鲜味在生理上 的特征感受器。所以我们只能在口语中表达诸如 鱼鲜、肉鲜、海鲜等等概念,却也不可能建立令 人信服的鲜味机理来。对于目前公认的40多种具 有鲜味感的化合物,西方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 他们认为鲜味只是一种味觉增效作用,而不是一 种基本味。
苦味物质因品种不同,其苦味的化学成 分也不完全相同。存在于咖啡、可可、茶 叶等原料中的苦味成分是咖啡碱、茶碱等; 存在于啤酒中的苦味物质是啤酒花,由田 菊科植物的雌花经水蒸气蒸馏而得,属于 多烯类化合物;存在于柑橘、桃、杏仁、 李子、樱桃中的苦味物质是黄酮类、鼠李 糖、葡萄糖等构成的糖苷;存在于胆汁中 的苦味成分主要是胆酸、鹅胆酸及脱氧胆 酸。
1、谷氨酸钠(味精) 现代产量最大的商品味精就是L-谷氨酸的一钠盐, 其构型式为: L-谷氨酸一钠
其D型异构体无鲜味。 商品的谷氨酸一钠含有一分子结晶水,易溶于 水而不溶于酒精,纯品为无色结晶,熔点1苷酸
R=OH,5,-黄苷酸
七、涩味及涩味原料
在烹饪和食品工业中,涩味属于异味,也是一种 不作用于味蕾,而是刺激到触觉的末梢神经所引 起的感觉,即是作用于口腔粘膜(尤其是舌粘膜) 引起粘膜蛋白质凝固而产生的一种收敛性的感觉。
典型的食物模型是未成熟的柿子。
许多未成熟的水果和某些蔬菜(菠菜、竹笋等)常 有涩味感。 无机物中的明矾是典型的涩味物质。
较复杂的阴离子不但抑制阳离子的 味道,而且它们本身也产生味道
2、主要的咸味物质
分类 主要咸味者 兼有咸味及苦味者 主要为苦味者 举例 NaCl、KCl、NH4Cl、
NaBr、NaI
KBr、NH4I MgCl2、MgSO4、KI
兼有不愉快味及有苦味者
CaCl2、CaCO3
3、食盐
食盐基本成分都是氯化钠。 人类使用食盐的历史,已很难查考,但以NaCl作为唯一 的咸味剂,则是古今中外均是如此,它也是人类使用的第 一种化学调味剂。也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营养素。 食盐(NaCl)的稀水溶液(0.02~0.03mol/L)有甜味,较 浓(0.05mol/L以上)时则显纯咸味或咸苦味。 最适口的咸味浓度--0.8%~1.0%。 过高或过低都使人感到不适。
•蜂蜜是各种花蜜在甲酸的作用下转变而来的,即 花蜜中的蔗糖转化为葡萄糖和果糖。两者的比例 接近1:1,所以蜂蜜实际上就是转化糖。
蜂蜜在烹调中是常用甜味剂,应用于糕点和风 味菜肴的制作中。它不但有高雅的甜度,而且营 养价值也很高,还是传统的保健食品。 由于蜂蜜中转化糖有较大的吸湿性,所以用蜂 蜜制作的糕点质地柔软均匀,不易龟裂,而且富 有弹性。 但在酥点中不宜多用,否则制品很快吸湿而失 酥。
烹饪化学
第二节
基本味道及其呈味机理
一、酸味及酸味物质
1、 酸味的机理
酸味是由H+刺激舌粘膜而引起 的味感,H+是定味剂,A-是助 味剂
在同样的pH值下,有机酸比无机 酸的酸感更强
多数有机酸具有爽快的酸味,而 多数无机酸一般具有不愉快的苦 涩味,极不适口,所以,通常无 机酸不被用作酸味剂
二、甜味及甜味物质
沙氏理论认为:甜味的产生是由于甜 味分子上的氢键供体和受体与味觉感受 器上相应的受体和供体形成氢键结合, 呈甜味物质分子内的氢键供体和受体之 间的距离在30 nm左右。
我国化学家曾广植在此基础上,又提 出了他的味觉板块假说:即味信息的转 译取决于不同受体板块所发出的低频声 波振动的频率范围,从而产生各种不同 “色彩”的酸甜苦咸味感,但他的假说 还没有通过实验来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