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目录学的发展与未来
浅谈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浅谈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f3b9caa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dd.png)
浅谈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
目录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18世纪,它包括编目学、检索学、目次学和索引学四个部分,它专注于对文献资源的收集、贮存、管理和有序检索,以便于科学研究中的资源检索,是学术研究的重要支持。
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已不可忽视。
首先,目录学丰富了文献资源,其中包括图书、报刊、新闻、学位论文、标准文件等,而这些资料可以为学术研究者提供极大的帮助。
其次,目录学可以帮助学术研究者快速而方便地检索到想要的信息,节约了大量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最后,目录学允许学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轻松获得资源,从而为学术研究助力。
此外,目录学还能够促进学术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目录学可以帮助研究者利用全球化网络资源,从而极大地减少了学术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时间成本,极大地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录学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它不仅可以为学术研究者提供大量的信息,而且可以极大地提高学术研究者的工作效率。
因此,我们应当对它给学术研究带来的巨大支持表达衷心的感谢。
此外,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作者们应当有足够的意识来重视目录学,特别是如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改进文献的质量和提高学术研究的效率,以更好地满足学术研究者的需求。
总之,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
助学术研究者快速检索到想要的文献资源,而且可以促进学术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只有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才能更好地实现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的贡献。
对我国当代目录学理论研究轨迹,路向的辨析
![对我国当代目录学理论研究轨迹,路向的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1b1d12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fa.png)
对我国当代目录学理论研究轨迹,路向的辨析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我国目录学理论研究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中国的各种学术研究者和社会学家对目录学理论学习和研究已经开始。
它们不仅包括不同国家的研究者,而且还包括来自中国各地区的研究者。
在过去几十年里,目录学理论研究在我国不断发展,又一次出现了不同的风格和方向。
首先,最重要的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初,我国的学者开始从信息文化的角度审视目录学理论,并从西方理论和研究结论中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应用,以期结合中国文化特色,解决中国目录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满足中国文化发展的需要。
在这一时期,我国学者不仅浅学西方目录学理论,而且把它们引入到中国目录学理论研究中,在目录学理论研究的诸多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次,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我国的学者开始以更加全面的方式研究目录学理论,他们从整体上来看目录学,以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角度研究和评价当代目录学理论。
同时,他们也开始研究从信息组织的角度在不同的语境下如何中国化信息组织方法,从而更好地遵循中国文化发展的要求。
再次,从21世纪初至今,我国目录学理论研究在不断发展和发展中,以满足中国当代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不断思考并实践中国目录学理论研究与信息社会化和网络化等有关的问题。
而这一发展轨迹,不仅反映了中国目录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也代表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步伐。
综上所述,我国当代目录学理论研究轨迹路向的辨析反映了我国目录学理论研究在历史上的发展趋势,以及当代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
从概念到实践,从领域深化到体系梳理,从学科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我国的目录学理论研究都取得了大的进步。
总之,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录学理论研究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国目录学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探讨
![我国目录学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929cae28aaea998fcc220e4e.png)
藏情况的 目录, 人为积 累” 是“ 起来 的文献的记 录, 通常称为“ 馆藏 目录” 而 目录学 中所指 的 目录 , , 既
包括反映实藏情况 的一种 目录, 还包括一些其他的
清代 目录学的主要特征是编制体例完善并形成 众多流派。其主要有专事考辩 流传典籍真伪的“ 较
维普资讯
第 3 卷第 2 2 期 2O O6年 4月
青海民族 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RN L 0 NGHA AT 0N 唧 SⅡ T T r 0U A F QI IN 1 AL S I U1 E ( c l c ne ) s i i cs o ase
外, 还要研究书 目 情报服务 、 目工作组织管理和现 书 代化技术在书 目工作中的应用等问题 。单就书 目 方
法来说, 它不只研究书 目的编制方法 , 同时涵盖 了索 引、 文摘等所有二次文献的编制方法。另外 , 随着 目
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 , 出现 了一些分支学 又
更深层次的比较系统的有关经籍书录编制理论的 研
V0L. 2 N0. 3 2
Apr 2 06 .0
我 国 目录 学发 展 趋 势 和 研 究 方 向探 讨
张 红 岩
( 青海民族学院, 青海西宁8 00 ) 107
摘 要 : 文从 目录学的产生和发展 、 究 目 学的意义等 方面 , 传统 目录的研 究 内容 。 讨 了我 国 目录学今后 的发 本 研 录 分析 探
雠 目录学派 ” 偏重鉴 别 书籍 版本 的“ , 版本 目录学 派” 以“ 章学 术 , , 辩 考镜 源流 ” 为宗 旨的“目录学 派” 。侧 重于学 术传 承及学 术史研 究 的章学诚 的
目录学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和价值1500字
![目录学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和价值1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0acbadf7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21.png)
目录学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和价值1500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展与深入,与现代文学文献的整理和挖掘息息相关。
构筑系统的现代文学文献理论,进行文献实践的具象研究,建立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各分支学科,总结现代文学文献建设的经验教训,能够为现代文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现代文学目录学是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目录学必须从古典目录学中汲取营养。
上篇研究目录学理论问题,梳理了目录学的理论脉络,厘定了目录和目录学的概念。
揭示了目录学重要的意义,认为它是指导读书问学的门径,进行科学研究的指针,也是文化学术的载体。
科学地认识书目分类,以书目的内在特征为基础,按不同的标准对书目进行类分。
书目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结构,一般由前言、目次、正文、辅助资料组成。
分类是目录编制的前提和基础,在图书分类的基础上编制目录是我国目录学最重要的民族传统。
四部分类法在我国古代目录分类中占统治地位,近代以来随着文献的变化,改用科学体系类分图书,逐渐形成以《中图法》为代表的五分法。
中篇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目录的类型。
从现代文学诞生到现在,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目录实践,使现代文学目录具备了目录的主要种类。
诸作家作品目录和个人著述目录是现代文学目录中最为重要的两种类型,对现代文学的整体研究和作家个人研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前者如《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反映了现代文学的概貌;后者包括个人.著述编年目录和个人著述研究目录,能反映一个作家的生活、创作的发展脉络,提供一个作家的传记资料和研究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专题目录发展迅速、成果显著。
鲁迅研究领域里,专题目录的编制最为完备,既有版本目录,也有各体创作的研究目录。
现代文学的发展还与新兴的传播媒介如期刊、报纸密不可分,其流传则与图书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此,现代文学目录产生了—些新的形式,如期刊目录、报纸目录、馆藏目录、联合目录等。
现代文学索引尽管成绩不大,但研究者所做的努力,是应该肯定的。
浅析中国文献目录学的发展
![浅析中国文献目录学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c31cedc700abb68a982fb51.png)
浅析中国文献目录学的发展作者:孟一帆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8期内容摘要:文献目录学是研究文献著录的学问,是研究文献要首先接触到的领域。
从先秦文学开始,没有书名或者作者名称,为后人带来不小的麻烦,阅读起来非常不方便,比如《孟子》《公孙龙子》之类。
直到汉朝的时候,朝廷才开始注重目录的收录,搜集民间的文献,希望能弥补战乱带来的文字损失,于是也就开始有了文献的目和录。
关键词:文献学文学魏晋以后,书籍日多,目录学也有相应的变化。
采用了新的分类法,把《七略》的六分法改为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
宋代目录学,大致可分为两派。
一派是重视书籍的分类,注意分类的义例,这以郑樵的《通志》为代表。
另一派是重视书籍的解题。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都属于这一派。
他们也不是不讲分类,但重点是在于各书的解题上。
宋元之际,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其中的《经籍考》,有七十六卷之多。
《经籍考》只是一部书一部书地介绍其要点,这是跟《别录》很不相同的。
但由于收罗的材料多,便于参考。
清乾隆间,在修《四库全书》的同时,分别为著录及存目的所有书籍撰写提要,其中包括作者介绍、全书内容和流传情况,并论述书中得失、辨订书中文字。
全部提要,由纪昀定稿,汇集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百卷,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
经部有《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十类。
史部有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十五类。
子部有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语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十四类。
集部有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五类。
各部有总序,每类有小序,论述学术流变及分类旨趣。
这是目录学史上的一部空前巨著,在区分类别及论述学术源流、评价各书高下等方面,间有新意,而粗疏草率之作也不少,在使用时须作具体的分析。
目录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重读杜定友先生的《中国无目录学论》有感
![目录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重读杜定友先生的《中国无目录学论》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60d6a2c8240c844769eaeeca.png)
L 这部 著 作 的 卷 七 之 少
。
题为
:
《中 国
我 国 之 有 目录 学 垂数 千 年
,
。
古 者 图书
,
无 目录学 论 》
短小
,
,
故编 目之 法
。 。
,
不 求 其详
, ,
,
藏 书之所
, ,
,
பைடு நூலகம்
半 个 多世 纪 以 来
国无 目录学
”
这 篇 文章 除 了 被 我 国
“
多 在秘 阁 学之 士
,
鲜有公 开
学 的 发展 方 向 等 一 系 列 问 题 到的 见解
, ,
以及 未 来 目录
:
中国 无 目录 学者
。
提 出 了自己 独
而 无 今之 目录 学
,
①
,
其 中许多 思 想
, 。
,
在其 问世 五 十 多
这 段 话 的 意 思 大体 是 说 学 的 研究 代
, ,
我 国关于 目录
。
年 后 的 今天
首先
, ,
《 七 略》 四 库》 这 样 的 目录 及《 书 分 门别 类地 组 织 起来 应该 明 确 的 是
, , , , 。 ,
认 为 杜 先生 是 持 中 国 无 月 录 学 之 观 点的 看 法
是 对 这 篇 文 章及杜 先生 的 原意 从 根 本 L
,
象
足 以把所 有 图
,
的 曲解 学
,
杜 先 生 的 观 点 并 非 是 中 国 无 目录
哉
期古 之 目录
,
自印刷 发 明
, 。
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考研必备
![中国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 武汉大学图书馆学考研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ec3b7df1f61fb7360a4c6505.png)
第二章 中国目录学的产 生与发展
16
六、近代目录学思想
近代目录学思想主要沿着两条线演变。 ●其一,由导读目录而沿推荐文献、传播思想之路演变。 ●其二,由公共图书馆藏书目录而沿方便检索之路演变。 无论是哪一路向,读者无疑是学者们关注的中心。 1925年,梁启超在《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一 文中说:“著书足以备学者顾问,实目录学家最重要之 职务也。”这可以看作是近代目录学家对目录功能的一 个最好总结。
12
五、《读书次第》 读书次第》 六、《经籍举要》与《书目答问》 经籍举要》 书目答问》 七、近现代导读书目
从道宣之《转读录》到清末文化冲突期之各种导读目录的出现, 可以看出导读目录明显不同于教育之导读与一般之目录。教育 之导读主要是在教学中实现的,一般之目录主要目的并不在于 导读,而首先在于对文献的整理,至于其实际可用于读书治学 则是目录功能多样化的体现。现代目录之解题主要是用于指导 阅读而不是像古代那样对图书著者、内容等作学术考辨。
一、早期官方文献整理
主要体现为官府档案整理。
二、《别录》与《七略》 别录》 七略》
《别录》:我国第一部综合性提要目录; 《七略》: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共分辑略、六艺略、诸子 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等部分。 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 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回页首
专科目录的产生 佛经的翻译传播与《汉录》 佛经的翻译传播与《汉录》
•佛道目录也可看作是专科目录或特种目录。由于一 般目录皆不收道释图书,故长时间里道释目录单独 发展,自成体系。《汉录》就是三国时期朱士行翻 译佛经的目录。
例谈中国古代目录学兴起与发展
![例谈中国古代目录学兴起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b27da7f0b1c59eef8c7b423.png)
例谈中国古代目录学兴起与发展作者:杨昕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4年第07期[摘要] 目录学是历史研究需要掌握的四把钥匙之一,有助于我们了解各个历史时期文献的著述、收藏、流传等情况,是学术领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录学也成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活动的线索和桥梁。
本文将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为线索对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兴起与发展流变作一阐述。
[关键词] 目录学;《七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都清楚研究中国历史要掌握的四把钥匙:年代学、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学、目录学。
由此可见目录学所占的重要地位。
目录有助于我们了解各个历史时期文献的著述、收藏、流传等情况,是学术领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目录学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产生、兴起、发展直至当代目录学,一直以来都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这也可以说是目录学重要功能的体现,即目录学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活动的线索和桥梁。
本文将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为代表对目录学的兴起与发展进行一些阐述。
一、中国古代目录学体系的形成汉代刘向、刘歆父子通过《别录》和《七略》建立起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目录学体系,开创了古代的目录学。
《隋书·经籍志·簿录篇》序云:“孔子删书,别为之序,各陈作者所由。
韩、毛二诗,亦皆相类。
汉时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剖析条流,各有其部,推寻事迹,疑则古之制也。
自是之后,不能辨其流别,但记书名而已。
博览之士,疾其浑漫,故王俭作《七志》,阮孝绪作《七录》,并皆别行。
大体虽准向、歆,而远不逮矣……”这段话实际是在追溯古代目录学的渊源及发展流变的情况,作者认为刘向《别录》、刘歆《七略》是目录学的“古之制”,这和后世学者的看法也是一致的。
《别录》成为综合性群书的开创之作,《七略》则是比较正规的综合性群书目录。
从我国目录学家的治学之道看目录学发展成就
![从我国目录学家的治学之道看目录学发展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c5848f8dd4d8d15abe234e96.png)
从 我 国 目录学 家的治学之道看 目录学发展成就
蒙 超
南 宁 学 院 ,广 西 南宁 5 5 0 0 2 2
F r 0 m o u r c o u n t r y b i b l i o g r a p h e r t h e s t u d y o f t h e wa y s e e b i b l i o g r a p h y a c h i e v e me n t s
Me n o l l e g e , Gu a n g xi 53 00 2 2
经 、子 、史 、集 ,至 唐 人编 撰 《 隋书 经籍 志 》才 正式 确定 “ 经 、史 、子 、集 ” 的名称 和 顺序 。 自此 ,四部 分 类法 一直 被后 人延 用 千 多 年 ,直至 西学 广泛 传人 中 国后 的 1 9 世 纪才 出现 新 的 图书分 类体 系 。 北 宋 时 我 国正 式 使 用 “ 目录 学 ”这 个 目录学;目录学家;治学之道 ;发展 成就 名词 。北 宋 王尧 臣等 编 《 崇文 总 目》 ,南宋 Ab s t r a c t 晃公 武撰 《 郡 斋读 韦志 》 ,南宋 尤 袤撰 遂 I h r o u g h o u t h i s t o r y, s ¥  ̄ c e a n c i e n t t i me s ,C h i n a s 初堂书 目 ,南 宋 陈振 孙 撰 《 直 斋 书 录 解 b i b l i o g r a p h e r i s n o l a c k o f p e o p l e, i t’ s t h e wa y 题 》 ,是 宋代 四大 书 目。 o f s t u d y a d e q u a t e l y, p r a i s e f o r t h e p e o p l e o f 宋 代 著 名 学 者 郑 樵 著 的 通 志 校 雠 t h e wo r l d. L e a v i n g t h e b i b l i o g r a p h y mo n o g r a p h i s 略 》是 一部 重要 的 目录 学理 论著 作 。它在 编 e m e r g e i n a n e n d l e s s s t r e a m, c o m p o s e t h e i mm o r t a l 制 书 目、图书 著录 分类 和 内容提 要等 方 面提 me l o d y 出了理 论性 的 见解 ,为 目录 学的 形成 和发 展 Ke y wo r d s 作 出 了重要 贡献 。郑 樵在 《 校 雠 略》 中总结 b i b l i o gr a p h y; b i b l i o g r a p h e r ;t h e wa y o f d o i n g 了他编 志书 的经 验 ,补 前人 之不 足 ,详辨 得 s c h o l a r l y r e s e a r c h ;a c h i e v e me n t s o f d e v e l o p m e n t 失 。他 认为 以前 国 家收集 图书 不得 其法 ,提 出 即类 以求 、旁 类以 求 、因地 以求 、因家 以 前言 读 书 治 学 ,如 何 入 门 ? 清 朝 史学 家 王 求 、求 之公 、求 之私 、 因人 以求 、因代 以求 求 书八 法” ,目的是 要使 官府 藏书 尽可 鸣 盛在 其 名著 《 十 七史 商榷 》 中开 宗 明义地 的 “ 失 传之 书 ) 。他 以 为不 说: “ 目录 之学 ,学 中第一 紧要 事 ,必 从此 能 完备 ,天下 无 亡书 ( 问 途 ,方 能 得 其 门而 入 ,然 此 事 非 苦 学 精 论 求 书 、 校 书 还 是 修 书 ,要 想 收 到 显 著 成 究 , 质之 良师 ,未 易 明也 。”他 又说 : “ 凡 效 ,提高 质量 ,就 应该 选 贤任 能 ,并使 校雠 久其 任 ” ,即把 它作 为终 生事业 。 读书 最 切要 者 , 目录之 学 。 目录 明 ,方 可读 之 官能 “ 明朝杨 士 奇等 人编 有 《 文 渊阁 书 目》 , 书 ,不 明 ,终是 乱读 。 ”其 意为 :掌 握 了 目 录 和 目录学 知识 ,就 能 心知 肚 明 ,避 免迷 航 后 来张 宣 又编 了 内 阁书 目》 ,可 供查 考明 与徒 劳 ,循 目录 途径 去 探求 祖 国的丰 富文 化 朝 的藏 书情 况 。 清 纪 昀主 编的 《 四 库全 书总 曰提 要 》是 遗 产 ,有 事半 功 倍之 效 。因此 , 目录 学是读 书 治 学 的 入 门 向导 ,是 开 启 人 类 智慧 的 钥 我 国古 代最 大 的一部 官修 图书 目录 。 清 代学 者 、 目录学 家章 学诚 的 《 校雠 通 匙 ,是科 学研 究 的指 南 。 校 雠略 》之后 又一 1典册华章,交相辉映,治学精神,千古 义 》 ,是继 郑樵 通 志 ・ 部 目录 学重 要理 论著 作 。章学 诚提 出 “ 辨 章 流芳 目录 之 学 ,在 我 国 源 远 流 长 ,最 早 可 学 术 ,考镜 源流 ” 的 目录 学 思想 ,和互 著 别 追 溯 到 公元 前 1 世纪 。汉 成 帝派 陈 农 收 集 图 裁 的方 法对 后世 影 响深远 。 清 代 目录 学 家 、 藏 书 家 姚 振 宗 一 生 钻 书 ,建 立皇 家 藏书 机构 ,并 指 定刘 向等 人校 勘 整理 。刘 向继承 和发 展 了前 人校 书和 编制 研 目录 学 ,所 成 专 著 ,有 惊 人 之量 。单 就 《 二 十 五 史 补 编 》 所 收 关 于 史 志 目录 的 补 目录的 经验 ,校定 文字 ,按 内 容分 类编 目, 编写了 《 别 录 》 ,刘 向去世 后 ,他 的儿 子刘 作 、校 正 、考 证 三 类 全 部 撰 著 统 计 ,姚 振 8 0 多 万 言 ,而 其 他 歆 继续 这项 工 作 ,编成 了 《 七 略》 。这 两部 宗 一 人 撰者 五 种 ,约 1 二 十 四人 ,合计 撰 著 二十 七 种 ,约 1 5 0 多 万 目录 内容基 本 相同 ,一 详一 略 ,分 f ] N 类地 系统 地 反映 了我 国 西周 至西 汉末 年 图书 的状 言 ,一人 的工 作量 超过 了二十 多人 的工 作总 况。 《 七略 系将全 部校 定 本分 成六 艺 、诸 量 。这 需 要多 么大 的毅 力 ! 近 代 著 名 目录 学 家 余 嘉 锡 ( 1 8 8 4 — 子 、诗 赋 、数 术 、兵书 、方 技六 略 ,每 略又 1 9 5 5 ) ,他一 生读 书涉 猎极 广 ,终生 勤 学不 分若 干种 ,略有 大序 ,种 有 小序 ,分 别说 明 史 、子 两部 ,宋 以前 大 小 类 目的意 义 ,称 之为 辑略 ,冠于六 略 之 辍 ,知 识 渊博 。 自称 “ 书 未 见者 少 ;元 明以后 ,亦 颇涉 猎 ” 。他治 首。 《 别录 》和 《 七略 》是 我 国现 存 最早 的 图书 目录 ,为我 国 图书 目录学 的形 成 奠定 了 学 的主 要 方面 就是继 承 乾嘉 文献 考据 学 的传 统 ,以 目录 学 为治学 角 度 ,重视 掌握 目录 以 基 础 。也 是世 界最 早 的 目录学 论著 。 6 岁就 开 始 目录学 研 自此 以后 ,历朝 历代 又相 继 出现 多种 撰 求 博通 群书 。 余嘉锡 从 l 究 ,1 7 岁开 始 考证 《 四库 全 书总 目提 要》 , 著 和著 名 的 目录学 家 。 O 万字的 《 四库全 书总 目 提 要 辨证 》 苟 勖 泰始 十年 领秘 书监 ,与 中书令 张华 撰 写 出8 2 4 卷 。 等 依刘 向 别 录 整理 宫 内藏 书 。他们 用 了 四库 全书 总 目提要 辨证 》一 书 博大 精 大约6 年 时 间 ,对 1 0 万余 卷 图 书进 行 整 理 复
第二章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06155e3524de518964b7db9.png)
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
1.1 从先秦到两汉:古典目录学的产生 1.2 三国两晋南北朝与唐宋:古代书目工 作的发展与古代目录学理论的初步探讨 1.3 元明清:古代书目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与古代目录学理论的总结 1.4 中国目录学的近代化历程 1.5 中国目录学的现代化历程
第一节
从先秦到两汉:古典目录学的产生
三、20世纪中国目录学研究的局限
中国目录学现代化的历史是西方目录学的引进并逐渐占据 主导地位的历史。西方目录学之所以能占据主导地位,其技术 上的可操作性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追求技术上的可操作性 使西方成功地发展出了一系列的排检方法,其排检方法能成功 地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书目工作及书目情报服务的自动化。 相反,中国传统目录学因注重辨考学术源流从而使其方法具有 极强的人类智能因素,因而难以利用计算机,实现自动化。 但书目情报深层次服务毕竟是目录学应用于社会的一个重 要方面,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虽然不是目录的本质功能,但却 是目录功能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四、古代目录学理论的初步探讨 郑樵(宋)以前对目录学的探讨不系统,散见 于各书目之序等论述中。总的来看,主要探讨了以 下三个问题: 1、对文献作用的认识。 2、对书目分类的探讨。
3、对书目方法与书目作用的探讨。
第三节 元明清:古代书目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与古代目录学理论的总结
一、官修目录:元明时期的简陋与清代的隆重 元立国时间不长,又四处用兵,虽搜掠了不少图书文献, 但却未予整理,所以也没有编制目录。 明代官修书目多简陋,多为一卷二卷之作。
文化一直处于弱势。
中国目录学的近代化虽然发生于19世纪后期,而其演变最激烈的 时期却是在甲午战争后至20世纪初期。1925年,梁启超在《佛家经录 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一文中说:“著书足以备学者顾问,实目录学
目录学现状与发展意义
![目录学现状与发展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dc7289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67.png)
目录学的发展现状与意义关键词:现代科技;传统目录;数字发展;学术功能一、目录学的学术传统从历史到现在,目录学已经存在了五百多年了,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以后历代均有专著。
南宋郑樵有《通志.校雠略》,至清代,章学诚著成《校雠通义》,更总结了目录学的丰富经验。
反映我国古代著述的规模最大、最全的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目录学的作用可以称为一部“历史电影”,各种文献是该部电影的各个主角,而该部“电影”讲的就是这些主角的盛兴与衰落的历程。
其中在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七略》的“一略”是概述性的学术简史,“六略”著录各科的文献,因此,传统的目录学是一个内学术发展状况的具体表现。
另外,传统的目录学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种文献的学术地位。
如西晋的《晋中经簿》、东晋的《晋元帝书目》的子部图书与当时著名的历史文献相比,其一直处在主流的地位。
二、传统目录学的不足目录学的开始在历史中的“周代”,当时文献的传播媒介比较单一,仅仅体现在“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和“大众媒介”中。
虽然,目录学的传播工具已经从“驿马”“布告”转变到了“电话”“传真”“移动电话”“无线电视”,但与现在的“快餐式”的生活相比,其目录学的存在还比较渺小。
三、数字环境下的目录学发展目录作为时代的产物,同时还服务者时代。
然而,在当今时代,我国的计算机领域不断被拓宽,网络也在不断的兴起。
同时,我国的“计划生育”也在逐渐的放松,人口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网络的兴起对用户的信息需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同样在数字环境下,目录学要想继续发展,并且到达“鼎盛时期”,则必须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这种表现可以体现在“目录学的书目情报观”上,即针对现存的网络资源、数字资源等进行重新数字信息组织,建立完善的检索机制。
而“目录学的书目情报观”的控制内容,一般包括“数字资源编目”和“网络书目控制”这两个方面。
从我国目录学产生和发展过程看目录学的规律
![从我国目录学产生和发展过程看目录学的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d7533aed7c1cfad6195fa7d2.png)
、
录
新
”
与
“
天著录 ” 的方 法
在 当 时 是个 创
,
。
系 统 地阐 述 了
“
互
。
,
同 付 在 理 论 上 也 有发 展
,
如 《 古今 书 录
著
“
别裁
、
”
的 著 录 法 对索 引 作 了 沦述
、
,
复本 少
即 使 各专业 通 用 的 基 础 理 论 书 籍如
,
火
、
防潮 防虫 防鼠
,
,
保 待 清 洁卫 生
到汉 成 帝 时 刘 向等
,
,
艺 文志 其
。
”
、
“
通 史 艺文 志
。
”
两 种 新 的 类型
。
撮 其旨 意
录 而奏 之 ” 编成 了 《 别录》
《 郑樵 通 志
艺 文略 》 创 立 了 1 2 神 2 类 百家 4 3 文 献通 考 元 代 马端 临 《
,
。
子刘 欲 继 只遗 志
编 成 了 我 国第一 部 综 合 性
, , ,
。
但在
遗 传 育朴
,
。
反种 繁 育
,
作物 栽 培
、 ,
,
农业 试 验
,
统 计 等 其 复 本 不 过 三 四 本 往 往不敷 借 阅 为 丁 保 证 藏 书 完 整 和 满 足 读 者 急需 我
们设 置
J
`
严 格 制 度 延 期 借 阅 逾 期 归 还 防 止丢 摄 ; 坏 方 面 尚 需 进一 步 加 强 第六 藏 书 剔 旧 工 作 我 们 缺 乏 经验 为 了提 高藏 书 质 量 减 少 库 存压 力 我 们 也 曾将 某 些 失 去 实 用 价值
浅谈我国目录学的发展与未来
![浅谈我国目录学的发展与未来](https://img.taocdn.com/s3/m/c62954df33d4b14e852468ab.png)
决 电子 资源 的 分类 编 目与检 索问题 , 同时, 在 对 目录 学人才 培 养 过 程 中, 也 要加 强数 据
库 知 识 、网络 知 识 的教 育 , 努力 培 养 出 目录
重 要 目录 著录 以及 南宋 郑 樵 编 写的 《 通志 . 校雠略》 、 清代章学诚编著的 《 校雠通义 》 等 重要 的 目录 学 著 作 。 伴 随着 目 。 录学的发展, 我 国古 典 目录 著
与 其 它 学 科 相联 系 , 藏 书 目录 —— 《 别录 》和 现代 目录 学开 始 逐 渐发 展 起 来 。 现 代 目录 学 与 古典 目录 学 相 比 ,除了 目 《 七 略》, 都 是典 型 的 群 目分 类 目录 。 此后 ,
!
Q : 型
创 新 教 育
Sc i e nc e a nd Tec hn ol ogy I nn ov at i o n Her a l d
浅 谈 我 国 目录学 的 发展 与未 来
( 青岛市图书馆
张 媛 山东青岛
2 6 6 0 3 4 )
摘 要: 目 录学 是研 究书目 的壕制和利用, 使其在科 学文化事业中有效发挥作 用的学问。 我I = 1 目 录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 经过 了 古代目 录学和现 代目录学的发展 , 在 网络 化, 数字化的普及的2 l 世纪 , 只有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 , 才能使目录学重新焕 发活力。
我 国古典 目录 学 强 调 “ 辨 章学 术 , 考 镜 源流” , 在 指导人 们 治 学 读 书过 程 中发 挥 过
l 世纪 的今 天, 正 是 知 识 爆 录 的 功 用也 在 不 断 的丰 富 。 在 古典 目录 学 刚 西 方 目录 学 融 合 成一 个 新 的 整体 后 , 我 国现 重 要 作 用 。而 2
中国目录学发展
![中国目录学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04321430b1c59eef8c7b48a.png)
中国目录学发展作者:史秦倩来源:《世纪之星·交流版》2016年第04期我国古典目录学源远流长,内容相当丰富。
自从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定《别录》、《七略》,开创了群书目录之后,目录学就逐渐发展起来了。
及至清代,特别是在乾嘉时期,因为考据学的兴盛,目录学由原来的学术史的旁门别支转而成为当时学制士人几乎人人都要演戏的必修之课,达到了目录学的璀璨鼎盛时期。
一、中国目录学的起源中国目录学的起源有几种观点,归纳起来如下(一)起源于殷商说唐代时,魏征在所撰的《隋书·经籍志》中写:“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以为纲纪。
”这意味着他们认为在古代史官为纲纪典籍就产生了目录,现代学者中姚明达和王重民是支持这个观点的,王重民更是在《普通目录学》一书中说:“我国商朝的后期,便应该视为我国目录学的胚胎期。
”(二)起源于春秋孔子删诗书、定六艺说余嘉锡在《目录学发微》中说:“目录之学,由来尚矣!《诗》、《书》之序,即其萌芽。
”吕绍虞先生也是持这一观点,并进一步肯定《书》、《诗》之序是“群书目录”,而且还是“专科目录”和“举要目录。
”(三)始于刘向、刘歆说容肇祖在《中国目录学引论》中说:“中国目录学,始于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
”这种始于刘向、刘歆的观点也是史学界最为普遍的观点。
二、中国古代目录学史分期(一)目录学的萌芽时期目录学的萌芽时期,是从远古到公元第一世纪末年《七略》完成:奴隶社会的殷商留下了灿烂的“甲骨文化”,为了方便收藏保管和随时查找卜辞,萌发了简单的登录、排列方法与查找方法,史官就是卜辞档案材料的记录抄写与管理者,我国的史官、卜官也可以称之为抄写式编目员,当然,只能称之为简单的、朴素的。
《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史官分官守书,“官守之分职,即群书之部次。
”“古者史官既司典籍,盖有目录,一为纲纪”大概说的就是“六典之法。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更替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周易·系辞》:“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源流与发展
![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源流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ce96862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3b.png)
中国古典目录学的源流与发展目录之学,在我国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国家藏书,撰成《七略》,奠定了中国古代目录学的发展基础。
自此以后,历朝历代又相继出现多种撰著和著名的目录学家。
但随着西方目录学的引进,中国传统目录学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地位,而代之以书目情报服务、书目控制论或文献控制论[1]……。
如今人们在探讨现代文化环境下的中国古籍整理工作时,不得不再次将理性和思辨的目光转向中国古典目录学,因为中国古典目录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丰硕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中国古典目录学研究体系的博大精深和期间涌现出的杰出目录学家们的惊人成就不得不让后来者折服,今天它仍然是我们宝贵的思想财富。
1989年,有人将中国目录学传统概括为强调学术价值、重视教育作用、注意理论研究、忽略情报职能4个方面,但这更像是在概括古典目录学的特点,而不是在表述一般意义上的目录学传统。
对中国目录学传统的语焉不详或详而不类,使我们认为对它有进行重新探讨的必要[2]。
一、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产生与发展目录学的历史相当悠久,汉魏六朝时期关于目录的编撰和目录的研究就形成了一门学问,当时称之为“流略”之学。
唐宋时期,随着书目工作实践的发展,开始了比较系统的目录学理论研究,《隋书.经籍志序》、《古今书录序》和《通志校雠略》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目录学理论著作,反映了唐宋目录学的理论水平。
“目录之学”一词在北宋文献中的出现,说明这门学科已为当时的学者们所重视,并在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影响。
清代是我国目录学发展的强盛时期,书目类型日益增多,体例更加完善,目录学作为读书的门径和治学的工具受到整个学术界的重视,形成了以考辨真伪、是正文字为主要内容的校雠目录学派;以鉴别旧刊、别择真膺为主的版本目录学派和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宗旨,重在探讨书目义例的目录学派[3]。
1、中国古典目录学的起源。
我国古代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开创于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父子。
数字目录学——当代目录学的发展方向
![数字目录学——当代目录学的发展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0a98f2f5ad51f01dc381f12e.png)
数字目录学——当代目录学的发展方向1 从文献目录学到数字目录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目录学家一直寻求文献目录学的突破,书目情报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书目情报理论对现代目录学的突出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一理论确立了目录学的基点,将目录学的核心思想从传统目录学的书目观转向现代目录学的书目情报观。
另一方面,拓展了现代目录学的研究视野和研究内容,建立了以书目情报理论为基础的文献目录学体系,加强了目录学与情报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
书目情报理论将文献目录学从“图书——书目”范畴扩大到了“文献——信息”范畴。
在以书目情报为基点的文献目录学的突破中,目录学研究和书目工作的信息化推动着新目录学——数字目录学的诞生。
数字目录学有着丰富的来源和基础。
从实践来源看,数字目录学的基础是文献数字化与书目工作数字化实践。
以CALIS为例,其建立的联机合作编目中心、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网、分布式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网、统一用户认证服务体系、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项目等,表现为新时期的书目工作和文献工作。
书目情报的数字化过程具体包括以下方面:一是书目情报的电子化;二是书目情报的网络化,包括书目情报产品在传统的印刷、卡片形式外出现了电子版、网络版,书目产品传输的网络化,读者通过网络使用书目情报产品[1];三是书目情报的集成化;四是书目情报的智能化。
从理论来源看,数字目录学的基础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目录学发展的需要和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探索。
目录学界一直强调目录学的现代化,不断开展新领域的研究。
武汉大学彭斐章教授带领他的博土生们对书目工作数字化与网络信息资源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发表了《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目录学的创新和发展》、《网络检索工具发展新思维》等系列论文。
北京大学王锦贵教授指出:“我们应该从行动上冲破以书籍为载体的传统目录学的局限,立即把重心调整到网络信息目录工作及其检索工具上来”2003年第4期)。
首都图书馆倪晓建教授指出:信息加工的目的是解决信息激增与用户利用之间的矛盾,从本质上讲,属于目录学的范畴。
目录学论文
![目录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ee3890bf78a6529647d531c.png)
数字时代目录学的发展方向系 别: 信息科学系姓 名: 姚宇龙班 级: 0804081班学 号: 080408136数字时代目录学的发展方向080408136 姚宇龙[ 摘要]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目录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就此,我们对其实现的具体方式和发展方向进行一番总结和探讨。
[ 关键词]目录学书目情报服务发展方向目录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目录学在继承和发扬了古典目录学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还积极吸收了国外目录学的研究经验和先进的研究方法,使这一门古老学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
但还要本着以应用为目的发展原则,来实现其学科价值。
现代目录学研究必须顺应数字时代的需求,以书目情报为基点,科学地揭示与报道网络信息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1.目录学和书目情报服务1.1 目录学理论关于目录学学科理论,我们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即目录学基础理论及书目工作实践理论[6]。
目录学的作用主要体现为致用,其首要目标是帮助用户找到相关的信息资源。
目录学基础理论包括目录学理论基础、目录学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目录学方法论、产生与发展规律、书目情报需求理论、各专科目录学理论等;书目工作实践理论包括各类书目编纂法、书目类型及特点、书目情报服务等方面。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目录学的实践与应用得到一步步深化改革和发展。
当前目录学实现形式。
随着超文本、超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利用,网络资源形式的快速变化,网络资源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工具发生了质的变化。
web 资源的应用将从网络资源目录、搜索引擎、多元搜索引擎等方面来研究。
其中网络目录是当前目录学最主要的实现方式。
网络目录又称分类站点目录、专题目录,或主题指南、站点导航系统等。
“它是由网络开发者将网络资源收集后,以某种分类进行组织整理,并和检索方法集成在一起的信息查询方式”。
网络目录的结构是以体系分类法展开的等级结构,与传统目录的结构在逻辑上是相同的[6]。
中国目录学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目录学的现状与未来](https://img.taocdn.com/s3/m/32619023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6.png)
中国目录学的现状与未来
柯平
【期刊名称】《图书馆杂志》
【年(卷),期】2005(24)3
【摘要】文章概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目录学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当代目录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者提出中国目录学应当积极地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建立包括文献目录学、信息目录学和知识目录学在内的新体系。
文章还讨论了21世纪目录学的发展转向。
【总页数】8页(P5-11)
【关键词】目录学研究;文献目录;文章;新体系;作者;未来;信息技术;中国;发展;现状【作者】柯平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图书馆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7;F832
【相关文献】
1.迎接信息时代的科学:目录学的现状与未来 [J], 彭斐章
2.未来十年中国古典目录学的任务 [J], 彭卫国;陈琪
3.中国历史学:现状及未来——“中国历史学的现状及未来”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 宋学立
4.中西目录学发展现状的历史考察─—兼论当代中国目录学发展能力 [J], 马芝蓓
5.中国轻卡行业现状与未来中国轻卡行业现状与未来 [J], 贾启蒙;郭宏伟;田小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目录学的发展与未来
摘要:目录学是研究书目的编制和利用,使其在科学文化事业中有效发挥作用的学问。
我国目录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经过了古代目录学和现代目录学的发展,在网络化、数字化的普及的21世纪,只有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才能使目录学重新焕发活力。
关键词:古典目录学现代目录学网络目录学
目录学是研究书目的编制和利用,使其在科学文化事业中有效发挥作用的学问。
我国目录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目录学可分为古典目录学和现代目录学。
1 我国古典目录学的发展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官府藏书目录——?《别录》和《七略》,都是典型的群目分类目录。
此后,先后出现了《汉书.文艺志》、西晋荀勖编写的《中经新簿》、《隋书.经籍志》、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重要目录著录以及南宋郑樵编写的《通志.校雠略》、清代章学诚编著的《校雠通义》等重要的目录学著作。
伴随着目录学的发展,我国古典目录著录的功用也在不断的丰富。
在古典目录学刚刚兴起时,目录著录的功用还比较单一,主要是
用于检索图书文献。
在目录分类上,大体经过六分、四分、七分再到四分的发展,唐朝贞观年间编写的《隋书.经籍志》第一次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这种分类方法一直沿用到近代,成为古典目录学最常见的分类法。
清代乾隆年间是古典目录学最繁荣的时期,目录学已被称为当时的显学,章学诚编著的《校雠通义》则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目录学著作。
章学诚在书中首次明确提出目录学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目录学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功用从此开始得到重视,逐渐成为古典目录学最重要的功用之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也成为我国古典目录学最显著的特点。
由于古典目录学在学术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又延伸出目录又一个重要的功用:即指导初学者读书,以此达到少走弯路的目的。
清代学者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张之洞也指出:“凡所著录,并是要典雅记,各适其用,总期令初学者易买易懂,不致迷惘眩惑而已。
”可见,目录已成为治学读书的重要工具,对初学者读书学习有着非比寻常的指导意义。
2 我国现代目录学的发展
20世纪初,伴随着西学东渐之风盛行,西方的图书馆学和目录学也逐渐传入我国,对我国目录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比较直观的变化就是图书目录方法的改进:(1)分类体系发生了重要
变革;(2)开始广泛采用著者号码;(3)规定了编目条例;(4)人名、书名、标题、字典式目录及联合目录的出现;(5)卡片目录的应用和排印目录片的刊行。
而在这种巨大变化中,我国现代目录学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现代目录学与古典目录学相比,除了目录法与书目索引法的改进,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现代目录学突破了古典目录学的局限。
古典目录学以文史为重,以古典文献为主,而现代目录学则成功开拓了视野,对现代文献和各门类学科普遍重视起来,完善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
到20世纪30年代,在将古典目录学与西方目录学融合成一个新的整体后,我国现代目录学已基本建立起来,目录学的理论性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这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姚名达先生,他治学严谨,考证严密,极大丰富了我国目录学的理论,著有《中国目录学史》等著作,对中国目录学研究有重要的贡献。
到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我国现代目录学又迈上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吸纳了大量现代科学知识后,现代目录学理论建立起来,并将许多研究整合为有多个分支学科组成的体系。
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书目情报理论在目录学里的应用和突破,书目情报理论成功的拓展了现代目录学的研究视野和研究内容,成为现代目录学体系中最重要的基础。
书目情报理论还加强了目录学与情报学等相关学科的联系,借鉴新的学科知识与方法,丰富了目录学的研究,使古老的目录学重新焕发了活力。
3 现代目录学面临的困境
然而,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伴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的普及,目录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目录学跟不上信息技术进展的步伐,对信息化的发展反应迟缓,在书目数据库建设中,也忽视了对新技术方法的研究。
其次,目录学无法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求。
目前,我国目录学重文献编目而轻文献开发等弊端依然突出。
另外,由于缺乏对读者和社会需求的研究,目录学已无法满足大众和社会的急需。
4 解决问题的方向
4.1 加强网络目录学的研究和建设
书目情报工作的电子化、网络化是21世纪中国目录学的重要特征,所以,目录学要勇于站在时代的前列,找到自己的定位,要与其它学科相联系,加强学科间的融合,解决电子资源的分类编目与检索问题,同时,在对目录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也要加强数据库知识、网络知识的教育,努力培养出目录学、信息学等多学科复合性人才。
4.2 发扬古典目录学的优良传统
我国古典目录学强调“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在指导人们治学读书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而21世纪的今天,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读者对知识的需求与日俱增,却又缺乏相关指引,经常陷入盲目的境地。
因此,目录学未来的发展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己任,要发挥提要钩玄、书海导航的功能,要发挥向社会介绍传播知识的功用,要发挥指导读者入门、读书、学习的作用。
因此,目录学未来发展,要以扎实的学术知识为基础,以新技术为手段,重点做好书目、索引、文摘的工作,尤其要重视图书馆目录的建设,使未来图书馆更好的满足读者的需求。
总之,我国目录学经历过辉煌,在21世纪的今天,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只有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才能使目录学重新焕发活力,成为打造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 章学诚(清).校雠通义.序.
[2]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M].长沙:岳麓书社,2010.
[3] 柯平.中国目录学的现状与未来[J].图书馆杂志,2005(3).
[4] 柯平.中国目录学的新观察[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4(3).
[5] 王锦贵.论章学诚的目录学知识创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