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

合集下载

试论北村小说创作与基督信仰的关系

试论北村小说创作与基督信仰的关系

试论北村小说创作与基督信仰的关系杨天松〖1〗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北村也许是一个最纯粹的基督徒作家。

与中国现代许多有基督思想倾向的作家最大的不同是,北村本人就是一个虔敬的基督徒,听过北村讲道的人和听过他祷告的人,很能够被他发自内心的力量所吸引所震憾。

我作为一个信入基督的人,愿意对北村作些研究,是因为我与北村有着一种内心的关联,在和上帝进行内心交通这一点上,我认为我和他是相通的,这也是促使我愿意更全面地阐述北村的原因。

而且,相对于我的软弱而言,北村在信仰上的坚定和顽强也使他成为我心目中的标竿。

北村的小说创作是从先锋小说开始的。

先锋小说──谢有顺曾认为这是最后一个文学流派──在带给北村巨大的声誉的同时,也使北村陷入了困境。

因为在先锋小说家中,北村对存在的追问是最激进的。

这种追问的终极,不可避免要进入一个可怕的境遇。

这种可怕的境遇像是一种致命的毒药。

它使北村无法再追寻下去。

正是在这种写作的困境中,再加上个人的生活因素,北村走进了神的怀抱。

按照属世的观点看来,是北村选择了基督,但是在信仰基督的人看来是基督拣选了他,是上帝的恩典拣选了他,是上帝在万世的以前就是选定了他。

北村在《我与文学的冲突》一文中对此有详细的描述,他说:“1992年3月10日晚上8时,我蒙神的带领,进入了厦门一个破旧的小阁楼,在那个地方,我见到了一些人,一些活在上界的人。

神拣选了我。

我在听了不到二十分钟福音后就归入主耶稣。

三年后的今天我可以见证说,他是宇宙间唯一真活的神,他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参见北村《我与文学的冲突》,载《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4期)任何一个真正的基督徒看了这个自述都并不以为希奇,因为这样的经历在许多基督徒身上都发生过。

基督信仰真的具有这样神奇的力量,这是救赎的奇迹,是一种巨大的吸引。

问题是,这种吸引如果发生在一个普通人身上,他也许并没有这么强烈的感觉,也许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但这种吸引发生在北村身上,就成为一个精神事件。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宗教与信仰题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宗教与信仰题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宗教与信仰题材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现代文学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特点。

在这个多元化的文学环境中,宗教与信仰题材成为了许多作家关注和探索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宗教与信仰题材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首先,宗教与信仰题材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出现与中国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于传统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的认同感逐渐减弱,而对于新兴的宗教和信仰形式的探索与追求却日益增加。

因此,许多作家开始探索宗教与信仰题材,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和解释这种社会变革带来的影响。

其次,宗教与信仰题材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有些作家通过描写宗教仪式和神秘的宗教仪式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例如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的佛教仪式和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中的道教仪式。

还有一些作家则通过探讨宗教信仰对人物命运和行为的影响来展现宗教的力量和意义,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基督教信仰和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中的藏传佛教信仰。

此外,宗教与信仰题材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意义也不容忽视。

宗教与信仰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个人的精神寄托和情感需求,也涉及到社会道德伦理和文化传承的问题。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宗教与信仰题材的探索,作家们可以引发读者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反思,从而促进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更新与发展。

然而,宗教与信仰题材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表现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宗教信仰的复杂性,作家在描写宗教与信仰题材时需要保持客观和中立的态度,避免对特定宗教或信仰进行偏见或歧视。

另一方面,宗教与信仰题材的表现往往涉及到个人的信仰选择和宗教观念的传播,这也容易引发社会上的争议和敏感问题。

因此,作家在创作宗教与信仰题材时需要更加慎重和谨慎,避免触碰社会的敏感神经。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宗教与信仰题材在中国社会变革的背景下逐渐崭露头角。

老舍小说中的牧师形象分析

老舍小说中的牧师形象分析

老舍小说中的牧师形象分析作者:王涛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7期摘要:老舍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牧师的形象,这与老舍加入过基督教有关。

这些牧师又常常成为老舍讽刺的对象,老舍讽刺洋牧师则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也是站在一个正直的人的立场上去揭露洋牧师的伪善。

关键词:老舍牧师基督教形象分析老舍夫人胡絜青曾说:“老舍只是崇尚基督与人为善和救世的精神,并不拘于形迹。

”老舍笔下经常出现一些牧师的形象,这与老舍加入过基督教有关。

这些牧师又常常成为老舍讽刺的对象,老舍讽刺洋牧师则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也是站在一个正直的人的立场上去揭露洋牧师的伪善。

一、老舍的基督教情结维特根斯坦说:“信仰基督——如我所见——是人处于极端痛苦时的避难所。

”老舍先生正是如此。

1922年夏老舍在北京缸瓦市伦敦教会领受了洗礼,成为一名正式的基督教徒。

据《中华基督教会年鉴》1924年第7期载:“舒舍予——以字行,年二十六岁,北京人,民国十一年领洗,隶北京缸瓦市中华基督教会,曾任京师劝学员、南开中学教员、北京地方服务团干事,现任京师第一学校教员,缸瓦市中华基督教会主日学主任。

”《老张的哲学》中刻画了许许多多宗教徒的形象。

朱维之在《基督教与文学》中提到《老张的哲学》时这样说:“作者老舍是个基督徒,但没有特别褒扬基督教,也没有诋毁基督教,他只是把中国基督徒的几种面孔,从实描绘罢了。

”加入基督教以后,老舍积极投入到宗教事业中去,他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教会的社会服务活动和改建中华教会的工作,并为缸瓦市中华基督教会“拟具规约草案”。

该规约于1923年1月28日正式公布。

舒乙曾将老舍这段经历表述为:“中国籍教徒正在酝酿将缸瓦市伦敦教会改建为中华教会。

由英国传教士手中将教会接管过来,实行华人自办,这项计划对老舍有很大的吸引力。

老舍的入教,使他能取得合法的身份,直接插手制订章程和移交会产。

”随后,老舍到天津南开中学任教,适逢“双十节”纪念会,老舍即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发表“两个十字架”的演讲:“我愿将‘双十’解释作两个十字架。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精神追求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精神追求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精神追求中国现代文学是一个丰富多样的领域,其中蕴含着许多作家对信仰和精神追求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个体的命运,更深入地反映了人类内心对于信仰和精神追求的渴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精神追求。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体现在对宗教的思考和表达上。

虽然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的国家,但由于历史原因,宗教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如西方那样显著。

然而,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些作家通过对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的描写和思考,展示了他们对宗教信仰的追求和对宗教教义的思考。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主人公患上了“狂病”,他通过研读佛经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解脱。

这种对宗教信仰的探索,反映了作家对于生活困境和人性的思考,同时也呼唤着人们对于信仰的思考和追求。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还体现在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关注上。

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中国有着深厚的人文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些作家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和对人道主义价值的追求,表达了对于人类命运的关切和对于人类精神追求的呼唤。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通过对于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悲剧和人道主义的力量。

这种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关注,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在国际文坛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影响力。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还体现在对于家庭和传统价值的思考上。

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和传统价值观的国家,这种价值观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表达。

一些作家通过对家庭和传统的描写,表达了对于家庭和传统的珍视和思考。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通过对一个家族的命运的描写,展示了家庭的力量和传统的影响。

这种对于家庭和传统价值的思考,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种关于家庭和传统的思考框架。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精神追求体现在多个方面。

通过对宗教的思考、对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关注以及对家庭和传统价值的思考,中国现代作家展示了对于信仰和精神追求的思考和探索。

英国文化对老舍作品的影响

英国文化对老舍作品的影响

英国文化对老舍作品的影响英国文化对老舍作品的影响中国作家老舍是一位东西方公认的语言大师。

作为一位勤奋而多才多艺的作家,他和其他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一样,其创作与自己的生活、中西方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英国文化对老舍作品的影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基督教的影响老舍于1992年在北京缸瓦市伦敦教会接受洗礼,成为一名正式的基督教徒。

他深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入教后努力汲取该教服务社会的救世思想。

后来,他把自己的名字该为“舍予”,显然是受到基督教舍己救世思想的启迪。

在其作品中,无不体现着这种伟大的精神。

比如:《猫城记》中的大鹰,《赵子曰》中的李景纯都带有基督教式的牺牲精神。

《大悲寺外》塑造的黄学监,又是一位极具基督的宽恕精神的人。

由于对教会生活十分熟悉,在其创作的小说中,他还刻画了不少极为生动的基督教徒的形象。

例如:《二马》中的伊牧师,《正红旗下》的牛牧师都是他着力刻画的外国传教士形象。

他在温婉的讥讽笔调下,针砭了洋牧师的虚伪卑劣。

还有一些吃洋教者的形象,他们倚仗教会的势力敲诈勒索,鱼肉百姓,作恶多端。

老舍以犀利的笔触揭露、抨击了这些中国人中的败类。

如《柳屯的》中的柳屯的,《正红旗下》中的多老大,《二马》中的马可仁,《老张的哲学》里的龙树古等。

但是,在他批判那些伪君子和恶人的同时,还刻意塑造了一些有理想色彩的人物,突出其人格的伟大。

这些人虽然不是基督教徒,但他们的言行透露出了浓郁的基督教意味。

在他们的'身上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基督教的宽恕、牺牲、博爱等精神。

例如:《大悲寺外》中的黄学监,《猫城记》中的大鹰,《黑白李》中的黑李和白李等。

基督教对老舍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他对人物的塑造和刻画上,他在构思作品时,也巧妙地运用了基督教文化的典故。

《猫城记》以寓言体的手法讽喻了中国社会的黑暗,揭露了国民性的病态;该小说引用了《圣经》中的“手指书文于壁”之语结构篇章。

在《新年的梦想》的征文中,他写道“……糊涂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大有希望……糊涂的是永生的,这是咱们。

谈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doc

谈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doc

谈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摘要]:许地山作为人生派的重要作家,同时又与佛教、基督教和道教等诸种宗教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并有着深刻的关系。

这已经成为他区别于其他新文学作家的一个特殊标志。

[关键词]:许地山小说创作宗教色彩人物性格在许地山的整个思想体系和文学创作之中,佛教文化思想占有更突出的位置。

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充满了异常浓郁的宗教情节和宗教意识。

佛教的多苦观对许地山启发很大。

但他对于人生之苦的认识与佛教的多苦观也是不一样的,佛教认为包括动植物在内的“一切有情”皆苦,而许地山则更多的把眼光注视着社会现实,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问题。

作为中国新文学最初一批现实主义人生派的重要作家,同时又与佛教、基督教和道教等诸种宗教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并发深刻的关系,许地山是一个少有的特例。

某种文化思想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一般都与其家庭关系、教育背景和人生经历紧密相关,宗教文化的影响往往更是如此。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深受宗教文化影响的作家,绝大多数其影响首先来自家庭的熏陶和早年所受到的教育。

在这一点上许地山也不例外,他10岁左右即在福建加入新教教会,并开始接受基督教思想的影响。

后来他得以完成燕京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神学院以及英国牛津曼斯菲尔德学院的学业,均得到了教会组织的大力协助,其间他还专门从事过有关宗教史即宗教比较学的研究。

而这些学业的完成对家道中落,历尽人生磨难的许地山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无论许地山是出于何种缘故与基督教结缘,有一点是肯定的:许地山对基督教文化的透彻了解和卓有成就的研究不可能不对其实际人生及思想发展产生某种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也不可能不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中,尽管他并不一定是个真正信仰基督教的人。

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厚兴趣,许地山对道教文化也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他所撰写的《道教史》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而道教文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见解,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实质内容上,都相当丰富地体现在许地山的文学创作中。

外来文化对曹禺创作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曹禺创作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曹禺创作的影响peter.话剧作为舶来品,中国现当代剧作家的创作大都受国外文学大师或作品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为什么这样说呢?曹禺作为中国话剧巅峰的缔造者,他的作品受国外作品的影响比较明显,同时曹禺的作品又影响了一代代的国内话剧创作者.同时,曹禺话剧创作的成功以及其后来的创作风格变化都烙上“对外国戏剧文化及作品学习与借鉴”的影子。

首先,对曹禺创作完成影响的便是基督教文化。

曹禺在少年时代就开始接触《圣经》,还经常跟继母去教堂做礼拜;不仅如此,大学的时候,他还专门研究了《圣经》以及与其相关的文学;大学毕业后他又从事一段时间的《圣经》传授工作.这一切对曹禺的人生观以及创作观念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他的第一部也是成名之作的《雷雨》之中,《雷雨》序幕中就有在教堂之中做弥撒的合唱场面,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

同时,曹禺在文学创作中主张“劝恶从善”,他的前期作品大都有所体现,如:《雷雨》展现的是人生罪恶及惩罚;《日出》展现的是灵魂的破灭与重生;《原野》则展现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两种极端表现—-极爱与极恨;《北京人》展现的则是对原始野性的呐喊,等等。

这些作品中人物都浸染了基督教文化与基督教意识,所以说对曹禺影响最早的未来文化便是基督教文化。

其次,希腊悲剧.曹禺在大学时期就对希腊悲剧产生兴趣,他的《雷雨》就在这一时间段完成的构思。

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看中命运观,因此希腊悲剧也称作“命运悲剧”。

《雷雨》中明显的凸显了这一观念,残忍冷酷的社会现实,人们盲目痛苦的挣扎,乱伦的情爱,尤其是四凤在不知觉中重走了其母侍萍的路,这冥冥之中暗示的是一种命运轮回,从而也体现出希腊悲剧对曹禺的重大影响。

不仅如此,曹禺后来作品《原野》也受到了《美狄亚》的影响。

第三,莎士比亚的影响。

曹禺汲取了希腊悲剧中的激情与悲剧因素,而在莎士比亚身上学会了将人性变得复杂。

莎士比亚将“精神痛苦”写到了极致,还对人物性格与感情作生动细致的描述,使人物复杂化。

基督、佛教、儒教多重教义下的真情诠释——试论许地山的小说创作

基督、佛教、儒教多重教义下的真情诠释——试论许地山的小说创作

基督、佛教、儒教多重教义下的真情诠释——试论许地山的小说创作(付元红中国现当代文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文坛上,许地山无疑是独特的一位。

他是一位基督徒,又对佛教有着很深的研究,同时,东方文化对他的影响又处处存在。

他以自身的哲学思辨与细腻情感融入到作品中,通过作品来诠释其人生体验。

在现当代的文学史中,将宗教的意识体现在作品中的作家本就屈指可数(如张承志、北村),但在当时的思想意识形态并不太多元化的“文学的革命”及“革命的文学”的时代中,能够独立特行,坚持以至真性情进行写作的作家更是少之又少,但许地山是其中一位。

20世纪初,当人们更多的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追求人生时,许地山却以宗教情结为核心,并把这种宗教的“灵性”赋予和渗透到作品中来,以探究人生及其感悟,并在更深刻的文化层面上来弘扬人格精神和救世思想。

那么,体现在许地山文学作品中的是何种宗教思想呢?有论者认为许地山是受过洗礼的宗教徒,作品中渗透的是基督教的教义。

也有论者认为其小说中渗透的是“生者不乐”的佛教思想。

笔者认为,许地山意在通过其小说创作来引导世人消除生之痛苦,其思想核心在于通过对各种教义精神的糅合,形成了作家独特宗教思想体系。

概言之,体现出基督教、佛教和儒教等在作家主观意图下的杂合与借鉴。

一、《命命鸟》:此生即苦,佛教教义的体现许地山未满三岁便随父颠沛流离到闽粤一带,弱冠之年便外出谋生,辗转于缅甸仰光等地,中年又经历了丧妻之痛,个人的不幸遭遇,使得佛教中的“人生无常”的宿命论观点深深刻在了他的思想印痕中。

许地山的母亲和舅父都是佛教徒,他本人也有渊博的宗教知识,1917-1923年在燕京期间,他研习佛经和梵文,1923年赴美国研究宗教史,1924年转入伦敦研究印度哲学,后来又两次到印度研究佛学。

他的这些人生经历以及他所处的家庭和社会外部环境(缅甸仰光是佛教信仰之地),使他在创作中从佛教文化的视角为切入点来观照人生。

“幸福在彼岸”的宗教世界观在《命命鸟》等作品中得到了很深的体现。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自考重点(贵州、海南、湖北、江西、山西、陕西)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自考重点(贵州、海南、湖北、江西、山西、陕西)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自考复习资料目录第一章鲁迅研究四题 (1)第二章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2)第三章茅盾研究中的“矛盾” (2)第四章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 (2)第五章曹禺与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3)第六章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4)第七章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4)第八章穆旦与“九叶诗派” (5)第九章现代散文五家 (5)第十一章五六十年代“红色经典”的文学史地位 (6)第十二章“样板戏”及其评价 (6)第十三章汪曾祺与当代小说文体 (6)第十四章朦胧诗及其叙述 (7)第十五章海子与当代诗人的抱负 (7)第十七章王朔现象与大众文化 (7)第十八章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 (8)第十九章莫言与当代小说的民间性 (8)第二十章王安忆与女性写作 (8)喊》、《彷徨》的文学史地位位★★和对改造国民性的关注,以及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三个方面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表现出“忧愤深广”的基调。

(2)“格式的特别”。

鲁迅小说对传统表现方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艺术格局和语言方面都有创新,“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革命性突破,从而完成了小说形式向现代的转型,并成为中国现代各体小说发展的重要源头。

2、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什么?《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简答题)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忧愤深广”。

《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解老舍“市民世界”的文化反思界”的文化反思★★★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属于“旧派”,是保守、闭塞的。

老舍常常喜欢通过有些喜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惰性与病态,从而实现他对北京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成分的批判。

2、结合具体作品,简要分析《祁老太爷》这一人物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概述: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宗教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历史存在。

不过,由于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命题和进展机器所处的特定地历史语境,现代文学与各类中教文化呈现出错中复杂的关联。

自文艺复兴以来,始终存在着对宗教进行严厉批判、妄想消灭宗教的思潮和代表人物。

但宗教始终没能被消灭。

事实上,除了象道教这样缺乏改革冲动的宗教以外,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不但没有衰亡,反而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

象基督教神学在二十世纪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思想家。

佛教和伊斯兰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曾经有人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以科学代宗教”的主张,但他们的论点不但从学理上站不住脚,而且也已为历史事实所击碎。

值得注意的倒是这样的一个事实:吕澂、李淑同和刘小枫等美学家和艺术家从美育走向了宗教。

这说明了宗教有其本身不可代替的价值。

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没有也不可能摧毁宗教,其他文化形式也不可能取代宗教。

宗教是不可以被取代的。

我们不能设想没有宗教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

假如阿拉伯人没有伊斯兰教,假如西方人没有基督教,假如中国人没有佛教,那么他们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设想有一种文化会脱离了宗教而发展是愚蠢的。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蠢事,蠢事是不可能成功的。

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因而与人的生存本质相关。

历史上的宗教可能被意识形态的毒质所污染,但宗教的本质是不会被污染的。

宗教的本质是永远是纯净的。

它既在于它自身之中,又内在于一切文化形式中。

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皆不能摆脱宗教。

回顾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及其研究历程,可以看到宗教与文学的关联。

我们可以列举出相当一批与宗教文化关系密切或有着不同程度关联的现代中国的重要作家,诸如鲁迅、周作人、巴金、老舍、曹禺、冰心、许地山、丰子恺、郭沫若、郁达夫、茅盾、沈从文、艾青、徐志摩、戴望舒、朱自清、林语堂、废名、张爱玲、庐隐、萧乾、宗白华、夏沔尊、冯至、施蛰存、张资平、何其芳、孙犁……等等。

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

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

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

宗教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态,充分融入了现代文学的创作中,同时也为现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灵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互动。

一、宗教主题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现代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着对于宗教的探索和思考。

比如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作者通过兄弟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矛盾,探讨了人性、善恶、存在的意义等宗教话题。

同样,中国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也出色地展现了人与宗教以及生命的关系,在生死、信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表达。

二、宗教符号与意象在现代文学中的运用现代文学中常常运用宗教符号与意象来丰富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例如,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情人》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基督教中的“罪与赎”主题,以及《圣经》中的夏娃形象来突显主人公的罪恶感和自我救赎的过程。

宗教符号的运用既可使作品更具深度和内涵,又可让读者对作品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思考。

三、现代文学对宗教的批判与反思现代文学作为一种自由、开放的表达方式,对宗教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和反思。

作家们用文字和故事来探讨宗教所带来的束缚、矛盾和冲突,进而引发读者对宗教的思考。

著名的英国作家索尔·贝儿的小说《人权宣言》就是对宗教的批判之作,通过对人类信仰的揭示和探讨,批判了宗教在操纵和控制人们思想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四、宗教文化对现代文学的启示与影响宗教文化的深厚底蕴为现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启示。

作家们不仅可以从宗教传统中获取故事情节、形象符号等素材,还可以从宗教哲学中汲取智慧和思想的火花。

例如,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在其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佛教、道教等思想,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总结起来,现代文学与宗教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宗教主题在现代文学中得到广泛的体现,宗教符号与意象的运用丰富了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同时,现代文学对宗教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展现了自由思想的力量。

国内当代文学中的耶稣

国内当代文学中的耶稣

国内当代文学中的耶稣与从小饱受基督教文化薰陶,熟读《圣经》的西方作家不同,中国现代作家因为时代的机遇,虽然也普遍地接触了《圣经》,但他们受到的主要是文学和精神_l:的影响,他们眼中的耶稣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人之子”,而非无法理喻的“神之子”,即使是少数基督徒作家,也多是强调前者,而对后者少有探究。

于是,耶稣形象在现代文学作品里成为作家们自我思想的载体,他们对之进行r各有侧重的改造。

在鲁迅、茅盾等人那里,耶稣是一个孤独的先觉之士和社会改造家;在郁达夫、郭沫若等人的作品里,我们看到耶稣成为作家孤苦情怀的告慰对象,阶级斗争先驱者;在冰心、许地山、老舍、巴金那里,我们又看到作为慰人心灵的博爱者,人格健全的典范,浪漫温和的革命者……一鲁迅与茅盾笔下耶稣形象之比较鲁迅和芋盾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两个现实主义文学大家,他们笔下都出现r一个耶稣形象,耶稣身上的宗教的神性的内容也都被抹煞,成为一个完全站在现实泥土之上的象征体。

比较而言,鲁迅笔下的耶稣形象带着强烈的个性主义特征,含有鲜明的自我色彩,是一个被庸众虐杀的“精神界之战士”的象征,身上具有反抗性与革命性,这些都在<复仇》(其二)的“人之子”耶稣和《药》中对耶稣多有借喻之处的夏瑜身上有所表现。

而茅盾笔下的耶稣形象则带有更多的社会内涵和更明显的政治因素,表达的是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讽喻,反映出茅盾对耶稣更理性的改造和借鉴,这些在他的早期翻译作品如《耶稣与强盗》及其创作《耶稣之死》里表现出来。

从这两位作家对耶稣形象把握的异同,可以看出他们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文学创作的取向的异同。

鲁迅对世界三大宗教都有系统的研究,强调宗教慰藉人灵,泽育艺术的作用,对《圣经》文学极为赞赏,甚至在鲁迅的作品里,也时不时飘逸着宗教薰染卜的轻烟细缕。

在《摩罗诗力说》、《无花的蔷薇)、《华盖集•题论》等作品中多次表示对三大宗教创始人的赞赏,称他们为伟大的人物。

鲁迅是在洞察民族性和人性状态的基础上,来观照来自西方文化的耶稣形象并对之进行重塑性的取臂的,相对来说,他更加注玉的是这个人物身上的精神内涵。

浅论冰心“爱的哲学”中的母爱

浅论冰心“爱的哲学”中的母爱

浅论冰心“爱的哲学”中的母爱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哲学思考和生活感悟。

在她的“爱的哲学”中,母爱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围绕冰心“爱的哲学”中的母爱展开,探讨母爱的内涵、表现方式以及意义,以期更好地理解冰心的文学世界和思想体系。

冰心在她的“爱的哲学”中,对母爱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她认为,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它涵盖了包容、关怀和奉献。

在家庭中,母爱是维系亲情的纽带,是温暖心灵的港湾。

冰心笔下的母亲形象,往往是慈爱、贤淑、坚韧的,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母爱的伟大。

例如,在《寄小读者》中,冰心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和关爱,让读者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和力量。

在文学领域中,母爱是冰心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她通过不同的作品和人物形象,展示了母爱的多元性和普遍性。

在小说《猫猫神和喇叭花》中,母亲的形象是慈祥而勇敢的,她为了孩子的幸福而付出一切;在散文《青春的赞歌》中,冰心则以细腻的笔法描写了母亲对子女成长的期盼与付出。

这些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充分展现了母爱的魅力,也使得冰心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冰心“爱的哲学”中的母爱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从社会角度来看,母爱是家庭和社会的基石,它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也促进了家庭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

冰心在她的作品中,通过刻画母亲的形象和母爱的伟大,激发了人们对家庭、社会和人类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这种向往与追求,使得人们更加珍视亲情、友情和爱情,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持。

母爱在冰心的“爱的哲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她通过不同的作品和人物形象展示了母爱的内涵、表现方式和意义。

这些作品不仅富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还激发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更加和珍视母爱,让它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和支撑。

我们还应进一步研究冰心的“爱的哲学”中的其他元素,发掘其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基督教题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基督教题材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基督教题材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各种宗教信仰在这片土地上并存。

尽管基督教在中国的历史相对较短,但它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

基督教题材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出现,既是作家们对于宗教信仰的探索,也是对于人性、命运和价值观的思考。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基督教题材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鲁迅的《狂人日记》。

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名叫牛犇的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疯狂的反抗。

牛犇在小说中自称为“狂人”,他对于社会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然而,在小说的结尾,牛犇却选择了自杀,以表达对社会的绝望。

这个结局与基督教的救赎思想有着明显的对比。

基督教教义中,人类的罪恶和绝望可以通过信仰和救赎得到拯救。

而在《狂人日记》中,牛犇选择了自杀,暗示了他对于社会的绝望和对于救赎的失望。

通过这个对比,鲁迅在小说中传递了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于人性命运的探讨。

接下来,我们来看余华的《活着》。

这部小说以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为线索,讲述了中国社会在大时代变革中的巨大变化。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庭的破碎、贫困的生活和亲人的死亡。

然而,他始终保持着对于生活的乐观和坚持。

在小说的结尾,福贵用自己的话说:“我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这句简短的话语,透露出了福贵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希望的坚持。

这种对于生命的肯定和对于希望的追求,与基督教的信仰有着相似之处。

基督教教义中,生命被视为神的恩赐,人们应该珍视和感恩。

而在《活着》中,福贵通过对于生命的坚守和对于希望的追求,展现了对于生命的珍视和对于希望的追求。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莫言的作品中,基督教题材的出现。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中,描绘了一个家族在中国历史的动荡中生活的故事。

小说中的人物信仰着基督教,他们通过信仰来寻找心灵的安慰和力量。

在这个家族中,基督教成为了他们面对苦难和困境的精神支撑。

通过对于基督教信仰的描写,莫言在小说中探讨了人性的善恶、命运的无常和信仰的力量。

基督教文化对五四时期文学的影响

基督教文化对五四时期文学的影响

基督教文化对五四时期文学的影响受基督教文化影响,从五四时期开始,中国作家就在文学作品中尝试采用基督教观念为其输入新的意识与内涵。

结合不同时期基督教被中国作家接受的情况,主要从博爱精神、忏悔意识、自我救赎3个方面探讨了基督教文化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表达,并分析了由此而给中国文学带来的新维度及其具有的意义。

标签:基督教文化;爱;忏悔;救世;自我救赎五四时期,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之一,基督教的基本价值观念得到了新文化运动先驱的认可和推崇。

从启蒙大众、重铸国民性的角度,基督教的“信、望、爱”被赋予塑造民族精神、建构新民道德的使命。

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都曾撰文考察基督教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陈独秀认为“中国的文化源泉里缺少美的、宗教的纯情感”,呼吁中国新文化建设应该吸收基督教文化的核心观念,主张人们“直接去敲耶稣自己的门,要求他崇高的、伟大的人格和热烈的、深厚的情感与我合一”,出于对基督教宽恕、不争、仁爱等思想价值的认同,胡适主张对基督教采取容忍和了解的态度,希望借此建立尽力于社会,谋人群的幸福的“真宗教”。

周作人“人的文学”所主张的“人道主义”以“爱人类”为基本内容,就是基督教”爱邻如己”观念的体现,表明了重视基督教思想对现代中国思想的启示意义。

可见,在五四时期,基督教精神成为了文化先驱思考建构现代人格和新文学精神的一个价值基础。

1 博爱精神基督教是一种宣扬爱的宗教,“在源初基督教的意义上,上帝乃是出于爱才创造了世界”,这种爱不是狭窄的爱和相对的爱,而是普世的爱、超越的爱和博爱。

基督教爱的内涵在上帝之爱中得到完美体现。

上帝不仅创造了自然万物和人类,而且为了拯救堕落的人类,不惜派自己的独子来到世界上,领受被钉在十字架上的痛苦。

所以《圣经》说:“上帝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上帝里面,上帝也住在他里面。

”在这种爱的光环之下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无论是谁,无论他或她曾经是一只多么污秽、不洁的迷羊,上帝都要使其得到救赎。

基督教经典的译入对中国文人之影响——以五四“急先锋”鲁迅先生为例

基督教经典的译入对中国文人之影响——以五四“急先锋”鲁迅先生为例

新教师教学综合论坛基督教经典的传入,与佛教一样,是一种舶来品的传入。

作为外来宗教,人们在提及佛教时几乎忘记了它的外国色彩,早已将之视为中国的宗教,而佛教经典也吸收着中国文化的词汇和精神本土化了,所以同为东方文化,佛教容易中国化。

而直到今天,在谈及基督教时,我们仍不自觉的感到异样。

那么,外来的基督教有没有对中国文人精神有过影响?影响又有多大呢?回顾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自清朝年间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传入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百多年来基督教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意志想融入中国,尤其是文人知识分子阶层,渐渐的基督教经典以及其某些教义被中国精英阶层接受,虽然有些地方引发了一连串的教会案,但是在二十世纪前后经历了包括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与洗礼之后,基督教经典中的一些人类共有的精神以故事和教义的方式终于融入到了某些文人的血液里面。

周作人写到:“新的中国的人心,基督教实在很适宜的。

”[1]而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也曾经说过:“我们不用请教什么神学,也不依赖什么教义,也不用藉重什么宗派,我们直接去敲耶稣自己的门,要求他崇高的、伟大的人格和热烈的、深厚的情感和我们合而为一。

”[2]作为本文的分析案例主角的鲁迅先生,基督教对他的影响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影响,从早年留学日本到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他一直与基督教文化保持联系,他并未信仰基督教,其实,鲁迅先生一生也没信仰过什么宗教,当然,鲁迅先生的思想极其深邃和庞杂,可以说与《红楼梦》在作者曹雪芹也有很大相同之处,比如,两者都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但是在两者身上又有着很多思想的存留和影响,限于篇幅,本文仅仅就鲁迅先生身上体现着的基督教精神做一个分析,鲁迅先生不但能够对基督教文化进行有意识的选择和借鉴,也对基督教精神进行了批判,当然从鲁迅先生的文本中以及他的为人行事风格中,我们能够看到基督教精神对他的影响。

基督教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品质。

当然,在五四时期前后的中国,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以及思潮,基督教几度试图融入中国,而最终在19世纪末期在中国生根。

基督教文化对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影响

基督教文化对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影响
是 直 接 导 源 于 基 督 教 文 化 的核 心 , 核 心 “ 罪说 ” 特 指 上 其 原 ,
帝 最 初 创 造 人 类 之 时 即 给人 类 留下 的 一 种 先 天性 的罪 恶 遗 传 , 即 人类 根本 的罪 过 就 是 “ 存 本 身 的 罪 过 ” 亦 生 。从 圣 奥
变 迁 , 往 站 在 中西 文 化 的 冲 突 的高 度 来 思 考 民族 文 化 的 往
“ 四” 五 时期, 随着 中西文化 的相互 冲击与渗透 , 中国的 现代知识分 子 已经 注 视 到 了基督 教 文 化 的价值 与 作 用。
从 积极 的意 义 上 说 , 督 教 激 活 了中 国 人 已 经气 息 奄 奄 的 基
精 神 生 括 ”1。 且 “ 一 定 程 度 上 必 然 会 认 同 基 督 教 精 _ 而 ] 在 神 。[ 陈 独 秀 曾 说 :我 们 不 用 请 教 什 么 神 学 , 不 用 依 赖 ’] ' 。 “ 也 什 么 教 义 。 不 用 藉 重 什 么 宗 教 . 们 直 接 去 敲 耶稣 自己 的 也 我
人 性 的 痼 疾 的 深层 探 掘 , 以期 唤醒 国民 的 负 罪 意识 , 构 建 来
门 . 求 他崇 高 的 、 大 的人 格 和 热 烈 的 深 厚 的 情感 与我 合 要 伟
而为 一 ” 我 们 今 后 对 于 基 督 教 的 问 题 , 但 要有 觉悟且 要 有 甚 深 的 觉悟 , 把 耶稣 崇 高 而 要 的 、 大 的人 格 和 热 烈 的 、 厚 的情 感 , 伟 深 培养 在 我 们 的 血 里 ,
并 维 系 着 那 早 已丧 失 殆 尽 的 社 会伦 理 道 德 的底 线 。这 也 许
契 合 基 督 教 博 爱 、 恕 、 悲 为 怀 、 救 苦 难 的 精 神 。这 也 宽 慈 拯 正 是 作 家 同 时关 注终 极 人 生 与 现 实人 生 的具 体 体 现 。

作家季羡林的简介

作家季羡林的简介

作家季羡林的简介季羡林,1918年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历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作家。

他是中国现代学术界的泰斗之一,被誉为“中国学术界的国宝级人物”。

季羡林的家庭背景非常优越,他的父亲季振堂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化名人,母亲则是清朝的宫廷歌妓。

季羡林从小受到了优良的家庭教育,父亲对他的教育非常注重,不仅让他学习古典文化,还让他接触了西方文化,并鼓励他学习外语。

季羡林在年轻时就展现了出色的学术才华。

他于1935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主修哲学,次修历史。

在大学期间,他接触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者。

1941年,他毕业后留校任教,但在不久后就因为参加了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抗日救亡运动而被逮捕,被判处死刑,后来改为无期徒刑。

在狱中,季羡林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他通过狱中的图书馆,继续学习外语和文化知识,并且开始进行翻译工作。

他翻译了很多西方的文化经典,如《圣经》、《唐吉坷德》等,成为了中国翻译界的佼佼者。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季羡林被释放,回到南京大学任教。

此后,他先后担任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教授和研究员,并且创建了自己的研究机构——季氏文化研究所。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他涉及文化、历史、哲学、宗教、语言等多个领域。

他的学术成就非常显著,他在研究中国文化史、汉字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方面都有很深入的研究,是中国学术界的权威人物之一。

除了学术研究,季羡林还担任了很多重要的职务。

他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等职务,还曾获得过很多荣誉和奖项,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香港特别行政区金紫荆星章等。

季羡林的著作也非常丰富,他出版了很多重要的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

其中,最有名的作品包括《中国文化史》、《汉字的故事》、《佛教文化史》、《道教文化史》等。

他的作品风格简练、深入浅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耶稣受难”故事在现代文学中的书写

“耶稣受难”故事在现代文学中的书写

9Jzi™+u"&'()#*+,-./01234曹萱*ef_u +ux ! ef #&**",+! "! !"#$!%&'()*+,-./012" '3#'456+789$:;%<=+7>!?@ABC+%D'文化氛围"许多现L 作家在这种氛围下开始创作,基督教文化元素自然地进入了新文学,形成了新文学]特的景'"其中现代作家对于“耶稣受难”故事+书写更是其中浓墨重彩+—笔,冰心、鲁迅、徐志摩、艾青、茅盾等人都有相关+创作°从对《圣 经》故事的改写中,可以窥见20世纟己上半叶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的态度,创作者个人对于当时中国社会变革+"关键词:“耶稣受难” KL 文学基督教文化!"#$%&'()*+,-./! 01234'(+567!"+5" 89'(-+5:;9!!"#<=>@AB "C8DE !6F #G#$HI9J !K4!"#89 J-HLMNOFPQRS-MN ! T8UVWXYZ[ 响并不很大%直至晚晴时期,尤其在《南京条约》签订后,传 #l238mJnoH# % H#lpqrs#t (uv (w 院以实现对中国大地的基督教化%教堂散布全国各地乡镇, # uv 《 》 大 , ‘的基督教文化网络%而浓厚的基督教文化氛对中国现代文学的 可 的影响%现代的很多 有基督教景% 地、冰心、闻一多、 、过基督教; 堂、陈基督教 ) 、、、 、 、西等人就 基督教学校% 、、茅盾、艾青、沫若等人也通过阅读《圣经》基督教文化不的影响%在 基督教文学 时, 多现代的% 约中的 基督 % 其中#$7 的? % 的《 地》《 西》*!"2!+、 的《 *其 +》*!"$%+、 的《!Y 》*&"$'+、的《一"#$% 的&》*&"(%+、的《 '&》*&"%2+、 ()*+《 ,》*&"%)+ - , . /012的《 约,34 》中 56789的:节%这些品在 原文的基础上,对细节 个化的删减或增补,与基督教正统教义中的 基督尽吻合甚至相去甚远%以下笔者详细比较、分析&约•福 音'与以上提及文本在书写“”情节的异%试图通过这种比较, 示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 督教文化的态,窥见 者个对于当时中国社会变革问的思考%&"2&年 在《生命'的杂志上发表了两首短小的祷告诗,是她阅读《圣经•新约》的产物%第一首诗《客西马尼花园》 是她对《路加福音22:44》的沉思:“耶稣极其 ,祷告更加% 大 , 在地上% ”/&0*""+全诗 下.!"#$%!&'#()!*+,-./012"34#5634!78#5678#9:$$ $-;<4!=>?4!%@A !5B4C#DEF & 'GHA ( ICJKL$$ $%@A !5B4C#DEF & 'MN )!*#这首短诗 ,在‘' 上祷告的场景%诗歌的前半部分环绕着壮氛% 与外界的天地、 、抓捕他的祭司长和守殿宫并长 一切人事物完全 ,甚至连《圣经•路加福音22+4('“有一位天使从天上 现,加 的 % ”/&0*""+中的 在这首 诗中 删减, 直与上 ,两者之间有 的中%诗歌后半部祷告#, 着 的 思 ”,的 、后% 并的,她上 的祷告、对 的 %半部 对 的 是& 与 之 对,的 %第 首诗《 地》,是对《约 音&":(0》的沉思,这是 & 后的场景,#*原文 # ”+ ,就4, % 下 , : * % ”/&0*"#$+全诗 下:OP !(QRST4-!UV !WXRYZ4-#[\]!背起来了,bGca #GHA (&40 -2019年第!"#(总第846期)丈敖冬‘科!"#$"%&"#'($)*"%+,-"./012&&&#'-$)*"%34'!()%#&'()*+$,-%./0123456708 9& :;<='>?%@ABCDEF(GH%IJBKLE F&MNO%PQRS%T6US)VWXY34Z[*\]*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结尾处反复呼唤的“父啊,成了”是普r>stubvw,34bxyz{Ss|b>?%}67与人的关系&冰心作为一个基督教的信徒%由于她自身涉世未深的缘故%圣经故的的,343的&+34”的与,U&#-($第()的,了,是.$的.复()$/与,的:一、“他自,以色的,UTMNO”1"2(#$)了#圣334+、的”的身,-的身是34人的,结尾处+他是人”1"2(#$)4、了34MNO、&的<,了人的!&"#$%+&'人()他的,*+,-.'/0他的:1,2*3他的4”,+567是,/0的,89的”,+89的人:”,+0的人”1"2(#$)&;、了对耶稣十字架痛楚的详细的描&“丁丁地响,尖从掌心穿透••••••使他痛得柔&”“丁丁地响,钉尖从脚背穿透,钉碎了一块骨,痛楚也透到心髓中••••••使他痛得舒服&”“突然间,碎骨的大痛楚透到心髓了&”1"2®"段完全是鲁迅基于自己的医学知识想象创作出来的&5、对于自我死亡的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
【摘要】:本著以文化与文学影响的视角深入研究中国现代作家所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着重从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客观辩证地考察他们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或抵御,努力从他们的创作中寻觅探析基督教文化对他们的深刻影响。

本著选择了鲁迅、周作人、许地山、冰心、庐隐、苏雪林、张资平、郭沫若、老舍、萧乾、巴金、曹禺、徐(?)、北村、张晓风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创作作具体深入的研究分析,分别通过疏理他们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寻觅他们创作中与基督教文化相关的蛛丝马迹,细致地探析基督教文化在他们的创作中各种表现,通过对他们作品的深入分析,研究基督教文化对他们的思想和创作的深刻影响,并努力从文学的视角研析《圣经》文本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在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具体深刻的影响,根据不同的作家对基督教文化的不同态度和不同选择,进行恰如其分的探究,努力道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在宏观的背景中,以微观的分析研究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作家深刻影响。

该著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第一手资料,努力从对资料的疏理和分析中,在疏理中国现代作家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及其所受到的影响中,以文化学、比较文学、社会学、美学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以期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以填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里的某些方面的空白。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0
【分类号】:I206.6;B97
【目录】:前言10-13第一章引论:“彼岸之神的幻影”13-23第一节“把中国关得很紧的大门打开”13-15第二节“我们直接去敲耶稣自己的门”15-17第三节“我们应该于一切宗教中特别反对基督教”17-19第四节“须知基督教在文学中永远占着重要位置”19-23第二章鲁迅:“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23-31第一节“他的信仰是在哲学,不是在宗教”23-25第二节“犹太人钉杀耶稣的事,更应该看”25-27第三节“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27-31第三章周作人:“我不是基督教徒,却是崇拜基督的一个人”31-41第一节“觉得要一新中国的人心,基督教实在是很适宜的”31-34第二节“现代文学上的人道主义思想,差不多也都从基督教精神出来”34-36第三节“妇女问题的实际只有两件事,即经济的解放与性的解放”36-38第四节“中国还未曾发见了儿童”38-41第四章许地山:“宗教当使人对于社会、个人,负归善、精进的责任”41-51第一节“育于神学宗教学的熏染中”41-43第二节“只求当时底哀鸣立刻能得着同情者”43-46第三节“人性在受窘压底状态下怎样挣扎”46-48第四节“以寓言和象征启迪我们的爱、信、勇气和智慧”48-51第五章冰心:“永远在你座前作圣洁的女儿”51-58第一节“潜隐的形成了我自己的‘爱’的哲学”51-53第二节
“人类呵!相爱罢,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53-54第三节“避开悲愤,成为十分温柔的调子了”54-56第四节“以众生的痛苦为痛苦”56-58第六章庐隐:“上帝赐与了她悲观的分子”58-66第一节“我这空虚的心,在这时便接受了上帝”58-59第二节“不如暂且将此心寄托于宗教”59-61第三节“真了解悲哀才有与神接近的机会”61-66第七章苏雪林:“基督教的神却是活泼.无尽慈祥,无穷宽大”66-74第一节“要信便信你的天主教”66-67第二节“是为耶稣伟大的人格所感化”67-69第三节“母亲的爱,是这样救了我”69-71第四节“彼西来之教,则大可补吾儒之不足”71-74第八章张资平:“是我们要求宗教,宗教不能要求我们”74-83第一节“一面教人认罪,一面背着人作恶”74-77第二节“上帝赦免了他从前一切的罪过”77-79第三节“做神的仆人可以,做教会的奴隶就错了”79-83第九章郭沫若:“我们要重新创造我们的自我”83-90第一节“我还要陪你再钉一次十字架”83-85第二节“忏悔着现在,又追怀着过往”85-88第三节“我是在十字架上受着磔刑”88-90第十章老舍:“我们每个人须负起两个十字架”90-99第一节“我们要做耶稣生前的约翰”90-91第二节“他人洋教根本不是为信仰什么”91-95第三节“简直的像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95-99第十一章萧乾:“在十字架的阴影下”99-105第一节“怎么‘开导’我也没信教”99-100第二节“我看的是一般奴性十足的法利赛人”100-103第三节“开始从历史和政治角度看待基督教”103-105第十二章巴金:“写一个宗教者的生与死”105-114第一节“基督教和基督本人吸引他,让他感兴趣”105-108第二节“我把这个基督徒写进我的小说”108-110第三节“我设身处地替他想得太多
了”110-114第十三章曹禺:“甚至对基督教、天主教,我都想在里边找出一条路来”114-124第一节“我不得已用了‘序幕’和‘尾声’”114-116第二节“什么佛教,什么天主教,从宗教里寻找寄托”116-119第三节“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119-120第四节“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120-124第十四章徐(?):“一切的宗教都是人的归宿”124-134第一节“一瞬间,我相信了神,相信了上帝”125-126第二节“这只能说是天主安排的了”126-130第三节“慈爱的上帝,收留这个不平衡的灵魂”130-131第四节“我愿意追求一切艺术上的空想”131-134第十五章北村:“用基督徒的目光打量这个堕落的世界”134-145第一节“对苦难的揭示是我的小说承担的责任”134-137第二节“被‘逼’向信仰是一种必然结果”137-140第三节“没有神人活着就没有意义”140-142第四节“如果美与真有冲突,我会选择真”142-145第十六章张晓风:“一个是‘中国’,一个是‘基督教’”145-6第一节“若是没有信仰,我再也想不出其他的意义了”146-148第二节“谁能故国神游而不怆然涕下呢?”148-151第三节“在这一切的痛苦中,我恒与你同在”151-153第四节“从大自然中归来,要坚持无神论是难的”153-6附录:6一、论“五四”小说中的基督精神6二、论“五四”小说的基督教色彩6后记6-156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