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第十章摄生防治、康复 - 副本

合集下载

[指南]尽学之中医摄生学

[指南]尽学之中医摄生学

宣传和推广
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宣传和推广中医摄生 学的理念和方法,提高公众对其的认知度和
接受度。
THANK YOU
感谢观看
特点
中医摄生学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联,需综 合调理;同时强调个体差异,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相应 的养生方法。
中医摄生学的重要性
预防疾病
中医摄生学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整 生活习惯和饮食起居,降低患病风险 ,提高身体免疫力。
促进健康
传承文化
中医摄生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传承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 ,通过学习与实践,有助于弘扬民族 文化。
合理的养生方法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 体健康,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摄生学的历史与发展
01
历史回顾
中医摄生学源于古代,历经多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不断完善。从《
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中可追溯其理论基础。
02 03
现代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人们健康需求的提高,中医摄生学在保持传统精 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现代健康观念相结合,为人们提供更为科学、 实用的养生指导。
理。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使用方法 ,避免对身体造成损害。
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药物 养生,切勿自行盲目用药。
04
中医摄生学的现代发展与 挑战
中医摄生学在当代的应用与价值
应用领域
中医摄生学在现代医学、康复医学、预防医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和养生保健方案 。
价值体现
中医摄生学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对于 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1.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

11.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

(四)
调整阴阳
实热证—热者寒之,治寒以热,采用寒凉方药以 清泄阳热。因阳胜则阴病,故应兼以益阴。 损其有余实寒证—寒者热之,治热以寒,采用温热方药 以温散阴寒。因阴胜则阳病,故应兼以扶阳。 调整 阴阳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用于阴虚阳 偏亢的虚热证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用于阳虚阴 盛的虚寒证 补其不足 阴中求阳—适用于肾阳虚证,治疗时于温补方药 中加入适量滋补肾阴之药。 阳中求阴—适用于肾阴虚证,治疗时于滋补肾阴 方药中加入适量的温补肾阴之品。 阴阳双补—治疗时补阴与补阳同时并用。适用于 阴阳两虚证。
第二节 预防原则
一、预防为主的意义
预防,是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内经》:“治未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 成而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 锥,不亦晚乎。” “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四方针之一。
二、预防的基本原则
(一)提高正气,增强抗邪能力
(四) 以平为期
• 各脏腑组织功能协调一致 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平衡 气血津液运行与代谢畅达调和 经气运行通利条达 体与外界环境和谐适应 阴阳偏盛偏衰 脏腑失调 气血不和 升降失序 经气不利 与外界环境不相适应
健康——阴阳平衡
疾病——阴阳失调
以平为期——针对各种偏差加以调整——使阴阳失 调重趋于平衡。
西医治疗思路——消除病因,消除病灶,直接对抗, 补充替代。 中医治疗思路——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药物、针 灸、推拿等方法来调动、发挥机体“阴阳自和”的自 我调节机制,以期恢复阴平阳秘、内外和谐的生态平 衡。
三、基本治则
(一)扶正与祛邪
邪正之间的盛衰,决定疾病的虚实变化,又决定着疾病 的进 退。因此治疗疾病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正邪恶双方力量 的对比,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

笫十章养生防治康复

笫十章养生防治康复

先安未受邪之地
第三节 治则 (一)正治和反治
正治和反治是针对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本质 之间的关系而设的治疗原则。
1、正治法:疾病临床表现和其本质相一致 的情况下应用的治法。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2、反治法:疾病临床表现和其本质不一致 的情况下应用的治法。
寒因寒用-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的 一种治则。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热因热用-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的 一种治则。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塞因塞用-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 证的一种治则。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泄症状的实证 的一种治则。适用于有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
(二)标本先后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并重则标本并治
(三)扶正祛邪
扶正适用于虚证。 祛邪适用于实证。 祛邪与扶正兼用、先后使用:适用 于虚实挟杂证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五)调理阴阳
第四节
形神结合
内外结合 药食结合
康复
(一)康复的基本原则∶
自然康复与治疗康复相结合
(二)康复常用的方法∶药物,针灸,推拿,气功,体 育,娱乐,泉水,泥疗,砂疗
第十章 养生防治康复
第一节 养生 一、重要意义
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
二、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
形神兼养
动静结合
调养脾肾
第二节 预防
谨养先天注意胎护 调畅精神情志 增强人体正气 未病先防 加强锻练 生活起居有度劳逸有度
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
防止邪气侵入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讲究卫生改善环境
既病防变 早期诊治
(三)康复医疗适应范围∶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
急性热病瘥后诸证。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ppt课件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则ppt课件

气血双调
气血双补—益气与养血并用。 行气活血—以行气为主,佐以活血。 益气摄血—以益气健脾为主,佐以
收敛止血。
精品课件
(六)调理脏腑
调理脏腑阴阳气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以恢 复脏腑
气血阴阳平衡。
调理 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须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而处方

脏腑
药。
脏腑
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应从整体出发,注意调整各
而异;持之以恒)。 三、调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胃
强则强,胃弱则弱。调养方法有饮食调节(寒热适中,饥饱有 度,营养全面,清洁卫生),药物调节,精神调节,针灸按摩
等。 四、保精护肾:肾藏精气,为生命之本,为健康长寿
之根本。方法有节欲养精以益肾,药物补益肾之阴阳精气,食 疗补肾、导引补肾等。
精品课件
第二节 预防原则
治法——是在治疗原则指导下,针对具体的病证拟定的直接 而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精品课件
二、中医治疗观
(一) 治病必求于本 本——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是对证的病
因、病性、病位、病势及邪正消长等内容的归纳综
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抓住证的本质,
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治病求本的核心——在复杂的病理变化中,善于透过
养生、防治及康复原 则
精品课件
第一节 养生原则
养生的概念: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之意。 养生的意义:
一、增强体质:体质形成主要决定于先天和后天因素,
先天不足,可通过后天摄养和身体锻炼,以促使体质由弱变 强。
二、预防疾病:“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养生可以保
养正气,提高机体抵御病邪的能力。
它是通过医者的言、行、情、志等影响病者的认知、 情感和行为,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素问·宝命全形论》:“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 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 治神方法——移精变气,劝说开导,解惑释疑、心理暗 示,情志相胜,导引吐纳等。 《灵枢·师说》:“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 以其便,开之以其苦。”

第十章 养生.防治.康复

第十章  养生.防治.康复

第十章养生.防治.康复一、填充题:1.养生的重要意义有、、。

2. 养生的基本原则有、、、。

3.中医的主要治则有、、、、。

4.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的而治的,同属于的范畴。

5.《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逆者,从者。

”6.扶正适用于或的病症。

7.正治法包括、、、。

8.反治法包括、、、。

9.调整阴阳中“损其有余”主要是针对阴阳的病理状态;“补其不足”主要是针对阴阳的病理状态。

10.三因制宜包括、、。

11.中医常用的康复方法有、、、、、、。

12.需要使用康复法的病人主要包括、、、。

二、选择题:1. 中医养生学认为探索衰老机制的中心环节是:()A 肾中精气盛衰B 心肺功能状态C 肝肾功能状态D 肺脾功能状态2.下列哪项不是中医饮食养生所倡导的:()A 药膳保健B 饮食有节C 不宜偏嗜五味D 高营养饮食3.“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原则属于:()A 标本同治B 扶正祛邪C 既病防变D 调整阴阳4.中医治病的主导思想是:()A 扶正祛邪B 调理气血C 治病求本D 三因制宜5.“用热远热,用寒远寒”属于:()A因时制宜 B 因地制宜 C 因人制宜 D 因病制宜6.疾病标本,反映了疾病的:()A 虚与实B 重与轻C 表与里D 本质与现象7. 通因通用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A 脾虚泄泻 B肾虚泄泻 C气虚泄泻 D食积泄泻8.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属于:()A 正治B 反治C 从治D 以上均不是9. 属于从治法的是:()A 虚者补之 B寒者热之 C 塞因塞用 D用寒远10.“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A 阴中求阳B 阳病之阴 C阳中求阴 D阴病治阳11.“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A 阴中求阳B 阳病之阴 C阳中求阴 D阴病治阳三、名词解释:1.养生2.治则3.损其有余4.塞因塞用5.热者寒之6.用热远热7.因地制宜 8.因时制宜9.正治 10.反治四、问答题:1.何谓“治未病”?试述治未病的主要内容。

2.试述扶正与祛邪治则的相互关系及临床运用。

养生防治康复

养生防治康复

养生防治康复一、养生1、概念:养生:即保养生命,又称摄生、道生、保生等,是研究人类的生命规律以及各种保养身体的原则和方法。

2、意义:1)增强体质,保持健康。

(体质分先天而后后天两方面)2)抵御邪气,预防疾病。

(人体正气不足时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3)延缓衰老,颐养天年。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后汉书》记载,华佗“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

3、基本原则1)天人相应,顺乎自然。

《灵枢·岁露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四时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春三月,此为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

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

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2)身心合一,形神供养。

华佗创立了动形养生的五禽戏法,这种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的锻炼方法;《黄帝内经》:"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中基课件_养生、防治与康复

中基课件_养生、防治与康复
不足 1)阴偏衰: 补其阴 a.阴衰阳未亢---单补其阴 b.阴衰阳已亢---单补阴,阴足阳自消或补阴为主少加损阳。 2)阳偏衰: 补其阳 a.阳衰阴未盛---单补阳 b.阳衰阴已盛---单补阳,阳足阴自消 或加损阴药(温里药)。 3)阴阳两衰: 阴阳双补 特殊:无论补阳或补阴,因为阴阳互根, 故要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法。
第八章 养生 防治 康复
c. 塞因塞用 (用补益药来治疗因虚所致的闭塞不通的病症) 适应证:虚性的闭阻(真虚假实) 如:脾虚的腹胀→用补益的健脾益气药 以补开塞 闭经(血虚引起) →补血药 结果:补了真虚,假实就消了。
第八章 养生 防治 康复
d.通因通用 (用通利的药治疗因实性而通泄的病证) 适应证:内有实证而现通泄的病证 ①热结旁流 (病人高烧,但泻下清水,烧不退,是因为肠中有 燥屎,清水从屎缝中流出来) ——仍用泻下的药(大承气汤) ②食积腹泻(泻下物很臭,又欲吐)——用消导药 ③瘀血崩漏(瘀阻胞宫出血)——仍用活血化瘀药 ④膀胱湿热引起的尿频、尿急、尿痛 ——仍用清热利尿药
第八章 养生 防治 康复
五.调理气血关系 原则:有余泻之,不足补之。 六.调整脏腑功能 据五行学说,考虑脏腑之间生理上病理上的相互影 响,调整各自关系,使功能协调,最终治愈疾病。
第八章 养生 防治 康复
第三节 康 复 康复——恢复平安或健康。 一.康复的基本原则 1.形神结合——形体保养与精神调摄相结合。 2.内外结合——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 3.药食结合 4.自然康复与治疗康复相结合
②避免邪气法
第八章 养生 防治 康复
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的污染
第八章 养生 防治 康复
(二)既病防变 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先安未受邪之地。 如“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第十章 n 养生、防治、康复
n
n 第一节 n 防治原则
一、预防为主 未病先防
n 调养正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n 1、调摄精神 n 2、加强锻炼 n 3、调理饮食起居 n 4、药物预防
n
预防接种
n 防止邪气: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n 1、搞好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 物
n 污染
n 2、避其毒气,防止六淫、疫疠等邪 气
复的目的。
n
适用于邪实为主的病证。
五、病治异同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n 六、三因治宜
n 因时治宜——根据不同季节和气候
n
施治。
n 因地治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
n
特点施治。
n 因人治宜——根据患者年龄、性
n
别、体质生活习惯等
n
不同特点施治。
n 第二节 治 法*
n 一、汗法 n 二、吐法
n 补其不足:
n
补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n
补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n
阳中求阴,阴中求阳
n 四、扶正祛邪
n
扶正——使用扶助正气的药
物或其他疗法以达到增强体质,提
高抗病能力,恢复健康的目的。
n
适用于正虚为主的病证。
n
祛邪——使用驱邪的药物或
其他疗法以达到祛除病邪,邪去正
本质一致的病症。
n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n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n
反治——是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
治的一种方法,又称从治。适于征象与
本质不一致的病症。
n
热因热用 寒因寒用
n
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
n 2、治标与治本*
n 急则治标 n 缓则治本 n 标本同治
3、病治异同
n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n 三、调整阴阳
n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五、温法 六、清法 七、消法 八、补法
n 入侵
n 3、心理平衡,防止情志伤人
n 4、防止饮食不节不洁及偏嗜
n
5、劳逸适度
n 既病防变
n
1、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
止病邪深入
n
2、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传

n 二、治病求本
n
是指寻找出疾病的愿因,并针
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本与表是相对
的。
n
1、正治与反治*
n
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
一种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适于征象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