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
心理学的“文化革命”:论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兴起
心理学的“文化革命”:论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摘要:在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心理学中展开了一场以文化为主题的心理学“文化革命”,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模式以及研究方法等展开激烈讨论,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心理学也悄然兴起,并对此给予了展望。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化革命中国文化心理学传统科学心理学在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主张主客二分,把人类心理视作自然客体加以单独研究,以期得出全人类普适的基本心理行为规律。
同时在研究方法上采取自然科学模式下的实证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否定了人作为一个在社会文化生成模式下的文化建构物[1]。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出现,改变了这样的状况,主张历史和文化因素对科学研究过程有重大影响[2]。
一场文化与心理学之间的“革命”悄悄的来临了。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心理学“文化革命”心理学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早在冯特建立科学心理学之初便已存在,在他构建科学心理学框架之时就已经设想构建两部分心理学:个体心理学(即经典西方科学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通过对文化历史的分析,了解人类心理中文化特有的规律)[3]。
由于种种原因,最终科学心理学屹立在历史的宽广道路上,而文化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却一直被遗忘在了角落里。
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到来,社会生物学、进化心理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兴起,终于促使心理学对文化的重新思考与关注,就这样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文化心理学,心理学中“文化革命”的枪声打响了[4]。
人是社会的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及心理模式无疑要受到所处环境下的文化熏陶,文化心理学改变了以往的研究模式,包括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及学科定位上的重新反思,努力达到心理学应实现的目的:实现人的终极成长。
二、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定义要理解中国文化心理学的内涵必须先了解何谓“文化”以及“中国文化”?《辞海》中对“文化”所作的解释是: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荣格与《易经》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心理学尝试
《易经》不仅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历史上,《易经》的思想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朝鲜、日本、欧洲等地,对当地 的哲学、文化、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易经》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使 得中华文化得以更好地与其他文化交流互鉴,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总之,《易经》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和基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 它不仅为中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还为其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易 经》所强调的和谐、平衡、变化等思想,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对未来的 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易经》的思想将会继续传 播和影响世界文化的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在具体的研究领域方面,《易经》也为中国文化心理学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例如,易经的五行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的五种基本情绪;八卦可以代表不同的性 格特质和行为倾向,这都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有趣且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依据。 同时,《易经》中的一些概念和思想,如“中庸之道”、“无为而治”等,也为 解决心理问题和提升心理健康提供了启示。
尽管荣格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的思想和理论仍然在影响着我们。通过他的 努力,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易经》这一东方智慧的瑰宝。他的工作也提 醒我们,作为全球化的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尊重并学习不同文化中的智慧和经 验,以促进更深入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当谈论到《易经》与中国文化心理学时,我们涉及的是一个充满智慧与奥秘 的领域。这篇文章将简要介绍这两个关键概念的基本信息,并深入探讨它们之间 的和影响。
再者,《易经》的动态变化观念,也与荣格对于心理发展的理解相吻合。 《易经》强调事物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认为这是自然和宇宙的常态。荣格在分析 个体心理时,也强调变化和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理解和接受这种变化, 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心理分析】面对《易经》,胡适与荣格的天壤之别
/【心理分析】面对《易经》,胡适与荣格的天壤之别文|王溢喜在西方的心理学大师中,荣格(C.G.Jung)是对中国文化最情有独钟者,他对《易经》给予极高的评价,曾说“《易经》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心灵;几千年中国伟大智者的共同倾注,历久而弥新,仍然对理解它的人,展现着无穷的意义和无限的启迪。
”当他隐居波林根时,经常坐在塔楼旁的百年老树下,身边放着《易经》,用芦苇代替蓍草来卜卦,觉得《易经》常能提供他某些出乎意料的中肯提示。
对于尘世间一些不可思议的、奇妙的巧合、灵验,荣格以“共时性”(synchronicity,亦称“共时性”)来解释。
所谓“共时性”是指自然事物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心”与“物”之间──内心感知的事件与外界现实会互相呼应,内心的预感经常变成真实,亦即一个人内在主观的心灵状态与外在客观事件中会有一种奇妙的一致性。
自然因果律或线性逻辑推演所描述的只是“统计学上的真理”,但它们总是有例外,而“共时性”现象就是这些例外中最值得注意的,因为里面可能隐藏了被人类所忽视的“另一种真理”。
荣格认为,做为中国古典命定论理论源流的《易经》,就是他“共时性”理论的中国先驱。
在《回忆、梦与思考》(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一书里,荣格曾提到在1930年代,他和胡适的一次见面:他兴趣盎然地问这位来自中国的哲学家对《易经》的看法,但胡适的回答却是:“那不过是一种古老的魔法,没有什么意义!”荣格问他有没有用《易经》占卜的实际经验。
胡适倒是提到了下面这个经验:有一次他和一位友人同行,友人告诉他正被爱情所困,两人刚好经过一座庙宇,胡适开玩笑地对朋友说:“你不妨进去求个签吧!”于是两人进庙里求签。
荣格问胡适签词里的神谕是否准确?胡适不太情愿地说:“的确有点准。
”而且胡适基于好玩的心理,自己也问了个问题,然后求签。
荣格又问:“那它是否提供你一个有意思的答案呢?”胡适有点犹豫、不自在地说:“哦,也可以这样说,如果你希望做这种解释的话。
荣格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道家思想
2021年3月第46卷第2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H e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M a r.2021V o l.46 N o.2荣格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道家思想张瑜1,王景阳2(1.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2.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摘要:对心灵的关注与救赎,使荣格超越了西方文化的偏见,与道家思想相遇㊂道家思想关注人的存在问题,最终目的是让人成为真正的自己㊂这为荣格提供了灵感的来源,成为他学术人生的转折点,并帮助荣格实现了精神分析心理学别开生面的建构㊂由此,荣格理论中的一系列范畴㊁概念都被打上东方文化的烙印㊂荣格对于东方文化与西方世界的关系有着辩证的思考,他欣赏东方文化心灵修行的方法和智慧,认为西方人要重新找回被遗忘和丢失的精神家园,就必须向东方文化敞开胸怀㊂关键词:荣格;无意识;卫礼贤;道家;超越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21)02-0017-08D O I:10.3969/j.i s s n.1005-6378.2021.02.003在与弗洛伊德决裂后,荣格经历了一段痛苦的低潮期①㊂他苦闷隐居,一度对自己研究的正确性产生怀疑,他苦苦寻求能够支撑自己研究的依据,直到接触到由卫礼贤翻译的中国古典典籍㊂在中国的古老智慧中荣格找到了知音,这成为他学术人生的转折点㊂从荣格的诸多著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道家思想有着深入的解读和充分的吸纳㊂在这个过程中,荣格始终怀揣叩问:时代和心灵呼唤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精神?他坚信,存在于无意识(u n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和意识之下更深一层的集体无意识(c o l l e c t i v e u n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是身处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类心灵共通的发源地㊂在集体无意识这一层面,各种原型被人类共享㊂在荣格看来,人类心灵深处的集体无意识并无不同,即使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并不相同,也只是在意识层面存在着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区别㊂人类生活的意义不在于外部的扩张和占有,而在于通过心灵的探索和转化去实现人格的完整和生命的潜能㊂荣格认为西方人的心理问题在于太过注重意识理性,将集体无意识在压抑和扭曲中与意识分离㊂由此, 寻找人类共同的心理基础,进而确立人类生活的共同原则和意义 [1]37,成为他努力追求的目标㊂在寻求心灵拯救的道路上,荣格超越西方文化偏见,对道家思想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和借鉴㊂荣格对道家文化的眷注,是中西文化交汇史上一个值得重视的事件,也是理解荣格分析心理学特质的一个重要参照因素㊂收稿日期:2020-05-15基金项目:河北省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C X Z Z B S2019069)作者简介:张瑜(1983 ),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㊁西方文艺理论㊂① 在‘荣格自传 梦㊁记忆和思考“中,荣格自述: 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有一段时间我内心里总会出现一种无所适从之感㊂可以毫不夸张地形容这样的状况,我暂时性迷失了方向,我感到完全被悬在了半空中,原因是我此时尚未找到立足点㊂81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一㊁ 遭遇 道家思想荣格与道家思想的 遭遇 ,卫礼贤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关键人物㊂卫礼贤,本名理查德㊃威廉(R i c h-a r d W i l h e l m),1873年5月10日出生于德国斯图加特(S t u t t g a r t),1930年3月1日辞世㊂1899年卫礼贤作为传教士来到中国青岛,之后的25年,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中国㊂他为自己取名卫希圣,字礼贤㊂卫礼贤被誉为 发现中国内在世界的马可㊃波罗 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 [2]40㊂在卫礼贤看来,中国智慧拥有孩童一般纯真的精神,能够达到人性最深处的生命之源,是 现代欧洲的药方和拯救手段 [2]51㊂他认为,比起利用某种快速的方法取得外部的成功,中国人更倾向于在漫长的岁月中去探寻能够影响进化的因素,这正是现代欧洲心灵欠缺的和需要的㊂卫礼贤与荣格相识于1920年,两人一见如故㊂卫礼贤是荣格理论的坚定支持者㊂他认为荣格对中国古典文化和古代哲学有着天然的思想共鸣和心灵感应,甚至认为荣格或许是某位中国智者的转世化身㊂卫礼贤相信,在中国智慧和荣格理论之间的确存在超越种族和地域的人类共同的集体无意识源泉,通过荣格的天赋异禀和对内心世界地执着探索而得以交汇㊂而对于荣格来说,卫礼贤就是一个 中国人 ,他们的相遇,是命中注定的缘分㊂荣格在‘纪念卫礼贤“中说: 我们在超越了学术界限的人文科学领域里相会了㊂我们的接触点就在于此;在这里火星四射,点燃了一盏明灯,这盏明灯变成了我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㊂ [3]65通过卫礼贤,荣格发现了充盈在中国文化之中的心灵宝藏,并将其与分析心理学的诸多思想相融合㊂荣格从卫礼贤的中国文化论述中汲取了构建复杂的深度心理学理论的营养㊂他将西方线性的㊁因果关系的㊁客观的思维方式与东方共时性的㊁非因果关系的㊁圆融性的思维方式整合在一起,极大地发展了分析心理学中集体无意识㊁原型㊁原型意象㊁自我㊁自性,以及积极想象㊁炼金术等诸多重要的概念及方法㊂其中,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荣格在‘纪念卫礼贤“中第一次提到了 共时性 这个概念㊂共时性是荣格独创的抽象概念,他将共时性定义为 某种心理状态与一种或多种外在事件同时发生,这些外在事件显现为当时的主观状态有意义的巧合,或者主观状态是外在事件的有意义的巧合 [4]301㊂在共时性原则下,事件遵循因果联系的法则发生,而不是因果法则㊂共时性的关键性在于事件是否在某人的主观经验中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产生联系,两个事件在自我意识没有干预的无意识层面 同步 发生,完全不在意自我意图是什么㊂事实上,这种事件经常出现在大多数人的梦境中,但是如果没有被人发现或者留意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而毫无意义㊂共时性体现出道家思想同西方理论物理学的相似之处:宇宙是一个和谐的㊁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各元素交互作用的网络,而荣格的共时性原则也正是指出 各种形式的存在物之间的深层和谐 [5]53㊂共时性事件一旦被人感知,将会带给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体验,也会给习惯于通过因果解释建立世界秩序的西方文化以致命的打击㊂ 共时性 强调的是非关联性㊁偶在性和非主观干预性,这不仅是西方现代物理学对抗经典物理学的核心观点,也是后现代主义标举的基本知识状况㊂1929年,荣格和卫礼贤合著的‘金花的秘密“一书出版,这是一本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政治与经济环境下得以传播的道家哲学小书㊂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兴起了许多神秘教派,他们汲取古老教义修炼功法,以期拯救自己的精神脱离苦难㊂书中箴言出自吕祖(唐代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吕洞宾),而吕洞宾是从道教 楼观派 祖师关尹子①那里获得了深奥又神秘的知识㊂相传,老子的‘道德经“是应关尹子之邀而撰㊂卫礼贤认为在‘太乙金华宗旨“一书中,吕洞宾的很多观点来自‘道德经“㊂从汉朝开始,由于①关尹子,名喜,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与老子同时㊂先秦天下十豪是指先秦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十位思想家㊂出自‘吕氏春秋“: 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兼,关尹贵清,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㊂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豪士也㊂众多道家术士痴迷养生,幻想通过炼金术而获得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道家常常被认为是只会关注外在的邪方巫术,吕洞宾却将炼金术这种活动阐释为修炼心灵的过程,卫礼贤认为这与老子崇尚 柔弱 无为 的个人道德修养的观点是一致的㊂在这本书中,荣格和卫礼贤从心理学理解体验的角度,对中国典籍‘太乙金华宗旨“‘慧命经“进行了翻译和评注,为西方人提供了理解和欣赏东方智慧的途径㊂荣格和卫礼贤的工作,不仅为西方世界了解东方提供了崭新的途径,而且还警示西方人要注重对心灵的探索㊂今天,现代人懂得了掌控和选择命运的权利源自对自己心灵的了解,这份了解来之不易,它经历了人类价值观一次又一次的反思㊁成长和重塑㊂这使我们能够认识到,理性认为心灵中那些毋庸置疑正确的内容,往往是片面的,它无益于帮助我们摆脱所处的困境,人类真正需要做的恰恰是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自身㊂在科学的名义下,物质世界转化成能量世界,一切从有形转化成虚空,人类无可逃避的一个问题是:在我们的心灵内部是否也存在着一种力量?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和掌握它,它将如何带领我们进入认识的新境界,并帮助人类掌控自己的未来?‘太乙金华宗旨“一书正是揭示并解答了这一问题㊂卫礼贤在‘金花的秘密“序言中写道:这部经典兼有佛道两家的修行指南㊂其基本观点是:在出生时,心灵的两个半球意识和潜意识① 就分离了㊂意识是标志着所分离的被个体化了的元素,而潜意识是他与宇宙相通的元素㊂通过修行使这两者合为一体是这本书要表达的基本原理㊂意识必须进入潜意识播种,然后,潜意识被激活并携手被加强了的意识以精神再生的形式进入到一个超个人(即全人类共同的)的心智层次㊂这种再生首先会引起以分别心为基础的意识境界转变为自主思维结构,修炼的结果是消除一切分别,达到最终的生命整合,即超越二元对立的大自然㊂[6]15-16卫礼贤作为一位伟大的汉学家将中国典籍带给西方㊂他引导荣格了解道家思想中的炼金术,由此验证了荣格理论的核心观点:人类心灵成长的最终目的是自性的实现㊂二、对道家思想的吸纳荣格的诸多著述常常引用老子的话和道家的观点㊂道家的意象和象征丰富了整个分析心理学,是荣格思想的重要源泉㊂荣格认为 道 阐释了人类的终极真理,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原则,是东方智慧的完美体现㊂他自称为道家的追随者 庄子哲学的忠实仰慕者 [2]155㊂从 道 家思想的奥秘中,荣格寻找到他的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论的有力支撑,而道家哲学中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正是荣格致力于探寻的自性体验与自性化过程㊂对于荣格来说这是极为重要的,荣格曾说: 我和他(理查德㊃威尔海姆,即卫礼贤)在1929年合作写了‘金花的秘密“㊂我也只是在那时,通过思考与研究接触到了我心理学的关键点 自性思想㊂此后,才重新找到了回归世界之路㊂ [7]183在‘心理结构与心理动力学“中,荣格提出卫礼贤将道解释为 意义 ,并赞成卫礼贤认为道是与 实在的世界对立的 [4]333观点㊂道不能被意识所感知,却又控制意识世界的所有,所以只能将其称之为 无形 ㊂荣格指出,因为统计方法的诞生和自然科学的成功,在近两个世纪西方抛弃了形而上学的观念,因果原则占据了主导的地位㊂荣格从庄子所说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㊂ [8]31(‘庄子㊃齐物论“)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㊂听止于耳,心止于符㊂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㊂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㊂ [8]53(‘庄子㊃人间世“)体会出道家对认知理性的批评和对无意识心理的承认㊂91张瑜,等:荣格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道家思想①潜意识,又译 无意识㊂02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在‘象征生活“中,荣格讲述了他的朋友麦独孤(W i l l i a m M c D o u g a l l)问道的故事,指出: 道 可以是任何东西㊂我用另一个词来指示它,那就是共时性㊂东方智慧在看待事实的集合体时,是把这个集合体原封不动地接受下来的,但是西方智慧则会把它划分成各种实体和各个部分㊂ [9]57荣格认为,中国人的智慧是从整体去看问题,他们会通过一种西方人不能理解的预测可能性的方法,去体察事物之间能够相遇或者相互交融在一起承载着什么样的意味㊂在‘心理类型“中,荣格阐述了道家哲学中的调和象征㊂他归纳出 道 的十种含义:(1)道路;(2)方法;(3)原则;(4)自然力或生命力;(5)自然的规则过程;(6)宇宙观;(7)一切现象的根源;(8)正义;(9)善;(10)永恒的道德律[10]165㊂荣格指出,道不是指称神,而是具体实物的混合㊂道中充满了跨越种族和地域的原始意象,它们代表了原始的能量和心灵的力量,对人类有救赎和升华的作用㊂道能超越时间,即使将当代最新的哲学概念与道相提并论,依然能产生穿越千年的共鸣㊂一个人如果能够与道同一,他将永生且具有创造性㊂从心理学角度,荣格认为,道是非理性对立的组合,是存在与非存在的象征㊂一个人如果彻底地摆脱了对立,他就可以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紧密关联和不断变化,就像‘道德经“中说的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11]277㊂这是真正智者的形象,这也是一种心理态度㊂荣格说正是因为道是非理性的,所以人不可能通过刻意为之而实现目标,因此老子经常强调 无为 ㊂这里荣格得出结论,道家学说的最终目的在于从宇宙的内在本性出发,返回到道,从而获得拯救[10]168㊂‘荣格自传“的结尾引用‘道德经“说: 当老子讲到, 众人皆明,唯吾独懵 (此句‘道德经“原文应为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作者注)之时,他所阐述的内涵即我在垂暮之年的现在之感受㊂老子是超人的㊁有着独特洞察力的代表人物,他能看到并且体验到价值与无价值,更有甚者㊂他在生命走到尽头之际还希望能够回归自身的存在,他希望回归到那永恒的㊁未知的意义中去㊂这位博学多智的老者,其原型永远是真实的㊂ [7]317荣格在85岁高龄,隐居在波林根的塔楼之中,写下这段带着他生命体悟的话语,他不仅研究和吸纳着道家的思想,还践行着道家的智慧㊂荣格遇到道家思想后,一切问题在这种整体的㊁非因果的㊁经验的㊁偶然的㊁抽象的,看起来不科学的学说面前迎刃而解了㊂因为从根本上说,道家哲学不是迷信,不是巫术,它蕴含着东方文化穿越千年的智慧,是真正的人在世界的方式㊂当西方世界因为科学理性的外部牵引与内部初心愈行愈远的时候,荣格极力吸纳了这种东方文化的智慧,试图找回西方文化遗失的本根㊂由此,荣格精神分析中的一系列范畴㊁概念无不打上东方文化的烙印㊂个性化 与 道 ㊂荣格认为人格在达到自性之前,存在一个不断完善整合的过程,他称之为个性化,也可称之为自性形成㊂这个过程是与生俱来的,可能有意识也可能完全无意识㊂个体精神从一种混沌的㊁未分化的统一状态中开始,像一粒种子成长为一棵大树一样,发展为一个充分分化㊁平衡统一的人格㊂荣格说: 我用 个性化 这个术语来表示这样一种过程,经由这一过程,个人逐渐变成一个在心理上 不可分的 (i n-d i v i d u a l),即一个独立的㊁不可分的统一体或 整体 ㊂ [12]248冯川认为, 个性化 (i n d i v i d u a t i o n)这一概念,在荣格那里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成为独特的㊁独立的个体;二是重建心理的完整与统一[13]㊂‘道德经“第一章写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㊂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㊂ [11]73道家的 道 就是 无 无名 ㊂在道家的思想体系里,世间万物都有自己名字㊂天有天的名字,地有地的名字,每一类事物有此类事物的名字,这就是老子说的 始制有名 [11]198㊂但是 道 没有名字,但又创孕万物,所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1]233㊂所以,一切 有名 都是由 无名 而来㊂那么 道 不是名,究竟是什么?老子这样解释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㊂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11]169㊂ 无名天地之始 ,这只是形式上的表述,并没有具体所指,从中我们并不能知道万物的生者到底是什么㊂能够说明的只有一点, 道 必然不是万物中之一物,因为它若是万物中一物,就不能同时是万物之生者㊂在这里,我们权且理解 道 为超越万物之物㊂按照荣格的理解,道包含宇宙万物并超越一切对立㊂彭鹏指出, 道 就是一种人格完善之路即个性化㊂它提示我们,唯有内在心灵的超越和转化,我们才能以某种灵性的方式来改变自己与社会[1]㊂ 个性化 和 道 二者的相通之处正在于 超越 和 统一 ,它们都是理想化的人格整合和生命意义追寻的过程,它们超越物质和心灵的所有存在,统一于宇宙万物㊂释梦 积极想象 与 涤除玄鉴 心斋 坐忘 ㊂无意识不能由意识感知到,那我们将如何言说?为了建立起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联系,就需要一种能够读懂无意识的方法,因此荣格提出了 释梦 和 积极想象 ㊂荣格说: 我们不能用意识中提取的心理学原理解释梦㊂梦的功能独立于意志㊁愿望㊁意图和自我的追求㊂ [14]85积极想象正是通过个人的言语表达,而被运用于从梦中获得无意识意象的意义的方法㊂申荷永在‘荣格与分析心理学“中指出在荣格看来,词语联想以及梦的分析,是 间接沟通 无意识的方法,积极想象则是直接获取无意识的技术㊂许多荣格心理分析家都把积极想象称为 睁着眼睛做梦 [15]93㊂而 涤除玄鉴 心斋 坐忘 是道家悟道的方法,是道家方法论和认识论的集中体现㊂它们的意思是摒除内心的欲望和杂念,使心境保持安静纯洁,以明大道得真知㊂仔细分析,荣格和道家在方法论上的共通之处正在于此:比起科学研究的实证,他们更注重从内心的体验去寻找答案,更加推崇非主观干预下的 自性 状态㊂自性 与 天人合一 ㊂在荣格理论中,自性是人类生命最终的目标,代表了人类心灵中综合和统一的力量㊂自性是集体无意识中的核心原型,是原型中的原型㊂自性原型将意识与无意识从对峙引向融合,它是个性化最终的目的地㊂所有原型以及这些原型在意识和情节中的显现,都在自性的作用下达成和谐统一㊂人格实现自性,人便可称之为 圆满 的人,便可完全处理和融洽内部现实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㊂当然,这是一个极其复杂又艰巨的过程,我们认为也许只有像耶稣和释迦牟尼这样的宗教领袖,才算接近完成这一最终目标㊂拉德米拉㊃莫阿卡宁(R a d m i l a M o a c a n i n )指出: 自性原型是 所有人类 ,是永恒的人,不仅表达出此人独特的人格以及整体性㊂而且当此人碰触到宇宙,其微观世界反映出宏观宇宙时,自性就成了人类神性的象征㊂[5]41在道家思想中,天与人相互联系,天道与人道相互包含,并统一包含于形上之道㊂老子说: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㊂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㊂ [11]169在这里,老子认为人是宇宙中的四大之一,老子要人效法地的厚重㊁天的高远,还有道的自主自为的精神,并将自己融合于道㊁天㊁地之中㊂道家认为,对于生命而言,应通过积极的修为,最终达到理想之境,即道的境界㊂这种境界不是脱离人间现实,追求救世主凌驾万物的虚幻信仰或者探求形而上拯救苍生的普世真理,它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真实境界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充分体现了道家思想对人类生命意义的深层关怀㊂它揭示了人类生命实践的最终意义,即是践行道的内涵㊂由此看来, 自性 和道家的 天人合一 都是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即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的和谐无争,从而实现人生的最佳状态和最高境界㊂这体现了荣格理论和道家思想在根本目标上的相通性㊂这些内在的相通性,给予荣格理论强有力的支撑,荣格也成为道家文化的忠实信仰者㊂在‘纪念卫礼贤“中,荣格说: 如果我们把目光转向东方,我们看到一种势如破竹的实现自我的命运 我认为,对道的探求 对生命的意义的探求已经成为我们当中的集体现象,其中更为深远的意义还没有被普遍认识到 东方精神以这种方式渗进我们所有的毛孔,并且来到了欧洲最脆弱的地方㊂它可能是一种危险的传染病,但是也可能是治病的良方㊂[3]73-74三、从东方学习而不是单纯的模仿荣格认为,正如人的身体有着超越了种族差异的相同生理结构,人的精神也有超越所有文化意识差12张瑜,等:荣格精神分析心理学中的道家思想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异的相同的根源层面㊂荣格把这一人类心灵的根源层面叫作集体潜意识或共同潜意识①[6]29㊂人类的意识包含可以意识到的意识以及很多虽然意识不到却能够决定人类做出相同反应的潜在天性㊂无论种族与肤色,具备相同的大脑结构,便具备相同的心灵表达㊂也就是说,人类的精神起源于共同的源头,虽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了不同的发展历程,仍然能够追溯到原初一致的层面㊂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地域㊁不同教义的人能够画出结构相似的曼荼罗,为什么在不同国家会流传着内容相似的神话传说,为什么不同语言文化下不同种族的人类能够相互理解融合㊂按照荣格分析心理学的观点,人类的所有意识内容都离不开无意识原型,也正是有这些原型的存在,才有了人类所能感知的思想和行为,这些是人类共同的本能㊂当心灵更从属于本能而不是受理性控制时,意识更接近原始的状态㊂原始初民的人类不具备自我意识,他们没有清晰的自己和他人㊁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观念㊂原始本能的清醒度不高且保守,它只能适应自然的需要,当周围情况发生变化时,这种心灵状态就很难有良好的表现了㊂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对一切陌生事物恐惧且排斥,因为压力过大还会产生各种不良反应,荣格把这样的反应叫作 神经官能症 ㊂在不断接触㊁吸纳新的事物后,人的意识变得更加深远宽广,却与无意识和原型渐行渐远,同时也与本能分道扬镳㊂个体意识的倾向性决定了人类不能依靠意识与无意识达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集体无意识需要通过象征跟意识进行对话㊂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并不断加强,促使人类逐渐远离了集体无意识,远离了人类的本根㊂荣格认为人类要重新找回被遗忘和丢失的精神家园,才能实现人生的完满,或者至少可以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和工作的纠缠中具备强大的心灵去应对㊂这是荣格分析心理学致力之所在,也是其意义之所在㊂从荣格的自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跟随种种神秘事件的指引,荣格晚年迷恋诺斯底教②和炼金术㊂按照他的归纳,人类精神的发展从人产生开始经历了一系列远离㊁觉醒和救赎的过程,从创造神话来投射心理深层的体验,到诺斯底教从神秘启示和神秘灵性中寻求救赎,继而产生宗教依靠信仰的力量进行心灵的疗愈,以及迄今为止人类最大的一次精神变革 启蒙运动,这场运动使人们不再只是抬头仰望上帝,而开始关注自我意识的觉醒,科学理性被激发,海上远航为人类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提供了外部条件,继而宗教在全世界范围内丧失了它的权威性㊂荣格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中世纪的炼金术有其不可忽视的地位,它继承诺斯底教传统,与其说是炼金,事实上是在炼心,它真正最终的目标并不是获取金子,而是获取 哲人石 ,这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 天人合一 ㊂19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对理性的推崇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以至于有了理性主义㊂但西方文化混淆了理性与心灵的关系,错误地认为理性可以完全代表心灵的意义㊂由此,理性被奉为心灵的全部,这对人类心灵造成了不可避免地伤害③㊂事实上,心灵比理性更广袤更深邃,更具有值得描述的人类学价值,它坚守着人生的原则和生活的方向㊂同样,科学在西方历史进步的过程中曾经作为有效的推进工具而不可或缺,它同时也是西方人心灵的支柱,以任何方式对科学的作用进行贬低都是徒劳的㊂科学的方法是为人所服务的,只要不把科学看作获取知识唯一的途径,那么科学可以胜任帮助人类打开认知世界大门的职能㊂但科学理性不是万能的,人类的福祉不是建立在科学理性基础上的,它需要跳出科学的局限而倾听内在心灵世界的呼唤㊂22①②③潜意识,又译 无意识 ㊂诺斯底教是指西元2~3世纪盛行于古罗马的宗教与哲学运动㊂诺斯底教一词以希腊文g n o s i s(意为 知识 )为基础,到17世纪才造出字来,当时自由应用于古代基督教异端派别,特别是被正统教徒描述为激进二元论和拒绝世界的派别,他们从神秘启示和神秘灵性中寻求救赎㊂在‘<太乙金华宗旨>的分析心理学评述“中,荣格指出: 在中世纪以后的19世纪,圣灵坠落为人的理智,然后人们又起而投入反抗难以忍受的唯理智主义的运动㊂从一开始,这一运动就犯了把理智与精神混为一谈的错误,从而指责精神是理智出错的原因㊂这个错误是可以谅解的,理智在胆敢独占精神的全部财产时对灵魂确实有害㊂。
关于荣格介析心理学的道家文亿渊源
关于荣格介析心理学的道家文亿渊源论文关键词:道真我无为共时性原则人格类型论文摘要: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基因并非主要来自弗洛伊德,而更多地来源于中国的道家文化,主要表现为:1、在人格目标上,荣格通过对“道”的理解提出了“真我”及“真我实现”概念。
2、在人格结构的协调关系上,荣格继承道家“自然无为”、“天人感应”思想,提出了共时性原则。
3、在人格类型上,荣格依据阴阳八卦本体论提出内外倾概念和八种人格类型。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是西方道家文化热中的一朵奇葩,其研究为中西文化深层沟通融合架起了一座桥梁,也为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发掘传统文化优秀遗产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在西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史上,荣格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这不仅因为他曾是弗洛伊德“钦定”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皇太子”,而且也因为他所创立的分析心理学理论直接影响了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但是,一提到荣格,人们自然想到他与弗洛伊德的渊源关系,殊不知,他的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基因更多地来源于中国的道家文化。
荣格1875年出生于瑞士。
早年就读于巴塞尔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职业精神病医生。
后受弗洛伊德《梦的解释》一书的影响,转向精神分析,开始心理学研究。
1907年,荣格慕名拜访弗洛伊德,同年7月,弗洛伊德写信给荣格,称:“你使我激动的是我对将来的信心,现在我认识你后,没有任何人比你更合适继续和完成我的工作了。
”’1911年.弗洛伊德不顾他人的强烈反对,执意让荣格担任了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主席。
但不久以后,荣格脱离了弗洛伊德。
荣格不同意把潜意识归结为性冲动的点。
荣格相信.潜意识包含许多追求的类型,例如宗教的和精神的追求。
1912年,荣格发表《转变的象征》,巨决定发展自己的理论。
为了有别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荣格把自己的理论称为分析心理学(AnalytiePsyehology)。
1914年,荣格辞去精神分析学会主席职务。
和弗洛伊德决裂后.荣格开始了探索潜意识的内心旅程。
论传统山水画中的心理学原型
论传统山水画中的心理学原型(解真)摘要:本文从荣格心理学原型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原始意象和固定模式,探索隐含在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中的无意识原型,从而为当代美术创作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传统山水画;心理学;原型0 引言原型是瑞典心理学家荣格在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概念。
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某一种族全体成员,甚至整个人类所共有的心理结构,其主要内容是原型。
原型不可见,但它却可以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固定的意象和艺术形象,构成艺术创作中永恒的母题。
做为一个绵延了千年的画种,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同样存在这样的原型。
1智者原型智者原型又称为“智慧老人”原型,是原始智慧和直觉智慧的象征[1],智者是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原型之一。
中国早期绘画是以历史人物为主,历史人物本身就不乏智者的形象,如“竹林七贤”“虎溪三笑”等题材,多描绘历史上著名的智者。
而在山水画中大量出现的隐士、高士、渔夫、樵夫等形象,并没有实指为某个历史人物,但却是更具有象征意义的智者原型。
隐士自古就被认为是具有大智慧的人,比如《庄子》、《列子》等书中描写的隐士,还有史书上所记载的隐士,如“商山四皓”、“野王二老”等,往往有超人的智慧和洞察力。
而渔夫、农夫、樵夫之所以作为智者的形象,是与中国的隐士传统有着密切关系的。
如姜子牙、严子陵等,在未做官或是辞官后是以渔夫的形象示人,诸葛亮未出山时“躬耕于南阳”,是隐于山林做农夫的。
一些文学作品中,隐士也以渔夫等的面貌出现,如屈原所写的《渔父》,其渔父形象影响深远。
所以当画面上出现这些渔夫、樵夫、农夫形象,往往是隐指山中的隐士,也就是中国人所认为的智者。
而这些隐士智者,在思想上大体是偏于道家的,主张“绝圣去智”、“绝巧弃利”,否定机巧算计的小智慧,而主张“保全天真”“复归于朴”的大智慧,这正和荣格对智者原型定义的“原始直觉”的智慧是非常相近的。
两位西方心理分析家心中的中国之道——读戴维·罗森《荣格之道:整合之路》
社会 文化 的 、 体 的 、 史 的 、 群 历 自我 发 展 及 完 善 的 自
性 化 的 新 高 度 。 而 后 者 , 是 人 的 现 实 存 在 的 事 正 实 。 正 因 为 此 , 个 多 世 纪 以 来 , 分 析 心 理 学 逐 半 其 渐 为 世 人 所 理 解 并 重 视 , 士 、 国 、 国及 拉 美 和 瑞 英 美 亚 洲 等 许 多 国家 , 继 建 立 分 析 心 理 学 的研 究 机 构 相
读戴维 ・ 罗森《 荣格之道 : 整合之路 》
冯建 国 刘晓明 王兴华 , ,
(. 1 大庆 师范学院 教育科 学学院心理 咨询研 究所 , 黑龙江 大庆 13 1 ; 6 7 2 2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 , . 吉林 长春 10 2 ) 3 04
摘
要: 透过《 荣格之道 : 整合 之路》 一书 的内容及其写作历程 , 索两位 西方心理分析 家荣格 与戴维 ・罗森所理解 探
月 定 三 才 ”。 的 确 , 子 一 文 中是 没 有 问题 的。虽 然 其 所 说 “ 道 ” 大 三
疗 , 对 人性 的认识 与探 索 , 狭 隘 的生 理 ( ) 及 由 性 本
能 的 、 人 的 、 年 经 验 的 、 疗 性 的 水 平 , 升 到 个 童 治 上
的中国之道家 , 是亲历 自性、 回归 自然 的道家 ; 荣格 通过对 自我心灵 深层 的探 索 , 现 了隐含在 中国传统 文化和 西 发 欧炼金术传统 中的分析心理 学的存在意义 与价值。这对我们理解传统文化 与荣格分析心理 学有新 的启 示。
关键词 : 荣格 ; 心理分析 ; 道德经 ; 道家哲学 ; 中国文化 作者简介 : 冯建国(9 4一) 男 , 16 , 黑龙江海伦 人, 大庆 师范学院心理咨询研 究所 所长 , 讲师 , 东北 师范大学教 育科 学 学院心理学 系在读研究 生, 事心理分析 与 中国文化研 究; 从 刘晓 明( 9 3一) 男, 16 , 内蒙古 自治 区兴安盟人 , 心理学博
荣格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
收稿日期:20210104作者简介:谢伟,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郭本禹,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
① 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② 车文博,郭本禹:《弗洛伊德主义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③ 沃尔曼著,胡寄南译:《荣格:分析心理学》,《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61年第11期,第2025页。
④ 霍尔等:《荣格心理学入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
⑤ 荣格著,苏克译:《寻找灵魂的现代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⑥ 荣格著,刘国彬译:《回忆·梦·思考》,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⑦ 荣格著,高岚主编:《荣格文集》,长春出版社2014年版。
⑧ 荣格:《荣格精选集》,译林出版社2019年版。
2021年3月第2期南京晓庄学院学报JOURNALOFNANJINGXIAOZHUANGUNIVERSITYMar.2021No.2荣格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谢 伟,郭本禹(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 要:运用Citespace文献分析可视化工具对CNKI数据库中1960—2020年的2094篇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文文献进行分析,以期揭示近60年来国内分析心理学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研究结果表明:国内荣格分析心理学研究经历了引进探索期、爆发期和稳定发展期;国内核心作者有14位,其中申荷永和高岚的研究团队在该领域独树一帜,其他个人合作较弱;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和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是稳定的研究机构,其他机构间合作较弱;研究热点集中于荣格、原型、集体无意识、人格面具等,集体无意识是研究的中心点,总体研究趋势从大而泛的研究热点转向小而精;研究前沿领域分为12类,研究热点仍是荣格古典分析心理学,较少涉及后荣格心理学学派的研究。
文艺心理学
一、用荣格的文艺心理学理论分析原型与特定文化之间的关系。
(可以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和特定的原型切入)1、概述:荣格的“原型”理论起源于心理学的研究,他认为:在人的进化过程中,大脑携带着人之为人的全部历史,即一种集体性的“种族记忆”,当这些“种族记忆”被凝缩、积淀在大脑结构之中,就形成了各种“原型”。
这些先验存在的原型就像有力的框架一样,会不动声色地操纵、限制并从而生成种种神话幻想和“原始意象”;而“原型”和“原始意象”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
荣格将原型理论延伸到艺术和审美领域,“我假定我提议进行分析的艺术作品,作为一种象征,不仅在诗人的个人无意识中,而且也在无意识神话领域内有着它的源泉。
无意识神话学的原始意象是人类共同的遗传物。
”2、具体角度:下面是运用原型分析的方法对“孙悟空原型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论述:(1)叛逆精神原型:作为叛逆典型出现的《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是超个性的人类共同心理与特定历史文化因素相结合的产物。
从原型批评的维度看,孙悟空的叛逆性格来源于追求个性和向往自由的人类共有天性。
通过孙悟空这个充满原始意象的原型,可以看出了它背后隐含的集中了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
尽管向往个性自由的集体无意识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不乏存在,但人们在意识形态中对它的评价却一直持否定的态度。
直到明代中后期,以“异端”李贽为代表的具有早期启蒙主义倾向的进步社会思潮弥漫于中国大地之后,追求个性自由的“童心说”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的评价才有了明显的转变。
孙悟空的反叛精神和桀骜不驯的性格也受到了当时狂禅之风的影响。
禅宗在有意无意之间开发了人的个性意识,承认了个人思考的权威性,并兴起了一股“呵佛骂祖”、反叛一切外在权威的热潮。
孙悟空的若干犯上之语和狂禅“呵佛骂祖”之语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2)冒险造福人类原型:冒险造福人类原型的探索追求精神具有造福于人类的目的。
如果说“原型一”体现的是对人的个性价值的尊重和体认的话,那么“原型二”则体现了对人的个性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的认识,或者说是提出了个性价值如何在社会价值中得到实现的问题。
浅论荣格心理分析的自性观
浅论荣格心理分析的自性观作者:王文龙来源:《科技视界》2017年第19期【摘要】荣格的“自性”是指个体内在心灵结构和秩序的准则,并把自性作为人格的核心;荣格的自性概念与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和科胡特的“自体”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荣格对中国文化深感兴趣,其自性的概念与中国文化中的禅宗和道家等思想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荣格还提出了“自性化”的概念,即指一个人最终成为他自己,成为一种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荣格认为心理分析不同于一般的心理治疗,其目的在于自性化,实现人格的整合与完善。
以上观念构成了荣格自性观的主体内容。
【关键词】荣格;自性;自性化;心理分析1 自性的概念荣格将无意识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主要由情结构成,集体无意识主要由原型构成,而自性(Self)是集体无意识的核心。
荣格自性的概念主要用来描述:(1)类似于东方思想中天然合一的境界;(2)人的整体性;(3)对整体性和完整性的体验;(4)处于意识自我之外的主要组织力量;(5)无意识的组织核心;(6)自性涌现的部分。
荣格认为,自性是内在心灵结构和秩序的准则,代表了心灵的整体性。
心灵是一个自我管理的系统,它总是趋于保持平衡,这种效果就源于作为心灵组织中心的自性。
如果个体的意识态度过于失衡,那么自性就会通过无意识的补偿作用来使心灵获得平衡。
2 自我、自体与自性弗洛伊德将自我(ego)定义为心理过程的连续的组织。
意识附着于自我,它在白天活动,晚上睡觉。
即使在睡觉时自我还对梦进行检查。
它负责压抑和防御机制。
但防御是无意识的。
所以,自我的一部分是无意识的,而且像被压抑的东西一样表现自己,产生有力的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不是源于意识和无意识的冲突,而是源于连续的自我与被分离的压抑的自我的冲突。
在科胡特的术语中,自体(self)和自我在心灵中的表征(类似于客体表征)有关。
他用“近似经验”来描述自体这一概念。
自我则被用作一个抽象概念来描述和定义一个心理系统。
荣格分析心理学在中国丨 罗伯特·汉德森与默瑞·斯丹的访谈
/荣格分析心理学在中国丨罗伯特·汉德森与默瑞·斯丹的访谈人物介绍默瑞·斯丹(Murray Stein)瑞士心理分析師,IAAP前任主席,瑞士苏黎世分析心理学会国际学校校长。
罗伯特·汉德森(Robert Henderson)康涅狄格州格拉斯顿伯里的一位田园心理治疗师,他与他同为心理治疗师的妻子贾尼斯,合著了共三卷的,《与荣格一起生活:访谈并走入荣格分析师》。
其中许多内容都曾发表在《象限仪》春季期刊,《心理学视角》,《荣格期刊》以及《收获》。
默瑞·斯丹博士在耶鲁大学耶鲁神学院获得硕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73年于苏黎世荣格学院取得了专业证书。
1980年至2003年,他在伊利诺斯州的威尔米特(Wilmette)拥有一家私人诊所,同时担任芝加哥荣格学院训练分析师。
2003年,他移居瑞士,成为苏黎世分析心理学国际学校(International School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的一名训练分析师。
默瑞是基督教长老会的认证牧师(现已退休),是荣格分析师跨区域学会的创办会员,并且曾担任芝加哥荣格学会的第一任主席(1980-1985)。
默瑞2001至2004年间曾任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主席,现在为苏黎世分析心理学国际学校校长。
其主要著作包括《中年:荣格式的视角》,《转变:自性化的出现》《荣格心灵地图:导论》以及《荣格的基督教疗法:宗教传统的心理疗法》,同时也是《荣格式心理分析》编辑。
默瑞与他的妻子简育有两个孩子——莎拉和克里斯托佛以及四个孙子孙女。
这个采访于2015年1月通过网络进行。
默瑞·斯丹(Murray Stein)在第七届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上报告。
/罗伯特:默瑞·斯丹是一位荣格分析师,现居瑞士,研究荣格心理学已经四十多年。
对于中国不熟悉荣格心理学的人来说,你觉得关于分析心理学,有哪些入门应该知道的重要事情?默瑞: 对于不了解卡尔·荣格的作品和其发现的人,我首先要说的是,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分析心理学属于通常被称为深度心理学领域中的一名成员,而深度心理学始于无意识的发现。
以《心理学与文学》为例初探荣格原型理论
以〈〈心理学与文学〉〉为例初探荣格原型理论□许琳(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300)【摘要】《心理学与文学》一书集中论述了荣格在关于文学艺术和美学等方面的观点,其中包括有对现代艺术的分析解读、对文学艺术和美学等的心理学阐释等的一些论文,例如《心理学与文学》、《尤利西斯:一段独白》、《毕加索》、《曰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等。
本文将在此书的基础上,根据荣格所提出的关于"集体无意识"、"原型"等理论来对荣格的原型理论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关键柯】荣格;集体无意识;原型;文学批评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一书中曾论及,心理学作为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也可以被用来研究文学,因为人的心理是一切科学和艺术赖以产生的母体。
我们一方面可望用心理研究来解释艺术作品的形式,另一方面则可望以此揭示使人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各种因素。
因此,荣格以其独具特色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为基础,将"原型"概念与文学艺术的象征、神话和幻觉等深层意象以及艺术家的创作动力等联系起来,揭示了他所理解的艺术本质。
由此形成的文学艺术原型理论进而被应用于文学艺术批评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原型批评理论,对西方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集体无意识"与"原型""集体无意识"作为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贯穿荣格理论的全部。
在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中,主要包括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其中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为个体直接感知到的部分。
构成个人无意识的多为一些曾经意识到,但之后由于受到压抑或者遗忘等原因而从意识领域中消失了的内容。
而集体无意识是从未出现在意识中的,其存在完全得自于遗传。
其主要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比如在原始宗教艺术中,常常会发现有很多艺术家会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中应用花朵、车轮、太阳等意象,这些意象并不是来自于对外部世界的反应,而是体现了一种有内心经验而产生的幻觉,这就表明了在共同的原始意象背后可能是有其赖以产生的共同的心理土壤。
两个人和两本书 ——荣格、卫礼贤与两部中国典籍
两个人和两本书——荣格、卫礼贤与两部中国典籍方维规心理分析学巨擘荣格,亦为分析心理学的创始者,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他的同时代人卫礼贤,译介中国经典的成就举世公认,被誉为“两个世界的使者”也常有人称其为发现中国精神世界的马可·波罗。
一位是努力汲取东方智慧、学贯东西的分析心理学大师,一位是创造了20世纪最重要翻译成就之一的“伟大的德国中国人”,二者的结交和合作,以及由此而来的孕育力,书写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中的一个绚烂篇章。
道文化的境界,如同鹤翔九天。
荣格和卫礼贤的非凡成就,无论是学说还是译作,除了其职业属性、学术领域及个人志趣外,都受到其生活年代之特定时代精神的影响。
同样,他们的启迪和效应,也是那个时代的写照。
荣格的兴趣所在,不只限于医学,亦即分析心理学或精神医疗学;他似乎无所不学,涉足宗教、神话、哲学、艺术、文学、民俗,还有炼丹术、星相学等,其中东亚思想对他的影响尤为显著。
他甚至声称,在他的一生中,卫礼贤对他的影响超过任何人。
这一说法肯定会让很多人吃惊,因为在人们眼里,弗洛伊德才是荣格思想发展中最为关键的人物,尽管后者常被看做不忠诚的门徒。
所谓卫礼贤影响,简而言之,在荣格那里是指卫氏的两部产生巨大影响的译作:《易经》和《太乙金华宗旨》。
荣格后来为转译自卫氏译本的英译本《易经》作序;第二本书为二人合作编著,卫礼贤翻译并注释,荣格撰写长篇“欧洲评论”冠以《金华秘旨》问世。
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就是两个人和两本书;然而重心偏向荣格及其学说,也就是荣格在中国思想影响下的思索与荣格说“道”,以此根究他为何会对卫礼贤如此铭感。
我们能够发现,荣格对两部中国典籍的解析,不仅在理解意义,也在创造意义,并将之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思想或许成就了荣格思想中最有创意的部分,如“个性化”概念、“同时性原理”、“集体无意识”等。
卫礼贤,中文名卫希圣,因翻译道家丹经《太乙金华宗旨》而出名一、“支撑东西方之桥的两座桥墩”荣格心理学的干流,由许多支流汇聚而成。
荣格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荣格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19990501内容提要通过考察荣格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本文试图探讨的是荣格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受的启发及对其心理学体系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促使我们在文化全球化和中国文化面临现代化转型的今天,更加深入、全面地思考我们的文化之根。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的:首先,荣格心理学以追求心灵之完整为目标,他以中国的对“道”的追求这一思想作为其可靠的思想依据。
其次,荣格提出的共时性理论直接受益于《易经》中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辩证的思维模式。
第三.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和个性化过程理论的确立与他对中国的佛、道、禅学文化思想的研究不无关系。
总的来说,荣格心理学是融合东西方文化、智慧的产物,荣格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作出了自己有益的尝试,他的目的在于构筑人类的精神堡垒,寻求人类生存的诗意境界。
关键词:荣格心理学理论中国传统文化ABSTRACTHavingstudiedtherelationsofC.G.Jung飞psgchologicaltheoriesand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ThisthesistriestoanalyzetheinspirationsthatJunghaddrawnfromthe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andtheinfluenceofchi—nesecultureonhispsgchologiealsystem,inordertohelpustospeculateoarculturaloriginwhollyanddeeplyinatimeofculturegloblizationandmod—erriizationtransferenceofchineseculture.Themaincontentofthisthesisrunsasfollows:Firstly,theintergra—tionofpsycheisthegoalofJung专psgchologywhichisbasedonthechinesethoughtofthepursuitofTao.secondly,Jungputforwardthetheoryofsyn—chronicity.HegotsuchinspirationfromthethinkingmodeofOnenessofHeavenandManwhichwaspresentedinIChing.Thirdly,Jung,Stheoriesofcollectiveconscious(archtype)andindividuationprocessarecloselyrelat—edtohisstud3rofchineseBuddhism,TaoismandZenBuddhism.Generallyspeaking,ThepsyologyofJungisthecombinationofeastern&western童cultureandwisdom,Jungmadeatentativetotheunificationoftheeastern&westernculture.HisaimistoconstructHumanjspiritualfortressandsearchforapoeticworldforthelivingCondictionsofHumanbe—ings.Keywords:C.G.,lungPsychologicalThoeries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挖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挖掘摘要: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心理学界,很多西方心理学家曾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启发。
然而在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需要更加系统地进行挖掘开发,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学思想;西方心理学中国作为传承和发扬古老文化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东方文明的发祥地。
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留下的文化宝库是全人类取之不尽的宝藏。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考验,始终显示出其不朽的生命力,不仅是东方与亚洲文化的核心和传统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世界心理学的重要根源之一。
一、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理查德是最早将《易经》翻译为外文的西方著名汉学家之一,在他看来,西方心理学家对无意识研究的发现,早就存在于中国古老的文化之中了。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是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家之一,并与维尔海姆合著《金花的秘密》一书,“金花”是荣格对道家打坐过程中体内所感受到的一种光感的解释,他会使人产生精神的顿悟和智慧的升华。
与之相对应的是,五四运动之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中国人的极度轻视,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国外学者的重视,在心理学界,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布雷德和墨菲等人,曾经表示过他们有一种共识,即认为中国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1]。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或思想在西方很多心理学家的理论形成过程中都产生过深刻影响。
1.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体系形成的初期,也就是在20世纪的50年代,马斯洛曾经在其日记中记录了这样的想法:“东方文明中的出世者,如禅师与和尚等,是否比西方文明中的自我实现者在情感上更加和谐呢?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
”于是,马斯洛意识到:“我们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把东西方文明中关于自我实现和内在和谐的观念结合起来”。
1942年,马斯洛通过韦特海默(格式塔心理学的创立者)的一个名为“存在和行为”的著名讲座中接受了来自东方的思想,在这个讲座中韦特海默提到了东方思想家对人类经验中的“无动机的”和“无目标的”性质的重视,而这与当时西方心理学所看重以及追求的“目标寻求”行为有很大不同。
论道家文化对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影响_王国猛
第25卷 第1期2003年2月湖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 egeVol.25 No.1Feb.,2003论道家文化对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影响王国猛(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 要:荣格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完善与发展了其分析心理学的思想体系。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内在基础之一,并对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影响主要在人格目标、人格结构的协调关系和人格类型上。
关键词:道家文化;荣格;维尔海姆;分析心理学中图分类号:B84-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34(2003)01-0075-04著名心理学史专家布雷德等人认为,心理学的第一故乡在中国。
许多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其理论和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确实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卡尔·荣格就是其中之一。
科茨博士认为,就荣格心理学思想的形成而言,维尔海姆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弗洛伊德和其他任何人。
实际上,荣格自己也承认这一点,在与维尔海姆合著的《金花的秘密》一书中,荣格曾指出:“事实上,我认为维尔海姆给了我无限的启迪,我所受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人……。
”[1](P151)而维尔海姆给荣格的启迪和影响主要是他的道家文化。
那么,中国的道家文化是如何影响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呢?一、维尔海姆对荣格的影响理查德·维尔海姆(Richard Willhelm)是国际著名汉学家,其中文名字为“卫礼贤”。
维尔海姆是德国人,在中国生活了近20年,在此其间,曾与康有为有交往,与清末学者荣以劳相识颇深,并在荣以劳的帮助下,着手翻译《易经》,于1922年在德国以德文出版,荣格为该书出版撰写了序言,并称其为维尔海姆一生中最伟大的贡献。
荣格(C.G.Jung)1875年出生于瑞士,早年就读于巴塞尔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职业精神病医生,后受弗洛伊德《梦的解释》一书的影响,转向精神分析,开始心理学研究。
荣格的心理学和中国思想的紧密关系
荣格的心理学和中国思想的紧密关系Viviane Thibaudier荣格是1875年出生于瑞士一个新教得得家庭,他的父亲是个牧师。
年青的时候他学的是医学,他的专科是精神科。
在他26岁的时候,也就是在他完成学业,在巴黎待了一段时间并且和Janet教授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他变成了Bleuler 教授的助理,这个教授是瑞士苏黎士Burgholzli医院的院长。
在那个时代这所医院不论在欧洲还是在美国都因为它有很多对精神分裂症先进的研究而相当知名。
荣格在联想(association)方面的经验对于这一研究有很多贡献。
所有那些佛洛依德试着要远离的、或者是甚至很强烈排斥或低估的一切,荣格都非常有兴趣:那些非理性的、玄学(occult)、那些暧昧的东西、宗教、母性的、女性的,甚至女人的本身。
终于,原本把荣格当作是精神分析王国继承人的佛洛依德拒绝和荣格有任何关系。
因为他自己精神科方面的经验,荣格勇于写出自己无法完全同意某一些佛洛依德的理论。
这些经验引导他做了其它的结论,尤其是针对潜意识的结构以及性欲(libido)。
即使早在1909年面容个就用它治疗精神分裂病人的材料作基础去了解到内心生活(psyche)并不是出生才开始的,而是早在那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他相信在出生的时候人类已经具备了特有的(specifically human)整理系统,而且已经准备好可以运作,这是数百万年来人类演进的产品。
到了1918年,他开始称这个系统为「原型」(archetypes),并定义为一种相对于人类状况(human situations)的一种,与生俱来的象征系统(innate system of representation)。
这个系统早在最远古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在出生的时候只不过是一个个人的意识的第一次经验到它们,但人的生理系统以及潜意识已经对他们很熟悉了。
荣格并且否定了性驱力的任何质上面的决定性,他认为性驱力不可能只是由性欲造成的,荣格把性冲动、性驱力看做是类似于物理的能量,因此是一种量化的概念,而且没有特定的倾向。
以心为本: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
http://www.psyhear /复旦大学“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学术周主题演讲2007以心为本: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作者简介:申荷永,心理学家。
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澳门城市大学、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任教。
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心理分析师,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心理治疗师, IAAP暨ISST中国发展组织负责人,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创办人,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CAAP)主要创办人,国际意象体现学会(ISEI)主要发起人之一,美国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会(S PSSI)资深国际会员,“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主要组织者,爱诺思(Eranos)基金会“东西方文化圆桌会议”(1997,2007)主讲人。
很高兴与我们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克瑞斯迪安·盖亚德(Christi an Gaillar d)一起,参加复旦大学的心理文化月。
我的报告题目是“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这也是我们复旦大学“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周”学术活动的开始。
我想用这样三个部分,来为大家呈现有关“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的内容:介然有知:为心理学寻心;感应心法:心理分析的方法及其内涵;以心为本:心理分析的意义及其实践。
介然有知,行於大道:为心理学寻心“介然有知,行於大道”是《老子》第五十三章的章句,我曾把它用作我的《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引论的题目。
对于“心理分析”,我可以用这样一段话来作一种概括性的介绍: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一种有效的心理分析理论,包括方法与技术,是我们的期望与努力。
这种心理分析不仅可以运用在个体临床的水平,起到基本的心理治疗的作用;而且能够帮助人们心理的发展与创造,增进心理健康,发挥其心理教育的意义;同时,心理分析还可以在认识自我与领悟人生意义的水平上,获得自性化体验与天人合一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高岚申永荷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布雷德和墨菲等人,都表示他们的共识:认为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在中国。
实际上,许多西方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其理论和体系形成的过程中,确实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
卡尔·荣格和其分析心理学便是一个例证。
1、维尔海姆的影响国际心理分析协会主席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博士,在1994年8月访问中国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就荣格心理学思想的形成而言,理查德·维尔海姆(Richard Wilhelm)影响,远远超过了弗洛伊德或其他人。
实际上,荣格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曾经明确表示,“维尔海姆给了我无限的启迪,我受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人。
”而维尔海姆所给予荣格的启迪,也就是中国文化对于荣格的启迪;维尔海姆对于荣格的影响,也就是中国文化对于荣格的影响。
荣格在20年代初期便结识了维尔海姆,那正是荣格自己在其心理学的研究中最为关键,同时也是最为艰难的时期。
与弗洛伊德正统精神分析的分裂,使得荣格面临许多压力。
他希望自己能够有一种理论的根基,来帮助他整理自己的研究,使他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来抗衡他所面临的压力。
1923年,荣格曾专门邀请维尔海来到苏黎士,在其主持的“心理俱乐部”中,介绍与评论中国的《易经》,介绍与讲解中国文化。
荣格与维尔海姆广泛地讨论了中国文化的意义,讨论了西方的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
使荣格感到惊讶的是,在维尔海姆看来,西方无意识研究的发现,早就存在于中国古老的文化之中了。
维尔海姆认为,荣格以及弗洛伊德所致力与探求的无意识心理学,正是中国文化思想或中国文化心理学中所固有或所包含的东西。
荣格自己曾有过这样的表示:“维尔海姆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对我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和具有价值,是因为他为我解释与证实了我过去一直在追求、在思考、在向往,以及在从事和研究的东西。
”荣格说,“维尔海姆的工作,给我们带来了中国文化的基因,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世界观的中国文化基因。
”荣格深深敬佩于维尔海姆的“汉学”,以及他对于中国哲学,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
荣格曾经说过,我甚至不能用“影响”一词,来描述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与维尔海姆的关系,因为实际上,维尔海姆完全被中国文化所征服了,被同化了。
面对这样一位汉学家,面对这样一位汉学家所代表的深远的中国文化,荣格将其作为自己终生的良师益友,也作为自己心理学的深远背景。
2、荣格心理学的秘密在我们的理解中,中国文化是一种充满了心理学意义的文化;这种心理学的意义,具体而生动,表现着一种实在的生活的价值。
荣格和维尔海姆把他们合著的《金花的秘密》一书,称之为“中国生命与生活之书”,也便代表了他们对中国文化之理解的一个侧面。
而这里的“生命与生活”,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心理学”。
Cary F·Baynes在《金花的秘密》一书英译本的前言中写道:“心灵必须依赖于科学,将其作为现实世界中的导向;而科学也必须转向心灵,来寻求生活的意义。
这就是《金花的秘密》所展示的观点。
通过维尔海姆和荣格的共同努力,我们第一次有机会来理解和欣赏,能够在许多方面满足我们的需要的东方智慧。
在《金花的秘密》中,这种东方的智慧脱离了形而上学的描述,而置之于心理学的体验之中。
《金花的秘密》本身,对于荣格自己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在《金花的秘密》中,也包含着荣格与中国文化的秘密。
1938年,当《金花的秘密》德文第二版出版的时候,荣格在其序言中写到:“我的已经去世的朋友,本书的合作者理查德·维尔海姆将本书的原稿送给我的时候,正是我自己的研究和工作处于关键的时刻,它对于我的研究尤为重要,正可谓是雪中送炭……维尔海姆送给我的这本书稿,帮助我从困境中走出……这样,这本手稿,至少是在这个阶段,为我提供了来发表我的一些关键性研究结果的好机会。
”借助于对维尔海姆翻译的评价,在《金花的秘密》中,荣格全面展现了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与吸收。
实际上,他的评价,几乎占据了全书一半的内容,是《金花的秘密》最具特色的部分。
在荣格的理解中,“金花”是对道家练功时,通过坐禅和沉思,在体内出现的一种神秘光感,它会导致一种精神的顿悟,一种智慧的升华。
而在荣格的理解中,金花的秘密也就是人的心灵的秘密,是人的真正内在生命的秘密。
在其独特的理解中,荣格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一个欧洲人试图理解东方时的困难”。
荣格提出,尽管西方有科学和逻辑,但东方却教给了我们另一种更为广泛、更为深刻,以及更高层次的理解,那就是通过生命和生活的理解。
因此,荣格提出了他所阐述的第二个问题——“当代心理学为理解东方,提供了可能。
”以其分析心理学为基础,荣格着重分析与评价了“道”和“太极”的概念,以及“道”的现象和思想。
在其评价的结语中,荣格说:“我的评价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在东方和西方之间进行心理学理解的桥梁。
”在《金花的秘密》中,荣格和维尔海姆都是用一种心理学的眼光来看待中国文化的。
这里所给人的启示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以心理学为背景,能够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
因为我们中国文化本身,内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心理学意义和价值。
3、《易经》的启迪荣格在接触维尔海姆之前,便已经接触了《易经》。
但是,当他得到维尔海姆的译本时,他认为自己才算是真正的开始理解《易经》。
荣格认为,在《易经》中,包融着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心灵。
尽管《易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它从未变得陈旧,而是历久弥新。
荣格是重体验和重实践的,他认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对于《易经》的理解,也是通过其切身的体验。
从1920年开始,荣格便自己动手,对《易经》作心理学的实验观察和分析。
1923年,当荣格邀请维尔海姆在其主持的苏黎士心理俱乐部讲演的时候,荣格曾请求维尔海姆当场演示《易经》中的预测方法,以及《易经》中对人格的分析与描述。
实际上,荣格以“内倾”和“外倾”,分别配合以“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四种心理要素,组建与完成其八种性格类型的时候,我们也就不难看出其与《易经》中太极阴阳和四象八卦的内在联系。
荣格曾经这样来评价《易经》,他说:“《易经》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心灵;几千年中国伟大智者的共同倾注,历久而弥新,仍然对理解它的人,展现着无穷的意义和无限的启迪。
”这是荣格对于《易经》的理解,以及其对于《易经》之情感的表达。
通过《易经》的帮助和启发,荣格提出了他的“共时性原则”(synchronicity),并将这种“共时性原则”,作为其分析心理学发展的一种内在基石。
荣格说,我自己在对无意识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因果原则在解释一些无意识心理活动和过程时是不充分的,这就促使我寻求另外一种解释的原则。
在英国学者保罗·戴维斯的名作《上帝与新物理学》一书的第六章:“精神与灵魂”中,作者将荣格的一段话作为该章的“导引”:“我就是相信,人类自我或曰人类灵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法则。
”荣格深信,心理现象,必将遵循着一种有别于物理法则的法则。
“共时性原则”是荣格对中国“天人合一”以及“天人感应”观念的理解,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道”的体验荣格在其自传《回忆·梦·思考》结束时,写了这么一段话:“当老子说‘众人皆明,唯我独懵’时,他所表达的就是我此时所感觉到的。
老子是有着与众不同的洞察力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看到了并体验到了价值与无价值的本质,而且在其生命行将结束之际,希望复归其本来的存在,复归到永恒的意义中去。
”荣格读《老子》,是在体验老子;荣格之与“道”,也是其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而“道”,这个中国文化最为神奇的概念,也是荣格心理学的一种内在的基础。
荣格曾一度隐居于苏黎士波林根他自己设计与建筑的塔楼,身着“道袍”,身体力行于中国道家的“生活”。
他认为维尔海姆被中国文化所同化了,而他自己实际上也有了这种认同与实践。
事实上,唯有这种认同,唯有这种同化,也才能够获得一种真正的理解。
荣格说,“道”的状态就是世纪之初,事物还无所谓始。
这种状态正是大智大慧者所努力取得的状态。
阴和阳两极对立统一的原则,正是一种原型意象。
这样,中国的“道”,与荣格无意识心理学的研究,就有了内在的联系,就有了自然的切合。
荣格的《心理类型》(1921)是其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他自己曾这样来叙述他撰写此书的原因和动机:“这本书始自我需要界定我自己的观点不同于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观点的各个方面……于是它便把我直接引导到中国的‘道’的观念上了……只是在我的思想和我的研究达到了关键之处时,就是说接触到了自性的时候,我才找到了重返这个世界的归路。
”荣格曾于1935年在伦敦做关于分析心理学的公开演讲,当时与听众们进行讨论的时候,荣格讲述了这样一番话:古代人是极富智慧的人民,心理学可以向古代文明,尤其是印度和中国学到很多东西。
荣格认为,即使是在中国的古代,也有着一种“科学”,而这种科学的逻辑,与流行于西方的因果逻辑是不同的,而这也正是西方人不能够理解东方思想的一个关键。
在荣格看来,能够表达中国这种独特原则的,就是“道”。
5、荣格之后的发展中国文化对于荣格和荣格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荣格本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充实与完善了自己的心理学理论;同时,他也对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尤其是在西方心理学的传播,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在荣格之后,分析心理学仍然在发展,而且仍然表现着对于中国文化的热情。
1995年8月,我们曾受邀前往瑞士苏黎士,参加在那里举行的第13届国际心理学会议。
与会者超过了500人,来自世界各地,表现了目前国际分析心理学或荣格学者的强大阵容。
尽管这些分析心理学家遍布世界各地,其各自所使用的语言和研究兴趣都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却有一种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仰慕和追求。
大部分荣格心理学家,都是把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理解,作为自己心理学发展的一个基础。
在托马斯·科茨博士领导下的国际分析心理学会,曾把与中国的交流作为分析心理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1994年他与名誉秘书长斯坦(Murray Stein)博士等访问中国,1995年斯坦博士在《国际心理学会会刊》的第15期上,发表了“分析心理学与中国”一文,高度评价了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对中国的访问和进行的交流,称其为“荣格心理学与中国之间的一次历史性事件。
”在正统的分析心理学之外,荣格心理学的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分支,那就是“原型心理学”:以对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心理学研究为主,旨在突出荣格的后期思想和其深层心理学分析理论。
黑尔曼(James Hillman)博士是“原型心理学”的主要发言人。
他在写给我们的一封信中说,“原型属于所有的文化现象,而原型心理学也应该属于所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