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470510e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cc.png)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曹刿论战》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 理解《曹刿论战》故事的情节和主题;3. 分析曹刿和司马懿的思想和言辞,探讨论战的艺术;4. 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曹刿论战》的故事情节以及主题;2. 理解曹刿和司马懿的思想和言辞,分析论战的艺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思维,导入《曹刿论战》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例如:你们知道《曹刿论战》讲的是什么故事吗?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呢?2.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曹刿论战》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发展过程。
学生可以将阅读过程中的关键点和不理解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
3. 分组探讨(15分钟)学生按照班级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同学做组长,其他同学提出自己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理解和问题,组长带领小组进行讨论。
然后,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记录下学生的问题。
4. 教师讲解(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和讨论结果,逐一解答学生的疑问,并补充和拓展相关的知识点,如作者的背景、《曹刿论战》的艺术特点等。
5. 分析论战的艺术(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曹刿和司马懿的言辞和思想,探讨论战的艺术。
例如:曹刿和司马懿在论战过程中使用了什么样的策略?他们的言辞中透露了哪些思想?6. 小结和反思(5分钟)教师对今天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并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资源:1. 《曹刿论战》的文本材料;2. 相关课外阅读资料;3. 小组分享及讨论的板书。
五、教学评估:1. 结合学生的讨论和问答情况,检查学生对《曹刿论战》故事的理解和善于思考的能力;2. 学生可以准确地阐述《曹刿论战》的故事情节、主题和论战艺术;3. 通过学生的表现和思考,评估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2024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优秀教案
![2024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021b0e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c6.png)
第一段总述了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以及曹刿对战争取胜条 件的看法;第二段叙述了长勺之战的经过;第三段通过曹刿与 鲁庄公的对话,阐明了曹刿对战局的分析和取胜的原因。
9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关键语句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是曹刿对当权者的评价,反映了他的远见卓识和爱国热情。他认为当权者目光短浅, 不能深谋远虑,因此他自荐请求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和决策。
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引导学生理解曹 02 刿的战争观和军事思想。
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 03 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
2024/1/28
17
巩固练习:通过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01 让学生阅读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学生对文 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02 提供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分组 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表达能力。
语句赏析
文章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战前准备阶段,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中,他提出 了“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强调了民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在战时指挥方面,他善于把握战机,果断采取“敌疲 我打”的方针,成功地击败了敌人。这些描写都展现了曹刿的智勇双全和卓越的领导才能。
2024/1/28
10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2024/1/28
11
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 生对《曹刿论战》中的人物形象、 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进行深入 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
判性思维。
创设历史情境
通过讲述相关历史背景、展示历 史文物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概述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90a7403aef8941ea66e0503.png)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语文《曹刿论战》教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人物对话塑造形象的方法,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2、把握*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认识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的原因,认识取信于民的道理,了解掌握战机的重要性,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2、理解曹刿、鲁庄公的人物形象;3、学习*对比、衬托的写法,把握巧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听说训练:生讲历史故事。
二、解读文题,探究设疑:读课文标题,你读出了哪些信息?又产生了哪些疑问?三、曹刿论战:1、生自由朗读课文,点拨:读准字音要关注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
2、师配乐朗读课文,生整体感知文意,概括主要内容。
3、*运用对话的形式,扣住一个“论”字,以时间为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故事。
思考:曹刿从哪些方面对战争进行了论述?(1)战前准备。
①文中有两处对话描写,请找出来。
②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朗读,可用自己的话来说,也可适当加入神态、动作或其它词语③在朗读中提示文言文学习的正确方法。
④学生分析后明确:什么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为什么?(2)作战时机。
①曹刿主要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战”?②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言语简短却暗藏玄机。
表情朗读课文,补充曹刿此时心中所想而未讲明的话。
(可以自己概括,也可在下文中寻找原句)(3)取胜原因。
①论取胜原因部分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读?为什么要这样读?②大声齐读论战部分。
4、在个性朗读中解读文本。
四、我论曹刿:1、俗话说“言为心声”,我们从曹刿的“论战”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五、我论《曹刿论战》:史学家记录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记事,他们更希望后人能够从中得到一定的教训。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1eb489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0.png)
《曹刿论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
1.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式。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合作探究,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体会曹刿的忠诚和智慧。
3.2感受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珍惜和平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
1.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式。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战争背景。
2.2分析曹刿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利用多媒体展示战争场面,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战争中的智谋之士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智谋之士的课文——《曹刿论战》。
2.课文朗读与感知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大意。
2.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课文分析3.1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3.1.1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曹刿在课文中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3.2分析课文结构3.2.1学生独立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4.课文难点解析4.1分析战争背景4.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中的战争背景。
4.1.2学生结合背景,理解曹刿的智谋。
4.2分析重点句式4.2.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式。
4.2.2学生解释重点句式的含义和作用。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自己对曹刿的认识。
6.课后作业6.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6.2写一篇关于曹刿的人物分析短文。
四、教学反思1.在分析课文结构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在分析战争背景时,要结合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在课后作业中,要关注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曹刿的人物形象,感受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珍惜和平生活。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ecc89b1bcd126fff7050bd3.png)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曹刿论战》,这篇文章被收录在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它们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词,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诵读文章,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及特殊的文言句式;(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以“论战”为中心选材,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理解并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虚词“之”“以”的用法;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二)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四、教学法(一)教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主导为辅,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时间。
过程中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二)学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学生已掌握的文言文的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主动探究课文内容;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五、教学过程(一)回顾史事,导入新课【设问】同学们,在我国的军事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大家知道的有哪些?【设计意图】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课,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也略有所闻,也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而这些内容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87fba45aa00b52acec7ca37.png)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黄淼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
2、理解课文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3、分析并理解人物形象。
4、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重难点:1、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
2、分析并理解人物形象。
3、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1、理解加点字的意思2、理解一词多义3、翻译句子4、齐读课文二、“战”1、读题目2遍。
曹刿论战,“战”,你从文章中获取了有关于这场战争的哪些信息?——时间:地点:长勺之战交战双方:结果:2、长勺之战发生的背景是?(原因是?)交战双方势力如何?补充介绍:背景:齐襄公于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年底被公孙无知暗杀,月余后(前685年春季)公孙无知亦被国人所杀。
公子纠及公子小白各自从鲁国及莒国返国。
小白先至即位,是为齐桓公。
鲁庄公为护送公子纠回国,与齐军战于时而大败,仅以身免。
齐国随后计划再进攻鲁国。
鲁国当时的疆域和国力较之齐国,均处于相对的劣势。
评价:“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败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3、文章记录了春秋时期齐鲁两国之间的长勺之战这一历史事件。
这是历史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
文章选自——《左传》——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三、曹刿这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离不开一个重要人物——曹刿1、曹刿是谁?他的身份?——布衣、平民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不是肉食者同乡人认为:军国大事(两国交战)是士大夫阶层关心的事,作为平民百姓、一介草民,自可不必多言国之大事,也不须参与其间。
2、曹刿如何回答:读——“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从中,你能谈一谈曹刿的人物形象吗?——超过了普通平民的眼界,认为士大夫是目光短浅、不能远谋的人,这样,曹刿就把自己定位为与社稷存亡密切相关的人。
即使是平民布衣之人,也有理由为国出力献策,于是,尽管有同乡人劝阻,曹刿还是依然关心国事,关心这场战争,觐见鲁庄公。
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212ea35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a9.png)
20曹刿论战【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品读法(解说:学生能读中有品,品中有悟)3、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4、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曹刿论战》。
本文记述的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其原因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始学界推其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
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全书六十卷,以《春秋》为纲,并仿照春秋体例,按照鲁国君主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十四年间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保存了许多当时社会文化、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珍贵史料,在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梁启超称《左传》的出现是"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887643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d.png)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通用10篇)《曹刿论战》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教学设计(通用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
2、掌握“伐、勺、靡、弗、帛、狱、轼”等7个字和“之、其”的用法。
3、熟读并背诵课文。
4、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现象,初步学会省略句的分析及翻译。
5、学习围绕中心剪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6、领悟取信于民,把握有利战机,就能以弱胜强的道理。
教学重点1、分析曹刿的战略思想——①战前政治准备——取信于民;②战略防御原则——详察敌情,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2、理解文句,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寓论于叙的写法。
2、古汉语句子成分的省略现象。
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解题,了解《左传》。
2、疏通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和“之、其”的用法,以及理解句子成分的省略现象。
教学过程1、题解。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注释,使学生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和“长勺之战”的发生背景。
本文是以曹刿对战争的议论贯穿全文的。
2、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然后正音辨字(1)正音(出示幻灯片)(2)辨字(出示幻灯片)3、讲读课文的第一、二段。
(1)第一段写备战,可分三层开头三句为第一层。
开门见山点出了战争的时间、性质、鲁庄公的态度和曹刿的反应。
接着三句为第二层。
这里插入乡人与曹刿的问答,表现了曹刿卓越的见识,果敢的行为。
下面是第三层。
第三层写了曹刿与鲁庄公三次对答。
曹刿对鲁庄公的三条迎战依据的态度是:“必以分人”、“必以信”与人民利益无关,“必以情”对人民有好处。
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接着,由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并概括段意:曹刿论述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2)第二段写作战,可分三层。
第一层(“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说明在鲁国方面,打的是防御战。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d10baf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6b.png)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曹刿论战》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2.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梳理课文线索。
3.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活学活用。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梳理课文线索。
2.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活学活用.【教学难点】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活学活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在长勺发生了一场战役,后世这样评价: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败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
——毛泽东这是历史上可以与井陉、淝水等大战相并列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体现战略防御思想的著名战例。
——黄金贵(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战略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师:为什么这次战役会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咱们共同研学《曹刿论战》。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由评价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课题。
二、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记事详明,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
旧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作者简介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儒家思想)、散文家、军事家。
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语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b4505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c1.png)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2.学习文章的精炼笔法与详略安排。
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曹刿和鲁庄公的不同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2.教学难点:(1)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精当的叙述特点。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史书体裁以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和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和文言句式的特点;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你们能举出几个这样的战例吗?(出示课件1)学生1: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
学生2: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
学生3: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
教师补充:巨鹿之战、长勺之战……教师:(出示课件2)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更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齐鲁长勺之战吧。
教师板书课题:20 曹刿论战(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一)文本知识1.文本知识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著名典籍之一——《左转》吗?预设:《左传》(出示课件5)《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ee491f6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e0.png)
20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左传》。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曹刿的军事智慧与仁人之心。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讨论探究,找出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联系现代汉语,在演变与沿革中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内引导,课外拓展的方法学习课文。
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二、教学新课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鲁庄公、曹刿、乡人)。
从题目看,主要人物是谁?(曹刿)文章主要内容是在记叙一次战争的经过吗?从题目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论”)文章记叙的是哪一次战争?(长勺之战)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
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
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二):把握文中常见文言现象【认准字音】曹刿(ɡuì)肉食者鄙(bǐ)战于长勺(sháo )登轼(shì)而望弗(fú)敢加也小惠未偏(biàn )【字词解释】伐:攻打。
我:指鲁国。
《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间(jiàn):参与。
察:明察。
情:实情。
从:随行,跟从。
【一词多义】①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逐之(所以)②以:何以.战(凭、靠)必以.信(按照)必以.分人(把)(三):疏通文义,整体感知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学生讨论后,先几个学生发言,然后归纳: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
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ee2054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f.png)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教案一. 教材分析《20 曹刿论战》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曹刿与齐恒公的论战,展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智慧。
本课主要内容是曹刿与齐恒公就齐国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辩论,最后曹刿得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
课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旨在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但针对本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关键词语的意思,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
3.分析评价曹刿的政治智慧和远见。
4.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的掌握。
2.难点:对曹刿政治智慧和远见的分析评价。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评价曹刿的政治智慧和远见。
3.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用PPT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评价曹刿的政治智慧和远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讨论观点,让学生上台进行分享,大家共同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1e73e268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86.png)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疏通文义。
2.理清行文思路,复述情节,背诵全文。
3.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体会曹刿的战略思想。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的形象。
二、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胜负问题的论述。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在长勺发生了一场战役,后世是这样评价的,请齐读:屏显: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败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毛泽东这是历史上可以与井陉、淝水等大战相并列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体现战略防御思想的著名战例。
——黄金贵(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通过两则评价,你能了解到长勺之战的哪些信息?预设: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战略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历史散文史书《左传》中记载了此次战役。
1.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屏显:历史散文体例纪传体——《史记》国别体——《国语》《战国策》编年体——《春秋》《左传》《资治通鉴》(旁白: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纪传、编年、国别三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24部纪传体史书)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2.关于《左传》屏显:《左传》——编年体史书先秦散文——微言大义(旁白:《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
20-《曹刿论战》教学活动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20-《曹刿论战》教学活动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1f057727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0e.png)
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教学课堂活动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2.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难点】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春秋时期,在我国现在的山东省界,当时存在着齐鲁两个国家。
齐国强大,鲁国弱小。
齐襄公时,政令无常,其弟小白和纠分别逃到了莒国和鲁国避难。
后来,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
是为齐恒公。
齐恒公因鲁国纳公子纠事,怀恨在心,于即位二年,率齐军攻打鲁国。
面对强大的齐国,弱小的鲁国能取胜吗?今天我们就翻开《左传》,了解这段著名的历史事件。
二.出示目标:1.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2.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三.检查预习:1.介绍作者: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2.作品介绍:《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它以《春秋》的编年为经,叙述了鲁隐公无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自然等方面的重大活动和事件。
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3937d37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2.png)
20《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学习他勇于担当、忠君爱国的精神。
【重难点】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你知道中国古代战争中有哪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导入)同学们,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如项羽与秦军的巨鹿之战,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数十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等。
长勺之战也是以弱胜强的战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谈论长勺之战的课文《曹刿论战》。
(板书课题)二、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学习他勇于担当、忠君爱国的精神。
——学生齐读三、检查预习(ppt显示)1.作品简介本文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左传》即《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两国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长勺之战”。
曹刿,春秋时鲁国人。
《左传》共三十五卷。
其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因此本书在中国的文学界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史学也有巨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 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
认识到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学习分析事件原因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第六单元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选取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诗词曲五首》组成单元。
这些诗文主要围绕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展开,既有先秦时期的叙事散文,也有脍炙人口的古诗词。
通过学习,启迪智慧,感受仁人志士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要反复诵读,疏通问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古人高超的劝说、劝谏艺术及强烈的家国情怀。
把握文章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在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曹刿论战》解析人文主题: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语文要素: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教师语言: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
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 684 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导入新课。
二、“长勺之战”背景教师语言:下面请各位同学大声朗读课文。
边读边勾画出不能确定读音的字词。
学生活动:了解知识,朗读课文圈画不能确定读音的字词。
了解背景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 ),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
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
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
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
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
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
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
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三、文体知识关于《左传》《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 722 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
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
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
《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
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
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四、诵读课文教师活动:范读课文。
学生活动:反复诵读,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字音:刿(guì)鄙(bǐ)玉帛(bó)辙(zhé)又何间焉(jiàn)弗敢专也(fú)小惠未徧(biàn)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夫战(fú) 轼(shì)旗靡(mǐ)【设计意图】了解并积累相关文学常识,了解内容。
五、疏通课文大意教师语言: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并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有问题的地方做上标记。
学生活动:1. 结合注释,串译课文。
2. 小组讨论有疑问的地方,组长记录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3. 班级集中讨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4. 抽生串译课文。
五、师生共同梳理文言知识:【词类活用】1. 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2. 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一词多义】1. 故:(1)公问其故(原因,缘故);(2)故逐之(所以)2. 以:(1)何以战(凭借)(2)必以信(按照)(3)必以分人(把)3. 之:(1)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2)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3)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4)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5)公将鼓之(助词,无实义)【古今异义词】1. 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2. 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3. 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或放弃一方的利益)4. 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5. 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特殊句式】1. 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例如:忠之属也2. 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例如:可以一战3. 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例如:“何以战?”【设计意图】熟悉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六、理清课文思路教师语言:再读课文,自读课文,补全文章线索学生活动:读课文,按要求梳理论战过程。
(课件出示)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胜战——();人物活动的线索:()——请问——()——释疑。
明确: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教师语言:选取一条线索复述文章内容。
学生活动:自选一条线索复述文章内容。
教师语言:本文阐明了什么道理?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明确:扣住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围绕“论战”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基本经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教师小结: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
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
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设计意图】理清故事的脉络,感知故事梗概,为第二课时学习做准备。
七、阐明道理课后活动教师语言:把课文改写成白话文,可以适当添加情节。
【设计意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第二课时学习做准备。
第二课时一、导入教师语言:古今中外,军事家纵横捭阖、层出不穷,从创作《孙子兵法》的孙武到编著《孙膑兵法》的孙膑,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曹操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从“不世出”的拿破仑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的毛泽东……这些名字,我们耳熟能详,可今天,我们要走进一名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老百姓——曹刿,他不是国君,却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他不是军中大将,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智慧的风范,他无愧于“平民军事家”的称号。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语言:本文描写了战前曹刿和鲁庄公的三组对话,朗读二人对话的文字,细心揣摩二人说话时的语气。
学生活动:1. 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揣摩人物语气,读出两人说话时不同的语气。
2. 同桌两两练习,然后,在班上分角色朗读。
预设:曹刿:要读出他的无知,谦虚,强烈的求知欲。
鲁庄公:要读出他的热情,关切,深谋远虑。
师生小结: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曹刿因为关心国家而展现的深谋远虑;鲁庄公因缺乏军事才能而表现出的无知,但又能虚心求教的求知欲。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为学生创造情景,帮助学生把握人物形象。
三、对比分析人物教师语言:文中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对比鲜明。
课文始终把两个人对比着写。
对照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后,进行对比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完成表格,对比朗读,感受形象。
明确:教师语言:从图表中的人物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热爱国家,有政治远见和卓越军事才能,谋略过人的人。
鲁庄公是一个缺乏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但又实事求是、虚心听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为求真知,不耻下问的人。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
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四、对比朗读教师语言:对照文章内容,进行对比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学生活动:完成表格后对比朗读,感受形象。
【设计意图】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五、探究战争取胜原因教师语言:小组讨论,鲁国能够在长勺之战中取得最后的胜利的原因。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探究鲁国取胜的原因。
要点: 1. 开明的国君; 2. 深谋远虑,有军事才能的曹刿; 3. 百姓的支持……教师小结: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得民心者的天下”,我们要看到人民力量的强大。
毛主席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是充分发动了人民,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一个能发动人民力量的军事家也必然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
一场战争的胜利一定是与战争相关的各要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实任何一个结果的产生原因都是多方面的。
【设计意图】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六、畅谈启示教师语言:鲁国的获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从曹刿的做法和孟子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来谈谈如何做好集体中的一员?请大家畅谈自己的看法吧。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
七、课后活动1. 背诵全文。
2. 搜集有关“民本”思想的名言。
预设:1.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五子之歌》)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3.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续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4. 臣闻有道之君,以乐乐民;无道之君,以乐乐身。
乐民者,其乐弥长;乐身者,不乐而亡。
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则君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