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19至婚嫁年龄(女)摽梅之年比喻女子适婚年龄。而多误写为“标梅之年”。
[摽梅]谓梅子成熟后落下来。后因用“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的年龄。摽梅中的“摽”读作“biào”,摽梅”指“落梅”摽梅之年古意中是指适合出嫁之年。
35100岁期颐、人瑞100岁“期颐”。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解说:“期颐,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期待的“期”就是需要的要。
1315-20(男)舞象之年“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14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瓜”字可以分剖成两个“八”字,“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二八一十六,故称。女子十六岁还可称“碧玉年”。如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1115岁(女)及笄或笄年“笄”[jī],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1215(男)束发、成童、志学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古代男孩将头发由两髻(总角)束成一髻叫做“束发”,束发表示已到少年期,故又叫“成童”。
致事、致政是一个意思,即辞去官职,也叫致仕。“悬车”也是致仕的意思。古人一般都到七十岁时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而悬车。
2971岁开八白居易《喜老自嘲》诗:“行开第八秩,可谓尽天年。”
2451岁“开六”古人称老年人年龄进入一个新阶段谓之“年开”。十年为一秩,开六即第六秩的开始。况周颐所著《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近人称寿五十一岁曰开六,六十一岁曰开七。”
称谓无忧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16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根据年龄来称呼他人的习惯。
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称谓,蕴含着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尊重和期许。
1. 古代称谓:
- 童子/童女:指未成年的男孩和女孩。
- 小儿:泛指儿童。
- 童稚:指年幼的儿童。
- 后生:指青年男子。
- 贤达:指有德行和学识的年轻人。
- 老成持重:形容年长者成熟稳重。
- 老松高僧:对年高德劭的长者的尊称。
2. 现代称谓:
- 婴儿/孩子:指刚出生到青春期前的儿童。
- 少年/青年:指青春期到20多岁的年轻人。
- 中年人:通常指35-60岁的人。
- 老年人/长者:指60岁以上的人。
- 老人家/老人:对年长者的尊称。
无论是古今,人们都十分重视对年龄的体现。
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对年龄的划分,更体现了对不同年龄群体的尊重与关怀。
它们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馨香之花,代代相传。
《中国古代称谓》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二、古代君主的称谓、探源
古代君主的称谓。夏、商、周代,天子的正号是王,如周武王即可被称天子;在秦汉至清代,天子则称皇帝。所谓“天子”,意指君主君临天下,犹天之子,如《礼记.曲礼下》:“君天下曰天子”;《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白虎通.爵》:“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总之是为君主专制的神圣,合法性而造说。
四、中华女性称谓
五、我国古代教师的称谓
一、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师傅 老师的通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
师保 古时担任教导贵族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
《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谙德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归诸道者也。”
先生 老师 《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韩愈《进学解》:“国于先生晨入大学。”
淑人——宋徽宗时定制。文官正、从三品的祖母、母、妻各封淑人。明清制三品及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
硕人——妇人封赠之号。宋政和初年定命妇等级,大夫以上封硕人。
令人——宋制,内命妇有奉恩令人等封号,为正六品。外命妇之号有九等,令人居第五等,大、中大夫以上的妻子封令人。
年岁别称
年岁别称区别编辑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
该村何姓有一匾“冀衍耄耋”,是女儿送的,其中冀是期望、希望的意思,衍在这儿有延长、达到的意思,耄耋的本意是八九十岁的人,在这儿引申为高寿。
整个的意思为期望父亲身体健康,永享高龄(寿),活到八九十岁。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迂腐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yū fǔ]迂腐基本信息【词语】:迂腐【注音】:yū fǔ【释义】:拘泥于陈旧的、固定的模式、准则;不知变通,不合时宜。
迂腐之论,形容人老实。
【解释】形容固执保守,不通世故。
【探源】:尹会一《吕语集粹·治道》:“而迂腐之儒犹曰:‘宜崇长厚,勿为激切。
’”【用法】:形容不会变通的人【近义词】:死板,陈腐1基本解释编辑1. 守旧固执、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接受新思想2. 言、行拘泥于陈腐的准则,不切合实际迂腐之谈[1]2详细解释编辑1、指言谈、举止、行为拘泥于旧准则.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六:“尝见文人中有等迂腐及浮薄者,往往指斥持法勤事之士,以为俗流。
”《豆棚闲话·陈斋长论地谈天》:“可恨这老斋长,执此迂腐之论,把世界上佛老鬼神之说,扫得精光。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七:“他是正经人,但有时也不免略带迂腐。
年龄别称
三十是而立四十是不惑五十是知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中寿九十耄耋百岁寿星幼学之年.10岁舞勺之年.13岁志学之年.15岁(单髻.及髻.抓髻.)而立.壮室之年.30岁强仕之年.春秋鼎盛.40岁艾老.服官政.50岁杖乡之年.耆年.60岁杖国之年.致仕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齯齿.鲐背.冻梨.黄发.90岁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华.女子16岁风信之年.花信之年.24岁在我国传统医学文献裏,关於「天年」(人类自然的年寿)的记载------如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道:「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经.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为「百岁」,还说「人之寿百岁而死」;又如《尚书.洪范篇》以百二十岁为寿-----推算人的自然年龄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岁间,此与现代科学的测算大致相符,说明人类的自然寿命,是可以活到百余岁的。
但是遗传、自然环境、文化教育、天灾人祸、疾病、意外事故及个人生活方式和习惯等因素影响,往往使人天年不遂,留下遗憾,故一般祝寿之辞,多以坚定之喻,献上祈愿。
通俗者,若「寿比南山」、「寿比松龄」、「日月长明」、「福如东海」等。
其实在这些制式外,社交场合中有些长寿的象徵性用语,更富隐喻之雅趣呢!「喜寿」指七十七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岁。
「米寿」是八十八岁:将[米]字拆开彷如八十八的模样,故借指八十八岁。
「白寿」指九十九岁: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横,以此借指九十九岁。
「茶寿」呢,稍稍难解,[茶]字的草头看似二十,余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岁。
另外,「六十岁」有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的说法;「七十岁」又称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岁」;期颐之年,则是「百岁」了。
始龀---指刚到换齿的年龄,约七、八岁左右。
志学之年---十五岁(男)。
及笄之年---十五岁(女)。
二八年华---十六岁。
花信之年---二十四岁。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1. 古代称谓:
- 童子/童女:指未成年的儿童。
- 少年/少女:指青春期的年轻人。
- 壮年:指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中年人。
- 老翁/老妪:指上了年纪的老年人。
2. 现代称谓:
- 婴儿:指出生不久的幼儿。
- 学龄儿童:指适龄上学的儿童。
- 青少年/青年:指处于青春期和初入社会的年轻人。
- 中年人:指事业和家庭稳定的中年阶段。
- 老年人/长者:指退休或年事已高的老年人。
3. 其他称谓:
- 新生儿:指刚出生的婴儿。
- 少男/少女:指尚未成年的青春期少年。
- 老小子/老姑娘:俗语中对中老年人的戏称。
- 人到暮年:形容年事已高,步入晚年。
不同的称谓往往蕴含着对该年龄阶段的期望和态度,反映了社会对年龄的理解和尊重程度。
随着时代变迁,年龄称谓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古代年龄称谓
古代年龄称谓垂髫——幼年总角——入学前后的少年豆蒄——13岁至16岁的少年束发——男子15岁弱冠——男子20岁而立——男子30岁不惑——男子40岁知命——男子50岁花甲——60岁古稀——70岁耄耄——80至90岁期颐——100岁“世界之最”知多少?世界上最深的湖——贝加尔湖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湖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里海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世界上最长河流——尼罗河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中、尼)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中国)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上最大的洲——亚洲世界上最小的洲——大洋洲世界上最大的洋——太平洋世界上最小的洋——北冰洋世界上海拔最高地铁路——青藏铁路(中国)世界上最长的长城——万里长城(中国)常用的礼貌用语与人相见说“你好”问人姓氏说“贵姓”向人询问说“请问”请人解答说“请教”求人办事说“拜托”麻烦别人说“打扰”的人帮助说“谢谢”祝人健康说“保重”请人接受说“笑纳”欢迎购买说“惠顾”希望照顾说“关照”归还物品说“奉还”言行不妥“对不起”迎接客人说“欢迎”宾客来到说“光临”没能迎接说“失迎”客人入座说“请座”临分别时说“再见”你知道下列“四”吗?中国经典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兄弟四排行:伯(孟)、仲、叔、季战国四君: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斌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我国文房四宝:徽墨、宣纸、端砚、湖笔我国秀才四艺:琴、棋、书、画世界四大谜:飞碟、野人、尼斯湖怪兽、百慕大三角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你知道下列“五”吗?五金:金、银、铜、铁、锡五彩:清、黄、红、白、黑五行:金、木、水、火、土五毒:石胆、丹砂、雄黄、矾石、磁石五香:茴香、花椒、八角、桂皮、丁香名人著书花时多曹雪芹写《红楼梦》花10年司马迁写《史记》花15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2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27年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34年哥白尼写《天体运动论》花36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37年马克思写《资本论》花40年歌德写《浮士德》花60年巧记我国行政区两湖两广两河山,四市四江福吉安云贵川内青藏新,陜甘两宁加海南港澳是我好河山,台归之日盼团圆我国行政区简称(三字经)京津泸黑吉辽内蒙古晋陜甘青新宁翼鲁豫苏浙皖湘鄂赣川黔滇桂粤闽藏琼渝我祖国好河山我国名人美誉知多少?孙思邈——药王吴道子——画圣张旭——草圣李白——诗仙杜甫——诗圣李龟年——歌圣李贺——诗鬼刘禹锡——诗豪贾岛、孟郊——诗囚陆羽——茶圣王积薪——棋圣孔子——文圣孙武——武圣张仲景——医圣王羲之——书圣唐代五位诗人别称诗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诗圣——杜甫,字子美,再称少陵野老诗魔——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诗鬼——李贺,字长吉诗佛——王维,又名摩诘我国是个多民族,人数最多是汉族少数民族五十五,四百万壮满土生活中的“最大”最大的乐趣——探索与创新最大的安慰——友谊与信任最大的财富——时间与知识最大的收获——经验与教训最大的聪明——欺骗了别人最大的苦恼——无知与空虚最大的耻辱——出卖了灵魂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中国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古代的四大文明造纸术(东汉)印刷术(北京)火药(唐朝)指南针(南京)三国人物歇后语周瑜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刘备请诸葛——三顾茅庐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吕不为人——见利忘义司马懿装病——暗藏杀机刘备摔孩子——刁买人心赵云当阳救阿斗——勇冠三军诸葛亮忠心辅蜀国——鞠躬尽瘁刘备曹操论英雄——各怀鬼胎刘禅上朝误斗鸡——顾此失彼。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
在古代,人们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有着丰富的称呼,这些称呼不仅体现了对年龄的尊重,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
以下是对古代不同年龄段的称呼的详细介绍。
1.婴儿期:婴儿在古代被称为“赤子”或“襁褓”。
这个阶段的称呼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
和爱护,体现了古人对新生儿的珍视。
2.幼儿期:幼儿在古代被称为“孩提”或“垂髫”。
这个阶段的称呼反映了孩子们天真无
邪、活泼可爱的特性。
3.少年期:少年在古代被称为“总角”或“束发”。
这个阶段的称呼意味着孩子们开始步
入成熟,开始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4.青年期:青年在古代被称为“弱冠”或“及笄”。
这个阶段的称呼标志着年轻人已经成
年,开始独立生活,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开始承担起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
5.中年期:中年人在古代被称为“壮年”或“盛年”。
这个阶段的称呼体现了中年人的成
熟和稳重,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家庭和社会的重任。
6.老年期:老年人在古代有多个称呼,如“杖朝”、“花甲”、“古稀”等。
这些称呼体现了
对老年人的尊敬和敬仰,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
总的来说,古代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不仅是对年龄的简单划分,更是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这些称呼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风貌的窗口。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对年龄的称呼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应该仍然保持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传承和发扬古代文化的优秀传统。
中国人对岁数的别称
中国人对岁数的别称温柔细雨我国古代对人的年龄岁数,有一个别称。
如13岁叫舞勺,15岁叫舞象,20岁叫冠岁,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花龄,50岁称知命,60岁称花甲、耳顺,70岁称古稀之年、从心所欲,80岁叫耋,90岁叫耄。
称老人叫耋耄,100岁叫期颐、龟年,140岁叫古稀双庆。
下面就对一些别称做一解说。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为满月,也叫弥月或诞月。
弥是满的意思,所以弥月即满月。
诞月《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的首句:诞弥厥月。
这一章是写后稷诞日的情况的。
诞是发语词,弥厥月是说满了怀孕应用的月数,后来就用诞月指出生满月。
如苏轼《贺坤成节表》:恭临诞月,仰祝圣期。
小儿满月、满一百日或满一岁都称为晬。
因为晬是满一周期的意思。
满百日称百晬,满一岁称周晬。
百晬、周晬本指一种风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中曾有记述: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
《颜氏家训·风操》中也说:江南风俗,儿女一周年时为其制新衣,洗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这种习俗也称为试晬或抓周。
因此,百晬和周晬也成为百日和周岁的别称。
宋代人吴自牧《梦梁录·育子》:(生子)至来岁得周名曰周晬。
李商隐《骄儿》诗: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
周岁还称为旬岁,旬也是满的意思,所以旬岁即满一岁。
因周与环同意,古人又将满一岁称为环岁。
不满一周岁称未晬。
如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之一:曩日见公孙未晬,如今已解牧鸡豚。
曩日即昔日。
小孩二三岁称孩提或孩抱。
《孟子·尽心上》: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
赵歧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汉书·王莽传上》:百岁之母,孩提之子,同时断斩,悬头竿杪。
《后汉书·李善传》:(李续)虽在孩抱,奉之不异长君。
明代王志坚《表异录·人事》说: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游,又抚尘而游。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
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古代社会研究)(转)2010-03-26 14:23:22| 分类:知识技能|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表达年龄称谓的词,如:“弱冠”、“耄耋”等。
其实类似这样的词还很多,都是我们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知识。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一、古代对不同年龄的称谓:孩提是指二三岁之间,还在襁褓里的幼儿。
也写成“孩抱”。
《孟子·尽心上》中有“孩提之童”。
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口是指十岁以下。
《淮南子·汜论训》中有“古之伐国,不杀黄口”。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陶渊明《荣木诗亭》“总角闻道,百首无戍”。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杜甫《赠别》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大戴礼记》中有“束发而就大学”。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夹住,表示已经成年。
《礼记》中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牡丹亭》中有“忽有一生,年可弱冠,风姿俊妍”。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论语》中有“三十而立”。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论语》“四十而不惑”。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论语》中有“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是六十岁。
《唐诗纪事》中有“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有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年龄的别称“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逾弱冠"——就就是超过弱冠之年,换句话说就就是二十出头了。
"近而立"——就就是接近而立之年,快要到三十岁了。
顺便送您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古代年龄称谓小集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志学:十五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二十岁。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
(《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
(《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
”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
”意思就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
”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五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她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表述与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指点江山、世态。
比如对人从生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中国人都喜欢引用古训: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九十就是什么?九十老童呗。
您瞧凡年逾九十的翁妪几乎都就是五官缩蹙、须稀发疏、雌雄难辨,更常常遗东忘西、耳聋口拙、问南言北,上厕所忘拉裤子,出门不认儿女,令人忍俊不止。
不就是老童就是老圣?十岁不愁:玩就是儿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
包括成年人因贪玩而无所事事者多就是被称为没心没肺、游戏人生。
正就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
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就是玩,就是闹,就是发泄。
孩童喜玩不愁就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人则称之为顽石劣性,因为她们认为玩物丧志。
正就是:少年若天性,成长使之然。
孩子们都就是塑造出来的。
二十不悔:中国人喜欢讲自古英雄出少年。
纵览历史少年才俊代代辈出,她们或为国为民血战沙场或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成为中华民族最可歌可泣的一部分。
无怪乎伟人感叹:世界就是您们的,也就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就是您们的。
您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世界寄托在您们身上。
“二十”无暇?当然不就是。
二十之青年富于青春,赌资雄厚,学性方勃,顽劣尚存,自谓热血,确有不少摇摆于正邪之间。
无论跌倒或撞的头破血流,总会一言蔽之:无悔。
再用年轻时最爱表述的爱情宣言——噯情ゼ跑徿套如果我爱您就是×,那么我不想我√。
如果因√而失去您,那我宁愿×一辈子——讲这话时一定不会想到,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苦。
青春的赌资就是有限的不就是无限的,那些老时一事无成、穷困潦倒的人,几乎都就是把有限的青春作为无限的赌资任意透支而糟蹋了。
三十而立:自2000多年前老夫子说她三十即建功立业后,三十就成了中国人特别就是父辈衡量男儿(子孙)就是否安身立命的度量衡。
三十而立,不就是指男人就是否能养活自己。
在孔夫子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众多的儒家学究们把它演化成考量那些世世代代上背负着祖宗、下牵引着儿女的男人们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的又要传承中华文化传统的标杆。
古时的男人一定比今天的男人成家立业的早,她们十五六岁即可婚娶,二十来岁即儿女绕膝,不到四十不乏儿孙满堂。
三十而立也就是应当之事。
今日青年略略有些麻烦,即便二十多岁读完大学,依然为找工作奔波,为买房子蜗居。
为减轻生活负担丁克,为躲避人世纷争偶居。
漂泊不定的事业确定了她们漂泊不定的人生。
四十不惑:人生四十多喜欢说半辈子过去了,听的多了见的也多了,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瞧不透的了。
此语很有点北方谚语“年过中秋月过半”,意即这一年这一月过了中秋过了十五一眨眼剩下的岁月也就过去了,大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
有感慨一定有感悟的,四十多年的岁月流逝在她的身上与心灵会留下无法磨灭的记忆之痕。
就像西方心理学家把记忆描述成痕迹线段,于就是,这些线段记忆帮助四十年阅历的人参悟人生,对世间百态与周遭就是非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会因蛊惑而沸腾,不会因诬言而颓废。
四十成业稳家对大多数人已就是最后的界限。
四十业未成家未稳实乃妻儿的悲伤。
成业稳家其实就就是不落时代之伍,不被社会边缘化。
也就就是能给妻儿创造一个富足安全的生活环境。
不惑之年不有困惑之举,母不捶胸、妻不夜泣、儿不惊厥,维斯如斯,老不桀撅。
五十知天命:五十的人一定会常常感悟人生。
在感悟中会发现自己今天走过的人生路其实既有偶然又有必然。
从小到大,老天还就是公正的,它尽可能公平的给与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只就是有些机会我们意识到并抓住它,而有些机会从我们手中滑失过后很久我们才意识到那些机会的宝贵,特别就是当与我们当初条件相当的同伴在同样的机会面前因把握与掌控不同而走出不同的人生之路后,这时的感悟一定会痛彻入腑。
于就是人生就走成五十岁时回头瞧的那条路,这里的必然与偶然常常会交织成“性格决定命运”的认同。
五十即已知天命,就应回视自己就是否已安身立命,学,著作不在于等身,有今后躺下时可以垫枕之物。
业,不在于首富,妻持家宽裕无忧,老母不叹气接济即好。
业似浮萍,家徒四壁,妻母伤神,儿女拮据,孙子无教,五十的天命很冏。
六十耳顺:六十岁的人还有“老牛自知黄昏晚、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的已就是甚少甚少,那些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雄心壮志的人更非常人,不就是伟人就就是努力做伟人的人。
六十了只想以寻常之心做寻常之事,安度晚年,颐享天年,况且她又在六十年的风尘中洞悉了人生。
您说,这样的人还有什么世间的凡夫俗语能让她耳红面躁,不易。
故耳顺不悖,万事都应入耳心平。
准确地说五六十岁的人大抵以安命为主导,享受乐居,规劝儿女,饴弄子孙。
其实中国的儒家士大夫们很早就意识到在中国文化圈内这个年龄层的人就是社会最稳定的基石,故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伦理,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您瞧,古时一旦哪个小子落草为寇无法擒拿时,通常就会把她的父母叫来喊话规劝,鲜有无效者。
再纵观中国3千3百年有文字的文明史,真正懂得中国民情,每次社会革命或革新都依靠与发动群众,爆发全民参与推翻旧体制的革命。
出现妻子送郎、母亲送儿,更有自己老当益壮,老汉扛枪上战场,大娘裹好小脚当地下通信员的壮烈时,也就就是这种连中国最稳定的阶层都热血沸腾剧烈动荡时候,即便自诩拥有八百万军队、拥有当时最现代武器、正处在新兴政权的国民党焉有不倒之理。
所以,真正读懂中国并驾轻就熟的调动发挥这种民情的,并不就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人讲的两个半。
为何?记得学界一位老先生说过,通常能干的不能写,能写的不能说,能说的不能干,三者兼而有之的极少。
其实这不就是老先生自己的话,中国人自来评价周围人的能耐时就喜欢这样套用。
如此说来,能干能写能说基于一身,又成功的改造中国——这句话没说完,同样的意思再换个角度讲,世界公认的使中国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那两个人中只有一个就是干、写、说三者集大成者,并成功建立新型社会由此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就一人嘛,故三千年不过惟一人耳。
七十古稀:杜甫诗云人活七十古来稀。
其实中国老百姓更多的则认同七十古稀就是源于孔圣人73仙逝,孟圣人84灯枯。
故国人特别就是上了年纪的人喜欢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您想两位圣人也就活了七八十岁,我们个平头老百姓还想多高寿。
这种千年传承的情愫既有安慰也有超越的好胜;其实到古稀之年更应该想想自己年轻时就是否学业有成,中年时就是否事业有成,老年时就是否儿女成长有成。
做到这三点,于天于地于己安然。
没做到这三点,人生会有些些许许的遗憾。
年逾七十,孔夫子的遗训也就是不能忘的,老先生说,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老先生就是圣人,又到了修炼成贤的境界,自然就是在各种法度的界定内从心所欲的做事,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儒学正统思想竖起了历史丰碑。
可普通老百姓就另论了,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似乎有点难。
俗话说老有三宝,贪财怕死瞌睡少。
时代不一样了,开开心心健健康康的活着就好,力尽所能的为社会做些有公益的事。
八十耄耋:很佩服创造耄耋两字的先哲。
这两字像幅画,形象极了,即便不知读音,瞧瞧字形,脑海里也能浮现老者头发蓬乱的具象。
耄耋一定不就是仓颉所创,它就是一个典型的由组合字构成的双音节词组,应该就是汉字很成熟时期采用形声组字方式创造的哦。
我在一些地方的博物馆见过宋元明清的水墨画幅,也仔细地端详过台湾故宫藏品的临摹画展,非常敬佩古代画家惊人的观察力与表现力,她们用简约的笔法聊聊数笔就勾勒出河川垂钓、芭蕉叶下博弈的老翁短疏杂乱像插了几根稻草的头发,极好地表现了翁头部的年轮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