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六年级上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教学设计活动帮助卡4.播放三种制作地球模型的指导视频,指导学生小组商量后选择其中一种进行制作。

(采取小组自愿与教师分配原则,保证每种地球模型都有2组及以上小组进行制作,便于后续研讨)活动意图说明:本部分内容有2个探索活动。

探索活动1是学生利用气泡图整理已知的丢球知识,通过整理和分析已知的知识让其结构化,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为模型制作提供正面的引导。

探索活动2是利用各种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模型来表达已知的地球知识。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3)学生活动4:展示交流地球模型1.展示交流制作的模型。

要求:(1)汇报时声音洪亮,描述全面细致(2)认真倾听,思考其他组的地球模型与小组制作的有何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还可以怎样改进。

2.想一想,说一说:不同模型的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相同的模型有什么不同之处?教师活动41.组织学生分组上台展示交流制作的模型,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汇报:①地球模型是怎么制作的②制作的模型可以解释地球的什么知识?③制作的地球模型可以如何改进?2.引导学生对比观察不同的模型,总结不同模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的模型表达的地球知识是不同的;选择的材料、制作的方法不同,使用的范围也是不同的;不同的模型都有着地球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球体)3.提问: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改进我们的模型?(①让模型更精确表达地球知识②让模型更美观③从材料方面改进制作方法④增加表达的知识内容以增强模型功能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交流研讨,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制作过程以及模型所表达的地球知识;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模型之间的异同点;通过评价反思,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改进地球模型。

环节四:拓展(指向目标3)学生活动5:观察分析地球仪1.看一看,说一说:常用的地球仪和我们制作的模型有哪些不同之处?它又表达了哪些知识?教师活动51.提问:观察常用的地球仪,它和我们制作的模型有哪些不同?它表达了哪些知识?2.小结:我们制作的模型只能展示地球的部分特点,而真正的地球是涵盖了以上所有的特征,因此模型是需要不断完善的。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教案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一、单元设计意图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之一,遗传能使生物界的物种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变异能使生物的个体产生新的性状,或形成新的物种。

遗传和变异,造就了物种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使得地球上生物世界生生不息,气象万千。

遗传规律、DNA技术正被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在改良动植物品种、生产疑难病药品、治疗遗传疾病、治理环境污染、侦破复杂案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长得像谁”“我将来会是什么样子”“克隆生物”“转基因食品”等都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对“遗传”“变异”“基因”等名词也并不陌生,这些是学生进行本单元学习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的这些经验和认识是感性的,学生还不能用相对规范的语言表达和描述。

本单元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比较、统计、数据分析等一系列探究活动,逐步在形态结构、生理特点、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现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普遍存在,归纳、概括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体的共同特点。

与此同时,感受现代科技对遗传规律的利用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发展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

小学阶段关于遗传与变异的学习,主要在现象水平丰富学生的认知和经验,不断激发学生对生物体探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初中继续从性状和基因水平认识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打下基础。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1)本单元通过观察、调查、资料分析、科学史学习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初步认识人体的主要生命活动和人体健康;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要内容是关于“生物与非生物”的科学探究。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并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材内容涵盖了生物的基本需求、生长与变化、生物的分类以及生物与环境的互动等方面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对生物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学生对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并引导他们观察和思考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区分生物与非生物,并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等方法,培养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生物和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区分。

2.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向学生传授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区分方法。

2.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加深对生物与非生物的认识。

3.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探索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实物和图片,用于展示和讲解。

2.实验材料:学生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如植物、动物、非生物物品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物需要营养、能呼吸、能排泄废物等,并引导学生通过举例来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操作,通过观察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现象,加深对生物与非生物的认识。

小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小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小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小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课,主要复习第一章《地球与宇宙》、第二章《生活中的科学》、第三章《物质与能量》的内容。

1. 第一章《地球与宇宙》: (1) 地球的形状;(2) 地球的运动;(3) 地球的气候;(4) 宇宙的组成;(5) 恒星与行星。

2. 第二章《生活中的科学》:(1) 水的性质与运用;(2) 光的传播与反射;(3)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4) 温度与热量;(5) 空气质量与环境保护。

3. 第三章《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三态;(2) 物质的溶解与结晶;(3) 力的作用;(4)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5) 磁现象。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本学期所学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恒星与行星的形成、物质的三态变化、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2.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光的传播与反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力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模型飞船、光学器材、声音发生器、磁铁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地球仪展示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运动、气候等知识。

3.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如光的传播与反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等,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动手实验,如制作简易的光学仪器、探究声音的传播等,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气候、宇宙的组成、恒星与行星。

2. 生活中的科学:水的性质与运用、光的传播与反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温度与热量、空气质量与环境保护。

3. 物质与能量:物质的三态、物质的溶解与结晶、力的作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磁现象。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1-2单元)复习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1-2单元)复习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1-2单元)复习教案1-4课复习课【教学目标】通过对1-4课的知识梳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机械的概念,杠杆的概念,特点,用力情况,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轮轴的概念,用力情况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杠杆和轮轴的用力情况【教学内容】1、使用工具和机械,就如同增强了自己的力量,延长了人类的膀。

2、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

1、使用工具 3、螺丝刀、钉锤、剪子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4、再复杂的机械也是由得简单的机械组成的。

5、起下木板上的螺丝钉,用螺丝刀这种简单的工具最合适。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位置:支点、用力点、阴力点。

3、杠杆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力杠杆。

2、杠杆的科学4、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省力杠杆,如撬棍,动力臂>阻力臂;反之就是费力杠杆,如镊子,动力臂<阻力臂;当这两段距离相等时,不省力也不费力,是等力杠杆,如天平、跷跷板等,动力臂=阻力臂。

1、省力杠杆有:钳子、剪刀、起钉锤、压水井、起子、核桃夹等。

2、费力杠杆有:火钳、镊子、夹子、筷子、钓鱼竿、裁缝剪刀等。

3、等力杠杆:台秤、天平、跷跷板、订书机等。

4、“秤砣虽小,能压千斤”利用的就是不等臂杠杆原理。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5、支点不一定都在重力点及阻力点之间。

6、伸出手臂拿取东西,手臂就是一个费力杠杆。

7、远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天平。

8、“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

”这是阿基米德说的话。

这句话在理论上是说得通的,但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

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轮轴。

2、在轮上用力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

3、大轮带动小轮省力,小轮带动大轮费力,轮越大越省力。

4、轮轴的秘密4、生活中的轮轴有:方向盘、门把手、风扇、扳手、螺丝刀、水龙头、钥匙等。

第二单元(复习课件)科学六年级上册(冀人版)

第二单元(复习课件)科学六年级上册(冀人版)

照图组装实验模型,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有什 么现象?停止加热后又有什么现象?
用酒精灯加热,小灯泡亮,停止加热后, 小灯泡熄灭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装置应用了实 验中的原理?
煤气灶旋钮开关可以调节火焰的大小; 水龙头开关可以控制出水量的大小;电风 扇档位开关可以改变风速的大小等。
一、选择。
1.简单电路中的( A)能控制这个电路的通和断。
问:现在大家搓一搓手,有什么感觉? 能量又是怎样转换的?
搓手:动能转 换成热能和声 能
问:打开电扇,风叶开始转动,我们感 到凉爽,能量从什么方式转换成什么方 式?
打开电扇:电能转换成机械能(动能),机 械能又转换成风能
问: 开动汽车,汽车可以在道路上行 驶,能量从什么方式转换成什么方 式?
开动汽车: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 (动能)
能量是什么呢?
使物体做功或使物 体发生位置变化的本 领就是能量。
除了动能以外 生活中还有哪
些能量呢?
电能
热能
光能
磁能
风能
水能
声呐 探测 仪
声能
化学能
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
能量有什么作 用呢?
能量可以使物体 运动或发生变化。
常见的能量有 哪些形式呢?
风能、声能、水能、磁 能、电能、光能、热能、化 学能、机械能等都是自然界 中存在的能量形式。
怎样让走马灯转得更快
风轮的扇叶越多,转的越快;风轮 扇叶距蜡烛越近,转的越快。
那么,走马灯转得快慢与什么因素有 关呢? 改变风轮扇叶的多少或风轮扇叶距蜡 烛的远近,可以改变走马灯转动的快 慢。
一、选择题
1.下列用电器能将能量转化为机械能的是(C )。
A.电视机 B.电冰箱 C.电风扇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2)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3)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
4)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5)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
a)小结
板书设计
6、做框架
三角形 稳 定 不容易变形
四、课堂小结
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板书设计
抵抗弯曲
增加宽度 可以增加抵抗弯曲能力。
抗弯曲能力
增加厚度 可以大大增加抵抗弯曲能力。
横梁立放 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课 题
形状和抗弯曲能力
主备人
执教者
课 型
新授
课时
1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瓦楞纸
课 题
拱形的力量
主备人
执教者
课 型
新授
课时
1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2
过程与方法: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认识拱形承受压力的原因
教学准备
实验演示:现在我们在三个这样的半个乒乓球上摞书,看能摞多少本?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半个乒乓球能承受这么重的书?
(适时提示: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抵住?想一想,如果几个人手牵手围成一个圆,每个人都努力向外退,能走开吗?为什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全单元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全单元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并掌握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测量- 了解并掌握空气的浮力及测量-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学准备- 多个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物体- 一桶水- 尺子- 折叠纸- 气球教学过程导入-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物体在液体中的表现现象,并带领学生提出浮沉现象的原因。

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物体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实验观察- 学生按小组分工,将不同物体分别放入水中观察,记录物体在水中的表现现象。

分享实验结果- 不同小组的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并由教师进行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得出物体浮沉现象的规律。

直观感受浮力- 教师为学生准备一桶水,学生轮流伸手放入水中感受浮力的力量。

空气的浮力-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用折叠纸让学生明白空气具有浮力。

气球实验- 学生使用气球,并用尺子测量气球的直径和体积,进一步了解空气的浮力。

实践操作- 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物体浮沉现象和空气浮力的关系,通过实践操作加深理解。

教学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强调物体浮沉现象和空气浮力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 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并附上实验步骤和心得体会。

教学延伸-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周围的物体,进一步探究浮沉现象和测量浮力的方法。

课堂互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或趣味实验,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教学评价- 考察学生对物体浮沉现象和测量浮力的理解程度,以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为主要评价方式。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一课抵抗弯曲【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

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

认识梁和柱的形状特点。

(2)教师解释: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

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

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二、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实验。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

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学生猜,再根据问题进行实验1、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纸的宽度2、不能改变的是什么?纸的材料、厚度以及判断纸接触桌面的标准3、改变几次比较合理?3次以上4、讨论后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学生说结果:改变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

三、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实验。

1.、教师提出问题: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

那厚的纸呢?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一、课程导入(约5分钟)问候与热身:教师微笑进入课堂,向学生致以亲切的问候,短暂地讨论近况和天气等日常话题,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导入主题: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出复习课程主题。

教师可以问:“大家还记得我们本学期学习的《科学》课程有哪些重要内容吗?”以此激发学生回忆本学期的学习内容。

回顾课程大纲: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本学期《科学》课程的大纲,包括主要章节和知识点,帮助学生理清复习的方向和脉络。

设定复习目标:明确本次复习课程的目标,比如强化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激发兴趣:通过讲述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或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增强复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可以简短介绍自然界中的神奇现象或是生活中的科学应用等。

通过这样的课程导入,不仅能够帮助教师顺利地进入复习主题,还能帮助学生回顾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明确复习目标,为接下来的复习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1. 教师简要回顾本学期的科学学习内容和重点。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随着新学期的结束,我们即将迎来紧张的复习阶段。

在这个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科学知识,今天我们将一起回顾本学期的科学学习内容和重点。

我们回顾一下本学期我们接触到的科学内容。

我们学习的内容涵盖了物质的性质、生命的多样性、自然界的循环等丰富的知识点。

通过这些学习,我们对身边的科学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将引导大家回顾各个章节的重点内容。

在物质科学方面,我们重点学习了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同学们应该掌握了物质的基本性质,如硬度、密度等,并了解了物质的变化过程,如熔化、凝固等现象。

我们还深入探讨了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在生命科学领域,我们探索了生命的多样性和生命的演化过程。

同学们通过学习生物的构成和特征,了解了不同生物的生存方式和适应能力。

我们还关注了生物的繁殖和遗传规律,这些都是本学期学习的重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_物质的变化_复习课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_物质的变化_复习课
理论意义
研究物质的变化是探索自然规律、揭示宇宙奥秘的重要途径 ,有助于推动科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同时,这一研究也有 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和综合能力。
02
物质的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定义及特点
定义: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状态的改变, 而不引起物质本身性质的变化。
不引起化学反应,没有新物质产生。
05
物质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变化
食物的烹饪
在烹饪过程中,食物经历了许多化学和物理变化,如蛋白质的凝固、水分的蒸发等,使得食物变得更美味可口。
衣物的清洗和晾晒
清洗时,洗涤剂与污渍发生化学反应,使污渍分离;晾晒时,水分蒸发,衣物变回干燥状态。
物质变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冶金工业
通过高温熔炼、电解等手段,将矿石中的金属元素还原出来,再经过精炼、铸造等工序,得到各种金 属材料和制品。
水体污染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导致水体 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变化,破坏水生生态系 统。通过污水处理和废水回用等手段,可 以减少水体污染,保护水资源。
06
复习与总结
重点知识点回顾
物质的三态变化
学生需要掌握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转化过程,理解温度在这 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生需了解物质的颜色、形状、密度等物理性质,以及物质在化学 反应中的性质。
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录
观察物质状态变化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观 察物质的状态变化,如固态、液 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记录物质
状态变化的过程和条件。
观察颜色变化
物质在发生变化时,颜色可能会有 所改变。学生需要记录物质的颜色 变化,并分析可能导致颜色改变的 原因。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2.1 抵挡曲折【教课目的】1、经过对“纸”的厚度与抗曲折能力大小的实验研究,认识增添纸条的抗曲折能力,认识横梁立着安置的道理。

2、在研究中学会辨别与控制变量收集和记录数据,并能利用曲线图和数据剖析和解说。

【教课准备】1 、学生实验资料:长、宽相同,厚度不一样的纸条,相同大小的铁垫圈、实验记录表、画曲线图的格子纸,木片(竹片)、尺子。

b5E2RGbCAP2、教师示范资料:各种矩形梁的实物模型(图片)。

【教课过程】一、讲话导入1、出示一张纸条,把它放在两个盒子上边,假如在上边放一个重物会如何?2、演示在纸条上放一个垫圈,察看纸条怎么样了?有什么方法能够让它不曲折呢?拉近盒子的距离行吗?加支撑物呢?p1EanqFDPw二、研究“纸的厚度与抗曲折能力的大小”1、推断增添纸的厚度,会不会增添它的抗曲折能力,如何查验我们的假定?2、出示 1 号、 2 号纸条,商讨实验方法。

实验应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实验改变的是哪个条件?曲折程度怎样保持相同?如何表示抗曲折能力的大小?DXDiTa9E3d3、学生疏组实验,家世巡视指导。

(1)提示:纸的厚度用粘在一同的张数表示。

(2)先展望后实测。

4、报告沟通,并谈谈做了这个实验后有何感想。

5、指引展望 3 号纸能够放几个垫圈,沟通如何展望。

6、实测 3 号、 4 号纸的抗曲折能力。

7、报告沟通。

三、绘制折线图并剖析1、出示统计图:横向表示纸的厚度,纵向表示垫圈的个数,请大家把纸的厚度与抗曲折能力的关系用折线的形式画下来。

RTCrpUDGiT2、学生绘制折线图。

3、展现与沟通后你们有什么发现?4、小结:纸的厚度与抗曲折能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增添纸的厚度能明显提升纸的抵挡曲折能力。

四、联系生活实质1、像纸这样的薄形资料抵挡曲折的能力较差,假如要提升资料的抗曲折能力,应当怎么做?2、在建筑中为何要采纳厚度很大的横梁?3、赏识图片后,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横梁大多实立着放的仍是横着放的?可否用今日学的知识来解说此中的道理呢?5PCzVD7HxA4、课件演示后,请大家用手折一折尺子,看如何折尺子不简单曲折。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1-2单元)复习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1-2单元)复习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1-2单元)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1-2单元)主要涉及了以下内容:第一单元“身边的物质”,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第二单元“简单机械”,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和动手能力,对物质的认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在具体操作和理解上,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能运用简单机械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2.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的实验操作,简单机械原理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

2.学具:实验记录本、工具箱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五年级学习的物质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第一单元的物质性质和变化,第二单元的简单机械原理,让学生对这两个单元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简单机械原理的理解。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制作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实用性。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记忆。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方便学生复习。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学教案2 地球的运动单元集体备课教材解读由于我们本身就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于地球运动的认识存在着许多干扰,就像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描述的那样。

要想客观地认识地球的运动,我们必须站在宇宙中,从宏观的角度去观察。

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实验,可以排除那些干扰,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建立在探究的基础之上。

本单元共7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的概念。

第1课“我们的地球模型”是单元的起始课。

为了奠定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教师将引导学生回忆地球的相关知识,并在分析整理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找到研究方向。

第2~4课“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与“谁先迎来黎明”,都围绕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的主题展开。

第2课,学生提出假设并通过模拟实验进行验证;第3课,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历史上关于地球运动的经典学说,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进行着公转,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进行模拟实验,并形成对昼夜交替现象的最终解释;第4课,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感知相对运动的原理,推理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第5~6课“影长的四季变化”和“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都围绕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变化的主题进行。

前一课是后一课的基础,学生通过前一课了解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角度变化,才能理解太阳直射角度变化引起温度变化,从而产生四季变化。

第7课“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对生物产生的影响,然后交流、汇报学习成果,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获取、处理、表达信息的能力。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通过各种途径知道了许多关于地球、太阳、月亮的知识,甚至可以讲出黑洞、超新星爆炸、类星体等科学词汇来。

但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知识表面,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本单元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对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与地球运动有关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024年小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2024年小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

2024年小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复习内容依据2024年小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具体包括第一至第四章的核心知识点。

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自然界的水水的循环过程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节约用水的方法2. 第二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生态系统的组成与作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 第三章:电能电路的组成与原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安全用电常识4. 第四章:光与色彩光的传播与反射颜色的形成与混合眼睛的保护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教材中的核心知识点,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的原理与组成、生物的分类与特征、水的循环过程。

2. 教学重点:安全用电常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节约用水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电路实验、水的循环实验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大自然中的水循环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水资源。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水循环的过程吗?如何节约用水?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回顾相关知识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知识梳理(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梳理本章知识点。

学生跟随课件,做好笔记。

4.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精选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学生跟随教师思路,积极参与。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批改,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6. 课堂小结(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水的循环过程2. 生物的分类与特征3. 电路的组成与原理4. 光的传播与反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水的循环过程,并举例说明节约用水的方法。

(完整word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1-2单元)复习教案

(完整word版)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1-2单元)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1-4课复习课【教学目标】通过对1-4课的知识梳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机械的概念,杠杆的概念,特点,用力情况,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轮轴的概念,用力情况和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杠杆和轮轴的用力情况【教学内容】1、使用工具和机械,就如同增强了自己的力量,延长了人类的膀。

2、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

1、使用工具3、螺丝刀、钉锤、剪子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4、再复杂的机械也是由得简单的机械组成的。

5、起下木板上的螺丝钉,用螺丝刀这种简单的工具最合适。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位置:支点、用力点、阴力点。

3、杠杆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力杠杆。

2、杠杆的科学4、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省力杠杆,如撬棍,动力臂>阻力臂;反之就是费力杠杆,如镊子,动力臂<阻力臂;当这两段距离相等时,不省力也不费力,是等力杠杆,如天平、跷跷板等,动力臂=阻力臂。

1、省力杠杆有:钳子、剪刀、起钉锤、压水井、起子、核桃夹等。

2、费力杠杆有:火钳、镊子、夹子、筷子、钓鱼竿、裁缝剪刀等。

3、等力杠杆:台秤、天平、跷跷板、订书机等。

4、“秤砣虽小,能压千斤”利用的就是不等臂杠杆原理。

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5、支点不一定都在重力点及阻力点之间。

6、伸出手臂拿取东西,手臂就是一个费力杠杆。

7、远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天平。

8、“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

”这是阿基米德说的话。

这句话在理论上是说得通的,但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

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轮轴。

2、在轮上用力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

3、大轮带动小轮省力,小轮带动大轮费力,轮越大越省力。

4、轮轴的秘密4、生活中的轮轴有:方向盘、门把手、风扇、扳手、螺丝刀、水龙头、钥匙等。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和结构第1课《抵抗弯曲》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研究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为后面的研究奠定认识的基础。

它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第二,研究横截面是长方形的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本课还要锻炼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利用对比实验找出变化规律,记录并分析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了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些力。

并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已经能够识别变量,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宽度和厚度有关,增加宽度可以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可以大大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2.能力目标猜想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能够识别和控制实验中的变量,记录、分析数据并探究得出结论。

3.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使学生既能够大胆进行猜想又能在探究中细心操作。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猜想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并探究横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识别和控制实验中的变量;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PPT,横梁和柱子的模型。

2、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回形针。

3、学生准备:课本、直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纸条)请一位大力士和老师配合做一个实验,拉一拉这张纸条,(用很大的力气才拉断)教师说明纸承受拉伸的性能强。

我再把这张纸放在架空的两本书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答后,教师实验)2.纸条承受不住自身的重量就弯曲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不弯曲呢?也就是说让它抵抗住弯曲呢?(学生说抵抗弯曲的方法:拉近盒子的距离、加支撑物等。

科学六年级上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科学六年级上第二单元复习教案

第二单元:形状和结构单元复习【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知识梳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以及拱形。

掌握框架的特点,塔不倒的秘密,桥的形状和结构。

【教学难点】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桥的形状和结构【教学内容】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1、抵抗弯曲大大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

要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比增加梁的宽度更有效。

3、梁立着放是增加了厚度,因此梁立着放比平着放好。

1、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字等形状,实际上都是减少了材料的宽度而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因此就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3、在不增加材料的情况下,改变薄形材料的形状是增强薄形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好办法。

4、瓦楞纸板有特殊的构造,它不只是把纸单纯的弯折,也不是2、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把纸单纯的平粘增加厚度,而是又折又黏合,正是这种构造使瓦楞纸的抗弯曲能力变得很大。

5、钢轨的横截面就是“工”字形,抗弯曲任务主要由轨底和轨头承担,所以轨腰做得比较薄。

6、同样多的材料,做成空心的管状比做成实心的棒状要粗得多,而且任何方向的抗弯曲力都相同。

如竹子、芦苇、动物身体中的管状骨头及人的手臂骨、腿骨等。

7、钢管重量轻、强度高,比同样多材料做成的钢棒承受力更大。

1、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2、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这个力(拱足),拱就3、拱形的力量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3、做西瓜拱时,最好把西瓜切成奇数块。

4、我国著名的赵州桥就运用了拱形构造承受力更大的原理建造的,是隋代匠师李春监造,是中国现存最著名的古代石拱桥。

1、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2、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形状和结构单元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知识梳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以及拱形。

掌握框架的特点,塔不倒的秘密,桥的形状和结构。

【教学难点】
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
桥的形状和结构
【教学内容】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
1、抵抗弯曲大大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

要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加梁
的厚度比增加梁的宽度更有效。

、梁立着放是增加了厚度,因此梁立着放比平着放好。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把薄板形材料弯折成“V”、“L”、“U”、“T”或“工”字等
形状,实际上都是减少了材料的宽度而增加了材料的厚度,
因此就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3、在不增加材料的情况下,改变薄形材料的形状是增强薄形材
料抗弯曲能力的好办法。

4、瓦楞纸板有特殊的构造,它不只是把纸单纯的弯折,也不是2、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把纸单纯的平粘增加厚度,而是又折又黏合,正是这种构造
使瓦楞纸的抗弯曲能力变得很大。

5、钢轨的横截面就是“工”字形,抗弯曲任务主要由轨底和轨
头承担,所以轨腰做得比较薄。

6、同样多的材料,做成空心的管状比做成实心的棒状要粗得多,
而且任何方向的抗弯曲力都相同。

如竹子、芦苇、动物身体
中的管状骨头及人的手臂骨、腿骨等。

、钢管重量轻、强度高,比同样多材料做成的钢棒承受力更大。

、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
压力。

2、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抵住这个力(拱足),拱就
3、拱形的力量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3、做西瓜拱时,最好把西瓜切成奇数块。

4、我国著名的赵州桥就运用了拱形构造承受力更大的原理建造
的,是隋代匠师李春监造,是中国现存最著名的古代石拱桥。

、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2、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
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3、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
要坚固。

4、塑料瓶的上部、底部都是圆顶形,瓶口和瓶身是圆柱形,中
4、找拱形部瓶身表面有环状的拱形,竖着的拱形或其他凸凹形状,因
此塑料瓶承受力很大。

5、人的头骨近似于球形,可以很好地保护大脑;拱形的肋骨护
卫着胸腔中的内脏;人的足骨构成一个拱形,足拱可以更好
地承载人体的重量。

6、龟壳、贝壳、蛋壳等都有拱形的存在,因此非常坚固,对它
们的身体都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2、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所以平时咱们看到的大型框架结构都是由一个个的三角形的
5、做框架小格子组成。

3、框架结构的优点:稳定、用料省、能承受很大压力。

4、在四边形框架结构中加斜杆可以加固四边形框架。

5、四边形的框架结构中加斜杆起到了推和拉的作用。

、埃菲尔铁塔、钻井铁架、高压输电铁塔等高大的铁塔都具有
框架结构稳定、用料省、能承受很大压力的特点。

6、建高塔2、框架结构的铁塔具有上小下大、上轻下重、风阻小的特点。

3、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开放的框架结构物体抗风能力比封闭的物体强。

、桥梁有多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2、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3、按照桥的不同结构,桥梁可以分为很多的类型,最基本的有
四大类型:梁桥、拱桥、拉索桥、浮桥。

4、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板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
力。

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5、桥面在拱上方的拱桥,桥下空间高,便于船的通行。

6、石拱桥的优点:就地取材,耐外性好,外形美观,桥下行船
容易。

7、桥的形状和结构7、拉索桥根据拉索的安装方法分为悬索桥和斜拉桥。

8、钢索桥的特点是桥被钢缆吊起,桥的跨度很大。

9、上海的杨浦大桥就是一座斜拉桥。

10、江阴大桥是一座悬索桥,跨度达1385米,一跨过江。

吊起
桥面的主钢缆,每根都由两万多根钢丝组成。

钢缆要承受6.4
吨的拉力。

11、钢索桥主要由钢缆、桥塔、桥面三部分组成。

12、钢索桥的桥塔一般都建得很高,这样能降低钢缆的拉力,是
为了省力。

、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使用了框架结构、拱形结构、钢索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