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与香港高中历史标准探析
香港高中中国历史课程改革探析及启示
●中学教学与研究 ●
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香港高中中国历史课程改革探析及启示
李 莉
黄冈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 ,湖北 黄冈
摘 要 : 目前 ,香港高中中国历史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之中 。本次中国历史课程改革引进了新的教育理
念 ,在课程宗旨 、课程目标 、课程构架以及内容 、学习模式 、评估模式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较好地处理了
容 ,使其更具特色 。这突出地表现在 ,虽然秉承了香港高
中中国历史科的传统 ,将课程内容分为甲部和乙部 ,但是 ,
在时段划分 、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时数等方面 ,存
在着明显的差异 。
过去的课程纲要 ,以香港课程发展议会
年编订
的高中中国历史科课程纲要为例 ,甲部课程为政治史 ,按
照“略远而详近”的原则 ,着重历代治乱兴衰基本史事之了
此外 ,为了便于探究式学习模式 ,本次香港高中中国 历史课程改革对学习内容作了适当的剪裁和规划 ,从过去 的 个课题[ ] - 减少到 个课题[ ] ,让学生有学习思 考的空间 ,这不能不说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
三 、学习模式
学习模式的转变是本次香港高中中国历史课程改革 的显著特征 。长期以来 ,香港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 ,英 国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对香港的教育产生很大影响 。就 香港高中中国历史课程而言 ,特别重视对中国历史知识的 学习 ,尤其是过于偏重于政治史 ,致使香港高中中国历史 课程艰深 、繁杂 ,严重影响了香港高中学生历史思维 (所谓 “历史思维”,是要求学生在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 ,能够 解释和分析某个历史现象 ,以及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观 点[ ] 。) 的发展 。本次香港高中中国历史课程改革 ,因应
在学习 、理解 、认识和体验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 对国家 、民族历史发展的认同感 ;并通过认识中国传统文 化 ,培养优良品格 ,建立积极的人生观 ,启发个人对社会 、 国家 、民族的责任感 ,以及确立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 。 整理及综合相关的重要史实 ,从而培养思辨及评价史事的 能力[ ] 。与此同时 ,除了继续贯彻高中中国历史教学的 五个固有目标之外 ,还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 ,开拓和发展 中国历史课程在教育方面的其它目标 ,主要有“掌握重要 的中国历史知识 ,并依据相关史料 ,通过独立思考 ,对历史 人物 、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产生个人的认识和判断”“, 在
香港与内地中国历史教科书史料运用之不同
香港与内地中国历史教科书史料运用之不同作者:李莉来源:《历史教学》2007年第08期作者简介:李莉(1967~),女,湖北麻城人,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讲师,教育学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历史课程与教学理论。
关键词:香港,内地,中国历史教科书,史料运用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8-0027-02我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梁启超曾经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
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
史料者何也?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
”史料承载的是历史信息,是人们认识历史的桥梁。
因此,古今中外的历史工作者对史料都给予高度关注。
由于香港与内地的历史教育理念不同,导致两地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史料运用上不可避免地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拟以香港龄记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探索中国史》(以下简称“龄记版”),与内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以下简称“人教版”)为蓝本,主要对两地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史料运用的不同进行探讨,以资互相借鉴。
(一)“龄记版”更侧重于将史料作为探究活动的材料,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梁启超先生说:“史料以求真为尚,真之反面有二:一曰误,一曰伪。
正误辨伪,是谓鉴别。
”正因为史料有真、误、伪之别,所以,史学家治史,首先必须鉴别史料,正误辨伪。
其实,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或进行“史料研习”,在19世纪晚期就是国外历史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了。
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新历史学科”,提出历史是一种探究的方法。
这样,英国中学历史教育,开始从传统的只注重历史知识的学习,转变为强调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进行历史研究活动,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
众所周知,英国对香港实行殖民统治长达一百多年,因此,香港的中国历史教育也不可避免地会留下英国历史教育的烙印。
因而,“龄记版”教科书在“学习起步点”“思维训练”“价值反思”“回想香港当年”“专题研习”等栏目中,都引用了大量的史料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香港和内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比较研究——以“中国古代史”部分为例
香港和内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以“中国古代史”部分为例发布时间:2022-01-18T05:53:18.748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7期作者:王利红[导读] 从历史课程的功能取向、目标取向、内容选择三个部分对比研究香港和内地的课程目标,以资借鉴。
深圳市翠园东晓中学摘要:本文选取香港和内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作为比较研究的蓝本,以中国古代史部分为例,从历史课程的功能取向、目标取向、内容选择三个部分对比研究香港和内地的课程目标,以资借鉴。
关键词:课程大纲;课程标准;香港;内地;中国古代史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门发布的权威性文件,规定着历史学科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对历史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我国内地现行课程标准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
香港地区初中阶段“中国历史科”现行课程大纲是由课程发展议会于二零一八年颁布的《中国历史科修订课程大纲(中一至中三)》(以下简称《大纲》)。
本文主要对比的是内地《课标》和香港《大纲》。
一、初中历史课程的功能定位(一)两地历史课程功能定位相同之处首先,香港和内地的历史课程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两地都强调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同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其次,香港和内地都提出实现学生终身学习,两地都提出不断增强学生学习中国历史兴趣的学习目标,并且安排了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二)两地历史课程功能定位不同之处内地历史课程提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功能定位。
在《课标》的前言部分,明确提出“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在课程性质部分,提出初中历史课程体现“人文性”这个特性;初中历史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义务教育历史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
海峡两岸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比较
何成刚:海峡两岸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比较收藏到手机转发评论2007-03-11 16:38摘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中历史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对于《标准》中体现出来的诸多创新之处,学界给予了积极肯定。
本文拟将海峡两岸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进行重点比较,在指出各自特点的同时,也对进一步改善大陆的《课标》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比较研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后,历史教学界给予了积极肯定,这里不再赘述。
笔者拟将这个《课标》与我国台湾地区最新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纲要》(以下称《纲要》)相比较,试图从目标、内容和教科书编写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改善建议。
一新《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阐述历史课程目标。
《纲要》则以学科“能力立意”,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中心,同时兼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试比较)不难看出,《纲要》关于历史课程目标的论述,具有强烈的学科特色,明确指出了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的独特性。
而且,《纲要》关于历史学科学习能力的三级分类:“时序观念”、“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具有较强的层次性,更符合历史学习的逻辑性。
《标准》则强调历史学习中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归纳等一般性学习方法,显得比较抽象。
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阐释,虽不乏精彩之处,但有泛泛之论的感觉,比如“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等。
与《标准》重视“历史知识”不同,《纲要》强调“历史史料”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重视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辨别和应用史料的能力。
因为,历史史料在历史学习,尤其是探究性学习中有着积极的意义,即注重学生对于史料的搜集、整理与自己的理解,从而形成、构建出新的历史知识,以区别于历史教科书提供的历史知识。
《内地与香港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读书笔记模板
第四节两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结构比较
一、两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组织结构比较 二、两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内容结构比较 三、关于两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结构的思考
第一节初中中 国历史教科书
版面设计
第二节两地初 中中国历史教 科书版面设计 比较
第二节两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体裁和体例比较
一、两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体裁比较 二、两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体例比较 三、两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体裁和体例的比较和分析
第一节历史教科书结 构
第二节内地初中中国 历史教科书结构的历
史沿革
第三节香港初中中国 历史教科书结构的历 史沿革
第四节两地初中中国 历史教科书结构比较
第二节两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政治史比较
一、两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政治史涵盖的范围和内容同中有异 二、两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政治史内容编写各具特色 三、两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政治史的比较和分析
第三节两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经济史比较
一、内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经济史特色 二、香港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经济史特色 三、两地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经济史的比较和分析
第三节选题价值及写作思路
一、选题价值 二、写作思路
第二节两地教科书 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教科书制度 的含义和类型
第三节两地教科书 制度比较
第一节教科书制度的含义和类型
一、教科书的含义 二、教科书制度的含义 三、教科书制度的类型
第二节两地教科书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内地教科书制度的历史沿革 二、香港教科书制度的历史沿革
(七)教学指引
(六)教学节数
(八)附录:香港 史事年表
当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科书结构研究
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各地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大陆地区的教科书通常会 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客观的叙述,重视史料的搜集与考证。而香港、台湾地区的 历史教科书在描述历史事件时,更侧重于从本土视角出发,本地区的历史事件和 人物。
综合来看,当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中学历史教科书结构各具特色, 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为了进一步提高历史教育的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改进:一是加强各地区历史教育交流与合作,互相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 科书编写经验;二是学生需求,优化教科书的结构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是加强历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三、教学方法
中国大陆的幼儿园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游戏为主导,注重幼儿的自主学习和探 索。教师通常会引导幼儿通过游戏来学习新知识,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香港的幼儿园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活动为主导,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和合作学 习。教师通常会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新知识,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和合 作学习能力。
台湾的幼儿园教学方法主要是以互动为主导,注重幼儿的互动交流和合作学 习。教师通常会引导幼儿通过互动交流来学习新知识,培养幼儿的互动交流能力 和合作学习能力。
四、评价方式
中国大陆的幼儿园评价方式主要是以观察为主导,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教 师通常会观察幼儿的表现和反应,评估幼儿的能力和发展水平。
香港的幼儿园评价方式主要是以表现为主导,注重幼儿的全面表现和实际应 用能力。教师通常会评估幼儿的表现和实际应用能力,以确定幼儿的能力和发展 水平。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中国教育的发展,大陆、台湾和香港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在不断演变。 本次演示将比较这三个地区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了解其异同点。
一、大陆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人教版与香港龄记版历史教材对比
人教版与香港龄记版历史教材对比作者:唐博堃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4年第09期摘要:以内地人教版《历史必修1》和香港龄记版《新探索中国史(甲部上)》两本书就关于秦朝政治措施的内容进行对比,得出自己的观点。
详细介绍龄记版教材的版面风格和编写特色,加之与人教版对比,提取有借鉴意义的观点,为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上提供新的教学方式,以促进教学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人教版;龄记版;教学方式关于教材的对比,内地的人教版和岳麓版为主的教材对比的文章已经屡见不鲜。
关于这两本教材相互比较的研究文章也层出不穷。
那么,笔者引入香港的历史教材与内地相比,或许有新的教学方式值得借鉴。
笔者引用的香港历史教材是香港龄记出版社编写的《新探索中国史》甲部课程第四册上。
《新探索中国史》系列为第四、五、六册,该三册前两册分上下,后一册分六个单元,共十本书。
其中第四、五册属于历史发展部分(必修部分),第六册属于历史专题部分(选修部分)。
《新探索中国史》符合高中新学制中史科教程,在历史发展部分(必修部分)中,侧重时序式设计,分别为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以突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在历史专题部分(选修部分)侧重主题式设计。
为了配合“探究式学习”模式,《新探索中国史》设有多元化的专题项目,以充分提高教学的灵活性。
例如:探究现场、探究焦点、史料解读、探究主题、自习材料等。
本文主要将龄记出版社编写的新探索中国史甲部上第二单元秦汉史第2节秦始皇的统治措施中,选取了政治方面(第75页)与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进行比对。
首先在正文前的“探究现场”专题里,是对辨析称号考察的三个选择题进行的设问:“下列哪两项是远古部落联盟共主的称号?下列哪一项是西周时天子专用的称号?下列哪一项是战国末秦王嬴政自创的称号?”可选择的选项有:王,皇,帝,皇帝,黄帝。
在课前设问,可以使学生知道本节要掌握的知识点和学习本课的目的所在。
内地与香港初中中国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
对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究或比较,一直以来学界多集中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本文将香港大陆2个地区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资源加以对比,包含理论与实践的异同。
大陆2011年历史新课标关于教学资源这一方面有专门论述,而香港则散落各处,三者比较我以大陆为基准,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进行比较:一、教学资源的理论方面同:1.都将教学资源分为教与学两个部分大陆2011年历史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到历史教材不仅包括教科书还有教师教学用书。
历史课程资源中还包括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人力资源。
香港1997年课程纲要中对此并没有相关表述,但在个人社会与人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中第六章即为”教与学的资源”。
但两者对此都没有进一步阐述,教学资源主要指的仍是“学”的资源。
同:2.教学资源都具有综合性,都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大陆历史新课标将教学资源分为历史教科书、学校图书馆、校外历史课程(历史遗址、博物馆、档案馆等,乡土教材和社区历史资源,家庭)、历史题材的视频资料、网络资源以及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人力资源。
香港97年中国历史科课程纲要没有专门解释教学资源的,而是将其融入到教学法中,历史故事,视听教材,讨论辩论中所涉及的资料收集,资料研习中的课本、出土文物、文章报纸,访问相关人员,参观古迹、博物馆等。
在个人社会与人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中将教学资源分为印刷资源、视听资源、网上资源、人力资源、社区资源。
不同的地方在于香港将故事独立于历史资料之外,故事偏向于通俗化和文学性,而资料偏向于专业性。
异:1.教学资源的侧重点不同大陆教学资源种类丰富,涉及文物古迹、史料、地图、音像资料等。
大陆2011年历史新课标将教材编写单独列出;称历史教材是学校历史教育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并对教材编制的理论指导、编写的语言和方式、学生由此达到的目标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偏于教科书本身编写的理论要求。
香港97年课程纲要中列举的教学资源种类相对于大陆较少,主要是故事、图表、资料收集,但从个人社会与人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的要求明显可以看出香港对教科书的要求更侧重于对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共同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偏向教科书实际所起作用。
浅析香港高中历史文字教科书史料运用
浅析香港高中历史文字教科书史料运用作者:陈烨楠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年第08期【摘要】历史教学讲究“论从史出”,史料分文字和非文字史料。
史料不仅能证明历史的真实性,运用到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的能力,也能直观地呈现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近年来,关于香港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研究成果日趋增多,本文选用香港“教育版”2009年《新视野中国历史》必修二为蓝本,就课文文字史料的运用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历史教科书在所参考的香港“教育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二课文中,文字史料共有91处,从呈现位置上分析,均以课旁提注的形式呈现在课文基本文的左右侧,如果从课文结构方面划分,教育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文字史料未出现在课文系统中,因《新视野中国历史》编辑说明中提到课文辅助系统中包含“文献剪辑”栏目,课文中所有的文字史料均在该栏目下,因此此版本的文字史料均呈现在课文辅助系统中。
白月桥先生曾在《历史教学问题探讨》一书中提到课旁提注,他认为“编者设计这个特殊结构的目的是对课文内容加以提炼概括或启发深入思考,以便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它们的合理运用都可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内容,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此版中对文献剪辑栏目设置概括为引录史籍、诗文或重要人物的言论,内容精警,针对性强,有助学生理解与探究相关史事。
因此文字史料的内容是相对丰富且有针对性。
在文字史料的形式处理上,每一段文字史料皆有数字标记,例如“资料1.7”则为甲部课题一出现的第7处史料;字体上区别大小号,香港高中历史教科书文字史料区别于大陆的较明显不同在于,每一段文字史料前有一段针对文字史料大意的简短总结性词组或句子,例如“资料1.9”:三司的权责三司之职……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脱脱《宋史·职官考》上述文字材料中“三司的权责”和“清世宗打击八旗势力”则是对文字史料的总结性词组、语句,香港教育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处理这类文字时字号大于文字史料,同时用绿色字体醒目标明,这样不仅方便区分文字史料部分和文字非史料部分(部分课文左右侧文字是对文中插图的解释说明),总结性的词句能提供学生在阅读文字史料时的一个大致方向,学生在阅读时结合指示性的词句,能够更容易理解文字史料所隐含的意义,而针对大部分文言文史料,史料后均有“语译”一栏,其目的是解释文言文史料,例如“资料2.31”:军机大臣的职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划于其间。
大陆与港台地区历史课的考试测评比较
况香 港 历 史 高 考 发 展) 的 概
(1952-2011
高级补充程度考试:
从1994年开始,香港考核局在高级程度会考内引入一项新的考试, 即高级程度补充考试。香港高级程度会考正式改为由高级程度和高级补 充程度两项考试组成。高级补充程度一个科目的教学时间大约是高级程 度科目课程的一半,教学水平、学习内容两者同样约占高级程度会考的 一半。高级补充程度课程学期两年,学生在中七学年末参加考试。引进 高级补充程度考试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统筹委员会增加 预科课程,拓宽学生知识结构的目标。当所有考试科目都达到E级以上 时,将颁发普通教育证书考试高级程度合格证书。
况香 港 历 史 高 考 发 展) 的 概
(1952-2011
考试内容:
香港地区主要考中国历史科和历史科。 香港地区的高考试题范围每年几乎都是一样的,中国历史科主要考察七 个方面的内容:历代治乱因果、重要制度、学术思想、经济发展、中外交通、 史学名著、宗教传播。历史科主要考察约自1800年至1980年西洋现代史和约 自1800年至1980年亚洲180年现代史年的政治、经济、文化、战争、外交等 历史。前者为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发展及成长、争取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努 力、对和平及民主的主要威胁和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四个方面的历史;后 者则分为中国、日本、印度、东南亚和香港等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
概况:
1、1952年,我国开始建立起全国统一高考、统一招生制度: 2、1952年到1965年,历史高考的试题有填充题、列举题、名词解释 和问答题,以填充题为主; 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全国统一高考。1978年增加了填图 题,1981年增设了选择题、判断题,1984年新设计了识图题;
第 二 阶 段
大
港版与大陆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比较
港版与大陆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比较——从教材的结构组成说开去历史组叶春华导言自2002年国家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2012年广西作为最后一个省份进入新课改,全国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了。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包括多个方面,其中教材观的转变是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材观从“教教材”转为“用教材教”。
言下之意就是说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参考和依据,教师自身要有作为,要学会开发和扩展教学资源。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材似乎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但是其实不然,在中学阶段,在学生的各类学习资源中,教材是占有主导地位的。
其实高中的历史课程可以看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
宏观层次的是历史课程目标,中观层次是历史教材,微观层次是教学方法。
如果把历史课程目标比作系统的“大脑”,对系统内其他环节起制约作用的话,历史教科书就是系统的心脏,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历史教学方法则是实现课程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手”。
换言之,课程目标贯穿于教科书中,教科书既是课程目标的体现,又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同时制约着教学方法的运用。
由此,教科书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的目标,教材编写的成功与否是一个很大的决定性因素。
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导下,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前教材一纲一本的局面,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了多个版本的教材,形成了一标多本的局面。
以历史学科为例,在高中阶段就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北师大版”等四个版本的教材。
四个版本的教材都按专题进行编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叙述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脉络。
四个版本虽有排序和具体课文内容叙述的差异,但大体是一致的。
在今年暑假回母校进行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时,在老师的介绍之下接触到了由李振醉主编的《新视野中国历史》(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9年出版,以下简称港教育09版)高中历史教材,仔细研究之下发现该港版教材和我们内地实行的教材有很多的差异,并且我认为该港版教材的编写有许多方面可供我们进行借鉴、学习。
香港高中历史必修课编写体系与编写结构
香港高中历史必修课编写体系与编写结构作者:张玉莹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7期摘要:教材作为教学中常用资源与工具,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
香港高中历史必修课教材采用通史加专题式的编写体系,从前言、导语、正文、辅助、课后设计等方面分析其结构体系,为内地历史教材的编写、历史教师整合教材提供借鉴。
关键词:香港现代版高中历史编写体系编写结构引言:香港于2007年颁布了最新中国历史课程纲要编写的高中历史教科书,本文具体以2009年香港现代教育研究社出版的《高中历史》(必修部分)为例,探讨香港高中历史必修课编写体系,旨在为内地历史教材的编写、历史教师用教材提供借鉴。
一、编写体系与编写结构的概念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而历史教材编写体系,从形式上,常见的章节体系、单元体系、课题体系或是三者的不同结合;从内容上,(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从不同角度呈现历史学科内容),分为通史体系、专题体系和通史加专题的体系。
由于内容是形式的承载者,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编写体系。
结构,是指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的搭配和安排。
历史教材的编写结构分为系统结构(外部)和内容结构(内部)。
系统结构是指历史教科书与所用年级的其他科目的教科书构成一个体系,体现现代课程论中学科的综合性,每一学科既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又和其他学科有着密切关系;内容结构通俗来讲就是教材内容各要素,包括文字的叙述表达、标题、栏目、图片、表格、注释、史料、作业等,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构成一个合理的整体。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结构。
二、香港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编写体系与新课改后大陆初中历史教材采用通史式编写体系、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专题式编写体系不同,香港初高中历史教材采用的是通史加专题式的编写体系。
香港的历史教材分为甲、乙两部。
以中国历史科为例,甲部课程介绍历代兴衰因果之概要,目的在使学生对中国历史有一整体之概念;乙部课程采用专题形式,目的在使学生对中华民族之起源、交通及经济之发展、文字及科技之演进、以至学术思想及宗教之流变,得到较有系统之认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3《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伟大实践》精典表格优秀教学案例(10页)
3.香港、澳门回归前后的社会变化:教育、医疗、文化、生活方式等。
4. “一国两制”政策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及其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背景、内涵及其在香港、澳门回归过程中的实践。
2.掌握香港、澳门回归前后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主要变化。
2.强调“一国两制”政策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为学生课后复习提供明确指导。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香港、澳门回归的短文,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鼓励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对“一国两制”政策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国家领土完整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一国两制”政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
3.通过了解香港、澳门回归过程中的艰辛与辉煌,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
3.教师简要介绍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讲解“一国两制中的实践。
2.分析香港、澳门回归前后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主要变化,引导学生关注“一国两制”政策的效果。
3.通过举例、讲述历史故事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一国两制”政策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及其对国家发展的意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3《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伟大实践》表格优秀教学案例(6页)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以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事件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通过展示香港、澳门回归的珍贵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一国两制政策在实践中的重要时刻。然后,我会提出问题:“一国两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一国两制的内涵及其在香港、澳门回归过程中的作用。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部分,我会详细讲解一国两制的内涵、原则及其在香港、澳门回归过程中的实践。我会通过讲解一国两制的定义,使学生明确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实行两种不同的制度。然后,我会阐述一国两制的原则,包括“一国”原则、高度自治原则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原则。在讲解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实践过程中,我会通过讲述香港、澳门回归的过程和成果,使学生了解一国两制政策在香港、澳门的实践成果,认识一国两制的优越性和生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每个小组会选取一国两制政策在香港、澳门回归过程中的某一具体事件或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公共表达能力。同时,小组讨论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一国两制的理解。作业可以包括阅读相关的文章、写一篇关于一国两制的短文或者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通过作业的完成,学生能够进一步加强对一国两制的理解和认同,提高自己的历史学科素养。
五、案例亮点
1.创新的情景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香港、澳门回归的珍贵历史画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一国两制政策在实践中的重要时刻。同时,利用角色扮演、模拟谈判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一国两制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增强学生对一国两制的理解和认同。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3《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伟大实践》精典表格优秀教学案例(7页)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学生将通过学习一国两制政策在香港、澳门回归过程中的成功实践,深刻理解一国两制政策对于实现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并增强自己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我还将会教育学生尊重历史事实,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学生将学会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历史问题,并培养自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这样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将一国两制政策的学习与个人成长相结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未来工作中,为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一国两制政策的内涵及其伟大实践。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刻理解一国两制政策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我还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该课题的理解和看法。在讨论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一国两制政策的理解,还培养了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3《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伟大实践》精典表格优秀教学案例(7页)
一、案例背景
在教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4.3《一国两制的构想及其伟大实践》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国两制的概念、意义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我设计了一份经典表格优秀教学案例。
该案例以香港、澳门回归为背景,通过对比分析香港、澳门回归前后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化,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一国两制政策在实践中的成功运用。同时,结合我国对台政策,让学生认识到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途径。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会结合教材和经典表格,系统地讲解一国两制政策的内涵、意义和实践效果。我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一国两制政策。在此过程中,我会注意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举例说明一国两制政策在香港、澳门回归过程中的具体实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与香港高中历史标准探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陆和香港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和分析,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实施三个方面阐述大陆和香港历史课程的具体情况,以期望为我们大陆的历史教学提供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大陆和香港;课程标准;《指引》;《标准》
针对高中阶段大陆和香港历史学习的具体情况,本文拟对大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和香港《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学习领域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以下简称中国历史科《指引》)、《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学习领域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以下简称为历史科《指引》)进行简要分析,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实施方面对大陆和香港历史课程进行阐述。
一、课程内容比较
大陆历史课程的涵盖面相对较广,包括政治、社会、科技、教育和文化思想,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过去突出政治史的弊端;同时,大陆历史课程采用了古今贯通、中外混编的专题式编排体系,打破了以往“以时间为主线”的通史式章节体体系,但是专题内部和专题间的衔接没有达到合理的优
化,知识跨度较大,不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历史知识。
而香港中国历史科甲部以政治史和社会史为主线,乙部以中国内政和外交为主线,香港不管是历史科还是中国历史科,都注重政治史和社会史的教学,忽略了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史,没有体现历史多样性和综合性。
中国历史科的必修部分采用通史式的章节体体系,与大陆相比香港中国历史科颇具特色,它从时间角度纵向探讨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让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又由于其选取的知识点突出重点和典型,使历史教材的繁杂问题得到有力改善;中国历史科的选修部分采用专题式形式,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历史科在设置没有像大陆一样网罗所有的历史知识于一体而是截取了离当代相对较近的历史片段进行专题式的系统的编排,这样不仅避免了因时代久远而对史实做出的不客观地评价,而且有利于学生立足现实。
二、课程目标的比较
《标准》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中国历史科《指引》分为知识、历史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历史科《指引》分为知识、技巧、价值观和态度三个层面。
可见他们都是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来阐述课程标准。
但是香港的历史课程对史料的运用具体明确具有指导性,它明确指出“接触各种历史资料,学
习阅读及整理史料的方法,并运用通畅之语言及文字表达学习历史的成果”、“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三、课程实施的比较
《标准》第四部分从四个方面阐述实施建议,包括了课程实施的各个部分,是非常全面的,但是《标准》只对课程的实施做了一个宏观的指导和规划。
《指引》在第四章阐述教学建议,第五章阐述评价建议,第六章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议,虽然不如《标准》全面但更加具体。
在此笔者结合《标准》和《指引》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个方面做出相应阐述。
(一)关于教学建议
《标准》从五个宏观方面来阐述教学建议,其建议学校严格安排教学,教师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内容、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
至于在安排教学、落实目标、把握内容,处理教与学以及客观评价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标准》中没有一个指导性的答案。
相对而言《指引》在“学与教”这一部分对教师的教学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尤其是中国历史科的《指引》,而历史科《指引》对历史教学的常见问题也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突出了重要发展趋势及历史概念,充分处理了带有争议性的问题等。
由此可见,《标准》的教学建议较为全面,但是没有具体的指导性意见。
而《指引》虽然不够完整
但在学与教方面给与了具体有效的指导。
(二)关于教学评价
《标准》指出学习评价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其是既注重结果、过程也注重三维目标实现的定性与定量评价,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合作。
《指引》则从评估的角色、进展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评价目标、校内评估、校外评估和公开评估入手来阐述。
相对而言《指引》的评价更加具体,它在评估的角色一节中展示了评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虽然《标准》和《指引》都强调了评价的反馈作用以及评价过程中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的重要作用,但《指引》更加充分具体明确。
除此之外《指引》还列出了具体的评价方式、评价目标和评价原则,从而保证了评价的合理化和规范化,这一点是《标准》中没有涉及到的。
《标准》虽然也介绍了多种评价方式,但是《标准》的评价虽然全面但还是不够具体。
(三)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标准》和《指引》都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标准》明确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
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
香港中国历
史科《指引》指出除了文字资料外,还有图像材料、数据资料、音响资源等,此外尚包括遗迹与遗址等;历史科《指引》中指出资源不仅是指教育局或其他机构制作的教科书、作业、视听教材等资料,还包括不同类型的网上学习资源、电脑软件,以及互联网、传媒、自然环境、图书馆及人力资源。
可见,大陆和香港都重视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的利用。
一个较为明显区别就是《标准》将教师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这充分肯定了历史教师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之,不管是大陆的《标准》还是香港的《指引》都是为高中历史课程服务的,它们都有我们值得肯定和借鉴的地方,也有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课程内容上大陆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值得香港的学习和借鉴,而在体系的安排上具体采用通史式章节体体系还是专题体体系还有待我们的进一步探讨;课程目标上大陆和香港逐步趋于一致,但是史料运用上大陆需要进一步改善;课程的实施上大陆和香港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大陆需要更具体一些,而香港则要充分注意教师这一独特的资源。
参考资料:
[1]潘献其.大陆与香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学位论文]2007.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百度文库.
[3]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学习领域中国历史(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课程发展议会与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联合编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