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夏商制度和西周封建

一、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

(1)凌驾社会之上公共权力(公共权力是指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利。)

(2)王位世袭制度(公天下—家天下)

2.商朝的政治制度:

(1)内外服制度(形成以商王为中心的统治区域,对附属国控制有限)(2)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3. 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概念:封建,周王把土地和人口等分给亲族、功臣、姻亲和先代贵族,广建封国,拱卫王室。

②影响: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疆域扩大;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确立天下共主地位;层层分封,形成等级序列。也为以后割据混战埋下隐患。

(2)宗法制:

①概念:为解决贵族继承问题,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②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严格大小宗体系

③影响:保障贵族的“世卿世禄”制特权;凝聚宗族,巩固分封制,强化王权。但难以长久维系。

(3)礼乐制度: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以防止僭越行为,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4)三者关系: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和依据;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

二、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1)神权和王权相结合;(2)家族血缘关系和国家政治权力相结合;(3)中央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概念:

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专断独裁,皇权至高无上。

中央集权::指中央的管理方式,全国军、政、财大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

二、背景:

1.政治:宗法分封制崩溃,秦统一六国;

2.经济:小农经济的需要;

3.思想: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4.实践:商鞅变法成功;

二、确立

1.中央:

(1)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皇位世袭;权力高度集中。

(2)三公九卿制:丞相(位高权重)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九卿(国家、皇家事务),既配合又牵制,权力操纵在皇帝手中。

2.地方:郡县制

在中央之下设立郡、县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构,官员由中央任命。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其他:选拔和考察官员制度、法律制度

三、影响:

1.积极:

(1)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2.消极:

专制色彩浓厚,易决策失误,易形成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后世阻碍民主制的发展。

第3 4课专制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加强

一、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皇权VS相权)

1.西汉:中外朝制度(內朝决策机构,丞相成为外朝执行机构的长官)

- 1 - / 11

2.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办事效率;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成熟;对后世影响深远。

3.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

4.元朝:一省制(中书省,相权反弹)

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侍从顾问——票拟权)——专制皇权发展新高度

6.清朝:军机处(秘书——跪奏笔录,上传下达)——专制皇权发展巅峰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甚至被废除。

二、地方行政演变(中央集权VS地方分权)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汉初大封王国,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七国之乱”

(2)措施:推恩令——允许王国自行分封,削弱王国势力;

设刺史——各州设刺史,负责监察地方。

(3)影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吸取唐朝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教训

(2)措施:

收精兵——地方兵力收归中央,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削实权——削弱武将地方长官权力,文臣到地方担任长官,设通判监督地方;制钱谷——设转运使,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消除地方割据经济基础。

(3)影响:

①利:改变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

②弊:造成“三冗(官、兵、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3.元朝行省制度维护国家统一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分权不断削弱。

三、选官制度

1.西周:世卿世禄制度(血缘)

2.战国——汉初:军功爵制(才能)

3.汉武帝:察举制(品德),征辟制(才能)

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

5.隋唐:科举制(才能)

(1)原因:①士族制度极端腐朽,士人衰落;②统治者需要新的制度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2)演变:隋朝开创——唐朝完善——明清八股

(3)特点:开放性、公平性、客观性

(4)评价:

①积极: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利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②消极: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三、监察与谏议

1.内容

2.评价:

(1)消极: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积极: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爱琴文明

1.概念:是指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于爱琴海地区的青铜文化,包括克里

- 2 - /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