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
自考比较教育第七章德国教育
第七章德国教育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的学习目的是通过对德国教育历史演变的了解,理解和掌握德国现行教育制度及其特点,深刻领会德国教育改革趋势。
考核内容第一节德育教育的演变(一)帝国时期以前的教育1.义务教育的实施2.教育机构收归国家3.双轨制的形式(二)帝国时期的教育1.福禄倍尔的幼儿园2.凯兴斯泰纳创立职业学校3.形成三类中学(三)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1.《魏玛宪法》2.《基础学校法》(四)纳粹统治时期的教育教育目标及其后果(五)战后重建传统教育1.《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2.《杜塞尔多夫协定》(六)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教育发展与改革1.《汉堡协定》2.《教育结构计划》3.《教育总计划》4.东部地区的教育改造第二节德国现行教育制度(一)教育行政1.联邦教育行政机构及其职责2.协调机构及其职能3.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及其职责(二)学制结构及其特点1.学制结构图2.义务教育3.德国学制的特点(三)各级各类教育1.学前教育(1)机构(2)性质(3)宗旨2.初等教育(1)机构(2)学制(3)目的(4)教学实施3.中等教育(1)机构(2)任务(3)教学实施4.职业技术教育(1)机构与任务(2)教学实施(3)双元制5.高等教育(1)德育高等教育的传统(2)机构(3)宗旨(4)学位(5)德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6.师范教育(1)机构(2)两个阶段训练制度第三节德育教育改革动向(一)初等教育改革主要措施(二)建立州一级统一的中学毕业考试制度主要措施(三)改革高等教育1.改革大学的学习2.改革高等学校的管理一3.赋予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同等地位(四)改革职业教育1. 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措施2. 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措施六、德国《教育结构计划》的主要内容。
七、文化联邦主义的涵义。
八、高等学校总纲法的主要内容。
九、德育中等教育第一阶段以及中等教育第二阶段的含义。
十、德国职业基础教育年的含义。
十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各州文化部长常设会议的实质。
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的核心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
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规范教学。
突出职业教育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改革实验项目总体部署●2008年:课程开发目的:●主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理念: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观●成果:教学指导方案、课程标准●●2009年: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目的:主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理念: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效果:用适合学生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学会了●●2010年:课程评价与管理●目的:主要解决如何引导“教与学”,●理念:多元评价●效果: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目的:主要解决教学资源有效调配的问题●效果:规范与灵活相结合,●教学资源效益最大化●时间:2009年开发手册,● 2010年规范管理●●2011年:教学资源建设●目的:主要解决辅助教与学的物质资源建设问题●效果:辅助教与学●开发资源利用资源●时间:2009年开始建设● 2011年初步配套●2012年:总结、完善、推广●目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效果:规范人才培养基本规格●《新大纲的理念》能力本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贴近生活,贴近专业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差异和需求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实践导向,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活动的体验中习得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多元评价,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过程性评价在课程考核中要占一定的比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一体国外的职业教育模式美、加:以能力为基础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模式是当今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
其主要特点是:首先由学校聘请行业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
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依此施教。
德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详细介绍
德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详细介绍德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详细介绍德国的企业管理模式则是近年来受到世界企业界广泛推崇和学习,那么大家想知道德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吗?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德国企业的管理模式的相关资料,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德国企业的管理模式目前世界上有三大企业管理模式,除了美国日本外,就是德国模式。
长期以来,一提到科学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很多人都将目光盯着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然而在美国现在正在努力研究并学习德国的企业管理,因为德国的企业管理更有活力并且有效。
德国的管理模式的特点是实行职工参与的企业管理的的管理模式,生产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独一无二的双轨教育,坚持走市场营销国际化之路,以产品为基础的顾客导向作风。
德国是实行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制度最好的一个国家,这也是德国战后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德国,德国工人参与企业管理有法律的保障,德国的《职工参与管理法》规定,大型企业要按对等原则由劳资双方共同组成监事会,然后再增加一位中立人士担任主席,当双方意见不一致时,设立调节委员进行调节。
如还不能解决,则由监事会主席裁定。
这就使得劳资双方的关系十分融洽,企业的的重大决策有了员工的参加保证了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经常沟通,从而使得双方增进了了解,达成共识。
同时由于员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企业的管理,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了。
生产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
德国企业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已经注意到日本的钢铁、汽车、照相机和家用电器方面的竞争力与日俱增,便及时的将生产重点转移到了对人员、技术和投资要求更高的大型企业设备、精密机床和高级光学仪器等产品上。
德国企业认为既然一台精密仪器能抵得上几万台彩电,一台高级光学仪器能抵得上几万架照相机,何必要在彩电和照相机方面同日本竞争呢。
因此在德国企业,发展一般产品不是其研究方向,要搞就搞世界领先水平高难度的别人一时无法研制出来的产品。
据美国《幸福》杂志报道:德国大约30% 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对手的独家产品,其价格有德国的出口商说了算。
高职院校申办应用型本科实现的条件与途径
高职院校申办应用型本科实现的条件与途径潘灵;阮忠【摘要】高职院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必须解决教育理念的恒定性、教育布局的合理性、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实质性的校企合作等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具备办好一座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基础。
而具体途径表现为明确发展内涵、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等,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真正达到转制。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wants to update to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 , it must solve such problems:the constancy of education concept , the layout of the education rationality , the science and sub-stantiality of professional settings and college-enterprisecooperation .Only if solve those problems , can we have the basic factor to establish an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 .The specific ways are to identify its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 to build a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and so on .In these way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an transfer to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 .【期刊名称】《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5页(P138-142)【关键词】高校转制;条件;途径【作者】潘灵;阮忠【作者单位】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海南海口571126;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海南海口5711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18.5近几十年来,高等教育的“大跃进”留下了诸多后遗症,高职院校升格为应用型本科,基本上是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通知》和2013年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下发的《关于完善本科学校设置工作的指导性意见》的相关规定执行。
德国的学制是单轨还是双轨
德国的学制是单轨还是双轨
双轨的。
典型的高校教育、职业教育的双轨制源自德国,双轨制教育更为德国培养了大量技术型、应用性人才,这也使得德国成为欧洲失业率最低的国家。
“双轨制教育”是指德国学生在高中毕业后有两种选择,选择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
2014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公布的世界大学排名,世界100强高校中德国有6所,仅次于美国和英国。
不同于中国大学“严进宽出”的现状,德国的大学申请容易,不在学业上付出精力的却很难毕业。
除了教育质量高外,学费低廉甚至免费是德国高校的巨大吸引力之所在。
除了高等教育外,还有职业教育可供选择。
在德国,选择职业教育绝非“低人一等”,选择该模式的比例甚至占到六成。
相比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也有许多实际的优势。
学生一周有3-4天的时间在企业学习职业技能并领取薪水,1-2天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
教育中有企业的广泛参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比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拥有丰富的实习经验和直接的薪资收入,就业率也更高。
接受3年左右的职业教育后可拿到认证,受到雇主认可的学生甚至可直接留任为全职员工。
当然,德国职业教育的高度发展与社会认知、高福利高收入的社会情况相关,而我国目前的社会现状,则难以望其项背。
因此,笔者建议,有条件的家长在观望中国教育改革的同时,应有长远理智的眼光,积极关注更成熟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体制,为下一
代谋求更好的未来。
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王小娟德国自二战后经济稳定发展,同时德国制造业的精良品质和技术革新速度也成为德国制造业大国地位长期稳定的重要保障,而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的关键就是“双轨制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下称“双轨制”,英文简称dual VETs)。
该模式有时也称为“双元制教育”,其核心是“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合作”。
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企业积极性,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培养目标,教学做一体化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且跨企业培训中心还为从业人员的继续发展提供在职培训,保障了德国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为员工个人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1 双轨制职业教育模式简介双轨制教育的双轨,是指学生必须参加学校的职业基本素养知识学习和企业的技能培养的双重培训:一是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教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二是企业或工商会、手工业协会等职业能力实践培训中心,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接受职业实践能力培训。
双轨制是一种校企合作工商共建共育的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以企业为核心以职业为导向组织开展教学和岗位实践。
2 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的启示2.1 企业角色转变,破解校企合作难题双轨制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这种教育模式又以企业为核心,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
这种以企业为主实施的职业教育,与我国以学校为主实施的职业教育有着根本不同。
德国中学生在进入“双轨制”职业学校之前,必须首先找到企业,与企业签订职业教育合同,随后企业跟与其签订培养协议的职业学校共同承担培养责任,在学校学习基础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毕业的学生绝大部分留在培训企业工作,既保证了学生的就业率,又保证了企业的回报率。
简言之,德国学生是“先入职,后入校”,而我国则是学生先入校学习,后求职就业。
在我国,企业不是主角而是配角,学生到企业实习往往被认为是对企业财力、人力的消耗,企业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
国内外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及分析
国内外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及分析【摘要】现代社会对于中高职教育体系衔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中高职教育体系的概况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其存在的差异。
特别是在课程体系上,国内外的中高职教育存在一定差异,造成了衔接的困难和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国内外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进行深入剖析,并探讨了这种差异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文章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希望能够加强国内外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国内外中高职教育体系、课程体系衔接、差异分析、现状分析、影响、问题、挑战、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教育体系间的互通和衔接变得尤为重要。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内外教育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提升国家整体教育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国内外中高职课程体系之间仍存在着一定差异,这导致了教育衔接的问题。
对国内外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中的差异和影响,对于教育教学的改进和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就国内外中高职教育体系的概况、课程差异、衔接现状以及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致力于为中高职教育体系的衔接提供有益参考,促进教育体系的融合与发展。
1.2 研究意义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现状及分析是当下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这一研究对于促进国内外中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加强教育体制改革。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中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中高职课程体系的顺畅衔接是推动教育体制变革和优化的重要一环。
通过深入研究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现状,可以为进一步完善教育政策和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研究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问题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的考察及启迪
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的考察及启迪宋诚英;洪洲【摘要】通过考察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指出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特点及成功原因;得出“双轨制”教育给我国高职教育的启迪:德国“双轨制”教育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突出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学习针对性,有利于适应今后工作岗位,实现共赢。
%By investigating its historical and social background,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features of Double - Track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German and reasons of its success, and comes out with enlightenment that education theory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practice, Skill training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and students should be taught with a specific target so as to make themselves more suitable for the coming working posts, realizing a win - win success.【期刊名称】《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3【总页数】4页(P71-74)【关键词】双轨制;工学结合;高职教育【作者】宋诚英;洪洲【作者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广东广州510405;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广东广州5104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772011年6月我们有幸参加广州市软件工程师资培训,被选送到德国进行一个月的实践学习。
期间考察了德国卓有成效且独具特色的“双轨制”职业教育,所谓“双轨制”(又称“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以企业为主,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连通器原理的视角:德国教育体系中的职普关系及启示
连通器原理的视角:德国教育体系中的职普关系及启示作者:王为民张雪彦来源:《教育与职业(下)》2021年第12期[摘要]从连通器原理的视角出发,德国教育体系中的职普关系具有四个基本属性:一是底部连通,存在职普分流的多个通道;二是上下贯通,具有各级各类人才的学習或发展路径;三是顶部加压,通过调控毕业率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四是左右协调,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职普比例。
借鉴德国教育体系建设经验,我国应建设公平合理的人才福利制度,厚植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文化;推进基础教育“小班额”改革,提升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严控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率,倒逼职普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健全“类型属性”的职教体系,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德国;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职普关系;连通器原理[作者简介]王为民(1972- ),男,河南三门峡人,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行动国际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河南开封 475004)张雪彦(1989- ),女,河南濮阳人,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硕士。
(河南郑州 451191)[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制度有效性与产权理论视阈下的职教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2017BJY003)和2020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学习分析视域下的大学生在线学习力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BJY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4-0012-08健全职普融通的教育体系对我国教育强国建设意义重大。
2020年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要深化职普融通。
鉴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跨界性与互动性特点,只有将两者置于一个上位动态系统中,才能客观、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以下简称职普关系),才能有效统筹与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
德国企业管理的三大特点
德国企业管理的三大特点在世界三大企业管理模式中(美国、日本、德国),德国的企业管理模式是近年来受到世界企业界广泛推崇和学习的,就连美国的企业界也普遍认为,德国的企业管理比美国更富有活力和有效。
其特点主要有三.一、完善的职业培训机制和职工广泛参与管理。
德国是世界上进行职业培训教育最好的国家之一,其法律规定的有三项:一是带职到高等学校学习;二是企业内部进修;三是由劳动总署组织并付费的专项职业技能培训。
第三项主要是针对失业人员。
在德国,要想找到一份工作,除了必备的文凭外,没有经过三年专业职业教育是不可能的,即便是一个传统经营农业生产的家庭,如果其子女没有经过专业农业训练教育,也不可能继承家业来从事农业生产。
除了成年人在上岗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就是对口学校毕业出来的高中学生,被企业录为学徒,首先得进行三年的双轨制教育培训:每周三天半到四天在企业学习实际操作技巧,一天到两天去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这三年的培训费用和学徒工资全部由企业负担。
例如德国的大型客货车生产厂家慢营车辆股份公司是个有10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1999年年营业收入100多亿马克,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把各级各层人员的培训当作系统工程来抓。
培训部经理麦希先生说,该公司1988年以前,80%的领导人是由外面培训的,或者是招聘来的,而现在80%是由公司自己培训出来的.由于德国企业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十分优良,这就为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职丁参与管理法》明确规定,大型企业要按对等原则由劳资双方共同组成监事会,然后再挑选一位中立人士担任主席。
《企业法》规定,凡职工在5人以卜的企业,都要成立职工委员会,由全厂职工选举产生,每3年改选一次,职工委员会人数的多少由企业人数多少决定。
职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在工资、福利、安全、劳动时间、劳动条件、合理化建议等方面维护职工利益,资方在涉及到职工前述利益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前,必须征得职委会同意.这种由劳资双方共同治理企业的方法优点和好处很多,其一是这种决策方式能更多的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避免短期行为;二是劳资关系融洽,减少了工人与管理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德国已有20多年没有发生工人罢工);三是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德国职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职业教育对中国的启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其职业导向性,即是以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课程开发以典型的职业活动为核心;教学内容以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为主体;教学方式强调行动导向;教学环境强调职业世界的真实性。
职业教育职业导向性的本质属性就决定了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地方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和市场导向性。
一、德国的职业教育1职教模式德国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是“双元制”,也称“双轨制”或“德国学徒制”。
所谓“双元制”是指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学生在学校进行必要的专业理论和基础文化知识授课,企业则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从而把学校的理论培养与企业的实践培训结合起来,学校和企业都是教学实施主体,是职业教育的“双元”。
在这种职业教育模式下,招生工作由企业负责,学校基本上不组织招生工作,学生向有招生资格的企业报考,录取后与企业签定培训合同,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此时,学生既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同时又是企业的学徒。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学制一般是三年,有个别专业是三年半,第一学年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每周学校学习4天,企业培训1天,第二年、第三年以企业培训为主,每周企业培训4天,学校学习1天。
学生学习期满后,经过国家考试委员会的考核和审定,合格者颁发毕业证书,然后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选择就业,大部分学生是留在原企业工作,也可以选择其他企业,还可以到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深造。
“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精髓就是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2师资队伍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可分为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两支队伍。
德国职业学校对教师的要求非常严格,总体教师质量比较高。
要想成为一名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除了必须具有相应的学历和资历之外,还必须经过两年以上的工厂实践,才能具备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如果是担任实训教师则必须通过“师傅”考试并取得师傅的资格。
职业学校的专任教师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而且教师每年还必须定期到企业挂职训练,或不定期派遣到相关企业学习了解企业的最新生产流程、工艺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等等。
学习德国双元制的体会
学习德国双元制的体会前述2010年8月, 我有幸参加了学院组织的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团, 赴德国学习了15天。
这个团队人员主要由机电系、信息系的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共30人组成。
这次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及考察活动, 是我院有史以来第一次如此庞大和广泛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国外学习活动, 所有团员都有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对职业教育事业有着很强的热爱和很高追求, 大家怀着对国外职教经验的强烈求知欲望, 带着铁路人服从指挥、铁的纪律的传统作风, 孜孜不倦的优良学风, 投入到这次学习培训与考察中去。
这次学习活动, 主要在德国柏林应用科技大学进行, 我们的到来, 受到了校方的热烈欢迎, 哈特斯坦教授带领相关工作人员出来迎接, 并在教学大楼前举行简单的欢迎仪式。
这次学习活动, 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 除了安排了有关柏林应用科技大学的概况介绍外, 还安排了”德国工业机电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大纲分析”、“德国教育体系”、“德国高等教育体系”、“德国双轨制教育体制”、“德国职业教育考试和认证体系”、“教师的培养及教师资格的认证”、“德国职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结构与设置”、“核心课程的内容与组织”、“机电一体化学士的教学”、“机电一体化硕士的教学”、“机电一体化的教课、实验和实习的举例”、“项目工作”等讲座;还安排参观了“加工技术实验室”、“液体力学和声学实验室”、“机电一体化实验室”、“风能与太阳能实验室”、“自动化技术实验室”、“柏林汽车职业教育中心”、“HSC加工技术”、“CNC技术”等实验室和中心、还参观了该校的图书馆和食堂, 并品尝了学校的中午餐。
安排参观了柏林唯一的一所“轨道交通技术培训学校”, 参观了私立Tiem综合技术学校。
这次学习活动, 校方派出了教育部职业教育总监朗曼先生、机电一体化哈特斯坦教授、私立学校Tiem 综合技术学校Roske校长, 金属加工朱尔道夫教授, 德藉中国学者权忠宪博士等资深职教人员给我们讲课, 使我们受益匪浅。
德国教育与早分流之利弊
德国教育与早分流之利弊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探讨德国教育体系中早分流制度的利弊。
早分流,即在学生年龄较小的时候就进行职业和学术的分流,是德国教育制度的一大特色。
本文首先将对德国早分流制度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历史背景、实施方式以及现状。
随后,将详细分析早分流制度的优点,如提高教育效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
也将深入探讨其存在的弊端,如可能导致教育不公平、限制学生未来发展、加剧社会阶层固化等。
本文将对早分流制度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以期能够为德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early diversion system in the German education system. Early separation, which refers to the separation of professions and academia among students at a young age, is a major feature of the German education system. This article will first provid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Germany's early diversion system, including its historicalbackgrou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nd current situation. Subsequently, a detailed analysis will be conducted on the advantages of the early separation system, such as improving educational efficiency, promoting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meeting society's demand for talent. We will also delve into its drawbacks, such as potential educational inequality, limitations on student future development, and exacerbation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suggestions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early separation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education reform in Germany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二、德国早分流教育的背景The Background of Early Diversion Education in Germany德国早分流教育,亦被称为“双轨制”教育,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德国双元制
二、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双元制(也称双轨制或二元制)是德国实行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也是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
德国有80%的年轻人是通过接受过双元制教育而走上工作岗位的。
双元制是同时在两个地点(学校和企业),进行教学而得名的。
学员一般每周在企业里接受3—4天的实践教育,在职业学校里接受1—2天的理论教育。
职业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以专业理论来辅导和提高学员在企业中的实践培训成果,加深和补充普通教育的任务。
所以,整个职业教育中,大约60%是专业课程,40%是普通教育课程,企业的技能培训是双元制的主体,职业学校的教育是服务于企业培训的。
双元制的作用是给学生以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是打基础性质的。
将来他们无论从事那一个层次的职业,都必须以经过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为必要条件。
(一)理论教育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的学生,绝对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因为,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除了在学校接受最实用的理论知识外,其余大部分时间是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他们在企业接触到的是目前使用的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的,从而减少了学习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快速进入工作岗位。
(二)普通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
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
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三)政府出资和企业的广泛参与相结合德国约有48万个企业有培训资质,它们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
没有能力单独按照培训章程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
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保证
具有约束力 的培训规则保证 了在全 国范 围实行统一的标准来定义每个 职业所要求掌
握 的技 能。培 训 师 和教 师 的优 质 人格 和 专 业 能 力是高 质量 培训 的保 证 。
沃 尔夫 冈 ・ 哈斯 是 法兰克福 机场股 份
皮特 - 格 博
公司人事经理 ,他表 示: “ 职业教育 内容丰 富,具有吸引力。我从 向年轻人传授知识 中
“ 训 人 员 与 学 生 问 相 互 尊 重 ,关 系 培 也感 受 到乐 趣 ,使 我 变 得 年 轻 。 ” H G S 电子 沃 培 融洽。 ”培 训人 员在 自 素质 与教 学方 法上 工程 团队 队长 格 哈德 ・ 尔什 图指 出 : “ 身
国 际工作环 境 和 国际分 工 的要 求。
实行统一的欧洲标准将有助于在国外学 习的学生用欧 洲的成绩标准来衡量 自己的成果并获得明确的参照。 提高质量这一 目标本身很简单 ,但是如果想获得高质 量就需要依靠更 多受过 良好教育的人才。手工艺协会主席
奥 托 ・ 利 克 曼 表 示 : “ 想 如果 某 施 我 些 素质 是 大 学 生 必须 具 备 的 ,我 们 也 应该 教 会 学 生要 具 备 这 些 素 质 。 眼 下 有2 的学 生 离 开德 国 去 国外 工 作 ,这 % 就 需 要我 们 做 好 准 备 , 市场 趋 向 国际 化 ,如果 我们 不 从 年 轻 人 开 始 又 能 从
哪 里开 始呢? ”
在 意 大 利培 训 工 匠的德 国培 训
师介绍 ,在手工业和 艺术方面 ,意大
利 比德 国更 具 竞 争力 ,更 能 吸 引人 。 正 在 接 受 工 艺培 训 的 约 翰娜 ・ 宁根 梅 则 表 示 : “ 同 的工作 用 不 同 的方 法 不
德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德国教育的发展第一节二战前(17C~20C)背景:17C德国封建格局状态以及三十年战争,使德国经济受到严重挫折,各方面远远落后于英、法等欧洲国家。
普鲁士经济恢复较快,势力最强,成为德意志各邦的表率和欧美各国的榜样。
一、17C~18C(以普鲁士教育为主)目的:巩固王朝统治特点:由国家兴办,由世俗政权掌握教育事业(一)初等教育(学前)学校类型:泛爱学校教学方式:适应自然,注重直观、寓教育于游戏,注重实用性与儿童兴趣教学内容:读、写、算、与宗教教育(4R)本族语和实科知识占重要地位,外语、体育、音乐、舞蹈等代表作品:《初级读本》(巴西多),被誉为18世纪的《世界图解》、教育史上第二本有插图的教科书。
(二)中等教育1、文科中学(前身是分级式拉丁学校)特点:尤重古典任务:升学预备教育、培养上层职业者2、科学学校、文科中学教育内容:实科内容教育对象:贫家子弟教学方法:直观3、骑士学院教育对象:上层贵族子弟教育目的:培养文武高官、巩固统治学校类型:文科中学、科学学校教学方法:直观(三)、高等教育1、哈勒大学教学内容:现代外语和自然科学占首要地位,不学拉丁文、希腊文教学方式:教自由、学自由2、哥廷根大学教学方式:讨论、实验观察二、19C(世界性的影响)(一)学前1840年,福禄培尔将自己创立的学前教育机构命名为幼儿园,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二)初等教育特点:政府控制、速度加快学校类型:初等学校教学内容:4R,数学、自然、几何、等(三)师范教育特点:政府控制教学方法:理性主义教学内容:4R、宗教(四)中等教育1、文科中学一系列改革:首先,将五种古典中学统称为文科中学,并规定只有文科中学的毕业生有进入大学学习或充任国家官吏的资格。
其次,规定文科中学教师的任教资格,牧师不能进入中学任教。
再次,推行新的课程体系。
文科中学希望实行一种全面教育。
2、实科中学1832年,普鲁士率先颁布《实科中学毕业考试章程》,标志着实科中学受到政府认可。
关于建立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
关于建立双轨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双轨制的职业教育理念源于德国,该理念将企业与学校交互变换作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与训练职业技能的场所,力求构建不同于传统的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职业技能的研究性实用人才培养制度。
初等教育专业注重培养掌握中小学学科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教学研究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中小学教师。
本专业学生除了系统地进行理论学习外,还要重视实践性的锻炼和训练,以适应岗位的要求。
本文将以初等教育(普师方向)和初等教育(英语教学)为例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岗位标准与问题现状近些年来,在大规模的招生和就业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思考初等教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却还存在着不够完善或者相对滞后的诸多方面。
目前初等教育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包括:国有公立小学(包括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私立教育培训机构。
毕业生应具备:(一)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一方面,基础知识是指所担任教学任务的相关学科知识。
另一方面,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是指职业道德和素养。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L.霍兰德提出的著名的“人工互择理论”列出的六大类职业中,教育事业属于与人打交道的职业类型――“社会型职业”。
这个职业类型要求其从业人员具备“合作、友好、慷慨、乐于助人、有责任感、举止得体”等特质或者素养。
(二)教学知识和技能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驾驭不同教学内容的能力。
包括拼音、识字写字、听说、阅读、作文和第二课堂等的教学基本功。
小学英语教学侧重于听说训练,而语音是听说的基础。
此外,还要求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具备教学常规管理能力,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的能力。
(三)教师自身发展意识和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建立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更新理念的意识,以便更好地实施和组织教学。
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包括培养学生具备公民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教育回馈社会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
浅谈德国AHK电气自动化师认证考核设备研发
浅谈德国AHK电气自动化师认证考核设备研发一、摘要近年来,伴随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深入,并且向合作方式更加多样化,合作层次更高,合作领域更加广泛的方向发展。
但在现在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实践中,由于两国职业技术培养的差异性,教学考核设备与我国本土性的衔接仍是十分突出的问题,而从而使职业学校在专业教学中的主导优势发挥不明显,不能满足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要求,无法适应地域经济及行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另一方面,专业教学的设备很大程序上依赖于现有企业提供,从而对教师的研发能力、专业能力的提升有限,从长远角度来讲,对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专业群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二、项目研发背景德国职业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经验,在世界上处在一流的水平。
德国前总理科尔曾经自豪地说,“职业教育是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
德国前总统约翰内斯•劳(Johannes Rau)表示:“德国最重要的对外输出项目即是德国模式的职业培训双轨制教育。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有效地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
自1978年我国全面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非常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的教育资源,注重和国际教育接轨。
在职业教育方面,尤其重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验,在职业教育领域与德国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从1980年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与德国巴伐利亚州开展政府对话达成职业教育合作共识算起,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已成功走过39年。
在此39年中,中国两国在政府、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对话,成功地举办了一系列的中德职教合作论坛、联合办学和开展师资培训、学生交流等合作项目,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三、设备研发标准本项目根据德国工商协会电气自动化师认证考核设备标准清单文件要求,依照欧洲国际标准为准绳进行设备创新发明设计,填补国内AHK及IHK电气自动化师考试设备本土化设计制造空白,利用掌握的新技术及控制算法对原有实训设备进行改造,同时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可根据考试认证需求进行重组变化,提供灵活多变的使用功能和效果,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德国教育
一、二战前德国教育的演进1.帝国时期以前在16世纪以前德国教育还比较落后,学校都由教会控制,以教堂学校为主。
16世纪后半期一些公国就开始颁布强迫教育法令。
至1763年普鲁士公国颁布《乡村学校规程》规定义务教育以后,德国各地几乎都实行了义务教育。
1794年,普鲁士以法令形式把教育机构收归为国家机构,其他各公国也纷纷效法,使德国成了西方最早从教会手中夺回教育权的国家。
19世纪初,废除了骑士学院和武士学院等封建等级学校,从而基本上结束丁封建等级学校制度,形成了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双轨制。
19世纪60年代德国教育发展水平跃居世界首位,当时没有一个国家文盲率像德国那样低。
2.帝国时期(1871~1918)1871年普法战争后,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网迅速扩大,确立了三种类型的普通学校:古典文科中学、文实中学、高级文科中学。
在这种普通“补习教育学校”基础上创立了职业学校,并在各地迅速推广。
职业学校师资的培训工作逐渐得到重视,有关的培训学校也相继建立起来,这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3.魏玛共和国时期(1919~1933)魏玛共和国于1920年4月28日通过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学校法》,废除了贵族化的预备学校,建立了划一的初等教育机构--四年制的基础学校,增设了一种新型的九年制中学,名为德意志中学。
在师范教育方面,《魏玛宪法》规定,所有国民学校教师都受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在这时期也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型的高等专科学校随之出现。
4.纳粹统治时期(1933~1945)1933年以后,德国陷入纳粹统治时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学校管理制度,各类学校进行所谓的“种族教育”,这个时期的学校教育受到严重破坏,中学几乎减少一半,高等学校的发展处于停顿状态。
二、二战后德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1.战后初期的德国教育(1945~1949)1949年5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颁布,承认了各州享有文化教育的立法权限。
2.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教育发展与改革这一时期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所有学校统一学年,即从每年的8月1日开始,于次年的7月31日结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解析
职业教育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直接影响和作用,已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所证实。
尤其是德国推行的"双轨制"职业教育,是德国在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中一项十分成功的制度。
德国利用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技术型、应用性人才,对战后德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并被世界所公认。
德国法律规定“凡初中毕业不再升学的学生,就业前必须接受二年半至三年的双轨制职业培训。
”企业不得接收未经培训的员工,未经培训的员工不能上岗,已成为雇主、雇员的共识和行为规范。
目前全德已有2/3以上的就业人员接受过双轨制职业培训。
德国双轨制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国家和企业共同负担职业培训,主要表现在:
1.联邦宪法规范职业教育
德国宪法规定,教育立法的管理大权在州政府,职业学校是各州的教育机构,须按各州的教育法制订教育计划;但企业执行的双轨制培训的法律、规章则由联邦政府制订颁布。
政府和企业在职业培训上依法合作协调。
2.政府和企业共同负担职业教育
政府把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规定了职业学校的一切经费由各州政府负担。
企业把对职业教育的投资看成是对企业中长远的投资,认为企业在竞争中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拥有大量在生产一线训练有素的员工。
基于这点,各企业都乐于投资职业教育,负担学生在工厂培训期间的一切费用。
3.供需双方紧密结合
在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供需结合是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咨询、合同签约等手段来实施的。
每年,联邦教科部和各州文教部要发布学校毕业生统计数和下年度预测数;联邦劳动总局及各州分局要发布各工厂企业招收徒工的统计数和下年度的预测数;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则负责对学生的毕业和企业招工进行调查研究。
这些信息,又是通过大量的报刊杂志、电视录像、电脑咨询、报告会、展览会等多种形式向社会传递。
需要接受双轨制培训的学生,早在毕业前就向各有关部门及企业咨询。
咨询是双向的,既指导学生选择企业,又帮助企业选择学生,这种双向选择的结果在学生参加双轨制教育前以合同的形式加以确定,就保证了供需双方的紧密结合。
4.理论和实践密切联系
接受双轨制教育的学生,40%理论学习,60%实操训练,他们既是工厂的徒工,又是公立职业学校的学生。
学生每周在工厂培训三天半至四天,在学校学习一天至一天半。
工厂企业着重对徒工进行实际操作的训练,职业学校着重教授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
工厂企业设有教室,职业学校也设有演示车间、实训车间。
双轨制职业教育十分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保证了企业获得合格的员工。
5.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既懂理论又有技能、既懂专业又有知识面、既会管理又善于协调的新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而作为从事此类教育的师资,更应该是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德国职教师资资格培养普遍实行叠加培养模式,主要有:一种是"物理型",即采用专业与师范教育叠加的模式;另一种是"化学型",即在不来梅地区实行的专
业与师范教育混合模式。
德国通过严格的过程控制来达到教师质量要求。
如报考职教师资专业,首先有一个入学资格要求,除了必须持有文理学校的毕业证书外,还至少要有一年以上的企业实习等工作经历。
其次是任职资格要求,学生完成九个学期的大学学业后,要参加二次国家考试。
第一次国家统考,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鉴定。
之后经过两年的预备教师期或实习实践后,还要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这是对学生经验与能力的验证。
通过了国家两次统一考试,才能获得职业教育教师的资格,其间各个教学环节,使一个职教预备教师在此期间,既学到了专业知识、师范内容,又多次经历了实践和实习的锻炼,为今后的职教生涯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是一个较为全面而富有特色的培养模式。
德国为了加强对学生实践性、技能性培养,高等专业学校、职教所都建有自己的实践、实训基地,甚至实习工厂。
学校通过部分接受实际生产订单来实现实践和理论培训一体化。
利用培训车间承担实际工程项目,生产产品直接投放市场等,使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的结合起来。
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与富有特色的职教师资队伍是分不开的。
严格的教师资格认定,及其教师地位的确立,加上继续教育法规,使得德国的职教师资质量和数量得到充分保证。
6.职业教育面向国际化
德国的免费公立大学引来了世界各国留学生,而德国的大学并不专为留学生开设语言课。
留学生在正式入学前,都必须参加大学举行的语言考试,考前的培训和组织工作一般由职业培训学校来完成。
因此,德国的职业学校都开有国际课程,并提供实习服务,也和世界各国的教育机构建立了联系。
还有,作为德国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的"双轨制"职教技术,被出口到欧洲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