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论语》全译 雍也篇第六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de7d18b843323968001c9210.png)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导读:【解读】孔子高度赞扬了颜回的学习和为人。
这里的关键是对“仁”的理解与践行,“仁”是孔子全部思想和学问的核心,它构成了整个儒家文化的大背景。
孔子讲“君子不器”,告诉弟子要做一个全人,不可以拘泥,其做全人的重要方面就是健全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与“仁”密切相关,因为“仁”又是多种美德的总和,因此其本身又是很活跃的元素,但另一方面孔子有主张不违仁,实际上是说不要违背人性向善的规律。
但人性之中善与恶总是并存的,若要“仁”常在,就需克服内心里不仁的。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理想之高,而又对“仁”的把握理解之难。
【原文】6.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译文】季康子问道:“仲由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说:“仲由办事果断,对于从政有什么不可以呢?”又问:“子贡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回答说:“子贡言辞通达,对于从政有什么不可以呢?”又问:“冉求能从政吗?”孔子说:“冉求多才多艺,从政有什么困难呢?”【解读】我们可以把这一章看作是用人单位(季康子)来向孔子招聘从政人才的对话。
作为用人的一方询问的是这三位学生能不能胜任从政的工作,而作为老师的孔子给出的答复,则是实事求是的。
孔子极力给出的答案都是学生身上的长处,或者说是特色或者是突出的才华。
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子路性格刚毅,办事果断,而子贡这个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赞扬自贡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可见其言语的才华畅达。
而冉求掌握了多种的技能,当然可以胜任他们擅长的从政工作的不同方面的需要了。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孔子个性化的教育结果,而从政只要用其所长,就一定会有成就。
孔子介绍弟子的长处,也在告诫选人者要用其所长。
不象今日推荐就业,常谈哪一个名校毕业、哪一个高人的学生、多高的学历,却很少问及所选的人的本事如何。
论语第6章
![论语第6章](https://img.taocdn.com/s3/m/ba181164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6d.png)
论语第6章以下是《论语》第六章的原文及解释:第六章:《雍也篇》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注释】:南面:即脸朝南,古代坐北朝南,面向南方的位置为尊位。
子曰:“可也,简。
敬而行之,以临其民,不亦易乎。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 子曰:“雍之言然。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治理政事。
” 孔子认为:冉雍平素做人不浮躁,比较庄重,办事不繁琐,很简易。
冉雍虽然才能平平,但若以这些优点去做官治理政事已不简单了;而冉雍若被推举出来治理国家政事了,他还能朴素、简易地行事,让老百姓在他治理下很容易管理。
孔子认为:冉雍说得对。
第六章:《述而篇》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注释】:道:指政治主张和理想。
德:指遵守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仁:指仁爱、仁义。
游于艺:指具有才艺的实践活动,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译文】:孔子说:“立志于道,坚守道德,依据仁义,娴熟技艺。
”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了他一生的经历,自述了一个人从小到老的成长过程。
孔子所列的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人生在不同年龄段上的生活写实。
通过这一段表述可以看出孔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的生活情况。
第六章:《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弟子:古时对年轻人的称呼。
入:古代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时,儿子随父亲住在内室,外出应酬则和父亲分道扬镳。
入是指处在内室侍奉父母而言。
出:与“入”相对而言,谓外出也。
“则”字有两解:一是作名词解,为准则、法则之意;二是作连词用,“则”字用法同“而”字。
谨:说话谨慎小心。
泛:广泛的意思。
亲仁:即亲贤爱众。
行有余力:指在父母亲族等亲人中博施恩惠而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尚有剩余的精力与能力。
文:文献典籍、礼乐制度等文化知识。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随和、谨慎、诚实、守信。
《论语》雍也篇第六: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篇第六: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https://img.taocdn.com/s3/m/ba160404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c3.png)
《论语》雍也篇第六:⼈之⽣也直,罔之⽣也幸⽽免。
6.19 ⼦⽇:“⼈之⽣也直,罔之⽣也幸⽽免。
”孔⼦说:“⼈凭着正直⽣存在世上,不正直的⼈也能⽣存,那是靠侥幸避免了祸害啊。
”【注释】罔:诬罔不直的⼈【华杉笔记】孔⼦说,⼈能够⽣存于世,并得以善终,那是因为他直。
那欺罔之⼈,也能⽣存,还善终的,是幸免于祸⽽已。
这句话说得挺重的,但朱熹版《四书章句集注》⾥只有⼀句程颐的注解:“⽣理本直。
罔,不直也,⽽亦⽣者,幸⽽免尔。
”⽣长的原理就是直,那罔⽽⽣的,就是侥幸了。
这个“直”怎么解,现在⼀般直接解着正直,这样解还不够准确,不够透彻,不够醍醐灌顶。
刘正楠《论语正义》解得⽐较好:直者,诚也。
诚者,内不以⾃欺,外不以欺⼈。
这直和罔就对上了,因罔,就是欺罔、蒙蔽的意思。
为罔,就是欺罔、蒙蔽的意思。
直是诚,不⾃欺,也不欺⼈;罔是⾃欺欺⼈。
⽣理本直,就是⽣理本诚,诚,是天地万物⽣长的原理。
这就和儒家的理论对上了。
《中庸》说,天地以⾄诚⽣物,不诚⽆物。
⼈能够诚,则⼀⾔⼀⾏皆有忠信,天会助他,⼈也助他,他得以⽣长。
⼈若不诚,以欺罔⽽⾏,专务⾃欺欺⼈,所谓“⾃作孽,不可活”,没有⼈祸,也有天殃,如果他居然还没事,那是侥幸。
这个,往周围看看,再照镜⼦把⾃⼰看看。
往上看,历朝历代例⼦太多了,早死⼏年,是杰出的国家领导⼈,风光⼤葬。
晚死⼏年,就是国贼、叛徒、腐败分⼦。
这就是“幸⽽免”的有效期过了。
往周围看,⼀⾔⼀⾏,都可能给你招祸。
那被打的⼥司机,她⼀直就那么开车,⼀直都“幸⽽免”。
结果被打了,这还是很⼤的幸运,因为毕竟没出车祸。
往⼩事上看,毕姥爷就是讲了⼀个段⼦,我们经常听到的⽐这个过分多了,但就给他招来那么⼤祸。
再照镜⼦把⾃⼰看看,那我们没事,就都是“幸⽽免”了。
我们当然不⾄于“专务⾃欺欺⼈”,但谁没有⾃欺欺⼈的时候呢?圣⼈的要求,是“⾄诚⽆息”,⽆息,就是没有停息,没有⼀时⼀刻,⼀⾔⼀⾏,⼀个念头,停⽌过诚,⽆不可对⼈⾔之事,⼀切光明透亮,连隐私都没有!那就厚德载物、悠远⾼明,与天地相参,活在他⼈想象之外。
《论语雍也第六》公开课教案
![《论语雍也第六》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2a663eb90d6c85ec3ac64f.png)
3、君子人格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学习观念
(一)学习方法——孔子主张重温习、学思结合、举一反三、勇于实践、精益求精。
(二)学习目的——学以致用。“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③周济穷人
6•4君子周急不济富。
孔子认为,周济的只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总结: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
6•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以“仁爱”之心待人,这是儒家的传统。孔子提倡周济贫困者,是极富同情心的做法。这与上一章的内容可以联系起来思考。
5、教育思想
(一)教育指导思想——有教无类。
(二)教育基本方法——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6、天命思想
“天命”即尊天信命。
孔子天命思想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将天道应用于人道,承担起社会责任。
7、“孝”的思想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出则事公卿,人则事父兄。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8、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
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三、课堂预习检查(2分钟)
本篇共包括30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敬鬼神而远之”;“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孔子对他的评价甚高。此外,本篇还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雍也第六_论语集注(南宋)朱熹
![雍也第六_论语集注(南宋)朱熹](https://img.taocdn.com/s3/m/ff4422e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c9.png)
雍也第六_论语集注(南宋)朱熹雍也第六凡二十八章。
篇内第十四章以前,大意与前篇同。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南面者,人君听治之位。
言仲弓宽洪简重,有人君之度也。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子桑伯子,鲁人,胡氏以为疑即庄周所称子桑户者是也。
仲弓以夫子许己南面,故问伯子如何。
可者,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
简者,不烦之谓。
①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大,音泰。
言自处以敬,则中有主而自治严,如是而行简以临民,则事不烦而民不扰,所以为可。
若先自处以简,则中无主而自治疏矣,而所行又简,岂不失之太简,而无法度之可守乎?家语记伯子不衣冠而处,夫子讥其欲同人道于牛马。
然则伯子盖太简者,而仲弓疑夫子之过许与?子曰:“雍之言然。
”仲弓盖未喻夫子可字之意,而其所言之理,有默契焉者,故夫子然之。
程子曰“子桑伯子之简,虽可取而未尽善,故夫子云可也。
仲弓因言内主于敬而简,则为要直;内存乎简而简,则为疏略,可谓得其旨矣。
”又曰:“居敬则心中无物,故所行自简;居简则先有心于简,而多一简字矣,故曰太简。
”①“谓”字,据文义及各本补。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好,去声。
亡,与无同。
迁,移也。
贰,复也。
怒于甲者,不移于乙;过于前者,不复于后。
颜子克己之功至于如此,可谓真好学矣。
短命者,颜子三十二而卒也。
既云今也则亡,又言未闻好学者,盖深惜之,又以见真好学者之难得也。
程子曰:“颜子之怒,在物不在己,故不迁。
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不贰过也。
”又曰:“喜怒在事,则理之当喜怒者也,不在血气则不迁。
若舜之诛四凶也,可怒在彼,己何与焉。
如鉴之照物,妍媸在彼,随物应之而已,何迁之有?”又曰:“如颜子地位,岂有不善?所谓不善,只是微有差失。
纔差失便能知之,纔知之便更不萌作。
”张子曰:“慊于己者,不使萌于再。
”或曰:“诗书六艺,七十子非不习而通也,而夫子独称颜子为好学。
论语新解雍也篇第六
![论语新解雍也篇第六](https://img.taocdn.com/s3/m/211bd000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0a.png)
论语新解雍也篇第六(一)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筒。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南面:人君听政之位。
言冉雍之才德,可使任诸侯也。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桑伯子,鲁人,疑即《庄子》书中之子桑户,与琴张为友者。
仲弓之问,问伯子亦可使南面否,非泛问其为人。
仲弓问以下,或别为一章,今不从。
可也,简:简,不烦义。
子桑伯子能简,故曰可,亦指可使南面。
可者,仅可而未尽之义。
居敬而行简:上不烦则民不扰,如汉初除秦苛法,与民休息,遂至平安,故治道贵简。
然须居心敬,始有一段精神贯舏。
居简而行筒:其行简,其心亦简,则有苛且率略之弊,如庄子之言治道即是。
本篇自十四章以前,亦多讨论人物贤否得失,与上篇相同。
十五章以下,多泛论人生。
白话试译先生说:雍呀!可使他南面当一国君之位。
仲弓问道:子桑伯子如何呢?先生说:可呀!他能简。
仲弓说:若居心敬而行事简,由那样的人来临居民上,岂不好吗!若居心简而行事简,下就太简了吗?先生说:雍说得对。
(二)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迁怒:如怒于甲,迁及乙。
怒在食,迁及衣。
贰过:贰,复义。
偶犯有过,后不复犯,是不贰过。
一说《易传》称颜子有过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
是只在念虑间有过,心即觉察,立加止绝,不复见之行事:今按:此似深一层末之,就本章言,怒与过皆已见在外,应从前解为允。
又说:不贰过,非谓今日有过,后不更犯。
明日又有过,后复不犯。
当知见一不善,一番改时,即猛进一番,此类之过即永绝。
故不迁怒如镜悬水止,不贰过如冰消冻释,养心至此,始见工夫,此说不贰过,亦似深一层说之,而较前第一二解为胜。
读《论语》,于通解本文后,仍贵能博参众说,多方体究,斯能智慧日进,道义日开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亡同无,两句意相重复,盖深惜颜子之死,又叹好学之难得,又一说,本当作今也则未闻好学者也,误多一亡字。
论语雍也篇第六
![论语雍也篇第六](https://img.taocdn.com/s3/m/960b3cf44028915f804dc26d.png)
论语雍也篇第六论语雍也篇第六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2、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译文】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
”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不幸短命死了。
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译文】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
”冉求却给他八十斛。
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
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译文】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
孔子说:“不要推辞。
(如果有多的,)给你的乡亲们吧。
”6、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
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译文】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7、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论语讲义》雍也第六
![《论语讲义》雍也第六](https://img.taocdn.com/s3/m/91e1a05af12d2af90242e671.png)
《论语讲义》——雍也第六(1)《雍也》和《公冶长》的性质是差不多的,都是孔子在评点弟子,但是这种评点有轻重不同。
《公冶长》这一篇,开篇就是公冶长“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可妻也”。
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评价人、看待人。
《雍也》就不一样了。
开始就是“雍也可以使南面”,他的气势就有所不同了。
是以天下家国作为评论的标准,并由此升华到儒家对人的理想追求。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雍,即冉雍,字仲弓,是孔子弟子里边很有德行的几个之一。
什么叫“使南面”南面,就是面向南方。
什么叫面向南方呢因为古代的朝廷,都是坐北朝南,坐落在北方而朝着南方。
国君听政就是坐在北方朝着南方。
可使南面,是借这一形式表明仲弓有做国君的才能,当然不一定实指国君,也可以说他有做领导的才能。
孔子称赞了冉雍,冉雍接着就问:那么老师您说一说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呢子桑伯子这个人不大可考,不过《庄子》中也还记过他,是生性旷达之人。
孔子就说“可也,简”。
他说这个人还可以,不过他太“简”了,这个“简”是简要、不烦琐的意思。
旷达的人往往不拘小节,生活比较简单。
仲弓听了老师这句话以后,就有所体会了。
他说,老师,你的意思是不是“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意思是你内心当中有诚敬的品格,因为你的心诚敬,能够专注,能够守一而不动,那么你的行为由你的心所控制,表现出来就很专一、很稳健、很简洁,做事很明了。
再打个比方说,这个人生活条件本来是很好的,但是他内心觉得人应该是勤俭节约,那么即使生活条件好,他也很朴素,很勤俭节约,这就叫“居敬而行简”。
还有一种叫“居简而行简”,他本身就很穷,他的生活自然就很简单了,这是一种自然的状态,而不是说他为了要追求节约,他是没有办法,只有这样子。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自己很诚敬,对大家施行的法律、方针、政策都比较简洁,以这种状态对待老百姓不是可以的吗“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大”在这里同“太”,“无乃”表示岂不。
6《论语 雍也篇第六》-【整本书阅读】《论语》1-13篇逐条讲解高中语文
![6《论语 雍也篇第六》-【整本书阅读】《论语》1-13篇逐条讲解高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f0bff92f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5a.png)
请分享你所体会过的快乐的瞬间
中
中
国
国
风
风
【6.20 解读】
• 这一章中的“之”没有说明是指什么。
• 就道德修养来说,知之、好之、乐之是三种不同的境界。
知道了却不喜好,不愿照着做,则所学和自己没有关系;
中
中
国
风 喜好,才会追求。
国 风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yù)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中 国
文:华美、文采
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
中 国
风
风
野:粗野、鄙俗 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
史:虚饰,浮夸 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文质彬彬: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指人文雅有礼貌)】
【6.18 解读】
•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是说内心的道德品质和外表
的礼仪能很好地统一起来,这样的人才是君子。
考这些问题,对我们领会人生有很好的启示。
同“悦”,喜欢,爱慕
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
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中 国
停止
中 国
风
风
【6.12 解读】
• 冉求自称在学道上“力不足”,孔子批评他是不求上进,
半途而废,根本没有把仁德作为自己的目标。
• 修养仁德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只要努力,就可
庶几、差不多
贫乏、困穷、没有办法
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
中 国
屡中。”
风
所结交的朋友
做买卖、经商
中 国
风
同“臆”,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
廋哉?”
《论语》解读——雍也篇第六(共80张PPT)
![《论语》解读——雍也篇第六(共8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361d3830fe4733687e21aa87.png)
【解读】本章记载原宪“辞粟”的故事。 上一节谈冉子请粟,孔子不愿给。这一节谈“与之粟九百”,原思“ 辞”。一个主动要,孔子不愿给,一个主动辞,孔子却又劝其要,并 说“拿去给你的邻里乡亲吧!”《论语》记录者并且将两件事记在一 起,是什么原因呢?
【原文】 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①。”
①雍: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的学生,春秋末年鲁国人,小孔 子29岁。南面:面朝南。古时认为坐北朝南是尊贵的位置,天子、 诸侯、卿大夫坐堂听政都是面朝南。这里指卿大夫一类的官。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做一部门或一地方的长 官。”
【解读】 本章记载孔子对冉雍的评价。 冉雍与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同为孔门“德行”科优秀弟子。
“不贰过。”需经过三个阶段:①自知其过。“颜子……有不 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程子语)②自改其过。“过而能 改,善莫大焉。”③自讼其过。“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公冶长篇》)颜回之所以能“不贰过”,关键是做到了对待错 误能“自知、自改、自讼”。参见(5•27)。
另外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以“不迁不贰回答,并攻哀公 之性迁怒贰过故也。因以问,则并以对之,兼以攻上之短,不犯其 罚。”(《论语集释》卷二引《别解》)
【注释】①子桑伯子:鲁国人,有人认为是《庄子》中的子桑户。 ②简:简约,简洁,不烦琐。 ③敬:指敬业,工作认真。 ④以临 其民:用这样的办法来治理百姓。临:面临,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⑤无乃大简乎:岂不是太简单了吗?无乃:恐怕,表猜测语气的副 词。大:同“太”。 ⑥然:对的,是的。
【译文】仲弓问到子桑伯子这个人。孔子道:“他简单得好。”仲 弓道:“若存心严肃认真,而以简单行之,[抓大体,不烦琐,] 来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若存心简单,又以简单行之,不是太简 单了吗?”孔子道:“你这番话正确。
雍也篇原文及翻译
![雍也篇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74c0542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20.png)
雍也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雍也篇》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
子曰:“雍也,南面而立,吾不见其言也。
一言九思,必为其所畏也。
”
(翻译)
孔子说:“雍也面朝南站立,我就没有看到他说什么。
他每一句话都
能想到九个思考方向,他必然是畏惧了什么。
”
《论语雍也篇》是先秦时期国学大师孔子对著名弟子雍也的一段
言语,深具古典文学魅力。
孔子以雍也面朝南站立这个小小细节彰显
了他对弟子的特别关注,他认为雍也在进行思考,但他的思考有着思
想的深度,他的话语能引起九个不同的思考方向,因此孔子认为他有
些畏惧。
这段言语反映出孔子赞许雍也的尊重和宽厚,对他深切期待和信任。
孔子认为雍也是一个聪明睿智的学生,他拥有超出常人的洞察力,思考得深入,展现出独特的智慧和胆识,他敢于挑战时常动辄出台、
形式式模式化的思维定式,敢于审视事物真相,走出传统桎梏。
在当今世界,我们也应当像雍也一样勇于挑战自己,用思考深入
的眼光查看世界,探寻事物真相,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增长智慧,激发创造力,贡献更多精彩创新的作品。
论语翻译 雍也第六
![论语翻译 雍也第六](https://img.taocdn.com/s3/m/4074d57da45177232f60a271.png)
雍也第六『6.0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孔子说:“冉雍这个学生可以当一个地方或部门的一把手。
”孔子人格多么伟大啊,敢于冲破时代的眼光。
冉雍他爸是奴隶,冉雍自然也是贱人,地位低下,在那个讲求等级身份只有贵族才可当官的的年代,孔子如此赞许肯定一个贫困生,对冉雍来说是多么大的鼓励啊!『6.02』仲弓问子桑伯子。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冉雍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错,他为人做事很简明。
”冉雍质疑道:“如果他是心存敬畏,做起事来抓大体放小节,这样来治理百姓,这样是很不错的;但是,如果他把什么都没放在心上,做事却又大大咧咧,这不是过于简单了(不负责)吗?”孔子感叹道:“阿雍啊,你说的对。
”这就说明,主观与客观要相统一才是最值得赞扬的。
虽然客观结果上都是行事简洁明了,但是主观意图上的不同却足以区分一个人是好是坏。
隋炀帝开了运河,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但是隋炀帝主观上没有想用运河来沟通南北经济,而是满足个人的奢侈需要。
这就是客观结果与主观意图的不一致。
在这个情况下,我们判定隋炀帝是个坏人,看的就是他的主观意图。
所以,我一直有个主张,就是好事必须由好人来做!这样才能后顾无忧,否则有些人虽然客观上做了些好事,但却是为他的邪恶的主观意图服务,条件允许时,那种邪恶将造成毁灭性伤害。
『6.0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孔子说:“你的学生当中,谁最致力于学问啊?”孔子回答道:“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致力于学问,他从不迁怒于人,同样的错误从不会犯两次。
可惜啊,他不幸英年早逝。
现在我的学生里没有能算得上是好学的了。
我也没听说谁是好学的。
”『6.0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栗。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
国学宝典《论语》:雍也第六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雍也第六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e87dc67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ea.png)
【导语】聪明⼈喜爱⽔,有仁德者喜爱⼭;聪明⼈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宝典《论语》:雍也第六原⽂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雍也第六【原⽂】 ⼦⽈:“雍也可使南⾯。
” 仲⼸问⼦桑伯⼦,⼦⽈:“可也简。
”仲⼸⽈:“居敬⽽⾏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简,⽆乃⼤简乎?”⼦⽈:“雍之⾔然。
” 哀公问:“弟⼦孰为好学?”孔⼦对⽈:“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 ⼦华使于齐,冉⼦为其母请粟,⼦⽈:“与之釜。
”请益,⽈:“与之庾。
”冉⼦与之粟五秉。
⼦⽈:“⾚之适齐也,乘肥马,⾐轻裘。
吾闻之也,君⼦周急不继富。
”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以与尔邻⾥乡党乎!” ⼦谓仲⼸⽈:“犁⽜之⼦骍且⾓,虽欲勿⽤,⼭川其舍诸?” ⼦⽈:“回也,其⼼三⽉不违仁,其余则⽇⽉⾄焉⽽已矣。
” 季康⼦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赐也可使从政也与?”⽈:“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使闵⼦骞为费宰,闵⼦骞⽈:“善为我辞焉。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 伯⽜有疾,⼦问之,⾃牖执其⼿,⽈:“亡之,命矣夫!斯⼈也⽽有斯疾也!斯⼈也⽽有斯疾也!” ⼦⽈:“贤哉回也!⼀箪⾷,⼀瓢饮,在陋巷,⼈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冉求⽈:“⾮不说⼦之道,⼒不⾜也。
”⼦⽈:“⼒不⾜者,中道⽽废,今⼥画。
” ⼦谓⼦夏⽈:“⼥为君⼦儒,⽆为⼩⼈儒。
” ⼦游为武城宰,⼦⽈:“⼥得⼈焉尔乎?”⽈:“有澹台灭明者,⾏不由径,⾮公事,未尝⾄于偃之室也。
” ⼦⽈:“孟之反不伐,奔⽽殿,将⼊门,策其马⽈:‘⾮敢后也,马不进也。
’” ⼦⽈:“不有祝鮀之佞,⽽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质胜⽂则野,⽂胜质则史。
⽂质彬彬,然后君⼦。
论语-雍也篇第六
![论语-雍也篇第六](https://img.taocdn.com/s3/m/423b57ff9b89680203d825bf.png)
五、【译文】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 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 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 会舍弃它吗?”
【赏析】仲弓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出身寒微,其父 贱而不肖,孔子对仲弓却期望颇高,认为他“可使南 面”。这一章是孔子对仲弓的客观评价。认为人的出身 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 出的才干,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这 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统治者来讲,选拨重用人才, 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反映了举贤才的思想和反对 任人唯亲的主张。
十三、 【译文】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 “你在那里得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 “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从不超小路, 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赏析】孔子极为重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他问子游 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对举贤才的重视。当时社会处于大 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都重视接纳人才,尤其是能 够帮助治国安邦的有用之才,这是出于政治和国务活动 的需要。
【赏析】摆脱物欲世俗的困扰,追求一种自我心理平衡。 是孔子推崇颜回道德的地方。颜回虽然过着低水准的生 活,但是自得其乐,丝毫不受外界物欲的困扰。反之, 人们为了追求生活享受,忽视精神价值,就会变成一个 俗不可耐的物欲奴隶。颜回之所以能自得其乐并不只在 于他超凡脱俗,更在于他有自己的志向,有坚强的意志, 从而使他的精神总是充实的。
【赏析】可能冉求听到夫子一再称颜回的安贫乐道精神 之后,已联系自己,便向老师诉说自己力不从心的“苦 衷”。孔子以竞走作比喻,真正体耐力不够的人,他会 中途停顿下来,而你冉求尚未举步就觉得不能坚持到终 点,“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说明为仁不是能力问题, 而是一个自觉性和因此带来的决心和毅力问题。
十二、【原文】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 儒。”
《论语》第六篇??雍也
![《论语》第六篇??雍也](https://img.taocdn.com/s3/m/d03a329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21.png)
《论语》第六篇雍也雍也篇第六【本篇引语】本篇共包括30章。
其中著名文句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vk 乐之者”;“敬鬼神而远之”;“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孔子对他的评价甚高。
此外,本篇还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原文】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评析】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天子、诸侯和官员听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
所以这里孔子是说可以让冉雍去从政做官治理国家。
在《先进》篇里,孔子将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学科“德行”之内,认为他已经具备为官的基本条件。
这是孔子实行他的“学而优则仕”这一教育方针的典型事例。
【原文】6·2 仲弓问子桑伯子(1)。
子曰:“可也,简(2)。
”仲弓曰:“居敬(3)而行简(4),以临(5)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6)大(7)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1)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
(2)简:简要,不烦琐。
(3)居敬:为人严肃认真,依礼严格要求自己。
(4)行简:指推行政事简而不繁。
(5)临:面临、面对。
此处有“治理”的意思。
(6)无乃:岂不是。
(7)大:同“太”。
【译文】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
”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评析】孔子方张办事简明扼要,不烦琐,不拖拉,果断利落。
不过,任何事情都不可太过分。
如果在办事时,一味追求简要,却马马虎虎,就有些不够妥当了。
所以,孔子听完仲弓的话以后,认为仲弓说得很有道理。
【原文】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不贰过(2),不幸短命死矣(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全译雍也篇第六古代文化0209 1851《论语》全译雍也篇第六【本篇引语】本篇共包括30章。
其中著名文句有:“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vk 乐之者”;“敬鬼神而远之”;“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本篇里有数章谈到颜回,孔子对他的评价甚高。
此外,本篇还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学说、“文质”思想,同时,还包括如何培养“仁德”的一些主张。
【原文】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译文】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评析】古代以面向南为尊位,天子、诸侯和官员听政都是面向南面而坐。
所以这里孔子是说可以让冉雍去从政做官治理国家。
在《先进》篇里,孔子将冉雍列在他的第一等学科“德行”之内,认为他已经具备为官的基本条件。
这是孔子实行他的“学而优则仕”这一教育方针的典型事例。
【原文】6·2 仲弓问子桑伯子(1)。
子曰:“可也,简(2)。
”仲弓曰:“居敬(3)而行简(4),以临(5)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6)大(7)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1)桑伯子:人名,此人生平不可考。
(2)简:简要,不烦琐。
(3)居敬:为人严肃认真,依礼严格要求自己。
(4)行简:指推行政事简而不繁。
(5)临:面临、面对。
此处有“治理”的意思。
(6)无乃:岂不是。
(7)大:同“太”。
【译文】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
孔子说:“此人还可以,办事简要而不烦琐。
”仲弓说:“居心恭敬严肃而行事简要,像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吗?(但是)自己马马虎虎,又以简要的方法办事,这岂不是太简单了吗?”孔子说:“冉雍,这话你说得对。
”【评析】孔子方张办事简明扼要,不烦琐,不拖拉,果断利落。
不过,任何事情都不可太过分。
如果在办事时,一味追求简要,却马马虎虎,就有些不够妥当了。
所以,孔子听完仲弓的话以后,认为仲弓说得很有道理。
【原文】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不贰过(2),不幸短命死矣(3)。
今也则亡(4),未闻好学者也。
”【注释】(1)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
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
(4)亡:同“无”。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不幸短命死了。
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评析】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
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
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原文】6·4 子华(1)使于齐,冉子(2)为其母请粟(3)。
子曰:“与之釜(4)。
”请益。
曰:“与之庾(5)。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6)急不济富。
”【注释】(1)子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2岁。
(2)冉子:冉有,在《论语》书中被孔子弟子称为“子”的只有四五个人,冉有即其中之一。
(3)粟:在古文中,粟与米连用时,粟指带壳的谷粒,去壳以后叫做米;粟字单用时,就是指米了。
(4)釜:音fǔ,古代量名,一釜约等于六斗四升。
(5)庾:音yǔ,古代量名,一庾等于二斗四升。
(6)周:周济、救济。
子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
”冉求却给他八十斛。
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
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
”【评析】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的。
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但他又认为,周济的只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这种思想符合于人道主义。
【原文】6·5 原思(1)为之宰(2),与之粟九百(3),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4)乎!”【注释】(1)原思:姓原名宪,字子思,鲁国人。
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15年。
孔子在鲁国任司法官的时候,原思曾做他家的总管。
(2)宰:家宰,管家。
(3)九百:没有说明单位是什么。
(4)邻里乡党:相传古代以五家为邻,25家为里,12500家为乡,500家为党。
此处指原思的同乡,或家乡周围的百姓。
【译文】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
孔子说:“不要推辞。
(如果有多的,)给你的乡亲们吧。
”【评析】以“仁爱”之心待人,这是儒家的传统。
孔子提倡周济贫困者,是极富同情心的做法。
这与上一章的内容可以联系起来思考。
【原文】6·6 子谓仲弓,曰:“犁牛(1)为之骍且角(2)。
虽欲勿用(3),山川(4)棒舍诸(5)?”【注释】(1)犁牛:即耕牛。
古代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农代替,系红毛长角,单独饲养的。
(2)骍且角:骍:音xīn,红色。
祭祀用的牛,毛色为红,角长得端正。
(3)用:用于祭祀。
(4)山川:山川之神。
此喻上层统治者。
(5)其舍诸:其,有“怎么会”的意思。
舍,舍弃。
诸,“之于”二字的合音。
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评析】孔子认为,人的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出的才干。
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
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统治者来讲,选拔重用人才,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反映了举贤才的思想和反对任人唯亲的主张。
【原文】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1)不违仁,其余则日月(2)至焉而已矣。
”【注释】(1)三月:指较长的时间。
(2)日月:指较短的时间。
【译文】孔子说:“颜回这个人,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其余的学生则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评析】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有深入的理解,而且将“仁”贯穿于自己的行动与言论当中。
所以,孔子赞扬他“三月不违仁”,而别的学生“则日月至焉而已。
”【原文】6·8 季康子(1)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2),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财也达(3),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4),于从政乎何有?”【注释】(1)季康子:他在公元前492年继其父为鲁国正卿,此时孔子正在各地游说。
8年以后,孔子返回鲁国,冉求正在帮助季康子推行革新措施。
孔子于是对此三人做出了评价。
(2)果:果断、决断。
(3)达:通达、顺畅。
(4)艺:有才能技艺。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端木赐、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在从事国务活动和行政事务方面,都各有其特长。
孔子所培养的人才,就是要能够辅佐君主或大臣从事政治活动。
在本章里,孔子对他的三个学生都给予较高评价,认为他们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
【原文】6·9 季氏使闵子骞(1)为费(2)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3)者,则吾必在汶上(4)矣。
”【注释】(1)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15岁。
(2)费:音mì,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一带。
(3)复我:再来召我。
(4)汶上:汶,音wèn,水名,即今山东大汶河,当时流经齐、鲁两国之间。
在汶上,是说要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译文】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评析】宋代人儒朱熹对闵子骞的这一做法极表赞赏,他说: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即硬碰或者屈从都要受害,又刚又柔,刚柔相济,才能应付自如,保存实力。
这种态度才能处乱世而不惊,遇恶人而不辱,是极富智慧的处世哲学。
【原文】6·10 伯牛(1)有疾,子问之,自牖(2)执其手,曰:“亡之(3),命矣夫(4),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注释】(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孔子认为他的“德行”较好。
(2)牖:音yǒu,窗户。
(3)亡夫:一作丧夫解,一作死亡解。
(4)夫:音fú,语气词,相当于“吧”。
【译文】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1)食,一瓢饮,在陋巷(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3)。
贤哉回也。
”【注释】(1)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2)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3)乐:乐于学。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评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
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原文】6·12 冉求曰:“非不说(1)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2)。
”【注释】(1)说:音yuè,同悦。
(2)画:划定界限,停止前进。
【译文】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够呀。
”孔子说:“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评析】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
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原文】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