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空间活动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行街中间设置盆景、雕塑或 座椅,使得街道不空旷,可以 起到分流作用,还可以为消费 者提供休憩场所。
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
二、加强外部空间的生气感 ◆外部空间的生气感即通过吸引居民合理使用外部空间,并 参与其中的公共活动,形成生机蓬勃和舒适怡人的环境。影 响生气感的主要因素有活动人数、活动模式、行为特点、空 间与建筑特征以及自然要素等。根据人体身高推算出空间活 动面积与活动人数的关系为:要使一个外部空间具有生气感 ,比值不宜大于40M2/人;比值小于10 M2/人时空间气氛 转向活跃;小于3 M2/人时可能产生拥挤感。 ◆尽可能形成多种活动模式的相互支持,由一些活动派生出 另一些活动。开敞空间应设置让人停留的地方,并提供适宜 的坐位。空间应有一定的形状与围合感,边界应形成活动支 持以形成社会向心空间。另外注重环境设计,提供向阳空间 ,绿化、水景、动物等自然和生物要素也对空间的生气感起 着重要的作用。
巴黎时装展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当空间的人群密度分布不均时,会出现滞留现象,如果滞 留时间过长,集聚人群会越来越多,这种现象称为聚集效 应。聚集效应在各个空间均会发生。如小区、购物中心、 十字路口等公共环境。可利用这种习性进行公益宣传,在 环境周围设置大于或等于实物的造型,造成聚集的假象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一、动作性行为习性 2、逆时针转向。日本学者通过对人在公园和博览会中的流线 轨迹分析,发现大多数人的转弯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即对“ 逆时针方向”(74%)的偏爱。 3、依靠性。人偏爱有所凭靠地从一个小空间去观察更大的空 间。这样的小空间既有一定的私密性,又可观察到外部空间 中更富有公共性的活动。这类场所提供了可进行观察、可选 择作出反应、如有必要可进行防卫的有利位置。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一、动作性行为习性 1、抄近路。在目标明确或有 目的的移动时,只要不存在 障碍,人总倾向于选择最短 路径行进,即大致成直线向 目标前进,可以说超近路是一 种泛文化的行为表现。只有 在伴有其他目的,如散步、 闲逛、观景时,才会信步任 其所至。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案例
1.国外许多外部空间设计经常采用三角形作为道路规划的母 题; 2.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经过3年的精 心施工,马上就要对外开放了,Leabharlann Baidu而各景点之间的道路该 怎样设计还没有具体的方案。为此着急的建筑大师在出游 中路过法国的葡萄园,受到园中“任人投币后自由采摘” 的启发,让施工方在园中撒下草种,提前开放乐园,没多 久,小草长出来了,整个乐园的空地被绿草所覆盖。在迪 斯尼乐园提前开放的半年里,草地被踩出许多小道,这些 踩出的小道有宽有窄,优雅自然。第二年,格罗培斯让人 按这些踩出的痕迹铺设了人行道。 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二、体验性行为习性 2、围观。围观是古往今来广泛存在的行为习性。一切反常 的物品、动作和活动都可能引发反应,导致人群自发扎堆。 爱看热闹的现象反映了围观者对于相互进行信息交流和公共 交往的需要,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复杂和丰富刺激,尤其是新 奇刺激的偏爱。外部公共空间是人生的舞台,又是人生的课 堂。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三、认知性行为习性 3、探索性行为:人在外部空间中常常从事各类探索性行为 ,几乎对任何差异显著的信息都表现出十分好奇的倾向。 然而正是由于这种好奇,引发人们对于外部空间(说大了也 就是这个世界)的探索,从而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
一、设置有利于公众接触和交往的外部空间 城市中的步行街和广场具有独特的社会和文化价值,是最吸 引人的场所之一。步行街的设置不仅是让人们安全而又快速 的通行,而是提供一个有利于公共接触的线性散步场所,让 人们在安全的环境中体验到富有公共性的城市生活和社会交 往的乐趣,借以加深其社会认同以及他人对自身的认同。与 街道相比,城市广场集中了城市公共设施,更容易让人逗留 ,提供更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广场的尺度应考虑到人们进行 公共交往时的视听要求和活动需要,避免过于空旷,建议小 型广场两端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70英尺(约22米,)在此 距离内,刚好能辨认一个人的脸,同时刚好听到对方的高声 喊叫。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二、体验性行为习性 1、看人也为人所看。70年代末波特曼设计旅馆中庭时提出 共享空间中“人看人”的需要。其实,这一习性早就存在于 不同文化和时代之中。人挤人、人看人早就是游春、庙会、 赏月、观灯等群集活动中的潜在主题和吸引力所在。通过看 人,了解到流行款式、社会时尚和大众潮流,满足人对于信 息交流和了解他人的需要;通过为人所看,则希望自身为他 人和社会所认同;也正是通过视线的相互接触,加深了相互 间的表面了解,为寻求进一步交往提供了机会,从而加强了 共享的体验。
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
小组成员: XXX XXX XXX
XXX XXX XXX 主讲: XXX
城市外部公共空间定义: 供人免费使用的城市户外开敞空间,包括广场、街 道、人行道、小游园、绿地和公园等。 外部公共空间文化表征:
必要性活动:日常生活所应参与的活动,如上学、上班、购物等; 自发性活动: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 情况下才会产生,如散步、驻足观望、晒太阳等; 社会性活动: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其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儿 童游戏、相互打招呼、交谈等; 城市中的各种活动使得城市和居住区的公共空间变得富有生气 与魅力。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三、认知性行为习性 2、归巢性和兜圈子行为。当不明确目的地所在位置时,人 们一般摸索着到达目的地,而返回时,又寻来路返回,称 之为“归巢本能”,初到陌生环境时,归巢性是人作出的 适应性反应,反映了人对安全的基本需要。也可以叫人的 识途性。当人不熟悉路径时,会边摸索边到达目的地,而 返回时为了安全又寻找来时的路返回。在公共空间环境设 计时,标识性建筑、标识牌、指示牌的位置应明显、醒目, 准确到位。当人对环境初步适应后,就迫切需要进一步了 解周围环境,围绕栖息地兜圈便成为安全和认知兼顾的最 佳选择。
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
三、兼顾私密性活动
1、形成隔绝:视听隔绝是获得外部空间私密性的主要手段 (如借助假山、小乔木、石壁形成屏障,利用瀑布、喷泉 掩蔽噪声)。 。
拙政园
狮子林
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
• 2、提供控制 :保持视听单 向联系;设置 过渡空间;设 置物质或象征 性提示;留有 退路或余地
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
四、形成私密性—公共性层次 1、自发性(不同年龄的人活动需求不同); 2、不定性(不同时间及气候条件下活动的差异); 3、相关性(活动受物质环境与社会因素的同时影响);
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
一些可选择性的活动弹性较大,对公共空间环境要求较高 。如果条件具备,活动可能发生;条件不具备可能不会发 生,如晨练、晨读等,虽然年龄、职业不同,但共性较强 。有效的活动地点如广场、公园、学校、居住区公园等距 家较近的场地。因此,人的居住地周围公共空间环境对人 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 另外有些社会性活动。有组织性 ,包括社会、团体、家庭、自发组织等各种公共性活动。 对环境的需求较高,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场地、相关的服务 设施,需要共同参与来实现。 因此环境设计应尽可能提供一系列私密性(公共性)不同 的空间层次,不同层次之间应有界限和过渡空间,并留有 机动改变的余地
二、体验性行为习性 3、安静与凝思。在城市生活中,在体验到丰富、复杂和生 气感的同时,有时也需要在安静状态中休息和养神。寻求安 静是对繁忙生活的必要补充,也是人的基本行为习性之一。 (练气功、观鱼、赏花、独坐、散步)
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
三、认知性行为习性 1、靠右(左)侧通行。不同国家对车辆交通行驶方向有不 同规定,如国内沿用靠右侧通行,而香港和日本却靠左侧通 行。明确这一习性并尽量减少车流和人流交叉,对于外部空 间的安全疏散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
五、合理满足人的行为习性 行为习性因情境、群体和文化而异,没有一个外部空间可以 满足各种行为习性。外部空间设计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某 些行为习性,做到合情合理(有些行为可鼓励,有些行为应 防止),设计应考虑一定的机动性。
建议总结
• 在外部公共空间环境的项目建造处于设计阶段时,应把人 这个公共空间的主体元素考虑到整个设计的过程中,空间 环境内的一切设计内容都为这个主体服务,把人的行为需 求放在第一位。这样,人的行为心理能够得以正常维护, 环境也得到应有的呵护。同时避免了环境对人的行为心理 产生不良作用。避免不适合、不合理环境及重修再建的现 象,使城市的“会客厅”更美、更适宜人的生活。 结语 人的健康发展决定于现代公共空间环境的创造,公共空间 环境是无声自动而又时时显现效力的,对人的影响是无法 抗拒的。良好的“会客厅”环境是塑造人的肥沃土壤,人 们可以在这里从事各种健康、有意义的活动,不仅心情愉 悦、舒适快乐,而且健康长寿。反之,“会客厅”环境对 人会产生不愉快的消极情绪,阻碍人的健康成长。因而, 作为学设计的我们在今后的设计中,要考虑到合理满足人 们行为习性,以人文为本,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