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分析比较

合集下载

——中国与美国信息化水平的测算和比较

——中国与美国信息化水平的测算和比较

——中国与美国信息化水平的测算和比较信息化测算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目前,世界范围内测算信息化水平的方法多种多样,方法也在不断扩展和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信息产业的广泛渗透性,使得它的界定困难重重,目前,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信息产业的界定方法,这就使得我们在进行比较时,特别是进行国际比较时,要比较各方需要根据各自的信息产业的界定调整到一个可以比较的体系中,这一工作的难度是不言而喻的。

——在现有的各种测算方法中,大家普遍采用的是算术平均法,这就隐含着一个假设——比较的各个指标对信息化水平的贡献度是相同的,而实际上,每个指标对信息化的贡献是有差异的,因此,用等权的方法进行测算,必然存在相当大的误差。

——由于信息产业是高技术产业,技术更新、变化速度越来越快,再加上管制、竞争环境、电信体制的改革等的变化,要求信息产业的测算指标能够体现动态性,换句话说,可能在几年中,原来的信息化指标已过于陈旧,一些在几年前不太重要的指标开始在信息产业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在指标体系中反映信息产业的变更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首先,我们在建立和确定比较的指标体系时,对现有的各种信息化测算方法进行了研究,使指标体系尽可能覆盖各种关于信息产业的界定范围,以保证它在使用中的可操作性;其次,我们选择主成分-费雪双边比较法测算信息化指标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并使测算方法在统计上具有较好的特性,尽量减少误差的产生;最后,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未来对信息产业起重要作用的指标,如:INTERNET普及率等,以使指标体系具有动态性。

表1 信息化指数体系信息化测算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内容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考虑(详细研究略),我们建立了中国与美国信息化指标评价体系,体系包括五个大分类、40个具体指标(具体内容见表1)。

信息化水平的测算方法主成分-费雪方法简介主成分分析是考察多个变量间相关性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它是研究如何通过少数几个主分量(即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来解释多变量的方差—协方差结构。

国内外农村信息化比较分析

国内外农村信息化比较分析

国内外农村信息化比较分析摘要:本文先简要地介绍了国内外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现状,然后从总体水平、政府作为、技术特征、实施效果4个方面对国内外农村信息化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信息技术农业信息服务一、国内外农村信息化的现状(一)国外农村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国外农村信息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农业科学计算;70年代工作重心是农业数据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初以来,研究重点转向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

从50年代初美国首次利用计算机进行饲料问题的研究至今,计算机应用已经渗透到农业的各个方面。

目前,美国的农村信息化强度已高于工业,欧美国家的农业信息技术已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

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领域包括: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生产系统模拟、农业生产管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等。

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虚拟现实、通讯、网络、人工智能、多媒体、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

(二)国内农村信息化概况与国外相比,我国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农村信息员发展到18万人,初步建立起从上到下的农村信息化队伍。

覆盖省、地、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初具规模,初步建立起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集20多个专业网为一体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全国有3000多个网站与此建立了链接,日均访问量近200万次。

全国31个省级农业部门、80%左右的地级和40%左右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

全国41%的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有计算机,并可以上网。

2002年投入运行的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已成为促进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平台,目前注册的组织、企业和个人用户已达9万家,覆盖了全国93%的县。

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比较浅析

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比较浅析

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比较浅析测量方法;比较研究,信息化指数论文国内外有关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模型或方法很多,本文仅对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信息化指数法和我国信息化测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信息技术及产业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促使生产力现代化,使生产生活方式、思维行为方式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根本性变革而最终导致社会信息化。

社会信息化已成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从整体上引导着世界潮流。

信息化程度已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及其信息技术应用环境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向信息社会迈进的程度、把握潜在的市场机会和制定进一步的发展战略。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模型或方法有二三十种。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信息化指数法、国际电联指标体系法、国际数据公司法、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信息化综合指数法和企业信息评价法。

下面仅对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信息化指数法和我国信息化测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1马克卢普法马克卢普法是从信息产业的角度开展研究的。

他于1962年出版的《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第三章“生产知识产业及其职业”中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

他认为,知识产业是一类或者为自己所消费,或者为他人所用而生产知识、提供信息服务或生产信息产品的机构—厂商、单位、组织和部门或其中的班组,有时可能是个人和家庭。

他将知识分为世俗知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艺术知识和没有文字的知识。

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范围大到几乎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这种“几乎无所不包”的知识产业主要由5个分支30个产业构成,包括教育、科学研究、信息设备、通信媒体、信息服务5大类,相应地分为教师、科学家、计算机工程师、演员、律师5大知识职业。

马克卢普法主要是从宏观上测算信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信息部门就业人数的比例以及信息部门的收入占国民总收人的比重大小来间接描述信息资源的作用与贡献。

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分析比较

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分析比较

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分析比较论文报告: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分析比较目录:一、引言二、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的概念与分类三、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比较1. 总体水平测度方法2. 行业水平测度方法3. 区域水平测度方法4. 综合水平测度方法5. 后续发展的趋势四、五个案例分析1. 中国区域信息化水平的测度与评价2. 美国信息技术普及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3. 韩国网络经济指数的构建及其影响因素探析4. 日本金融机构信息化水平的比较研究5. 台湾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与分析五、结论与建议一、引言信息化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国都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给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效率和质量。

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是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了解和掌握信息化水平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有利于制定信息化战略和政策,推动信息化进程,提高经济、社会和国家的竞争力。

二、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的概念与分类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是从不同层次、角度对信息化水平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总体水平测度、行业水平测度、区域水平测度和综合水平测度等几种常见的方法,它们从不同的视角对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

总体水平测度主要从国家和全球两个层面上考虑,研究国家和全球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和趋势,评价和比较各国的信息化水平和差距,主要适用于宏观层面的研究。

行业水平测度主要从行业特性和信息化需求出发,研究各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和发展趋势,评价和比较各行业之间的信息化水平和差距,主要适用于中观层面的研究。

区域水平测度主要从地域特点和信息化需求出发,研究各区域的信息化水平和发展趋势,评价和比较各区域之间的信息化水平和差距,主要适用于微观层面的研究。

综合水平测度主要是将以上三种方法进行整合和综合,从总量和结构等方面对信息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主要适用于全面、系统地研究信息化水平的研究。

全球信息化与中国信息化的差距分析

全球信息化与中国信息化的差距分析

全球信息化与中国信息化的差距分析在当今世界,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全球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已经非常高,许多先进国家已经实现了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中国在信息化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些差距。

一、基础设施差距全球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例如:宽带网络、移动通信和数据中心等。

在这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虽然中国的网络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在过去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二、互联网发展差距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和消费的主要渠道之一。

在这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的普及率。

尽管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一,但其互联网普及率仍然相对较低。

另一个是互联网的应用水平。

虽然中国已经有许多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例如:阿里巴巴、腾讯等,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数字化转型进程差距在发达国家,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企业和政府机构积极参与数字化转型。

而在中国,从数字化转型的角度来看,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需要通过更多的政策措施来推动数字化转型。

更重要的是,需要加快产业数字化升级,提升数字经济的质量与效益。

四、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差距信息安全问题一直是全球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如果信息泄漏和恶意攻击发生,将会给国家和个人带来很大损失。

在这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虽然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确保信息安全,但处于不够完善的状态。

另外,在信息隐私保护方面,发达国家的相关法规和政策比中国更为完善。

总结起来,全球信息化与中国信息化之间存在着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等。

尽管在某些方面存在差距,但中国信息化的发展仍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未来,中国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数字化创新的能力以及加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

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

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

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与比较研究121世纪,信息产业将成为全球的主导产业。

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都在竞相发展和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尽快提高国家信息能力,从而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以便在21世纪的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经济总量中,已有50%以上的增加值是由信息产业创造的,信息产业劳动力已占全社会劳动力的50%以上,信息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信息能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政府也提出了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中国信息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仅仅处在起步阶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一个很基础性的工作就是摸清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在国际上的地位,摸清我国各地区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即进行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的研究。

本课题的设立和研究,就是为了寻找一个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比较评价方法,并根据这套体系和方法对中国各地区间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测算和评价,以便为中国政府制定信息产业的宏观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量化依据。

由于工作的探索性和资料、时间等的限制,我们的研究仅是初步的,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将继续探讨与深入进行该问题的研究。

一、开展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工作的意义及框架(一)、开展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工作的意义在世界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发达国家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体系不断完善与壮大的背景下,中国信息化建设也在加快发展, 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但目前,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状况与问题如何?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前景怎样?各地区信息化水平与结构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如何?对这些问题,如今尚未有科学与完整的量化的数据来反映与评价。

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价与比较信息化水平及发展的指标体系,迫切需要研究测算中国信息化水平与发展状况的计算方法,以对中国及各省(区、市)信息化水平、发展进程、存在的问题进行量化的反映与评价,以促进全国及各地区信息化健康、快速地发展,从而促进中国经济乃至中国现代化的发展。

【精品】国内外信息化的度量指标

【精品】国内外信息化的度量指标

09图书馆学武亚静01 国内外信息化的度量指标一、国外对信息化的度量指标准1.波拉特法最早开始信息产业测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是美国学者马克卢普, 他于1962 年设计了一套测评信息产业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1977 年, 波拉特在他的9卷巨著《信息经济: 定义和测量》中,提出了第四次产业的论点, 并在马克卢普开创的有关知识产业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该模型,又叫信息经济法。

波拉特法从经济学角度, 对信息产业运行机制进行研究, 考察信息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GNP 中所占的比例。

其基本理论是: 首先, 将信息产业与农业、工业、服务业并列, 称为第四产业。

其次,根据信息活动的情况将国民经济信息部门划分为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

一级信息部门是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 其产值的测度可采用测度国民生产总值的一般方法, 比如: 最终需求法和增值法, 数据来源是美国商业部分析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二级信息部门主要指为内部消费而创造信息服务的政府或非信息企业, 其产值由该部门中信息劳动者的收入和信息资本的折扣构成, 他用了美国劳动统计局的“产业—职业结构矩阵”和美国经济分析局的“产业—资本流通矩阵”两个数据库。

2. 信息化指数法1965 年,日本经济学家小松崎清介提出了信息化指数法。

信息化指数法主要是从邮电、广播、电视新闻等行业中选取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平、信息系数四个要素来体现社会的信息化程度,四个要素具体又细分为11 个变量,将这些指标与某一基准年相比得到的就是社会信息化指数,这种方法既可以从时间序列角度研究发展趋势,也可从截面上考察不同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差别。

测算方法是:先将基年各项指标的指数值定为100,然后分别测算某年度的同类指标值的指数,再采用一步算术平均法或分步算术平均法求得信息化指数。

其中前者是直接将末级指标的指数相加之和除以项数;后者是先计算出二级指数值再求最终的信息化指数。

两种算法的权重基础不同,其结果也不一样,但由于信息化指数值只具有相对意义,所以并不影响人们运用该模型来测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纵向历史进程,以及横向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信息化程度差异。

信息化水平指数的国际差异解析

信息化水平指数的国际差异解析

2007.7为了衡量信息化水平,不同国家的机构提出了许多有关的信息ttnvtt r4ap<)Knt 轉帛鼻mkK*闿f v ■怕貝■剧轉闽W FAHHIth*m擁舟人韵|札烧&,哥力 KJjUMtil4 b CK*■用户国生醴口通诵睥・怕・■■世■毎內*<4 f 人电&1:蜒・母訂平帀■豪梯惜樓■ ■心AU 用4札独爭白平号瓷* PVMfih^fi KMO«iAlK«lf«VJ 人 L 科 UlBknj^MJLTTA 学事>1 I flHJulUi 1 M Hr M K A ■斗 JC.M A M«b*1ftOKUKttjf ■値羸ft 水军♦含"愉■标丼压l*»w««« HMftUKKIW 存口存«M«■時H 花 M FAT •■*1・皿片・«t FAHMK^fttMBH卑力人为检常站・4f tj人呦电1證特血】卑用"Et ■电tt«a ■囱■:H T &H J I K*打訂千丽益■■■耆債咗■7 K i ■卅 1 *lfi1•巾平片金*卩蚩站dH忖仃Aflfi 牡证*喷針 整卄人LH 机甘人吗电佚摊■甘帀人人聲勺樹■ SLWtt 计・値■址*畢苗書评轎権标苗喀«1化水平指标体系。

但是,由于选取指标不同、统计口径差异等方面的问题,各国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测评结果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本文通过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比较,来分析由于上述原因导致的统计鸿沟。

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1•我国国家统计局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信息社会的衡量,也是对国家及地区间信息化进程和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反映。

发达国家以及包含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构建了自己的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我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就开始了我国地区间及各国家间信息化水平测评的比较分析研究工作,并经过多年的改进和调整,最终得到现有的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文/刘洁李衡价指标体系。

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分析比较

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分析比较

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分析比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趋势。

信息化水平不仅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备条件。

国内外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和比较是评估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进行分析比较。

一、国内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1、信息化测度的基本框架我国的信息化测度框架主要采用两级框架:(1)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我国的信息化指标体系层次结构主要由高层次指标(I卡)和底层指标(II卡)两部分组成。

在宏观上,通过分析高层次指标的水平,如信息经济规模、信息投入、信息消费、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等,并以底层指标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如电信用戶、上网人数、网站数量、网民活动水平等。

(2)权重体系建构在指标选择和权重建构方面,我国采用的是层次分析法(AHP)。

AHP从高层次指标到底层指标,根据各个指标的相对权重进行测算,静态的权重常以问卷的形式由需要测算的人员处直接获取。

2、信息化指标的体系构建我国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4个指标体系:(1)基础设施体系指标体系这个体系是使用信息技术的基础条件,例如,电信、无线电广播电视、能源资源、交通和科学技术等模块。

(2)应用系统指标体系这个体系是指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改革和管理经济、社会和政府方面的因素,如电子商务、制造、生产、医疗和科学研究等。

(3)经济效益体系指标体系这个体系是指信息技术在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发挥,例如,投资、产品销售、产业、生产和人才等模块。

(4)人才体系指标体系这个体系是指如何引进和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例如,教育体系、培训体系和人才发展体系等。

二、国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1、欧盟信息社会指数欧盟信息社会指数(ISS)是指欧盟成员国为评价和比较成员国信息社会化程度而制定的指数,该指数现已被替换为欧盟数字化经济和社会指数(DESI)。

该指数包括了五个领域(连接、数字技能、使用普及率、数字化服务和数字化公共部门)的30个指标。

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国际指数排名与比较研究

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国际指数排名与比较研究

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国际指数排名与比较研究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演进,已经对全球经济社会产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信息化发展水平也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国际电信联盟(ITU)自2009年开始发布《衡量全球信息社会发展水平报告》(Measuring the Information Society)以来,主要采用了两个基础工具来监测全球信息社会的发展,分别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指数”(ICT Development Index,IDI)和“信息通信技术综合价格指数”(即ICT综合价格指数,ICT Price Basket,IPB)。

为了更好地评估ICT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2012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2全球信息技术报告》对“NRI指数”进行了修订完善,另外还开发了一套评估各国数字化发展阶段的方法。

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评测指数国际排名下滑分析》一文通过分析近十年我国在全球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指数(IDI)、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指数(EGDI)和全球网络化准备指数(NRI)中排名的变化,发现与国外宽带发展差距持续扩大等成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短板。

[1]为了持续跟踪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国际上主要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情况,深入研究分析推动我国信息化取得更大、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方法、重点和路径,缩小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数字鸿沟,本文主要依据“数字化发展阶段评估”、修订版“NRI指数”、“IPB指数”开展国际对比研究。

一数字化发展阶段及其对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世界经济论坛《2012年全球信息技术报告》(The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port 2012)中称,ICT技术的应用范围比先前人们所预想的还要广泛:和使用电力的人数相比,有更多的人使用移动电话,并由此产生了全球数据的大爆炸。

随着ICT接入方式的无处不在,政策制定者面临的下一个挑战是,如何保证民众个人、企业和政府能够更好地应用网络和ICT技术。

信息化测度方法

信息化测度方法

信息化测度⽅法⼀国内主要的信息化⽔平测度⽅法 (2)(⼀)主成分分析法 (3)(⼆)多层次分析法 (5)⼀国内主要的信息化⽔平测度⽅法20世纪60年代美国与⽇本等国学者对信息化⽔平的测度理论与⽅法进⾏过研究,为信息化发展的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影响较⼤、应⽤较⼴的有两个分⽀:⼀是从经济学范畴出发的以信息经济为对象的宏观计量,美国经济学家F.马克卢普、M.波特拉等⼈作出了主要的贡献,以波特拉创⽴的⽅法最为著名;⼆是从衡量社会的信息流量的信息能⼒等来反映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主要依据某些综合的社会统计数字构造测度模型,这种⽅法以⽇本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模型为代表。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我国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对信息化理论和信息化发展⽔平测度理论与⽅法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刚刚开始。

国务院信息化⼯作领导⼩组在1997年全国信息化⼯作会议上,提出了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活各个⽅⾯应⽤信息技术,深⼊开发、⼴泛利⽤信息资源,加速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同时,根据上述定义,确定了信息化体系框架,包括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络、信息技术应⽤、信息技术与产业、信息化⼈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等6个⽅⾯。

在此基础上,2001年7⽉我国公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案》,设计提出了20项信息化⽔平测度指标。

《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案》的公布,标志着我国对信息化⽔平测度与⽅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成熟的研究成果。

(⼀)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多个变量化为少数综合变量的⼀种多元统计⽅法,是进⾏综合评价和多元变量分析的有效⼯具。

它将原始指标体系转化、归类为少数⼏个综合指标。

能反映系统信息量最⼤的综合指标为第⼀主成分,其次是第⼆主成分。

主成分的个数⼀般按所需反映全部信息量的百分⽐来决定,以消除⼤量关联性指标对评价效果的影响。

其主要成分指标不仅包括原始指标体系的绝⼤部分信息,⽽且彼此互不相关。

比较我国及国外流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差异

比较我国及国外流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差异

比较我国及国外流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差异,分析我国流通信息化所处的阶段及发展方向。

答:我国零售业的信息化现状正面临着信息化水平低、投入小以及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等主要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零售业的信息化管理意识薄弱、缺乏内在动力以及资金缺乏等因素造成的。

参照沃尔玛全球采购成功实施信息化以推进沃尔玛零售帝国膨胀的经验,我国的零售业可以从中得到很大的启示。

1.解决实际、追求实效的信息化方针。

在具体的信息系统设计方面,我国零售企业应该借鉴沃尔玛务实、追求实效的原则,抓住信息化的核心功能和主要环节,将有限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

目前我国零售企业在管理水平、企业规模、供应链管理和信息管理方面与国际巨头都存在着较大差距。

如何正确地利用自身的优势,实施正确的信息化战略,不断确立企业竞争优势,将是我国零售企业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

沃尔玛全球采购中心的信息化发展历程给我国零售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2.加快解决体制格局,对零售业实行“三跨”重组与业务流程再造。

优化配置、壮大规模、以规模性整合达到规模性营销,是我国零售业应对跨国零售巨头挑战的根本出路之所在。

3.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企业。

众所周知,电子商务正随着国际互联网络的延伸在世界范围内向纵深拓展,其扩展的速度是惊人的!在世界电子商务浪潮的推动下我国电子商务也得到了快速增长。

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正式成立,架起了国内外电子商务发展的桥梁,加快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

4.建立专门的信息化队伍。

我国很多零售企业自身的信息化队伍不强,缺乏专业的信息化人才,所以造成领导拍脑袋的信息化决策大量存在。

这很容易使企业陷入信息化方向上的错误,不仅浪费了资源,又不能达到信息化的整体提升。

若能建立自身的信息化队伍,专门对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进行战略设计和具体策略安排,就能解决信息化盲目建设的问题。

5.以物流信息化为主导对我国零售业进行标准整合。

最新-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比较浅析 精品

最新-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比较浅析 精品

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比较浅析论文关键词测量方法;比较研究,信息化指数论文摘要国内外有关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模型或方法很多,本文仅对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信息化指数法和我国信息化测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信息技术及产业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促使生产力现代化,使生产生活方式、思维行为方式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根本性变革而最终导致社会信息化。

社会信息化已成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从整体上引导着世界潮流。

信息化程度已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及其信息技术应用环境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向信息社会迈进的程度、把握潜在的市场机会和制定进一步的发展战略。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模型或方法有二三十种。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信息化指数法、国际电联指标体系法、国际数据公司法、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信息化综合指数法和企业信息评价法。

下面仅对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信息化指数法和我国信息化测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1马克卢普法马克卢普法是从信息产业的角度开展研究的。

他于1962年出版的《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第三章生产知识产业及其职业中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

他认为,知识产业是一类或者为自己所消费,或者为他人所用而生产知识、提供信息服务或生产信息产品的机构—厂商、单位、组织和部门或其中的班组,有时可能是个人和家庭。

他将知识分为世俗知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艺术知识和没有文字的知识。

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范围大到几乎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这种几乎无所不包的知识产业主要由5个分支30个产业构成,包括教育、科学研究、信息设备、通信媒体、信息服务5大类,相应地分为教师、科学家、计算机工程师、演员、律师5大知识职业。

马克卢普法主要是从宏观上测算信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信息部门就业人数的比例以及信息部门的收入占国民总收人的比重大小来间接描述信息资源的作用与贡献。

国内外宏观信息化测度的发展历程及比较研究

国内外宏观信息化测度的发展历程及比较研究

国内外宏观信息化测度的发展历程及比较研究
陈建龙;胡磊;于嘉
【期刊名称】《情报科学》
【年(卷),期】2008()9
【摘要】信息化测度是客观、科学地反映和评估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其测度结果对国家、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探讨了国内外信息化测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与方法,从八个方面对国内外信息化测度进行了比较,以期望对我国信息化测度有所启示。

【总页数】5页(P1432-1436)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社会;测度理论;测度方法;信息化指标体系
【作者】陈建龙;胡磊;于嘉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
【相关文献】
1.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理论研究比较 [J], 刘文云;葛敬民
2.国内外对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研究 [J], 何伟
3.信息宏观测度的研究(下)——兼80年代我国信息化水平的综合评估 [J], 卢泰宏;吴伟萍
4.透视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理论趋势 [J], 陈小磊;郑建明;万里鹏
5.国内外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体系比较研究 [J], 刘文云;李勇;孙玉伟;耿庆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测量方法;比较研究,信息化指数论文摘要:国内外有关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模型或方法很多,本文仅对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信息化指数法和我国信息化测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信息技术及产业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促使生产力现代化,使生产生活方式、思维行为方式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根本性变革而最终导致社会信息化。

社会信息化已成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从整体上引导着世界潮流。

信息化程度已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及其信息技术应用环境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有利于更好地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向信息社会迈进的程度、把握潜在的市场机会和制定进一步的发展战略。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模型或方法有二三十种。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信息化指数法、国际电联指标体系法、国际数据公司法、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信息化综合指数法和企业信息评价法。

下面仅对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信息化指数法和我国信息化测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1马克卢普法马克卢普法是从信息产业的角度开展研究的。

他于1962年出版的《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第三章“生产知识产业及其职业”中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

他认为,知识产业是一类或者为自己所消费,或者为他人所用而生产知识、提供信息服务或生产信息产品的机构―厂商、单位、组织和部门或其中的班组,有时可能是个人和家庭。

他将知识分为世俗知识、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艺术知识和没有文字的知识。

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范围大到几乎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这种“几乎无所不包”的知识产业主要由5个分支30个产业构成,包括教育、科学研究、信息设备、通信媒体、信息服务5大类,相应地分为教师、科学家、计算机工程师、演员、律师5大知识职业。

马克卢普法主要是从宏观上测算信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信息部门就业人数的比例以及信息部门的收入占国民总收人的比重大小来间接描述信息资源的作用与贡献。

马克卢普在书中主要考察了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研究了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结构比例问题,精辟地分析了知识生产与分配的经济机制,提出了一套测算信息经济规模的理论与方法。

马克卢普计算公式为:GNP.C+I+G+ (X-M)。

其中,GNP表示独立的商品化信息部门的GNP值;C表示消费者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量;I表示企业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消耗量;G表示政府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量;X表示产品和服务的国外销售量;M表示产品和服务从国外的购买量。

马克卢普选择1956年和1958年为测度基准年,通过对美国1958年国民生产总值的调整测度得出:1958年美国知识生产总值为1 364.36亿美元,大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8.5%。

通过计算,马克卢普得出知识产业各分支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从高至低依次为:教育、通信媒介、信息服务、研究与发展和信息设备。

可以认为,知识产业中各分支之间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大小的排序,对于分析国家经济发展与投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卢普法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两方面:①知识产业的概念过于宽泛,例如.马克卢普将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也列人了知识产业的范围;②将许多未被列人常规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内的社会活动或准职业列入其核算范畴。

2波拉特法波拉特法又称经济结构法。

继马克卢普等人之后对信息产业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研究的集大成者是美国的马克?波拉特(M. U. Porat )。

波拉特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就开始潜心研究信息经济,他以马克卢普的理论为基础,吸收了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的思想,发展了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将范围扩展到全社会所有的信息活动,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信息与信息活动分离出来构成独立的信息产业,进一步对美国信息产业进行了定量测算,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1977年,美国商务部出版了马克?波拉特的研究报告《信息经济》,波拉特在报告中系统地提出了一套关于信息经济分析的概念框架,对美国经济,特别是1967年的信息业的产值和劳动力进行了测算。

马克?波拉特的工作为定量研究信息及其相关活动提供了一整套可操作的方法,影响着世界各国和地区信息产业的研究,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日本、委内瑞拉、欧洲共同体和我国都采用了波拉特的方法对信息经济进行了各自的测算,用数量化的图景向人们展示了信息在当今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波拉特法从理论上解决了3个问题:一是将社会的基本产业结构从克拉克的三分法发展为四分法: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

他把服务业一分为二,将其中的信息服务业分化独立出来,现实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得到了理论上的反映。

二是创造了二级信息部门这一概念。

例如,波拉特把从事信息活动的部门分成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

一级信息部门指直接向市场上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部门,二级信息部门指只把信息服务提供给内部消费,而不进人市场的部门。

由此测算出,1967年美国信息经济产值约占GNP的46%,信息部门就业者的收入占国民收人的53%以上。

三是波拉特对信息行业和职业划分上存在的和非信息行业、职业混合在一起的复杂情况,采用了具体分析典型调查、确定百分比的方法来解决,也是一个创造。

波拉特发展了马克卢普的思想,成功地利用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统计数据对信息产业的结构和经济规模作出了更为精确的描述,因而对信息产业经济研究具有重大的贡献。

但是,用波拉特法测度信息化水平也有明显不足。

它基本是从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来衡量的,而对社会生活、公用公益事业的促进方面则反映得很弱。

一是信息产业中的传统部分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甚大。

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的重要时代特征在该指标体系中未能很好地得以体现。

二是由于各国或地区的统计方法制度、产业分类标准等存在较大差距,不得不进行估算,因此造成计算结果的较大偏差。

用波拉特法的测度值大致表示“经济信息化”程度,并不能全面准确地描述社会信息化水平。

3信息化指数法信息化指数法又称为信息化模型,是1965年由日本经济学家小松峙清介首次提出。

这一方法问世以后,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也备受各国的青睐。

信息化指数包括一套指标体系,主要是从邮电、广播、电视新闻等行业中选取,由信息量(Q)、信息装备率(E)、通信主体水平(P)、信息指数(U) 4个主要因素构成,具体又分解为11个小的变量。

分指标结构见图1。

由于上述分指标是不同质的量,无法进行比较,首先需要将这些指标与某一基准年相比换算成指数,然后才能求得反映社会经济信息化程度的总指标(即信息化指数)。

信息化指数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步算术平均法和二步算术平均法。

一步算术平均法假设11个分指标对最终的信息化指数的贡献是等价的,即各指标(变量)的权重相同(为1/11)。

首先将基年各项指标定为100,然后分别用测算年度的同类指标值除以基年指标值,求得侧算年度的各项指标值的指数,再将各项指标值的指数相加除以项数,即得最终的信息化指数。

二步算术平均法假设4个因子以及每一组的组内变量对最终信息化指数的贡献是等价的,但分属不同组的变量对最终信息化指数的贡献则不等价。

该法测算年度各项指标值指数计算方法与一步算术平均法相同,然后分别计算出Q, E. P, U这4个组的指数的算术平均值,即对每一组的变量指数值求算术平均值,最后将4个组的指数平均值相加除以4,即得到最终的信息化指数。

与波拉特法相比较,信息化指数法确实弥补了对社会生活信息化方面统计太弱的缺陷,而且数据容易收集,统计方便,计算简单,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和对比性,实用性强。

同时,这种方法将社会信息化发展进程的相对阶段和相对差距用量化的方式反映出来,不仅能间接反映信息及其相关要素的作用和地位,而且还可以对社会经济信息化程度作出趋势预测。

人们利用该模型可以测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纵向历史进程,以及横向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信息化程度的差别。

但这种方法的问题和不足也比较明显,对在国民经济中信息化的作用又反映太弱,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明显感到对整个体系概括得不全。

主要表现在:第一,信息化指数仅从邮电、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有限的几个方面选取试图描述信息化的指标,其结果只能反映这几个方面的信息环境状态,而其他一些重要的因素(如信息需求与利用程度、规模)在模型中未能体现出来。

同时,缺少现代通信设备和其他信息产业变化情况的指标,忽视计算机和网络在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中的重要性。

也没有反映人均生产方面的指标,因而没有准确反映信息产业发展状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

第二,用算术平均法求信息化指数,未能按实际情况区分出不同变量的权重,难以确定真实的信息化进程,和事物本身各因素的重要程度不同是不相适应的。

第三,该模型过于简单、不全面,有些重要的信息活动指标未能体现和包括;算术平均得出的测度结果没有区分不同参数或不同因子的贡献大小,掩盖了实质上的差异;同时其结果是在确定了某一基准点前提下的相对比较值,只有相对意义,无绝对意义。

4国内学者对信息化测度研究国家统计信息中心受原国家信息化办公室的委托,按照信息化指数法的思路,综合了波拉特法和指数法的优点,结合我国国情,对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指标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筛选。

分别按国家确定的信息化6要素(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将每个要素都分解为2一5项具体指标,共计21项指标(见表1)。

这些指标的数据绝大部分都可从国家、地方和有关行业统计年鉴中查到,算法较简单,具有可操作性。

可以从定量角度掌握同一地区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化程度或差距,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应用广泛。

利用这种方法也有不足之处,信息化测度指标设置过多,而且有的指标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容易造成相同因素在计算中占有过大份额,从而评价结果有失合理性;另外,权数采用德尔菲法仍然存在主观人为因素,有的指标目前尚没有相应数据,要做特别调查,不便于各地区动态测度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只重视对信息化现状水平的测度,而不重视对信息化质量和潜力的评估,其测算出来的信息化规模或信息化指数并不能真正反映信息化发展与建设的全貌。

5结束语无论马克卢普法、波拉特法、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还是国内学者提出的各种测度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方法,实际上都是在构建一种能够全面、准确反映社会信息化概念的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

由于多指标体系中指标间往往会产生严重的信息重叠或叫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会造成统计的不准确,可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