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八年级《运动的快慢》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 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能够通过比较时间、路程和速度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3.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教学难点:1. 速度公式的应用。
2. 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计时器、测量工具、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如自行车、汽车、飞机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判断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介绍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 ÷ 时间。
3. 举例说明如何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4. 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速度保持不变,运动方向为直线的运动。
5. 讲解如何判断物体运动快慢:a. 在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的长短。
b. 在相同路程内,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c. 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速度。
2. 引导学生利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并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解答有关速度、路程和时间的问题。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 强调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能够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实验和课堂讨论。
通过课堂练习,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加强对匀速直线运动的理解和应用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案、教学设计
结合实验结果,讲解速度的定义、公式及其单位。通过例题解析,引导学生掌握速度公式的运用,特别是变形公式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方法引导,培养能力
运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影响物体运动快慢的因素。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5.合作学习,交流分享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路和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通过生活实例,如自行车、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的速度描述,让学生初步感受速度的概念。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位移、时间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介绍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3.讲解速度的公式:v = Δx / Δt,并解释各符号的意义。
6.梯度练习,巩固提高
设计分层练习,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练习的反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7.情感教育,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平均速度描述的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运动快慢,瞬时速度描述的是物体在某一瞬间的运动快慢。如运动员的瞬时速度可以通过高速摄像机拍摄得到,而平均速度可以通过全程位移除以总时间计算得出。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应用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
2.主题:讨论主题为“如何运用速度知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3.过程:各小组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4.分享: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学生可提问、补充,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系统地讲解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速度的概念:介绍速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计算公式: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使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介绍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等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速度知识进行比较。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第17页的练习题1、2、3。
-设计一道与速度相关的应用题,要求结合实际情境,并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和答案。
2.实践作业:
-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如:行人、车辆等,尝试用速度知识进行描述和比较。
-与同学合作,进行一次小型的速度实验,如:测量并比较不同学生短跑的速度,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给予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提高计算和实际操作能力。
4.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注重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物理知识,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注重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在八年级物理上册中,学生将学习《运动的快慢》这一节内容。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同时也是运动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将掌握速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并能够运用速度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掌握速度的公式和单位。
3、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两张同样距离的运动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两幅图片中哪个物体运动得更快。
从而引出速度的概念。
2、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15分钟)教师讲解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并让学生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速度的公式和单位(20分钟)教师讲解速度的公式和单位,并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如何使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4、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30分钟)教师出示多个与速度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百米赛跑、汽车行驶等,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这些问题。
5、实验探究(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量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速度,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回顾速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以及如何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同时,教师还将采用案例分析、实验探究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五、课后作业与评价1、课后作业:完成与速度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验报告。
2、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反思与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师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步骤进行调整,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课后,教师应对本节课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经验和参考。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运动的快慢》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案本篇教案是针对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运动的快慢》的教学设计。
本章主要介绍了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并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速度和加速度对运动的影响,以及如何描述和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 了解速度和加速度对运动的影响。
3. 熟练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 了解如何描述和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
5.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1. 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如何描述和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难点1. 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如何描述和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归纳法、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有关运动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运动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描述运动状态?引入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介绍本次课的学习目标。
2. 概念讲解(1) 位移: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从起点到终点所移动的距离和方向的变化。
(2)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又称为路程,用$v$表示,单位是米/秒($m/s$)。
(3) 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用$a$表示,单位是米/秒$^2$。
(4)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路程相等,速度不变。
(5) 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路程不等,速度变化。
3. 计算方法讲解(1) 速度的计算公式:$v=\dfrac{s}{t}$。
(2)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a=\dfrac{v_2-v_1}{t}$。
(3) 位移的计算公式:$s=s_2-s_1$。
4.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如,通过测量小车在不同时间内的速度,计算出其加速度;通过比较不同物体在同一高度下落的时间,了解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实验探究型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实验探究型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快慢这一物理概念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实际运动快慢的感知1.3 教学活动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如时间相同比较路程,路程相同比较时间等。
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运动快慢的实例,如百米赛跑、自行车比赛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第二章:实验探究2.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实验目的: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实验原理:物体运动快慢与所用时间成反比。
2.3 教学活动设计实验: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并记录数据。
数据处理: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并得出结论。
第三章:比较运动的快慢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用相间比较路程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比较运动的快慢的方法:时间相同比较路程,路程相同比较时间。
实际运动快慢的感知: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不同运动的快慢。
3.3 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收集不同运动的快慢数据,如跑步、骑车、步行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数据,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第四章:速度的计算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路程÷时间。
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3 教学活动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运用速度公式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本章所学内容,巩固运动快慢、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初中初二物理下册《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速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类比、归纳等方法,分析物体的运动快慢,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等工具进行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4.能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物体的速度,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4.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四、Biblioteka 学内容与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阶段,我将通过一个简单的互动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们站成两排,进行一场“快速反应”比赛,通过比较两排学生完成任务的快慢来引出速度的概念。随后,我会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科学地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让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以此为契机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2.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3.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勇于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5.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运动速度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提倡绿色出行。
4.实践操作的重视
案例中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运用秒表、刻度尺等工具进行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培养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亲身参与实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速度知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5.全面评价与鼓励性反馈
在本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实践操作、团队合作等方面。同时,给予学生鼓励性的反馈,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学设计: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运动的快慢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会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2).知道速度的单位并会进行换算(3).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并会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学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三、教学分析通过视频展示不同物体运动快慢不同引入新课,以纸锥实验切身体验,感知速度为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进入知识技能的学习。
以纸片速度的实际测量深化速度的理解,以常见物体速度比较及生活、物理、社会的介绍,拓宽知识,以例题达到学习巩固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一、从生活出发,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百米赛跑运动员的比赛情况。
师:它们运动的快慢相同吗?生:不同。
有些运动得快,有些运动得慢。
师:你是如何知道的?你是如何比较的?学生可能不会说得很准确。
这时引入新课,我们来研究一下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师:再次观看PPT 图片让学生分组讨论裁判员和观众是如何判断谁快谁慢。
教师启发学生思维: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
也就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跑得越快;所以时间越长,跑得越慢。
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
也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
通过路程越长,跑得越快;通过路程越短,跑得越慢。
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
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工作:
1.概括知识点: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如速度的定义、速度的计算公式、影响物体运动快慢的因素等。
2.强调重点和难点: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强调,确保学生掌握关键知识。
3.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体育等领域,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础性的题目,如计算题、填空题等,巩固学生对速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2.实践作业:布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如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二)问题导向
教学中,我将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1.提出引导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关键知识点,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2.组织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3.设计问题链:将问题进行层次化设计,形成问题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达到理解物理知识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我将充分利用这一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某一问题或实验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2.小组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3.小组汇报:鼓励各小组将讨论或实验成果进行汇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中物理运动快慢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体验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能够用语言、图形等方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 使学生掌握速度的概念,理解速度的意义,能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并能正确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
4.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1. 物体运动的快慢2.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3. 匀速直线运动【教学重点】1. 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描述方法。
2.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3.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1. 速度的理解和计算。
2. 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分析法、实验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实例,如:汽车、自行车、跑步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用路程和时间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 讲解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公式为v=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3. 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保持不变,且运动方向为直线的运动。
4. 引导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练习。
三、实验环节(15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测量自己走路的速度。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交流实验过程中的发现。
四、巩固提高(10分钟)1. 出示一些有关物体运动的快慢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 学生互相讨论,分析解答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 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比较方法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实验观察、问题驱动等方法,让学生掌握了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XXX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3.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教学内容由“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两部分内容组成,重点介绍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的定义首次提出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速度公式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速度单位也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组合单位,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利用速度公式解题是学生第一次应用物理公式解题,应注意规范化的解题惯。
会商物体的活动时,活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
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生疏,但在小学的数学中学生惯于用长度透露表现速度,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体验分析在活动路程不异的时候,通过比较活动工夫来判断物体活动的快慢;在活动工夫不异的时候,通过比较活动的路程来比较活动的快慢;在活动工夫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通过比较单位工夫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活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
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活动和变速直线活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速度的有关计算。
三、教学策略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体验分析在活动路程不异的时候,通过比较活动工夫来判断物体活动的快慢;在活动工夫不异的时候,比较活动的路程来比较活动的快慢;在活动工夫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工夫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活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
初二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
初二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教案名称:初二物理运动的快慢教学内容: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1. 理解运动速度与快慢的关系;2. 能够运用速度的概念进行解题;3. 能够利用实验方法测量物体的速度。
教学重点:1. 运动速度与快慢的关系;2. 利用实验方法测量物体的速度。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计时器、尺子、小球等;2. 学生准备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教师通过举例子让学生感受运动的快慢,引导学生思考运动的快慢与速度的关系。
Step 2 学习概念教师给出速度的定义,解释速度与快慢之间的关系,并与学生互动讨论,澄清学生对速度的理解。
Step 3 实验探究教师设计实验,向学生展示如何利用实验方法测量物体的速度。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Step 4 实验结果分析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数据,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讨论实验现象和计算结果是否一致。
引导学生理解运动速度与快慢的关系。
Step 5 拓展应用教师提供一些运动场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运动的快慢,并运用速度的概念进行解题。
Step 6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速度与快慢的关系,并提醒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更多与速度相关的知识,如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2. 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等工具,拍摄运动的视频,通过对视频分析,测量运动的速度。
评估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数据记录和解题能力进行评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实验探究型教案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实验探究型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运动的快慢这一物理概念。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将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1.2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运动的快慢,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速度的定义2.1 教学内容本章将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速度的定义。
学生将使用尺子和秒表进行实验,测量物体的运动距离和时间,从而计算出速度。
2.2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运动距离和时间,计算速度。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探讨速度的定义。
教师讲解:教师总结速度的定义,并进行讲解。
2.3 教学评估学生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速度定义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比较运动的快慢3.1 教学内容本章将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快慢。
学生将使用尺子和秒表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运动距离和时间,并比较它们的速度。
3.2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运动距离和时间,比较速度。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
教师讲解:教师总结比较运动的快慢的方法,并进行讲解。
3.3 教学评估学生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比较运动的快慢的方法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时间和路程的关系4.1 教学内容本章将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学生将使用尺子和秒表进行实验,测量不同距离和时间的物体运动,并分析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4.2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距离和时间的物体运动,分析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小组讨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师讲解:教师总结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并进行讲解。
4.3 教学评估学生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八年级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
八年级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八年级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度状态。
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测量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引入师: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学生回答:(1)比一比,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
(2)比一比,用相同的距离,看谁跑得远。
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
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的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一)速度1、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用来表示什么?(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2、速度的概念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v=s/t速度=路程/时间)4、速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1”表示。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1”表示。
师边讲解边板书两速度公式之间的换算关系。
1m/s=3.6km/h1km/h=(1/3.6)m/s5、课堂巩固练习(写出换算过程)54km/h=m/s15m/s=km/h720km/h=m/s0.6m/s=km/h三、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学生阅读课本P25例一,观察计算方法与小学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板书解题过程,强调计算格式。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第3节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运动会上,短跑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着。
在比赛过程中,观众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的?运动员跑完全程后,裁判员又是怎样计算成绩的?观众与栽判员所用的方法一样吗?你认为应该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在交通运输中单位的组合:路程s 单位是千米(km );时间单位是小时(h );速度v 的单位是:千米/时(km/h )(5)路程与时间的计算根据v =st 可以得出路程与时间的计算公式:路程s=vt 时间 t =sv4. 与运动有关的交通标志 (1)速度表可以直接显示出车辆的运动速度。
下图中的汽车速度表,它上面的单位是km/h ,当指针指在哪个位置时,说明此时的速度是多少km/h 。
如图所示,汽车的速度是80 km/h 。
“136018”是指这辆车总共通过的路程为136018km 。
汽车速度表 高铁速度指示屏 (2)限速标志与里程标记甲 乙在不同的道路或不同的路段,有很多限速的标志牌。
如图甲所示为限速标志,限速标志牌的单位是km/h ,表示机动车在该道路上行驶,速度不得超过60km/h 。
图乙是公路上的里程标记牌,表示从此标志牌到北海的路程为24km 。
6. 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利用ppt 展示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 速度 (m·s -1) 物体 速度 (m·s -1) 蜗牛约1.5×10-3上海磁 悬浮列车可达120学习新课二、匀速直线运动1. 机械运动的分类【出示图片并提问】在一段平直轨道上高铁的运动与过山车的运动有什么不同?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总结】①物体做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②在直线运动中,按速度是否变化,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 匀速直线运动【提出问题】下图记录了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图甲中的汽车在平稳行驶的过程中,各段时间内的速度有什么特点?图乙中的汽车从静止开始前进,在各段时间内的速度有什么特点?【分析并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甲中的小汽车做直线运动时,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它的速度是不变的。
初中物理八年级《运动的快慢》优秀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还是变速直线运动运动状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感受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探究,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速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组织、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启发引导学生逐步建立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施小车、电子表、刻度尺、斜面、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引入11.结合课本的想想议议,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运动的快慢:a.刘翔在110米跨栏比赛;b.公路上汽车和自行车、摩托车的运动;c.三个小朋友做游戏,一个发号,在相同时间内所跑的距离不同。
2.教师:你们在观看短片时,目光紧紧地盯着最前面的人或车,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他们跑得最快。
教师:那怎样来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一问题。
(板书课题:运动的快慢)引入2让一个学生上台,在讲台上放两个长度相同但倾斜程度不同的斜面,同时把两个相同的小车从两斜面上从静止释放,提醒观察两小车的运动情况。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1.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讨论引入[1]中短片里刘翔、汽车、小朋友的运动情况,并说出他们跑得快的依据。
观看动画比比谁快,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得出:[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板书)a .在运动路程相等的条件下,运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b .在运动时间相等的条件下,运动路程长的运动得快。
以上用到了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2.在学生思索过程中展示材料:2005年6月15日牙买加短跑选手以9秒77刷新了100米世界纪录;2004年6月8日埃塞俄比亚田径选手贝克勒在国际田联金鞋超级大奖赛中,以26分20秒31创造了新的男子10000米世界纪录。
八年级物理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知道速度的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用速度公式v=s/t及其变形式进行简单计算【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及平均速度的含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合作互动探究新知(一)比较物体【播放视频】我国“和谐号”高速列车疾驶时呼啸而过的短片及中学生运动会上运动员奔跑时的短片,结束后屏幕定格为两短片中的截图各一幅。
【比较异同】列车的运动和中学生的运动相比,有什么不同?【设疑】运动的物体,有的运动的快,有的运动的慢,在物理学中,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板书】§1-2运动的快慢(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感知运动的物体有快有慢,为新课引入做好铺垫)【播放视频】刘翔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m栏比赛视频,视频结束后屏幕再现比赛中某时刻的图片2幅,观看视频,进行比较:高速列车疾驶时运动的快,运动员在奔跑时,要比列车慢的很多运动快慢的方法反馈练习1 (二)速度【想想议议】1.刘翔和其他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谁跑的快?你们小组是根据什么方法来比较的呢?2.如果你是终点裁判员,将如何判断谁跑的快?你们又是根据什么方法比较的呢?(设计意图:通过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归纳出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板书】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时间比较路程2.相同路程比较时间【反馈练习】1.森林运动会中龟兔赛跑。
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跑得快。
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觉,“裁判员”通过比较,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跑得快。
【过渡】由以上实例分析可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必须考虑路程和时间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还是变速直线运动运动状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养成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感受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探究,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速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组织、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启发引导学生逐步建立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施
小车、电子表、刻度尺、斜面、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1
1.结合课本的想想议议,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运动的快慢:
a.刘翔在110米跨栏比赛;
b.公路上汽车和自行车、摩托车的运动;
c.三个小朋友做游戏,一个发号,在相同时间内所跑的距离不同。
2.教师:你们在观看短片时,目光紧紧地盯着最前面的人或车,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他们跑得最快。
教师:那怎样来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一问题。
(板书课题:运动
的快慢)
引入2
让一个学生上台,在讲台上放两个长度相同但倾斜程度不同的斜面,同时把两个相同的小车从两斜面上从静止释放,提醒观察两小车的运动情况。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讨论引入[1]中短片里刘翔、汽车、小朋友的运动情况,并说出他们跑得快的依据。
观看动画比比谁快,组织学生讨论总结得出: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板书)
a .在运动路程相等的条件下,运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b .在运动时间相等的条件下,运动路程长的运动得快。
以上用到了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2.在学生思索过程中展示材料:
2005年6月15日牙买加短跑选手以9秒77刷新了100米世界纪录;
2004年6月8日埃塞俄比亚田径选手贝克勒在国际田联金鞋超级大奖赛中,以26分20秒31创造了新的男子10000米世界纪录。
问:百米短跑冠军同万米长跑冠军,他们之间的快慢我们能判断吗?
3.学生讨论提出方法,总结得出比较快慢的另一种方法——比值法。
[2]速度(v ):(板书)
a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b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c .公式表达:t
s =ν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s ——路程——米(米)
t ——时间——秒(s )
ν——速度——米每秒(m/s )
4.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材31页“小资料”)
5.学生反馈: 计算:
(1)在第25届奥运会上,我国选手杨文意以24.79s 的成绩摘取了50米自由泳金牌,并打破她本人保持的世界纪录,她游泳的速度是多少? 解:利用公式t
s v =,可算出速度为: v = t s = s
m 2550 = 2m/s 答:她游泳的速度为2m/s 。
引导学生分析书上第32页例题。
6.教师:让学生思考测出一个物体的速度有哪些方法?学生发挥想象,大胆提出方法。
(教师把学生的方法列在黑板上)让学生上台演示利用t
s =
ν来测速度的实验。
(利用电子表、刻度尺、斜面、小车)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
[3]测物体速度的方法: a .利用t s =ν测出s 和t 可得 b .速度仪
展示汽车的速度表。
7.展示“频闪照片”(教材第32页)
教师:根据照片记录的位置,哪个物体的运动时间比较长?哪个物体运动速度基本保持不变?哪个物体运动越来越快?
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结论,并举出生活中类似这两个物体运动的例子。
[4]匀速直线运动(板书)
a.定义:物体沿直线做运动快慢不变的运动。
b.速度v 不变,s = vt 得s 与t 成正比。
c.匀速直线运动的s —t 图和v —t 图。
板
书
t /
s t /s
t
匀速直线运动是机械运动中最简单的运动,实际中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很少见的,有时我们可以把汽车行驶、人走路的运动当作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使问题简单化。
在生活中,更多的是另一种运动。
[5]变速直线运动(板书)
a.定义: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v 。
b.平均速度 t s
v
计算v 时,路程s 和时间t 具有对应关系。
三、选择与填空
1.下图是运动物体的s —t 图像,能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 B )
2.一个人骑自行车沿平直的公路行驶,第1s 内通过的路程是2m ,第2 s 内通过的路程是3m ,第3s 内通过的路程是4m ,则( C )
A.前2s 内的平均速度是3 m /s
B.前2 s 内的平均速度是2 m /s
C.3 s 内的平均速度是3 m /s
D.前2 s 内的平均速度是3 m /s
3.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物体所用的时间是乙所用时间的3/2倍,所通过的路程是乙物体的3倍,则甲物体的速度是乙的 2 倍。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所讲的内容,学生反思收获了什么?
知识: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a .在运动路程相等的条件下,运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b .在运动时间相等的条件下,运动路程长的运动得快。
2.速度
a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b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c .公式:t
s =ν 变形式s = vt t =v s 3.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做运动快慢不变的运动(即速度不变)
4.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t
s v = 方法:控制变量法。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本第34页1—5题。
六、板书设计
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a .在运动路程相等的条件下,运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b .在运动时间相等的条件下,运动路程长的运动得快
2. 速度(v ):
a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b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c .公式表达:t
s =ν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s ——路程——米(米) t ——时间——秒(s )
ν——速度——米每秒(m/s )
3.测物体速度的方法:
a .利用t s
=ν测出s 和t 可得
b .速度仪
4. 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物体沿直线做运动快慢不变的运动。
b.速度v 不变,s = vt 得s 与t 成正比。
c.匀速直线运动的s —t 图和v —t 图。
5.变速直线运动
a.定义: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v 。
b.平均速度 t s
v =
计算v 时,路程s 和时间t 具有对应关系。
t
/s
t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