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专业与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一)

合集下载

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思考

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思考

关 于 专 业 建 设 与 课 程 改 革 的 思 考
一、高职教育的任务及特点
2.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及中职教育的区别
本科教育的特点: ● 普通本科高校专业建设公认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科建 设为基础、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专业建设中尤为注重学科的建设 与发展,这和它主要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 标是契合的。它提供的课程在理论的完整性、深刻性、 前瞻性方面要强一些,但在技术应用能力的学习与训练 方面则有明显的不足,其专业是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 业”。
一、高职教育的任务及特点 关 于 专 以服务社为宗旨: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 业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建 2005年10月28日 设 与 具体内容: 课 职业教育要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 程 变增长方式服务。 改 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 革 职业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的 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 思 考
两个注意问题: 要立足于原有的优势,突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只有善于把握优势,才会使自己的事业充满活力,兴旺发达。在高 等职业教育设置专业时,我们应该找准自己的优势、实行重点突破的战 略,积极建设一批与当地主导产业紧密结合的优势专业,形成自己院校 专业建设的“亮点”。 考虑专业特色的时候,要重点考虑自身的优势 专业。
● 对于某一专业的建设,必须首先弄清楚专业培养目标。回答好
“你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否则,一切努力都是徒劳。高等职 业教育的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因此, 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获得的实践技能,培养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质 等都应该为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在专业培养目标中还应该表明本专 业的学生将来能够胜任的岗位;培养目标一经确定,就不要轻易的更 改。

关于学科、专业与课程三大基本建设关系的思考

关于学科、专业与课程三大基本建设关系的思考

关于学科、专业与课程三大基本建设关系的思考[摘要]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建设,这三大基本建设的水平、质量、状态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类型、层次和特色。

其中,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是学校生存的基础,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手段,三者各有侧重,相互联系,协调发展。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建设,这三大基本建设的水平、质量和状态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类型、层次和特色。

因此,对于办学者来说,不论其对学校的类型、层次、特色怎样定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都是其永恒的任务。

本文仅对三者的关系作一简单的剖析。

一、学科、专业与课程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一)学科、专业与课程的概念学科,在英语里称之为“discipline”,该词具有多种含义,包括学科、学术领域、课程、纪律、严格的训练、规范准则、戒律、约束以至熏陶等。

《辞海》中把学科看作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

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教育学等”。

《汉语大词典》把学科解释为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

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社会科学中的历史学、经济学等,或指学校教学的科目,如语言、数学、物理、生物等”。

著名学者丁雅娴在《学科分类研究与应用》一书中,把学科定义为“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上述解释和定义虽然表述略有差异,但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即都把学科看作是一种对知识的分类。

所谓专业,《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称之为课程计划(Program),美国高等学校称之为主修(Major)。

我国《教育大词典》的解释是“中国、苏联等国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

”厦门大学编的《高等教育学》一书把专业解释为“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

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卢晓东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孝戴二位学者认为,专业就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学完所包含的全部课程,就可以形成一定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获得该专业的毕业证书。

关于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

关于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

关于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有许多因素需要考量,包括学校教育观、国家政策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人才培养需求与前沿科技发展等。

首先,学校教育观应匹配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解决关联的教研问题。

学校设计的学科专业,既要针对国家政策及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建设,同时要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促进本校教育特色及质量。

学校应深入研究社会发展变化,精心设置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理念,明晰教学目标,准确识别人才培养模式,为开展全面教育课程提供参考依据。

其次,要从国家政策出发,融入本地背景,满足社会需求。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学生的特点,合理分配办学容量,与本校本科分数线及竞争力相对应,指导学科、专业及课程建设,针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需求,调整学科、专业与课程目标。

结合市场经济条件,促进学科专业及课程建设。

学校应以市场为导向,关注实际需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优化学科、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另外,人才培养功能也是学科、专业及课程建设的重要基础。

学校应明确教学目标及成果,结合现代知识系统构建与培养战略,准确识别师资、设施,深入研究课程的内容,树立学生在技术及素质方面的发展目标,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学校还要注重前沿科技发展,把握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等发展方向。

学校应开展重点创新领域的课程实践,鼓励学生多元发展,尝试创新,提高学习质量与技术水平。

总体而言,学校应多维度考虑学科、专业及课程建设,既吸收国家与市场的思想,又不断创新,深入研究学术体系,构建一整套完善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同时把握时代和市场的发展趋势,调整课程,为做好校企合作、拓展人才培养渠道提供参考。

对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思考(全文)

对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思考(全文)

对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思考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是指不断丰富专业教育资源,持续增强专业教学实力,坚持提高专业培养能力和打造专业育人品牌的过程,专业建设关系到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服务方向的落实。

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在专业结构建设(含专业开发、专业调整、专业方向设置、专业办学制度等)、专业课程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上综合加强。

鉴于以上的思考,笔者就对专业建设谈几点认识。

1.专业结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前提。

目前一些职业学校,增设新专业建设先天不足,改造旧专业后天不壮,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不明显,从而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很大程序是对专业结构的研究不深入,是对开办专业社会调研与论证不充分,社会参与性不够。

笔者认为:1.1社会调研与论证这是一切新专业在增设之前或已设专业进行改革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性的工作。

职业学校的进展依靠专业的生命力,而这些专业是否具有生命力又取决于最充分和科学求实的调研与论证。

社会调研最基本的内容包三个方面:一个是调研市场(GJ、地方经济进展、行业进展状况以及企业用人动向和需求等);二是同类学校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以防盲目和重复设置);三是此专业的生源状况和就业前景(确保该专业设置后“进出口”通畅)。

1.2社会参与。

与地方经济组织和企业保持最大限度的有机联系,并使这些单位成为学校专业建设的组成部分。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由相关行业治理部门、行业协会、企业、职业学校人员等组成),主动联系定期交流听取他们对专业建设意见;了解市场、企业随着形势的进展对人才知识、技能、素养等的需求变化。

1.3客观分析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发挥学校办学经验所形成办学优势、专业优势,将专业设置准确地瞄准社会、市场和企业。

在办学过程中还要通过整合、延伸的途径和方法,优化专业结构,把专业做大、做强、做优。

2.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专业课程建设含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等环节。

2.1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紧密联系。

对我国高等学校专业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对我国高等学校专业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对我国高等学校专业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黄文彬中国人民大学一 专业的涵义几乎所有的专家学者在论述专业时 认为专业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有针对专业从业人员的教育机构 而且最理想的是作为大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所以 专业是社会分工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一种表现形式 就像克拉克 克尔!"#$年在哈佛大学戈德金讲座上演说时所指出的 一千年来 大学的生命是和它周围社会中被认可的专门行业联系在一起的 而且它将继续对新出现的专门行业做出反应我们认为 对专业的理解有广义和特指之分 广义的 专业 是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 特指的 专业 是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等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学活动的基本载体 鉴于专业与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相联系这一特定条件 其形成的依据是 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等一系列的需要 基本任务是对 高深专门知识分门别类地进行教学活动 高深 体现了人才培养活动中知识领域程度的区别 专门 反映了知识领域内在组合上的特点 通常人们所说是特指的 专业 涵义二 专业设置与划分的依据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划分是高校根据科学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而定 可以说 专业设置与划分既是对社会的一种折射 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了教育适应科学技术的程度 受政治 经济 科技 文化 人口 消费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较大 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要求十分细致的工作 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划分主要依据学科发展 社会需要 职业分工和民族特色等因素来进行一 学科发展一个学科能否作为专业来设置和发展 主要取决于学科的成熟水平和学科发展的潜力 !%学科的成熟水平 一般来说 高等学校在考虑专业设置时 成熟度高 基础雄厚的学科比较容易被接受 而成熟度较低 基础薄弱的学科在高等学校中则比较难以支撑起一个良好的专业设置 随着学科发展和分化的速度加快 特别是科技新领域和社会现实需求的极大推动 学科的成熟速度和进入高等学校的速度也在大大加快 专业设置更应对这些做出灵敏的反应&%学科的发展潜力 高等学校在设置专业时 不仅要考虑学科的成熟水平 而且也要考虑学科发展潜力 学科发展潜力越大 设置专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因为这涉及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中学科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往往一些新兴学科的发展潜力较大 譬如 当今的生命科学学科的专业设置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二 社会需要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依据是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 在不同历史时期 社会对高等学校提出的要求是不同的 社会一旦有了需求 必然会推动高等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发生变革 有时甚至是革命性的 因此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调整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是不可避免的 也是应当的需要强调的是 过去专业设置与划分被认为是高等学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在要把这种被动服务的专业设置与划分 变为主动引导社会 这是新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新的生命力 事实上 高等学校作为认识社会 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 社会需要是高等学校存##在的根本 高等学校在引导社会如何发展的同时 自身也被社会塑造 完善 专业设置正是大学和社会间进行双向建构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三)职业分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在高等学校中到底设置哪些专业!是社会职业分工的结果"一般来说!社会职业分工越明确!专业设置与划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越强"伴随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就会带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且社会职业分工就会越来越细!这必然导致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的变化"(四)民族特色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划分会有较大的差别!事实上!不同民族在高等学校专业建设上也会呈现很大的差别!其差别不仅体现在教育内容上!在专业设置上也会有相应的体现!这与国家和民族特性以及文化差异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比如!考察我国和美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时!这种民族特色的差异就很明显"当然!正是因为这一点!不断增强我国高等学校自身特色和国际竞争力是完全可行的"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专业设置与划分实质上并不是某个单项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互相依托'共同发展的一种必然"三 高等学校专业建设需要正确处理的关系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事实证明!高等学校专业建设!不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而且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知识发展需要与社会需要"在某种程度上!知识发展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对专业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专业建设中只有处理好多方面需要的关系!专业才能健康发展"(二)需要与可能"社会对人才的层次'结构'比例的需要是多变的!在专业建设上既要有利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又要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既要考虑实际需要!又要从人'财'物等基本办学条件出发!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根据办学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专业"(三)当前与长远"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建设要有全面和长远的眼光!立足现在!面向未来!从科学发展战略前景着眼!不仅要考虑长远!更要服务于当前!不仅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还要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四)通用与新兴"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应重点发展通用性专业!但也要适应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需要!稳步慎重地发展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专业!逐步健全新兴专业结构"新兴专业发展方向要放在应用和开发上!形成对新技术革命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有突出优势的新兴学科结构"(五)基础与应用"理论科学是应用科学的理论基础!应用科学的发展会给理论科学提出新的要求!促使理论科学进一步发展"理论科学要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作用!必须以应用科学为中介!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应用学科最好建立在现有专业基础上!注意与现有专业的配套!使之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带动和促进现有专业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要加强基础学科!为了提高应用学科的基础理论水平和长远需要!发挥基础学科在发展新学科'开展学科交叉和发展边缘学科中的作用!必须设置部分基础学科专业"四 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是五十年代初期学习前苏联而设置的!应该承认!这种专业设置给当时的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从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专业设置思想!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到教材过分统一*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个性!知识面狭窄!不适应各项建设工作和继续深造的需要!也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专业口径过窄"尽管现在高教界对专业争论的问题很多!意见纷呈!但对专业口径过于狭窄这一点已基本形成了共识"由于高校的专业设置过于强调与职业'行业性质的一致性!使得专业设置越来越细!越来越窄"有资料表明!我国高等学校设置专业数一度达到!'''多个!日本现有的专业有('多个!俄罗斯现有的专业有)'多个"!"")年(月!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专业数量由原来的*'+种降至&+"种!减少了*'%#,"尽管我国高等学校专业数量现在较以前有所减少!但与国外相比还是较多!可见!我国高校专业口径过窄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得知!大部分毕业生知识面窄!工作适应性较差"(二)专业方向'专业层次不明确"同一专业本科'专科的课程设置几乎差不多!没有明确要求各门课程本科'专科学生分别具体掌握到何种程度!区别仅体现在学制和个别科目的学时安排上!专业方向并不明确!专业特色不强"这种没有明确培养方向的专业活动!必然造成专科不专!本科培养要求降低"而且通过学生实习'实践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我们通过三四年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知识贫乏!出现了%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现象"(三)专业结构紊乱"高等学校专业结构紊乱的具体表现是!首先!专业课程设置随意!因人设课现象比较严重"由于高等学校师资不足!能够胜任专业性强的课程的教师较少!再加上各教学单位%闭门造车&!相互交流的少!师资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势必造成%热门专业缺教师&'%冷门专业没生源&的怪现象*其次!在开设的专业课程中!纯理论性的课程较多!而实用性'实践性课程少!具有研究性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更是很少!出现了%高文凭'低水平&现象!更重要的是在大学期间所学到的能迅速运用到实践中的知识太少!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使得%英雄无用武之地&*最后!出现文科'理科互不相容的现象"无论是在必修课还是选修课!能够体现文理科交融!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地拓展学生思维的专业课程并不多见"(四)实践性环节缺乏"目前!文科各专业主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理科各专业的基本情况与文科相类似!主要有$毕业设计'生产实习和中期课程实习或设计!再加上在具体操作上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些专业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都在最后一学期进行!极不合理"五 我国高等学校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针对我国高等学校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使其科学合理!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突破$(一)合理调整专业结构"首先做好专业机构的调整工作!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必须按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规律对现有的专业进行调整'优化!横向拓宽专业口径!纵向拓展专业内涵!对一些细窄'重复和相近的专业进行调整合并!以求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拓宽本科专业的口径!淡化专业意识!既不能丧失专业性特征!但又必须注意把基础宽厚的专业教育和狭隘的专业对口教育分开!打通学科基础相同的专业"(二)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等重大问题"因此!在我国高等学校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始终把握%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原则!尤其是突出基本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对专业内涵进行调整与改造"当然!也要克服各专业之间孤立发展的倾向!孤立高等学校开展校际协作'院系协作!开办一批双本科'双专科的专业!培养出具有多种综合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或让学生跨学科跨年级选课!放开辅修和第二专业!以适应不同学生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和特长"(三)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专业教育的基石!专业的建设必须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相协调!二者不能分别进行"因为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沿用过去的老一套!改革进展缓慢!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陈旧过时!存在重复'脱节问题!缺乏综合性'整体性!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思想观念!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当然!专业建设也不是肤浅地停留在开设几门课程上!它是一项深刻的'有丰富内涵的系统工程"在专业建设上要遵循教育规律'人才培养规律!要为学生提供自我表达'科学技术技能!以及文化选择'批判和适应能力"(四)明确专业培养人才的层次'规格"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需求层次的不断变化!因此必须明确不同层次'规格的人才的培养方向!恰当区分专业各层次的界限!明确各层次的地位'作品!努力形成各自的特色!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不同人才都能够实现其价值"这应该成为当前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点"(五)加强新兴学科专业建设"进行专业建设改革!并不是将现有专业全部推倒!建立一个全新的制度!而是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比如撤销或合并一些范围太窄'过时的专业!增加或扩展一些范围较宽'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从学校原有的学科优势和实际条件出发!扬长避短"高等学校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忌一哄而起!仓促上马!重点办好具有特色的重点专业!保留传统特色!不搞%标准化&!政府不过多干预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凭借%市场定专业'专业看就业&的市场反馈和评估机制来调整'建设和优化专业!当然!我们也并不是单纯地用就业率来决定一个专业的生死存亡"文章来源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竞争与协作关系曾冬梅 陈江波广西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反映一个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是学科建设水平!反映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的标志则是专业建设水平"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分别体现高校的研究职能和人才培养职能!并共同为社会服务"两者虽然各有其特定的内涵!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学科'专业建设系统中!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既表现为相互竞争又表现为相互协作的关系!并通过它们之间的竞争和协作而形成相互转化!推动学科'专业建设系统的演化和发展"一 竞争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个体性的凸显一个系统与其他独立系统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们具有不同的组织功能'结构和特征!也就是该系统独特的个体性"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作为高校的两项基本工作!是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个体!两者各有侧重!又相对分离'各自开展(表!)"(一)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目的和目标的不同作为学术活动的平台!学科的形成和发展遵循的是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其核心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并把这种知识系统化'理论化"因此!学科建设是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采取若干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提高学科水平"其目标是取得一批一流的科研成果和建设成若干博士'硕士学位点!取得高水平的学科研究成果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科人才"而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学活动平台!专业的形成和发展所遵循的是!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需要这一规律!其核心是通过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因此!专业建设是依据社会分工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类高级专业人才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目标是制定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建成一批精品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精品教材!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本科高教专门人才"表! 学科建设 专业建设的区别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目的拥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培育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本科类高级专门人才目标拥有一流的科研成果'进行博士'硕士学位点建设精品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名师建设'精品教材建设'制定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学术梯队建设'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建设'科研项目'学术方向建设'学科管理制度建设'学科课程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专业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建设'专业课程开发'专业教材建设'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制订(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的不同从学科建设的构成看!一般认为大学的学科构成要素包括稳定的学术队伍!适用的学科实验室与学科研究基地!明确学科前沿的研究方向!形成若干学科管理制度和学科课程等"因此!高校的学科建设主要内容应包括学术梯队建设!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实验室'研究基地建设!确定研究方向!争取研究项目!形成科学'合理的学科管理制度等"而从专业的构成来看!主要由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即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条件等构成"其中培养目标对整个专业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专业建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设计"因此!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的内容应当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专业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建设'专业课程开发'专业教材建设等专业教学条件的建设"(三)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存在个体的竞争由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各有侧重!而高校教育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内又是有限的"因而在实践操作中!使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两者之间存在不适当竞争!尤其是在目前我国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中优质资源的有机整合程度普遍较低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一方面每一院系专业既有自己独立的教师队伍'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验实践基地!每一学科又有自己独立的学术梯队'科研设备'图书资料!在各专业'学科之间'学科与专业之间条块分隔!泾渭分明!因而校内教育资源重复建设!难以共享*另一方面!各院系间的合作较少!难以形成跨学科的研究群体!要想实现学生跨院(系)选课'课程优设'教学内容优选就比较困难"这就使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存在非良性的竞争强'科研资源与教学资源的利用存在不协调现象"二 协作 学科 专业建设系统的内在发展的必然要求与竞争相反!协作表现为事物'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合作性'集体性的状态和趋势"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尽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各有侧重!相对分离!但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知识与资源整合的联系来看!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协同共生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共生体(图!)$图!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协作关系图(一)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学科构成要素中的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其中学术梯队建设可培养大批学术水平高和教学水平高的学科领军团队!促进了一批教学名师和学术骨干的成长!优化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提高课程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学科建设中的科学研究是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进的基础"从人类的认识活动来看!只有进行科学研究!把社会实践经验总结成理论体系!才有可能进行各专业的教学"因此!学科的方向建设'科学研究!探索了特定科学领域的新知识!是专业建设中课程开发'教材建设的基础"同时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基本理念!掌握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高水平实验室建设与研究基地建设!可为学生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不但可改善相关专业和相关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而且本科生通过进入学科实验室做实验'参与试验研究!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科建设中的学术氛围可以带动学校的教风和学风建设!塑造大学精神!为专业建设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探索研究的环境"(二)专业建设促进了学科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促进相关学科学术梯队的建设"专业建设中硬性要求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这就需要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提高专业课程的师资队伍水平!培育一批科研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名师!从而促进相关学科学术梯队的建设"&%课程建设可促进科学研究的开展和水平的提高"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构建是培养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核心部分!其中的课程内容开发(包括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体!也是固化的学科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课程建设过程也是科学研究出成果的过程!可促进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等"$%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学位点的建设!而学位点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单位!优秀的本科专业人才可为学位点提供优质的研究生生源!从而为更高层次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三)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一对协同共生的个体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两者相互协调'。

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校课程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围绕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展开论述,探讨如何更好地推进学校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一、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考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学校的灵魂和核心。

学校课程建设要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把握课程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在进行课程建设时,学校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 课程目标:学校课程建设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明确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课程目标要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相一致,同时要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求。

2. 课程内容:学校课程建设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规律,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注重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发展,注重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使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

3. 教学方法:学校课程建设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特点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 评价体系:学校课程建设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的评价,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发展,使评价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学校课程建设离不开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才能更好地推进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探索课程改革:学校要勇于探索课程改革的路径和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积极探索新的课程理念和模式,尝试开展跨学科、项目化、研究性学习等课程模式,推动课程内容的更新和优化。

2. 师资培训:学校要注重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和专业素养的培养,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育教学培训和研讨活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能力,为课程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4. 校本课程建设: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需求,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建设,推动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教学效益。

学科与专业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_以济宁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为例

学科与专业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_以济宁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为例

摘 要: 学科与专业有着相近内涵,却又是不同的概念和领域,专业以学科为基础,学科以专业为载体,学
科与专业建设分别体现高校的研究职能与教育职能,学科建设侧重于科学研究,其核心是知识体系建设; 专业
建设侧重于教学,其核心是课程体系建设,它们既相互独立,又联系密切,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互为一体。结
合济宁学院实际,提出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学科、专业辨析
( 一) 学科 关于学科的解释,目前尚存不同的意见,比较 典型的观点有三个: 知识说、组织说、规训说。知 识说源于词源学和教育学,主要从知识增长、知识 传播和知识分类的视角认识学科。知识说认为, 学科是人类关于世界认识成果的一种分类,是人
们对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知识碎片混合物经 过分化、整合、重组建构起来的具有一定知识范畴 的逻辑体系。对不同客体的认识构成了不同的相 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即是这些分门别类知识 的静态表现。在此基础上,知识说又可细化为学 问( 学术) 分支说和教学科目说两种。作为学科 最原始,最本源的内涵,知识说同时也是公认度最 高的内涵,代表学科概念的主流。1979 年上海辞 书出版社的《辞海》( 中册) 解释为“( 1) 学术的分 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 科学部门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部门中的 史学、教育学等。( 2 ) 教学的科目。学校教学内 容的基本单位。如中、小学的政治、语文、数学、外 语等”。国家技术监督局 1993 - 07 - 01 实施的国 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 GB / T13745 - 92 ) 中 的定义为“学 科 是 相 对 独 立 的 知 识 体 系 ”。 刘 献 君认为: 学科是人类在认识和研究活动中针对认 识对象,而将自己的知识划分出来的集合,是相对 独立的知识体系。

我校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若干思考

我校专业设置、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若干思考

汽车电 子技术
计算机 应用 技术
黎明职业大学专业设置
机电与 自动化
工程 学院 (6)
生产过 程自动 化技术
机电 一体化
技术
模具 设计 与制造
机械 设计 与制造
工业 设计
产品 造型 设计
黎明职业大学专业设置
轻纺 学院 (6)
服装 设计
鞋类 设计 与工艺
高分子 材料加 工技术
应用化 工技术
宝玉石 鉴定
我校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 的若干思考
黎明职业大学 陈卫华 2013.11.28
一、关于专业设置
泉州、温州、东莞三城市比较
城市 泉州 温州 东莞
人口
GDP
812万 4726亿
912万 3650亿
822万 5012亿
相关高职
黎明职大 泉州经贸 温州职院 浙江工贸
东莞职院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示范性高职)
60
普高
90
普高
90
普高
390 普高、中职
90
普高
温州职院2013年招生计划
院系
设置专业
招生
1 文秘
75
文化传播 系
2
商务英语
115
3 传媒策划与管理
45
计划数:2656;
专业数: 31;
招二个班级以上占总人数百分比:81.6 %
平均每个专业:
86人
招生对象 普高、中职
普高 普高
东莞职院2013年招生计划
电气电子 工程系 (5)
电机与 信息工程
电器电子
技术
机电 一体化
电气自动 化技术
汽车技术

关于学科专业建设的思考

关于学科专业建设的思考

关于学科专业建设的思考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学科方向的布局和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对学科专业建设进行深入的思考,以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首先,学科专业建设应有长远的规划和目标。

学科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不能盲目地跟风或盲目追求热门学科。

学科专业建设应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同时也需要关注国际学术前沿和社会需求,使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保持一定的匹配度。

另外,学科专业建设需要注重提升学科实力和专业特色,实现“分类发展、差异化发展”,努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学科专业建设应始终把培养高质量人才作为核心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学科专业建设也要保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提升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重视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此外,学科专业建设需要注重跨学科融合和交叉创新。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需要跨学科的创新思维和方法。

因此,学科专业建设应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多学科交叉的学习和研究机会。

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并建立相应的学分认定机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学科视野。

此外,学科专业建设还需要与产业对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学科专业建设应紧密关注产业发展需求,与产业界建立深度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和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具有产业适应能力的人才。

同时,学科专业建设也需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加强学术交流,提升学科的研究实力和影响力。

最后,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和社会发展趋势相结合。

学科专业建设需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关注社会变革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在高等教育中,应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关注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综上所述,学科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有长远的规划、注重质量、跨学科融合和与产业社会对接。

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思考

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思考

包装工程专业教育史、现 状及发展方向
我国包装工程专业教育起 步于20世纪80年代
包装工程学科是一门高度综合、 多学科交叉的技术科学
包装工程专业的相关学科及 影响本专业教育的因素
33
3. 包装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概况
知识体系
包装工程专业的主干学科概况
包装工程技术以保护产品、方便流通、促 进销售、提高商品价值、节约资源和保护 环境为目的,现代包装涉及产品包装制造 过程、包装产品的流通过程以及包装废弃 物的处理过程。
一、专业规范制订的背景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基础工作 专业建设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为专业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
20
二、研制指导性专业规范应遵循的原则
要遵循多样化与规范性相统一的原则,没有规范不利于高 等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统得过死又不利于各校办出特色 和多样化人才培养。 要循序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对专业设置或专业口径不合理 的专业,要先研究专业调整,再研制专业规范。 要遵循规范内容最小化的原则,尽量降低学时学分,最好能 够提出一个学时或学分的控制范围,给学生自主学习留出空 间,给高校教学改革留出空间。 要遵循核心内容最低标准的原则,标准过低不利于提高高等学 校的教学水平,标准过高不利于分类指导。
43
1
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一.课程的含义
“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朱熹 “Curriculum ” 源自拉丁文“racecourse”,意 为跑马道,引申为“学习者学习的路线”, 定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斯宾塞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的课程决策过程,即学校根据自 己的办学思想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 的课程开发。 它既是一种课程类型,也是一种动态的课程开发模 式及其策略。
走以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来实现专业 结构的调整。

我校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我校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学院设有机电工程系等10系和公共教学部、 思政部等教学单位。对接东莞5大支柱产业和4大特 色产业,开设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印刷技术等25 个专业。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9600余人。
东莞市的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东莞传统优势产业:
纺织服装、造纸、家具、玩具、食品饮料
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新能源汽车、太 阳能光伏、生物产业、新材料、环保节能
专业设置的几点思考
三、经济发展不一定都会带来职业教育的 发展,只是给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条件。 (泉纺)
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与当地经济发展 战略相适应。但一个学校的专业设置与本地 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一一对应是不现 实的。因此,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专业设置的几点思考
五、调整或设置新专业,必须充分进行市 场调研,并作出市场分析,才能保证专业 设置的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结合 年度调查)
温州的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大支柱产业:
电器、服装、制革、汽摩配、泵阀
十大特色产业:
电器、服装、制革、汽摩配、泵阀、制 鞋、塑编、印刷、化工、眼镜
新兴产业:
石化、通用航空、激光与光电
院系设置:
电气电子工程系、轻工系、机械工程系、 建筑工程系、计算机系、工商管理系、财会 系、人文传播系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
电气自动化 技术
楼宇智能化 技术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
艺术 设计系 (4)
广告设计 与制作
工业设计
服装设计
园林设计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 计算机系(2)
计算机应用技术
动漫设计与制作
财经系(2)
会计
金融管理与实务

关于专业的思考与建设

关于专业的思考与建设

第四部分关于专业的思考与建设(一)专业定位从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来看,我们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拓宽专业面向,增强适应性,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特别是把创业能力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

因此,我们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中职生的培养方向应该放在培养热爱工作、品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受企业欢迎并能热心服务于企业一线的技能过硬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具有销售、装机、硬件维护和管理、文秘等岗位群所具备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因此,我们在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能,具有维护电脑软硬件与网络能力的同时,还应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使之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与表达能力,很好的服务态度与服务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并具有吃苦耐劳、团结合作、诚实守信的高素质的人才。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收集、选择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资本。

(二)专业改革意见与建议1、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⑴根据社会需求制定不同的培养规格,是尽快解决目前计算机人才培养专业特征不明显的一条可能的途径。

⑵从长远看,有必要考虑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进行适当的分解,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就业导向: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贯彻“就业导向”②产学结合:坚持“产学结合”的专业建设方向。

③适应时代: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技术特点,体现专业建设的时代性,使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④推行双证:根据信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有关部门配套开发出的IT认证体系引入学历教育,使中职学生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职业技能证书,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受嵌入教学计划体系的职业认证课程的学习,认证成绩合格是获得该职业证书的必要前提。

⑤质能并举:以能力为本位,兼顾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方案时,要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并明确一般专业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课程体系。

关于专业与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ppt

关于专业与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ppt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 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 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 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 课程教学质量。……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 “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一、关于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 养模式
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 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 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 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 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 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 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 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
大纲示例:康松龄老师编制的《学前卫生 学》教学大纲的实践教学部分
一、实践教学目的 实践教学是《学前卫生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环 节,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在接触、参与幼儿园的实际工作 中加深对婴幼儿解剖生理特点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 的认识和操作,锻炼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化托幼机 构保教并重、保教结合的中心思想,从而进一步提高在学前教育机构中从 事具体生活卫生保健、教育教学活动的技能。
一、关于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急功近利的)虚位以待的岗位所需要的 不是学徒工,不是见习者,他们希望起码 是基本具备完成某种工作任务的能力或技 能,“能够顶岗、来之能用”的人员。 (其实很多现代化企业宁可招收的是素质 高的员工 ,进门再培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专业与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一)督导办公室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重新学习教育部号文件,对重要的关键论述做到耳熟能详、深入人心:办学指导方针与培养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办学根本任务: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四、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案质量的核心,也是教案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案内容。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案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案质量。

改革教案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案内容和教案方法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案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案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

哪些“观念”:“服务为宗旨”——广义、狭义、广义狭义兼而有之:为广义的社会培养接班人、为行业、区域培养职业人才、为企业培养人才、为企业社区服务(培训、咨询等),个人理解偏重于地区和行业企业。

另外,为社会公益活动、为项目服务,既可以发挥学校的社会效益,增加学校与社会联系的紧密程度,又应到师生参加了社会的、专业的实践,增加学校的知名度。

“就业为导向”——高等职业教育全过程中的一切工作(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教案方法和手段等一切培养人才工作的各个环节)都是为了以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出发点的。

换言之,以就业为指挥棒。

“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不可忽视“高素质”,它包含职业素质,但绝不仅仅如此,人文素质、科学文化、身心素质是促使学生一生获得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以人为本的教育决不能忽视素质培养。

过去流行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就此废止。

“技能型”更具体、更有利于与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实现无缝对接。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这是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职前教育的共同属性,职业教育如此、普通高等教育如此、基础教育也如此。

之所以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强调提出是基于两点:不能突出技能、突出职业而忽视了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忽视学生的职业发展,德育为先的指导,立德树人的宗旨;另外,任何企业在招收员工时绝不会或忽视了招聘对象的基本的或职业的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道德的、素养的等等层面的东西。

“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案内容。

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关于课程开发,在近年来出现了“模块课程”、“任务引领课程”、“任务本位课程”、“项目课程”、“工学结合课程”、“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等等多种课程观,(暂且不论这些名称哪一种更为本质地揭示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应该具有的本质属性),出现了诸多高职高专新课程论的专家学者(姜大源、雷正光、赵志群,余祖光、徐国庆、戴士弘等)诸多高等职业院校进行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被评为国家级高职高专教育精品课程的,无一不是校企合作开发,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技能为主线进行重新开发的课程(商务写作可能评为精品,但大学语文则不可能)。

这些课程的描述起来有这样那样的区别,究其本质的共同点都是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以实际工作过程(岗位、任务、项目)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技能),进行知识点的重新解读和选择,进行知识的重新排序——解构和重构。

这样新型课程的名称中即表现出明确的指向性:一般都是名词加动词的被动语态的动宾结构,例如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我院幼儿园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礼宾系“房屋建筑结构识图”新规划的艺术设计专业中“装饰与设计”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这样的课程不仅打乱了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而且将原有意义上不同学科领域的课程中涉及的诸多知识按照工作过程(或项目、或岗位、或任务)的实际需要进行了重新整合。

这必然给原有的学科体系框架下的学校课程体系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这就是许多专家所说的“以行动领域引导构建学习领域”。

在这场高职高专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在本科院校被尊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学科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抨击,“学科体系”被认为是“更多地关注陈述性知识”是在讲“是什么、为什么”以知识的堆积或储备,不能形成职业能力;而职业教育应该关心的是行动领域,是“过程性”知识,关注的是“怎么做,怎么做更好”,是经验和策略。

课程的重新组建——开发了新型课程,改革了课程体系,实际上不等于完全解决了所有问题,最重要的是将学生的毕业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毕业生所具备的技能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对接。

在我看到的部分侧重研究课程设置的专家著述中,这是一个被忽略或者被轻视或者认为是水到渠成的问题。

号文件中强调了“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提出了要使持有职业资格证的毕业生达到,等等,这是号文件对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量化要求;改革了课程体系、开发了新课程,还要保证课程目标标准化的落实,整体培养目标的落实。

新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还有赖于教案手段和教案方法。

文件中的用语是“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汉语的一个字往往能有许多内涵,因为一个字可以和其他不同的许多字组成含义不同的许多词。

“工学结合”的“工”字指什么?怎样结合?我理解的结果是“工作”,是社会实践,包含生产的、建设的、管理的、服务的各个职业领域的工作。

“模式”是什么?是事物的规范性的标准形式或参照性的标准样式。

号文件中用到“模式”二字的仅仅在第五条出现了四次,涉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案模式”。

从用语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看,“学习模式与教案模式的总和是否就是人才培养模式”这里对人才培养模式用了不容置疑的“改革”二字,不改不行!对“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积极推行,不推不行!对“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案模式’”用“探索”,具有根据行业、岗位、工作任务不同的差别实事求是、区别开来参照实行。

但是“积极推行”和“积极探索”都属于行动体系,都必须立即付之于行动,并没有给予延缓的时间。

再谈“就业为导向”——毕业生就业靠哪些条件支撑?如何提高就业率,如何提高就业质量?是高等院校(应该包含所有高等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制约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教育本身内部的因素,但同时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否则就不会引起两会代表如此高度的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如此高度的重视。

作为高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要考虑的是如何认清宏观形势,充分理解好宣传好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最重要的是如何培养能够被人力资源市场所乐于接纳的人才。

个人认为,当前,没有一个行业不重视招聘对象的人格修养、道德品行、敬业精神、职业道德。

具有一定规模的国企民营或外企,招聘新员工的第一道关口是由人力资源部门把守的,而通过这第一道关口的敲门砖往往还轮不上考察被试者的专业技能,而最重要的是被试者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低下往往过不了这第一道关口。

我院以培养服务管理行业人才为主,更是如此。

当前的另外一个现象是:研究生在抢夺本科生的饭碗,本科生在抢高职生的饭碗,高职生就只能抢中职生的饭碗了。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远远超过)的今天,在国际金融危机业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且发展趋势和最终影响尚不明朗的大背景下,如果我们的毕业生抢了过去中职生的饭碗,尚且还可以解决“率”的问题,但从“以人为本”的层面上讲,无论学生走出校门步入了怎样的工作岗位,其职业生涯都应该获得合理的发展。

更何况世界不会永远陷于“危机”危难中孕育的永远是机会。

要是学生适应岗位需求,要能做到寻机而动,获得发展,支撑这种发展的有职业能力,更有人的素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须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

并明确指出,“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可见这里并没有忽视科学文化的学习。

当然,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企业、许多虚位以待的岗位所需要的不是学徒工,不是见习者,他们希望起码是基本具备完成某种工作任务的能力或技能,“能够顶岗、来之能用”的人员。

招聘条件中往往有“年实践经验”的条件,说明了企业的用人观。

这种人才依赖于我们加快改革、合理构架前面所述的人才培养模式,合理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高效的教案手段和方法,加倍努力来培养,最大限度地启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行动。

综上所述,学生就业能力是靠那些要素支撑的?结论是:高尚的人文素养、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典型的职业技能,缺一不可。

⏹职业教育的综合课程观: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决定了高职教育的“职业”特性。

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支撑要素来分析,职业教育课程需要发挥三大功能——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提升人文素养。

以上三种功能的实现,依赖于以下三类课程:一是文化类课程,包括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文化基础知识与职业专门知识:二是技能类课程,包括某项职业所需技能的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一些课程,目前往往放在实习、实验、实训中实施;三是人文类课程,包括思想政治、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设计、职业指导等等。

这些课程基本符合目前我院课程结构的实际,要做的是对这样三种功能、三种类型的课程需要根据其功能的侧重不同进行整合、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和排序,对教案手段和方法进行精心的设计,进而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高等职业学校的文化类、技能类、人文类课程的共同点在于它的职业性,同一门课程在培养目标行业不同的专业讲授的可能是同一的原理,不同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