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生态学定义
环境生态学,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2、生物的协同进化
1)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可分为(1)昆虫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2)大型草食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3)互惠共生物种间的协同进化;(4)协同适应系统
*2)生物进化的
方向:单细胞-多细胞、低等-高等、简单-复杂、水生-陆生
决定因素:遗传变异、自然选择
3、生物多样性
即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4、环境的类型
1)根据环境因子特点,将环境因子分为3大类: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7个并列项目: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生物因子
5、光强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如黄化现象;水生植物在水中的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
*植物光合作用率在光补偿点附近与光强度成正比,但达光饱和点后, 不随光强增加。陆生生物—对不同光照强度的适应产生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行为,昼行性动物在白天强光下活动,夜行性动物在夜晚或弱光下活动。
6、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影响不同。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如昆虫的紫外光趋光效应。
海洋植物—光合作用色素对光谱变化具有明显的适应性:海水表层植物色素吸收蓝、红光;深水植物光合色素有效地利用绿光。高山植物—对紫外光作用的适应,发展了特殊的莲座状叶丛,毛绒发达,叶片缩小。
7、光周期现象:动植物对自然界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光周期现象
对繁殖(开花)的影响:区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对鸟类等迁徙影响;对鸟类、鱼类等动物繁殖的影响;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哺乳动物的生殖和换毛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区分为长日照动物和短日照动物。
8、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温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有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三基点”;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生物的生长速率与温度成正比;温度影响生物的发育,如低温春化、有效积温;温度影响生物的地理分布;变温对生物的影响,如变温能提高种子萌发率。
2)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当温度低于临界(下限) 温度,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寒害和冻害。
生物对低温的适应:保暖、抗冻——形态、生理、行为的适应
形态上的适应--植物:芽具鳞片、体具蜡粉、植株矮小;动物:增加隔热层,体形增大(贝格曼规律),外露部分减小(阿伦规律)。
生理上的适应--植物: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有机质的浓度以降低冰点,增加红外线和可见光的吸收带(高山和极地植物);动物:超冷和耐受冻结,当环境温度偏离热中性区增加体内产热,维持体温恒定,局部异温等。
行为上的适应--迁移和冬眠/休眠等。
3)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当温度超过临界(上限)温度,对生物产生有害作用,如蛋白质变性、酶失活、破坏水份平衡、氧供应不足、神经系统麻痹等。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抗辐射、保水、散热--形态、生理、行为的适应 形态上的适应--植物:密毛、鳞片滤光;体色反光;叶缘向上或暂时折叠,减少辐射伤害;干和茎具厚的木栓层,绝热。动物:体形变小,外露部分增大;腿长将体抬离地面;背部具厚的脂肪隔热层。
生理上的适应--植物: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浓度,减缓代谢率;蒸腾作用旺盛,降低体温;反射红外光。动物:放宽恒温范围;贮存热量,减少内外温差。
行为上的适应--植物:关闭气孔。动物:休眠,穴居,昼伏夜出等。
9、水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水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也有一个最高、最适和最低的“三基点”;水分多少影响植物合成物质的改变;影响植物的繁殖,如水力传粉;水分不足可引起动物的滞育或休眠;水分状况决定植被的类型,以及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
2)水生植物可通过发达的通气组织、退化的机械组织以及带状、线状的叶片来适应水环境。水生植物的生态类型有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陆生植物可通过形态、生理适应来维持根系吸收水的和叶蒸腾水的平衡。陆生植物的生态类型有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
3)水生动物通过渗透压调节来维持体内水分平衡;陆生动物通过特定的形态结构、躲避及迁徙行为、生理调节等方式来适应干旱环境。
10、土壤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1)土壤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矿质元素和水分;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气;维持丰富的土壤生物区系;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
2)据植物对土壤PH的反应,可分为酸性土植物(pH<6.5)、中性土植物(pH 6.5—7.5)和碱性土植物(pH>7.5);生活在盐碱土中的植物和沙基质中的植物,分别归为盐碱土植物和沙生植物。
11、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有①综合性: 如气候的作用;②主导因子作用:孵卵的温度控制直接性和间接性:食物,降水;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因子作用的阶段性:光照长短;
⑤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水体内的钙和锶
2)环境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有综合性、非等价性、阶段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等基本特征。
12、限制因子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就是限制因子。
第三章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13、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的组合。其基本特征有:数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遗传特征。
14、存活曲线
Ⅰ型:曲线凸型,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如人类、大型哺乳动物、阴性阔叶树种、农作物等。
Ⅱ型:表示各个年龄期的死亡率相等,呈稳定一致的状态。如鸟类、水螅、一些阳性树种等。
Ⅲ型:曲线凹型,表示幼体的死亡率高,成熟个体的死亡率低且稳定。如青蛙、鱼类、草本植物等。
15、种内关系:1)集群。集群效应可提高捕食效率,共同防御敌害,改变小生境,提高学
习效率和促进繁殖。2)种内竞争,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个物种如果利用相同的资源,它们便形成了竞争的关系。其类型有:资源利用性竞争、相互干涉性竞争。
16、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作用。
17、种间关系:1)、种间竞争2)、捕食3)、寄生与共生4)、互助(蜜蜂采食花粉花蜜)5)、共栖: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也无害,或者对双方都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能够独立生活。如绿毛龟。
18、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地、食物、天敌等多环境因子的关系。
19、种群的生活史对策
r-对策: 具有所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
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繁殖能量分配,短的世代周期。
k-对策: 具有使种群竞争能力最大化的
特征: 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长的世代周期。
20、生物群落,即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称为群落(生物群落)。
基本特征:①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②具有一定的外貌及内部结构;③形成群落环境;
④不同种群之间相互影响;⑤有一定的动态特征;⑥有一定的分布范围;⑦有边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