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教案本

合集下载

基础护理学之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基础护理学之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活动、饮食、药物、情绪等。
发热对机体都是有害的吗?
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热型形态)
体温过高
体温过低
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
定义 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而散热
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减
少或散热增加导致体温低于正 常范围
临床 分度
护理
低热: 37.3~38.0 ℃ 中等热: 38.1~39.0 ℃ 高热: 39.1~41.0 ℃ 超高热: >41 ℃。人体耐受最高温度40.641.4℃,高达43℃;永久脑损伤:肛温 41℃;休克:大于42℃,持续2-4小时
部位
口腔 直肠 腋窝
正常范围
36.5~37.5 ℃ (97.6~99.6F) 37.0~38.1 ℃ (98.6~100.6F) 36.0~37.0 ℃ (96.8~98.6F)
平均温度
37.0 ℃ (98.6F) 37.5℃(99.5F) 36.5 ℃(97.7F)
生理变化:体温存在波动,幅度不超过0.5~1.0°C 影响体温的生理因素有:昼夜因素、年龄、性别、环境温度、
产热因素
食物氧化 骨骼肌运动 交感神经兴奋 甲状腺分泌增多 体温升高
散热过程(物理方式)
散热器官:皮肤(70%)、呼吸(29%)、排泻(1%)
散热方式
辐射(radiation)由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的 形式传至另一个与它不接触物体表面的方式。
传导(conduction)指热在一个物体内部或两个 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传动的散热方式。
思考:
1*高热患者用温水擦浴为其降温,其散热的 机制是:( ) A.辐射 B.对流 C.蒸发 D.传导 E.传递
2*高热患者头敷冰袋降温,其散热机制是: () A.辐射 B.对流 C.蒸发 D.传导 E.传递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教案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教案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教案1. 简介生命体征是评估患者生命状态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准确、全面的评估,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疾病或健康问题,为护理干预提供依据。

本教案将介绍生命体征的评估方法和相关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健康护理。

2. 生命体征的类型和评估方法2.1 体温体温是评估患者身体热量平衡的指标。

正常体温范围为36℃-37.5℃。

评估体温的方法包括口腔、腋下、肛门和额温等测量方式。

测量体温时应注意使用正确的方法和设备,以确保准确性。

2.2 脉搏脉搏是衡量患者心脏功能和循环状态的指标。

常用的脉搏测量部位有动脉、静脉、颈动脉和桡动脉等。

评估脉搏时应注意观察脉搏的强弱、频率和规律性,并及时记录。

2.3 呼吸呼吸是评估患者呼吸系统功能的指标。

正常成人呼吸频率一般为每分钟12-20次。

评估呼吸时应注意观察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并及时记录。

2.4 血压血压是评估患者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指标。

常用的血压测量方法有非侵入性和侵入性两种。

非侵入性血压测量常用袖带和听诊器等设备,而侵入性血压测量通常需要插管操作。

评估血压时应注意观察收缩压和舒张压,并及时记录。

3. 生命体征的护理教学3.1 评估前准备在进行生命体征评估前,护士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确保测量设备完好并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使用;•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确保患者在安静、稳定状态下评估;•向患者介绍评估流程和目的,获得患者的合作和理解。

3.2 评估方法和记录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生命体征测量方法,并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护士应保持耐心和细心,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测量完成后,护士应及时记录测量数值和相关观察结果,便于后续的护理干预和进一步评估。

3.3 异常结果的处理如果患者的生命体征结果异常,护士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患者体温异常: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降温或升温措施,如敷冷、温敷、服用退热药物等;•脉搏异常:观察脉搏的强弱、频率和节律性,并及时报告医生,根据医嘱给予相应的治疗;•呼吸异常:观察呼吸的频率、深度和节律,及时注意到呼吸困难或异常,报告医生并辅助患者进行呼吸护理;•血压异常:根据医嘱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或建议患者调整生活方式,如减少盐摄入、控制体重等。

护理学生命体征教案模板(共3篇)

护理学生命体征教案模板(共3篇)

护理学生命体征教案模板(共3篇)第1篇:护理生命体征监测技术规范护理生命体征监测技术规范(一)工作目标。

安全、准确、及时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为疾病诊疗和制定护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工作规范要点。

1.告知患者,做好准备。

测量生命体征前30分钟避免进食、冷热饮、冷热敷、洗澡、运动、灌肠、坐浴等影响生命体征的相关因素。

2.对婴幼儿、老年痴呆、精神异常、意识不清、烦躁和不合作者,护士应采取恰当的体温测量方法或在床旁协助患者测量体温。

3.测腋温时应当擦干腋下,将体温计放于患者腋窝深处并贴紧皮肤,防止脱落。

测量5-10分钟后取出。

4.测口温时应当将体温计斜放于患者舌下,用鼻呼吸,闭口3分钟后取出。

5.测肛温时应当先在肛表前端涂润滑剂,将肛温计轻轻插入肛门3-4厘米,3分钟后取出。

用消毒纱布擦拭体温计。

6.发现体温和病情不相符时,应当复测体温。

7.体温计消毒方法符合要求。

8.评估测量脉搏部位的皮肤情况,避免在偏瘫侧、形成动静脉瘘侧肢体、术肢等部位测量脉搏。

9.测脉搏时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姿势,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腹按压桡动脉或其他浅表大动脉处,力度适中,以能触及到脉搏搏动为宜。

10.一般患者可以测量30秒,脉搏异常的患者,测量1分钟。

11.发现有脉搏短绌,应两人同时测量,分别测心率和脉搏。

12.测量呼吸时患者取自然体位,护士保持诊脉手势,观察患者胸部或腹部起伏,测量30秒。

危重患者、呼吸困难、婴幼儿、呼吸不规则者测量1分钟。

13.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幅度和类型等情况。

14.危重患者呼吸微弱不易观察时,可用棉花少许置鼻孔前,观察棉絮吹动情况,并计数。

15.测量血压时,协助患者采取坐位或者卧位,保持血压计零点、肱动脉与心脏同一水平。

16.选择宽窄度适宜的袖带,驱尽袖带内空气,平整地缠于患者上臂中部,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下缘距肘窝2-3厘米。

17.正确判断收缩压与舒张压。

如血压听不清或有异常时,应间隔1-2分钟后重新测量。

生命体征观察与护理PPT教案

生命体征观察与护理PPT教案
生命体征观察与护理
会计学
1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命体征的正常值、测量方法及 注意事项,异常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护 理措施。
2.熟悉生命体征的生理性变化,体温计 和血压计的种类及构造。
3.了解与生命体征有关的解剖和生理知 识。
4.能够正确地测量和记录生命体征,并 对生命体征异常病人给予相应护理。
5.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严谨求实
四、 测量体温的方法
1. 测量体温前,应认真清点体温计的数量,并检
查体温计是否完好,水银柱是否在35℃以下。
2. 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腔疾患、口鼻手
注 术或呼吸困难及不能合作者,不宜测口温; 进食 或面颊部冷、热敷后,应间隔30min后测量。
意 3. 腋下出汗较多,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者,
✓ 协 助 诊 断 、• 预防和治
30min 内 有 无 影 响 测 量 体 温 准 确 性 的因素存在。
疗疾病
• 心理状态、合作程度。
四、体温的测量——计划
病人
了解测量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 体位舒适,情绪稳定
护士 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用物 环境
治疗盘内备容器2个,消毒液纱布、秒表、记录本、 笔、弯盘。测肛温,另备润滑油、棉签、卫生纸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体温:体核温度 人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
特点:相对稳定,较皮肤温度高。
一、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一)体温的产生 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在人
体内通过氧化分解释放热量。 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 50%贮存于三磷酸腺苷(ATP)内,
供机体利用,最终转化为热能散发到体 外。
一、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二)产热与散热

生命体征观察与护理课件

生命体征观察与护理课件

03
生命体征的观察 和监测需要采用 科学的方法和技 术,如体温计、 血压计、心电图 等。
04
生命体征的观察 和监测是护理工 作的重要内容, 需要护士具备良 好的观察能力和 判断能力。
生命体征的种类
脉搏:人体正常脉搏范围 为60-100次/分
血压:人体正常血压范围 为90-140mmHg/6090mmHg
生命体征观察与护理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生命体征观察 02. 护理技能 03. 案例分析 04. 总结与展望
1
生命体征观察
生命体征的概念
01
生命体征是指人 体在正常生理状 态下的生理指标, 如体温、脉搏、 呼吸、血压等。
0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生命体征的观察 和监测是评估患 者病情、判断治 疗效果、预测病 情变化的重要手 段。
01
02
03
04
2
护理技能
护理的基本原则
尊重患者的隐 私和尊严
注重患者的心 理和情感需求
遵循患者的意 愿和需求
保持良好的沟 通和协作,提
高护理质量
确保护理操作 的安全性和有
效性
护理的操作流程
01
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压、 心率、呼吸、体温等
02
监测患者病情变化:观察患者症 状、体征、生命体征等变化
4. 培训与进修:参加护理技能培训和 进修,提高护理技能水平
5. 自我反思与改进:反思护理过程中 的不足,不断改进,提高护理技能
生命体征观察与护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01
04
预防为主:加强生命体 征监测,预防疾病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
03
远程化:通过远程医疗 技术实现远程护理,降 低医疗成本

护理教案模板范文生命体征

护理教案模板范文生命体征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生命体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了解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及其变化的意义。

- 熟悉测量生命体征的方法和技巧。

2. 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测量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

- 能够根据生命体征的变化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

- 能够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评估和护理。

3.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命体征监测的重视态度。

- 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细心度。

- 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生命体征的概念- 定义生命体征及其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2. 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 详细介绍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正常值。

3. 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 体温的测量:口腔、腋下、直肠等部位的测量方法。

- 脉搏的测量:腕部、颈部等部位的测量方法。

- 呼吸的测量:观察呼吸频率和节律。

- 血压的测量:使用袖带法测量血压。

4. 生命体征变化的临床意义- 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变化的临床意义及对病情判断的影响。

5. 生命体征监测的护理程序- 生命体征监测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 生命体征异常时的护理措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或案例引入生命体征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 教师详细讲解生命体征的概念、正常范围、测量方法、临床意义及护理程序。

- 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案例分析- 通过具体病例,分析生命体征变化对病情判断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4. 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生命体征的测量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生命体征监测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提问、回答问题等。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技能水平。

3. 课后作业:布置与生命体征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查阅资料、撰写心得等。

五、教学反思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护理教案模板范文生命体征

护理教案模板范文生命体征

护理教案模板范文-生命体征一、教案背景护理学是为了推动和发展人类健康的学科,而护理教育则是培养护理人员的重要途径之一。

生命体征是护理中的基本内容之一,通过观察和评估患者的生理指标,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为了帮助护理教育的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本教案提供了一个护理教案模板范文,以帮助教师准备课程并实施教学。

二、教学目标1.理解生命体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掌握常见的生命体征项目;3.学会正确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

三、教学内容1.介绍生命体征的概念和作用;2.详细介绍常见的生命体征项目,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3.讲解如何正确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引入真实场景或案例,激发学生对生命体征的兴趣,并引发探讨,引出本课程的主题。

2.基础知识讲解:–介绍生命体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强调其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

3.生命体征项目讲解:–详细介绍常见的生命体征项目,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正常范围、测量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

4.观察和记录讲解:–讲解如何正确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观察的时间、方法、内容等;–讲解如何正确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记录的格式和内容要求等。

5.实例演练:–提供一些实际病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实践,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6.总结和评价:–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强调学生的学习收获;–对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激励,鼓励他们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注重生命体征的观察和记录。

五、教学资源1.护理教材及课件;2.实物模型或影像资料,用于展示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测量方法;3.病例资料和记录表格,用于实例演练。

六、教学评估1.学生观察和记录的准确性及完整性评估;2.学生对生命体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评估;3.学生参与讨论和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评估。

七、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深入了解生命体征的相关知识,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科学实践;2.推荐学生阅读与生命体征相关的专业书籍和期刊,扩大知识面和提升专业素养;3.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参观医疗机构、实习实训等,提升实践能力。

对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对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定期校准监测设备:为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应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
注意患者的舒适度:在监测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舒适度,避免因监测设备的使用给患者带来 不必要的痛苦和不适。
维护保养
定期检查设备: 确保设备正常运 行,及时发现并 解决问题
清洁保养:保持 设备清洁,防止 灰尘、污垢对设 备造成损害
Part Two
生命体征的护理
护理原则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循环系统正 常功能
维持体温在正常 范围
保持正常排泄功 能
护理措施
定期监测体温、脉搏、呼吸、 血压等生命体征指标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 呼吸道分泌物
维持适当的体位,避免剧烈 运动和过度疲劳
给予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 营养摄入
护理技巧
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期给病人吸痰、 翻身和拍背。
观察指标
体温:反映人体新陈代谢 和免疫功能
脉搏:反映心脏的收缩功 能和血管的弹性
呼吸:反映人体的通气功 能和酸碱平衡状态
血压:反映心脏的泵血功 能和血管的阻力
注意事项
观察生命体征时要保持安静,避免影响患者 观察时要及时记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和反应,了解患者的感受和需求 对于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并通知医生进行救治
观察面色:判断 患者是否缺氧或 发绀
测量体温:了解 患者有无发热或 低体温
监测呼吸:观察 呼吸频率、节律 和深度
监测脉搏:评估 心脏功能和循环 状态
观察频率
观察频率:每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脉搏和呼吸频率 观察方法:采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记录表格 观察内容: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趋势和异常情况 注意事项:在测量过程中,注意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干扰和误差

八章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教案本

八章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教案本
5、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发热的判断(口腔温度)
低热:37.3—38℃
中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超过41℃
体温上升期
特点:产热>散热
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寒战。
方式
骤升:数小时内升至高峰。
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疟疾等。
渐升:逐渐上升,在数天内升至高峰。见于伤寒等。
高热持续期
脉压异常
脉压增大—见于主动脉硬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静脉瘘、甲状腺功能亢进。
脉压减小—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末梢循环衰竭。
4、血压测量方法
注意事项:
定期检测、校对血压计。
对需密切观察血压者,应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发现血压听不清或异常,应重测。重测时,待水银柱降至“0”点,稍等片刻后再测量。必要时,作双侧对照。
熟悉:体温计、血压计的类型与使用方法、体温的生理变化
了解:体温、血压的产生与调节
教学重点
体温、血压的正常值及异常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护理
教学难点
异常呼吸的观察及护理措施
教材
《护理学基础》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主编尚少梅
授课对象分析
授课对象为2014级高职护理班,该班级学生已有前一个学期的护理学基础,对护理程序及措施都有一定的了解。
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动脉内的压力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导致动脉管壁产生有节律的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脉搏的生理变化及异常
脉率(频率)指每分钟脉搏搏动的次数(频率)。正常情况60~100次/分,脉率和心率一致。影响脉率的因素:性别、年龄、体型、疾病、其他。节律脉律、强弱、动脉壁的情况

生命体征测量护理教案(仅供参考)

生命体征测量护理教案(仅供参考)

生命体征测量护理教案(仅供参考)1、了解生命体征的测量的目的。

体温、脉搏、呼吸与血压是生命维持的基本征候,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状况的指标,合称为生命体征。

生命体征能反映身心的微小变异,通过观察生命体征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为预防、诊断、治疗与护理提供依据。

生命体征是护理人员最常收集的、也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资料,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判断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是否异常;动态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分析热型,间接了解心脏、循环、呼吸功能情况;协助诊断,为治疗、预防、康复、护理提供依据。

2、掌握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

体温的测量1、测量方法口温:a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舌下窝。

b闭口,用鼻呼吸。

c测量时间:3分钟。

腋温:a擦干汗液,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处。

b紧贴皮肤,曲臂过胸,加紧。

c测量时间:5~10分钟。

肛温:a卧位:侧卧、俯卧、屈膝仰卧位。

b润滑肛表水银端,插入肛门3~4cm。

c测量时间:3分钟。

2、测量体温注意事项:(1)测量前清点体温计数量,检查体温计有无破损,水银柱是否都在35℃以下。

(2)测量前20-30分钟应避免剧烈运动、进食、进冷热饮料、做冷热敷、洗澡、坐浴、灌肠等。

(3)婴幼儿,昏迷、精神异常、口腔疾病、口鼻手术、张口呼吸者禁用口腔测量法。

(4)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死患者不宜用直肠测量法。

(5)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相符合时,应在病床旁监测,必要时作对照复测。

脉搏的测量1、测量方法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姿势,手臂轻松置于床上或者桌面。

以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按压桡动脉,力度适中,以能感觉到脉搏搏动为宜。

一般患者可以测量30秒,脉搏异常的患者,测量1分钟。

2、测量脉搏的注意事项(1)手术后,病情危重或接受特殊治疗者需15-30分钟测量一次。

(2)偏瘫患者应侧健肢。

(3)不可用拇指诊脉。

(4)异常脉搏、危重患者需测1分钟。

(5)脉搏弱难测时,用听诊器听心率1分钟。

常用护理技术教案-生命体征

常用护理技术教案-生命体征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6)安全护理(7)心理护理(8)健康教育
体温过低
1、定义体温在35℃以下或体温不升称为体温过低。常见于早产儿及全身衰竭的危重患者。
2、分类:
轻度:32℃—35℃中度:30℃—32℃
重度:30℃可有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致死温度:23℃—25℃
3、临床表现
4、处理
(1)收集资料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第一周星期四1、2节2学时
授课章节:第二章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测量
重点:医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难点:异常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和相应的护理措施
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时分配:
第二章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测量
第一节体温的测量45min第二节脉搏的观察与测量15min第三节呼吸的观察与测量15min第四节血压的观察与测量15min教学内容:
正常体温临床上测量体温常以口腔、直肠或腋下温度为标准
健康成人不同部位的平均温度
部位
口腔
直肠
腋窝
三、生理变化
1、年龄:小孩高,老人低
2、昼夜时间:清晨最低,下午最高
3、性格
4、环境温度
5、活动后体温有升高
6、饮食:进热食物后升高
四、异常体温的观察及处理
体温过高平均温度
37.0℃
37.5℃
36.7℃
1、定义体温过高又称为发热,由于各种原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2)去除病因,给予保暖措施
(3)密切观察病情
(4)心理护理
第二节脉搏的观察与测量
一、脉搏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心脏的舒缩及动脉管壁的弹性这两个因素
二、正常脉搏及生理性变化

生命体征的护理教案

生命体征的护理教案

生命体征的护理教案1. 引言生命体征是评估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方面。

正确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对于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提供适当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提供正确的生命体征护理指导,以确保护理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目标•熟悉常见的生命体征指标及其测量方法。

•学会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

•能够识别和应对生命体征异常情况。

•掌握正确的生命体征护理技巧和注意事项。

3. 生命体征的指标和测量方法3.1 体温•指标:体温是身体内部的热量状态的一种指示,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

•测量方法:可以使用电子体温计、口腔温度计、额温枪等进行测量。

3.2 脉搏•指标:脉搏是血液在动脉中每分钟搏动的次数,通常以次/分钟(bpm)表示。

•测量方法:通常在脉搏部位(如颈动脉、腕动脉)使用手指轻轻按压,计算搏动次数。

3.3 呼吸•指标:呼吸是人体吸入和呼出空气的过程,通常以次/分钟(bpm)表示。

•测量方法:观察胸廓或腹部的起伏,计算每分钟呼吸次数。

3.4 血压•指标: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通常用毫米汞柱(mmHg)表示。

•测量方法:通过袖带和听诊器进行测量,一般在上臂的肱动脉处进行。

4. 观察和记录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4.1 体温的正常范围•成人:36.5℃~37.2℃•儿童和老年人略有差异,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4.2 脉搏的正常范围•成人:60~100次/分钟•儿童:1岁以内为100160次/分钟,16岁为90140次/分钟,612岁为80~120次/分钟4.3 呼吸的正常范围•成人:12~20次/分钟•儿童:1岁以内为2040次/分钟,16岁为2030次/分钟,612岁为16~22次/分钟4.4 血压的正常范围•成人:收缩压(上压)90140mmHg,舒张压(下压)6090mmHg5. 生命体征的异常情况5.1 体温异常•体温过高可能是发热,原因可能是感染或其他疾病。

八章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教案本汇总

八章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教案本汇总

理论教案本系部:_护理学院_教研室:基础护理课程:护理学基础(三年)教师: _教务处制二0一三年八月导入课题:【案例导课】患者,女,28岁,文员。

发热待查入院。

10天前出现体温 升高,起初为38C 左右,咽红,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门诊 按“感冒”治疗后,体温下降至正常,4天前停服感冒药后上升 至39C 以上,经服退热药后体温有短暂下降,但停药后又复升 高,持续39.6 — 40C 。

入院后测量 T39.8 °C ,P108次/分,R26 次/分,患者神清,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无汗,诉头痛,四肢 肌肉酸疼,纳差。

如果你是一名护士,你将如何护理这位患者? 第一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体温也称体核温度,即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 度,比皮肤温度高且稳定;皮肤温度也称体表温度,低于体核温 度,可随环境温度和衣着厚度改变。

生理学上的体温,指平均体 核温度而言,由于体核温度不易测量,所以在临床通常用腋窝、 口腔、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

体温的形成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而产生 产热与散热 体温的调节 产热过程 化学方式产热(1) 成年人以战栗产热为主(2) 非战栗产热对新生儿尤为重要 产热部位:肝脏、骨骼肌 体液因素和神经因素参与产热调节 散热过程 物理方式散热 散热器官:(1)皮肤:主要散热器官,总散热量 70% ⑵呼吸:29%(3) 排泄(尿、粪):1%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蒸发当外界温度低于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大部分热量可通过辐射、 传导、对流等方式散热;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 蒸发就成为人体唯一的散热形式。

体温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 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1)热感受器(2)冷感受器 中枢温度感受器(1)热敏神经元(2)冷敏神经元 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O)是体温调节中枢整合的关键 部位体温调节 ---- 行为调节授课方法 及时间分配 导课5min2min 5min5min10min。

婴幼儿健康照护项目五婴幼儿生命体征观测及照护教学教案

婴幼儿健康照护项目五婴幼儿生命体征观测及照护教学教案

项目五婴幼儿生命体征观测及照护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熟知婴幼儿生命体征正常值;2. 掌握婴幼儿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测量;3. 了解婴幼儿生命体征异常的识别和照护。

素质目标1. 具有观察婴幼儿生命体征异常的责任心;2. 能在照护中关心和爱护婴幼儿;3. 具有冷静地处理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能在规定时间内对婴幼儿进行正确的体温测量;2. 能在规定时间内对婴幼儿进行正确的脉搏测量;3. 能在规定时间内对婴幼儿进行正确的血压测量;4. 能在规定时间内对婴幼儿进行正确的呼吸测量。

思政目标1. 热爱幼教事业;2. 注重传统文化教育;3. 培育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

二、教学手段讲授、案例分析三、教学学时共6个学时模块一婴幼儿生命体征正常值一、婴幼儿的脉搏脉搏是指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动脉内的压力和容积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导致动脉管壁产生的有节律的搏动。

脉搏是左心室收缩、血液流经动脉时所产生的波动,故以每分钟的脉搏数代表心率。

数脉搏常选用较表浅的动脉,手腕部靠拇指的桡动脉是最常用的部位。

因脉搏易受体力活动及情绪变化的影响,如婴幼儿睡醒后脉搏会比熟睡时每分钟快10 ~40 次,所以,最好在婴幼儿熟睡时进行脉搏测量。

测量时,可用食指和中指指尖轻轻按于桡动脉或颞浅动脉、股动脉处,注意频率、规律及强弱。

连测3 个10 s 的脉搏数,其中2 次相同并与另 1 次相差不超过1 次脉跳时,可认为婴幼儿处于安静状态。

之后,看好秒表,测1 min 脉搏数并记录。

在正常情况下,胎儿每分钟110 ~160 次,新生儿每分钟120 ~140 次,幼儿每分钟90 ~100 次,学龄期儿童每分钟80 ~90 次。

二、婴幼儿的体温体温指人体的温度,分为体核温度和体表温度。

体核温度是人体内部的温度,即胸腹腔、脏器和脑的温度,温度值相对恒定;体表温度是指人体表面(皮肤)温度,其一般低于体核温度,因受环境温度的影响通常不太稳定,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体温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出现周期性的变动,即排卵后体温升高。肌肉活动
-剧烈活动可增加产热。药物等。
三、体温计
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可弃式体温计、红外体温检测仪。
四、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体温过高(发热)
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 障碍、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体温过高。
如果你是一名护士,你将如何护理这位患者?
第1节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体温也称体核温度,即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比皮肤温度高且稳定;皮肤温度也称体表温度,低于体核温度,可随环境温度和衣着厚度改变。生理学上的体温,指平均体核温度而言,由于体核温度不易测量,所以在临床通常用腋窝、口腔、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
散热方式
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当外界温度低于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大部分热量可通过辐射、传导、对流等方式散热;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蒸发就成为人体唯一的散热形式。
体温调节——自主性体温调节
温度感受器
外周温度感受器(1)热感受器(2)冷感受器
中枢温度感受器
(1)热敏神经元(2)冷敏神经元
体温调节中枢
四、体温的测量方法与记录
熟悉:体温计、血压计的类型与使用方法、体温的生理变化
了解:体温、血压的产生与调节
教学重点
体温、血压的正常值及异常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护理
教学难点
异常呼吸的观察及护理措施
教材
《护理学基础》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主编尚少梅
授课对象分析
授课对象为20XX级高职护理班,该班级学生已有前一个学期的护理学基础,对护理程序及措施都有一定的了解。
中度:30~32℃(86.0~89.6F)
重度:<30℃(86.0F)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致死温度:23~25℃(73.4~77.0F)
临床表现:发抖、血压降低、心跳呼吸减慢、皮肤苍白冰冷、躁动不安、嗜睡、意识障碍、甚至出现昏迷。
体温过低的护理措施
环境温度 22~24℃保暖措施 提高机体体温,加强监测 生命体征 病因治疗 积极宣教
教学方法
板书,多媒体讲授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与内容
导课:【案例导课】:
患者,女,28岁,文员。发热待查入院。10天前出现体温升高,起初为38℃左右,咽红,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门诊按“感冒”治疗后,体温下降至正常,4天前停服感冒药后上升至39℃以上,经服退热药后体温有短暂下降,但停药后又复升高,持续39.6—40℃。入院后测量T39.8℃,P108次/分,R26次/分,患者神清,面色潮红,皮肤灼热,无汗,诉头痛,四肢肌肉酸疼,纳差。
体温的形成
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氧化分解而产生
产热与散热
体温的调节
产热过程
化学方式产热
(1)成年人以战栗产热为主
(2)非战栗产热对新生儿尤为重要
产热部位:肝脏、骨骼肌
体液因素和神经因素参与产热调节
散热过程
物理方式散热
散热器官:
(1)皮肤:主要散热器官,总散热量70%
(2)呼吸: 29%
(3)排泄(尿、粪):1%
理Hale Waihona Puke 论 教 案 本系部:___护理系_______
教研室:_____基础护理______
课程:_____基础护理学______
教师:___________
二0一三年九月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授课班级
章节名称
第十六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授课学时
6学时
授课层次
高职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正常体温、脉搏、呼吸、体温的测量和记录、异常体温、脉搏、呼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5、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发热的判断(口腔温度)
低热:37.3—38℃ 中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超过41℃
体温上升期
特点:产热 > 散热
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寒战。
方式
骤升:数小时内升至高峰。
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疟疾等。
渐升:逐渐上升,在数天内升至高峰。见于伤寒等。
补充营养和水份:流质或半流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多饮水,每日3000 ml。
促进患者舒适休息
(1)高热者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适当休息。
(2)口腔护理:晨起、餐后、睡前漱口、防口腔感染。
(3)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衣服、床单,防止压疮等。
(4)室温适宜,环境安静,空气流通。
间歇热:体温骤然升高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又反复发作,即高热期和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
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
体温过高的护理措施
降温方法:物理降温,包括局部全身和药物降温。降温后30分钟测体温。
加强病情观察:生命体征;伴随症状;原因及诱因;治疗效果;出入量、体重。
心理护理
(1)体温上升期:了解心理反应,给予精神安慰。
(2)高热持续期:解除身心不适,满足合理要求。
(3)退热期:清洁卫生,补充营养。
体温过低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hypothermia)
体温低于35℃称为体温不升
原因
散热过多、产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临床分度
轻度:32~35℃(89.6~95.0F)
下丘脑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O)是体温调节中枢整合的关键部位
体温调节——行为调节
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通过机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改变而达到目的。以自主性体温调节为基础,是对自主性体温调节的补充。
二、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化
部位平均温度正常范围
口温37.0℃36.3~37.2℃97.3~99.0℉
肛温37.5℃36.5~37.7℃97.7~99.0℉
腋温36.5℃36.0~37.0℃96.8~98.6℉
二、体温的生理变化
昼夜
-周期性波动,清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最高
年龄
-儿童、青少年的体温高于成年人。
-老年人的体温低于青、壮年。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 ,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变化。
性别
-女性稍高于男性。
高热持续期
特点: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
表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全身不适、软弱无力。
常见热型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
弛张热 :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