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宅男宅女的成因、影响及其对策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d663ae8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f6.png)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现代人的方式和行为也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一些年轻人在空闲时间内选择“宅”,即宅在家里看电视、玩游戏、刷微博等,而不愿意出去走动或与他人社交。
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宅”现象逐渐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宅”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一、大学生“宅”的原因:1、课业压力大对于绝大部分大学生来说,课业是最大的压力。
无论是考试还是作业,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
因此,一些学生认为在家里“宅”着可以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以达到更好的成绩。
2、社交不畅一些大学生有社交障碍,不善于与人交流。
他们不愿意去参加活动和聚会,也不善于与同学打交道。
在这种情况下,“宅”成了他们逃避社交的一个方式。
3、缺乏娱乐资源一些大学生所处的城市资源丰富,但是他们缺乏了解和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
另一些大学生所处的城市资源匮乏,缺乏娱乐活动和场所。
1、身体健康大量的宅在家,长时间的不运动,可能会导致身体健康受损。
缺乏运动会减缓新陈代谢,影响身体机能,还可能导致肥胖、脂肪肝和心脏病等疾病。
2、心理健康大量宅在家里,很难去体验真实的社交和人际关系,可能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如抑郁、孤独等。
3、职业发展大量宅在家里,缺乏外部资源的获取和利用,可能会影响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从而影响到未来的职业发展。
三、如何缓解大学生“宅”的现象?1、积极参加社交活动。
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可以扩大社交圈,建立新的社交关系,从而缓解大学生的宅现象。
定期进行运动,保证营养均衡,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为外部世界提供充足的精力。
3、发展兴趣爱好。
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拓宽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宅现象。
综上所述,大学生“宅”现象虽然有一些原因和影响,但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和外部帮助去缓解和解决。
大学生们应该注重身体健康,发展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和思维,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健康、自信。
从宅男宅女到剩男剩女现象的分析
![从宅男宅女到剩男剩女现象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667155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d1.png)
从宅男宅女到剩男剩女现象的分析1.宅人现象我们的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社会发展的节奏随之加快,我们对于很多事情的处理足不出户就可以做到,打个电话、发个邮件就可以将很复杂的事在短期内说清楚,与朋友的交流也更多地依赖短信息、QQ等。
我们大家都成了“居室侠”。
“居室侠”都是环保型宅男,因为他足不出户,所以不必为二氧化碳排放量超标买单,也不必对全球气候变暖负责。
“居室侠”最擅长的是在自己的房间里旅行,因为他有互联网。
他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Google Reader,把他订阅的全世界的报纸、博客都读一遍。
想看电影,就上“土豆”网,连买盗版碟片的钱都省下了。
而他的人际交往全仰仗MSN,固定电话都不用装了。
“居室侠”把客厅想象成欧洲;阳台上的巴西木代表了热带雨林;浴室的水龙头一开,就想象自己置身于瀑布底下戏水;冰箱里只有速冻饺子,没关系,举起刀叉把饺子想象成带血的上等牛排。
阿昌(网名)这个堂堂计算机系本科毕业生整天蹲在屋里不肯出门,这让老爸老妈很是费解。
三年前阿昌刚毕业,父母四处托关系通门路给他找了份工作,但不到两三个月他就不做了。
用阿昌的话说,钞票太少,事情太多,不高兴。
自此,他便名正言顺地窝在家里上网打游戏。
最近阿昌在网上开了家店,专营计算机硬件产品,收入还可以。
最主要的还是来去自由,不影响他“钻研”网络游戏的时间。
我们的宅男就这样足不出户,真可谓成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了。
那么宅女的情况又如何呢?依依(网名)是个白领丽人,但她的生活并没有一般人想象中那么多彩。
下班后她会先去超市买菜,再去音像店挑碟,然后直奔家门,断绝和外界一切联系。
放长假的时候,她甚至可以七天不出门,睡到自然醒,聊到眼发黑。
她从不觉得当宅女无聊,按她的话说,有了电脑和网络,有了电视和音响,还有什么理由出门?外面的繁华与她无关。
如果你以为像“居室侠”这样的人毕竟少见,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宅男宅女这个族群的规模绝对超乎你的预料。
你可能会奇怪,风华正茂的青年男女最不缺的就是社交生活,他们肯定有无数的酒肉朋友和精神伴侣,有无数精彩的或刺激的“腐败”活动,怎么可能甘心在家窝坐一天,守着电脑、漫画、电视,甚至只是发呆。
浅析“宅文化”
![浅析“宅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7c2d43e102de2bd970588cf.png)
浅析“宅文化”成因及对当代的大学生影响及对策——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互视角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呆在宿舍或家里,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
本文主要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分析“宅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和大学生热衷于“宅”的原因,并着重就如何帮助当代大学生走出“宅门”给予了建议。
1关键词:“宅文化”大学生社会学心理学2008年3 月份的一期《南方都市报》的一篇报道写道“广东出现御宅族……专家担心他们成为隐蔽青年”。
这篇文章之后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是首次在官方大众媒体出现“宅”这个概念。
根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合作的调查显示(4610 人参与),59.6%的人认为自己身边存在宅男宅女。
在这次调查中,47.1%的人为宅男宅女们感到担忧,认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该报道从宅男宅女们的行为表现、心理特征,为自己及社会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内在及外在的原因这几个方面分析了当前的大学生中的宅男宅女的状况,也希望通过对这种现象的关注,让公众理性面对这一现象,从而帮助身边“宅”着的朋友们早日进入更加健康积极的生活。
首先需要明确一下“宅男”的定义和来源:最初这个定义是从御宅族的连用法而来。
御宅族是指热衷于动画、漫画及游戏等次文化,以至于足不出户的族群。
“宅男”的原义就是男性御宅族。
后来就被引申为“对某特定事情的爱好极端偏执且不与人接触而窝在家里的人”。
最初这个词带有明显的贬义,但目前普遍为各界人士使用趋于中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的确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中国外,“宅文化”在其发源地日本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中也十分盛行:日本每三个青年人中就有一个是宅男,英国广播公司(BBC)去年曾报道说,英国18岁到30岁的年轻人当中,约四成都是宅男宅女,其中近半是学生。
德国近年来还出现了以“宅一族”为主要成员的网络政党。
“宅男”这个词进入中国以后,多指的是引申义。
这群人沉迷于电脑游戏、网上聊天、论坛,甚至回家也沉湎于某一食物,社会交往不多的人,都可以叫做“宅男”。
宅的危害与好处
![宅的危害与好处](https://img.taocdn.com/s3/m/1eab079f28ea81c758f5787f.png)
“宅”生活7大危害视力听力下降两耳不闻身边事,一心只听耳中音。
大多数宅男宅女和普通的都市青年一样,每天开起播放器塞起耳机,放着听不完的流行音乐。
这样下去,耳膜受损,听力下降。
另外,“宅一族”长时间用电脑,眼睛还会干涩,出现干眼症或角膜炎,高度近视者视网膜易脱离。
便秘痔疮,常年相伴专家分析,久坐不动的人,身体缺乏运动,肠道肌肉就变得松弛,蠕动功能减弱,粪便下行迟缓,比较容易便秘。
长期便秘会引起痔疮。
形成血栓,引发梗死久坐不动,血液循环减缓,对心肺、脾胃功能都是一种伤害,长此以往,心脏机能衰退,大脑供血不足,伤神损脑,身体各主要器官都会出现病变。
肩颈腰痛,肌肉酸胀久坐不动者肌肉活动减少,血液流量减少,肌肉供氧量不足,致使肌肉松弛、衰弱甚至萎缩。
久坐不动者的关节滑液显着减少而变得干燥,继而容易引发骨与关节疾病。
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者,颈后部肌肉和韧带最易受牵拉劳损,发生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
脂肪囤积,埋下隐患宅男宅女比较喜欢食用可乐、汉堡等高热量食品,久坐不动,摄入的脂类、淀粉会过多地转变为脂肪贮存体内。
长期肥胖,各大、小动脉管内壁将淤积下大量脂类,导致全身组织系统供血不足,加速各种疾病的发生。
记忆力下降YY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之一,你可以吃着普通面包YY这是“”东河马的最新面包,你可以看着海报中的女仆YY女仆MM 整天为你端茶送水。
事实上,宅男宅女经常进行天马行空的思维有利于活跃大脑细胞,但是同时也会照成记忆力不集中开小差,并且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决不储存在大脑中,逐渐演变成记忆力下降未老先衰。
社交恐惧症如果“宅”是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所表现的形式,这其实不算不健康,只不过,这样的独居生活过得久了,需要警惕,不要由于这种生活方式而患上“社交恐惧症”,变得封闭,害怕与外界社会接触。
“周末适当宅”好处多多我对“周末适当宅一宅”非常赞同,“周末抽一天宅生活”基本上就是对我双休日生活的真实写照。
1、彻底放松平时由于工作多、事务忙,神经高度紧张,“周末宅生活”可以缓冲一下紧张的工作情绪,可以自由发号施令。
也谈我国的“宅男宅女”现象一个空间社会学的分析视角
![也谈我国的“宅男宅女”现象一个空间社会学的分析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89d5f99d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c8.png)
内容摘要
最后,御宅族通常会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社交中心,比如说参加动漫展、游 戏比赛等等。而宅男宅女则更加注重网络社交,比如说在社交媒体上与朋友交流、 在游戏中与其他玩家互动等等。
内容摘要
总之,御宅族和宅男宅女都是对于特定领域或主题有热情和追求的人,但是 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尽管御宅族和一般社会成员之间存在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御宅族就无法融 入社会。事实上,御宅族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对于某些特定领域的 深入了解和兴趣爱好,可以为整个社会带来很多价值。例如,在一些动漫、游戏 等产业中,御宅族往往是主要的消费者和粉丝,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这些产业 的发展非常重要。
在社会层面,“宅男宅女”现象加剧了社会分化和隔离。由于他们与外界的 接触减少,难以融入社会,这可能导致社会凝聚力和相互理解的降低。同时,这 一现象也给城市规划和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创造更有利于人们相互交流和 互动的城市空间,成为当前城市规划中需要的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四、结论与建议
“宅男宅女”现象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现象,它反映了当代青年人在面 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时做出的选择。然而,这种现象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一 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引导和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从空间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宅男宅女”现象与城市空间的社会组织形式和 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城市生活的高强度压力和快节奏,使得很多年轻人更 愿意选择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虚拟世界中。此外,城市化进程中的家庭结构变化 也为这一现象提供了土壤。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他们从小就习惯了独自享受家庭空间。这种独自享受家庭空间的习惯延续到成年 后,就表现为他们更愿意选择独自在家中度过时间。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分析报告1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分析报告1](https://img.taocdn.com/s3/m/507fa0382af90242a895e582.png)
大学生宅现象调查分析报告一、调查目的网络的发展及普及迅速催生了“御宅族”这个群体,宅文化在全球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列,我国的在校大学生逐渐成为“宅人大军”中的主力。
大学校园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没课的时候宅在宿舍,更有甚者为了宅而逃课。
他们的电脑几乎二十四小时开机,被用来聊天、逛论坛、看网页、打游戏、写博客、看视频、网上购物等等。
他们饮食不规律,常吃零食、泡面,或让同学带饭。
也有人宅在网吧,饿了叫外卖或在网吧买泡面,困了就躺在椅子上休息。
还有一些专业的学生,学习要通过电脑完成,所以经常坐在电脑前不动弹。
在大学食堂,经常可见穿着拖鞋睡衣、头发散乱的学生去打饭。
这种宅的状态甚至还延续到家中,很多大学生寒暑假也宅在家里,宅的内容无非还是睡觉、上网,有的人除了吃饭、上厕所就是躲进自己的房间,很少与父母交流。
“放假了我成了宅男”、“天冷,我在家宅了一个星期了”,“宅男OUT(过时)了,被窝男出现了”之类的帖子在网上比比皆是。
从学校到家,从宿舍到起居室,变换的是空间距离,不变的是这些大学男女难以自拔的“宅”生活。
像这种校园“宅”现象,引发了众人的思考和讨论,不少家长也为此与孩子争执过。
于是,我们小组以此为调查主题,提出了“大学生宅现象调查分析报告”这个实践课题。
二、人员组成和分工组长: XXX 负责做网上调查问卷,走访当地大学组员: XXX 负责上网搜集有关资料,打印材料,组织资料XXX 负责编写报告,修改报告,编制表格XXX 负责采访同学,统计数据,对调查报告进行分析三、调查方法1随机抽样法:采取问卷的方式,在网上通过同学们的配合,得出数据。
2观察法:我们在宿舍观察留在宿舍的人数,还有中午在饭堂的人数从而得出数据。
3访谈法:我们通过随机的方式,采访同学,得出数据四、调查过程我们调查小组召开“关于大学生宅现象的调查报告”讨论。
制定了调查的初步方案和分工,然后讨论决定展开本次调查。
我们采用调查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还有随机抽样法。
宅文化的影响及存在根源与对策
![宅文化的影响及存在根源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6be2a83955270722182ef713.png)
宅文化的影响及存在根源与对策摘要:宅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起源于日本,但其含义与表现形式流传到我国大陆地区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宅文化有其两面性,但目前整体发展并不健康。
因此,要通过对宅现象及其文化进行探寻,客观理性地看待宅文化,积极营造健康的宅文化。
关键词:宅文化;宅族;网络青少年宅文化最早起源于日本的御宅族,是指对ACG(动画,漫画,游戏)等次文化产品极度痴迷的社会群体及其言行,略带贬义[1]。
宅文化在我国台湾地区流行起来的时候,“御宅男”被昵称为“宅男”或者“阿宅”,主要指那些痴迷于网络、整天待在家中或宿舍上网的人,其中以年轻人为主。
后来宅文化传到我国大陆地区时,“宅”已经被用来泛指整天在家不出门,不修边副的人。
显然,此时的宅文化被庸俗化了。
近年来,随着宅文化渐渐地与社会发展和时代特征相适应,它正在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其优势因素也逐渐显示出来。
青少年与宅文化密切联系,必须引起重视与研究。
一、宅文化的影响范畴与表现宅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其对社会发展和对各类人群,特别是白领和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消极和积极两方面。
(一)宅文化的消极影响1.宅文化破坏身心健康(1)亚健康症状。
网络与电脑是宅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长期使用电脑的人易患近视、颈椎病、“鼠标手”以及各类心理疾病。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像颈椎病、腰椎病等原本属于五六十岁人群的常见病,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这些年轻的“宅一族”里,这与他们长期“御宅”并使用电脑关系甚密。
同时,他们也认为长期的“宅”改变了生活习惯和处事心态。
长时间“宅生活”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些“宅男宅女”认为自己的性格开始闭塞,喜欢寄情于网络、电视等虚拟的世界,一些宅男宅女感觉身体已出现不健康症状,如视力下降、眼睛干涩、颈椎酸痛、腰椎病等。
(2)脱离社会。
现实社会的压力和残酷让很多人退缩,而虚拟世界提供的独特舞台则在一定程度和形式上满足了人们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
御宅现象研究
![御宅现象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3fc6cc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45.png)
御宅现象研究御宅现象研究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一个新的社会现象正在不断涌现,即御宅现象。
御宅文化,又称为宅文化,指的是成年男性或女性在家中追求自我兴趣,沉浸于动漫、游戏、网络等虚拟世界,而忽略了现实社交生活的一种现象。
本文旨在探讨御宅现象的成因、影响和相关研究。
一、成因分析1.1 社交焦虑许多御宅族群常常会出现社交焦虑的问题,即不愿意和外界交流,尤其是面对陌生人。
这会导致他们躲在家里,寻找虚拟世界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1.2 生活压力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人们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
对于御宅族群来说,家是他们躲避工作和社交压力的避风港,而御宅行为因此而产生。
1.3 兴趣爱好御宅族群对于动漫、游戏和网络世界有着极大的热爱,他们将这些兴趣作为追求生活乐趣的途径。
这些爱好给予他们满足感和成就感,使他们沉浸其中。
二、影响分析2.1 社交障碍御宅族群缺乏对外界的真实社交经验,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陌生人或者社交场合感到不自在和无措。
这种社交障碍限制了他们拓展人际关系网和实现自身发展的可能。
2.2 健康问题长时间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御宅族群往往忽视了身体的健康,缺乏运动和户外活动。
这种不良的生活习惯容易导致肥胖、心理问题和各种代谢性疾病。
2.3 精神闭塞御宅族群过分依赖虚拟世界,缺乏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导致他们逐渐与外界脱节,产生精神闭塞的状态。
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可能会导致孤僻、自卑、抑郁等精神问题。
三、御宅现象相关研究3.1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学通过对御宅族群的心理特点和生活样态的研究,揭示了他们的社交障碍、内向性格以及对虚拟世界的依赖程度。
3.2 健康学研究健康学研究御宅现象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发现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缺乏运动的御宅族群存在诸多慢性疾病风险,推动了大众健康意识的觉醒。
3.3 互联网社会学研究互联网社会学着重研究御宅族群在网络世界中的行为特点和社交模式。
他们通过网络获得强烈的社交满足感,但却带来了与现实世界脱节的问题。
大学生“宅”现状及其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宅”现状及其心理健康水平](https://img.taocdn.com/s3/m/c5584f4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2.png)
大学生“宅”现状及其心理健康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中“宅”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所谓“宅”就是指在室内过多时间,不愿外出或交往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尤为突出,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宅”现状及其心理健康水平,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调节心态,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一、大学生“宅”现状1.现状描述在大学校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学生整天呆在教室、宿舍或者图书馆里,几乎不出门,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而是选择在虚拟世界中进行沉迷游戏或者刷手机。
他们对现实的社交活动不感兴趣,情感封闭、社交能力差。
这种“宅”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不仅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甚至在社会中也有相应的现象。
2.原因分析大学生“宅”现象的存在并非偶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和社交压力都在增加,让很多的大学生望而生畏,选择回避社交。
虚拟世界的诱惑也是一个原因,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社交需求,使得他们不愿意走出去。
家庭背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些家庭环境不好的大学生会因为家庭原因而选择逃避社交。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1.心理问题大学生“宅”现象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长时间的宅在家里或者宿舍中,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变得孤独、焦虑。
缺乏社交和交往,使得他们的情感变得封闭,不愿意与他人交流,这会加剧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沉迷游戏或者手机等虚拟世界中,容易让大学生变得消极、懒惰,缺乏动力和热情。
缺乏社交还会导致大学生的抑郁情绪,长期萎靡不振,心情低落,甚至出现心理疾病。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大学生处于一个青春期,心理健康水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未来。
通过相关调查可以发现,大学生中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比例逐年上升。
这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容乐观,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摆脱宅男宅女生活的方式与技巧
![摆脱宅男宅女生活的方式与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13acdf2d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b2.png)
摆脱宅男宅女生活的方式与技巧近年来,宅文化越来越盛行,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宅男宅女。
他们不爱运动不爱社交,整天窝在家里看个电视、打个游戏、刷个手机……这样的生活虽然舒适宜人,但是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习惯,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
怎么让自己能摆脱宅男宅女的生活,充实自己的生活呢?下面就来介绍几种有效的方式和技巧。
一、爱运动,活力满满想要摆脱宅男宅女的生活,运动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力和免疫力的作用,运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优势,那就是鼓励我们走出家门、走向外面的世界。
无论是慢跑、游泳、羽毛球还是瑜伽,只要是你感兴趣的运动都可以。
不仅能够锻炼身体,也能结交新的朋友,拓展社交圈子。
另外,有了一个运动的生活习惯,我们也会更容易远离无聊的电视、游戏和手机,拥有更充实的生活。
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旅行是一种充满活力、未知和冒险的体验,能够将我们从日常生活中解放出来,获得精神上的升华,丰富我们的生活。
走出家门,探索未知的城市,寻找新鲜的体验。
旅行可以是任何形式,去一个距离不远的城市散散步,也可以选择长途旅行,开拓眼界,丰富人生经历。
当然,旅行的前提条件是有经济实力,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经济实惠的目的地,比如自驾游、背包旅行、青年旅社等等。
除了旅行,读书也是改变宅男宅女生活的好习惯。
在家看时间长了,眼睛和大脑都会疲惫。
看书不但可以消磨时间,还可以扩展知识和丰富阅历。
读书可以涵盖各种领域,比如文学、艺术、历史、心理学等等,只要你有兴趣,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书。
读书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素质,也可以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积累知识储备,是非常有益的。
三、有趣的爱好,无穷无尽除了运动和旅行,我们还可以发掘自己的爱好,比如音乐、画画、摄影、游戏等等。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我们投入到自己喜欢的活动中时,时间往往过得很快,很快就会忘记一切烦恼和压力。
可以加入一些兴趣小组,或者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练习,这样不仅可以结交朋友,还可以互相鼓励和进步。
浅析“御宅族”文化及其相关现象
![浅析“御宅族”文化及其相关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6d151171ddccda38376baf42.png)
浅析“御宅族”文化及其相关现象摘要:“宅”现象的出现与流行虽然有其积极因素,但总体对社会及个人呈消极影响。
纠正“御宅族”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需要社会及个人都应假以时日,进行逐步深化的解决与根治。
本文对“宅”现象的生成、特征、应对策略等几方面阐述几点拙见,希望得到社会的重视与解决。
关键词“宅”现象来源特征解决之策一、“宅”现象有关词汇的来源与含义浅析(一)“宅”现象有关词汇的来源。
“御宅”一词来源于日语。
从御宅的最初解释来看,它一方面作为名词,指作为对话方的家、家庭,或者是对方的丈夫或对方所属的公司、组织的敬称;作为代词时,则是指对不是特别熟悉的人,略带敬意的第二人称。
如今“御宅”一词的含义已经随着ACG 产业的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
对于这种变化的发生一般有两种来源:一是上世纪80年代播出的日本动画片《超时空要塞马克罗斯》中,男女主人公使用该词称呼彼此。
由此,“御宅”这个称呼传遍了全国,动漫发烧友开始广泛使用“御宅”这个词来互相称呼。
另一种是当时的流行少女漫画杂志的专栏作家中森明夫连载了《“御宅”的研究》,文章将“御宅”描述成“没有内涵的动画和科幻迷”,并建议以“御宅”命名此类人群。
“御宅”一词通过互联网传到中国,最早在国内使用的确切时间己经很难追考。
但是,从2007 年起,“御宅”一词便开始为大众传媒所使用。
之后,由“御宅”演变的“宅男”、“宅人”、“宅”等词汇也开始被广泛地使用。
而2008年3月13日《南方都市报》题名为《广州出现“御宅族”青少年呆在家里足不出户》的一篇报道,使“御宅族”这个名词首次出现在官方大众媒体,从此“御宅族”引起了中国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二)“宅”现象有关词汇的含义。
“御宅族”一词的大体含义:狭义的“御宅族”是指对动画、漫画、游戏迷恋到无以复加并积极收集有关物品及信息的人。
广义的“御宅族”指只对一种特定事物有强烈狂热,对它的相关信息无所不知的人。
宅男宅女社会调查报告
![宅男宅女社会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4547e2cd5bbfd0a78567387.png)
课题:关于海南医学院学生“宅男宅女”现象调查报告班级:2012级市场营销班本组员:佘仁红、师蓉、文雯、李晶薇、濮文亮、王粒休、林明魁关于海南医学院学生“宅男宅女"现象调查报告随着经济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互联网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群体也成为高科技时代的主流消费人群之一。
作为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受教育群体,同时作为信息时代影响最为普遍的人群,一些信息时代带来的问题和现象,也普遍出现在大学生群体之中,其中“宅”现象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现象.我们经过前期对这一现象的初步了解,在大学生“宅"群体之中有的沉迷小说,有的沉迷动漫,有的沉迷网游……依赖电脑与网络,足不出户,甚至衍生出一系列心理及生理问题,这明显不利于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为了深入了解“宅”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并对“宅"群体提供一些影响和改进策略,我们进行了此次社会调查。
此次调查主要在海南医学院进行,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形式,随机在我校主校区9栋宿舍楼中,从中抽取40个寝室(由于各公寓寝室人数有所不同,故女生公寓及四期公寓抽取 30个寝室,从三期公寓抽取10个寝室),并将200份问卷发放到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为100%。
以下是本次社会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一、研究背景与概况“御宅”一词源于日本,本指一些热衷于动画、漫画和电子游戏,以至于足不出户的人.这个词进入中国后,多指每天憋在屋子里不出去社会交往,沉迷于玩电脑游戏、网络聊天、泡论坛、看动漫、看电视连续剧的这群人。
而下班后回家沉迷于某一件事物(哪怕和电脑网络无关),社会交往不多的人,也会被称为“宅男宅女”。
作为“电脑一代"的大学生,网络应用熟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宅”现象的潜在或外显群体,在许多大学校园,“宅人”一族已发展为一个群体,他们有的沉迷小说,有的沉迷动漫,有的沉迷网游……依赖电脑与网络,足不出户,甚至衍生出一系列心理及生理问题。
大学生宅现状对其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社会学等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
![大学生宅现状对其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社会学等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dc79bc9a1c7aa00b52acbba.png)
大学生宅现状对其社会化的消极影响-以太原科技大学为例摘要网络时代发达的信息技术催生了“御宅族”这一新兴的青年群体,“御宅族”一起迅猛扩大的规模引发了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典型地表达了当代人一种新的生活模式。
近来在高校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出于各种原因加入了这一行列,成为当代典型的“宅男”“宅女”。
“宅”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的流行,并且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成长与生活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一现场引起了众多学者对于这个群体的关注。
关键字:大学生宅男宅女引言1.研究背景。
当前,国内外学术界不乏对“宅男宅女”现象进行研究论述的论文或报告,但一经整理和分析,众多研究论文对此现象的研究论述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1、同类课题的研究对象多界定为社会人员(以白领和自由职业者为主)。
在当前中国“宅男宅女”正从以80后为主体向90后为主体的人群中过渡的现实面前,目前的研究论述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当前“宅男宅女”的主体——大学生群体的发展现状。
2、同类课题的研究内容均着重于描述“宅男宅女”们的生活特征和习惯,如沉迷网络、生活日夜颠倒、惧怕社会交往等,缺乏更深层次的原因研究。
3、同类课题的研究方向趋向一致。
当前同类课题对“宅男宅女”形成的是较为相似的评判标准,但事实上学界并未对此现象作出权威的结论性研究和综述。
与此同时,目前尚没有专门机构和组织把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列为“宅”现象的调查对象,缺乏与当代大学生实际的身心发展状况相符的,以理论为依托的研究。
因而,当前对“宅男宅女”的研究多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
2.文献综述:学界不乏对“宅男宅女”现象进行研究者,主要有一下几种形式的研究:1.通过问卷的数据来描述宅男宅女的现状,分析然后找出其背后的原因。
2.通过报告数据之类描述宅男宅女的现状,指出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并找出解决宅问题的对策。
但大多局限于表面的定义阐述和浅层次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通过综合运用社会学及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从大学生自身的视角出发剖析潜藏在“宅男宅女”现象背后的现实和理论原因,从而补充和完善学界对该现象的学术研究的不足,为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和咨询机构开展教育管理和服务提供全面详实的数据和事实参考。
当代社会青年“宅”现象分析
![当代社会青年“宅”现象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614dfad15abe23492f4d06.png)
当代社会“宅人”现象分析作者:沈燕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摘要:作为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社会青年的自身发展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社会对于当代青年高度认可的同时,人们又被另一种发生在青年身上的奇特现象所吸引——有数量占据同龄人总数五分之一的青年,他们喜爱宅居于家中,沉迷于网络,生活起居毫无规律,有些甚至都不能自理。
这样的状况不仅让家人,更让整个社会开始担忧。
关键词:“宅人”现象分析一、“宅人”的定义“宅”这个词源于日本,是“御宅族”的缩略,御宅原指热衷及博精于动画、动漫及电脑游戏(ACG)的人,而现在一般泛指热衷于次文化,并对该文化有极深入的了解的人。
【1】“宅文化”在上世纪80年代末传入中国,发展速度更快,承载对象主要是80后、90后。
在网络上,如果是男性,则称“宅男”,如果是女性,则称“宅女”,宅人,指的就是那些放假呆在屋子里不出去,每天玩电脑游戏、看电视的年轻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出门、不运动、不爱搭理人,整天宅在家里……当前“宅人”队伍正在逐步壮大。
二、“宅人”产生的原因“宅人”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父母“宅居”的影响。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年轻父母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甚至有的家里夫妻两人各自守着一台电脑,互不干涉。
保持这种生活状态的父母自然造就了许多像他们自己一样的“小宅人”。
另外,“双职工”家庭在抚育子女的过程中确实会凸显出很多现实的困难,一旦孩子放假,孩子放在哪里,社会上又没有可以代为照管孩子的合法机构,因此孩子就只能无奈地做“宅孩”。
2.传统家庭不重视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培养。
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本来就缺乏与外人交流的主动性;加上学校、家庭片面重视孩子智力方面的培养,过多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不丰富、比较枯燥,因此孩子找不到与人打交道的乐趣,自然更加愿意把心理寄托投放在网络、电视等虚拟世界和个人空间里。
3.青年人自身逃避社会压力。
就业压力、生活压力、人际关系的处理等等无处不在,需要年轻人独立面对、独自处理,这些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总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排解,于是他们逐渐选择脱离社会回归家庭,家的自由随性的特点能够为青年人提供一个缓解的空间,因此,许多人觉得呆在家里特别舒服,并逐渐形成了“宅”的习惯,虽然呆在家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青年人缓解压力,但是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他们就会逐渐脱离现实社会生活,与现实世界脱节。
宅男宅女的八大害处!太搞笑了
![宅男宅女的八大害处!太搞笑了](https://img.taocdn.com/s3/m/b9267b2c4b35eefdc9d33304.png)
宅男宅女的八大害处!太搞笑了——下一站,拯救宅男宅女的大杀器!太宅了怎么办?它来拯救你!话说,现今社会,宅是一种通病。
周末节假日愿意宅在家里而不愿意外出的人是越来越多了。
然而,宅,是一种不利于自身身体健康,不利于社会安定,影响整个社会幸福度的不良行为。
不信下一站自助旅行网来给讲解下宅的三大害处。
首先,宅不利身体健康,影响市容市貌。
1.容易长痔疮平时上班,大多数人都是要坐一整天的,这是工作原因没办法。
但是至少在周末时间,给臀部放放风啊。
而宅男宅女不管上班还是放假都经常是坐着的,这样子就非常不利于臀部的健康发展。
肛肠科专家介绍说,久坐不动的人,身体缺乏运动,肠道肌肉就变得松弛,蠕动功能减弱,粪便下行迟缓,比较容易便秘。
而长期便秘就会引起痔疮,而久坐不动也是患痔疮的一个独立因素。
2.肥胖或暴瘦。
肥胖是因为宅男宅女经常三餐不定或以快餐、零食等高热量的食物果腹,外加不经常远动,肥胖在所难免。
什么“双下巴”、“麒麟臂”、“蝴蝶袖”、“猪腩肉”统统都会找上你!恐怖吧,害怕吧,惊叫吧!暴瘦也是因为三餐不定,有时还会因为懒的出门而生生饿着,周而复始周而复始,就是铁打的胃,也得给胃酸融化咯。
肠胃受伤害,休息时间不正常,你觉得你还是个面色红润、活力无限的正常青年吗?3.毁容什么,说毁容太严重了?大痘痘,大油脸,黑斑黑头粉刺黑眼圈不叫毁容叫什么?你觉得如果林志玲满脸的痘痘斑点黑头,她还是林志玲吗?如果现在你脸上的痘痘黑头黑斑粉刺黑眼圈通通消失,你难道不能算是个小帅哥或小美女吗?所以,因为长期宅生活和经常面对电脑导致的面子问题,大家一定要面壁思过啊!其次,宅不利于心理发展1.傲娇哥与清高妹的心理成长路程别人说你太傲娇,因为,你从来不和他们侃大山;别人觉得你假清高,因为他们的话题你从来不参与。
其实,不是酱紫的!爱宅的你只是过度沉浸网络而和身边的人脱节了,所以往往是大家这边正说的兴高采烈,你那边听的是一脑袋雾水、不知所云。
到最后不善表达的你高唱着《太委屈》窝回自己的小世界,在下一站网上呼唤着共鸣。
宅现象调研报告
![宅现象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31fafe1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bd.png)
宅现象调研报告宅现象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宅现象在近年来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更多的人选择宅在家中,通过网络社交和线上娱乐满足各种需求。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宅现象的原因和影响,并探讨该现象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宅在家中的频率和原因,通过深度访谈探讨宅现象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三、调研结果1. 宅在家中的频率:62%的被调查者表示每周宅在家中的时间达到3-5天,26%的被调查者表示每周宅在家中的时间超过5天。
宅在家中的频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2. 宅在家中的原因:被调查的人群宅在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a. 舒适便利:48%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家中可以舒适地享受各种娱乐活动,如看电影、玩游戏等。
b. 网络社交:36%的被调查者宅在家中是为了通过网络社交满足社交需求,而不需要面对面的交往。
c. 工作学习:26%的被调查者宅在家中是为了从事远程工作或在线学习,可以减少交通时间和成本。
3. 宅现象的影响:宅现象对个体和社会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a. 个体影响:宅在家中可以提供更多的自由和独立空间,有利于个体进行个人知识增长和自我发展。
但同时,长时间宅在家中会导致个体与外界社交的减少,可能会带来孤独感和社交障碍。
b. 社会影响:宅现象对社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消费领域。
宅现象导致线下实体店面的销售额下降,而线上购物和娱乐平台的兴起。
此外,宅现象还可能导致社会的凝聚力下降,社交交往的频率和质量减少。
四、建议和对策针对宅现象的出现和影响,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1. 政府鼓励和支持远程工作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减少出行成本和交通拥堵。
2. 提供更多适合宅在家中的娱乐活动,满足人们在家中的低成本娱乐需求,同时减少对线下实体店面的依赖。
3. 加强对网络安全和网络社交的规范管理,及时识别和解决网络欺凌和网络侵犯等问题,使网络社交更加健康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宅男宅女的成因、影响及其对策------基于社会学的视角姓名:农冠军班级:11级思想政治教育班学号:1103040052摘要:新时代,社会日新月异,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宅男宅女的队伍里,其中大学生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他们大多是喜欢呆在住所里,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
本文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大学里宅男宅女产生的原因以及这种“宅”对于年轻人而言具有的意义,并就如何帮助当下年轻人走出“宅门”提供个人的建议。
i关键词:“宅文化”宅男宅女大学生社会学一、宅男宅女的理解及现状清明,五一长假刚刚落下帷幕,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哪也没去,就呆在自己的住所或者某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痴迷于某事物,自娱自乐,这群人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宅男宅女,而不知不觉中这种宅的现象已经悄然演化成了一种宅文化。
不管是游玩还是宅,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往往是其中的主力军。
对于宅文化,查了下,简单的定义是指一种现代流行的热衷于待在家里(“宅”)的文化浪潮,是一种超越血缘、地缘等传统社会组织结构的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
“宅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不过这里就不深入分析宅文化的内涵了,索性就把它看成是宅男宅女,那种热衷于宅在家里的群体,更多的是指大学生。
假期刚过,见到熟人打声招呼“哥们,这个假期有什么节目啊,又去了哪个好玩的地方”总会听到不同的声音“刚去了趟黄山,那个绝啊”“就宅呢,我蜗居”。
每次听到宅,不禁就反思,为什么在大学这样一个朝气蓬勃、热爱生活、乐于参加社会活动的群体,却有这么多宅男宅女?听到人们把宅男宅女称为毕加索(整天闭门在家)、居里夫人(蜗居在家里)就不解,他们是不是懒惰,不善于交际,对生活没有什么热情,不愿面对现实,活在自己和网络的世界里,甚至是啃老一族。
据我所了解到的,那些整天呆在宿舍上网、足不出户的大学里的宅男宅女,大多是泡在网络的世界里。
宅着赚钱或是学习做研究的寥寥无几,那他们都在做什么呢?目前,大学里的宅男宅女有鲜明特点:没课时就宅在宿舍睡觉、上网。
他们的电脑几乎整天都开着,网上交友、看网页、打游戏、刷微博、写博客、看视频……即使没事也要开着,似乎这样有存在感。
他们饮食不规律,吃饭时连食堂都懒得去,叫同学带饭。
现在每到夜晚,宿舍门外,总听到这样一些声音“泡面麻辣饮料”,几个学生拉着一箱箱食品经过,宅男宅女往往在这时蜂拥而来。
在食堂里,经常可见穿着拖鞋睡衣、头发散乱的学生去打饭,估计所见之人必认为他们宅男宅女。
尤其在离市区较远的大学城,大部分学生没课时无处可玩,都是呆在宿舍,久而久之就“升级”为宅了。
这种宅的状态不仅在学校,还延续到家中。
很多大学生寒暑假回家也宅在家里,不用上课、写作业,不用担心吃饭,宅的心安理得。
宅的内容无非还是睡觉、上网,有的人除了吃饭上厕所就是躲进自己的房间,甚至很少与父母交流,“宅文化”已然成风,尤以大学为甚。
二、大学生里“宅男宅女”的成因宅男宅女引领的“宅文化”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常说每个事件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既然它能在大学校园里如此盛行,必然有其独特的因素,下面就从主客观因素来分析它的成因。
客观因素:第一、社会风气的影响。
当下社会正遇转型期,年轻人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
生活快节奏化,功利化,道德缺失,人与人之间愈加冷漠,巨大的就业压力,后门是王道思想的蔓延,加之大众传媒没有及时积极的引导,很多大学生无法适从,变得日益急躁,缺乏安全感。
当这股不良之风吹进校园,无疑增强了他们的恐惧感,因此降低了年轻人之间交际的积极性,不愿与他人来往,不愿面对现实进入社会进而选择逃避,躲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自娱自乐,自然而然的变得越来越宅。
第二,科技产品的普及与网络的发展。
科技产品尤以电脑和手机为主,若没有电脑和网络,他们也就失去了腻在室内不愿走出的条件。
首先,如今很多的大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电脑,这为他们与外界沟通建立了桥梁。
刷微博、写博客、聊天软件、论坛等交友工具取代了原始的面对面的交流,彼此建立友谊关系。
其次,网购、外卖订餐等满足了他们足不出户也不缺少物质需求;再次,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他们可以不论身份性别年龄的玩,有些还以虚拟财富和等级升级相诱惑,单纯的大学生自然陷于其中;最后,丰富的资源也是吸引宅男宅女的重要原因,他们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知识,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
第三,家庭和学校的影响。
家庭因素: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兄弟姐妹和伙伴的缺失让他们缺少现实中可以倾诉和交流的对象;父母因生活的压力无暇顾及孩子成长中的心理教育,加之两代人之间天然的代沟,使孩子从小就不愿与父母沟通交流,于是他们常常一个人自己消化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当网络走进他们的世界,自然成为了形影不离的朋友。
学校因素:当今学校升学第一,没有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造成心里的不健全;大学社团日益功利化,走形式,过场子,腐败成风,没有真正起到大学生课外活动与经验积累的基地的作用;大学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大肆扩招,造成有量无质,学风差,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厌学甚至抵制;管理过于疏松,导致学生随意逃课回宿舍睡觉玩游戏,宅那就理所当然了主观因素:纵然以上种种的客观因素,为宅男宅女的“宅”提供了“保驾护航”。
但正如金斯莱曾说的:“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如果你的意志力足够坚定,心理素质够硬,外部的因素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与你挂钩。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有的人能够积极进取,而有些人却意志消沉,选择逃避现实隐身于自己的世界,这与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1)“宅”能造成逃避现实的假象当下大学生面临激烈的竞争,巨大的压力,会遭到挫折和打击,有些人能知耻而后勇,正视自身的不足,面对逆境勇往直前;而有些人在面对这些困难,却不敢面对,把自己“藏”起来,避免自己身受其害,于是“宅”就成大学生们的避风港了。
虽然他们也知道“宅”并不能真正的解决,但由于缺乏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是没有勇气去面对,自欺欺人。
(2)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现在社会上说自己是宅男宅女是自嘲,却又觉得很光荣似的,感觉宅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一种社会的主流,不宅就对不起自己时尚潮流的标签,引得很多大学生竞相追随。
当购物时,要是你还去商店超市,人家就说你out了,这种心态导致大学生们在网上购物、叫外卖等等。
当一个寝室其他几个人都窝着玩游戏什么的,如果你不跟随,自然地就与大家产生了隔阂,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没有共同语言。
自己也感觉被孤立了,没有集体感,又由于现在大学生心理脆弱,抵抗力差,自然的就被周围的人同化,成为宅男宅女大家族的一员。
(3)缺乏积极进取的心。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失去前进的力量。
”可见,当一个人没有了理想,没有了目标,那该是多么可怕,尤其是正处在汲取知识最佳时段的大学生们。
当他们通过了层层围堵,终于走进那所梦中的“象牙塔”时,忽然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学历的贬值,加上已经成年没有那么多的约束,在过分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很容易走向极端。
于是浑浑噩噩,失去了奋斗的目标,成了一只没有双眼的雄鹰,在天际间盲目飞窜,看似依旧搏击苍穹,实则如坠落的枯叶。
三、大学生里“宅男宅女”现象的影响在我们的视角里,对宅男宅女更多的是堕落、消极等不利的评论。
但凡再糟糕的现象,背后也有其有益的一面,尽管“宅”有诸多的非议,也不可抹灭它积极的部分,下面我们来分析它的影响。
积极的影响:“宅男宅女”的出现,带动了很多产业的快速发展。
当网购成为年轻人物质需求的主要渠道,必然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的电子商务和网络产业的发展,网店、网络商域、网络游戏等新型产业如雨后春笋般突起,外卖快递等行业也应运而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私人空间在不断的扩展,当他们“宅”时,打开电脑,搜索各种信息,就会增长见识,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我们应该看到“宅一族”,他们拥有独立的思维和行为,许多想法和行为都基于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只要引导得当,就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消极的影响:首先,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宅男宅女大多在住所操作电脑,玩网络游戏、看网络电视、网上购物、聊天等,这些活动动作僵硬,容易造成腰、颈、肩、腕等部位的疾患;宅男宅女生活无规律,睡眠和饮食失调会使他们生物钟紊乱、内分泌失调、身体虚弱;而且长时间窝在宿舍,做“被窝人”的宅男宅女缺乏体育锻炼,通宵达旦长期透支身体,身体素质下降,影响身体健康。
容易造成心理封闭,重者甚至会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难以适应学习、生活等环境。
许多大学生往往借宅消愁愁更愁,宅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表面上看宅生活似乎为学生提供了放松和逃避现实的方式,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却陷入了宅的怪圈,他们为宅所困,懊恼不已却欲罢不能,影响心理健康。
其次,不利于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现在网络的发达,造成很多大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最典型的莫过于以打字代替写字,甚至连字都不会写了。
而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完善性格以及各种社交能力等都是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不断与人交往和参加社会实践来不断完善提高的。
因此会造成社交能力退化和增加心理负担,阻碍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
再次,不利于人际关系交往。
校园宅一族大多依赖于网络,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和依赖于网络沟通,则会脱离现实生活,与人面对面沟通的能力会大大退化,从而反感甚至害怕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在虚拟世界中日益封闭,产生社交恐惧和交流障碍,慢慢变成了社交缺失人群。
当他们与社会脱节,远离人群后,必然缺少集体价值观,违背了教育的本质。
最后,不利于学业展。
大部分的大学生在网上从事与学习、工作无关的活动[。
由此看出宅在宿舍的人多是在从事以消磨时间为主的活动,而且为了宅在宿舍部分人选择逃课,长时间的沉迷网络必然是大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致使他们耽误学习,甚至荒废学业。
同时网络具有很大诱惑性,网络中没有压力,没有约束,长时间的网络活动会使他们忘记现实、忘记自我、忘记学业。
长此以往会消磨人的斗志,养成惰性和消极的人生态度。
四、走出“宅门”的对策正因为“宅”有如此多的不利影响,因此非常有必要积极地引导宅男宅女们走出宅门。
对此,可以从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层面入手。
1、个人第一: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
由于过度依赖网络,并且没有合理的利用,导致宅往消极方向发展。
所以宅男宅女们应该通过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改变过于依赖网络的现状。
要调整自己上网的目的,多从事一些有意义的网上活动,如了解社会新闻,搜集学习相关的资料等;当意识到每天上网的时间得不到控制时,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对这种行为进行调整,也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达到通过改造网络生活进而实现整个生活方式的转变。
从而走出虚拟世界,走出“宅门”。
第二、重视、加强现实生活中的沟通交流。
宅男宅女们之所以选择宅,有很大一部分是缺乏人际交往能力,不能与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有效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