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危害因素分类
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安全管理)
防护措施不完善或不正确,不能有效地防止危险、危害因素的发 生。
防护距离不够
防护措施与危险源之间的距离不足,不能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
电危害
01
02
03
触电
人员接触带电体或过分接 近带电体,造成电击或电 伤。
电气火灾
电气设备过热、电火花或 电弧等引起火灾。
雷电危害
雷电放电产生的电磁效应 、热效应和机械效应对人 员、设备造成危害。
蚀性物质等。
生物性
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 介物,致害动物,致害
植物等。
心理性
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 常,从事禁忌作业,心 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
等。
对企业与员工影响
对企业影响
危险和危害因素可能导致企业财产损失、生产中 断、法律责任增加等负面影响。
对员工影响
危险和危害因素可能对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 全造成威胁,引发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等问题。
病毒
如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可导致呼吸道感染、免疫系统损伤等 。
真菌
如曲霉菌、念珠菌等,可引起肺部感染、皮肤感染等。
传染病媒介物
蚊蝇
传播疟疾、登革热等疾病的主要媒介。
鼠类
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的重要媒介。
蜱螨
传播森林脑炎、莱姆病等疾病的媒介。
致害动物
1 2
毒蛇
如眼镜蛇、银环蛇等,其毒液可导致中毒甚至死 亡。
过度疲劳
长时间工作、缺乏休息和睡眠导致身体疲劳,降低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醉酒或药物影响
员工在工作前或工作中饮酒或服用影响判断力和反应能力的药物。
从事禁忌作业
危险作业
员工被安排从事与其身体状况、技能 或经验不相符的危险作业,如高处作 业、接触有毒物质等。
危险危害因素分类与分级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危险危害因素概述 • 危险危害因素分类 • 危险危害因素分级 • 危险危害因素的管理与控制 • 案例分析与应用
01
危险危害因素概述
定义与分类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
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对人的生命、财产、环境 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因素。
危险危害因素分类
分为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生物性危 险危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等。
危险危害因素的特点
客观存在性
危险危害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
潜在性
危险危害因素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不一定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被发现。
不确定性
危险危害因素的不确定性取决于其 影响因素和作用条件。
可评估性
通过对危险危害因素的评估,可以 对其可能造成的风险进行预测和防 范。
危险危害因素的重要性
1 2
安全生产的保障
准确辨识、评估和控制危险危害因素,是保障 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
预防事故的必要条件
对危险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治理是预防事故发生 的重要手段。
3
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通过对危险危害因素的管控,提高安全管理水 平,确保生产活动的安全和稳定。
02
危险危害因素分类
按危险因素分类
物理性危险因素
化学性危险因素
如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
如易燃易爆物质、腐蚀性物质、有毒物质等 。
生物性危险因素
如病原微生物、虫害、动物咬伤等。
心理生理性危险因素
如工作压力、睡眠不足等。
按危害因素分类
职业病危害因素
如尘肺、职业中毒、物理因素职业病等。
环境危害因素
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安全管理)
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1.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分类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4类。
生产过程——劳动者在生产领域从事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人的因素——在生产活动中,来自人员自身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物的因素——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环境因素——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管理因素——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1.人的因素1)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
(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
(2)操作错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
(3)监护失误。
(4)其他错误。
(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2.物的因素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1)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耐腐蚀性差、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操纵器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其他缺陷)。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静电和杂散电流、电火花、其他电危害)。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6)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丫射线、a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
危险与危害因素的分类
如操作错误、误判等,可能引发事故或对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02
危害因素分类
生产过程中危害因素
化学因素
01
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中间品和产品等可能含有有害物质,
如有毒化学物质、刺激性气体等。
物理因素
02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振动、电磁辐射、高温、低温等物理
因素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机械因素
安全生产法 环境保护法
主要相关标准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18218)
危险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 件(GB/T 191)
工业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 值(GBZ 2)
国际劳工组织(ILO)相关公约和建议书
第155号公约:职业健康和安全
第161号公约:工作环境中的噪音
03
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如转动机械
的缠绕、夹压、冲击等。
劳动过程中危害因素
劳动强度过大
长时间从事高强度劳动,可能 导致肌肉疲劳、骨骼损伤等。
长时间固定姿势
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能引起 肌肉疲劳、脊柱弯曲等问题。
精神压力过大
长时间承受高强度工作压力,可能 导致精神疲劳、焦虑等问题。
重大危险源管理措施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和义务,确保各 项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加强日常巡检
加强重大危险源的日常巡检,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安全问题, 预防事故的发生。
开展应急演练
开展重大危险源的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确保在事故发 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理。
04
管理措施
01
制定安全操作规程
针对各项工艺流程和设备操作,制定安全操作规程,明确操作步骤、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方法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方法一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分类1、人的不安全因素:①心理/生理因素1.负荷超限:体力、听力、视力负荷超限2.健康状况异常3.从事禁忌作业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兴奋紧张等5.辨识功能缺陷:视觉、感觉等功能缺陷等6.身体状况不佳:带病工作、酒后工作、疲劳工作等②行为因素1.指挥失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等2.操作错误:违章操作、误操作、不规范操作等3.监护失误4.决策失误5.其他行为因素2、物的不安全因素①物理因素1.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等。
2.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等。
3.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等。
4.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Y射线、α、β、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超高压电场等)5.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射物、岩土滑动、堆积物滑动、气流卷动、冲击等。
6.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等。
7.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等。
8.作业环境不良:安全过道缺陷、照明不足、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给排水不良、强迫体位、涌水、高/低温作业、气压过高、气压过低、湿度过大、自然灾害等。
②机的因素1.没有按照规定配备必须的设备2.设备选型不符合要求3.设备安装不符合规定4.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5.设备防护不齐全、有效6.防护设施不齐全、完好7.设备警示标识不齐全、清晰、正确,设置位置不合理8.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等。
9.机的其他不安全因素③化学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固、液及粉尘2.自燃性物质3.有毒物质:有毒气、液、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等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液、固体等5.其他化学因素3、环境的不安全因素1.水的威胁2.火的威胁3.工作地点温度、湿度、粉尘、噪声、有毒气体浓度等超标4.工作地点照明不足5.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6.路面质量差,标识不齐全、不正确7.供电线路布置不合理8.作业区域警示标志及避灾线路设置不齐全,不合理9.其他工作环境的不安全因素4、管理的不安全因素1.组织结构不合理2.组织机构不健全,机构职责不明晰3.规章制度不全、不符合实际4.文件、记录管理不符合要求5.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审批、管理不符合规定,贯彻学习不到位6.为根据风险评估及本单位生产计划编制应急预案,预案不完善、不合理7.岗位职责不明,设置不合理8.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不符合规定9.为开展班组建设活动10.其他管理的不安全因素二按不安全行为状态分类方法1、按不安全行为分类1.操作失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电器>.开动、关停机器未给信号>.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等>.忘记关闭设备>.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操作按钮、阀门、扳手等错误>.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机器超速运站>.酒后作业>.冲压作业,手伸进模具>.工件固定不牢>.用压缩空气吹扫铁屑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拆除安全装置>.调整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灵3.使用不安全设备>.临时不固定设备>.无安全装置设备4.用手代替手动操作>.用手代替手动工具>.用手清除切屑>.不用加紧固件、手拿工件进行加工5.物品存放不规范6.进入危险场所>.进入吊装危险区域>.易燃易爆场所明火>.冒险信号>.进入禁入区域7.攀、坐不安全位置8.在起吊物下作业或停留9.机器运转加油、检修、焊接、清扫等10.有分散注意力行为11.忽视使用防护用品12.防护用品不规范>.旋转设备附近穿肥大衣服>.旋转作业戴手套13.其他类型的不安全行为2、不安全状态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陷>.无防护罩>.无安全保险装置>.无报警装置>.无安全标志>.无护栏或护栏损坏>.电气未接地>.绝缘不良>.危房内作业>.防护罩未在适当位置>.防护装置调整不当>.电气装置带点部位裸露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设计不当、结构不合安全要求>.制动装置缺陷>.安全距离不够>.护栏有缺陷>.工件有锋利倒棱>.绝缘强度不够>.机械强度不够>.起吊绳索不符要求>.设备带病运行>.设备超负荷运转>.设备失修>.地面不平>.设备保养不良、设备失灵3.个人防护用品等缺少或缺陷>.无个人防护用品、用具>.防护用品不符合要求4.生产场地环境不良>.照明不足>.烟尘弥漫、视线不清>.光线过强、过弱>.通风不良>.作业场地狭窄、杂乱>.操作工序设计和配合不合理>.地面滑、环境潮湿>.高温、低温>.操作工序设计和配置不合理。
危害因素标准
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对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类,是为便于进行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
这里简单介绍按导致事故、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的方法和参照事故类别、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的三种方法。
——《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13816-92)——《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63号)(一)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根据GB/T13816-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6类(物理性危害因素、化学性危害因素、生物性危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害因素、行为性危害因素、其他危害因素)。
此种分类方法所列危险、危害因素具体、详细、科学合理,适用于各企业在规划、设计和组织生产时,对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
(1) 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5种)1) 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2) 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3) 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4) 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5) 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6) 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7) 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堆料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8) 明火;9) 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10) 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11) 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12) 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13) 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14) 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15) 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危险、危害因素分类及举例
危险、危害因素分类及举例
危险、危害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设备、设施缺陷,电危害,高低温危害,噪
声和振动,辐射,有害粉尘等共15种。
例如,设备设施缺陷包括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等;电危害包括带电部位裸露、漏电等;高低温危害包括高温气体、低温气体等;噪声和振动危害包括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等;辐射危害包括电离辐射等;有害粉尘危害包括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等。
2.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
作业、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等。
3.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操作错误、监护失误等。
上述信息仅供参考,可咨询专业的技术人员获取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目前,在我国安全评价工作中,对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主要有3个标准,安全评价中常用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健康”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一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13861-2009,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4大类;1.人的因素1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负荷超限指易引起疲劳、劳损、伤害等的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指伤、病期;从事禁忌作业;;辨识功能缺陷;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2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指挥错误;操作错误;监护失误;其他错误;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2.物的因素1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运动物危害;明火;能够造成灼伤的高温物体;能够造成冻伤的低温物体;粉尘与;作业环境不良;信号缺陷;标志缺陷;其它物理2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3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包括;传杂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3.环境因素1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2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3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4其他作业环境不良4.管理因素1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2职业安全卫生责任未落实3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4职业安全投入不足5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6其他管理因素缺陷二参照事故类别进行分类参照GB 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1物体打击: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指本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飞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3机械伤害: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5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6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7灼烫: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8火灾:只造成人身伤亡的企业火灾事故,不适用于非企业原因造成的属于消防部门统计的火灾事故;9高处坠落: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10坍塌: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包括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11冒顶、片帮:指矿井工作面、巷道侧壁由于支护不当、压力过大造成的坍塌,称为片帮;顶板塌落称为冒顶;两者同时发生称为冒顶片帮;12透水:指矿山、地下开采或其他坑道作业时,意外水源带来的伤亡事故;13爆破伤害:指爆破作业中发生伤亡事故;。
危险危害因素分类与分级
,
危险危害因素分类与分级
/目录
目录
02
危险危害因素的定义与分类
01
点击此处添加目录标题
03
危险危害因素分级的依据与标准
05
危险危害因素的管理与控制
04
危险危害因素的具体分级
06
危险危害因素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危险危害因素的定义与分类
危险危害因素的定义
危险危害因素:可能导致事故或伤害的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社会等条件或因素
易燃液体:如汽油、柴油等
自燃物质:如磷、硫等
氧化性物质:如氯气、高锰酸钾等
放射性物质:如铀、钚等
物理性危害:如噪音、振动等
爆炸性气体:如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
易燃固体:如煤粉、木屑等
遇水易燃物质:如金属钠、钾等
腐蚀性物质:如硫酸、盐酸等
生物性危害:如病毒、细菌等
较大危险危害因素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培训教育: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技能
持续改进:不断优化管理与控制措施,提高管理效果
责任明确:明确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的管理责任
预防为主: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危害因素的发生
综合治理: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管理与控制
控制措施
制定危险危害因素管理计划
定期进行危险危害因素检查和整改
建立危险危害因素识别、评估和分级制度
环境性危险:如高温、低温、潮湿、通风不良等
管理性危险:如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培:如噪音、振动、辐射等
化学因素:如化学品、有毒气体等
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等
心理因素: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等
05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辨识方法及内容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辨识方法及内容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危险、有害因素分类、辨识方法及内容1.危险、有害因素分类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即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6大类,37小类。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设备和设施缺陷、电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和振动、辐射、有害粉尘等共15种;(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共5种;(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如致病微生物、有害动植物等共5种;(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如健康异常、心理异常等共5种;(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如操作错误、指挥错误等共4种;(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作业空间不足、标识不清等。
也可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等20类。
2.辨识方法(1)直观经验分析方法a.对照、经验法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对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b.类比方法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
(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应用某些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没有事故经历的新开发系统。
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事故树等。
3.辨识内容(1)厂址: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等。
(2)总平面布置:功能分区、防火间距和安全间距、动力设施、道路、贮运设施等。
(3)道路及运输:装卸、人流、物流、平面和竖向交叉运输等。
(4)建、构筑物: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防火间距等。
危险危害因素分类与分级
危险危害因素分类与分级汇报人:日期:•危险危害因素概述•危险危害因素分类•危险危害因素分级目录•危险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估方法•危险危害因素监控与预警系统建设•总结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01危险危害因素概述可控制性:通过采取措施,可以预防、减弱、消除危险危害因素。
潜在性:危险危害因素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导致事故发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会显现出来。
客观存在性:危险危害因素存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不可避免的。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在生产、生活和科学试验中,能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的因素。
危险危害因素的特点定义与特点可分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灼烫、火灾等。
按事故类别分类按行业类别分类按事故原因分类可分为矿山、冶金、建筑、化工、石油、铁路、航空等。
可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不良等。
030201针对不同级别的危险危害因素,应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如加强管理、改善设备设施、提高人员素质等。
02危险危害因素分类03噪声、振动长期暴露在高噪声、振动环境中,可能对人员听力、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01设备、设施缺陷如机械、电气设备设计不合理或存在故障,可能导致人员受伤或设备损坏。
02防护缺陷如缺乏防护装置、安全距离不足等,可能导致人员暴露在危险环境中。
如化学品泄漏、废气排放等,可能对人员造成中毒、过敏等危害。
有毒有害物质如酸、碱等腐蚀性物质,可能对设备、设施和人员造成损害。
腐蚀性物质如天然气、石油等易燃易爆物质,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事故。
易燃易爆物质病原体传播如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传播,可能引发传染病疫情。
动物伤害如蛇、蜂等动物攻击,可能对人员造成伤害。
植物伤害如植物过敏原、有毒植物等,可能对人员造成过敏或中毒危害。
长期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可能导致人员心理疲劳、焦虑等心理问题。
工作压力长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人员身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生理问题。
睡眠不足如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对人员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辨识方法及内容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辨识方法及内容1.危险、有害因素分类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即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6大类,37小类。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设备和设施缺陷、电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和振动、辐射、有害粉尘等共15种;(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共5种;(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如致病微生物、有害动植物等共5种;(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如健康异常、心理异常等共5种;(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如操作错误、指挥错误等共4种;(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作业空间不足、标识不清等。
也可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等20类。
2.辨识方法(1)直观经验分析方法a.对照、经验法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对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b.类比方法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
(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应用某些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没有事故经历的新开发系统。
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事故树等。
3.辨识内容(1)厂址: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等。
(2)总平面布置:功能分区、防火间距和安全间距、动力设施、道路、贮运设施等。
(3)道路及运输:装卸、人流、物流、平面和竖向交叉运输等。
(4)建、构筑物: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防火间距等。
(5)工艺过程a.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计阶段:从根本消除的措施、预防性措施、减少危险性措施、隔离措施、联锁措施、安全色和安全标志几方面考查;b.对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可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c.根据归纳总结在许多手册、规范、规程和规定中典型的单元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及分类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及分类
定义
危险因素指导致人或物受到伤害、损失或危险的原因或条件,可以
是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社会因素。
危害因素则指已经对人或物造成了伤害、损失或危险的原因或条件。
分类
按照危险因素的来源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自然因素
指自然界中导致危险或者危害的因素,如地震、海啸、洪水、暴雨、山体滑坡等。
人为因素
指人类活动中所造成的危险或危害,包括了工业事故、交通事故、
建筑安全事故、火灾等。
工业事故
由于企业环保意识不够、设备维修不当、操作人员技术不过关等原
因导致的事故,如石化厂爆炸、核电站事故等。
交通事故
主要包括了机动车交通事故、铁路交通事故、航空交通事故、水上交通事故等。
建筑安全事故
建筑事故包括了建筑物坍塌、施工环境差、安全管理不细等。
火灾
火灾是指由于电路设备、电气线路、空气走廊等原因而导致的火灾事故,不断引发着人们对安全的思考。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指个人或者群体的行为所造成的危险或危害,包括了恐怖袭击、抢劫、绑架等。
恐怖袭击
恐怖袭击是指某些组织或个人使用暴力手段进行报复或达成其他目的的行为活动。
抢劫
抢劫是指以暴力、威胁等手段夺取财物的行为,具有不可预测性。
绑架
绑架是指强制将别人离开其原生活环境,通过勒索、索要赎金来获得经济利益的行为,具有长时间拖延性。
总结
以上便是危险、危害因素的定义和分类,不同种类的危险、危害因
素有着不同的防范策略,每种因素都需要我们提前预想,并微心细思。
要始终牢记,“预防为主,防范必须。
”。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通用版)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通用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通用版)一、什么是危害因素与危险1、劳动保护与职业安全卫生:两者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命名定义: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在改善劳动条件、预防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实现劳逸结合和在职工、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的总称。
2、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3、职业病:是指职工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象条件,生物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以及一般卫生条件恶劣的职业性毒害而引起的疾病。
4、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危险因素是指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一、按直接原因分类(一)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如刚度不够)2.防护缺陷(防护不当)3.电危害(漏电)4.噪声危害5.振动危害6.电磁辐射(X射线)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湿气体)11.粉尘与气溶胶(有毒性粉尘)12.作业环境不良(缺氧)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14.标志缺陷(无标志)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二)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2.自燃性物质3.有毒物质4.腐蚀性物质5.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三)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1.致病微生物2.传染病煤介物3.致害动物4.致害植物5.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四)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负荷超限2.健康状况异常3.从事禁忌作业4.心里异常5.辨识功能缺陷6.其他(五)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1.指挥作用2.操作失误3.监护失误4.其他错误5.其他因素(六)其他危险、危害因素二、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一)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分为16类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放炮12.火药爆炸13.化学性爆炸14.物理性爆炸15.中毒和窒息16.其他伤害(二)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分为1.生产性粉尘2.毒物3.噪声与振动4.高温5.低温6.辐射7.其他危害因素三、危害辨识的主要内容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过程中,应对如下方面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一)厂址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分(二)厂区平面布局1.总图: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布置;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工艺流程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距离等。
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
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1.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16-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6类。
l.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6)电磁辐射危害(电离辐射:x射线、丫射线、a粒子、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
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上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
(8)明火危害。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危害(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危害(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
(11)粉尘与气溶胶危害(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危害(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13)信号缺陷危害(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
(14)标志缺陷危害(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
对危险源的辨识主要是识别构成危险源的危险、危害因素,对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类,是为便于进行危险、危害分析。
一、根据GB/T 13861—19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危害因素分为六类:
第一类: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制动器缺陷);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
5、振动危害(机构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
6、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7射线、a粒子、p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料堆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物危害);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
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
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
第二类: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
2、自燃性物质;
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
4、④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
5、⑤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第三类: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第四类: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
2、健康状况异常;
3、从事禁忌作业;
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
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
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第五类: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
2、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
3、监护失误:
4、其他错误;,
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第六类:其他危险、危害因素。
二、根据GB 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十六类。
1、物体打击,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是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飞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3、机械伤害,是指机构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是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
5、触电,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6、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
7、灼烫,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
8、火灾;
9、高处坠落,是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
10、坍塌,是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
11、放炮,是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
12、火药爆炸,是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
13、化学性爆炸,是指可燃性气体、粉尘等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接触引爆能源时,发生的爆炸事故(包括气体分解、喷雾爆炸);
14、物理性爆炸,包括锅炉爆炸、容器超压爆炸、轮胎爆炸等;
15、中毒窒息,包括中毒,缺氧窒息、中毒性窒息;
16、其他伤害,是指除上述以外的危险因素,如摔、扭、挫、擦、刺、割伤和非机动车碰撞、轧伤等。
(矿山、井下、坑道作业还有冒顶片帮、透火、瓦斯爆炸等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