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力量素质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
运动训练学知识点名词解释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的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体育活动。
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
(特征:不可分割性,不断发展的必然性,相对稳定与及时应变的统一性,个体差异性)特长技术:是指运动员所掌握的技术群中那些对其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有决定意义的能够展现个人特点或优势,使用概率或得分效率相对较高的技术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的编制成由若干个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法特莱克:是一种速度游戏,在大自然中进行,由于地势变化,空气清新,训练方式手段丰富,可以调节运动员情绪消除不良心理现象的训练方法。
项间移植:指把某个运动项目一种或几种训练方法转移应用到其他项目上的做法(模仿型,改进型,发展移植型)选择三大供能系统:1,ATP-CP(100m)2,乳酸能系统(800m)3,有氧氧化供能系统(产生CO2,H2O,不产生乳酸)训练计划:时间:课,周,大周期,年度,多年对象人数:个人,队组训练内容:模拟,热身,赛前战术分类:体力分配,参赛目的,心理战术项群分类:疲劳:填空训练恢复手段:训练学(内容,环境,负荷),医学生物学(水浴,蒸气浴,电兴奋,红,紫外线),营养学,心理学(自我暗示,气功,生物反馈)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自我奋斗精神2.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3.提高现代社会生活品位4.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5.综合国力6.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7.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准备活动种类:一般性专项性简答体能训练:A.动(离心向心超等长)B.静(等长)体能训练意义:A.基础(技战术训练提高运动成绩)B.条件(大负荷高强度)C.保证(良好心理状态)D.保障(增健预疾延寿)体能训练要求:A.合理安排(体能.专项体能)B.有机结合(技战术.心理智能)C.主要内容(运动素质)D.意识兴趣(针对枯燥疲劳.有效培养)运动成绩因素:运动成绩=(竞技水平+名次)A.表现(对手,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比赛发挥)B.比赛结果评定(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员道德业务水平)运动训练原则:A.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科学设立长远的和阶段的目标,依据专项能力结构特点确定训练的内容,围绕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选择训练的方式和手段)B.系统训练与周期排原则(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证,分段组织系统训练过程的实施,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组合)C.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共同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共性内容与个别安排相结合)D.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正确理解运动负荷的属性,准确掌握运动负荷与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方法,科学的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E.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加强训练的目的性和三观教育,发挥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主体作用与主观能动性,重视运动员主观反应实际表现和训练信息的收集和运用,训练计划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训练当中如何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间的关系:特长技术(概念)在训练中。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3.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4.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5、竞技水平。
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6.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7.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科学。
8.运动水平:运动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做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9.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10、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11、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12、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要素)13、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外部阻力、内部阻力)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量。
14、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应答能力。
动作速度:是指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
力量素质的表现形式
力量素质的表现形式:
力量素质的表现形式包括绝对力量、相对力量、肌肉爆发力和肌肉耐力等。
这些表现形式都是力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具有不同的重要性。
绝对力量是指肌肉能够产生的最大力量,通常用肌肉收缩时所能克服的最大阻力负荷来表示。
在某些运动项目中,如举重、壮汉等,绝对力量是非常重要的素质。
相对力量则是指单位生理横断面积的肌肉所能产生的力量。
相对力量注重的是肌肉的质量和效率,而不是单纯的肌肉大小。
在需要高强度爆发力的运动中,如短跑、跳跃等,相对力量是非常重要的素质。
肌肉爆发力是指在最短时间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通常用肌肉单位时间的做功量来表示。
在需要快速发力、短暂爆发的运动中,如足球的射门、篮球的扣篮等,肌肉爆发力是非常重要的素质。
肌肉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收缩的能力,通常用肌肉克服某一固定负荷的最多次数或最长时间来表示。
在需要长时间保持一定强度的运动中,如长跑、游泳等,肌肉耐力是非常重要的素质。
教师招聘考试“体育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考试“体育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完整训练法:指从动作的开始至结束,不分部分和段落,完整地进行学习和练习的方法。
3、灵敏素质:是指人体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快速、协调、敏捷、准确地完成动作的能力。
4、耐力素质: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5、重复训练法:在不改变动作结构和运动负荷的条件下,接照既定的要求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6、力量素质: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7、速度素质: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8、战术意识: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9、持续训练法: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0、间歇训练法: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在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的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1、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2、训练量:指训练过程中身体的总做功量,可以由身体活动的持续时间、距离和重复次数来评定。
13、训练强度:指训练时单位时间内负荷量,单位时间内的负荷量越大,强度就越大。
14、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
15、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16、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7、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18、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考研《运动训练学》 简答、论述题库
考研《运动训练学》简答、论述题库一、简答题1、简述运动训练的目的与任务运动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竞赛中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从而为国家和社会争取荣誉。
其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不断挖掘运动员的身体、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等方面的潜力,提升其竞技能力的整体水平。
其次,培养运动员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具备在竞赛中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的能力。
再者,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和项目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有针对性地提高运动员在专项运动中的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
最后,通过参加各种比赛和训练,积累比赛经验,提高运动员的比赛适应能力和竞技表现。
2、简述运动训练原则及其应用运动训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竞技需要原则: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和比赛的需求来安排训练内容和方法,使训练与比赛紧密结合。
例如,在篮球训练中,根据比赛中频繁的身体对抗和快速的攻防转换,加强体能和对抗能力的训练。
(2)动机激励原则:通过激发运动员的训练动机,提高其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给予奖励和表扬等方式来激励运动员。
(3)有效控制原则:对训练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调节,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确保训练按照预定的方向发展。
比如,定期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和技术水平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调整训练计划。
(4)系统训练原则:将训练视为一个长期、连续、有序的系统过程,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阶段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
例如,对于长跑运动员,要遵循基础耐力训练、专项耐力训练、比赛期训练等阶段逐步提高其竞技能力。
(5)周期安排原则:根据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将训练过程划分为不同的周期,每个周期都有特定的任务和目标。
例如,准备期主要进行体能储备和技术改进,比赛期则重点提高竞技状态和比赛能力。
(6)适宜负荷原则:安排的训练负荷要适宜,既能够有效刺激运动员产生适应性变化,又避免过度疲劳和损伤。
第9章《运动训练学》考点讲解
第八章运动训练学考点一、名词考点1.身体素质: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
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弹跳、柔韧等。
它的发展可分为快速增长阶段、停滞下降阶段、缓慢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
2.力量素质: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它是完成一切动作的基础。
3.耐力素质:指人体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
是人体健康和体质脆弱的标志。
分一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
4.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
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起动速度、加速度、最高速度、高速耐力等。
5.灵敏素质: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快速、协调、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
它取决于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多寡,熟练程度,以及大脑皮层反应的灵活性。
6.柔韧素质: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与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
7.准备活动:指进行较剧烈运动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
目的是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系统、器官机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创伤。
8.整理运动:指体育活动后,为了使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练习。
9.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采用一般发展的身体练习。
10.专门性准备活动:指主要是与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关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器官、系统做好准备的身体练习。
11.运动负荷:指学生在体育课中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由速度、数量、密度、时间和项目特点等因素构成。
12.身体姿势:指在运动过程中,身体或身体各部分所处的状态及身体各部位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关系。
可分为开始姿势、动作进行过程中姿势和结束姿势。
13.动作轨迹:指在做动作时,身体或身体某部分所移动的路线。
包括轨迹形状(直线、曲线、弧线等)、轨迹方向(前后、左右、上下、旋转与环绕等)轨迹幅度(长度、角度)。
14.动作时间:指完成动作所需的时间。
包括完成动作的总时间(完成动作所需的全部时间)和各个部分的操作时间(完成动作的某一环节所需要的时间)。
15.动作速度:指在单位时间内身体或身体某部分移动的距离。
运动训练学 【重点】
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其项群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技能主导类:难美性技心能主导类:准确性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类、同场对抗类、格斗对抗类、轮换攻防对抗类【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以实现预设目标为导向,激励运动员积极参与,并在为运动员身心健康提供有力保障的条件下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训练原则。
训练要点:树立正确的参训动机,协调兼顾国家与个人的利益以人为本,加强医务保障做好目标控制、信息反馈、及时调节科学依据:长期艰苦的训练需要不断的动机激励,健康的身体是保持系统训练并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基础,健康的身体是运动员创造美满人生的重要条件。
【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根据运动项目比赛的共性特点从实战出发,针对运动员个性特征,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周期、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要素的训练原则。
训练要点:认真研究项目特点与专项竞技的需要科学诊断运动员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训练科学依据:竞技比赛对于训练活动的导向性,运动专项竞技的特异性,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个体性与变异性。
【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运动员应该系统持续地从事运动训练,并应分阶段做出周期性安排的训练原则。
训练要点: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障分段组织系统持续训练过程的实施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组合科学依据:人体运动生物适应的长期性,运动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人体生物适应过程的周期性。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疲劳,通过机体适应过程,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训练要点:准确把握运动训练负荷的适宜量度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科学依据:人体机能对外加适宜负荷的适应性机制,机体在过度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1.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主观条件或自身才能,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各项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运动训练学
(二)间歇训练法
(三)持续训练法
(四)变换训练法
(五)循环训练法
(六)比赛训练法
三 运动训练常用手段
(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
(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
(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
(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
第五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一 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一)体能训练释义
(三)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五 适宜负荷原则
(一)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
(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四)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
(五)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
六 区别对待原则
(一)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
(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四个方面 一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这一社会行为的起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工作。
二运动训练:是位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三运动竞赛:是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一)直观法与语言法
(二)完整法与分解法
(三)想象法与表象法
(四)减难法与加难法
三 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二)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运动训练学试题
运动训练学试题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学》习题库一、名词解释:1.耐力素质: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内,保持特定的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是人体基本的运动素质之一。
2.重复训练法:在不改变动作结构和运动负荷的条件下,接照既定的要求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3.力量素质: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4.速度素质: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也即指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分快速移动,快速完成动作和快速做出运动反应的能力。
5.持续训练法: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6.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是指根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7.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指根据运动训练的结构特点。
经济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规律,系统持续地、周期性的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8.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指运动员以组、队形式共同训练,同时依运动项目、个体特征、训练任务、训练条件、训练阶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做不同训练安排的训练原则。
9.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0.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11.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12.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3.变换训练法:指对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实施变换,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以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14.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竞技体育: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运动员的经济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学:以运动训练理论为基础,从各专项训练理论中总结出带有广泛适用性的共性规律,并使其上升为对不同项目的运动训练活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
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有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竞技需要原则: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践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动机激励原则: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系统训练原则: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适宜负荷原则: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宜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效果的训练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
竞技体育: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地体育活动。
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有身体能力、技术能力、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竞技需要原则:指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内部阻力、外部阻力)技术风格:是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
战术意识:又称战术素养。
指在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决定自己战术行为的思维活动过程。
高原现象:优秀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常常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赂有下降的现象。
运动训练学将其命名为“高原现象”。
制胜规律:在竞赛规则的限定内,教练员、运动员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单周期双高峰:是指在全年训练计划的周期划分上采用单周期的划分方式,并且在比赛期中安排两次竞技状态的高峰期,在两个高峰期之间安排一个“调整—重新准备—竞技状态最高峰”的周期计划安排方法。
1.运动员起始状态诊断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起始状态诊断的意义是什么?答:主要内容:1运动成绩诊断2竞技能力诊断3训练负荷诊断意义:1为运动训练过程确定一个客观、准备的出发点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意义:1.为运动训练过程建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 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 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2.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是什么,如何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答:概念: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高机体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1) 2
运动训练学1.第一章2.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活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当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1)激烈的竞争性(2)广泛的社会性(3)高度的公平性(4)独特的欣赏性(5)巨大的功利性(6)无止境的追求3、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推进竞争与合作的道德教育(3)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位(4)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5)展示国家、地区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6)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4、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专门组织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5、《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它的主要特征有:本源性、综合性以及实践性。
第二章1、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及竞技结果的综合评定”。
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有: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三个方面。
2、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是影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这里包括裁判员道德、业务水平、成绩评定手段和竞赛规则三个因素。
3、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主观条件或自身才能,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以及知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4、运动训练负荷——是指在运动训练活动中,各种练习施加于运动员机体生理的和心理的训练刺激。
常用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5、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运动员做一个练习,有时需要不间断地进行,有时则吧=把一个练习分成若干段,每两段练习之间加上一定时间的间歇,经过若干段的操作,最后完成一项内容的练习。
前者即不间断地连续进行的训练方法叫做持续训练法,如10公里越野跑、45分钟的足球赛、连续100次垫接扣来的排球等;后者即负荷与休息交替进行的训练方法则为间歇训练法或重复训练法。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和填空
运动训练学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指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4.。
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5.竞技能力:是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6.运动训练管理:是指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为实现运动训练的目标对运动训练系统及训练过程进行计划,并与实施的组织行为。
7.训练运动训练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有效的整合训练的资源,规范训练的流程,提高训练的质量。
8.运动员选材: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测量评价手段选拔适合从事某类运动项目训练的专门人才的过程。
主要对象是少年儿童。
9.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0、裂变反应:运动员肌体承受训练负荷时,会产生应激性的反应。
当负荷过大,超过运动员机体所能承受的阈值时,运动员机体出现劣变反应。
110.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11.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12.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3.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地编制成由若干步骤组成的训练程序。
14.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2021年整理)运动训练学简答题
运动训练学简答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运动训练学简答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运动训练学简答题的全部内容。
1、运动训练学的研究目的及其主要任务是什么?答: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主要任务:①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共性规律②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③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发展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中去。
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2、简述运动员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答:运动员的起始状态标识着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的起点,对起始状态的诊断在运动训练中起重要作用。
①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②对训练工作效果即实践额检查评定③实践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3、在训练中如何贯彻适宜负荷原则答:①正确理解负荷的松成②渐进式增加负荷量度③科学地探求负荷的临界值④建立科学的诊断体系⑤处理正确负荷与恢复的关系4、简述运动员体能及体能训练基本要求?答: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重要构成因素。
要求:①合理的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②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智能训练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力学特征相似③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
运动训练学: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3运动训练学: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综合应用性学科。
4项群训练理论: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
5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6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7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8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
9运动水平(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10训练规律:是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1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12竞技需要原则: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3动机激励原则: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14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15系统训练原则:指持续的、循序渐进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6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的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7适宜负荷原则: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18区别对待原则: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的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学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运动员选材: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将有潜质的运动员选拔出来从事运动训练的竞技体育活动。
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作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的构成部分。
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运动能力: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在竞技运动中即称为竞技能力。
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作训练水平,反映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
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制胜规律:在竞赛规则的限定下,人们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训练负荷:运动训练过程中,以身体练习(又称运动动作)或心理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
运动员机体对训练负荷刺激的反映表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前者称生理负荷,后者称心理负荷。
负荷强度: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刻程度,是构成训练负荷的重要方面。
负荷节奏:训练过程中大、中、小训练负荷的交替安排,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合理配置、训练与恢复的良好组合。
重复训练法: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的休息的练习方法。
间歇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的间歇时间进行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循环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力量素质: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移动速度:移动速度是指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的速度。
以单位时间内机体移动的距离为评定指标。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
《运动训练学》教学大纲The 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教学目的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过程普遍规律的交叉学科,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是实现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课程,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训练专业基础知识。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使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明确青少年体育运动训练的目的和意义,明确中小学业余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指导学生进行业余训练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1.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人体及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积极影响,从而正确认识体育健身工作的地位、意义和作用,提高从事社会体育组织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掌握利用体育手段增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学会科学的指导广大群众的健身活动,合理的安排自身的体育活动;3.使学生具有对社会体育和健身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以及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一般能力。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各专项的基础知识。
先修课程为《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等专项课程。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完成本课程的关键措施。
主讲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讲授方法。
教学中主要以讲授为主,贯穿启发式、讨论式。
“体育课程与教学”部分可采取讲授、讨论与学科论文相结合的方法。
要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授课。
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办法本课程的考核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过程评价主要考虑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讨论发言的积极程度、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课程总评成绩按下述比例计算:总评成绩= 平时成绩(10%),+作业(20%)+ 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加强平时成绩的记载。
七、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使用教材】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参考书目】1.田麦久著《运动训练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2.杨世勇著《体能训练学》,四川科技出版社,20023.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选材原理与方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国家体委运动员科学选材研究组《运动员科学选材》,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八、课程章节内容和学时安排九、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竞技体育,特征及社会功能2.了解运动训练,掌握运动训练的特点3.掌握运动训练的任务和竞技体育项目的主要分类【重点难点】重点:运动训练主要特点难点:运动负荷极限性,运动训练过程中个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第一节竞技体育引论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二、竞技体育的构成三、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第二节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一、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第三节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因素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体系2.了解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3.理解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重点难点】重点: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体系难点: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训练的管理体系一、运动训练管理释义二、运动训练管理的层次结构三、运动队训练管理的工作体系第二节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一、思想教育管理二、训练竞赛管理三、组织人事管理四、科技服务管理五、运动员业务和文化学习管理六、财务后勤管理第三节高等院校及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的管理一、高等院校优秀运动员管理二、职业俱乐部优秀运动员队伍的管理第四节竞技体育后备队伍的训练管理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遴选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的年龄特征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管理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体制第三章运动员选材(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员选材的意义及任务2. 理解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3.掌握运动员选材方法【重点难点】重点:运动员早期选材方法难点:运动员选材时机【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员选材概述一、运动员选材释义二、运动员选材的任务三、运动员选材工作的阶段划分四、我国运动员选材发展概述第二节运动员选材的生物学基础一、遗传与运动员选材二、人体生长发育规律与运动员选材三、运动员发育程度的鉴别第三节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实施一、确定选材时机二、家族调查三、体格检查四、鉴别发育程度和分型五、选材指标的测试六、综合评价与分析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训练原则与体育科学化训练的关系,训练原则的依据2.掌握运动训练原则的原理及运动训练中的实施和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重点: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难点:各项原则教学目的与实际训练例证的联系【教学内容】第一节竞技需要与定身发展原则一、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释义二、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二节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一、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释义二、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三节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一、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释义二、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的科学基础三、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节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一、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释义二、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科学基础三、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节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一、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释义二、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三、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训练方法,运动训练手段2.掌握持续、重复、间歇、变换等训练方法的运用及注意事项3.了解不同运动训练中采用的方法和调节手段【重点难点】重点:运动训练基本方法难点:各训练方法概念、主要特点和运用中注意事项,运动训练整体控制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二、运动训练手段概述三、运动训练方法与运动训练手段的关系第二节运动训练方法的演进一、运动训练方法的起源与发展二、运动训练方法创新的途径第三节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与应用一、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二、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分类三、运动训练方法体系四、运动训练方法的应用第四节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与应用一、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二、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三、运动训练手段的应用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4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运动素质,掌握体能训练的意义及要求2.掌握发展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等各项素质的手段方法及注意事项3.了解不同项群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学特征【重点难点】重点:发展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等各项素质的手段方法难点:各项素质训练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训练释义二、体能训练的意义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二节身体形态及其训练一、身体形态释义二、不同项群运动员的形态学特征三、身体形态训练方法四、身体形态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三节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二、肌肉力量训练的内容负荷特征三、力量训练方法四、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第四节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释义二、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三、速度素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四、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第五节耐力素质及其训练一、耐力素质定义二、各种耐力素质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三、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四、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训练(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竞技能力,协调能力对技术形成的意义2.了解运动技术,能分析影响运动技术形成的因素3.了解运动的要素,能结合实例分析并合理运用4.了解运动技能迁移原则并正确运用5.能实施技术训练【重点难点】重点:训练方法难点:训练方法及手段【教学内容】第一节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一、运动技术的定义、构成及基本特征二、运动技术原理三、运动员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及评价第二节协调能力是技术能力的重要基础第三节技术训练常用方法一、直观法与语言法二、完整法与分解法三、想象法与表象法四、减难法与加难法第四节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人体差异的关系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六、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七、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八、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九、重视运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预见工作第五节运动项群技术训练要点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二、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三、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四、体能主导类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2学时)【教学目标】1.了解战术、战术意识、战术内容2.掌握制定战术计划,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的方法3.掌握一般心理训练和准备比赛心理训练的主要内容与方法4.了解智能训练的意义与发展运动员智能的方法【重点难点】重点:战术训练、心理训练难点:技术训练与战术训练、心理训练的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第一节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一、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二、体育课程资源分类第二节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竞技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二、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发与利用三、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第三节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二、自然地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节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体育教师二、学生三、其他人力资源第九章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2学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和理解课外体育活动及其特点。
第9章 《运动训练学》考点
第八章运动训练学考点一、名词考点1.身体素质: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机能能力。
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弹跳、柔韧等。
它的发展可分为快速增长阶段、停滞下降阶段、缓慢增长阶段和稳定阶段。
2.力量素质: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它是完成一切动作的基础。
3.耐力素质:指人体在长时间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
是人体健康和体质脆弱的标志。
分一般耐力素质和专项耐力素质。
4.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
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起动速度、加速度、最高速度、高速耐力等。
5.灵敏素质:指在各种复杂条件下,快速、协调、准确、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
它取决于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多寡,熟练程度,以及大脑皮层反应的灵活性。
6.柔韧素质:指人体各个关节的活动幅度,肌肉与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
7.准备活动:指进行较剧烈运动前所进行的一系列身体练习。
目的是在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各系统、器官机能的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预防运动创伤。
8.整理运动:指体育活动后,为了使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而采取的练习。
9.一般性准备活动:是指采用一般发展的身体练习。
10.专门性准备活动:指主要是与完成基本部分主教材有关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器官、系统做好准备的身体练习。
11.运动负荷:指学生在体育课中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
由速度、数量、密度、时间和项目特点等因素构成。
12.身体姿势:指在运动过程中,身体或身体各部分所处的状态及身体各部位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关系。
可分为开始姿势、动作进行过程中姿势和结束姿势。
13.动作轨迹:指在做动作时,身体或身体某部分所移动的路线。
包括轨迹形状(直线、曲线、弧线等)、轨迹方向(前后、左右、上下、旋转与环绕等)轨迹幅度(长度、角度)。
14.动作时间:指完成动作所需的时间。
包括完成动作的总时间(完成动作所需的全部时间)和各个部分的操作时间(完成动作的某一环节所需要的时间)。
15.动作速度:指在单位时间内身体或身体某部分移动的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ction 4. Flexibility and Its Training
第五节 灵敏素质及其训练 Section 5. Dexterity and Its Training
第一节 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Section 1. Strength and Strength Training
一、力量素质释义及分类
(二)快速力量的评定及训练负荷 量度的确定
1· 快速力量的评定
快速力量指数= 力量的极值 达到力量极值的时间
2· 快速力量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1)负荷强度 发展快速力量的负荷强度的变化区间很大,从30%~100%都可。 (2)负荷数量 发展快速力量负荷的次数和组数的确定,应以不降低练习的速度为原则。 (3)间歇时间 发展快速力量练习的间歇时间,一方面要保证运动员完全恢复,另一方面又要 避免运动员兴奋性明显降低,同时要考虑到运动员的恢复能力,一般安排1~3分钟 为宜。休息时应采用积极性的休息手段,一方面促进恢复,另一方面保持神经系统 良好的兴奋状态。
三、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与手段
(一)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
1· 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
人体相应环节运动,肌肉张力不变,改变长度产生收缩力克服阻力的训练 为动力性等张收缩训练。可分为向心克制性及离心退让性两类工作形式。 (1)动力性向心克制性工作:肌肉在做动力性向心克制性工作时,肌 肉长度逐渐缩短,所产生的张力随着关节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2)动力性离心退让性工作:实验表明,肌肉做离心收缩时所产生 的张力比肌肉做向心收缩时所产生的张力大40%。
2· 儿少骨骼系统中软组织多,骨组织内的水分和有机物较多,无机盐少,骨胳弹性好, 不易折断; 但坚固性差,易弯曲,因此儿少不可盲目进行大强度训练。
3· 儿少力量训练应以动力练习为主,少用或不用静力性练习,特别要尽量 避免出现憋气动作,以免因胸内压的突然变化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发育。 4· 儿童力量训练,应着重身体 全面发展的力量训练,特别是关节力量和小肌肉群力量训 练。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1.躯干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1.躯干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1.躯干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1.躯干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1.躯干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1.躯干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1.躯干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1.躯干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4.全身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4.全身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4.全身
五、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注意不同肌群力量的对应发展(大、小//主动、对抗、协同) (二)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适应专项需要
(三)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四)注意激发力量训练的兴趣,严格要求 (五)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1· 掌握儿少力量发育的敏感期,科学地安排力量训练。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3.下肢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3.下肢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3.下肢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3.下肢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3.下肢部位(跳深练习)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4.全身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4.全身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4.全身
速度耐力
力量
耐力
速度
柔韧
速度力量
灵敏
协调
第一节 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Section 1. Endurance and Endurance Training 第二节 速度素质及其训练 Section 2. Speed and Speed Training
第三节 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Section 3. Strength and Strength Training 第四节 柔韧素质及其训练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1.躯干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1.躯干部位
目的:发展背部肌群力量。 方法: ● 身体直立,双脚左右开立约一肩半宽,肩负杠铃,微仰 头。前屈身体,直至与地面平行姿势,然后伸背、伸髋恢 复直立姿势.重复练习。 要求:●背伸直,膝关节保持伸直.躯干前屈时呼气,上伸时 吸气。
体能训练理论与 方法
授课教师:毛
永
注意力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发展能力指标 柔韧素质 速度素质 灵敏、协调素质 6-8 9-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以上 ■■■■■■■■来自■■■■■■■■■■■■■
爆发力
力量素质 有氧耐力 无氧耐力
■■■■■■
■■■■■■■ ■■■■■■
(四)相对力量的评定及训练负荷 量度的确定
1.相对力量的评定
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每公斤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2· 相对力量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1)负荷强度 通常采用85%以上的强度,目的使运动员 肌肉中更多的运动单位参加工作,以提高协调能力 (2)负荷数量 每组充分1-3次,6-10组。
(五)力量耐力的评定及训练负荷量度 的确定
4.超等长收缩练习
超等长练习时先使肌肉做离心收缩,然后接着做向心收缩。利用肌肉的 弹性,通过牵张反射,加大肌肉收缩的力量,如跳深等练习。
(二)力量训练的基本手段
1· 负重抗阻练习。 2· 对抗性练习。 3· 克服弹性物体的练习。 4· 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 5· 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 6· 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 7· 电刺激。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2.上肢\胸部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2.上肢\胸部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2.上肢\胸部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2.上肢\胸部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2.上肢\胸部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2.上肢\胸部部位
四 、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3.下肢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3.下肢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3.下肢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3.下肢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3.下肢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3.下肢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3.下肢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3.下肢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1.躯干部位
目的:发展躯干两侧肌群力量。 方法:身体直立,双脚左右开立约一肩半宽,肩负轻杠铃: 微仰头。尽量向身体一侧屈上体,然后向身体另一侧屈上 体,直至最大限度,重复练习。 要求: ● 只用腰部力量完成躯干侧向屈伸,膝关节保持伸直。 ● 躯干向左屈列呼气,向右屈时吸气。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1.躯干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2. 上肢\胸部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2. 上肢\胸部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2.上肢\胸部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2.上肢\胸部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2.上肢\胸部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2.上肢\胸部部位
二、各种力量素质的评定及 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三、力量训练的基本方法与 手段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五、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力量素质释义及分类
(一)力量素质的定义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二)力量素质分类
依力量素质与运动专项的关系,可分为一般力量与专项力量;
1· 力量耐力的评定
用力量耐力指数来评定运动员的力量耐力,力量耐力指数等于练习器械 的阻力(公斤)乘以动作的次数 2· 力量耐力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1)负荷强度:发展肌肉的力量耐力,一般采用25%~40%的负荷强度。 (2)负荷数量: 强度通常采用25-40%;次组数多次重复甚至到极限, 组数不易太多。 (3)间歇时间 组间间歇时间可以从30秒到90秒或更多,这取决于练习 的持续时间和参加工作肌肉的多少。
运动训练学
主讲教师:毛
永
第六章
Chapter 6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Athlete's Stamina and Its Training
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
由哪几部分组成?
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的组成部分:
运动员体能 发展水平
•身体形态 •身体机能 •运动素质
各种运动素质的关系
•
力量耐力
基本运动素质
2· 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
在身体固定姿态下,肢体环节固定,肌肉
长度不变,改变张力克服阻力的练习方法,
称之为静力性等长收缩训练。
3· 等动收缩训练
等动力量训练在特制的等动练习器上进行,练习时,肢体动作速度保持不变, 肌肉始终发挥较大张力完成练习,等动练习集等长(静力性力量)和等张(动 力性力量)之所长于一身,有利于最大力量的增长。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2.上肢\胸部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2.上肢\胸部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2.上肢\胸部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2.上肢\胸部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2.上肢\胸部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2.上肢\胸部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2.上肢\胸部部位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4.全身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4.全身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4.全身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4.全身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4.全身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4.全身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4.全身
四、力量训练的常用手段举例 4.全身
2· 最大力量训练负荷量度的确定
①负荷强度 • 发展运动员最大力量的训练强度一般可控制在75%左右。 • 在此要说明两点: • 第一,力量训练必须有一个准备性的渐进过程,如对儿少训练,先是 • 从40%左右的负荷强度开始,然后再逐渐加大负荷强度。 • 第二,每周应穿插一些更大强度,如90%-95%的负荷强度的训练。 •②负荷数量(次数与组数) • 例如:以50%的负荷强度做20次为宜,每减少5%时强度,重复次数可 增加两次;每增加5%的强度,重复次数则要减少两次。 • 用75%的负荷强度训练时,开始可连续重复做8次,随着运动员力量的 增长,练习可达到的重复次数也必定能增加,当增加到12次后,即应及时 提高负荷的强度。 •③组间间歇时间 • 间歇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练习的持续时间和负荷强度的大小,持续时间 • 越长,负荷强度越大,间歇时间就应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