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简史【上大电影学课件】
• 喜剧功夫片
• 1978年成龙主演的《蛇形刁手》、《醉拳》,武打动作真实感强, 变化多端,中间夹杂噱头,具有喜剧效果。成龙电影成为一种潮 流,《新扎师弟》、《龙少爷》、《警察故事》、《A计划》、 《红番区》、《我是谁》等风行一时。
多元创作时期1979-1997
• 一 新浪潮 • 1979年章国明、徐克、许鞍华、翁维铨推出电影 处女作《点指兵兵》、《蝶变》、《疯劫》、 《行规》,开创了香港电影的未来主义武侠片、 悬念推理片、警匪片、帮派片等类型。香港电影 新浪潮运动产生。随后产生了大批的导演。如谭 家明、许鞍语片制作公司有名的有:长城、凤凰和邵氏。长城擅长写实题 材,凤凰擅长家庭伦理剧,邵氏公司推出《红玫瑰》、《貂蝉》、 《江山美人》等影片。拍摄了无数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 三 重要导演
• 著名的导演有粤语片导演三杰:秦剑、李铁、李晨风。 还有朱石麟、李翰祥。
• 朱石麟被誉为领导潮流的国语片大师,擅长拍摄家庭伦 理剧,主要作品有《同病不相怜》、《玉人何处》、 《清宫秘史》等。
黄金时期1949-1966
• 一 粤语片 • 1952年新联影业公司成立,主要拍摄粤语片,推 出《败家子》、《桃李满天下》、《再生花》、 《苏小小》等粤语片。1964年王为一导演的《七 十二家房客》轰动一时。 • 另一家影业公司中联公司则拍摄了《家》、 《春》、《秋》、《梁山伯与祝英台》等。1949 年底,胡鹏导演了《黄飞鸿之鞭风灭烛》,黄飞 鸿系列由此滥觞。
• 当时主要的导演是张彻、胡金铨、郭南宏、张鑫炎等。主要的作 品有《报仇》、《龙门客栈》、《萧十一郎》、《云海玉弓缘》、 《流星蝴蝶剑》。
• 李小龙真功夫片
• 1971年李小龙主演《唐山大兄》标志香港武侠电影由刀剑武侠片 向拳脚功夫片转变。1972年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猛龙过江》 创造了新的票房纪录。李小龙将香港武侠电影带入国际影坛,创 造了极大声誉。
香港电影(1897-1945)笔记:影业的建立与初期发展
一、电影的诞生以及传入香港。
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之后,便专注于电影拍摄的技术上,他想制造一种“如留声机那样用耳朵来听,却是用眼睛来看的设备”。
1889年,伊士曼发明了电影胶片(菲林)。
1890年,爱迪生的助手狄克逊做出了第一部电影摄影机(Kinetograph),于是向伊士曼的柯达公司订制了35米厘菲林,在菲林两边打洞,再扣在摄影机齿轮上,利用摩打带动成功进行了拍摄。
1895年,爱迪生又成功制造出“电影视镜”(Kinetoscope),或曰“活动电影放映机”,这种仪器基本上是一个木柜,透过上面的小窗口看菲林里面的影像,只有一个人观看的规模(我小时候好像也玩过一种类似的玩意)。
随后,法国的卢米埃兄弟在爱迪生的“电影视镜”基础上,又制造出一种活动电影机(Cinematography),这个仪器可以将映像投射到布幕上,并于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放映了专门为这部机器拍摄的短片,这是真正意义上适合集体观看的“电影”的发端,电影也由此得到瞩目与扩展。
于是这1895年12月28日便被公认是电影诞生的日子。
卢米埃兄弟在巴黎放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电影,取得成功之后,立刻继续他们的商业大计。
他们雇佣了二十多个摄影师(或曰活动电影机的掌控师)进行培训,1896年,这批摄影师被派往到世界各地做推销(活动电影机(Cinematography))、放映、拍摄等工作。
那么1896年卢米埃兄弟有没有派人到香港呢?该问题正代表着电影是不是在这时候传入香港的,而答案是没有的。
余慕云先生曾通过《华字日报》的广告和香港电影理论家林年同先生的口述,认为电影是从1896年1月传入香港的。
他在《香港电影史话(卷一)》中记载到:“一八九六年一月十八日,香港出版的《华宇日报》有如下的记载:「兹由西国带来」、「西国奇巧故事数百套,无不俱备,每日摆到六十套,日夜更换」、「本班在中环大道『旧域多利酒店』开演」、「准本月初七开演」、「总理人爹士威利谨启」。
香港老电影大全
香港老电影大全香港电影发展历史悠久,深受观众喜爱。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香港电影业一直屹立于亚洲乃至世界电影舞台的前沿。
众多优秀的电影制作人、导演、演员和剧作家在香港电影业中涌现,他们创作了一系列经典的香港老电影。
本篇文档将向您介绍香港老电影的丰富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一、黄金时代:艺术与商业并重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香港电影进入了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工业化发展,拥有了完备的电影制作体系和一流的制作技术。
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电影作品层出不穷,香港电影逐渐走向国际舞台。
1. 动作片的鼻祖:《精武门》《精武门》是香港功夫片的开创之作,由李小龙主演与导演。
这部电影以其紧凑的故事情节、精良的动作场面和真实的打斗方式赢得了观众的青睐,并被当作是动作片的经典之作。
《精武门》的问世标志着香港功夫片的崛起,也为以后的动作片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爱情片代表作:《梅兰芳》《梅兰芳》是一部以京剧大师梅兰芳为题材的电影,由徐克导演执导,孙红雷、谢霆锋等主演。
电影通过展现梅兰芳优秀的京剧艺术并融入现代元素,深情描绘了他的一生,打动了观众的心。
《梅兰芳》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入人心的情感触动,成为香港爱情片的经典之作。
二、港式喜剧:无厘头的幽默港式喜剧是香港电影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无厘头的表演方式而闻名于世。
这些喜剧片以逗人发笑的剧情、卖弄的动作和出色的演员表演深受观众喜爱。
1. 四大天王的合作:《逃学威龙》系列《逃学威龙》系列电影是港式喜剧的经典之作,由周星驰导演和主演。
该系列以校园生活为背景,通过荒唐的故事情节和搞笑的演员表演,呈现了一系列的喜剧场面。
周星驰与其他三位“四大天王”——郭富城、罗文和吴孟达的合作,使得《逃学威龙》系列电影成为香港喜剧电影中的经典佳作。
2. 饶舌喜剧:《唐伯虎点秋香》《唐伯虎点秋香》是一部以古装片和喜剧为主题的电影,由李力持导演,周星驰与巩俐主演。
影片以明朝时期著名状元唐伯虎和美女秋香之间的故事为基础,通过包含饶舌部分的歌舞表演和搞笑情节,展现了唐伯虎的机智与幽默。
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20世纪初至50年代:在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主要是黑白无声电影,通常是根据小说或传统戏剧改编的作品。
香港电影的主要市场是东南亚,特别是华人社区。
在50年代初,
香港开始制作有声电影。
2. 60年代至70年代:这一时期是香港电影业的黄金时期,也被称为“香港电影新浪潮”。
电影制作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香港电影开始涉足不同类型的电影,如武侠片、警匪片
和喜剧片等。
在这个时期,香港电影开始进军国际市场,尤其是在东南亚市场上取得了很
大的成功。
3. 80年代至90年代:在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业面临了许多挑战。
由于盗版和影片制作成本的上升,香港电影的利润开始下降。
然而,香港电影依然能够制作出一些非常成功的电影,如《英雄本色》和《无间道》等。
4. 2000年代至今:在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业继续面临着许多挑战。
由于大陆电影业的崛
起和互联网的普及,香港电影的市场份额继续下降。
然而,香港电影仍然能够制作出一些
非常成功的电影,如《功夫》和《无人区》等。
此外,香港电影业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制作
方式和市场机会,如与内地和海外制片厂合作、制作网络电影等。
香港回归日庆祝香港的电影艺术与国际影响力
香港回归日庆祝香港的电影艺术与国际影响力香港回归日是一个庆祝香港回归中国的重要日子,而香港的电影艺术与国际影响力也是这座城市的骄傲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香港电影的起源、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以及在回归后的发展和前景。
一、香港电影的起源香港电影起源于20世纪初的无声电影时代,那时的电影产业主要以模仿西方电影为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电影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武侠片到八十年代的警匪片,再到九十年代以来的剧情片和文艺片,香港电影一直保持着创新和多样性。
二、香港电影的国际影响力香港电影在国际上享有广泛的声誉和影响力。
它不仅在亚洲地区拥有众多粉丝和观众,也深受国际观众的喜爱。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武打片到后来的杂技片和动作片,香港电影通过其精彩的动作场面和独特的拍摄技巧吸引了全球观众。
而且,香港电影人的才华和创造力也在国际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认可。
三、香港电影的回归后发展和前景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这对香港电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回归并没有削弱香港电影的活力和创造力,相反,它成为了香港电影发展的新契机。
回归后,香港电影人在创作和制作中加入了更多关于香港身份认同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使得电影作品更显深入和丰富。
同时,回归后的香港与内地电影产业的合作也提供了更多机会和资源,促进了电影业的互利共赢。
对于香港电影的未来,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
随着互联网和视频流媒体的快速发展,电影观众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香港电影面临着来自好莱坞和中国内地电影的竞争。
然而,香港电影人的创造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得他们能够应对这些挑战,并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在全球化的今天,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表达和传播工具,能够为文化交流和理解做出重要贡献。
香港电影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国际化的故事主题,成为了推动亚洲电影发展的重要力量,也为世界观众提供了独特的观影体验。
总结香港回归日是庆祝香港回归中国的重要节日,而香港电影艺术与国际影响力是香港的瑰宝。
中国电影艺术史之香港电影
1953年创业作《中秋月》,奠定写实风格的喜剧电影方向。
2、粤语片创作
• 1949年,南国公司首拍粤语片《珠江泪》,成为业界竞相仿照 的里程碑作品。
• 四大公司:新联、中联、华侨、光艺。
• “新联”:1952年成立,提出“新联出品,必属佳片” 。 创业作,吴回导演的《败家仔》。
• 徐克执导的《笑傲江湖》系列以及《新蜀山剑侠》等影 片将传统的刀剑武侠片成功地推向特效“神话” 。
(2)喜剧片
• 1982年,麦嘉、许冠杰、张艾嘉、黄百鸣等人合 作的《最佳拍档》,成为了轰动一时的都市动作喜 剧片。
• 1983年由张坚庭《表错七日情》导引出的温情生 活喜剧片。
(3)鬼怪灵异片
• 1980年,许鞍华执导影片《撞到正》首开风气, 之后洪金宝《鬼打鬼》、午马《人吓人》和刘观伟 《僵尸先生》《僵尸少爷》等系列影片。
• “中联”:1952年底成立,提出“中联出品,制作严谨” 。 创业作,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家》,由此奠定写实性较强
的创作方向。
(三)1966-1978,转型时期
1、武侠功夫片此起彼伏
• 新派武侠片 • 1966年胡金铨导演《大醉侠》;1967年张彻导演
《独臂刀》,标志新派武侠片诞生。
• 李小龙真功夫片 • 1971年,罗维导演了由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
• (1)香港拍摄的华语影片经内地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 不受进口配额限制在内地发行。
• 许冠文市民喜剧 • 1974年,许冠文兄弟自编自导自演创业处女作《鬼
马双星》。 • 之后1976年《半斤八两》、1981年《摩登保镖》、
1984年《铁板烧》等影片都屡创票房奇迹。 • 其他1975年《天才与白痴》、199-1997)
港台电影发展概史
新浪潮时期作品:《疯劫》
《疯劫》,东亚黑色电影开 端、香港新浪潮电影代表作、 中国百部经典电影之一。 被很多专业影人认为是许鞍 华最经典之作,也是许鞍华 自己最喜欢的一部作品。
是否观看?
李纨(赵雅芝 饰)和阮士卓 (万梓良 饰)是外人眼中的甜 蜜情侣,李纨并对外宣称二人 即将结婚。岂料,某日有人在 香港龙虎山发现一男一女两具 尸体,竟被警方确认为李纨和 阮士卓,并怀疑凶手就是住在 山中破屋的疯子(徐少强 饰) 将其扣留。
1890
1895
1923
1925
1955
1985
2005
1985
1990
1995
1897,传入香港 启蒙时代(1897~1913) →1913,黎民伟,香港 第一家制片机构(华美 影片公司),《庄子试 妻》(香港第一部故事 片)
1890
1895
1923
1925
1955
1985
2005
1985
1990
《复活的玫瑰》(1927) 《胭脂》(香港第一部 长故事片) 《中国竞技员赴日本第 六届远东运动会》 (香港第一部新闻纪录 片)
1890
1895
1923
1925
1955
1985
2005
启蒙时代(1897~1913)
1985 1990 1995 1923,第一家全由香港人 投资的制片机构(民新影 片公司),香港第一部新 闻纪录片《中国竞技员赴 日本第六届远东运动会》 →1925,香港第一部 长故 事片《胭脂》 →港英政府禁止民新于香 港开设摄影场,香港电影 发展被迫中止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香港电影自上世纪初逐渐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一个辉煌而又多变的历程。
本文将对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进行探讨,分析其发展阶段以及对全球电影产业的影响。
一、早期发展阶段香港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在早期阶段发展相对缓慢。
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电影才真正崛起。
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产业开始通过引进外国电影来吸引观众,同时也开始培养起本土电影制作人才。
这一阶段,香港电影主要以商业片为主,以快节奏、动作、犯罪等题材为特点,深受观众喜爱。
二、黄金时代的崛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认为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在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电影人和电影作品。
香港电影不仅在华语电影界取得了重要地位,同时也吸引了全球观众的关注。
这一时期的香港电影以浪漫爱情、武侠、黑帮等题材为主导,代表作品如《霸王别姬》、《无间道》、《英雄》等,被誉为亚洲电影的经典之作。
三、逆境与新观众群体的兴起然而,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到来,香港电影遭遇了一系列挑战。
首先,由于内地电影的崛起,香港电影市场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其次,盗版问题的严重,也使得香港电影的盈利能力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此外,社会的变革也导致了观众口味的改变,观众对于香港电影的需求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然而,面对逆境,香港电影产业并没有消失,反而开始寻求创新。
一方面,香港电影开始与其他地区的电影产业进行合作,出现了一系列跨地区合拍的电影作品。
另一方面,新的观众群体的兴起也为香港电影带来了新的机遇。
年轻观众对于不同类型、突破传统的电影更加感兴趣,这使得香港电影产业得以在市场上重新拥有一席之地。
四、国际市场的影响与变革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香港电影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电影市场巨大的观众数量和潜力吸引着众多香港电影人的眼球。
许多香港导演、演员纷纷加入到合拍片的制作中,也使得香港电影更加国际化。
同时,新兴的网络平台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香港电影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
香港电影的历史变迁香港电影产业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自上世纪初开始,香港电影不断经历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
本文将从早期的默片时代起,逐步介绍香港电影的历史演变,包括黄金时代的兴起和衰落,以及当今蓬勃发展的新世纪。
第一章:默片时代香港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的默片时代。
当时,电影技术尚未发达,无声电影成为主流。
香港电影工业开始崭露头角,许多默片明星如徐颂琴和周璇出现在银幕上。
这个时期的电影多以故事情节简单、喜剧为主导,娱乐性较强。
第二章:黄金时代的兴起随着技术的发展,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成为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不仅在东亚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
在这个时期,武侠片和警匪片是香港电影的代表作品。
导演如张徹、刘家良和吴宇森等打造了一系列标志性的电影,其中包括《英雄本色》和《无间道》等。
这些电影以其紧凑的剧情、刺激的动作场面和精湛的演技吸引了众多观众。
同时,爱情片和家庭剧也成为黄金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关锦鹏执导的《花样年华》和杜琪峰的《暗战》等作品,通过深入剖析人性和情感的复杂性,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第三章:衰落和新兴然而,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香港电影逐渐衰落。
政治和经济的变革以及与中国内地电影的竞争,使得香港电影产业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票房下滑、制作成本上升导致了许多电影公司的破产。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期,一股新的力量在香港电影中崛起。
导演王家卫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深度的故事情节重新定义了香港电影。
他的代表作品《重庆森林》和《花样年华》赢得了国际电影界的赞誉,并为香港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四章:新世纪的蓬勃发展进入新世纪,香港电影产业迎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中国市场的崛起,香港电影开始与中国内地合作,互相借力发展。
合拍片的兴起使得香港电影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同时,一些新锐导演如侯孝贤和许鞍华也涌现出来,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创作了一系列备受瞩目的作品。
香港电影发展史
香港电影发展史香港电影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的20年代。
当时,香港的电影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仿制外国电影。
直到20世纪30年代,香港才开始有了自己的电影制作,并崭露头角。
在二战期间,香港电影业遭受了一定的打击,但并未全面停滞。
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英国电影制片公司撤离香港,使得电影拍摄和制作受到了限制。
然而,一些香港的电影制片公司依然在困难的环境下坚持拍摄,并在香港电影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资源。
二战结束后,香港电影得以重新发展。
上世纪50年代,香港电影进入了黄金时代,成为东亚电影的中心。
香港的电影制片公司开始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一年制作上百部电影。
这些电影主要以爱情和武打片为主题,吸引了整个华人社会的注意。
到了1960年代,香港电影逐渐开始引入了西方的电影技术和风格。
电影制片公司不仅开始使用彩色胶片拍摄,还引入了外国电影的拍摄技巧和剪辑手法。
这一时期,大量的香港电影开始走向国际市场,进军东南亚地区和美国市场。
在上世纪70年代,香港电影迎来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即港产片的诞生。
港产片以香港当地的社会生活为背景,真实地反映了香港的社会问题和人民的生活。
这些电影注重表现现实,剧情紧凑,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使得港产片成为香港电影的代表。
8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全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成果丰硕,在国内外电影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香港电影不仅在亚洲地区广受欢迎,还成功跻身全球电影业界,成为国际电影的一支重要力量。
然而,90年代初期,香港电影开始走下坡路。
一方面,香港电影市场饱和,观众对电影的需求开始下降;另一方面,中国大陆电影市场的崛起也对香港电影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中国大陆电影市场的迅猛发展使得香港电影制片公司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然而,在2000年代初期,香港电影重新焕发活力。
由于新导演的涌现和制片公司的改革,香港电影开始引入新的元素和概念,创造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作品。
香港导演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作思路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
香港电影发展史800字
香港电影发展史800字《香港电影:繁荣与挑战》香港电影是东亚地区的知名产业,以其独特的特色和风格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香港电影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但真正的辉煌时期始于上世纪50年代。
本文将探讨香港电影的发展史以及面临的挑战。
上世纪50年代,《香港电影:繁荣与挑战》的开始时期,香港电影开始崭露头角。
当时的香港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电影业成为人们娱乐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
同时,香港电影也开始寻求自身的特色,把握住市场需求。
在这个时期,武侠片和喜剧片成为主流,许多电影明星也在这段时间崭露头角。
例如,电影制片人徐克以其拍摄的武侠片而享有盛誉,成为香港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60年代到8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也是《香港电影:繁荣与挑战》的巅峰时刻。
这时期涌现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导演和演员,他们的作品不仅在本地市场取得了成功,也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
例如,导演王家卫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感人的故事而引起了全球观众的关注。
他的电影《重庆森林》和《花样年华》被誉为香港电影的经典之作。
同时,演员周润发和刘德华也成为该时期最受欢迎和成功的演员之一。
然而,香港电影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是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国内观众可以更容易地接触到来自全球的优秀电影作品。
这为香港电影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质量和竞争力。
其次,电影产业链的变化也对香港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从电影制作到发行和营销,整个产业链都在快速变化。
香港电影需要积极应对这种变化,转型和创新,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然而,香港电影产业并没有被困在单一的模式中,而是积极寻求发展的可能。
随着内地市场的崛起,香港电影产业与内地电影产业形成了合作与交流的良好局面。
香港电影人通过与内地导演、演员和制片人的合作,将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同时,香港电影界也在不断寻求新的市场和机会,投资拍摄涉及其他文化的电影作品,以吸引更广泛的观众。
香港电影兴衰史-大厂制与卫星制及其优劣点
香港电影兴衰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黄金年代,当时的香港电影工业发达,被誉为东方好莱坞。
在这个时期,主要有两种电影制作模式,即大厂制和卫星制。
大厂制是指由一些大型制片公司主导的电影制作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制片公司拥有自己的摄影棚、制片厂和演员阵容,可以自主地制作电影。
这些大型制片公司通常拥有较高的资金实力和专业的制作团队,能够承担较大规模的制作,制作出高质量的电影作品。
大厂制在上世纪的香港电影黄金年代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香港电影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
卫星制是指由一些小型制片公司组成的联盟,通过合作来制作电影。
在这种模式下,各个小型制片公司各自负责不同的环节,如剧本创作、拍摄、后期制作等,最后合作完成一部电影作品。
卫星制的优势在于灵活性和创新性。
由于参与卫星制的制片公司较小,可以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需求和变化,并且更容易尝试新的创作风格和题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香港电影的多样化和创新。
两种制作模式各有优劣点。
大厂制能够确保电影的制作质量和稳定性,拥有较高的制作水平和经验积累,但也可能因为体制庞大而较为保守,难以应对市场变化和观众需求的多样性。
卫星制虽然灵活创新,但由于参与制片公司较小,资金和资源相对有限,制作质量和规模可能存在不稳定性。
近年来,随着电影市场的变化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香港电影产业也在不断调整和演变,大厂制和卫星制并存。
一些大型制片公司通过与小型制片公司的合作,尝试融合两种制作模式,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大厂制和卫星制都在香港电影兴衰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各自具有优势和劣势,但都为香港电影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大厂制的优势之一是资金实力和专业团队的支持。
大型制片公司通常拥有充足的资金,可以承担高成本的制作,包括场景搭建、特效和明星演员的费用。
此外,它们也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和专业团队,可以在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提供高水平的支持。
这使得大厂制能够制作出高质量的电影作品,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口碑。
然而,大厂制也存在一些劣势。
90年代香港电影概述
90年代香港电影概述90年代是香港电影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香港电影产业经历了繁荣和创新的时期,并对世界电影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概述90年代香港电影的发展与特点。
香港电影产业在90年代达到了顶峰,成为亚洲最重要的电影制片厂之一。
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不仅在亚洲地区非常流行,也在国际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许多香港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赞誉。
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以其特有的风格和题材吸引了观众。
在90年代,香港电影产业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这个时期出现了各种不同风格和题材的电影,包括动作片、武侠片、喜剧片、爱情片等。
在动作片方面,香港电影以其精湛的特技和打斗场面而闻名。
例如,周润发和刘德华等动作巨星的电影为观众带来了无尽的视觉享受。
而在武侠片方面,电影制片人通过改编金庸小说等经典作品吸引了大量观众。
香港的武侠片承袭了中国武侠的传统,同时加入了现代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此外,香港电影在喜剧片方面也非常出色。
像周星驰和周润发这样的喜剧演员以其出色的表演和幽默的台词,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幽默和滑稽的元素,还经常提及社会问题,让观众在欢笑中思考。
除了以上几种类型,90年代的香港电影还包括许多优秀的爱情片。
这些电影以浪漫和感人的故事情节赢得了观众的心。
电影制片人通过刻画爱情和亲情的细腻之情,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春光灿烂猪八戒》还是《重庆森林》,这些电影都在香港电影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总的来说,9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香港电影产业达到了顶峰,产生了众多经典作品。
这个时期的香港电影在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巨大成功,对世界电影产生了重大影响。
无论是其各种风格和题材的多元化,还是电影制片人的独特创意和才华,都使90年代的香港电影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时代。
回顾这个时期的电影,我们可以感受到香港电影产业的辉煌与创新,也能品味到那个时代鲜活的文化氛围在90年代,香港电影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影响力。
香港电影发展史
1. 初创时期(1897—1945)-电影传入与起步:1895年,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巴黎公映了世界上最早的影片,1896年其助手将电影传入香港12。
1898年,美国爱迪生公司派摄影师到香港拍摄纪录片,标志着香港正式进入电影领域13。
-本土剧情片出现:1913年,黎民伟制作了香港第一部本土故事片《庄子试妻》,标志着香港电影事业的萌芽12。
这部电影不仅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还使黎民伟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12。
-独立制片体制:此时期,香港电影逐渐形成独立制片体制,拍摄了多部教化题材、抗战题材、言情片和喜剧片。
2. 延续时期(1945—1955)-左右之争与国语片、粤语片之争:战后初期,香港电影界出现左右派之争,同时国语片与粤语片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国语片与粤语片的恢复与发展:国语片方面,大中华影业公司、永华影业公司等崛起;粤语片方面,工业逐渐恢复并发展。
3. 黄金时期(1956—1966)-大型工业化制片企业崛起:光艺、电懋、邵氏等大型工业化制片企业崛起,推动了香港电影的繁荣。
-多样化类型片出现:时装文艺片、古装文艺片、喜剧片、武侠片、歌舞片等多样化类型片出现,丰富了香港电影的题材。
4. 过渡转型时期(1967—1979)-“卫星制”取代大厂制:制片模式发生转变,卫星制逐渐取代大厂制。
-动作类型新发展:新武侠片、功夫片、刀剑武侠片等动作类型片得到新发展,涌现出张彻、胡金铨、李小龙等杰出电影人3。
5. 繁荣时期(1979—1993)-“卫星制”与院线制度结合:以“卫星制”为主导、以院线制度为支柱的电影产销新秩序形成。
-香港新浪潮电影:这一时期,香港新浪潮电影兴起,代表人物有许鞍华、徐克等3。
-商业类型电影的整合与变异:喜剧、动作等商业类型电影得到整合与变异,出现复合类型片。
6. 风格化时期(1994—2006)-电影工业低迷:香港电影工业陷入低迷,制片机构、制片数量及相关产业萎缩。
-个性特色显著:尽管如此,香港电影仍展现出个性特色显著的电影工业模式,如电影资源的重组模式、借助新传媒工业的发展模式等。
香港电影 历史与发展
香港电影历史与发展香港电影自诞生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的技术在国际电影界享有盛誉。
本文将从香港电影的起源和发展、代表作品、国际影响力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起源和发展香港电影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香港电影处于无声电影时代,主要受到美国和日本电影的影响。
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香港电影逐渐发展起来。
1940年代至196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产生了众多经典电影,如《大篷车》、《小城之春》等。
这些电影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为后来的香港电影奠定了基础。
二、代表作品香港电影有许多经典和代表作品,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功夫片和警匪片。
其中,李小龙的《猛龙过江》被誉为香港电影的经典之作,将中国功夫与西方电影打斗场景相结合,引发了全球影迷的狂热追捧。
除此之外,周星驰的喜剧片也是香港电影的代表作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幽默和讽刺,深受观众喜爱。
三、国际影响力香港电影在国际电影界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香港电影风靡亚洲并逐渐进军国际市场。
作为亚洲电影的代表,香港电影在风格和技术上的创新给全球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许多香港电影的导演和演员也因此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和崇高的地位。
四、面临的挑战尽管香港电影曾经取得了辉煌成就,但目前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大陆电影市场的崛起,香港电影在大陆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另外,盗版和网络传播也给香港电影产业带来了许多困扰。
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变化,香港电影的题材和风格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总结香港电影的历史与发展不仅是一段传奇,也是一个充满创意和独特的故事。
它的成功得益于众多才华横溢的导演、演员和制片人的共同努力。
然而,现在的香港电影正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持续创新和发展以应对变化的市场需求。
相信香港电影业将继续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并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过渡时期的香港电影
过渡时期的香港电影——1978—1985年今年是中国电影一百周年的纪念年,而香港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一部分,也在今年的金像奖电影颁奖活动中特别加入了纪念百年中国电影的环节。
事实上,香港是整个中国领土上最早接触电影的地区,早在1896年的年初,也即电影在法国诞生不久,电影界的发明人卢米埃尔兄弟的助手就来到香港放映他们拍摄的影片。
即使从香港本土电影《偷烧鸭》算起,香港电影至今也已经有了90多年的历史。
香港电影经过早期的萌芽、成长时期,尽管在战争中被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四十年代中期的战后开始了复苏,然后1949年年底开始进入了黄金时期,并在此后的短短十六七年间,香港本土一共拍摄了4000多部电影,年均200多部。
而从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末期,是香港电影的转型期,并在七十年代末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时期。
这是九十多年历史的香港电影的基本类型的划分,但实际上,这并非一个完全科学的划分,而有一定的缺陷。
而且,电影的发展时期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也并非是一步到位的,有一定的过渡时期。
而本文,试图探讨从转型期到多元化发展期的过渡时期的电影作品。
一香港电影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逐步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时期,这是很多香港电影研究者都承认的现象,但至于具体的时间分期,则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中国学者周星在《中国电影艺术史》、《电影概论》中均把1979年作为多元化发展的开始时间,主要根据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出现并形成了一定的潮流。
李道新在《中国电影文化史》中也是以1979年为界线,其主要根据也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并兼顾中国(这里包括大陆和港台两岸三地)电影文化的发展脉络。
张丰秋在《香港电影的百年记忆》一文中也是类似的分法①。
而在新出版的《看电影》杂志的增刊《1905—2005中国电影百年》中,这段时间的香港电影史被更加详细化的划分,即“一九七一至一九八一:邵氏与嘉和之争”、“一九八二至一九九二:三分天下到黄金时代”、“一九九三至一九九八:后黄金时代”及“一九九九至今:华语新时代”四个部分。
香港电影概述
第一阶段:初创期(1909-1955)
影舞 时空
中国电影之父:黎民伟
黎民伟(1893-1953),早期电影开拓者,编剧、导演, 中国电影先驱之一,有“中国电影之父”、“香港电影之父” 之称。 黎民伟还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他于1914年和美国 人宾杰门·布拉斯基合拍了影片《庄子试妻》,开启了香港电 影工业的帷幕;20年代中后期,黎民伟又在上海组建上海民 新影片公司,拍摄了《木兰从军》等多部当时“大片”,参 与组建了联华影业公司,对中国电影的产业和艺术发展作出 了重要贡献。
第一阶段:初创期(1909-1955)
影舞 时空
黎民伟
黎民伟在《庄子试妻》 中反串庄子妻子
第二阶段:娱乐化期( 1956-1970 )
影舞 时空
1956-1968,大厂体制成型 电懋邵氏掰手腕 1958-1964年 国语片势头渐长 黄梅调电影成风潮
1964-1970年 电懋飞来横祸邵氏独大 新派武侠出现
片百花齐放
• 1989-1993年 台湾资金主导市场,武侠片当道
无厘头横空出世
第四阶段
重大人、物、事 ( 1980-1985 )
影舞 时空
• “新艺城”电影公司成立 (1980年),前身 “奋斗”,由黄百鸣、麦嘉、石天三人在70年 代末创立。 它的成立,标志着大片场制度几近 灭亡,卫星制公司开始成为当下制片业的主流。 • 《电影双周刊》开办香港电影金像奖 (1982年)
特点:电影开始出现娱乐化本质
第二阶段
• 1956年,是陆氏影业王国 的转折点——从星马北上 的戏院商国际与从上海南 下的制片商永华正式接轨, 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 (简称电懋)成立,由陆 运涛担任董事长,钟启文 任总经理,宋淇任制片部 经理,拉开了电懋在香港 的制作序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的电影发展史
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路易.卢米埃尔在法国巴黎公映了《卢米埃尔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世界上最早的影片。
1896年初,他的助手来了香港放映这些影片,电影自此传入香港。
1898美国“汤默斯.爱迪生”公司派出一位电影摄影师到香港拍了一批纪录片:名为《香港街景》、《香港总督府》、《香港码头》、《香港商团》和《鍚克炮兵团》。
他们都很短。
直至1903年10月5日,香港才有整部故事片公映。
1909年在香港拍摄了一部诙谐剧《偷烧鸭》,该片的导演梁少坡同为该片的主角。
剧情十分简单,但不乏诙谐动作。
它的出品人布拉斯基后来和黎民伟合作制作了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并因而催生了香港电影事业,而黎民伟更被誉为“香港电影之父”。
这部电影的出现,象徵香港电影史启蒙期的终结,萌芽期正式开始。
据《中国电影发展史》记载,香港的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在1913年出产,编导是黎民伟、摄影师是罗永祥,主要演员是黎民伟和严珊珊。
这部电影创下不少香港电影纪录:
(一) 它是香港出品的第一部故事片;(二) 第一部在外国公映的香港片;(三) 第一部有电影女演员参演的香港电影;(四) 也同时是第一部有特技摄影的香港电影。
1924年至1925年,香港电影事业渐渐成长,可惜受到1925年6月的大罢工影响,刚萌芽的香港电影发展被迫中止了。
电影放映业到了1926年6月开始复苏起来。
但当时的电影院,主要放映西片和上海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
1935年,香港已没有默片生产,香港电影正式步进有声时代。
受到抗日热潮的影响,香港生产了多部爱国电影,其中包括《生命线》。
1936年,社会教育片成了香港电影的主流。
邵醉翁执导的《广州-妇人》、《博爱》即属此类作品。
1937年,由于“七七事变”的发生,香港抗日气氛高昂,因此电影工作者也纷纷开拍抗日爱国片,《最后关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之作。
1939年秋,受到欧洲国家的战争所影响,1940年的港产片产量下降。
1941年12月日本入侵香港,使香港电影业陷入低潮。
香港电影经历了四年的停产,才在1946年上映了战后首部港产片《情陷》。
在1949年以后香港电影渐趋蓬勃。
因为1949年后大批中国大陆的电影工作者因政治及经济理由纷纷南下,在香港设电影厂,跟本地影人合作拍摄国、粤语片,使香港成为南中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电影中心。
再加上五十年代中期,星、马电影势力过渡到香港,以及香港原有被美、日、欧电影文化所带来的冲击,遂令香港电影迈向成熟的雏型。
这段黄金时期粤语片有以下几个主流:
1、粤剧戏曲片,《帝女花》(1959)、《紫钗记》(1959)、《李后主》(1968)等。
其中有不少让人熟悉的演员:任剑辉、白雪仙、新马师曾、薛觉先和林家声等等。
2、文艺片,如李铁的《危楼春晓》(1953)、《天长地久》(1955)、楚原的《可怜天下父母心》(1960)等等,都是家传户晓的作品。
3、古装武侠片,五十年代的古装武侠片大多以民间熟悉的侠义神怪故事为骨干,武打场面并不讲求真实感,发展至后期才日渐注重动作场面设计,加进了特技花款,如《如来神掌》系列。
4、喜闹剧,这类电影大多以诙谐搞笑,如《两傻》系列。
国语片的热潮创作了新派武侠片,包括改编自金庸及梁羽生的武侠作品: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1959)。
单在1963年,武侠片的产量已高达61部,而武侠片之中的代表作则是胡金铨的《龙门客栈》(1966)及张彻的《独臂刀》(1967)。
狄龙和王羽这些武打明星的出现,亦可视为七十年代李小龙冒起的前奏。
七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岁月,它随着电视的普及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以至香港人心态的转变而受到种种冲击。
此时,李小龙配合着邹文怀的“嘉禾电影公司”的崛起叱吒一时。
从首部作品《唐山大兄》(1971)到之后两年间拍摄的《精武门》及《猛龙过江》令李小龙进运国际影坛,创造出香港电影事业的神话。
1973年李小龙骤然暴瘁,功夫片热潮未能延续。
但随着本地文化的普及,香港观众对远离现实的功夫片渐渐失去兴趣,反而对反映当时社会状况,讽刺现实的电影加以青睐,这就解释了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在1973年成为最卖座电影的原因。
由于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大家的主导阅读方式是电视模式,很多电影题材或灵感都是来自电视内容,如《阿福正传》(1974)、《大乡里》(1974)、《新啼笑姻缘》(1975)、《鬼马双星》(1974)、《半斤八两》(1976)、《卖身契》(1978)等等。
1978年袁和平执导《蛇形刁手》和《醉拳》奠定了功夫喜剧的地位,使其成为七十年代末最具代表性的电影类型。
1979年是香港电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
大批电视幕後工作者转投电影圈,他们包括徐克、许鞍华、章国明、谭家明、严浩、余允抗等等,他们本著对电影的热诚,及年青人特有的创意和社会触觉,拍出不少充满个人色彩的电影作品,为香港电影打开崭新的一页。
最早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疯劫》(许鞍华执导)、《蝶变》(徐克执导)、《点指兵兵》(章国明执导)。
这些新导演全被以“新浪潮导演”之名,但事实上,他们每一位的作品都极富个人色彩,并没有陷入香港电影类型化的传统模式。
许鞍华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锐;徐克有一股神经质的张力;方育平作风朴实,真实感浓厚;严浩浪荡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间;谭家明走中产美学;章国明擅拍警匪片等等。
八十年代初,大批导演崭露头角:吴宇森、徐克、林岭东、高志森等,炮制一部一部商业挂帅的电影,其中以喜剧为主。
这些电影的共通点是以电视台集体创作的模式来度桥创作,充满密集的笑料及动作,一切以迎合观众口味为依归,代表作品有许氏兄弟的《最佳拍档》系列及周润发担纲的《英雄本色》、《龙虎风云》等。
洪金宝凭借《鬼打鬼》(1987) 开创了灵幻片的潮流,之後的《僵尸先生》系列也是走相近的风格。
而他的另一系列片《奇谋妙计五福星》以至《运财五福星》也取得很好的票房成绩。
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仍可称之为百花齐放,我们不但有从八十年代顺利跨向九十年代的新一代导演:张婉婷(《秋天的童话》)、王家卫(《旺角卡门》)、关锦鹏(《胭脂扣》)、陈嘉上(《小男人周记》)等等,还有九十年代的奇迹周星驰、刘德华以及几个国际知名的名字:张曼玉、周润发、李连杰、成龙等等。
首先是九十年代初盛行武侠动作片,《黄飞鸿》和《东方不败》相继掀起打风热潮,一时间李连杰、林青霞成为卖票保证。
而这些都必须提到徐克。
从香港电影新浪潮开始到现在,二十余年来,徐克对于有着“东方好莱坞”之美誉的香港电影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无论是在电影技术,还
是在创新意识方面,徐克的电影都在香港近百年的电影史上占有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徐克执导《倩女幽魂》开拓了将声、光、电、技术移植于香港传统鬼怪片的新路。
1991年执导《黄飞鸿》系列片,再次掀起功夫片新高潮,成为新武侠片的创始人,被公认为80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先驱。
他的代表作品有:《蝶变》、《夜来香》、《鬼怪智多星》、《新蜀山剑侠》、《上海之夜》、《倩女幽魂》系列、《黄飞鸿》系列、《笑傲江湖》系列、《大三元》、《新上海滩》、《黑侠1996》、《蜀山传》、《书剑恩仇录》《七剑下天山》、《青蛇》。
其中1981年执导《夜来香》、《鬼怪智多星》获第18届台湾金马奖最佳作品、最佳导演奖。
执导《上海之夜》获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特别奖,执导《倩女幽魂》获第24届台湾金马奖优秀作品奖、第16届法国科幻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葡萄牙科幻电影节最佳作品大奖。
1991年执导的《黄飞鸿》获第11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除了商业,香港电影人扬威国际,张曼玉、萧芳芳、王家卫先后在柏林、康城等国际影展中获奖,香港电影渐受国际影坛重视。
可惜的是,这也导致影圈人才外流,吴宇森、唐季礼、袁和平、林岭东等着名导演纷纷往荷里活发展,周润发、成龙、李连杰及杨紫琼等巨星级演员亦被荷里活罗致。
九十年代的卖座保证是“双周一成”(周润发、周星驰及成龙),周星驰独有的“无厘头”喜剧深得民心,如《逃学威龙》、《唐伯虎点秋香》、《食神》等等都是九十年代的喜剧经典。
近年来,周星驰也开始逐渐走向导演的行列,如《功夫》等。
周润发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凭《英雄本色》肯定他在香港影坛至尊无上的地位,之后拍了一连串动作片、黑帮片,但基本上依然甚有观众缘。
成龙则大致维持一年一部大制作,今年来也开始追求转型,连续三年,《神话》、《新警察故事》、《宝贝计划》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成龙电影风格。
导演方面,“双王”(王晶和王家卫)可谓双映成趣。
王晶擅拍商业味道极重的电影,王晶的赌片、喜剧片在香港都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王家卫专挑大明星合并,产量少、艺术味浓,往往得到国际影展的垂青。
两人电影风格迥异,但在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另外,杜琪峰近年颇受瞩目,作品叫好又叫座,愈来愈有个人风格。
还有凭《香港制造》打出名堂的陈果亦成功地从独立电影导演变为香港主流电影导演之一。
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虽然较诸于八十年代有所失色,但似乎在创作意念及电影制作方面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面对内地影视产业的迅速崛起,香港电影被迫越来越多地起用内地明星。
《无间道》里我们看到了陈道明,《宝贝计划》里出现了陈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