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代码
基于STM32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STM32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基于STM32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
我们将从系统需求分析、硬件设计、软件编程以及系统测试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而详细的介绍。
STM32单片机作为一款高性能、低功耗的微控制器,广泛应用于各类嵌入式系统中。
通过STM32单片机实现温度控制,不仅可以精确控制目标温度,而且能够实现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STM32单片机,结合传感器、执行器等硬件设备,构建一套高效、稳定的温度控制系统,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分析温度控制系统的基本需求,包括温度范围、精度、稳定性等关键指标。
随后,我们将详细介绍系统的硬件设计,包括STM32单片机的选型、传感器和执行器的选择、电路设计等。
在软件编程方面,我们将介绍如何使用STM32的开发环境进行程序编写,包括温度数据的采集、处理、显示以及控制策略的实现等。
我们将对系统进行测试,以验证其性能和稳定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基于STM32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掌握相关硬件和软件技术,为实际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也为从事嵌入式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工程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系统总体设计基于STM32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主要围绕实现精确的温度监测与控制展开。
系统的总体设计目标是构建一个稳定、可靠且高效的环境温度控制平台,能够实时采集环境温度,并根据预设的温度阈值进行智能调节,以实现对环境温度的精确控制。
在系统总体设计中,我们采用了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将整个系统划分为多个功能模块,包括温度采集模块、控制算法模块、执行机构模块以及人机交互模块等。
这样的设计方式不仅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同时也便于后续的调试与优化。
温度采集模块是系统的感知层,负责实时采集环境温度数据。
我们选用高精度温度传感器作为采集元件,将其与STM32单片机相连,通过ADC(模数转换器)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供后续处理使用。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CC2530的温度监测系统设计
编号:( )字 号本科生毕业设计题目:姓名: 学号: 班级:二〇一四年六月基于CC2530的温度监测系统设计 信息工程2010-4班中国矿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姓名:学号:********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专业:信息工程设计题目:基于CC2530的温度监测系统设计专题:指导教师:华钢职称:教授二〇一四年六月徐州中国矿业大学毕业设计任务书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专业年级信息2010级学生姓名李明达任务下达日期:2013年12月30日毕业设计日期:2013年12月30日至2014年6月10日毕业设计题目:基于CC2530的温度监测系统设计毕业设计专题题目:毕业设计主要内容和要求:1.设计基于CC2530的无线温度检测节点;2.多个节点组成一跳网络;3.节点可睡眠;4.设计节点软件;5.简单设计上位机软件院长签字: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指导教师评语(①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的掌握;②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研究内容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④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⑤工作态度及工作量;⑥总体评价及建议成绩;⑦存在问题;⑧是否同意答辩等):成绩: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评阅教师评语(①选题的意义;②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的掌握;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工作量的大小;④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⑤写作的规范程度;⑥总体评价及建议成绩;⑦存在问题;⑧是否同意答辩等):成绩:评阅教师签字:年月日中国矿业大学毕业设计答辩及综合成绩摘要本文主要对煤矿监控系统中温度的监测进行研究和分析,根据国内目前对于温度监测方法的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CC2530的温度监测系统。
本文首先对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详细比较了几种现有的温度监测方法,根据煤矿监控系统所处的复杂环境需要,提出了基于CC2530的温度监测系统设计。
随后本文对设计所采用的ZigBee无线自组网技术和ZigBee开发套件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设计所采用的Z-Stack协议栈的工作流程作详细介绍。
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软件设计)
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系统的软件设计指导老师:** 老师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相较于很多年以前人们对于自己生活的需求也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
而监控系统恰恰迎合了人们的这一需要。
在众多先进测量控制技术中,由于单片微处理器的性能日益提高、价格又不断降低,使其性能价格比的优势非常明显并且我们知道利用MATLAB可以方便地进行仿真整定PID参数。
本文介绍一个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温度监控系统,主要包括控制算法的仿真分析(用MATLAB)和软件编程(用C51),它是利用传感器采集温度信号, 温度信号经放大电路放大、A/D转换后送到单片机中,并将温度值显示在数码管上,单片机把它同由键盘实现的给定温度进行比较,再由单片机根据控制策略给出控制量,然后将控制量送驱动电路驱动加热装置和报警装置,从而构成了实时闭环系统。
本人主要负责系统的软件设计,在软件设计过程中,我们尽可能使其功能化、模块化、尽量采用子程序调用的方法。
【关键字】单片机;温度监控系统;PID控制算法;MATLAB;软件设计(C51)。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pa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haps no change has characteristic the past decades more dramatic than that of people’s demands of their own life. Supervision and monitoring system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m. In these numerous advanced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because of the enhanced performance and reduced price of MCU, making the advantage that its ratio of performance to price been obvious and as we know MATLAB is easy to simulate the setting of PID parameter. This text, which comprised by the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control algorithms (using MATLAB) and the program of software (using C51), introduces a temperature monitor whose core is a MCU. It gathers the temperature signal and amplifies it by an amplifier circuit microcomputer. Simultaneity sends it into the MCU after A/D conversion. Then show it on in the LED. The single chip compares it with the temperature, which realizes by the keyboardand give control measure according to the control strategy. In the end, the MCU sends control measure to drive circuit in order to drive the heating installation and warning device. And a closed system is formed.I am mainly responsible for the software design of the system .In process of the software design; we make its function, modularization and use subroutine as far as possible.KEYWORDS: MCU; temperature monitor system; The control algorithm of PID;MATLAB;software design(C51).目录引言---------------------------------------------------------------------------------------------- 4 1 系统概述---------------------------------------------------------------------------------------- 41.1系统功能描述 ------------------------------------------------------------------------------------------ 41.2 系统的框图--------------------------------------------------------------------------------------------- 52 、PID控制与MATLAB仿真 -------------------------------------------------------------- 52.1 PID控制------------------------------------------------------------------------------------------------- 52.1.1 PID控制的优点------------------------------------------------------------------------------ 52.1.2 数字PID ----------------------------------------------------------------------------------- 62.1.3 凑试法确定PID参数----------------------------------------------------------------------- 62.1.4 电炉传递函数 -------------------------------------------------------------------------------- 72.1.5 PID控制框图 ----------------------------------------------------------------------------- 72.2 MATLAB仿真-------------------------------------------------------------------------------------------- 72.2.1 Simulink模型的建立 ---------------------------------------------------------------------- 82.2.2 PID 的MATLAB编程实现 ------------------------------------------------------------------ 93 、硬件概述----------------------------------------------------------------------------------- 103.1 硬件电路概述 ---------------------------------------------------------------------------------------- 103.2 AT89C51端口定义---------------------------------------------------------------------------------- 113.3 模数转换模块 ---------------------------------------------------------------------------------------- 123.4键盘模块------------------------------------------------------------------------------------------------ 133.5显示模块------------------------------------------------------------------------------------------------ 144、软件设计----------------------------------------------------------------------------------- 154.1 单片机编程语言的选择 ---------------------------------------------------------------------------- 154.1.1 汇编语言 ------------------------------------------------------------------------------------- 154.1.2 C语言---------------------------------------------------------------------------------------- 154.2 软件总体结构图 ------------------------------------------------------------------------------------- 164.2.1系统初始化 ----------------------------------------------------------------------------------- 164.2.2主程序模块软件设计 ---------------------------------------------------------------------- 164.3 A/D模块软件设计 ----------------------------------------------------------------------------------- 174.4 键盘模块软件设计 ---------------------------------------------------------------------------------- 174.5 报警模块软件设计 ---------------------------------------------------------------------------------- 194.6 采样、PID校正及PWM 输出模块软件设计--------------------------------------------- 204.7 显示模块软件设计 ---------------------------------------------------------------------------------- 215、系统调试与总结 ------------------------------------------------------------------------- 225.1 系统调试----------------------------------------------------------------------------------------------- 225.2程序链接------------------------------------------------------------------------------------------------ 235.3总结------------------------------------------------------------------------------------------------------ 255.4英文及翻译链接 -------------------------------------------------------------------------------------- 25 参考文献----------------------------------------------------------------------------------------- 26鸣谢-------------------------------------------------------------------------------------------- 27引言随着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微型计算机发展也越来越快。
基于LabVIEW的自动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
基于LabVIEW的自动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作者:何乾伟,王小魏,黄致尧来源:《科技视界》 2015年第27期何乾伟王小魏黄致尧(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500)【摘要】传统的温度监控器功能完全依赖硬件实现,有精度低、速度慢、价格昂贵等缺点,根据温度监控的需要,结合虚拟仪器的特点,基于LabVIEW的开发平台设计了一种自动温度监控系统。
该系统主要完成了前面板和程序框图的设计,具有使用灵活、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可实现用户自定义其功能等优点。
【关键词】温度监控系统;LabVIEW;程序;设计0引言借助于仪器仪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仪器随之诞生,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家仪器公司首先提出虚拟仪器的概念,和传统仪器相比,虚拟仪器具有使用灵活、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可实现用户自定义其功能等优点。
虚拟仪器已成为未来仪器发展的一种趋势,但这也对现有虚拟仪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重点介绍了一种基于LabVIEW而设计的数字化自动温度监控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温度检测仪器的诸多弊端。
该仪器可以由用户自由地组合计算机平台、硬件、软件、以及各种实现应用所需要的附件,这种灵活性可由供应商定义,功能固定、独立的传统仪器无法与之相比。
1自动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指标该自动温度监控系统基于LebView而设计,在实现传统温度监控器所实现的功能的基础上,结合虚拟仪器的特点进而增加了一些传统仪器不具备的新功能,该设计实现的主要功能如下:1)实时监测温度数值;2)自动分析已检测温度,显示最大温度、最小温度和平均温度;3)设定温度的监控范围,出现异常时报警提示;4)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之间互相转换;5)用户可以控制监测过程。
2自动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2.1前面板的设计前面板的设计主要包括显示部分和控制部分,具体设计步骤如下,图1为前面板的设计图。
2.1.1显示部分显示部分主要包括一个波形图表和多个字符串显示控件,波形图表用于显示当前温度值和规定的报警温度温度上下线,字符串显示控件分别用于显示设定的温度上下线、当前温度值、最大温度、最小温度和平均温度,以便于更加直观的观察各项温度的精确值。
基于51单片机和CC1101的无线温度监控系统设计
基于51单片机和CC1101无线温度监控系统设计前言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单片机等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进步与发展,温度监控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传统微机化的温度监控系统中,均是以有线方式来实现温度监控。
传统的温度监控系统,其突出的问题是由于有线通信,线缆传输连线麻烦,需要特制接口,颇为不便,且实用性不强,成本高,造成系统的普及性降低,同时也带来了制作繁琐,外围电路复杂的缺点。
近年来,随着各种单片机及无线收发芯片的出现与推广,使得基于CC1101的无线温度监控系统的实现成为可能。
温度是工业、农业生产中常见的和最基本的参数之一,在生产过程中常需对温度进行检测和监控,采用微型机进行温度检测、数字显示、信息存储及实时控制,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节约能源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伴随工业科技、农业科技的发展,温度测量需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
但是在一些特定环境温度监测环境范围大,测点距离远,布线很不方便。
这时就要采用无线方式对温度数据进行采集。
利用无线技术实现数据传输比使用传统的有线电缆有不可比拟的优点,如可移动性、方便灵活性等多方面都更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
实现无线数据传输的方法多种多样,使用高频无线电技术、激光技术、红外技术等等均能满足无线传输要求。
本设计是以宏晶科技推出的STC89C52RC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提出以DS18B20的单线分布式温度采集与控制系统,通过CC1101无线收发模块收发信息。
监控点将接收到主控点的信息后,经过一些处理,然后相应的监控点将采集并发送数据给主控点。
主控点通过串口将收到的温度信息回馈到上位机(PC机),从而远程实现对整个系统的检测与控制。
一.总体方案设计温度监控系统有着共同的特点:测量点多、环境复杂、布线分散、现场离监控室远等。
若采用一般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信号,则需要设计信号调理电路、A/D 转换及相应的接口电路,才能把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送到计算机去处理。
基于Matlab GUI串口通信的实时温度监控系统设计
基于Matlab GUI串口通信的实时温度监控系统设计薛飞;杨友良;孟凡伟;董福涛【摘要】为提高温度监控系统中数据处理速度和软件开发效率,设计了基于Matlab图形用户界面(GUI)的温度实时监控系统.系统利用Matlab串口工具箱,以Modbus协议为通信协议,通过计算机控制岛电SRS13A型温控器,实现了在金属加热过程中对其表面温度值的实时监控.系统软件界面简洁,操作方便,内存占用小,通过参数配置可实现多种工作方式.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以1s的采样间隔和0.1℃的测量精度,快速准确地绘制了系统在不同参数配置下的温度响应曲线.【期刊名称】《计算机应用》【年(卷),期】2014(034)001【总页数】5页(P292-296)【关键词】Matlab图形用户界面;Modbus协议;串口通信;温度测量;实时监控【作者】薛飞;杨友良;孟凡伟;董福涛【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河北联合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河北联合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沈阳 11081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02.1;TP277.2温度的稳定控制是冶金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温度控制器作为温控系统中常用的智能设备,通常以串口通信实现与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传递。
它的通信效率不仅决定了温控过程中温控器的响应速度和温控精度,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生产过程的运行效果和产品质量[1]。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学者分别在不同软件平台上实现了计算机与温控器的串口通信,并在研究温控系统性能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Popovic等[2]利用ABB公司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PLC)以一种简便的方式实现了上位机软件与温控器之间的数据通信,保证了温控系统性能指标的同时简化了软件开发程序。
基于单片机的多点无线温度监控系统
基于单片机的多点无线温度监控系统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温度监控系统作为最基本的传感器网络应用之一,在工业控制、环境监测、医疗保健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单片机的多点无线温度监控系统,通过这种系统可以实现对多个点位温度数据的实时监测和远程传输。
一、系统设计方案1. 系统硬件设计该温度监控系统的核心部件是基于单片机的无线温度传感器节点。
每个节点由温度传感器、微控制器(MCU)、无线模块和电源模块组成。
温度传感器选用DS18B20,它是一种数字温度传感器,具有高精度、数字输出和单总线通信等特点。
微控制器采用常见的ARM Cortex-M系列单片机,用于采集温度传感器的数据、控制无线模块进行数据传输等。
无线模块采用低功耗蓝牙(BLE)模块,用于与监控中心进行无线通信。
电源模块采用可充电锂电池,以确保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无线通信等部分。
传感器数据采集部分通过单片机的GPIO口读取温度传感器的数据,并进行相应的数字信号处理。
数据处理部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滤波、校正等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无线通信部分则通过BLE模块实现与监控中心的无线数据传输。
二、系统工作原理1. 温度传感器节点工作原理每个温度传感器节点通过温度传感器采集环境温度数据,然后通过单片机将数据处理成符合BLE通信协议的数据格式,最终通过BLE模块进行无线传输。
2. 监控中心工作原理监控中心通过接收来自各个温度传感器节点的温度数据,并进行数据解析和处理,最终在界面上显示出各个点位的温度数据。
监控中心还可以设置温度报警阈值,当某个点位的温度超过预设阈值时,监控中心会发出报警信息。
三、系统特点1. 多点监控:系统可以同时监测多个点位的温度数据,实现对多个点位的实时监控。
2. 无线传输:系统采用BLE无线模块进行数据传输,避免了布线的烦恼,使得系统的安装和维护更加便捷。
基于PLC的PID温度控制系统设计(附程序代码)
基于PLC的PID温度控制系统设计(附程序代码)摘要自动控制系统在各个领域尤其是工业领域中有着及其广泛的应用,温度控制是控制系统中最为常见的控制类型之一。
随着PLC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PLC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日益成为今后自动控制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温度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如钢铁厂、化工厂、火电厂等锅炉的温度控制系统。
而温度控制在许多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这方面的应用大多是基于单片机进行PID 控制, 然而单片机控制的DDC 系统软硬件设计较为复杂, 特别是涉及到逻辑控制方面更不是其长处, 然而PLC 在这方面却是公认的最佳选择。
根据大滞后、大惯性、时变性的特点,一般采用PID调节进行控制。
随着PLC功能的扩充,在许多PLC 控制器中都扩充了PID 控制功能, 因此在逻辑控制与PID控制混合的应用场所中采用PLC控制是较为合理的。
本设计是利用西门子S7-200PLC来控制温度系统。
首先研究了温度的PID调节控制,提出了PID的模糊自整定的设计方案,结合MCGS监控软件控制得以实现控制温度目的。
关键词:PLC;PID;温度控制沈阳理工大学课程设计论文目录1 引言...................................................................... (1)1.1 温度控制系统的意义...................................................................... .. (1)1.2 温度控制系统背景...................................................................... .................. 1 1.3 研究技术介绍...................................................................... .. (1)1.3.1 传感技术...................................................................... (1)1.3.2PLC .................................................................... . (2)上位机...................................................................... ............................1.3.3 31.3.4 组态软件...................................................................... ........................ 3 1.4 本文研究对象...................................................................... .. (4)2 温度PID控制硬件设计...................................................................... (5)2.1 控制要求...................................................................... .................................. 5 2.2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5 2.3 硬件配置...................................................................... . (6)2.3.1 西门子S7-200CUP224 ................................................................. .. (6)2.3.2 传感器...................................................................... . (6)2.3.3 EM235模拟量输入模块.....................................................................72.3.4 温度检测和控制模块...................................................................... .... 8 2.4 I/O分配表 ..................................................................... ................................ 8 2.5 I/O接线图 ..................................................................... .. (8)3 控制算法设计...................................................................... .. (9)3.1 P-I-D控制...................................................................... .............................. 9 3.2 PID回路指令 ..................................................................... .. (11)3.2.1 PID算法 ..................................................................... .. (11)3.2.2 PID回路指令 ..................................................................... (14)3.2.3 回路输入输出变量的数值转换 (16)3.2.4 PID参数整定 ..................................................................... (17)4 程序设计...................................................................... .. (19)4.1 程序流程图...................................................................... .............................. 19 4.2 梯形图...................................................................... .. (19)I沈阳理工大学课程设计论文5 调试...................................................................... . (23)5.1 程序调试...................................................................... .. (23)5.2 硬件调试...................................................................... .. (23)结束语...................................................................... .................................................... 24 附录程序代码...................................................................... ........................................ 25 参考文献...................................................................... (27)II沈阳理工大学课程设计论文1引言1.1 温度控制系统的意义温度及湿度的测量和控制对人类日常生活、工业生产、气象预报、物资仓储等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单片机温控程序
单片机温控程序设计一个单片机温控程序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传感器的接口、温度采集、控制算法、显示等。
以下是一个简要的单片机温控程序的设计示例,具体实现可能依赖于使用的单片机型号、传感器型号等。
1. 硬件设计a. 传感器接口选择合适的温度传感器,比如常用的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
连接传感器的引脚到单片机的GPIO口。
c// DS18B20传感器连接// VCC -> 单片机电源// GND -> 单片机地// DQ -> 单片机GPIO口b. 输出控制选择用于控制的输出设备,如继电器、加热器、风扇等。
连接输出设备的引脚到单片机的GPIO口。
c// 控制设备连接// 继电器、加热器、风扇等的控制引脚连接到单片机GPIO口c. 显示设备如果需要显示当前温度或其他信息,可以选择合适的显示设备,如数码管、LCD等。
c// 显示设备连接// 数码管、LCD等的引脚连接到单片机GPIO口2. 软件设计a. 温度采集使用单片机的GPIO口读取温度传感器的数据,获取当前环境温度。
c// 读取DS18B20传感器温度数据float readTemperature(){// 实现读取DS18B20数据的代码// 返回浮点数温度值}b. 控制算法根据采集到的温度数据,实现控制算法。
比如,当温度过高时打开风扇或者关闭加热器。
c// 温控算法void temperatureControl(float currentTemperature){float targetTemperature =25.0;// 目标温度float hysteresis =1.0;// 温度死区if(currentTemperature >targetTemperature +hysteresis){// 温度过高,执行降温操作,比如打开风扇turnOnFan();}else if(currentTemperature <targetTemperature -hysteresis){// 温度过低,执行升温操作,比如关闭风扇、打开加热器turnOffFan();turnOnHeater();}else{// 温度在目标范围内,保持当前状态turnOffFan();turnOffHeater();}}c. 控制设备根据控制算法的结果,控制相应的输出设备。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温度控制系统是指通过对温度进行监控和控制,使温度维持在设定的范围内的一种系统。
单片机作为电子技术中的一种集成电路,具有控制灵活、精度高、反应迅速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温度控制系统。
一、系统硬件设计1.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是温度控制系统中的核心设备之一。
通过对环境温度的监测,将实时采集到的温度值传到单片机进行处理。
目前主要的温度传感器有热敏电阻、热电偶、晶体温度计等。
其中热敏电阻价格低廉、精度高,使用较为广泛。
2.单片机:单片机作为温度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模块,要求其具有高速、大容量、低功耗、稳定性强的特点。
常用单片机有STM32、AVR、PIC等,其中STM32具有性能优良、易于上手、接口丰富的优点。
3.继电器:温度控制系统中的继电器用于控制电源开关,当温度超出设定范围时,继电器将给单片机发送一个信号,单片机再通过控制继电器使得温度回到正常范围内。
4.数码管:数码管用于显示实时采集到的温度值。
在实际开发中,可以采用多位数码管来显示多个温度值,提高温度控制的精度性和准确性。
二、程序设计1.程序框架:程序框架最关键是实时采集环境温度,然后判断当前温度是否超出正常范围,若超出则控制继电器将电源关断,实现温度控制。
程序框架可参考以下流程:2.温度采集:采用热敏电阻作为温度传感器,利用AD转换实现数字化。
然后通过查表法或算法将AD值转化为环境温度值。
3.温度控制:将温度设定值与实时采集到的温度进行比较,若温度超出设定值范围,则控制继电器实现自动关断。
4.数码管控制:实时显示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的温度值。
三、系统调试和性能测试1.系统调试:对系统进行硬件电路的检测和单片机程序的调试,确保系统各部分正常工作。
2.性能测试:利用实验室常温环境,将温度传感器置于不同的温度环境,测试系统的温度控制精度、反应速度和稳定性等性能指标。
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进行优化,提高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四、总结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通过对环境温度的实时监测和控制,实现自动化温度调节。
基于DTU的远程数字温度监控系统设计
延时 lu , 用d ly 53 ) 5s 调 ea 1(6延时 5 0 u 。 40 s 本 来 基 于 C语 言 的 延迟 并 不十 分 准确 , 而 如此 定义 则大大增 强 了其精 确程度 。 2 )初始化 ( 复位 )函数 RS 8 2 ( T1b 0)
中 , 令 D 1B 0 0 即 将 P . 引 脚 的 电 先 S 8 2= , 10 平 拉 低 ,调 用 d ly1(6 ,延 时 5 0 s ea 53 ) 4u; 再 令 D IB 0 , P . 引脚 电平 拉 高 , S 8 2 =1 将 1 0 短 延 时 9 u , 等 待 1B 0 出 的 应 答脉 0s 以 82 发 冲 。 数编 写流 程 与 D 1 B 0 复 位时 序 函 S8 2的
器周期为 1s u ,所 以调 用 一 次 d lyl0 ea 5 就
其 中命令字 BE 是读暂存 器内存操 H
作命令 。 () 3最后将 D 1B 0 S 8 2 高速缓存 RAM的 第0 第l 和 字节用函数 RD1 b 0 前 后读 8 20 出,先读低 字节 ,后读高字节 ,并将高低 字节合并。
和读时序 分别编 写函数 W Rl B2 ( 和 8 0) RDlB 0 。写时序 中,将要对 1B 0 820 8 2 写 入的字节以实参代入形参 , 每写一个二进 制位 之前 ,将 形参 字节整 体 向右移动 一 位 ,移 出的最低位就是 当前要写入 1 B 0 8 2 的 二 进制 位 。 ’ 4 S 2 )D B 0的测温转换与数据读取 1 8 ( ) 1B 0 1 DS 2 的测温转换可依次调用 8
等 , 采 用 抗 干 扰 能 力 强 的 新 型 数 字温 度 而
传感器DS 8 2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 1B 0 案;监控系统远离测温 现场 可采用有线或 无线方式 ,DTU 无线通 信将 GPRS与 Itr e 相 结 合 ,充 分 利用 已有 的 公共 网 nen t 络资源 ,可方便有效地 实现测温数据的远
基于STM32的温湿度监控系统设计
基于STM32的温湿度监控系统设计温湿度的监测对于当前控制室内环境,改善室内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室内用户的舒适度,一般都会对室内的温湿度进行监控,通过监测温湿度的变化情况来确定下一步的动作,例如在温室中严格监控室内温度,使得温室内的植物能到最合适的生存环境。
文章就基于STM32的温湿度监控系统设计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通过其有效提高温度的时效性管理意义重大。
标签:STM32;温湿度;ucosII系统;监控系统设计此次的基于STM32的温湿度监控系统设计主要是32位的单片机为主控芯片,DHT11为温湿度监测装置,搭载的是ucosII操作系统,显示设备为主控ITL9438的彩屏,通过DHT11采集的信息对经过单片机的内部程序的处理,将其以数字的形式显示在彩屏上,并且同时根据单片机内部的温度设定值进行相应的动作,实现的室内温湿度的智能控制。
1 温湿度监控系统设计1.1 温湿度监控系统硬件设计系统主控芯片为STM32F103ZET6,除了必须的STM32单片机正常的驱动的电路之外,彩屏为使用的是已经做成模块的ITL9438彩屏,而采集模块则是使用的DHT11,如图所示为使用的DHT11的引脚图,可得知只要通过采集Dout 引脚的输出的电平变化,查看数据手册,根据DHT11的时序图写出相应的驱动程序,驱动DHT11温湿度传感器。
彩屏的程序可以直接使用的屏幕厂家写好的程序,移植到STM32上既可,而通过将Dout引脚上的高低电平变化,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可以将温湿度数据已数字的形式显现在彩屏上,通过内部的程序根据比较当前的温湿度值与设定的参数值进行比较,使得进行下一步的温湿度调节动作,通过向外部电路发送信号,例如温度高了,打开排风机降低室内的温度等措施优先对温度的控制,这与空调的原理类似,但是系统比空调电路简捷的多。
DHT11数字湿温度传感器采用单总线数据格式,单个数据引脚端口完成输入输出双向传输。
其数据包由5Byte(40Bit)组成。
单片机课程设计——温度监控系统
单片机课程设计报告题目:温度监控系统设计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班级:电信xxxx班成员: XXXXXXXXX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二日一、引言温度是工业控制中主要的被控参数之一,特别是在冶金、化工、建材、食品、机械、石油等工业中,具有举足重轻的作用。
对于不同场所、不同工艺、所需温度高低范围不同、精度不同,则采用的测温元件、测方法以及对温度的控制方法也将不同;产品工艺不同、控制温度的精度不同、时效不同,则对数据采集的精度和采用的控制算法也不同,因而,对温度的测控方法多种多样。
随着电子技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微机测量和控制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利用微机对温度进行测控的技术,也便随之而生,并得到日益发展和完善,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
作为获取信息的手段——传感器技术得到了显著的进步,其应用领域较广泛。
传感器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因此,了解并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提高对传感器的认识和了解,尤其是对温度传感器的深入研究以及其用法与用途,基于实用、广泛和典型的原则而设计了本系统。
本系统利用传感器与单片机相结合,应用性比较强,本系统可以作为仓库温度监控系统,如果稍微改装可以做热水器温度调节系统、实验室温度监控系统,以及构成智能电饭煲等等。
课题主要任务是完成环境温度监测,利用单片机实现温度监测并通过报警信号提示温度异常。
本设计具有操作方便,控制灵活等优点。
本设计系统包括单片机,温度采集模块,显示模块,按键控制模块,报警和指示模块五个部分。
文中对每个部分功能、实现过程作了详细介绍。
整个系统的核心是进行温度监控,完成了课题所有要求。
二、实验目的和要求2.1学习DS18B20温度传感芯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2掌握LED数码管显示的原理及编程方法。
2.3掌握独立式键盘的原理及使用方法。
2.4掌握51系列单片机数据采集及处理的方法。
stm32温度监控课程设计
stm32温度监控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STM32的硬件结构,掌握其基本编程方法。
2. 学生能够掌握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并了解其在STM32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学会使用STM32进行温度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显示。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C语言对STM32进行编程,实现温度监控功能。
2. 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并搭建温度监控系统的硬件电路。
3. 学生能够通过调试程序,解决温度监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对电子工程和编程的兴趣,增强实践操作的自信心。
2.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技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够关注环保和节能问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1.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电子技术实践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2.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年级电子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电子技术和编程基础。
3. 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STM32硬件结构与编程基础- 熟悉STM32的内部结构,包括GPIO、ADC、定时器等模块。
- 学习STM32的编程环境搭建,掌握Keil MDK的使用。
2. 温度传感器工作原理与应用- 掌握温度传感器(如DS18B20)的工作原理。
- 学习温度传感器与STM32的接口技术。
3. 温度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设计温度传感器与STM32的硬件连接电路。
- 学习电路原理图的绘制和PCB布线。
4. 温度监控系统的软件编程- 使用C语言编写STM32程序,实现温度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显示。
- 学习中断处理、多任务编程等高级编程技术。
5. 系统调试与优化- 分析温度监控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掌握调试方法。
- 学习系统性能优化技巧,提高温度监控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基于STM32的温湿度检测系统设计及实现
基于STM32的温湿度检测系统设计及实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基于STM32的温湿度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我们将详细介绍整个系统的硬件组成、软件设计以及实现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其性能和可靠性。
我们将概述STM32微控制器的特点和优势,以及为什么选择它作为温湿度检测系统的核心。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系统的硬件设计,包括温湿度传感器的选择、电路设计和搭建等。
接下来,我们将阐述软件设计思路,包括传感器数据的读取、处理、显示以及传输等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
我们将通过实验数据来验证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并讨论可能存在的改进和优化方案。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对基于STM32的温湿度检测系统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系统总体设计本设计旨在开发一个基于STM32的温湿度检测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环境温湿度的实时监测,并将数据通过适当的接口进行传输,以便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设计目标包括高精度测量、低功耗运行、良好的用户界面以及易于扩展和集成。
系统的硬件架构主要由STM32微控制器、温湿度传感器、电源管理模块、通信接口以及显示模块组成。
STM32微控制器作为核心处理器,负责数据的采集、处理和控制逻辑的实现。
温湿度传感器用于实时采集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信息。
电源管理模块负责为系统提供稳定的电源供应,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通信接口用于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外部设备或网络,实现远程监控和数据分析。
显示模块则提供用户友好的界面,展示当前的温湿度信息。
软件架构的设计主要包括操作系统选择、任务划分、数据处理流程以及通信协议等方面。
考虑到STM32的性能和功耗要求,我们选择使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RTOS)进行任务管理和调度。
任务划分上,我们将系统划分为数据采集任务、数据处理任务、通信任务和显示任务等,确保各个任务之间的独立性和实时性。
数据处理流程上,我们采用中断驱动的方式,当传感器数据采集完成后,通过中断触发数据处理任务,确保数据的及时处理。
温湿度监控系统方案
温湿度监控系统方案温湿度监控系统方案一、引言1.1 目的本文档旨在提供一套完整的温湿度监控系统方案,以满足监控和管理温湿度的需求。
1.2 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温湿度对于许多行业和领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参数。
温湿度监控系统可以帮助用户实时监测温湿度数据,并提供相应的报警和数据分析功能,以确保环境的稳定和安全。
二、系统概述2.1 系统架构温湿度监控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包括传感器节点、数据传输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用户界面模块。
2.2 系统功能- 采集温湿度数据:传感器节点负责采集环境中的温湿度数据,并传输给数据传输模块。
- 数据传输:数据传输模块负责接收传感器节点的数据,并通过网络将数据传输给数据处理模块。
- 数据处理与存储:数据处理模块接收到传感器节点的数据后,根据预设的算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存储,并提供数据查询和分析功能。
- 报警功能:系统能够根据设定的温湿度阈值进行实时监测,一旦温湿度超出预设范围,系统将自动触发报警。
- 用户界面:系统提供直观友好的用户界面,用户能够实时查看温湿度数据、设置报警阈值和进行数据分析。
2.3 系统特点- 可靠性:传感器节点与数据传输模块之间采用可靠的无线通信技术,确保数据的稳定传输。
- 实时性:系统能够实时采集数据,并进行实时处理和报警,确保用户能够及时获得温湿度变化的信息。
- 扩展性:系统支持多节点接入,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扩展监控范围和节点数量。
- 数据安全性:系统提供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保证数据的安全存储和可靠性。
三、系统设计3.1 传感器选择根据监控需求和环境条件,选择适合的温湿度传感器,确保传感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2 数据传输技术选择适合的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Zigbee或LoRa等,确保传输的稳定性和范围覆盖。
3.3 数据处理与存储设计合适的数据处理算法,包括数据清洗、滤波和校正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同时,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用于存储和管理温湿度数据。
基于单片机的多点无线温度监控系统
基于单片机的多点无线温度监控系统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单片机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于单片机的多点无线温度监控系统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应用场景。
这种系统可以用于监控各个物理位置的温度变化,并且可以通过无线方式将数据传输到中央控制端,便于实时监控和远程管理。
本文将介绍基于单片机的多点无线温度监控系统的设计原理、硬件搭建和软件编程等方面的内容。
一、系统设计原理该系统的设计原理是通过多个传感器节点采集不同位置的温度数据,然后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数据传输到中央控制端,最后通过显示屏或者计算机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控。
整个系统包括传感器节点、单片机控制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中央控制端。
传感器节点:每个传感器节点都搭载一个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环境温度数据。
一般可以选择DS18B20等数字式温度传感器,其具有高精度、数字输出、抗干扰等特点。
传感器节点还需要有适当的电源和信号处理电路。
单片机控制模块:每个传感器节点都需要配备一个单片机控制模块,用于控制传感器的采集和数据的处理。
可以选择常见的单片机芯片,如STC89C52等。
单片机控制模块负责读取传感器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存储等操作。
无线通信模块:每个传感器节点还需要配备一个无线通信模块,用于将采集到的温度数据传输到中央控制端。
可以选择类似nRF24L01等2.4GHz无线通信模块,其具有低功耗、远距离传输和多节点连接等特点。
中央控制端:中央控制端负责接收各个传感器节点传输过来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汇总和处理。
可以选择单片机、嵌入式开发板或者计算机等设备作为中央控制端,配备合适的无线通信模块用于接收数据。
二、系统硬件搭建传感器节点的硬件搭建主要包括传感器模块、单片机控制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三个部分。
传感器模块可以直接连接DS18B20温度传感器,并通过合适的引脚连接到单片机控制模块。
单片机控制模块由单片机芯片、外部晶振、电源管理电路、数据存储器和通信接口等组成,其中通信接口连接无线通信模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clude <pic.h>//*************************void INIT(){ADCON1=0X07;TRISC=0X80;TRISB=0X00;TRISD=0X00;RD1=0;RD0=0;TRISA=0X0f;TRISE=0X00;}//*************************#include <pic.h>#include "init.h"#include "proc.h"//*************************unsigned char i;unsigned int delay;extern unsigned char a;extern unsigned char temph;extern unsigned char templ;//***************************void main(){//初始化INIT();for(delay=65536;delay>0;delay--) asm("clrwdt");temph=0x35;templ=0x30;do{asm("clrwdt");PROCDIANPIN();RC0=0;RC1=0;}while(1);}#include <pic.h>#include "tranpc.h"//*********************union adres{unsigned char adre[2];}adresult;extern unsigned int delay;unsigned int temp;unsigned int y;unsigned char receive;unsigned char a;extern unsigned char rxbuf[];unsigned char temph;unsigned char templ;extern unsigned char i;//******************************void PROCDIANPIN(){ADCON0=0X89;ADCON1=0X84;ADIF=0;ADGO=1;for(delay=0x8ff;delay>0;delay--) asm("nop");while(ADIF==0){asm("clrwdt");}asm("clrwdt");ADIF=0;adresult.adre[0]=ADRESL;adresult.adre[1]=ADRESH;if((adresult.y1<=0x204)&&(adresult.y1>=0xD9)){temp=0x10;for(y=0x204;adresult.y1<=y;adresult.y1=adresult.y1+0x07) {temp++;if(temp==0x1a) temp=0x20;if(temp==0x2a) temp=0x30;if(temp==0x3a) temp=0x40;if(temp==0x4a) temp=0x50;if(temp==0x5a) temp=0x60;if(temp==0x6a) temp=0x70;if(temp==0x7a) temp=0x80;if(temp==0x8a) temp=0x90;if(temp==0x9a) temp=0x100;}TXPC(temp);RC0=1;RXDATAS();if(rxbuf[0]!=0){if((rxbuf[0]==0x10)&&(rxbuf[1]==0xff)) receive=0xff;else if(rxbuf[0]==0x20){templ=rxbuf[1];temph=rxbuf[2];}if(receive==0xff){RC1=1;a=0xff;}}if(temp<=templ){if(a!=0xff)RD0=1;else RD0=0;}else if(temp>=temph){if(a!=0xff)RD1=1;else RD1=0;}else if((temp>=templ)&&(temp<=temph)){a=0;RD0=0;RD1=0;}for(delay=0xFff;delay>0;delay--) asm("nop");}#include <pic.h>//*************************unsigned char txbuf[5];unsigned char rxbuf[5];extern unsigned int delay;unsigned char s_uart_buf;unsigned char rx_lo_buf;extern unsigned char i;//*************************void TXPC(unsigned char byte)//9600b/s{RC6 = 0;//start bitfor(s_uart_buf=0;s_uart_buf<46;s_uart_buf++)continue;if(byte&0x01)RC6=1;else RC6=0;for(s_uart_buf=0;s_uart_buf<35;s_uart_buf++)asm("nop");if(byte&0x02)RC6=1;else RC6=0;for(s_uart_buf=0;s_uart_buf<35;s_uart_buf++)asm("nop");if(byte&0x04)RC6=1;else RC6=0;for(s_uart_buf=0;s_uart_buf<35;s_uart_buf++)asm("nop");if(byte&0x08)RC6=1;else RC6=0;for(s_uart_buf=0;s_uart_buf<35;s_uart_buf++)asm("nop");if(byte&0x10)RC6=1;else RC6=0;for(s_uart_buf=0;s_uart_buf<35;s_uart_buf++)asm("nop");if(byte&0x20)RC6=1;else RC6=0;for(s_uart_buf=0;s_uart_buf<35;s_uart_buf++)asm("nop");if(byte&0x40)RC6=1;else RC6=0;for(s_uart_buf=0;s_uart_buf<35;s_uart_buf++)asm("nop");if(byte&0x80)RC6=1;else RC6=0;for(s_uart_buf=0;s_uart_buf<35;s_uart_buf++)asm("nop");RC6=1;//stop bitfor(s_uart_buf=0;s_uart_buf<45;s_uart_buf++)asm("nop"); }//************************************************* unsigned char RXPC(void)//9600b/s{rx_lo_buf=0;while(1){if(!RC7) break;}//receive start bitfor(s_uart_buf=0;s_uart_buf<46;s_uart_buf++)continue; //receive bitfor(s_uart_buf=0;s_uart_buf<17;s_uart_buf++)asm("nop");if(RC7)rx_lo_buf=rx_lo_buf|0x01;for(s_uart_buf=0;s_uart_buf<35;s_uart_buf++)asm("nop");if(RC7)rx_lo_buf=rx_lo_buf|0x02;for(s_uart_buf=0;s_uart_buf<35;s_uart_buf++)asm("nop");if(RC7)rx_lo_buf=rx_lo_buf|0x04;for(s_uart_buf=0;s_uart_buf<35;s_uart_buf++)asm("nop");if(RC7)rx_lo_buf=rx_lo_buf|0x08;for(s_uart_buf=0;s_uart_buf<35;s_uart_buf++)asm("nop");if(RC7)rx_lo_buf=rx_lo_buf|0x10;for(s_uart_buf=0;s_uart_buf<35;s_uart_buf++)asm("nop");if(RC7)rx_lo_buf=rx_lo_buf|0x20;for(s_uart_buf=0;s_uart_buf<35;s_uart_buf++)asm("nop");if(RC7)rx_lo_buf=rx_lo_buf|0x40;for(s_uart_buf=0;s_uart_buf<35;s_uart_buf++)asm("nop");if(RC7)rx_lo_buf=rx_lo_buf|0x80;for(s_uart_buf=0;s_uart_buf<35;s_uart_buf++)asm("nop"); //receive stop bitfor(s_uart_buf=0;s_uart_buf<10;s_uart_buf++)asm("nop");return rx_lo_buf;}void RXDATAS(){//开始接收数据for(i=0;i<5;i++) rxbuf[i]=0;for(i=0x04;i>0;i--){asm("clrwdt");if(RC7==0) break;for(delay=65535;delay>0;delay--){asm("clrwdt");if(RC7==0) break;}}if(RC7==1){goto rxend;}for(i=0;i<5;i++){rxbuf[i]=RXPC();if(rxbuf[i]==0x21) break;}rxend:asm("clrw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