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工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供热工程课程设计带图

供热工程课程设计带图

供热工程课程设计带图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供热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分析供热系统的设计和运行问题,具备一定的供热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供热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等基本热传递方式,供热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以及相关的能源转化和利用技术。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供热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包括热负荷计算、管道布局设计、散热器选择等,并能够使用相关的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设计和模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供热工程对于社会和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对于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供热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供热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能源转化和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供热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热传递方式、热负荷计算、热力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等。

2.供热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道布局设计、散热器选择、泵和阀门的设计和应用、热力系统的运行和管理等。

3.能源转化和利用技术:锅炉和热泵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太阳能供热技术、地热能供热技术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通过讲授法,系统地介绍供热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相关的知识。

通过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验法,使学生能够亲手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对于供热工程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工热课程设计

工热课程设计

工热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工程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工程热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理解热力学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能量守恒定律和熵增原理;(3)熟悉热力学状态参数和热力学图表;(4)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内涵;(5)掌握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和热力学性质。

2.技能目标:(1)能够正确运用热力学公式进行计算;(2)具备分析实际热力学问题的能力;(3)学会使用热力学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工程热力学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热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热力学系统、状态参数、能量守恒定律、熵增原理等;2.热力学状态方程和性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热力学状态图、热力学性质表等;3.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内能、热量、功、熵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4.热力学计算与应用:热力学公式的运用,实际热力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5.热力学软件的使用:熟悉并掌握热力学软件的操作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包括:1.讲授法:系统地传授热力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分析问题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热力学知识;4.实验法:学生进行热力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如《工程热力学》等;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课堂教学;4.实验设备: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如热力学实验仪等,以便进行实验教学。

热工流体课程设计

热工流体课程设计

热工流体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热工流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能够运用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具体包括:1.知识目标:(1)了解热工流体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性质;(2)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和常用边界条件;(3)熟悉流体的流动现象和流动阻力计算。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流体力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2)具备利用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学会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流体力学计算和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2)增强学生对热工流体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热工流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3.流体的流动现象和流动阻力计算;4.流体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5.热工流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课时)6.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1课时)7.流体的流动现象和流动阻力计算(2课时)8.流体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分析(1课时)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公式;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流体力学知识解决问题;3.实验法:学生进行流体力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4.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热工流体力学》;2.参考书:相关流体力学资料;3.多媒体资料:流体力学实验视频、案例图片等;4.实验设备:流体力学实验器材。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发言、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2.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3.考试:安排一次期中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热工课程设计说明书1

热工课程设计说明书1

设计总说明立磨的工作过程可看作为干燥过程,立磨的工艺流程从热工角度分析,可简化为干燥器、空气预热器、通风除尘设备。

立磨充当干燥器的角色,将预干燥的物料在此与干燥介质进行换热。

湿物料受热后,部分水汽化被干燥,水汽随低温度的干燥介质逸出。

热风炉为立磨烘干湿物料提供干燥介质较高温度的烟气。

在热风炉的燃烧室中燃烧燃料产生高温烟气,在混合式中掺入适量冷空气使两者混合到所需温度后作为干燥介质通入立磨内。

该干燥介质具有两个作用:一是携带已磨细物料,二是烘干已磨细物料。

通风除尘设备用以收集成品及排除烟气。

在干燥过程中,用物料平衡可以计算物料在干燥设备中每小时蒸发的水分量及需要供给的干燥介质质量。

用热量平衡计算干燥所消耗的热量。

进行物料与热量交换主要是为了干燥设计计算的需要,并且可以了解运转中干燥器的结构及操作是否合理。

本次课程设计是对年产100万吨矿渣粉磨烘干系统的设计,在此设计中进行了热风炉发热量计算、系统热量衡算和系统气体横算,掌握立磨矿渣粉磨烘干系统的工艺流程图,并要求手绘出从喂料口到成品出收尘器工艺平面图和剖面图。

目录第一部分立磨系统平衡计算1 水分平衡1.1 风机后气体的含水量……………………………………………1.2 系统收入的水量 (5)1.3 水分平衡 (6)2 质量平衡2.1 立磨出口风量 (6)2.2 系统收入风量 (7)2.3 风量平衡 (7)3 热量平衡3.1 收入热量 (8)3.2 支出热量 (9)3.3 热量平衡 (10)第二部分热风炉热平衡计算1空气量、烟气量及烟气组成计算 (11)2热量平衡2.1收入热量 (13)2.2支出热量 (13)2.3热量平衡 (15)3烟气总量及烟气比热 (15)4校正 (15)5参考文献附录一总压为1atm(101325Pa)时不同温度下的饱和水蒸汽压力表附录二工艺设备表附录三课程设计综述前言采用各种立磨的矿渣粉磨工艺及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这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固体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及降低产品能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热工流体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热工流体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概述1. 课程名称:热工流体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3.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热工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工程热力学(1)热力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2)常用工质的热物理性质及基本热力过程(3)气体和蒸汽的流动(4)典型蒸汽动力循环和制冷循环分析计算2. 流体力学(1)流体的基本物理性质(2)流体静力学(3)流体动力学基础(4)黏性流体的有压流动特点及能量损失计算3. 传热学(1)导热、对流传热、辐射传热的基本规律和计算方法(2)传热过程的分析计算方法及优化控制措施(3)换热器的类型和传热计算方法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教师讲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理解、掌握课程内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5.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1. 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学习(1)教师讲解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学生通过自学、课堂讨论,掌握课程内容。

2. 第二阶段:案例分析与实践(1)教师提供实际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2)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3)教师点评、总结,指导学生完善方案。

3. 第三阶段:实验操作与报告撰写(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验证理论知识;(2)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

4. 第四阶段:课程总结与复习(1)教师总结课程重点、难点;(2)学生进行课程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2. 期末考试:笔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程设计:学生分组完成课程设计,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哈密市供热工程课程设计

哈密市供热工程课程设计

哈密市供热工程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哈密市供热工程的基本原理、设计和运行管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认识。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供热工程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和应用;理解哈密市的气候特点和供热需求;掌握供热工程的设计原则、主要设备及其工作原理;了解供热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供热工程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进行供热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能源、环境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其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供热工程的基本原理、哈密市的供热需求分析、供热工程的设计与运行管理等方面。

1.供热工程的基本原理:包括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基本概念,热能的传输和转换原理,供热系统的分类和特点等。

2.哈密市的供热需求分析:分析哈密市的气候特点、建筑结构和供热需求,了解供热工程在哈密市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3.供热工程的设计原则:包括供热系统的规模确定、热源选择、管道布置和设备选型等设计原则。

4.供热工程的主要设备及其工作原理:介绍热源设备、输送设备、换热设备等的主要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

5.供热工程的运行管理和维护方法:包括运行参数的监测与控制、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事故处理和节能优化等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供热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供热工程在实际中的应用和运行管理。

3.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供热工程的主要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供热工程》、《城市热力工程》等。

热工课程设计指导书

热工课程设计指导书

《热工基础及设备》课程设计指导书I、课程设计的目的热工设备(窑、烘干机)和烘干磨是水泥生产中十分重要的设备。

通过该设计,加深学生对热工基础理论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水泥厂热工设备的性能和作用;使学生初步掌握水泥厂热工设备工艺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运用技术资料和工具书进行设计计算,绘制工艺图、编写说明书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II、设计题目:粘土(或矿渣)烘干系统计算和工艺布置III、设计原始资料(1) 烘干物料:粘土或矿渣(任选一种)(2) 烘干机的设计产量(按含有终水分的烘干物料计):(任选下列粘土或矿渣中一种产量)粘土:3、3.5、4.5、6、6.5、8、10、12.5、9.5、10.5、12.5、15 t/h矿渣:2.5、3、4、5、7、7.5、8.5、9.5、11、12.5、15.5、17、24 t/h(3) 进烘干机物料水分(重量比):粘土10~25 %;矿渣10~30%(自选范围内的某值)(4) 出烘干机物料水分(重量比):1%(5) 进烘干机烟气温度:粘土600~800 ºC;矿渣700~800 ºC(自选范围内的某值)(6) 出烘干机废气温度:120~150 ºC(自选范围内的某值)(7) 进烘干机物料温度:20~30 ºC(自选范围内的某值)(8) 出烘干机物料温度:110 ºC(9) 烘干机筒体表面平均温度:130 ºC(10) 燃烧室型式:煤粉燃烧室(11) 烘干用煤粉热值:Q net,ar=24321 kJ/kg煤粉(12) 烘干用煤粉工业分析如下表(%):M ar V ar A ar FC ar1.00 28.28 20.86 49.86(13) 烘干用煤粉元素分析如下表(%):C ar H ar O ar N ar S ar62.71 4.29 9.17 1.49 0.48(14) 煤粉燃烧室效率:0.9(15) 废气出烘干机含尘浓度:40 g/Nm3(16) 环保要求:废气排放浓度不得超过50 mg/Nm3,单位产品排放量不得超过0.15 kg/t(17) 环境温度:同进烘干机物料温度(18) 大气压力:99992 Pa(19) 忽视空气中带入的水汽IV 、设计的具体内容及步骤一、回转烘干机流程的选择烘干机各种流程的分析对比确定本设计的烘干流程;确定烘干机内扬料板的型式。

热工过程自动调节第二版课程设计

热工过程自动调节第二版课程设计

热工过程自动调节第二版课程设计1. 选题背景热工过程是化工工艺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热工过程中,要对温度、压力等参数进行监控和调节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工艺稳定。

传统的热工过程调节是通过人工进行控制,但由于人工操作存在误差和滞后等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必须引入自动化控制,实现热工过程的自动调节。

热工过程自动调节是化工过程控制的基础,也是热工工程师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之一。

2. 选题目的和意义本课程设计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热工工程实践能力和对热工过程自动化控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掌握热工过程自动调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此外,本课程设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课程设计内容3.1 实验目的热工过程自动调节的实验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自动控制的了解和应用能力,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3.2 实验内容实验内容主要是通过某热工工艺过程的调节,让学生加深对热工过程的理解,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通过软硬件调试,实现热工过程自动调节。

3.3 实验流程实验步骤如下:1.设计调节方案和要求;2.搭建实验平台和实验电路,进行热工过程自动调节的软硬件实现;3.实验数据采集和处理,进行结果分析和实验总结。

3.4 实验要求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自主设计一个热工过程自动调节的方案,进行软硬件调试,并完成实验数据采集和处理。

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完成相应的理论学习和实验准备,并在实验中积极合作,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

4. 实验设计要点本课程设计的实验设计要点如下:1.自主设计方案:学生根据需要自主设计一个热工过程自动调节的方案,包括控制器选择、传感器选型、控制算法编写等;2.实验电路设计:根据方案进行实验电路的设计和搭建,明确各组成部分的连接方式;3.软硬件调试:进行实验软硬件调试,确保各部分能够正常工作;4.数据采集和处理: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总结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5.实验报告撰写: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实验报告撰写,包括实验原理、方案设计、实验步骤、结果分析和总结等。

热工课程设计答案大全

热工课程设计答案大全

热工课程设计答案大全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热工基本概念,如热量、温度、热传递等;2. 使学生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3. 培养学生运用热力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使用热工设备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热工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获取热工领域最新技术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热工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2.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分享和交流;3. 培养学生关注热工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热工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但热工领域知识较为陌生。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并为后续课程和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热工基本概念:热量、温度、热传递等;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进度安排:2课时2.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中的应用;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进度安排:2课时3.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过程的方向性和熵的概念;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三节进度安排:2课时4. 热工实验:热容、热导率、比热等参数的测定;教材章节:第二章进度安排:4课时5. 热工设备与工艺:热交换器、锅炉、制冷设备等;教材章节:第三章进度安排:4课时6. 热工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节能减排、绿色建筑等;教材章节:第四章进度安排:2课时7. 热工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热工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章节:第五章进度安排:4课时教学内容安排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热工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为后续相关课程和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热工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课程设计

热工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课程设计

热工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课程设计1. 简介热工控制系统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控制锅炉燃烧、汽轮机调速、给水泵控制等热电站各部分运行的一种综合性、智能化的控制系统。

本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热工控制系统的运行原理和维护方法,为未来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 2. 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分为基础知识部分和实际操作部分。

基础知识1.热工控制系统概述:介绍热工控制系统的定义、组成和分类。

2.传感器技术:介绍传感器的种类和工作原理,以及在热工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3.自动控制基础:介绍PID控制器、控制回路、控制图表等基础知识。

4.管理控制系统:阐述控制系统的管理和可靠性。

5.热工数学模型:论述热电站的热工力学模型理论和运行数学模型。

6.热工控制算法:讨论热工控制算法,包括PID算法和校准算法等。

实际操作1.热工控制系统硬件:介绍热工控制系统硬件设备,如PLC、DCS、RTU等。

2.系统组态软件:介绍热工控制系统组态软件和编程方法,如CFC、ST、SFC等。

3.系统监控软件:介绍实时数据传输软件,如智能控制系统ICS、建设工程监控系统JCMS等。

4.故障排除与维护:讲解常见故障排除方法和维护经验。

3. 实践经验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践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

以下是一些实践经验:案例分析以某热电站的锅炉控制为例,分析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提出改进建议。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小型热工控制系统,设定一些控制目标和安全保护机制,验证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虚拟仿真使用虚拟仿真软件,模拟热电站的控制系统运行情况,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4. 总结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将深入理解热工控制系统的运行原理和维护方法,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工作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筑热工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建筑热工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概述1. 课程名称:建筑热工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3. 学分:2学分4. 学时:32学时5. 适用专业:建筑学、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建筑热工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2)了解建筑热工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3)熟悉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等相关政策法规。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建筑热工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3)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2)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3)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建筑热工基本理论(1)建筑热工基本概念及分类;(2)建筑热工基本原理;(3)建筑热工计算方法。

2.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1)围护结构材料的热工性能;(2)围护结构热工计算;(3)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3. 建筑热环境(1)室内热环境;(2)室外热环境;(3)建筑热湿交换。

4.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1)建筑节能技术;(2)绿色建筑标准;(3)绿色建筑设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建筑热工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2. 讨论法:针对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建筑热工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4. 实验法: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加深学生对建筑热工知识的理解;5. 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建筑热工计算,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五、教学进度安排1. 第1-4周:讲授建筑热工基本理论;2. 第5-8周:讲解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3. 第9-12周:分析建筑热环境;4. 第13-16周:介绍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5. 第17-20周:进行课程设计或实验报告撰写。

六、考核方式1.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2. 平时作业:占总评成绩的20%;3. 课程设计或实验报告:占总评成绩的20%。

热工基础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热工基础课程设计方案模板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热工基础2. 所属学科: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3.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4. 学分:3学分5. 学时:48学时6. 教学对象:本科一年级学生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热工基础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方法;(2)使学生了解热工基础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3)使学生具备解决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问题的基本能力。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热工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3)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工程意识。

3. 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和科学作风;(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三、教学内容1. 工程热力学:(1)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2)热力学状态方程与热力学图;(3)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的性质;(4)热功转换与能量守恒;(5)相变与热力学循环。

2. 传热学:(1)传热基本概念与传热定律;(2)导热、对流与辐射传热;(3)传热系数与传热速率;(4)换热器计算与设计;(5)传热在工程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系统讲解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方法。

2. 案例分析法:结合工程实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实验法: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5.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安排第1-8周:工程热力学(24学时)第9-16周:传热学(24学时)第17-20周:课程设计(8学时)六、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4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实验报告等。

2. 期末考试(60%):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材与参考书目1. 教材:《热工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 参考书目:(1)刘维民,李永强. 工程热力学(第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陈家骏,王玉珍. 传热学(第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八、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课程相关网站、论坛、学术期刊等。

热工测量及仪表课程设计

热工测量及仪表课程设计

热工测量及仪表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热工测量及仪表逐渐成为工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热工测量及仪表技术可以用于传感温度、压力、流量等各方面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控制。

因此,本门课程旨在掌握基本的热工测量及仪表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的测量方法和设备,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以后在工业领域中从事测量、控制、自动化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安排本门课程分为理论授课和实验操作两部分,总时长为40学时,其中理论授课30学时,实验操作10学时。

2.1 理论授课2.1.1 基础知识•热力学基本概念;•测量误差及其分类;•传感器原理及分类;•信号处理方法。

2.1.2 温度测量及仪表•温度测量基本概念;•温度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热电偶的工作原理;•热电阻及其工作原理;•红外线测量;•温度控制系统。

2.1.3 压力测量及仪表•压力测量基本概念;•压力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压力变送器的原理;•压力控制系统。

2.1.4 流量测量及仪表•流量测量基本概念;•流量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流量计分类;•流量控制系统。

2.2 实验操作实验内容包括使用各种仪表对温度、压力、流量进行测量,利用单片机和计算机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及编写简单的控制程序等。

以下是实验操作的具体内容:2.2.1 实验一温度测量实验使用热电偶和热电阻测量不同范围内的温度,并使用单片机控制温度控制系统。

2.2.2 实验二压力测量实验使用压力传感器和压力变送器对不同范围内的压力进行测量,并利用单片机和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2.2.3 实验三流量测量实验通过对流量传感器的选择和使用,对流量进行测量,并编写简单的流量控制程序。

三、总结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和实验操作,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热工测量及仪表知识,并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的测量方法和设备。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的训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为以后从事工业测量、控制、自动化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基础。

热工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热工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热工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简介热工控制系统是一种用来控制工业过程中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在热轧生产、化工生产、冶金生产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个完整的热工控制系统课程设计,包括设计思路、实现方法、具体步骤等。

设计思路本次热工控制系统课程设计的任务是实现温度控制系统。

我们需要根据预设的设备参数和控制规则,设计一套能够精确控制温度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具体思路如下:1.确定控制对象:本次设计控制对象为加热炉。

加热炉内的加热元件通过加热空气来传递热能,从而控制物体的温度。

2.确定控制规则:本次设计需要实现的控制规则是PID控制算法。

PID是一种经典的控制算法,可以通过对系统误差的比较、积分、微分来调整控制量,从而实现系统的自动控制。

3.设计控制器:为了实现PID控制算法,需要设计一个控制器。

控制器应当能够根据当前的系统状态,计算出正确的控制量,并将控制量发送给加热炉的控制电路。

4.实现控制系统:将控制器和加热炉的控制电路连接起来,并通过编程实现对控制器和加热炉的控制。

实现方法实现本次热工控制系统课程设计需要以下材料和设备:•Arduino开发板:用于编程和实现控制系统。

•温度测量传感器:用于感知物体的温度变化,并将温度数值发送给控制器。

•加热炉:控制对象。

•控制电路:用于控制加热炉的加热元件,从而实现对物体温度的控制。

•软件程序:负责实现PID控制算法,将温度数值转化为正确的控制量,并发送给控制电路。

实现步骤如下:1.根据电路图搭建控制电路。

根据加热炉内的加热元件,设计出适合的电路。

2.连接温度测量传感器。

将温度测量传感器安装在加热炉内,并将数据线连接至Arduino开发板上。

3.编写程序。

编写程序实现PID控制算法,将温度数据转化为正确的控制量,并将控制量以PWM信号的形式发送至控制电路。

4.调试与测试。

通过调试程序和控制电路,测试控制系统是否可以准确控制加热炉的温度,整个系统的反应速度是否合理。

热工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热工学第三版课程设计

热工学第三版课程设计一、设计背景热工学是机械工程领域的一门重要科学,广泛应用于能源、热力机械、制冷空调、化工等领域。

热工学的内容丰富,涉及到热力学、热传导、传热器、流体力学、燃烧等多个方面。

本课程设计主要是为了对学生在前期学习热工学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和项目设计,全面了解热工学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设计目的课程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帮助学生运用热工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其科研和工程项目的设计水平。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

4.提高学生成为未来热能行业从业者的竞争力。

三、设计内容1. 选题本次课程设计围绕热工学的应用,选取适合学生实践操作的项目,下面列举一些可供选择的题目:•太阳能热水器的设计与制作•吸附式制冷循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热泵空调系统的设计及性能测试•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燃烧室的热传递与流动分析学生可以自由选题,也可以形成小组协作完成。

每个选题需要写一份课程设计报告,包含课程设计的目的、选题原因、研究内容、方法及实验结果等。

2. 实践操作在选定了课程设计的研究方向后,需要进行实践操作,以用实验数据验证研究成果。

为此,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实践操作技能:1.通过实验仪器进行温度、压力、流速等参数的测量。

2.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3.安装和调试实验设备。

4.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分析结论,指导下一步实验方案的设计。

3. 研究报告最后,学生需要将实践操作的结果,撰写成课程设计报告,内容包括选题研究的背景、研究内容、实验方法及结果、结论及建议等。

四、设计要求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热工学基础,能够熟练使用实验设备和测量仪器,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

具体要求如下:1.课程设计报告中的内容必须真实可靠、信息完整。

2.课程设计需要符合学校和学科的相关规定,学生在设计过程中需严格按照规定进行。

3.学生应严格按照课程设计要求进行实践操作和报告撰写,不得抄袭或剽窃。

热工基础与应用第三版课程设计

热工基础与应用第三版课程设计

热工基础与应用第三版课程设计1. 简介本文介绍了热工基础与应用第三版的课程设计,主要内容包括设计目标、设计任务、设计方法、设计过程以及设计成果评价等方面。

2. 设计目标热工基础与应用第三版的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解决现实问题。

3. 设计任务热工基础与应用第三版的课程设计的设计任务是:1.设计一个低温蒸馏装置,并对其进行性能测试。

2.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4. 设计方法设计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方案设计:根据课程要求和实际情况,确定低温蒸馏装置的组成、参数和设计方案。

2.材料选型:根据实测条件和经济性,选用适当的材料进行装置的构建。

3.装置构建: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装置的构建和组装。

4.性能测试:对装置进行性能测试,记录实验数据。

5.实验报告撰写:根据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5. 设计过程5.1 方案设计设计的低温蒸馏装置需要具备以下基本性能:1.高效的分离:能够高效、快速地分离出目标产品。

2.稳定的温度:能够稳定地控制装置的温度。

3.安全性:能够保证实验的安全性。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们选用了以下设计方案:1.使用三口烧瓶作为基本构件,将其组装成一个蒸馏装置。

2.装置中使用的材料选用玻璃和不锈钢。

5.2 材料选型材料的选型需同时考虑实测条件和经济性。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用了以下材料:1.玻璃烧瓶:具有高耐腐蚀性和透光性的特点,在该实验中作为蒸馏装置的主要构件。

2.不锈钢管和夹子:作为连接玻璃烧瓶的材料。

5.3 装置构建在完成材料选型后,我们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装置的构建和组装。

5.4 性能测试完成装置构建和组装后,对装置进行性能测试,记录实验数据。

5.5 实验报告撰写根据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6. 设计成果评价热工基础与应用第三版的课程设计成果将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评价:1.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热工基础知识教案设计模板

热工基础知识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程名称:热工基础知识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热工基础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定律;(2)了解热工基础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3)学会运用热工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热工基础知识的兴趣;(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1. 热工基础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定律;2. 热工基础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3. 热工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

四、教学难点:1. 热工基础知识中的复杂公式和理论;2. 热工实验中的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3. 热工基础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实例。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热工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2.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重点、难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3. 案例分析法:结合工程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热工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热工基础知识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热工基础知识在工程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热工基础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定律,如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

3. 通过实例讲解热工基础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如锅炉、制冷设备等。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围绕热工基础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定律进行讨论。

第二课时1. 讲解热工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

2. 组织学生进行热工实验,如温度测量、压力测量等。

3. 实验数据处理:指导学生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和处理。

4. 案例分析:结合工程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热工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课时1. 复习前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巩固学生的知识。

2. 深入讲解热工基础知识中的复杂公式和理论,如理想气体性质、热力学循环等。

热工控制课程设计超临界

热工控制课程设计超临界

热工控制课程设计超临界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超临界热工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对热工控制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 掌握超临界锅炉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2. 理解超临界热工控制的核心技术和方法;3. 了解超临界锅炉在我国能源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超临界锅炉的热工问题;2. 能够运用控制理论对超临界锅炉进行参数优化;3. 能够运用模拟软件对超临界锅炉进行仿真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责任感;3.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超临界锅炉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2. 超临界热工控制的核心技术和方法;3. 超临界锅炉在我国能源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前景;4. 热工控制技术在超临界锅炉运行中的实际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超临界锅炉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2. 讨论法:分组讨论超临界热工控制的核心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热工控制技术在超临界锅炉运行中的应用;4. 实验法:利用模拟软件进行超临界锅炉的仿真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热工控制工程》;2. 参考书: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3. 多媒体资料:超临界锅炉工作原理和结构的图片、视频;4. 实验设备:计算机、模拟软件。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2. 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3. 考试:安排一次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超临界热工控制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

热工过程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热工过程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

热工过程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1. 引言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际的热工过程控制系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热工过程自动控制原理。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热工过程自动控制基础、温度控制、压力控制、流量控制和自动化程度优化等方面。

2. 热工过程自动控制基础热工过程自动控制系统是指通过自动化技术实现对热工过程的自动控制。

其中自动化技术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和人机界面等。

热工过程自动控制主要应用于各种生产过程中的热处理、加热、冷却、干燥、燃烧等环节。

热工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包括:控制精度高、响应速度快、控制范围广、操作简单等。

同时,热工过程自动控制系统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3. 温度控制温度控制是热工过程自动控制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控制方式。

通过温度传感器采集实时温度信号,传输至控制器,由控制器通过调节执行器的动作实现温度的自动控制。

温度控制的主要方法包括: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微分控制和PID控制等。

其中,PID控制是温度控制中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控制方式,其控制精度高,响应速度快,适用于各种热工过程的自动控制。

4. 压力控制压力控制是一种常见的热工过程自动控制方式。

通过压力传感器采集实时压力信号,传输至控制器,由控制器通过调节执行器的动作实现压力的自动控制。

压力控制的主要方法包括:比例控制和PID控制等。

其中,PID控制同样适用于压力控制,其控制精度高,响应速度快,能够实现对不同范围的压力进行自动控制。

5. 流量控制流量控制是一种能够实现对液体或气体流量自动控制的控制方式。

通过流量传感器采集实时流量信号,并传输至控制器,由控制器通过调节执行器的动作实现对流量的自动控制。

流量控制的主要方法包括: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微分控制和PID控制等。

其中,PID控制同样适用于流量控制,其控制精度高,能够较好地实现对液体或气体流量的自动控制。

6. 自动化程度优化热工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是评价自动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辊道窑设计计算
辊道窑设计计算: 1、窑体主要尺寸计算 2、燃料燃烧计算 3、热平衡计算 4、通风阻力计算
1
原始资料的收集——设计的基础、依据
(1)产量(一条线) (2)产品规格:长、宽、高 (3)年工作日:一般300天 (4)燃料:柴油、水煤气、高炉煤气、天然气
热值不同(热值小,用量大) 产生的烟气量不同——影响排风、传热 (5)坯体入窑水分 (6)烧成制度 烧成周期、三个带分配比例、烧成气氛(氧化、还 原) (7)压力制度 微重压,让热气稍稍外跑。
13
窑前段 4
预热带
烧成带
冷却带
15
17
19
24
➢在第5—18节,节之间辊道上、下方各设置档板, 上方采用耐火纤维板吊挂,下方用高铝砖砌筑; ➢第3、4节,11、12节,15、16节,节之间设置闸 板。
14
(2)燃烧系统: 烧嘴的布置、 煤气输送装置
A、烧嘴设置 第8—10节每节辊上、下各设有一个烧嘴;第11—13节每节
节辊上、下各设有一对烧嘴,所有烧嘴均
采取对侧交错布置。第14—15节为高温成瓷区,可考虑每节
辊上、下交错设置两对烧嘴。
在辊道上方每个燃烧器对侧窑墙分别设置一个火焰观察孔。
窑前段
预热带
烧成带
冷却带
4
15
17
19
24
B、煤气输送装置
煤气由升压风机升压,通过管道、阀门、总管煤气处理系
统,送至各节烧嘴,助燃空气由风机通过管道、阀门送到烧
经电动调节阀调节后的空气信号输送到比例调节器,以 实现对空气和煤气管道按预定值进行比例调节,保证窑内氧 化气氛。
2
1、辊道窑窑体主要尺寸及确定
窑内宽
坯体尺寸
窑内宽=产品尺寸/(1-烧成收缩率)* 每排片数 +150*2
150mm
150mm
辊棒长度: 直径为25mm,长度1.5~2.33m; 直径为35mm,长度2~2.45m; 直径为45mm,长度2.68~3.25m。
3
窑内高
窑内高=辊上高+辊下高 一般取经验值——仿造引进的国外辊道窑的尺寸
22.8
13
26
33
16.25
18
45.16
36
100
7
窑体主要尺寸计算:
(1)窑内宽:以200x200 mm产品计算,考虑烧成收缩为10%,则
坯体尺寸 = 200 ÷ (1- 10%)= 222 mm 坯体离窑墙内壁一般应有100 ~ 200 mm 间隙,取150 mm。 若并排6片,则窑内宽为:222x6+150x2=1632 mm
12
窑前段 4
预热带
烧成带
冷却带
15 17 19
24
➢在第16节由急冷风机供应急冷空气,第16—17节为急 冷段; ➢在第20—23节每节窑体上下都设有抽热风分管,由抽热 风机从总管中将进入分管的余热抽出,与预热带排烟段处 的烟气混合后,作为干燥窑的热源; ➢最后一节的窑体,上下各设三台窑尾冷风扇,对产品 吹风强制快冷,使产品出窑温度不致过高。
名称 窑前段 预热带 烧成带 冷却带
长度mm 6384 17024 8512 19152
节数 3 8 4 9
比例% 13 33 18 36
窑前段
预热带
烧成带
冷却带
10
工作系统的设计: (1)通风系统: 排烟风机,排烟口的设置 抽热风机,抽热风的布置 急冷风机及布置
11
窑前段 4
预热带
烧成带
冷却带
合格率:90%
烧成制度: (1)烧成周期 72min,氧化气氛
(2)各带划分:
6
烧成各段温度的划分与升温速率
名称
温度/ ℃
时间/min 升温速率/ ℃• min-1 比例 %
窑前段
40~250
9.2
预 热 带 400~1050
25
烧 成 带 1050~1245
12
冷却带
1245~80
25.8
累计
72
15
17
19
24
A.通风系统
➢在第4节窑顶及两侧下方各设置一对抽烟口(主抽烟 口),设置抽烟风机抽出烟气; ➢风机抽出烟气部分送入窑前段(在第3节窑顶、辊道下 部设置进气口),部分经烟道汇总进入旁边烘干窑; ➢在第1节窑顶、辊道下部设置一抽风口,由窑前段抽风 机抽出烟气经烟囱排空; ➢在15节设置助燃风机(热风循环风机)提供助燃空气, 并经风管送入烧嘴。
(2)窑内高: 若烧墙地砖产品,
烧嘴布置部分(烧成带)825 mm, 其余部分(预热带、冷却带)582 mm
8
窑体主要尺寸计算:
(3)窑长:
270000 72
窑容量=
60 =50(m2 /窑)
300 24 0.9
同一列砖距取40mm,则:
窑密度=每米排数 每排片数 每片砖面积 = 1000 6 0.22 =1(m2 /每米窑长) 200 40
明焰窑一般为 500〜850mm 烧嘴布置部分(烧成带)825 mm, 其余部分(预热带、冷却带)582 mm
隔焰窑一般为 350〜500mm
4
窑长
➢窑长=窑容量(平米/每窑)/装窑密度(平米/每米窑长)
➢装窑密度=每米排数 * 每排片数 * 每片砖面积
➢窑容量
窑容量=
年产量 烧成周期 年工作日 24 产品合格率
5
例:某厂拟引进一条玻化砖生产线,考虑到销量、原料车 间、压机等,年产量初定270000m2生产能力,设计原始 资料如下:
产量:年产270000m2瓷砖
产品规格:100x200x7,200x200x8,200x300x8 (mm)
年工作日:300天
燃料:水煤气,热值5233.8kJ/m3
坯体入窑含水量:≤ 2%
嘴。
15
(3)温度控制系统: 热电偶的设置 烧嘴控制装置 急冷系统
A、热电偶设置 在第5—16节和第18节,每节分别在窑顶中部插入一根
热电偶及一侧窑墙中部的辊下方插入一根热电偶,第2、4、 17、19~21节,在窑顶插入一根热电偶。
窑前段 4
预热带
烧成带
冷却带
15
17
19
24
16
B、烧嘴控制装置——变送、调节、显示
窑长 L=50/1=50(m)
222----0.91
9
利用装配式,每节长2120mm,节间宽8mm,
节数=50000/2128=23.5节,取24节。 窑总长 L=2128x24=51072(m)
窑前段:51064×13%=6640,取3节,长度=3×2128=6384(mm) 预热带:51064×33%=16851,取8节,长度=8×2128=17024(mm) 烧成带:51064×17%=8681,取4节,长度=4×2128=8512(mm) 冷却带:51064×37%=18894,取9节,长度=9×2128=19152(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