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大功能快速定位
北斗知识问答
自主导航应用——利用北斗基本型用户机、多模型用户机进行车辆、船舶等的自主导航。
通信应用——利用北斗通信终端,实现点对点、点对多点的通信。这种应用模式适合于各类数据采集和数据传输用户,如水文观测、环境监测等。
授时应用——利用北斗授时终端,进行通信、电力、铁路等网络的精确授时、校时、时间同步等应用。
9、第一代北斗系统的缺点在哪里
北斗导航系统的研制成功解决了中国自主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有无问题。它是一个成功的、实用的、投资很少的初级起步系统。此外,该系统的建设并不排斥国内民用市场对GPS的广泛使用。相反,在该系统的基础上,还将建立中国的GPS广域差分系统,可使受SA干扰的GPS民用码接收机的定位精度由百米量级修正至数米级,可以更好地促进GPS在民间的利用。
10、北斗的定位精度如何?
在网络上军迷们争论最多的就是北斗系统的定位精度问题。由于北斗系统更多的细节尚没有正式公布,因此我们无法断定其精度到底如何?只能从部分公开的资料来进行分析。在北斗星通公司的网站上,我发现了这样一段话:……北斗系统具有快速定位、短报文通信、精密授时三大功能,可为服务区域内用户提供全天候、高精度、快速实时位置服务,定位精度与GPS相当……(/news/beidou1.asp)
4、利用北斗系统导航定位有何优势?
北斗应用五大优势: 同时具备定位与通讯功能,无需其他通讯系统支持 覆盖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24小时全天候服务,无通信盲区 特别适合集团用户大范围监控与管理和数据采集用户数据传输应用 融合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和卫星增强系统两大资源,提供更丰富的增值服务 自主系统、高强度加密设计,安全、可靠、稳定,适合关键部门应用
北斗系统及产品应用介绍
北斗系统及产品应用介绍北斗 GLONASS GPS GALILEOGPS 系统卫星星座基本参数:卫星数:21+3(MEO )倾角:55度轨道面:6信号调制方式:CDMAGPS IIF 卫星GPS III F 卫星平台研制者GLONASS系统卫星星座基本参数:卫星数:21+3(MEO)轨道面:3倾角:56度信号调制方式:FDMA GLONASS-K卫星俄罗斯质子-M运载火箭爆炸Galileo系统卫星星座基本参数:卫星数:27+3(MEO)轨道面:3倾角:56度信号调制方式: CDMA Galileo IOV验证卫星中欧伽利略计划合作2012年10月25日,北斗二号一期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12月27日,正式向亚太地区正式提供服务北斗边海防应用支持系统北斗警用监控平台日本“准天顶卫星”导航系统(QZSS)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IRNS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系统由空间段卫星、地面控制系统和北斗用户终端组成,具有导航定位、精确授时和短报文通信功能。
北斗一号系统由3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组成,卫星主要执行地面控制中心与用户终端无线电信号中继任务北斗二号系统一期由由14颗卫星组成(5G+5I+4M ) ,最终由35颗卫星组成(5G+27M 和3I )调整卫星的运行轨道和姿态,并编制星历,完成用户定位、授时、通信申请1个主控站、27个监测站和2个时间同步注入站(海南、喀什)等。
北斗一号地面控制中心北斗二号地面监测站北斗一号用户终端北斗一号覆盖范围北斗二号一期覆盖范围北斗二号一期系统的覆盖范围北到俄罗斯、南到奥克兰群岛、西到伊朗、东到中途岛。
是北斗一号系统覆盖范围的3倍。
定位导航、短报文通信和授时是北斗系统的三大功能,北斗一号系统和二号系统指标对比如下:定位位精度为:100m;授时精度:100ns;通信频度:60s、信息容量46汉字(民卡)。
铁路防灾减灾通信中北斗卫星系统与TMIS融合发展研究
铁路防灾减灾通信中北斗卫星系统与TMIS融合发展研究孙远运;施卫忠;何为;汪涵;乐建炜;吴宁【摘要】在简要介绍铁路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系统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利用北斗卫星系统(BDS)高精度快速定位和特有的短报文通信功能,将其与铁路行业防灾减灾服务需求相结合,应用到铁路线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的野外监测和管理中.同时,铁路北斗卫星通信系统首次将卫星通信方式引入铁路行业数据的传输链中,并创新性地打通了北斗卫星系统与现有铁路综合IT网(TMIS网)之间的数据交换机制,在移动信号实现覆盖的区域内,建立卫星数据与互联网数据的双向交换通道.【期刊名称】《中国铁路》【年(卷),期】2019(000)006【总页数】6页(P7-12)【关键词】北斗卫星系统;TMIS;智能监测;铁路防灾减灾【作者】孙远运;施卫忠;何为;汪涵;乐建炜;吴宁【作者单位】中国铁路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844;中国铁路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844;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200050;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200050;中国铁路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844;中国铁路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8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851 铁路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系统我国铁路具有线长、点多、面广,野外地理地质、气候复杂多变等特点,若不能及时掌握沿线各重要监测点的灾害预警信息,必将影响提前防范或灾后补救工作,给铁路运输带来极大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
铁路防灾减灾应急管理系统主要针对危及铁路运行安全的自然灾害(风、雨、雪、地震)、异物侵限等进行监测报警。
系统主要由现场传感设备层、基站层、铁路局集团公司数据中心层等构成。
现场传感设备层为数据采集层,主要完成对风、雨、雪、地震、异物侵限信息数据的实时采集[1]。
基站层为基站防灾监控单元,主要承担对采集、解析、处理数据的汇集传输。
铁路局集团公司数据中心层接收传输数据,实现对数据的存储、处理、分析,将结果发送到调度中心防灾终端[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设备介绍1.3
有(无)源定位
10m 20ns 有
无源定位
20m C/A 20ns 无
无源定位
26m H/45m V 20~30ns* 无
无源定位
15m H/35m V 30ns 无
北斗系统简介
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概述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星座、地面控制和用户终端三 大部分组成。
北斗系统简介
广泛应用于国防、金融、通信、电力、交通、广电、安防、水利、石化、 冶金、医疗、教育、政府机关、IT等领域的校时服务,为系统提供精密的标准 时间信号和时间服务。
指挥型北斗终端
指挥型终端可实现指挥、监视、调度等功能,可管理100-20000个下属 用户,进行指挥调度和多级分组组网,提供对下属的全方位的实时监控和指 挥,同时提供强大的地图应用界面,可将自己及下属定位及导航信息在数字 地图上进行标绘、监控。
业领域,也可用于监察执法、搜救、 巡检、资源普查以及各类个人导航 等应用,为移动办公、执法、数据 采集提供便利。
手持式用户机在灾区的应用
单兵应用
车载式北斗终端
北斗/GPS车载通信定位终端支持北斗定位、 GPS定位和北斗通信、GPRS通信,具备工业三防, 适合在户外环境作业的车辆使用。用户机通过蓝牙
信息互通。
基于北斗的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
我国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是世 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泥石流,滑坡等
地质灾害多发生在偏远山区,目前地质灾害监测预
警的主要问题在于传统通信手段无法满足无信号覆 盖偏远地区的数据传输需求。基于北斗的地质灾害 监测与预警系统,成功解决了偏远地区无固定通信 网络或移动通信信号覆盖不到等问题,具有较强的 容灾性。
选定的路线,准时到达目的地。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原理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原理当时美国科学家们即倡议利用卫星,为其“北极星”核动力弹道导单潜艇进行定位导航,以修正惯性导航系统的时间累积误差。
于是美国在1958年提出利用“多普勒频移效应”与“标准时间差”定位原理的第一代卫星定位系统经纬仪(Transit)构想,1960年4月开始发射首枚卫星,1964年提供军用服务,1967年更开放给民间使用,此后曾进行两次改进,1988年8月进行最后一次发射,2000年系统报废。
“经纬仪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成功,导致美国与苏联研发与建构更大规模、高精度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即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全球导航卫得系统(GLONASS)。
1983年,大陆开始筹划卫星导航定位系统,1986年初,大陆正式以双星快速定位通信系统为名开始进行整个计划,并由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负责研发。
当时大陆专家研究报告提出多种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构想,经过深入评析,多数专家认为,利用2枚或3枚位于地球同步轨道的通信卫星进行导航定位的方案比较适合大陆。
由于当时大陆航天科技实力,已具有制造与发射同步轨道通信卫星的能力,也已建立卫星地面追踪网,有相当规模的卫星轨道数据处理中心,所以有利于发挥既有的卫星资源与地面设施功能;另一方面也顾及到大陆经济力量有限,因为此项发展需要24颗卫星类似美国GPS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需要大量经费,当时大陆尚无此财力。
1986年底大陆研发单位就提出了总体技术方案和试验方案,预估只要3年时间,就可利用已在轨道的2枚同步卫星进行整体演练,验证导航定位原理,并检验系统实用性,寻找实现双星导航定位的技术途径。
就在大陆筹备双星定位系统期间,大陆专家发现1982年美国已有3名科学家开始发展一个利用3枚同步轨道卫星,名为GEOSTAR的定位系统,还获得多项专利。
但是后来因为功能更佳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发展迅速,使得研发中的GEOSTAR系统资金被撤走,在1991年宣告失败。
由于GEOSTAR最后也将使用3枚卫星定位改为双星定位,因此大陆仍宣称使用双星定位的概念是其最早提出并实现的。
北斗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综合应用
2 . 1站 内装 置的故 障监 测
随着 电力资源 的广泛应用 , 为了给用户提 供高效可靠安全
钟, 这种方 式需要专用 的通信通 道 , 由于从调度 中心到达 各个 的用电环境, 在发 电厂和变 电站等场所配有大量 的用于保护作
北斗系统在 继电保护 中的用途有两个 : 线路 差动保护和保
电流差动保护原理就是基尔霍夫 电流 定理 : 同一时刻流入
利、 农业 和森林等 领域 , 利用卫星 手段进行关 键信息传 递 。 随 护联合调试 。 定位系统 的依赖 程度大大 增加, 导航定位系统广泛 的应用于 电 某个 节点或广义节点 的电流 的代数 和为零。 差动保 护由于其简 单、 可靠和 快速等 特点,已经 作为主保 护广泛应 用的 母线、 变 压器和发电机等设备上, 但是用在长距 离的输电线路就 比较困
证等 安全措施越来越 多, 而许多安全措施也都需要时间同步信 求 。
号。
2 北 斗 系统 短报 文技术 在 电网中的应 用
北斗系统短报文技术是北斗系统 的优势和特色所在 , 此技
术 的应用主 要体现在 站 内装置 的故障监测 上和偏远 地 区的站 内信息化实现上 。
电网中对 于北斗系统 授时 技术 的应 用主要体 现在各 装置 间同步及各继电保护装 置间的时间同步等 。
北斗卫星导航课件
行业(领 域)应用 市场
大众(个 人)应用 市场
关键及核心市场
国土资源 测绘与建筑工程 石 油物探 水陆空交通运输 灾害 预防 气象、铁路、电信 水利、 电力 城市建设、景区 农林牧 渔 ………………………
最大市场
私家车辆应用 移动终端应用 互联网应用 个人位置服务(LBS)应用 旅游休闲运动应用 游戏娱乐应用
北斗系统各个细分行业市场规模预测 (亿元)
北斗导航行业应用市场现状
1、交通运输:
两客一危(30余万辆) 2014年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安监总局(2年内数百万台)
2、海洋渔业:
要为90%以上渔船配备必要的安全通信、避碰设备,各地政府提供70%~90%的补贴采 购北斗接收机,系统平台运营费用由地方各级政府承担。(入网用户3万余个 伴随手机用 户10万余个)
要求元器件全部国产化,实现自主可控。
“北斗二号”卫星将在2016年转换民用信号,频点和调 制方式现代化的GPS民用信号(L1C)和伽利略L1开放服 务信号。
卫星上播发区域增强信号,从而使在不改变原有北斗 接收机的基础上,使得地面的接收装备实现米级高精度定 位。
北斗全球导航卫星系统---RDSS系统
截至2013年底,我国北斗终端社会持有量已超过130万套。现阶 段我国涉足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企事业单位数量超过 11000家,从业人员数量接近33万人。
——数据来源于: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2013年度)
北斗导航行业应用市场现状
预估军用市场容量过百亿。
北斗导航行业应用市场现状
每个载波信号均有正交调制的普通测距码(I 支路)和精密测距码(Q支路)。
卫星以不同地址码区分(CDMA)。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介绍
• 从2007年04月14日到2016年06月12日,我国目前已经发送23颗北斗二号卫 星,目前已经能够覆盖我国本土的区域导航系统,覆盖范围 70°E~140°E,5°N~55°N。
• 北斗二号能够提供通信、(有源与无源)定位、测速、授时等服务,定位 精度可达10m,授时精度可达20ns,测速精度可达0.2m/s。
2 2
ra2 rb2
x xc 2 y yc 2 rc2
A xa , ya
ra
B xb, yb
rb
U x, y
rc
C xc , yc
在二维空间下,至少需要2个已知参考点才能完成定位。 同理,三维空间下的点,至少需要3个参考点才能完成定位。
定位条件
1、足够的已知点(卫星) 2、未知点到已知点的距离
单向授时
如果用户的位置坐标是已知的、准确的,就可以采用单向授时的方法:
① 将本地接收信号的时间和中心站发出信号的时间作差,就可以得到
估计的信号传播时间toff;
② 由于卫星、中心站和用户的位置都是准确已知的,所以可以求出信
号的实际传播时间,即上行时间tup 与下行时间tdown 之和;
③ 那么本地时钟与卫星时钟的钟差就可以用公式∆t=toff-tup-tdown 得到, 然后采用移相的方法调整本地钟输出的秒脉冲(PPS),皆可以消 除钟差,实现本地时钟与北斗时钟的同步。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位原理
简单地讲,就是借助若干个已知参考点来推算出未知点的坐标。 以平面坐标轴为例,已知两个点A,B的坐标,并且知道某个点U分 别A,B点的距离,就可以列一个方程组来求解U点所在的位置。
一种远程船舶动态监控系统
一种远程船舶动态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展望0 引言船舶自动识别接收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是集现代通信、网络和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多门类高科技新型航海助航设备和安全信息系统[1],已陆续安装在各类船舶上。
船用AIS既要保证船舶航行的安全性,避免和其它船舶发生碰撞事故,维护航行水域交通的有序性,又要保证船舶活动的隐蔽性和保密性,在编队运动时,还要保证编队内船舶间的交通管理和组织指挥顺畅。
AIS是在VHF海上移动频段传输数据,广播距离有限。
但是随着中国海军走向深蓝,远洋航行任务增多,为保证船舶的远洋航行保障能力,加强船舶的远海域动态监控变得刻不容缓。
卫星AIS与远程与识别跟踪系统(long range identification and tracking ,LRIT)都可用于远海域动态监控,但它们在船舶上应用存在局限性。
本文基于对卫星AIS以及LRIT在船舶远洋航行动态监控中应用情况及局限性的分析,结合北斗系统与AIS的功能特点,构想了北斗AIS的逻辑结构,并对其优势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1 卫星AIS系统1.1 卫星AIS的概况卫星AIS是一种船舶定位技术,通过低轨道的卫星接收船舶发送的AIS报文信息,卫星将接收和解码AIS报文信息转发给相应的地球站,从而让陆地管理机构掌握船舶的相关动态信息,实现对远洋海域航行船舶的监控[3]。
从概念上讲,卫星探测AIS即使用一颗或者多颗低轨道的卫星(卫星轨道高度在600km到1000 km),在这些卫星上面搭载AIS收发机来接收和解码AIS报文并将信息转发给相应的地球站,从而让陆地管理机构掌握船舶的相关动态信息[4]。
卫星AIS系统主要用于传输AIS报文信息,以短消息数据传输为主。
且运行卫星数量较少,属于低轨小卫星系统。
从小卫星提供的通信业务来划分。
卫星AIS属于非实时通信系统。
系统对船舶位置的覆盖不是一直持续的。
要实现系统全球范围的覆盖并保证一定数量地球站的使用,有必要使用存储转发技术来传输AIS数据。
GPS与北斗的对比
题目名称 GPS与北斗的对比名许唐中国北斗定位系统与美国GPS性能对比摘要:卫星定位系统即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简单地说,这是一个由覆盖全球的24颗卫星组成的卫星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保证在任意时刻,地球上任意一点都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卫星,以保证卫星可以采集到该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度,以便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
这项技术可以用来引导飞机、船舶、车辆以及个人,安全、准确地沿着选定的路线,准时到达目的地。
关键词:精准、实时快速、功能强大北斗星导航系统与GPS系统比较1、覆盖范围:北斗导航系统是覆盖中国本土的区域导航系统。
覆盖范围东经约70°一140°,北纬5°一55°。
GPS是覆盖全球的全天候导航系统。
能够确保地球上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能同时观测到6-9颗卫星(实际上最多能观测到11颗。
2、卫星数量和轨道特性:北斗导航系统是在地球赤道平面上设置2颗地球同步卫星颗卫星的赤道角距约60°。
GPS是在6个轨道平面上设置24颗卫星,轨道赤道倾角55°,轨道面赤道角距60°。
航卫星为准同步轨道,绕地球一周11小时58分。
3、定位原理:北斗导航系统是主动式双向测距二维导航。
地面中心控制系统解算,供用户三维定位数据。
GPS是被动式伪码单向测距三维导航。
由用户设备独立解算自己三维定位数据。
“北斗一号”的这种工作原理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用户定位的同时失去了无线电隐蔽性,这在军事上相当不利,另一方面由于设备必须包含发射机,因此在体积、重量上、价格和功耗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
4、定位精度:北斗导航系统三维定位精度约几十米,授时精度约100ns。
GPS 三维定位精度P码目前己由16m提高到6m,C/A码目前己由25-100m提高到12m,授时精度日前约20ns。
5、用户容量:北斗导航系统由于是主动双向测距的询问--应答系统,用户设备与地球同步卫星之间不仅要接收地面中心控制系统的询问信号,还要求用户设备向同步卫星发射应答信号,这样,系统的用户容量取决于用户允许的信道阻塞率、询问信号速率和用户的响应频率。
成都理工大学GPS课程本科试题库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GPS系统包括()、()、和()三大部分组成。
答案:空间星座地面监控部分用户设备部分2、GPS用户设备的核心部分由()和()组成答案:GPS接收机、天线3、欧盟GALILEO定位系统的空间星座由平均分布在()个轨道面上的30 颗卫星组成。
答案:34、GPS是()的简称。
答案: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5、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具有()()和()的功能。
答案:快速定位、简短通信、精密授时6、多普勒效应是指()答案:物体辐射的波长因为光源和观测者的相对运动而产生变化。
7、SA技术是()答案:选择可用性技术,即人为的将误差引入卫星钟和卫星数据中,故意降低GPS定位精度。
8、GNSS主要包括()、()、()、()四大卫星系统。
答案:GPS、GLONASS、Galileo、北斗导航系统9、GPS定位系统卫星有()颗,平均分配在()个轨道上。
答案:24 、 610、GPS定位技术相对于经典定位技术有()、()、()、()优点。
答案:高精度、全天候、全球性、三维坐标、操作简单、应用广泛(选四个即可)二、单选1、我国自行建立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导航系统”是全天候、全天时提供卫星导航信息的区域导航系统,它由()组成了完整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A、两颗工作卫星B、两颗工作卫星和一颗备份星C、三颗工作卫星D、三颗工作卫星和一颗备份星答案:B2、GPS地面监控部分是由主控站、监测站、注入站和()组成。
A、监控站B、接收机C、世界时(UT2)D、通信及辅助系答案:D3、.在20 世纪50 年代我国建立的1954 年北京坐标系是( )坐标系。
A、地心坐标系B、球面坐标系C、参心坐标系D、天球坐标系答案:C4、GPS 系统的空间部分由21 颗工作卫星3 颗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布在()相对与赤道的倾角为55°的近似圆形轨道上,它们距地面的平均高度为20200Km,运行周期为11 小时58 分。
GPS概述
Galileo(欧)
北斗导航系统(中)
1.3.1 GLONASS简介
全球轨道导航卫星系统是前苏联研制建立的, 1978年开始研制,1982年10月开始发射导航卫星, 已经于1996年1月1日初步组网成功,并开始正式运 行。 目前该系统有24颗卫星正常工作、3颗维修中、 3颗备用、1颗测试中。24颗工作卫星均匀地分布在3 个轨道平面内。GLONASS卫星的这种空间配臵,保证 地球上任何地点、任何时刻均至少可以同时观测5颗 卫星。
实现的主要目标: 时间安排:将在2005-2015年的时间段内使 用(EGNOS的下一代);
成本核算:低于1.3-1.7 BECU(十亿欧 元),大约相当于安装和运行现有欧洲民用 导航系统10年时间的费用;
区域系统:服务区域是欧洲民航会议 (ECAC)涉及区域;
国际控制:该系统完全自主,致力于民用, 由国际组织控制; 高性能:优于现有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多种用途:铁路、公路、航空、航海以及行 人用户等,正如欧洲无线导航计划所提供的 服务对象。
原始的定位方法
利用天体进行定向:日、月、特别的星体
利用自然现象:植物的生长态势(如苔藓)
采用人造的器械:司南,指南针
近现代的常规定位方法
采用的仪器设备 尺:铟钢尺 光学仪器:经纬仪,水准仪 激光和红外仪器:测距仪 综合多种技术的仪器:全站仪 无线电、微波仪器:Loran-C,雷达
惯性导航系统
惯性导航系统(INS)是依据牛顿惯性原理,利 用惯性元件(加速度计)来测量运载体本身的加速 度,经过积分和运算得到速度和位臵,从而达到对 运载体导航定位的目的。 INS主要包括加速计和陀螺仪两个部分,来测量 位臵和方向的变化。 1942年德国在V-2火箭上首先应用了惯性导航原 理。
中学信息技术练习题——程序设计、人工智能、物联网及新技术
中学信息技术练习题——程序设计、人工智能、物联网及新技术一、单选题13 ()是机器人的“灵魂”,机器人要做的任何动作都由程序决定。
A.程序(正确答案)B.外观C.材料D.重量62 不属于计算机算法的特征的是()A.传递性(正确答案)B.有穷性C.确定性D.可行性125 属于程序设计语言的是()。
A.QQB.LinuxC.Python(正确答案)D.windows209 在Python中,乘法的运算符用()代表。
A.XB.*(正确答案)C.#D.%1 在Python中,乘法的运算符用()代表。
A.XB.*(正确答案)C.#D.%2 在Python中,类型转换函数int(x)的作用是().A.将x转换成整型(正确答案)B.将x转换成浮点型C.将x转换成字符串D.将x转换成布尔型3 在Python中,循环结构的实现是利用()语句。
A.in语句B.while语句(正确答案)C.if语句D.and语句97 利用计算机来模仿人的智能,进行推理和决策的思维过程称为().A.数据处理B.自动控制C.计算机辅助系统D.人工智能(正确答案)232长期以来,人类一直梦想着能制造出具有智能的机器。
()年“人工智能”概念首次出现。
A.1956(正确答案)B.2001C.2018D.19004()就是“万物相连的互联网"(InternetofThings),它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无线传感技术,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连接的系统A.物联网(正确答案)B.互联网C.局域网D.城域网11 ()使得任何人或物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接入互联网。
A.虚拟网B.物联网(正确答案)C.局域网D.主干网98 利用网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育资源的平台,我们称之为()A.云存储B.云物联C.云教育(正确答案)D.云音乐195 游览故宫博物馆中带VR场景的宫殿或建筑需配戴()设备。
A.虚拟现实眼镜(正确答案)B.防滑眼镜C.透明眼镜D.防摔眼镜185 以教育机器人为例,其中的控制器或主板相当于人类的()A.大脑(正确答案)B.感官C.肢体D.皮肤186 以教育机器人为例,其中的声音传感器相当于人类的()A.大脑B.耳朵(正确答案)C.肢体D.皮肤5()具有车辆监控调度、车载终端、电子站牌和通信网络等功能模块,可实现各车次到站时间等信息的实时发布,为市民乘车选择和公交监控管理提供实时的公交到站信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三大功能快速定位
天文导航系统
天文导航系统是以天空中的星体作为导航台, 星光作为导航信号的测角定位系统。由于星体距离 飞行器非常遥远,使得该系统很小的测角误差就会 带来非常大的定位误差。为保证一定的定位精度, 对设备的要求非常苛刻。但由于其覆盖的工作区域 非常广阔,天文导航在宇宙飞行器定位方面具有较 大的优越性。 天文导航系统虽然覆盖的工作区域很大,但定 位精度不高,且可见光的传播受气象影响。
1973年12月,美国国防部批准研制GPS。 1978年2月22日,第1颗GPS试验卫星发射成功。 1989年2月14日,第1颗GPS工作卫星发射成功。 1991年,在海湾战争中,GPS首次大规模用于 实战。
1992年,IGS成立。(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国际GPS服务机构)
边长受到限制
观测难度大 效率低:无用的中间过渡点 需要事先布设大量的地面控制点/地面站 无法同时精确确定点的三维坐标
观测受气候、环境条件限制
受系统误差影响大,如地球旁折光 难以确定地心坐标
1.2.3 GPS的发展概况
1957年10月4日 第一颗人造卫星 Sputnik I
发射成功。 1958年12月开始设计 NNSS– TRANSIT,即子
止实施SA。
1.3 其它卫星导航系统
GLONASS(俄)
Galileo(欧)
北斗导航系统(中)
1.3.1 GLONASS简介
全球轨道导航卫星系统是前苏联研制建立的, 1978年开始研制,1982年10月开始发射导航卫星。 自1982年至1987年,共发射了27颗GLONASS试验卫星。 它由24颗卫星组成卫星星(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 备用卫星),均匀地分布在3个轨道平面内。卫星高 度为19100km,轨道倾角64.8,卫星的运行周期为 11时15分。GLONASS卫星的这种空间配置,保证地球 上任何地点、任何时刻均至少可以同时观测5颗卫星。
(完整版)GPS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GPS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GPS简介GPS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
GPS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其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
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3月,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
GPS构成1.空间部分GPS的空间部分是由24颗工作卫星组成,它位于距地表20200km的上空,均匀分布6 个轨道面上(每个轨道面4 颗)轨道倾角为55°。
此外,还有3 颗有源备份卫星在轨运行。
卫星的分布使得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观测到4 颗以上的卫星,并能在卫星中预存的导航信息。
2. 地面控制系统地面控制系统由监测站(Monitor Station)、主控制站(Master Monitor Station)、地面天线(Ground Antenna)所组成,主控制站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春田市(Colorado Spring)。
地面控制站负责收集由卫星传回之讯息,并计算卫星星历、相对距离,大气校正等数据。
3.用户设备部分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其主要功能是能够捕获到按一定卫星截止角所选择的待测卫星,并跟踪这些卫星的运行。
当接收机捕获到跟踪的卫星信号后,就可测量出接收天线至卫星的伪距离和距离的变化率,解调出卫星轨道参数等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接收机中的微处理计算机就可按定位解算方法进行定位计算,计算出用户所在地理位置的经纬度、高度、速度、时间等信息。
GPS定位原理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采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的方法,确定待测点的位置。
如图所示,假设t时刻在地面待测点上安置GPS 接收机,可以测定GPS信号到达接收机的时间△t,再加上接收机所接收到的卫星星历等其它数据可以确定以下四个方程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止实施SA。
1.3 其它卫星导航系统
GLONASS(俄)
Galileo(欧)
北斗导航系统(中)
1.3.1 GLONASS简介
全球轨道导航卫星系统是前苏联研制建立的, 1978年开始研制,1982年10月开始发射导航卫星。 自1982年至1987年,共发射了27颗GLONASS试验卫星。 它由24颗卫星组成卫星星(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 备用卫星),均匀地分布在3个轨道平面内。卫星高 度为19100km,轨道倾角64.8,卫星的运行周期为 11时15分。GLONASS卫星的这种空间配置,保证地球 上任何地点、任何时刻均至少可以同时观测5颗卫星。
1973年12月,美国国防部批准研制GPS。 1978年2月22日,第1颗GPS试验卫星发射成功。 1989年2月14日,第1颗GPS工作卫星发射成功。 1991年,在海湾战争中,GPS首次大规模用于 实战。
1992年,IGS成立。(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国际GPS服务机构)
边长受到限制
观测难度大 效率低:无用的中间过渡点 需要事先布设大量的地面控制点/地面站 无法同时精确确定点的三维坐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观测受气候、环境条件限制
受系统误差影响大,如地球旁折光 难以确定地心坐标
1.2.3 GPS的发展概况
1957年10月4日 第一颗人造卫星 Sputnik I
发射成功。 1958年12月开始设计 NNSS– TRANSIT,即子
午
卫星系统。1964年1月该系统正式运行。1967
年7月系统解密以供民用。
子午导航系统特征: 卫星:6颗(1.5h间隔) 极地轨道 轨道高度:1100km 信号频率:400MHz 150MHz 绝对定位精度:3-5m 相对定位精度:1m 定位原理:多普勒定位 存在问题: 卫星少,无法实现实时定位; 轨道低,难以精密定轨; 频率低,难以消除电离层影响。
1.3.2 Galileo--ENSS简介(欧盟)
欧盟的欧洲导航卫星系统(ENSS)即伽利略计划。 该计划总的战略意图是: 建立一个高效经济的民用导航及定位系统; 使之具备欧洲运输业可以信赖的高度安全性,且 确 保任何未来系统完全置于欧洲人的控制之下; 该系统的实施将为欧洲工业进军正在兴起的卫星 导 航市场的各个方面提供一个良好机会,使他们 能够站在一个合理的基础上公平竞争。
《GPS原理及应用》
第一章 概 述
主要内容
1.1 1.2 1.3 1.4 什么是GPS 定位系统发展历程 其他卫星导航系统 GPS的应用
1.1 什么是GPS
1.1.1 GPS定义
GPS的英文全称是NAVigation Satellite Timing And Ranging Global Position System (导航星测时与测距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 也称作NAVSTAR GPS。根据Wooden 1985年所给出 的定义:NAVSTAR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个空 基全天侯导航系统,它由美国国防部开发,用以 满足军方在地面或近地空间内获取在一个通用参 照系中的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的要求。
天文导航系统
天文导航系统是以天空中的星体作为导航台, 星光作为导航信号的测角定位系统。由于星体距离 飞行器非常遥远,使得该系统很小的测角误差就会 带来非常大的定位误差。为保证一定的定位精度, 对设备的要求非常苛刻。但由于其覆盖的工作区域 非常广阔,天文导航在宇宙飞行器定位方面具有较 大的优越性。 天文导航系统虽然覆盖的工作区域很大,但定 位精度不高,且可见光的传播受气象影响。
1.2.2常规(地面)定位方法 什么是定位
确定点在某一坐标系中的位置 相关的英语单词 Positioning Location Orientation Navigation Guidance Tracking
原始的定位方法
利用天体进行定向:日、月、特别的星体
利用自然现象:植物的生长态势(如苔藓) 采用人造的器械:司南,指南针 利用人工建筑:烽火台
近现代的常规定位方法
采用的仪器设备 尺:铟钢尺 光学仪器:经纬仪,水准仪 激光和红外仪器:测距仪 综合多种技术的仪器:全站仪 无线电、微波仪器:Loran-C,雷达 观测方法 角度或方向观测 距离观测 距离差观测
常规(地面)定位方法的局限性
观测点之间需要保证通视 需要修建觇标/架设高大的天线
惯性导航系统
惯性导航系统(INS)是通过测量飞行器的加速 度,进行二次积分来推算出飞行器的位置。INS可以 引导导弹的飞行,它包括一个加速计和陀螺仪,来 测量位置和高度的变化。它具有隐蔽性好,抗干扰 性强,数据更新率高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优点是 不受敌方干扰的影响。但由于INS基本上是航位推算 型系统,其定位精度随时间加长而降低,因此需要 不断地修正。
1.1.2 GPS特点
观测站之间不需要通视 定位精度高 提供三维坐标 操作简便
观测时间短
全天候24小时作业
1.2
定位系统发展历程
1.2.1 先前定位系统
无线电导航系统
天文导航系统 惯性导航系统
无线电导航系统
无线电导航始于二十年代。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 根据使用的工作频率、定位方式可建立不同的实际系 统。最早的系统只简单地以一个装有环形天线的无线 电接收机来确定无线电信号传来的方向和发报机的相 对方位。后来,一些系统开始利用地面发报机来发送 显示发送方向的调制信号,另一些系统则可以确定方 向和/或从导航设备到发射机的距离。 如:罗兰-C , Omega(奥米加)。 无线电导航定位系统的主要缺点在于:覆盖的工 作区域小;电波传播受大气影响;定位精度不够。
1995年7月17日,GPS达到FOC – 完全运行能力
(Full Operational Capability)。
1999年1月25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宣布,将斥
资40亿美圆,进行GPS现代化。
1999年8月21/22日子夜,GPS发生GPS周结束 翻转问题。 2000年1月1日,解决Y2K问题。 2000年5月1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GPS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