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https://img.taocdn.com/s3/m/18fdc6cb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fd.png)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是《古代诗歌四首》,包括《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及《天净沙•秋思》四首古诗词,按课文出现顺序整理分享原文及翻译如下。
观沧海魏晋·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飘飞不定的杨花落光了,布谷鸟啼声凄婉。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长途跋涉已经过了五溪。
我把对朋友关心、担忧的情绪寄托给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到偏远的夜郎之西吧。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1b0919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c8.png)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课包括《观书有感》、《春晓》、《登鹳雀楼》、《鹿柴》四首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
但大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很难体会到诗歌所传达的内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四首诗歌;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2.难点: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世界。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四首诗歌为例,分析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歌原文、译文、图片等。
2.音频:准备四首诗歌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欣赏。
3.视频: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文件,让学生聆听四首诗歌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
2.呈现(10分钟)呈现四首诗歌的原文,让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同时,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探讨,分析四首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8c1f85c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8.png)
精读细研
3.颈联蕴涵着怎样的哲理?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涵着一种自
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 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 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第三十五页,共六十页。
精读细研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放舟于江水之 上,看到一群北归的
大雁正掠过晴空。诗人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故乡 洛阳的思念,使全诗在清新明快中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第三十六页,共六十页。
精读细研
5.《次北固山下》一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
。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指 行客前进的路,即驿道,驿道在青山之外,他 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象,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
第十八页,共六十页。
背景资料
王昌龄仕途屡经挫折,开元二十七年(739)被贬放岭南,天宝元 年(742)谪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天宝七载(748)再贬龙标 (今湖南黔阳)尉。据《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古时尊 右卑左,故称贬官为“左迁”)龙标尉是因为“不护细行”,即不拘 小节。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用“一片冰心在玉壶”以 明志,表明自己光明磊落、廉政高洁的操守。李白得知王昌龄的不幸 遭遇,深表同情和关切,当即写了此诗,遥寄给他。
第二十九页,共六十页。
走近作者
王湾, 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 人。现存诗不多,有《次北固山下》 《奉使登终南山》等。
第三十页,共六十页。
背景资料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常久久不得归, 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王 湾在开元元年(713)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 归家,故有此作。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5ee884baef8941ea66e059f.png)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为什么?
❖“观”
❖全诗以“观” 字统领全篇。 以下由“观” 字展开,写登 山所见。
诗中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
是想像的?
动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显示了大海的 辽阔和威严
静
现实
结
(实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研习诗歌内容
❖ 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 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 路”呢?
❖ 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 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 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 平”?
❖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 山的长江之中。 “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 春”一语作铺垫。
作者生平你曾从什么渠 道认识过曹操?你认为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习《观沧海》 ❖从标题看内容 ❖内容可能是什么?你能猜到
作者写了什么?
❖1.朗读《观沧海》 ❖2.解释诗意
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合作交流,探讨以下三个问 题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为什么?
❖诗中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 是想像的?
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 。 体现“思”
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理解词意
[枯藤] 干枯的枝蔓
[昏鸦] 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人家] 住户、农家。
[古道] 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4af1684b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86.png)
写作背景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公元 207 年 , 曹 操 亲 率 大 军 北 上 。 追 歼 袁 绍 残 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 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 颂的名篇。
有感情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看
大海
观沧海
jié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临:到达。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强化训练营
1、《观沧海》一诗选自 《曹操集,作》者 ,
字 曹操,
的孟政德治家、东军汉事末家年、诗人。他的
诗以
见称。他与其子大方悲、壮 合称为“三
曹”曹。丕 曹植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体 诗四;言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 首 感怀写景诗。
3、《观沧海》诗中最能反应作者的博大胸襟 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 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 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 示出游于无家可归之意。
“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 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 加引动游子的乡思。
“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 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 侧面反应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 的心情。
9、《次北固山下》抒发对故乡亲人思念之情的
诗句是: 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 。
请说出我国不同朝代的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 汉代: 赋
唐代: 诗
宋代: 词 元代: 曲 明清: 小说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选自《李太白全集》
创作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 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 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闻闻/王王昌昌龄龄/左左迁迁龙龙标标遥/遥有有此此寄寄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8b01469e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22.png)
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感和对世界的观察。
在七年级上册的第4课中,我们接触到了四首古代诗歌,分别是《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登乐游原》和《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四首诗歌不仅在形式上各具特色,而且在内容上也表现出了古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以下将对这四首诗歌逐一展开解读。
1. 《登鹳雀楼》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对登高所见的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壮美的感受。
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现了诗人对这种壮美景色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以豪迈大气的笔调,展现了诗人豁达开阔的胸怀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2.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的深情。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反映了古原草的生命之短暂,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表现了草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坚韧不拔。
整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离别的思考和感悟。
3. 《登乐游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通过对乐游原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表现了诗人对碣石和沧海壮阔景色的向往和追求,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展现了诗人对闲适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以豪放大气的笔调,展现了诗人豁达开阔的胸怀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4. 《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诗人通过对古原草的描绘,表达了对离别的深情。
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一句反映了古原草的生命之短暂,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表现了草的生命力和对生命的坚韧不拔。
整首诗以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离别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对这四首古代诗歌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同时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优秀课件(68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优秀课件(68页)](https://img.taocdn.com/s3/m/932c76fc453610661ed9f4e4.png)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与江岸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 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我多么思念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 家园? 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4 古代诗歌四首
2020年秋语文统编版
七年级上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 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中华文明史上 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你记得历史上哪些优 秀诗歌?
初读诗歌
这四首优秀的古代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体裁各不相同,有四
言诗,有绝句,有律诗,有散曲。根据以前学诗
歌的经验,你能准确给它们区分体裁吗?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 西”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描写了哪些 景物?有什么作用?
描写了“杨花”和“子规”。写“落尽的 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暮春”在 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奠定全诗伤 感的基调。
(1)“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中描写了哪些 景物?有什么作用? “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 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的啼声悲哀凄惨。 此句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是唐 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 种形式。诗歌四句一首,用四句诗来完成一个 思想概念,短小精粹。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 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 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 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 句字数整齐划一,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 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 和七言律诗。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二句成一 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 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
![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b1cd27cc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31.png)
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课件【最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课件【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a1e60900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63.png)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 [今安徽亳(b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 人。其诗气势雄浑,慷慨悲壮,他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 的开创者。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 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代表人 物有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和建安七子。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 可以歌唱。最后两 句是为了合乐而加 的,与诗的思想内 容没有联系。
(福州中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出其里”描绘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考点 描绘画面
①找形象,从诗句中找出描写的具体形象,一般找出事物名词即可;
②析特点,结合这些形象的特定含义分析其特点;
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 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 样的感觉。
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 “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设想 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 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 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左迁,降职。龙标,唐代县名, 在今湖南洪江西。遥,远。此寄,
指这首诗。诗题交代了事件背景、
人物对象及写作目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柳絮。
今湖南西部、
杨 花 落 尽 子 规 啼 , 闻 道 龙 标 过 五 溪 。贵州东部五条
背景链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 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 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登上当年秦皇、 汉武也曾登过的这座山,又值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 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 丽的诗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 课件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 课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22eb144a8114431b90dd885.png)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 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 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中国古典诗歌
文学常识
者这用赏两拟析句人“诗的海表写日明近法生时赋体残序予夜的诗“,交海替江日绝律急春”不入句和诗可旧“(待年江,”唐春作”)
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
颔联:宽阔之景-----------宽阔胸襟
3.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你如何理 解本句中蕴涵的哲理?
(1).红日驱走黑暗------乐观 向上 (2).春意驱走寒冷-----乐观 积极 (3)新旧事物更替------体现事物发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51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5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1e518918762caaedd33d480.png)
四、小结: 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 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 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 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
本 诗 结 构
统 领 全 诗
观 景
水 ——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实景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若出其中 虚景 星汉——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 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Fra bibliotek写作背景
• 王昌龄是李白 的好朋友。开元27年,贬 放岭南,天宝7年,再贬为龙标(今湖南 洪江西)尉。李白在杨花落尽、杜鹃声 声的时节,惊悉好友被贬湖南龙标,龙 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并 深感不平和悲伤,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赠 给他。
学习目标
查资料,说说你 从此诗的标题中知 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 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 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代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4 古代诗歌四首
导入 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 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 明中蔚为壮观。唐诗、宋词、元曲,标志 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那脍炙人口的绝 唱,响彻千年仍生机盎然。今天让我们漫 步诗苑,接受一次美的洗礼吧!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四首诗,理解作 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 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 “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 。)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9d644fed1f34693daef3e88.png)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译文及赏析一、曹操《观沧海》曹操【整体感知】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整体感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344张)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344张)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d0a4158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36.png)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银河,天河。 幸:庆幸。 甚:非常。 至:极点。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乐府歌结束用语,不影响全诗内 容与感情。意为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思考?
➢ 诗眼是哪个字? ➢ 写实的诗句是哪几句,哪些又是诗人想象的? ➢ 哪些诗句可以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 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 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 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 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 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举例: 1.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3.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古诗代诗歌四首
朗诵
有
准 确 的
情 感 的
大 声 的
壹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 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 ,高起。峙,挺立。 萧瑟:树叶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1c003ff33d4b14e85246873.png)
“断肠人”三个字总结全诗,直
抒游子心中那无言的悲戚。
理解性默写: 1.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 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___枯__藤___老__树__昏__鸦______、 ___古__道__西___风__瘦__马______、__夕___阳__西__下_____。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 之情的名句是:____夕__阳__西___下_____, ___断___肠__人__在__天___涯_____。
二 1
4
、古巴比伦王国:、时间:公元前18世纪2、人物:汉谟拉比3、建立的国家: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法典。使古巴比伦王国达到鼎盛时期。
三 、 汉 谟 拉 比 法 典 : 法 典 内 容 : 《 汉 谟 拉 比 法 典 》 原 文 刻 在 一 段 高 2.25米 , 上 周 长 1.65米 , 底 部 周 长 1.90米 的 黑 色 玄 武 岩 石 柱 上 , 故 又 名 “ 石 柱 法 ” 。 282条 , 现 存 于 巴 黎 卢 浮 宫 博 物 馆 亚 洲 展 览 馆 。 《 汉 谟 拉 比 法 典 》 由 序 言 、 正 文 和 结 语 三 部 分 组 成 , 序 言 和 结 语 约 占 全 部 篇 幅 的 五 分 之 一 , 语 言 丰 富 , 词 藻 华 丽 , 充 满 神 化 、 美 化 汉 谟 拉 比 的 言 辞 , 是 一 篇 对 国 王 的 赞 美 诗 。 正 文 包 括 282条 法 律 , 对 刑 事 、 民 事 、 贸 易 、 婚 姻 、 继 承 、 审 判 等 制 度 都 作 了 详 细 的 规 定 。
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古诗词默写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课件(共49张PPT)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精品课件(共4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ab17fad65ce0508763213e7.png)
题解: (1)闻:听到,听说。 (2)左迁:古人尊右卑左,左迁即贬谪。
(3)龙标:今黔阳贵州西部。
且听风吟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1.播放录音,听 名家范读,感受语言 之美,并给发音不准 的生字词注上拼音。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2.自由朗读,展 示朗读;要求:读准 字音,声音洪亮。
本诗主题是什么?
答:借月抒怀,表达惊讶、悲愤、 同情、关切、安慰之情。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 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 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 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品味探究苑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 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 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 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于景中 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 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 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 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 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 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 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 “杨花落尽子规啼,”除了暗示“王昌龄 左迁”的时令,还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 意象“杨花”、“子规”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撷取“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景 象,更包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思。
次 北 固 山 下
王湾
五言律诗
王湾 唐代诗人。生卒年、 字号均不详。洛阳(今属河南) 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 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开 元五年(717)唐朝政府编次官府 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 为《群书四部录》。王湾由荥 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 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 功授任洛阳尉。约在开元十七 年,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 裴光庭,其后行迹不详。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611439f8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01.png)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诗歌篇章,包括了四首古代诗歌作品。
以下是《古代诗歌四首》中的四首诗歌和简要介绍:
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这首诗描写了登上鹳雀楼之后,眺望远方的美景,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传统文化来表达对国家的美好祝愿。
2. 《静夜思》 - 李白
这是李白最为著名的一首诗,表现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心情。
以简短神秘的表达方式,寄托了作者异乡漂泊的思念之情。
3. 《望岳》 - 杜甫
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岳阳楼的景色和历史背景的思考和留恋之情。
4. 《静夜思》 - 唐代诗人白居易
与李白的《静夜思》同名,但内容不同。
这首诗以别具一格的节奏和自然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在深夜思念亲人的情感。
这些古代诗歌作品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和思念,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美和独特之处。
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诗歌,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寄托吉祥美好的文化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落九天。 2、《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
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
“明月”除了有普天同照、千里可共、能够把心儿 带给朋友外,更能表现友谊的纯洁,表明王昌龄人 格的高洁。
(为何托与明月?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 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 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简要赏析。
我寄愁心与明月,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随君直到夜郎西!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
意象杨子花 规: 啼离 鸣散 :、 离漂 愁泊 别,恨如,友与友人人的分身离世的;痛苦
赏析:首句写景,作者撷取“杨花落尽”“子
规啼”的景象,点明时令是暮春时节,更包含了 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思。渲染了哀伤、凄楚的气氛, 奠定全诗伤感的基调,烘托了诗人悲痛的心情, 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曹操故事
误杀吕伯奢 望梅止渴 煮酒论英雄 割发代首
曹操名言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诗歌大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
自大海的胸中。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
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
观沧海
曹操
叙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意
境
诗开
如 其
主题: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
交融;
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
(2)浪漫主义写法,客观事物人
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格化,抒情更强烈,更深沉。
翻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地方写下这 首诗寄给他。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停地哀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五 条溪水;
古体诗
古诗
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绝句(四句)
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近体诗 五言律诗
律诗(八句) 七言律诗
闻:听到,听说。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遥:遥远 此寄:这首诗篇。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 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意象:杨花,飘零;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主题: 诗人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
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借月抒怀,表达惊讶、悲愤、同情、关切、 安慰之情。)
写作特色: (1)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 (2)浪漫主义写法,客观事物人格化,抒情 更强烈,更深沉。
李白诗歌
1、《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
阔 ,
写景
人气
势
雄
浑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
实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静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动景
虚景 想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博大胸怀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建博 功大 立胸 业怀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主旨这:首写景抒情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
表现手法
,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 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 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 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 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和命运的关 心之情。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 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 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2分)
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 关切。 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 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寄情明月,托月送友) 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 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 怀念和同情。
闻道龙标过五溪。
赏析:此句直接叙事。“闻道”,表
现诗人对友人的关心。“过五溪”,见 被贬之荒远,道路之艰难,表现出诗人 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同情与关 心。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愁心: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 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 前行的一片深情。
2.在本诗中,李白为什么要以“明月”入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2020/9/18
四言体乐府诗
Hale Waihona Puke 2020/9/18诗歌大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诗歌大意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 的树木,丰茂的花草。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 (似要将宇宙吞没。)
子规,离愁别恨
[唐]李白
七绝
韵脚 押“ i ”韵
渲染了哀伤
写景 杨花/落尽/子规/啼,
、凄楚的气 氛,奠定全 诗伤感的基 调,烘托了
叙事 闻道/龙标/过/五溪。地僻路远,同情关心
抒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寄情明月, 托月送友
想象新奇
诗人悲痛的
心情,寓情 于景。
拟人
写作特色: (1)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情景
2020/9/18
李白,唐代诗人,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陇 西成纪(今甘肃天水) 人。他是我国文学史 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 人,与杜甫齐名,世称 “李杜”,还有“诗 仙”之称,著有《李 太白全集》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 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被后 人誉为“七绝圣手”。天宝初年,李白在长 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 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 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 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 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 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