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第四章》

合集下载

《食品化学》4-碳水化合物

《食品化学》4-碳水化合物
乳酸 葡萄糖—丙酮酸— 乙醛—乙醇 乙醇发酵 乳酸发酵


单糖可以进行直接发酵; 低聚糖和淀粉需要水解成单糖才能发酵, 但是麦芽糖除外。


应用: 1)面团发酵:
乙醇发酵(为主)+乳酸发酵 适度时有酒香,过度发酸;

2)泡菜:乳酸发酵,风味独特;

3)酿酒、制醋:乙醇发酵为主。



b.利用Maillard反应 在面包、咖啡、红茶、啤酒、糕点、 酱油等生产中。������ 产生特殊风味、香味。



如通过控制原材料、温度及加工方法,可制
备各种不同风味、香味的物质。

控制原材料 核糖+ 半胱氨酸:烤猪肉香味。 核糖+ 谷胱甘肽:烤牛肉香味。


������ 控制温度 葡萄糖+ 缬氨酸 100-150 ℃ 烤面包香味 180 ℃ 巧克力香味



2、氨基酸及其它含氨物种类 a.含S-S、S-H不易褐变 b.有吲哚、苯环易褐变 c.碱性氨基酸易褐变 d.氨基在ε-位或在末端者,比α-位易褐 变



������ 3、温度 羰氨反应受温度影响比较大,温度每 差10℃,其褐变速度差3-5倍。 ������

4、水分 羰氨反应需在有水存在的条件下进行, 水分在10-15%时最容易发生。 完全干燥情况下,褐变反应难进行。 ������



实验证明,天然直链淀粉分子的空间结 构并非是完全伸展成直线型的,而是卷曲成 螺旋状的,结构比较紧密 。


2、支链淀粉的结构 以α-1,4-苷键结合为主,并有α-1,6苷键结合、且在此处分枝的叫支链淀粉。 支链淀粉分子的聚合度较大,约在 1000~6000之间。

食品化学,第4章_脂质

食品化学,第4章_脂质
聚结:液滴的界面膜破裂,液滴与液滴结合,小液 滴变成大液滴,严重时会完全分相。
回本节
4.2.7 食用油脂的乳化
乳化剂是分子中同时具有亲水基和亲油基的
一类两亲性物质。
回本节
4.2.7 食用油脂的乳化
食品中常见的乳化剂
脂肪酸甘油单酯及其衍生物
蔗糖脂肪酸酯
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及其衍生物 丙二醇脂肪酸酯 硬脂酰乳酸钠 大豆磷脂
热量最高的营养素(39.58kJ/g)
提供必需脂肪酸
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
提供滑润的口感,光润的外观,塑性脂肪的造型 功能 赋予油炸食品香酥的风味,是传热介质
4.1 Introduction
1. Classification
按化学结构分 : 简单脂质 酰基甘油
(simple lipids) 复合脂质 (complex lipids) 蜡
猪油
牛脂 羊脂
36~50
42~50 44~55 -
94
89 81 87
回本节
人造黄油
4.2.3 食用油脂的烟点、闪点和着火点
烟点:在不通风的情况下加热观察到试样 出现稀薄蓝烟时的温度。
闪点:试样挥发的物质能被点燃但不能维 持燃烧的温度。
着火点:试样挥发的物质能被点燃并能维 持燃烧不少于5s的温度。
回本节
4.2 食用油脂的物理性质
4.2.1 食用油脂的气味和色泽
4.2.2 食用油脂的熔点和沸点
4.2.3 食用油脂的烟点、闪点和着火点
4.2.4 食用油脂的结晶特性及同质多晶
现象
4.2.5 食用油脂的塑性
4.2.6 食用油脂的液晶态
回目录
4.2.7 食用油脂的乳化

食品化学 第四章 脂类

食品化学 第四章 脂类
第四章 脂类
Chapter 4 Lipids
• 一、概述 • 二、油脂的物理特性 • 三、脂类的化学性质 • 四、油脂加工化学
一.概述
(一)共性

Introduction
不溶于水,酯的结构,由生物体产生、为生 物体利用 供能,提供必需脂肪酸,维生素载体,生理 活性物质,改善食品质地,增加食品风味。
(五)膨胀及固体脂肪指数
1、熔化膨胀-固体脂肪在加热时熔化,使容积增加
• 2、固体脂肪指数 SFI(Solid FatIndex)) 在一定温度下,固体脂肪的含量(SFI) SFI越大,膨胀度越大。 部分脂肪SFI值 • 品种 10℃ 21.1℃ 33.3℃ • 可可脂 62 48 0 • 棕榈油 34 12 6 • 椰子油 55 27 0 • 面包奶油 29 18 13
脂肪的亚晶胞最常见的堆积方式
• 3、混合三酰甘油多晶体
• 饱和的为β'型; • 不饱和的:不对称的为β'型,(USS UUS); 对称的为β型(SUS USU) • 交叉排列,可形成 β2、 β3
甘油三酯在晶格中分子排列成椅式
• 4、常见油脂的晶型 • β':棉、菜、棕榈、牛脂、奶油 • β:豆、花生、玉米、芝麻、椰子 可可脂: POSt (16:0 18:1 18:0) 40% • StOSt (18:0 18:1 18:0) 3 0% • POP (16:0 18:1 16:0) 15% • 稳定的晶型为 β3 (I-VI, 不同间矩) • 其中β3(V)稳定,外观明亮,光滑, 可转变为β3(VI)“白霜”
(3)乳状液的失稳与影响乳化稳定 性的因素
• 乳状液失稳的三个阶段为:上浮、絮集与 聚结 • A 上浮:两相的密度不同而引起的密度小的 一相向上富集的过程。沉降速度符合 Stokes定律: 2r 2 g △ρ

食品化学第四章

食品化学第四章

亚油酸 18:2ω6 或 18:2 (n-6)
第一节 引言
Introduction
四、脂类的命名(Nomenclature) 3、脂肪酸
植物油中常见的脂肪酸
约占脂肪酸总量的 97%
月桂酸
[12:0]
肉豆蔻酸 [14:0]
棕榈酸
[16:0]
硬脂酸
[18:0]
油酸
[18:1]
亚油酸
脂类
Lipids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脂类的物理性质 第三节 脂类的化学性质 第四节 脂类的质量评价 第五节 脂类加工化学
第一节 引言
Introduction
一、脂质(Lipids) 脂质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各异,其中95%左右的是脂肪酸甘油
酯,即脂肪(fat)。
Lipids共同特征
第三节 乳状液和乳化剂
Emulsions and Emulsifiers
二、乳化剂 常用的乳化剂
甘油酯、乳酰化单酰甘油、硬酯酰乳酰乳酸钠(SSL)、乙二醇或 丙二醇脂肪酸单酯、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与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脂肪 酸酯、卵磷脂、各种植物中的水溶性树胶等。 2、乳化剂的选择 (1)HLB法选择乳化剂
晶体是由晶胞在空间重复排列而 成的
晶胞一般是由两个短间隔(a,b) 和 一 个 长 间 隔 (c) 组 成 的 长 方 体 或斜方体。
第二节 脂类的物理性质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Lipids
二、晶体结构与同质多晶 2、同质多晶(Polymorphism)
化学组成相同而晶体结构不同的物质,在熔融态时具有相同的化学 组成与性质。
肉豆蔻酸
第一节 引言
Introduction

食品化学第四章PPT课件

食品化学第四章PPT课件

第一节 引言
Introduction
四、脂类的命名(Nomenclature) 2、磷脂 任何含磷酸一酯或磷酸二酯的脂称为磷脂
Sn-甘油- 1-硬脂酰-2-亚油酰-3-磷脂酰胆碱(卵磷脂)
第一节 引言
Introduction
四、脂类的命名(Nomenclature) 3、脂肪酸 以母体饱和烃或不饱和烃来命名 末端羧基C定为C1 明确双键位置 例如:亚油酸 12 9 1
第二节 脂类的物理性质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Lipids
一、一般特性 2、熔点和沸点(Melting Points and Boiling Points)
脂肪种类 大豆油 花生油 向日葵油 棉子油 奶油 猪油 牛脂 羊脂 人造黄油 熔点(℃) -8~-18 0~3 -16~19 3~4 28~36 36~50 42~59 44~55 ―― 消化率(%) 97.3 98.5 96.5 98 98 94 89 81 87
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醚、石油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 大多具有酯的结构,并以脂肪酸形成的酯最多。 都是由生物体产生,并能由生物体所利用(与矿物油不同)。
例外:卵磷脂、鞘磷脂和脑苷脂类。
第一节 引言
Introduction
二、分类(Classification) 简单脂质
主 类
复合脂质
亚 类 酰基甘油
类胡萝卜素,类固醇,脂溶性维生素等
第一节 引言
Introduction
三、脂质的功能(Function of Lipids) 1、脂质在食品中的功能 热量最高的营养素(39.58kJ/g) 提供必需脂肪酸 脂溶性维生素的载体 提供滑润的口感,光润的外观,塑性脂肪还具有造型功能 赋予油炸食品香酥的风味,是传热介质������ 2、脂质在生物体中的功能 是组成生物细胞不可缺少的物质,能力贮存最 紧凑的形式,有润滑、保护、保温等功能。

食品化学 第四章蛋白质 (氨基酸)

食品化学 第四章蛋白质 (氨基酸)

20种基本氨基酸的发现年代表
天冬酰氨 甘氨酸 亮氨酸 酪氨酸 丝氨酸 谷氨酸 天冬氨酸 苯丙氨酸 丙氨酸 赖氨酸 精氨酸 组氨酸 胱氨酸 缬氨酸 脯氨酸 色氨酸 异亮氨酸 甲硫氨酸 苏氨酸 1806 1820 1820 1849 1865 1866 1868 1881 1881 1889 1895 1896 1899 1901 1901 1901 1904 1922 1935 Vauquelin Braconnot Braconnot Bopp Cramer Ritthausen Ritthausen Schultze Weyl Drechsel Hedin Kossel,Hedin Morner Fischer Fischer Hopkins Erhlich Mueller McCoy et al 天冬门芽 明胶 羊毛、肌肉 奶酪 蚕丝 面筋 蚕豆 羽扇豆芽 丝心蛋白 珊瑚 牛角 奶酪 牛角 奶酪 奶酪 奶酪 纤维蛋白 奶酪 奶酪
5、氨基酸的两性性质和等电点
(1)氨基酸是两性离子 质子受体和质子供体。 所谓两性离子是指在同一分子上带有能释放 质子的正离子基团和能接受质子的负离子基团。 两性离子本身既是酸又是碱。因此它既可与酸反 应,也可与碱反应。 实验证明:氨基酸在水溶液中或在晶体状态 时,都以两性离子形式存在。
(2)氨基酸的解离
第四章 蛋白质
第二节 氨基酸
本节主要学习内容
• 一、氨基酸的结构与分类 • • • (一)基本氨基酸 (二)不常见的蛋白质氨基酸 (三)非蛋白质氨基酸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 二、氨基酸的性质 • •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材料
蛋白质用强酸、强碱处理后,可以得到各种各 样的氨基酸。 在动植物组织中可分离得到26-30种不同的氨基 酸。第1种氨基酸早在两个世纪前就已经被发现, 而最后一种氨基酸在1935年才发现。直到1965年 才搞清楚,只有20种氨基酸才是合成蛋白质的原 材料(称为基本氨基酸 )。

食品化学第四章

食品化学第四章
食品化学第四章
目录
• 引言 • 食品化学基础知识 • 食品化学第四章重点内容 • 食品化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 结论
01 引言Βιβλιοθήκη 主题简介0102
03
食品添加剂
介绍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分类、作用及使用注意事 项。
食品保藏技术
阐述食品保藏的基本原理 和技术,包括冷藏、冷冻、 干燥、罐装等。
食品加工技术
用于改善食品的稳定性,防止油水分离。 常用的乳化剂有卵磷脂、甘油酯等。
食品添加剂在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中的作用
提升食品感官质量
通过改善食品的口感、色泽、气 味等方面,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 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品质的要求。
保证食品安全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起 到了防腐、抗氧化、增稠、乳化 等作用,有助于保证食品的安全 性和稳定性,防止食品变质和有
害微生物的生长。
方便食品加工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可以简化食品 加工过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
生产成本。
食品添加剂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天然食品添加剂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天然食品添加剂越来越受到青 睐。未来,天然食品添加剂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开发新型天然食品添加剂将成为 研究的重要方向。
功能食品添加剂
除了基本的防腐、抗氧化、增稠、乳化等功能外,新型的食品添加剂还具有提供 营养、预防疾病等功效。未来,功能食品添加剂将成为研究的热点,为消费者提 供更加健康、营养的食品选择。
05 结论
本章总结
了解了食品化学中第四章的主要内容, 包括食品中的水、食品中的矿物质、食 品中的维生素等。
了解了食品中其他活性成分,如色素、 抗氧化剂等。
02 食品化学基础知识
食品化学定义

食品化学 第四章 脂类分析

食品化学 第四章  脂类分析

Lipids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天然脂肪及脂肪酸的组成和命名,卵磷脂及胆固醇的结构和性质,脂肪替代物的定义和种类。

2、掌握脂肪的物理性质(结晶特性、熔融特性、油质的乳化等),油脂在加工贮藏中发生的化学变化,油脂加工化学的原理。

Lipids⏹第一节脂质的分类、组成、命名和结构⏹第二节常见商品食用油脂的分类、来源、组成特点和基本的食品用途⏹第三节油脂的特征值和其意义⏹第四节油脂的物理功能性质⏹第五节油脂的水解和酮型酸败⏹第六节油脂的氧化和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第七节油脂的高温裂解和热氧化反应⏹第八节油脂加工中的变化⏹第九节油脂氧化、酸败、裂解、聚合和反式脂肪酸生成对食品的影响第一节脂质的分类、组成、命名和结构一、脂质(Lipids)脂类是脂肪酸和醇等所组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它包括脂肪、蜡、磷脂、糖脂、类固醇等,其元素组成主要是碳、氢、氧,有的还含有氮、磷、硫。

Lipids共同特征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醚、石油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

大多是脂肪酸的衍生物,具有酯的结构。

由生物体产生,并可被生物体所利用(与矿物油不同)。

主类亚类组成简单脂质(simple lipids)酰基甘油蜡甘油+脂肪酸(占天然脂质的95%左右)长链脂肪醇+ 长链脂肪酸磷酸酰基甘油甘油+脂肪酸+磷酸盐+含氮基团鞘磷脂类鞘氨醇+脂肪酸+磷酸盐+胆碱脑苷脂类鞘氨醇+脂肪酸+糖复合脂质(complex lipids)神经节苷脂类鞘氨醇+脂肪酸+碳水化合物衍生脂质(derivative lipids)类胡萝卜素,类固醇,脂溶性维生素等一、脂质的分类(Classification)简单脂质和衍生脂质绝大多数为非极性脂,复合脂质为极性脂质。

第一节脂质的分类、组成、命名和结构第一节脂质的分类、组成、命名和结构二、脂肪酸的种类1、常见脂肪酸的种类脂肪酸可分为饱和和不饱和脂肪酸两大类。

饱和脂肪酸按照碳数多少和有无支链等进一步划分偶数碳、奇数碳和含支链的饱和脂肪酸。

食品化学教学大纲全文

食品化学教学大纲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食品化学》教学大纲前言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食品化学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质以及它们在生产、加工贮藏和运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影响的一门基础应用科学。

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学科。

为学生今后学习专业课程以及毕业后从事食品科技工作,开发、研制新型食品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食品化学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食品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通过与课程相结合的实验,使学生掌握有关食品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反应和基本实验技术,食品化学不仅是食品课程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它也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可直接解决许多食品中的实际问题。

为完成本大纲的任务,在讲授食品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课程内容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以及与其它课程的有机衔接,同时采用以多媒体讲授为主、自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

食品化学课程学时数为80学时,其中理论授课62学时,实验18学时,5.0学分。

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并适当运用多媒体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食品化学的概念、发展简史和食品化学研究的内容以及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熟悉食品食品化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3、掌握食品中主要的化学变化以及对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教学内容】1、食品化学的概念与发展简史。

2、食品化学研究的内容和范畴。

3、食品中主要化学变化概述。

4、食品化学的研究方法。

5、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技术发展中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

第二章水【目的要求】1、了解水在食品中的重要作用、水和冰的结构和性质、冷冻对食品保藏性的双重影响。

2、掌握水在食品中的存在状态,水的活度和水分等温吸湿线的概念及意义、水分活度与食品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大学课件食品化学第四章脂类3

大学课件食品化学第四章脂类3
氧化硅。土质细腻,具有较好的脱色效 果,吸油率也较低,过滤性能较好。
5
影响吸附脱色的因素
1)吸附剂 不同的吸附剂有不同的特点,应根据
实际要求选用合适的吸附剂。油脂脱色一 般多选用活性度高、吸油率低、过滤速度 快的白土。
6
2)操作压力
吸附脱色过程在吸附作用的同时,往往还 伴有热氧化副反应,这种副反应对油脂脱色有 利的一方面是:部分色素因氧化而褪色,不利 的方面是:因氧化而使色素固定或产生新的色 素以及影响成品的稳定性。负压脱色过程由于 操作压力低,热氧化副反应较弱,实际生产中 一般采用负压脱色。
Pt等的催化作用下,在高温下与氢气发生 加成反应,不饱和度降低,从而把在室温 下呈液态的油变成固态的脂的过程。
19
油脂氢化的机理
c -CH2CH=CHCH2-
吸附
Ni,Pt,Cu
-CH2C*H CH CH2-
+H*
(a)
+H*
-CH2C*H CH2CH2-
-H
(b)
+H*
* -CH2CH2CH CH2-
2、Traiblazer:以黄原胶、大豆、鸡蛋、牛乳蛋白和酪蛋 白为原料,用类似于模拟肉的生产工艺而制得的纤维状产 品。
3、LITA:以从玉米中分离出的高疏水性蛋白质(即玉米醇 溶蛋白)为原料。
32
思考题
1、如何认识脂肪的结晶特性和同质多晶体。 2、油脂自动氧化历程包括哪几步?影响脂肪氧化
的因素有哪些? 3、抗氧化剂的抗氧化机理是什么?使用时应注意
9
5)搅拌 脱色过程中,吸附剂对色素的吸附,
是在吸附剂表面进行的,属于非均相物 理化学反应。良好的搅拌能使油脂与吸 附剂有均匀的接触机会。

《食品化学》教案

《食品化学》教案

《食品化学》教案第一章:食品化学概述1.1 食品化学的定义1.2 食品化学的研究内容1.3 食品化学在食品安全和营养方面的应用第二章:食品组成与结构2.1 食品中的基本组成成分2.2 食品中的功能性成分2.3 食品的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三章:食品的热稳定性与加工3.1 食品的热稳定性3.2 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变化的影响因素3.3 常见食品加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第四章:食品的储存与保鲜4.1 食品储存的基本原理4.2 食品保鲜方法与技术4.3 食品储存中的质量变化与安全问题第五章:食品添加剂与营养强化剂5.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与分类5.2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与标准5.3 常见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与作用5.4 食品营养强化剂的定义与分类5.5 食品营养强化剂的使用原则与标准第六章:食品中的有害物质6.1 食品污染的类型与来源6.2 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6.3 食品中的农药残留6.4 食品中的毒素与微生物污染第七章: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7.1 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7.2 食品质量控制体系7.3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7.4 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第八章:食品化学分析方法8.1 食品化学分析的基本方法8.2 食品中营养成分的分析8.3 食品中有害成分的分析8.4 现代食品化学分析技术第九章:食品营养学9.1 营养素的分类与功能9.2 膳食结构与营养均衡9.3 特殊人群的饮食与营养9.4 营养相关疾病与营养干预第十章:食品化学在食品产业中的应用10.1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产业中的应用10.2 食品包装与防腐技术10.3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10.4 食品化学在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的应用10.5 食品化学在食品产业未来发展中的潜在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食品化学概述难点解析:理解食品化学在食品安全和营养方面的应用。

二、食品组成与结构难点解析:掌握食品的分子结构与性质。

三、食品的热稳定性与加工难点解析:了解常见食品加工技术与质量控制。

暨大食品化学本科课件第四章 氨基酸和蛋白质

暨大食品化学本科课件第四章 氨基酸和蛋白质

③等电点可溶性大豆蛋白 将大豆用酶部分水解(水解度8~9%)形成一种在 大豆蛋白等电点也能溶解的大豆蛋白,它广泛应 用于饮料和肉类添加物。 ④大豆水解蛋白 将大豆蛋白质水解形成可溶性低分子肽,再辅以 调味剂而制成的一类产品 。 大豆蛋白具有良好的乳化性,起泡性和胶凝性, 易于组织化,因而在食品工业中应用日益广泛。
②肌原纤维中的蛋白质(myofabrillar protein)
占肌肉量80%。 可分为肌球蛋白、肌动球蛋白,占肌肉蛋白质总 数51%~55%,是肌肉的结构蛋白。
③基质蛋白质——结缔组织(Stroma protein) 胶原蛋白质、弹性蛋白质、网状蛋白质等。 不溶于水和盐,又称硬蛋白质。 存在于结缔组织中,年龄大,结缔组织中胶原含 量升高,纤维化。
一、分离制备 基本过程是: 去杂、破碎、除毒
干燥包装
溶剂提取 分离提纯
以大豆蛋白质为例:
温度:较高温度增加膨润。
四、组织化
由可溶性蛋白加工成具有咀嚼性和良好持水特性 的膜状或纤维状物质的过程叫蛋白质的组织化。 组织化形成的产品要求经加热或溶剂化处理后仍 能保持良好的咀嚼特性。
主要方法有: 1、热凝结和膜形成 如将大豆蛋白液在滚筒干燥设备上形成膜凝结;腐竹 的制造。 2、纤维形成:大豆碱溶解,再挤至酸溶液中,在凝 固的同时制成纤维状定型产品。 3、热塑挤压
抗肿瘤活性肽
抗氧化活性肽
抗凝活性肽
免疫活性肽
降尿酸肽
2.影响变性的影响 1)物理因素 热 冷冻:干蛋白粉不变性 压力:超高压灭菌 剪切 辐照 2)化学因素 pH:极端pH 重金属 有机溶剂 常用变性剂:尿素、盐酸胍、SDS
第二节 蛋白质的功能特性
• 功能性(functional properties):除营养特 性外影响一种成分在食品中使用价值的所 有性质,如水溶性、起泡性、乳化性、粘 度、胶凝性、质地等,即影响其感观性质 的特性,它们对食品或食品成分在制作、 加工或保藏中的物理性质起重要作用。

食品化学第四章 脂类

食品化学第四章 脂类

B、不饱和脂肪酸
①常见种类:
一烯酸:棕榈油酸、 (C16,顺9)、油酸(C18,顺9)、 反油酸(C18,反9)、芥酸(C22,顺13);
二烯酸:亚油酸(C18,顺9、顺12)
三烯酸:α –亚麻酸(C18,顺9、顺12、顺15)
多烯酸:花生四烯酸(C20,5,8,11,14)、EPA(C20, 5,8,11,14,17)、DHA(C22,4,7,10,13,16,19)
五、天然油脂中脂肪酸的分布
(1)动物脂中脂肪酸的分布 乳脂:含短链脂肪酸(C4 -C12),少量的支链、奇数碳脂 肪酸。 高等陆生动物脂:含有较多的棕榈酸P和硬脂酸St。链长 以C18居多。熔点较高。 水产动物油脂:多为不饱和脂肪酸。 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啮齿动物:脂肪酸的组成介于 水产动物和陆产高等动物之间。 (2) 植物油中脂肪酸的分布 果仁油及种籽油中含有较多的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后 者还含有较多的亚麻酸。芥酸仅存在于十字花科植物种籽 中。
CH3 CH2 C H
c.数字命名法:
(1)双键位次构型-n(C总数): m(双键数)
如:硬脂酸:18:0 亚油酸:9c,12c-18:2
DHA:4c,7c,10c,13c,16c,19c-22:6 对于只存在顺式双键及无共轭体系的不饱和脂肪酸 也有从末端C开始编号的,表示为:n:mω x(末端双键 位次)或n:m(n-x) 如:亚油酸:18:2ω 6或18:2(n-6) α -亚麻酸:18:3ω 3或18:3(n-3) (2)△双键位次构型Cn:m 如亚油酸:△ 9c,12cC18:2
②结构特点:偶数C、直链、含一个或多个C=C、C=C构 型多为顺式。
必需脂肪酸:人体不能合成的脂肪酸。主要指一 些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 酸等。

食品化学 第四章蛋白质 (蛋白质的性质及食品加工对其影响)

食品化学 第四章蛋白质 (蛋白质的性质及食品加工对其影响)

α– 螺旋结构
β-折叠:指两条或多条几乎完全伸展的多肽链靠
链间氢键连结而形成的锯齿状折叠构象。
血红蛋白的四级结构
一、两性电离和等电点
1、电离 蛋白质同氨基酸一样也是两性电解质,即能 和酸作用,也能和碱作用。 蛋白质分子中可解离基团主要是侧链基团, 也包括末端氨基和羧基。
2、等电点
(pI ):当某蛋白质在一定 蛋白质的等电点 蛋白质的等电点( pI) 的pH 的溶液中,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它在电场 pH的溶液中,所带的正负电荷相等,它在电场 pH 值 中既不向阳极也不向阴极移动,此时溶液的 中既不向阳极也不向阴极移动,此时溶液的pH pH值 叫做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pH 有关。利用蛋 蛋白质的带电性质与溶液的 蛋白质的带电性质与溶液的pH pH有关。利用蛋 电泳分离纯化蛋白质 。 白质的两性解离可以通过 白质的两性解离可以通过电泳分离纯化蛋白质 电泳分离纯化蛋白质。
肌红蛋白
79
燕麦球蛋白
108
� 低温:主要是一些酶在冷冻条件下失活
� ①冻结使蛋白质周围的水与其结合状态发生变化,从而破 坏了维持蛋白质构象的力。 � ②大量的水结成冰后,使得剩余水中的无机盐浓度大大提 高,局部高浓度的盐使蛋白质发生变性。 � 某些蛋白质经过低温处理后发生可逆变性,如有些酶(L苏氨酸脱氨酶)在室温下比较稳定,而在0℃时不稳定。 � 某些蛋白质(11S 大豆蛋白、麦醇溶蛋白、卵蛋白和乳蛋 白)在低温或冷冻时发生聚集和沉淀,当温度回升至室温 可再次溶解。
1、误食重金属盐类时,喝大量牛奶、蛋清或豆 浆能解毒吗?说说理由。
原因:重金属对身体的毒害主要来自使蛋白质变性, 从而失去生物活性,牛奶富含蛋白质,可以竞争重金属离 子,使变性的蛋白质不再是人体的蛋白质而是牛奶的蛋白 质,这样就可以保护人体。其实不是解毒,而是应急,如 果已经中毒,喝牛奶就没有用了。 2、做胃透视时要服“钡餐”-BaSO4为何不会中毒,能 否改服BaCO3? 原因:选择BaSO4,因为碳酸钡会与胃酸反应生成钡 离子,钡离子有毒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