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1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微观城市经济学的主要人物和研究内容
K· J· 巴顿:系统地运用经济学原理来研究城市问题,城市化的发展
过程、城市土地使用、合理的城市规模、劳动力市场、环境污染、交通 运输、住宅、城市财政 西格尔学派:研究城市的土地使用和空间的合理布局,强调城市经 济学的目的是对空间、距离和布局做系统分析,其特点是偏重选址理论。 理查森:将数学和经济分析结合起来,研究选址的经济效果。 《新城市经济学》:线性规划模型、劳莱模型、美国经济调查局的城 市模拟模型、MIT 的计量经济模拟模型,研究的重点是选址方案的比较。 日本学者将城市中的问题分为16种类型
关于数学模型的应用不成功的原因:影响城市经济活动的很多因素无法量化和非线性, 导致无数值的重要的变量被忽视,较多用于交通问题的研究。
城市经济学的若干特征
◆ 城市经济学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 城市经济学本身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认识城市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 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城市问题研究时,经济理论的假设前提可能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 ◆ 城市经济具有广泛分布的外在性,即成本和效益不能在商品买卖的价格上反映出来。 ◆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致使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很难完全通过市场来实现。 ◆ 城市经济活动往往显示出规模经济的特性,传统的边际分析往往很难适用。 ◆ 城市经济研究不可脱离的地理空间属性。 ◆ 现代城市经济学必须结合区域经济学的空间经济理论。 三个假设: “完全信息假设”: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掌握进行决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 “完全竞争假设”:所有企业规模都很小,其行为不能影响市场价格。 “经济人假设” :人人都是有理性的,企业都试图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而个人则 获得最高的福利。
1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经济学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概念经济学概念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城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基本假设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经济学基本原理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城市经济学教学大纲

城市经济学教学大纲

城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发展与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学科。

本课程将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系统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应用案例,旨在培养学生对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的理解和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理解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机制;3. 熟悉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4. 能够分析和解释城市经济现象,并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5.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城市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做出贡献。

三、课程内容1. 城市经济学概述1.1 城市经济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城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理论框架1.3 城市经济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2. 城市发展理论与模型2.1 都市化与城市化过程的理论解释2.2 博弈论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2.3 城市增长模型及其解释力分析3. 城市劳动市场与人口流动3.1 城市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分析3.2 人口流动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3.3 城市居民收入与福利分析4. 城市地理经济学4.1 城市空间结构与居住选择模型4.2 城市交通与交通拥堵的经济学分析4.3 地区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的研究5. 城市政策与规划5.1 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分析 5.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可持续发展5.3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的经济学分析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项目等。

通过课堂讲解,学生将获得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框架;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将锻炼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实践项目,学生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城市经济问题。

五、考核方式1. 课堂参与和小组讨论:占总成绩的20%2. 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30%3. 实践项目报告:占总成绩的30%4.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20%六、参考教材1.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经济学,李华敏,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 城市经济学导论,王小为、张小明,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3. Urban Economics and Real Estate: Theory and Policy,James C. Vanderbeck and John C. Knight,Publisher: John Wiley & Sons七、参考文献1. Glaeser, E. L., & Gottlieb, J. D. (2009). The Wealth of Cities: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nd Spatial Equilibrium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47(4), 983-1028.2. Duranton, G., & Puga, D. (2004). Micro-foundations of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In J. V. Henderson & J-F. Thisse (Eds.),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Vol. 4, pp. 2063-2117). Elsevier.以上即为《城市经济学教学大纲》的内容,本课程将着重培养学生对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和应用的理解和能力,以期为学生今后在城市发展和经济政策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基础。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摘要:一、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简介1.定义区域和城市经济学2.阐述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二、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2.发展历程3.重要理论和贡献三、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1.集聚经济理论2.空间经济学理论3.城市规模经济理论四、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应用1.城市规划与政策制定2.区域发展差异分析3.资源配置与优化五、我国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实践与挑战1.我国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实践成果2.面临的问题与挑战3.未来发展方向正文:【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简介】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和城市经济活动的学科,它关注城市和区域发展的规律、机制和政策。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城市化、城市规模、城市间竞争、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交通、城市环境等。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区域和城市经济学为城市和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城市和区域的经济现象,并试图解释这些现象。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区域和城市经济学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分支。

许多经济学家为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Eugene Glaser、Edward L.Ullman、Walter Isard等。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1.集聚经济理论:认为企业和人才倾向于在城市或区域中心集聚,因为这样可以更容易地获取市场、技术和人才资源。

这一理论揭示了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内在机制,为城市规划和区域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2.空间经济学理论:关注城市和区域发展中空间因素的作用。

它认为,城市和区域的空间结构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地理位置、交通、政策等。

空间经济学理论为城市和区域的空间分析提供了方法论。

3.城市规模经济理论:主张城市规模越大,生产效率越高。

这一理论解释了城市为什么会不断扩张,以及城市发展为何具有规模效应。

城市经济学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学教程(最新)

城市经济学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学教程(最新)

Urban Economics(chapter 1)
• 结论—— • 1.只有考虑了运输成本之后的贸易净收
入为正数时,放松“相同的生产率”假 设,才会导致区域内贸易的发生 • 2.在运输方式既定的前提下,运输成本 的大小取决于交易地点(市场)的位置 ,能够使运输成本尽可能低的地点将受 到贸易者的青睐
庭进行分工 • 北部家庭专门生产毛料,南部家庭专门
生产小麦
Urban Economics(chapter 1)

小麦(公斤) 毛料(码)
• 北部家庭
8
1
• 南部家庭
12
6
• 运用机会成本,找出北部家庭和南部家庭具 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Urban Economics(chapter 1)

• 北部家庭 • 南部家庭
• 486: Number of UAs
• 3,087: Number of UCs
• 249,253,271—— Total urban population
• 219,922,123: UAs population
• 29,331,148: UCs population
• 59,492,276—— Total rural population
• 不考虑运输成本 • 4公斤小麦 = 1码毛料 • 北部家庭单位时间的净收益1码毛料 • 南部家庭单位时间的净收益12公斤小麦
Urban Economics(chapter 1)
• 考虑运输成本 • 北部家庭行走2小时,到达交易地点 • 贸易净收益为负数 • 北部家庭行走0.5小时,到达交易地点 • 贸易净收益为正数
• 80.7%—— Percent of the U.S. population

城市经济学概念

城市经济学概念

城市经济学概念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活动的学科,它涉及城市规模、城市职能、城市竞争力、城市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以下是一些与城市经济学相关的概念:1.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加、城市面积的扩大以及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结构的变化。

2. 都市圈:都市圈是由一个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组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但相对独立的经济和人口系统。

都市圈通常是以区域城市间的交通和经济联系为基础形成的。

3. 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城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它强调城市的地位和功能在经济地理上的重要性,包括中心地、居中地和卫星地的概念,通过分析和解释城市等级结构和区域内外关系。

4. 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是指企业在同一地区集中以实现规模经济、技术外溢和效应的经济现象。

城市作为聚集经济的主要场所,鼓励企业和人才的互动和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5.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个体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积累而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在城市经济中,人力资本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高技能劳动力的聚集和使用可以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6. 创新与创业:创新是指通过创造新想法、新产品、新服务等来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创业则是将创新转化为商业机会并开展商业活动的行为。

城市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7. 城市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相对于其他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能力。

城市竞争力取决于多个因素,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和城市形象等。

这些概念在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理解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特征、机制和影响因素。

城市经济学教案

城市经济学教案

城市经济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 了解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
- 掌握城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技巧
- 理解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 培养学生对城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城市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
2. 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如城市中心理论、城市增长理论等)
3. 城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技巧
4. 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如人口流动、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等)
5. 城市经济问题的案例分析和解决思路
三、教学方法
-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
-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城市经济问题;
-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提高实证研究能力;
-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具体了解城市经济问题的解决思路。

四、教学评价
- 课堂参与度:考察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和问题提出能力;
- 作业和报告:分析城市经济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
- 教材:选用相关的城市经济学教材;
- 影音资料:结合城市经济案例,使用相关的影音资料;
-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城市经济现象。

以上是《城市经济学教案》的内容。

通过该教案的教学,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城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实证研究技巧,培养对城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城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的学科,它探究城市内外部的经济关系、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以及城市的发展与经济效应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介绍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以及城市经济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经济学理论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城市形成与发展理论、城市距离与交通理论、城市劳动力市场理论等。

其中,城市形成与发展理论主要研究城市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包括中心与边缘理论、区位理论等。

城市距离与交通理论关注城市之间及城市内部的距离与交通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包括地理经济学、交通经济学等。

城市劳动力市场理论研究城市中的劳动力流动、职业分工等问题,包括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创新创业理论等。

二、城市经济学实践城市经济学的实践应用广泛,包括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发展战略等。

城市规划是指通过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等手段来达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城市管理则是指通过政府机构、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来管理城市的经济活动、公共服务等方面。

而城市发展战略则是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产业升级、创新驱动等手段来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经济学实践中,还需要考虑到城市的特点和经济结构。

例如,对于资源型城市,需要研究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对于制造业城市,需要研究产业转型与升级的路径等。

此外,城市经济学还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合作,如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等,以获取更全面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

三、城市经济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经济学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城市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可以指导城市管理和规划的实践,使城市的发展更加科学和可持续。

其次,城市经济学的实践经验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避免重复错误,加快发展步伐。

同时,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政府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决策依据。

在城市经济学的影响下,一些城市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转型。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122134课程名称:城市经济学课程性质:选修课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开课学期:春季学期总学时:51学时总学分:3分先行课程:高等数学、经济学基础课程简介:《城市经济学》是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

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

推荐教材:冯云廷.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参考书目:[1] 周伟林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蔡孝箴.城市经济学〔M〕.上海: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3]夏南凯等.城市经济与城市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城市规划学刊[J]。

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内涵,从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角度认识城市与城市系统、城市经济运行、城市经济关系和城市经济规律,具有解决城市公共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概要介绍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研究方法以及理论研究脉络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些理论问题,深入进行文献阅读、理论讲解、问题探讨,从而使学生对城市经济运行理论具有较为深入的理解,为进行深入细致的区域和城市经济研究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经济的概念界定、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城市规划关系描述。

教学目标:重点掌握城市经济、城市开发的概念;熟悉城市经济、城市开发和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城市经济基本内容教学内容:城市经济学的含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经济学涵盖内容与考察对象、城市经济的地位。

关于城市经济学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城市经济学的知识点总结

关于城市经济学的知识点总结关于城市经济学的知识点总结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包括城市化的原因和过程、城市经济结构的形成和演变、城市劳动力市场、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等内容。

下面将就一些城市经济学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都市化都市化是城市发展的过程,由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都市化的原因有多种,包括城市化的推动因素和农村地区的吸引力因素。

推动城市化的因素有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农村地区的吸引力因素有就业机会、教育、医疗和其他社会福利设施等。

都市化会对城市经济结构、城市劳动力市场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产生重要影响。

二、城市经济结构城市经济结构是指城市经济中各个部门的组成和关系。

城市经济结构通常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城市的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业在城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逐渐降低。

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这些产业在城市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第三产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商业、金融、服务业等。

城市经济结构的演变受到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影响。

三、城市劳动力市场城市劳动力市场是指城市中劳动力的就业与失业情况。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包括劳动力的供给、需求和匹配的关系。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主要受到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取决于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匹配程度受到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影响。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会受到市场力量和政府干预的影响,需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来提供就业机会、培训和社会保障等。

四、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不同地区的分布和组成。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通常包括中心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受到交通、土地价格、产业布局和政府规划的影响。

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会影响人口流动、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等。

合理的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效益和竞争力。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纲解读-城市经济学

注册城市规划师考纲解读-城市经济学
6、1 经济增长与增长方式的转变 6、1、1 增长与发展 6、1、2 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 6、1、3 城市经济增长机制
6、2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趋势
6、2、1 城市与区域经济结构变化的一般规 律
6、2、2 城市与区域一体化发展
2、供需理论及其应用
2、1 供需理论 2、2 蛛网定理 2、3 弹性与刚性 2、4 短期与长期 2、5 供需与政府决策
3、外部性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问题
3、1 外部性经济的概念
3、1、1 外部正效应 3、1、2 外部负效应
4、城市土地经济问题
4、1 城市土地问题研究 4、2 土地的经济特征分析 4、3 城市土地使用的模式 4、4 城市土地的产权关系 4、5 土地市场 4、5、1 市场需求 4、5、2 土地市场供给
城市规划相关知识之五
城市经济学
城 市 经 济 学内容框架
两 个 理 论:1、供需理论 2、外部性理论
三 项 内 容:1、土地经济 2、 公共经济 3、城市区域发展的经济分析
1、城市经济学的一般知识
1、1 了解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1、1 城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1、1、2 城市经济学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 1、1、3 城市经济学的特征 1、1、4 了解城市经济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5、城市公共经济问题
5、1 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
5、1、1 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 5、1、2 城市基础设施经营中的问题 5、1、3 城市基础设施经营的改革
5、2 城市公共财政
5、2、1 城市公共财政的职能 5、2、2 城市公共财政的作用 5、2、3 城市财政收入 5、2、4 城市财政支出
6、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经济分析

第一章 城市集聚经济 《城市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章  城市集聚经济  《城市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集聚经济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基本理论
【三】城市集聚经济的类型
二 城市化经济
城市化经济(urbanization economies),主要是由于产业之间存在外部经济,一个产业的发展通 过其前向和后向联系,可能对多个产业降低成本作出贡献。它既可以通过一个行业的地区集中 化,进而带动其他行业发展(即不平衡发展的形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多个相互关联的产业同时 平衡发展的方式实现。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城市集聚经济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市集聚经济:基本理论
【五】城市集聚经济的度量
对于城市集聚经济的测度通常基于以下城市生产函数:
Q=G(N)F(L,K)
城市集聚经济:基本理论
【四】城市集聚经济的成因
三 知识信息的外溢
马歇尔--“由于地理上的临近性,具有各种不同技能的劳动力由于相互的接触产生了知识外溢。 而正是这种不受限制的知识溢出推动着经济增长”。
雅各布斯(Jacobs)和卢卡斯(Lucas)--当地化信息和知识溢出既是经济活动之所以在城市 集聚的原因,也是促使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原因。“研究与开发以及其他知识溢出不仅会产生 外部性,而且也有证据表明企业倾向于在新知识产生的地区集聚。”。
米尔斯和汉密尔顿认为,假如规模经济存在于某种 经济活动中,那么从事这种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为 了获得规模经济就必须在某地(具体的区位选择取 决于经济活动的性质和内容)进行大规模生产,这 就是经济活动的地方化(localization)过程。这 个经济主体的雇员为了避免通勤成本而在附近定 居,这样就引起了人口(需求)的集中,在需求指向 下,一些相关的经济活动及其从业人员也就近选址 (克服运输成本和通勤成本)。聚集在一起的人口 和经济活动又会产生积极的外部效应,即聚集经济。 聚集经济甚至吸引了那些与最初活动无关的人口 和经济活动的进一步聚集,从而开始了城市化 (urbanization)过程。

城市经济学整理

城市经济学整理

▪绪论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城市经济学与其它经济学科相比都是一门年轻而富有活力的专业学科。

正如商品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促使现代经济学形成和发展一样,全球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是城市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城市经济学是一门新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于20世纪60年代产生在西方国家,一般是以美国学者汤普森发表的《城市经济学导论》为标志。

先导性学科:1、古典区位论2、土地经济学兴起的原因:1、空间经济学的分化汤普森的城市发展阶段:出口专门化阶段;出口综合体阶段;经济成熟阶段;区域中心城市阶段;技术—职业精湛化阶段2、专门的研究组织的出现▪第一节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868年,德国学者罗舍尔提出“区位”的概念。

▪1909年,德国学者、现代工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韦伯提出“工业区位理论”。

▪1924年,美国土地学家赫德提出“楔形理论”。

1936年,霍伊特又对“楔形理论”进行了发展。

▪1925年,美国经济学家帕克、伯吉斯提出了城市土地的价值带理论。

▪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汤普森编著的《城市经济学导论》问世,成为第一部城市经济学专著,标志着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正式成立。

▪第二节城市经济学的内涵及研究对象一、城市经济学的内涵1、国外代表性学者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厂商和家庭区位选择的学科。

2、国内代表性学者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经济的微观系统、宏观系统和管理系统协调发展的科学。

二、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学者一般是以城市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以对城市问题的求解作为研究的任务和目的。

我国学者早期是以城市经济运动规律或城市经济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以揭示规律为任务;近期有的专家提出应以城市经济系统的整体联系和关系作为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书的观点,城市经济学就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第三节城市经济学的性质与内容城市经济学既是一门以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的应用科学,又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融会综合的边缘科学。

城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城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一、城市经济学基础概念1. 城市经济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和城市经济活动的学科,它主要包括城市社会经济组织、城市资源配置、城市规划及发展、城市管理和城市政策等内容。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城市发展规律、城市经济结构、城市产业组织、城市人口结构等。

2.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实地调研、案例分析、文献资料分析等方式,对城市经济活动进行综合分析;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数学模型、统计模型等方式,进行系统分析和预测。

3.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城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对城市经济结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管理制度等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以期为城市的发展规划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二、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 中心-边缘模型中心-边缘模型是城市经济学中常用的理论模型,它主要包括城市中心区、城市边缘区和城市交通网络等概念。

通过中心-边缘模型的研究,可以分析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城市经济的区域差异。

2.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城市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是通过对不同城市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城市间的产业协作和互补,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3.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是针对城市经济学中新兴产业和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新兴产业的区域集聚规律、创新网络的空间布局等内容。

4. 城市竞争力理论城市竞争力理论是城市经济学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它主要是通过对城市的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技术创新能力等进行比较分析,评价城市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三、城市经济发展模式1. 传统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传统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资源型城市、制造业城市和商贸城市等,它们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工业制造和商业服务等传统产业,对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较大,发展模式比较单一。

2. 新型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新型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城市、创新型城市和服务型城市等,它们的发展主要依靠信息技术、新型产业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对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较小,发展模式比较多样化。

第一章 导言和城市经济学公理

第一章 导言和城市经济学公理

1. 什么是城市
1.2 城市的主要特征
1 2 3 4 5 6 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开放性 内部空间组成上的密集性和规模性 功能上的多元性、复杂性和集中性 人口和产业上的非农为主性及异质性 运行上的经济性、高效性和复杂性 地位上的中心性以及相互竞争性
1.3 什么是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经济学遇上地理学 经济学:如何利用稀缺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效用。 家庭、厂商。经济学提供了大量的分析工具:效用、 偏好、技术、禀赋、各种模型 但传统经济学忽视了空间,暗含着所有的经济行为都产 生在同一个地方的假设。 地理学:研究事物如何在空间上配置的学科。 城市经济学:将地理学和经济学荣威一体,研究家庭效 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下位置或位置选择。城市 经济学还用于甄别无效率的区位选择,对可供选择的 公共政策进行检验,以便做出有助于提高效率的决策。
1.1.2 城市的定义




城市经济学中的城市定义 在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居住了大量非农业人口的地理区域。 选择人口密度作为城市定义的原因 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是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而这只 有在大量厂商和家庭集中于相对较小的区域内才能发生。 越是大城市,人口密度也越大 美国城市统计分类 城市地区(Urban Area):人口不少于2500,密度不小于500/ 平方公里;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小都市区 (Micropolitan Area); 城市(City) 中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城市,是指 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1.5 城市经济学的五个公理


许多城市问题都来自于外部性,做法是使外部性内在化, 比如征税、补贴等。 公理4:生产受规模经济影响 -投入要素的不可分割性:无论生产多少,都要设备、厂房 -专业化因素:纯手工的劳斯莱斯昂贵;流水线的汽车便宜 城市的发展,与规模经济密不可分。 公理5:竞争导致零经济利润 -经济利润=总收入-总成本(包括机会成本) 只有企业的经济利润等于0时,企业才会停止进入某个产业 或某个地区。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题型】名词解释(4*5)、简答题(5*8)、论述题(2*10)、材料分析(1*20)第一章概论一、城市经济学概念(书)城市经济学是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用于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下的位置或区位选择。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特点、理论价值1)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不同于企业——城市是企业的集合,同时是“企业外”实体的集合,还是“企业+企业外”实体的“外部效益”的集合。

不同于国家——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地域支点,是国家连接企业的中坚环节,是动态的非平衡态耗散结构体系,它的均衡或平衡存在于城市与城市外部的更大系统之中。

2)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空间地域不断集中、扩展的过程3)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经济学效益综合性——城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物质实体的综合体,决定城市经济学要重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体——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密切相关。

这是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的必然反映。

三、城市区域的形成过程城市+镇——大都市——大城市区域第二章城市一、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以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为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1)地理解释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和结合点2)建筑学解释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3)生态学解释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环境4)统计学解释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集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二、城市的基本特征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人口、建筑物、经济、文化活动2)经济上的非农性——非农产业聚集、非农土地利用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三、城市的产生1)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其主导作用(1)比较利益:区域比较利益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城市经济学重点总结

城市经济学重点总结

经济学的概念内涵:经济学是以人们在稀缺资源配置过程中的选择,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为核心研究对象,并进而以此为基本出发点去研究其他有关社会现象的一门社会学科经济学的门类分支: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学。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各种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的是一个社会的各种总体经济问题。

以及对应的经济总量间的关系2.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目的在于解释经济事物运动与发展的内在规律。

规范经济学目的在于指导改善经济运行的质量和结果生产要素:就是经济活动中所必须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

生产要素分为四个类型: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和管理。

七个方面:土地、资本、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技术、制度、开放。

经济效率,指用最小的成本来得到最大的收益,因而与要素价格有关。

技术效率,指是在给定生产技术水平和要素质量条件下,投入的生产要素所能够生产出的做多产品量。

技术系数,指生产中各种要素之间的投入配合比例,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可变的市场失灵:市场不是万能的,有明显缺陷,会在调节资源配置等方面发生失效现象。

而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失效通常被称为市场失灵。

一、非理想状态所引发的市场失灵:1.信息的不完备 2.垄断 3.行业门槛;二、自身缺陷导致的市场失灵:1.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影响无论好坏,都无须因这种影响而索取回报或付出代价,这种影响为外部性。

2.公共物品:专指效用不可分割地影响到不确定的公众人群而无论这些人是否愿意为此支付代价。

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整体性。

3.社会公平政府管制方式:1征税和补贴2价格管制3配额政府失灵:政府不当干预不仅未能实现期望目标,反而导致市场紊乱、资源低效配置,乃至公共物品生产和配置出行明显的不公平不公正等现象。

政府失灵的经常表现形式包括:政府的干预导致市场出现供给的短缺或者过剩,政府的决策频繁变动导致市场调节信号紊乱,政府的干预导致市场激励失效,政府的行动效率低下导致社会整体资源浪费,政府的盲目扩张加大社会负担,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利用公共权力谋取部门或者个人私利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城市的基本特征
高聚集性
指城市经济要素空间的高度集中,主要是人口、企业 分布的高密度。
经济上的非农业性
经济以工业和商服业为主。
构成的多元性
产业结构的多元分散 。
现代城市的基本特点
内涵发展是现代城市演进的主要价值取向 “城”的功能几乎丧失,“市”的功能不断强化 集中化与分散化并存 普遍的大城市国际化趋势
课后讨论: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第三节 城市企业区位理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简述 二、运输导向型工业企业区位理论 三、中间区位原理 四、地方性投入品导向原理
一、韦伯工业区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论简介
《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 《易经·系辞下》:“日出为市,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现代不同学科对城市的理解
现代各种不同学科对城市均有不同定义。地理学 侧重于人口空间分布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社会学 偏重于人际关系网络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人类学 则从人类生活方式以及人类文化、文明等角度进行论 述。
同产业企业集聚的原因:
单个企业的投入品需求不足,例如服装行业中的纽扣生产以 及各类公司总部对广告、法律等的需求;
中间投入品运输成本相对高(体积大、易损坏等); 供需双方对中间投入品在设计和制造上相互影响大。
劳动力市场共享
企业群带来劳动力较低的搜寻和流动成本 经济学上集聚产生的净收益来源于:群落能使企业在旺季以同样 的工资雇佣到更多的工人,而且也缓冲了在淡季雇佣较少工人给 企业带来的影响。
比较优势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原动力,其原理可以用 发生在地区间的贸易模型来解释。
比较优势——劳动分工
商品
每小时劳动产出
甲地
乙地
生产的机会成本
甲地
乙地
粮食
1
2
1码布匹 3码布匹
布匹
1
6
1公斤粮食 1/3公斤粮食
注意:贸易只能产生于交通成本相对小于生产力差别时。
2、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当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时,等比例 投入的增加带来更大产出的经济现象。
这些商品的集聚销售降低了消费者的选购 成本,能吸引额外的消费。
互补商品 (商品的组合共同满足消费需求)
互补商品的集聚降低购物成本,提供一次 购物的便利。
价格
最初供给 集聚供给
8000 6000
D2
D
D1
50
100
销售企业集聚中产生的外部效应分析
本节思考题:
城市积聚经济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 机制是什么?
知识溢出
企业的集聚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扩散
2、城市化经济
定义:由于城市地区总产量的提高而带来的单个企业
生产成本降低的经济现象。
城市化经济与地方化经济的区别:
城市化经济源于整个城市规模; 城市化经济独立于某一固定产业。
城市化经济形成机制
中间投入品生产的规模经济
不同产业的企业分享共同的中间投入品供应商,促进了商务 服务和公共服务的规模经济。
本节重点:
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是什么?
第二节 城市集聚经济
一、集聚经济的内涵 二、生产中的集聚经济 三、营销中的集聚经济
一、集聚经济的内涵
集聚经济包含集聚规模经济和集聚范围经济, 是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复合经济,能够产 生于生产和交易各个环节。
范围经济是一个与多样化经济相联系的概念, 通常是指企业在同时经营多种事业时所产生的一种 经济效应。范围经济能够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
率产生的影响。
q f (k, e,Q, N)
q是某一行业平均每个工人的产量 k是每个工人所操纵的资本设备 e是工人的教育水平 Q是该行业的总产量 N是城市地区的人口总量
三、营销中的集聚经济
形成机制: 购买的外部性
由于销售企业的集聚而带来的企业销售额
增长的经济现象,称为购买外部性。
非完全替代品(相似却不相同的商品)
之一:生产中的内在规模经济
随着产品产量的增加,生产成本逐步降低。(工厂企业的发展) 产生原因: 一是专业化因素 重复劳动使工人技能得以提高; 减少了工人工序转化的时间; 重复劳动有利于创新。 二是生产要素的不可分割性
之二:运输中的规模经济
单位商品的运输成本随着运输量的增加而下降。 (贸易企业的发展)
第二章 城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城市与城市的形成 城市集聚经济 城市企业区位理论 城市经济增长理论
第一节 城市与城市的形成
一、城市的定义 二、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 三、城市的基本特征
一、城市的定义
我国历史上对于城市的认识
《墨子·七患》中“城者,所以自守也。” 《吴越春秋》,“筑城以卫君,造郭以 守民。”
城市的经济学定义
城市是指具有较高人口密度和较大人口规模的地 带(以周边平均人口密度为参照系)。
二、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
1、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相应,是基于机会成本原 则而产生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经济学原理。
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与生产其他商 品的成本相比,比另一个国家低,那么该国就在这种 商品的生产上与另一个国家相比具有比较优势。
二、生产中的集聚经济
1、地方化经济
定义:由于同产业企业的集聚(行业总产量的提高)
而使得该产业内的企业生产成本逐渐降低的经济现象。 地方化经济外生于单个企业,且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而
增大。
地方化经济形成机制
中间投入品生产的规模经济
同产业厂商的集聚带来中间投入品需求的增加,促进了中间 投入品生产厂商的规模经济,从而更廉价的为该产业厂商服务。 (中间投入品是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因此包括公共部门服务)
贸易公司可以比家庭之间贸易更低的成本收集、 运输和分发商品。
企业直接推动了城市的形成
企业
工人的聚集
口密度的增加
城市的形成
本地区人
3、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是指因企业间或各种生产活动的 选址彼此接近而带来的经济活动成本节约的正 外部效应。
集聚经济解释了城市为什么会以较大规模 形式存在。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直接的结果都 导致要素和生产的积聚。
劳动力市场共享
城市就业机会多,信息广泛,搜寻成本和流动成本较低; 城市范围内的劳动力共享,不同产业中工种的取代 。
知识溢出
城市规模的扩大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居住条件和文化 活动,吸引不同背景的人才,不同行业间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增多。
3、集聚经济的经验估算
方法:简化为估算出行业产量和城市规模的变化对劳动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