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会计准则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新会计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7年1月开始实施的一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确立。
笔者将从几个方面分析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的对策。
一、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新会计准则为企业的盈余管理大开方便之们
1、资产减值会计一直都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工具。
2001年上市公司全面实施“八项计提”进一步挤掉上市公司资产水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上市公司政策选择的余地,上市公司不切实际地计提减值准备,进行巨额冲销和巨额转回,在会计年度间随意调节利润。
亏损的上市公司,更是利用资产减值来进行盈余管理,避免ST和下市。
新准则对减值损失的转回作了新的规定。
在确定资产减值损失时,同我国现行制度和准则仍保持一致,但在转回问题上,准则规定“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不得转回是针对长期资产减值而言,流动资产如存货、短期投资、应收款项等的减值问题由其他的准则来规范。
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关掉了企业通过长期资产进行利润操纵的大门,但是企业仍然有其他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
2、债务重组或者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可能使公司盈余管理成本降低。
原准则不允许债务人将债权人的让步确认为重组收益,非货币性
交易也规定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来确认换入资产的账面价值。
而新准则中的债务重组交易将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允许债务人确认重组收益、非货币性交易中以公允价值确认换入资产价值并确认置换收益等。
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上市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其他目的,通过债务重组或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非货币性交易,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
此外,也可以利用公允价值的确认问题来操纵利润。
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但是在市场不充分的情况下,如何确认公允价值则是一个难题。
3、旧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研发支出全部计入管理费用,新会计准则将企业的研发划分成两个阶段,允许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并定期摊销。
和以前全部计入管理费用相比,大大降低了对当期利润的冲击。
因此,允许开发支出资本化无疑会增加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利润调节空间。
虽然新准则对公司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定义进行了区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变数较大,很难明确划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
因此,公司如何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也就决定了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从而达到了操纵业绩,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
4、利用借款费用的相关规定,也可以进行盈余管理。
新准则规定,如果相关资产的购建或生产占用了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被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允许计入资产。
由此,公司可能在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和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上打主意。
例如,企业如欲提升业
绩,需要扩大利息资本化范围,则可以采用一定的手段使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计入资产的要求,另一方面,将已完工的固定资产长期作为在建工程核算,这样既延长了利息支出计入资产的时间,又减少了折旧的计提,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5、新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仅仅局限于直线法,并且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
因此,企业可能会通过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
通过减少摊销年限和加速摊销来提高公司的业绩,或者以相反的手法来降低业绩,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6、上市公司只需要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就可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新准则要求公司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方法及预计净残值至少每年复核一次,只要与原估计有差异时,就应当调整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与净残值,并且调整的方法采用未来适用法,不用追溯调整。
因此,上市公司只要找到证据证明其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与原估计有差异,就可以进行会计估计变更,对业绩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二)实施新会计准则过程中难操作的问题
1、公允价值取得的可靠性难以把握,影响资产、利润指标的可靠性
新准则对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政府补助等采用公允价值计价,企业往往难以取得可靠公允价值。
比如: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只能参考同一地点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估计该出租房地产的
公允价值,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判断,可靠性不够。
因新准则规定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则不仅影响资产指标的可靠性,还将影响利润指标的可靠性。
2、诸多职业判断是新准则执行的难点
新准则中公允价值、减值准备、未来现金流量的判断、折现率的确定等会计职业判断以及所得税费用的计算,是执行新会计标准的难点。
在执行新准则时,如果不解决这些难点问题,则会使新准则的执行流于表面,没有实质上的执行,随着各企业执行新准则的力度的不同,会造成新的会计口径不一,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3、关于引入资产组的问题
对于一些以单项资产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在操作上有困难的情况,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
就我国的企业管理现状和上市公司的监管机制看,资产组属于全新概念,引入资产组的概念将面临一系列困难。
其一,资产组概念的运用,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水平。
我国的大部分上市公司没有编制长期现金流量的惯例,而这恰恰是采用资产组所必不可少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对现金流量的测算普遍缺乏经验。
其二,资产组的划分缺乏明确的标准,划分方法不同,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准备应该计提及计提多少等问题,容易诱发盈余管理行为。
其三,我们的企业规模普遍不大,中小企业居多,在辨认资产组时仍然会面临诸多实际困难。
4,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计算的复杂性
存货可变现净值、短期投资市价、长期投资可回收金额、固定资
产可收回金额等资料是企业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基础。
其中可变现净值、可收回金额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其结果会因人而异。
可收回金额中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确定需要预计未来一定期间现金流入量和贴现率,而贴现率是一个十分不稳定的因素,导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弹性过大,使计提不仅缺乏衡量标准,而且缺乏制约手段。
同时使资产减值准备确认缺乏权威性。
5,会计软件系统的转换和升级不畅。
新会计准则会计科目与原来的制度变化较大,广大会计人员又不熟悉,软件工程师对会计又不懂,加上当时要求执行准则的时间又紧,从而造成新会计准则在开始实施时,软件系统的转换和升级不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三)会计监管成本提高、难度加大
由于新会计准则赋予企业在会计处理上更多的职业判断,相应地会计监督的水平也必须相应提高,财政部同时发布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目的不言而喻:为提高审计质量,进一步强化专业监督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由于新会计准则给予企业更多的“会计空间”,提高会计监督水平必然要求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监督成本相应也会增加,监管难度相应也会加大。
二、解决新会计准则执行中问题的思路
一个制定得再完美的会计标准,如果难以执行或者得不到有效执行,那就是形同虚设。
因此,我们要积极做好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有关配
套和完善工作。
(一)完善新会计准则的各项配套政策
我国当前尚缺乏有效地使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氛围,因此不能奢望会计准则从技术上禁绝各类舞弊造假行为,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与整顿,既保持会计准则良好的灵活性,又防止会计政策被滥用。
相关的法律配套可使我国制定的会计准则具有更高层次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另外,准则的配套不仅仅是发布足够的会计准则,还必须对准则有权威的解释。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暂时还无法取消企业会计制度,非上市企业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实施会计制度。
为了避免准则与制度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还应加快修订《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等,使之部分内容与会计准则尽可能匹配。
(二)加快建设运用会计准则的内外部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律法规,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源头上遏制企业会计造假的最好办法。
加强企业的内部监控主要包括:加快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优化的组织结构和高效的运作程序;建立先进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使获取实时信息成为可能,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确保内控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
(三)完善会计专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一方面,需要加快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较为成熟的市场是进行
准确会计职业判断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需要广大会计人员从传统会计观念中转变过来,认知资产负债表不再是对过去经济业务事项及其结果的描述,而是对将来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的现时状态及应承担的偿债风险的反映。
(四)公允价值的运用选择要有适度的灵活性
对于金融工具等明确规定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查询活跃市场价格确定公允价值;对于其他无法取得确切证据表明公允价值可以持续可靠取得的资产,准则规定可以采用账面价值计量的,则不应勉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对于同一会计事项,不能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如同一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不能部分采用公允价值、部分采用账面价值计量。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对公允价值的取得,需要企业各部门共同配合,做好基础工作,取得可靠证据来证明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五)加强会计监管
新准则对会计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除了应其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
财政、审计等监管部门的同志一方面要加强学习,一方面要加强监管,确保新准则得到正确地实施。
黄浦区财政局会计科
2008/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