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张答案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诗六艺:指《诗经》的六义,即即“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六义。这些名称在先秦就已出现,《毛诗序》明确提出“六义”说。在唐以前《诗经》六义即指六种题材,又指六种表现方法。唐代孔颖达把“六七”严格划分为三体三法。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即风雅颂指诗经体制,赋比兴指诗的表现手法。这种解释被普遍采用。
2.乐府诗:“乐府”一词,最初是指主观音乐的官府,在汉惠帝时设有“乐府令”,到汉武帝时已经扩充为大规模的专属。它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诗歌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许多民间歌谣因在乐府演唱,而得以流传下来。乐府配乐演唱的诗,汉代人称为诗歌,但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称为“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作“乐府诗”。
3.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姓名,且不是作于一时一地,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其基本内容是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
4.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骚体赋大都是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闭的牢骚。首倡者是西汉初年的贾谊,代表作品是《吊屈原赋》,这种赋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
5.比兴:《诗》六义中“比”和“兴”的并称。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唱歌,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情感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6.七体:
7.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两汉乐府诗既有抒情诗也有叙事诗,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在表现人世间的苦与乐,两性关系的爱与恨时,受《诗经》影响较深,有田园小雅的余韵;而在抒发乐生恶死愿望时,主要是继承楚文化的传统,是《庄子》《离骚》的遗响。其诗歌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8.建安风骨: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建安七子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场和刘桢为主干的邺下文人集团的文学创作,就是建安文学。而把他们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慷慨悲凉,刚健有力的风格特点称为建安风骨。其作品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代表作家为三曹、建安七子、蔡琰,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
9.山水田园诗派:中国唐代的诗歌的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重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山水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他们的作品较多的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情绪,色彩淡雅,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境界,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山,感情丰富。山水田园诗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山野,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和平生活的向往。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10、骈文: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者骈偶文,汉族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六四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
11、永明体:永明体是中国南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诗风。又称新体诗。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代表作家为沈约,谢朓,王融等。
12、竹林七贤:指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一起游于竹林之下,肆意欢宴,后遂用竹林宴、竹林欢、竹林会等指放任不羁的欢宴游乐,或借指莫逆的友情,以七贤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简答:
1
(1)第一个阶段,形成期。汉赋形成于汉初,承接屈原的楚骚传统,主要以抒情明志为主。取得较高成就的为贾谊和枚乘。代表作分别为《吊屈原赋》、《七发》,其中《七发》标志着汉体赋的正式形成。
(2)第二个阶段:全盛时期。在汉武帝、宣成帝,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代表作家为司马相如,其作品《子虚赋》和《上林赋》两篇代表了汉大赋的最高成就。
(3)第三个阶段,模拟时期。自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汉赋基本定型。后辈汉赋作者无法超越前人,故模拟之风大作,这时期的汉赋作者以杨雄、班固最为著名。
(4)第四个阶段,转变期。从东汉中期至末年,汉赋进入转变期,即朝着接近现实的方向转变。抒情赋为这一时期文士们刺世疾邪和寄概述志的重要载体。代表作家为张衡,其作品《归田赋》初步奠定小赋基础。
汉赋至魏晋定型于小赋,志南北朝演变为骈赋,至唐宋转变为律赋与文赋。
2
陶渊明在纤弱绮靡的晋宋诗坛中,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的写出了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第一次将官场和田园作为两个对立的世界来表达。他创造了平淡自然的诗歌意境,开创了新的对于诗歌的审美风范。他在诗歌形式上也有很多创造。一是用现货的内容给四言诗这种呆板的僵化的形式注入新的生命,二是发展了五言咏怀组诗,根据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命名,如《饮酒》、《归园田居》。其语言中的冲淡是苦难之后的升华和诗化,看似平常却大味存焉,正如苏轼所说,癯而实腴,质而实绮。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3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食,讽谏,辫诘、应对之辞,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国语》中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利用穿插大小故事来表达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在叙事时侧重议论,忽略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
《战国策》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战国策》富于文采,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描写细腻,显得生动,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办法,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战国策》还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典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其文风铺张扬厉,善于使用夸张排比、行文恣肆而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