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
赛义德将福柯的“话语理论”与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结 合起来,强调东方主义是一种话语结构,但他不同意福柯关于 “主体死亡”的命题,强调恢复“人”的范畴,并承认个人经 验在提供理论和政治基础方面具有有效性。他在东方主义研究 中重视种族分析和政治干预,肯定了文化政治与帝国主义利欲 的一致性。东方主义者打入第一世界文化政治的高层,使“东 方主义”对东方的整体误读出现了裂缝。同样,东方主义者的 对抗,也意味着西方自己内部的混乱。东方主义表现了西方文 化内部出现了多种声音,也表明西方主义曲解东方的企图日益 落空。
意义:一方面,他勾画出心理分析中的文化心理由被动转 化为主动地可能性。另一方面,划出了所谓“跨文化比较”中 的边界,因为一切忽视文化差异的结果,一切抹平少数话语的 立场的做法,其最终结果都可能是复制老牌的帝国主义的政治 和文化,使得全球性文化丧失差异而变成一种平面的模块,那 将是人类文化的末日。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第三世界,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帝国主义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又叫后殖民批判主义(postcolonial criticism)。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对当今世界出现的后殖民社会状态的反映。
按照A.德里克等人的解释,后殖民(postcolonial)一词意指当今世界的三个层次的社会状况:一是指先前的殖民地社会的当代状况,即先前的一些殖民地社会在结束了西方殖民主义的军事、政治、经济等统治之后仍然存在的甚至日益严重的殖民文化统治状况;二是指准“第三世界”的当代社会状况,即以先前第三世界为主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其中既有先前的殖民地社会,也有非殖民地社会)遭受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统治的状况;三是指一种全球状态,亦即在西方殖民主义结束之后,在全球普遍存在的文化殖民主义或文化帝国主义状况。
所以,后殖民主义主要就是以先前的殖民地和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以及生活在第一世界的殖民地和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知识分子的一种文化话语,是他们的一种文化关怀和文化倾向。
其实质是要反对欧洲中心主义,反对当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些发展中国家所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力图使自己的民族文化从世界文化的边缘状态回归到应有的位置,甚至成为新的文化中心。
————————————————————————————————————“后殖民主义”是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之后的冷战和后冷战时期对“落后”民族和国家进行文化围剿和文化渗透的一种侵略政策,因而在理论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文化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
依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只有西方先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文化的中心和楷模,而非西方的“落后”民族的文化则常被贬称为边缘文化、愚昧文化。
正是在这个所谓“落后”文化被不断沦为他者化的时代,西方文化霸权逐渐代替了西方以往对第三世界经济和政治的直接控制,因而,与西方文化霸权的对抗就成了“后殖民时期长期政治冲突”的主要内容。
关于后殖民主义的看法
关于后殖民主义的看法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对于殖民主义的批判性思潮,强调在殖民主义结束之后,殖民地国家所面临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问题。
后殖民主义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当时亚非国家相继获得独立,但仍然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
后殖民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殖民主义给予殖民地国家的影响并没有在独立后完全消失,而是延续了下来,并且对于殖民地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还表现在文化、社会和心理层面。
后殖民主义强调,殖民地国家在独立后仍然面临着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剥削,而且这种剥削往往以经济援助、文化输出和政治操控的形式存在。
在经济方面,后殖民主义认为,殖民主义留下了严重的经济不平等问题。
殖民地国家在殖民主义时期被迫为殖民国家提供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而且他们的经济结构也被殖民国家所控制。
独立后,这些国家仍然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控制和剥削,他们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无法摆脱贫困和落后的局面。
在政治方面,后殖民主义指出,殖民主义留下了严重的政治不平等问题。
殖民地国家在殖民主义时期被迫接受殖民国家的统治和法律体系,他们的政治权利和自主权被剥夺。
独立后,这些国家虽然摆脱了殖民国家的统治,但仍然受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干预和控制,他们的政府和政治制度往往受到外部势力的影响和操控。
在文化方面,后殖民主义认为,殖民主义留下了严重的文化依赖问题。
殖民地国家在殖民主义时期被迫接受殖民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习俗,他们的文化被压制和边缘化。
独立后,这些国家虽然开始重建自己的文化,但仍然受到西方国家的文化输出和文化霸权的影响。
他们的文化产业往往被西方国家所垄断,他们的文化价值和身份认同受到外部文化的冲击和侵蚀。
后殖民主义的出现对于重新审视殖民主义的历史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我们,殖民主义并不仅仅是一种历史现象,它的影响在今天仍然存在。
后殖民主义呼吁我们要关注殖民地国家的发展问题,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和落后的局面,还他们应有的政治和经济权利,保护他们的文化价值和身份认同。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
在现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后殖民主义这一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后殖民主义被定义为一种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和反思,试图解决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和殖民者造成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后殖民主义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当今世界的影响。
后殖民主义的概念
后殖民主义起源于20世纪后期,被视为对传统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反击。
它强调反对殖民主义带来的不平等、压迫和文化侵略,试图建立一个更为平等和多元化的世界秩序。
后殖民主义批评殖民主义的种族主义、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张尊重多样性、平等和民族自决。
后殖民主义的发展历程
随着世界范围内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声音逐渐增加,后殖民主义的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后殖民主义,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一些学者强调后殖民主义是一个文化运动,强调跨文化对话和文化认同;而另一些学者则将后殖民主义视为一种政治运动,强调反对殖民主义的政治实践。
后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的影响
在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中,后殖民主义的影响日益显著。
许多国家开始注重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强调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
此外,国际社会也开始重视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试图建立更加平等和多元化的全球秩序。
总之,后殖民主义的兴起标志着对传统殖民主义模式的挑战和反思。
在当今世界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后殖民主义的理念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理解,构建一个更加平等和和谐的世界。
后殖民主义 名词解释
后殖民主义名词解释
后殖民主义是一个理论框架,它关注着以前殖民地国家在独立后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
它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取得了独立,它仍然可能受到先前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剥削。
后殖民主义的目标是揭示和对抗这种持续的不平等和压迫状态。
后殖民主义思想强调了西方殖民主义对于被殖民地国家的文化、认同和社会结构的破坏,并试图恢复被殖民地国家本土文化的尊严和权力。
它主张批判性思考和反思欧洲中心主义的观念,同时也关注性别、种族和阶级等其他社会差异对于后殖民国家的影响。
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家们提出了一系列批判性的概念和方法,包括"第三世界"、"文化认同"、"去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他们试图通过重构历史记述、重新评估社会关系和权力结构,以及挑战西方中心主义的知识体系来推动社会变革。
需要注意的是,后殖民主义并非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学术领域,其中不同的理论家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因此,在具体研究和讨论后殖民主义时,需要考虑到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
后殖民主义:理论、文化与全球视角
• 回应批判,强调后殖民主义理论对历史和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关注 • 反思全球化,关注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 强调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同时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后殖民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局限性
实践中的局限性
• 后殖民主义理论难以解释全球化背景下的所有文化现象 • 后殖民主义理论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可能过于强调文化因 素 • 后殖民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策略和途径有待探讨
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 分析后殖民主义对全球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 探讨后殖民主义对南南合作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 倡导合作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05
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批判与反思
后殖民主义理论面临的批判及其回应
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批判
• 批判后殖民主义理论对历史的简化和过度政治化 • 质疑后殖民主义理论对全球化的乐观态度 • 批评后殖民主义理论对文化多样性的过度强调
• 分析电影中的后殖民主义元素 • 揭示电影对印度教育制度和全球化的批判 • 倡导文化多样性和创新意识
中国文学作品《活着》
• 分析作品中的后殖民主义元素 • 揭示作品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 倡导文化抵抗和政治抵抗
04
后殖民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后殖民主义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
对国际政治权力的挑战
后殖民主义理论对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探讨
全球化
• 强调全球化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 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抵抗和政治抵抗 • 倡导全球公民意识和国际正义
本土化
• 强调本土化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 探讨本土化过程中的文化抵抗和政治抵抗 • 倡导本土文化传统和全球公民意识
03
后殖民主义文化分析的方法与策略
后殖民主义:理论、文化与全球视角
《殖民与后殖民》课件
强调本土文化和传统的重要 性
反映殖民地独立后的社会和 文化变迁
对欧洲文明和现代性的反思 和批判
后殖民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人物
加勒比地区
V.S.奈保尔、乔治·奥威尔等
非洲地区
阿契贝、索因卡等
南亚地区
拉什迪、奈保尔等
拉丁美洲
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等
PART 04
殖民与后殖民文化
殖民时期的文化特点
后殖民主义理论关注的是权力、身份认同、文化 交流和全球化等问题。
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基础
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继承了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理论,强调了 文本和话语在构建社会现实中的重要性。
文化研究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关注文化在构建身份认同和权力关系中的作用, 对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政治经济学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也关注了政治经济学在构建殖民地和后殖民社会 中的作用。
后殖民主义的主要观点
文化帝国主义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认为,西方文 化是一种帝国主义的力量,它试 图通过文化手段来控制和同化其 他文化。
文化相对主义
后殖民主义理论家强调尊重不同 文化的相对性,反对以西方为中 心的文化普遍主义。
多元文化主义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
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 交流。
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遇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可能会遇到各种挑战,但同时也能带来新的机遇和创 新。
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展望
后殖民理论的发展方向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后殖民理论将进一步深化对文化差异 、权力关系和文化认同的研究。
后殖民主义理论
后殖民主义我们大家对“殖民主义”一定都不陌生,但加上一个“后”字意义完全不同,可能就很少人对此有较深的了解了。
那么什么是“后殖民主义”,它的历史语境、理论渊源、形成发展,又都是怎样的?一、“后殖民主义”含义“后殖民主义”,我们把它理解为“殖民主义之后“,这个“后”可以说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时间上的完结——代表殖民地的解体;一个是意义上的取代——殖民主义的消失。
但是很显然,第二种意义并不存在,或者说在当前的历史语境下并不存在,因为我们所能知的所有的后殖民主义话语都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在造成的各种后果”,也就是说殖民主义仍存在着后续影响。
而如同上世纪六十年以后在西方学术界出现的形形色色冠以“后”字前缀的“主义”一样,后殖民主义也是一个含义丰富,颇难界定的词,目前也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
按照德里克的概括,仅“后殖民”一词就包含下面三种重要的意思:(1)对前殖民地社会的现实状况的一种真实描绘,在这种情况下它有着具体明确的指称对象,如后殖民国家、后殖民知识分子。
(2) 一种对殖民主义时代以后的全球状态(经济、政治、文化格局)的描述,用法比较抽象,缺乏具体所指,与它企图取而代之的第三世界一样,意义模糊不清,如后殖民世界、后殖民时代等。
(3)描述一种关于上述全球状态的话语,这种话语的认识论和心理取向正是上述全球状态的产物。
(阿里夫·德里克《后殖民氛围: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第三世界批评》,美国《批评探索》1994年冬季号。
德里克近十几年来发表一系列论述后殖民理论的文章,以其独到的视角,引起了西方学界的广泛关注。
德里克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敏锐眼光,揭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背景下后殖民理论存在的盲点及其意识形态内涵,并凭借自己对东亚历史的深入了解,解析了一系列东方后殖民现象。
)我们今天所要说的后殖民主义应该说是更倾向于第三种意义的,简单的来说是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历史事实及其后续影响的研究、反思和批判,比如后殖民理论、后殖民批评等,同时包含了前两种含义,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应用性的文化批评模式。
后殖民主义名词解释 罗兰巴特
后殖民主义名词解释罗兰巴特
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
后殖民主义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一种铁板一块的僵化的理论;自诞生之初它就常常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
后殖民主义思想强调了西方殖民主义对于被殖民地国家的文化、认同和社会结构的破坏,并试图恢复被殖民地国家本土文化的尊严和权力。
它主张批判性思考和反思欧洲中心主义的观念,同时也关注性别、种族和阶级等其他社会差异对于后殖民国家的影响。
后殖民主义、后殖民理论与后殖民性
后殖民主义、后殖民理论与后殖民性*陶东风1、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虽然"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是一个到本世纪晚期才被学术界广泛使用的术语,但是这个术语的准确含义却必须联系此前的"殖民主义"(亦称旧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这两个相关概念才能得以把握。
这三个概念分别是对殖民关系的不同阶段与不同特点所作出的理论概括。
殖民主义或旧殖民主义是指殖民关系的第一阶段,在时间上被限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其特点是殖民宗主国在政治、军事上对于殖民地国家的赤裸裸的直接统治,殖民地国家或彻底或部分地丧失了自己的国家主权;而在理论上对于殖民主义的分析与批判,在源头上可以上溯至马克思,而其成熟形态则是本世纪初列宁、卢森堡等人的帝国主义理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即本世纪40年代以后),世界各地的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在政治上纷纷独立,取得了国家主权,并开始摆脱帝国主义的直接控制。
但是由于真正原因,它们在经济与政治上仍然无法彻底摆脱对于原西方宗主国的依赖。
冷战开始以后,这些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所谓第三世界,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落后,在政治与经济上都无法真正独立。
这就是殖民关系的第二阶段──所谓的"新殖民主义"阶段。
这个阶段的相应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拉美国家发展起来的"依附理论"(dependency theory)或称"新帝国主义"理论。
它的宗旨是阐述新殖民主义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关系,力图表明:在二战后出现的资本主义世界秩序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自己的技术与金融等方面的优势,处于世界体系的中心,掌握着第三世界的命运,使之依然处于半殖民地或准殖民地的状态,亦即世界体系的边缘,可以说是不叫殖民地的殖民地。
如果说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主要关注的是西方宗主国与殖民地国家或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那么,后殖民主义理论则集中关注第三世界国家与民族与西方殖民主义国家的文化上的关系。
后殖民主义在文学中的体现
后殖民主义在文学中的体现后殖民主义是指在殖民主义结束后,被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在文学领域,后殖民主义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对殖民主义历史的反思、对被殖民地文化的重建和对权力关系的重新定义。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后殖民主义在文学中的体现。
一、对殖民主义历史的反思后殖民主义文学通过对殖民主义历史的反思,揭示了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所造成的伤害和不公。
这种反思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更是对殖民主义思想和价值观的批判。
例如,尼尔·加曼的小说《半夜鸟歌》通过描写一个被殖民地国家的家庭故事,展现了殖民主义对个人和家庭的摧残和破坏。
这种反思不仅让读者了解到殖民主义的残酷和不公,也引发了对殖民主义的思考和反思。
二、对被殖民地文化的重建后殖民主义文学试图通过对被殖民地文化的重建,恢复和弘扬被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独特文化。
这种重建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对文化认同的重新建构。
例如,奈保尔·辛格·迪利的小说《白虎》通过讲述一个印度农民的故事,展现了印度传统文化的力量和价值。
这种重建不仅让读者了解到被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也让他们重新认识和尊重这些文化。
三、对权力关系的重新定义后殖民主义文学试图通过对权力关系的重新定义,挑战殖民主义时期的权力结构和体系。
这种重新定义不仅仅是对权力的批判,更是对权力的重新分配和重构。
例如,阿迪希·巴尔加瓦的小说《白色象牙塔》通过描写一个印度大学校园的故事,展现了知识分子对权力的追求和挑战。
这种重新定义不仅让读者了解到权力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他们重新思考和反思自己在权力关系中的位置和作用。
总之,后殖民主义在文学中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对殖民主义历史的反思、对被殖民地文化的重建和对权力关系的重新定义。
这种体现不仅让读者了解到殖民主义的残酷和不公,也让他们重新认识和尊重被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同时也让他们重新思考和反思自己在权力关系中的位置和作用。
后殖民主义整理
后殖民主义一、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1、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一般来讲,殖民主义的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前(旧)殖民主义阶段、新殖民主义阶段、后殖民主义阶段。
前殖民主义:指欧洲殖民者侵略、瓜分、掠夺殖民地的历史,在这个阶段,亚、非、拉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西方列强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直接控制的对象。
新殖民主义:指二战之后,随着亚非拉各个前殖民地国家的纷纷独立,它们开始在政治、军事上摆脱帝国主义的直接操纵,取得国家主权。
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文化上受到帝国主义和前殖民地国家直接或间接的控制,成为美苏等超级大国争夺的第三世界。
它们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存在明显的依附与不平等关系。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与前两个时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
后殖民主义之“后”(post),与其他后学一样,既有时间上的意义,也有价值取向和批评策略上的“反”之意。
简言之,后殖民主义就是反思批判殖民主义之后的全球文化状态。
与前殖民主义理论侧重政治、军事,新殖民主义侧重经济都不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点是文化及其全球的生产和消费,以及生产和操纵文化的知识分子。
后殖民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呼应,在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消解权威、倡导多元文化的潮流中崭露头角,并以其意识形态性和文化政治批评性纠正了本世纪上半叶的纯文本形式研究的偏颇,而具有更广阔的文化视阈和研究策略。
后殖民理论(post-colonial theory):是兴起于20世纪后半叶,兴盛于20世界末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批评思潮,它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东方主义、第三世界批评、媒体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扩张、他者与文化身份书写、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全球化与本土文化冲突、内部殖民等等新问题。
后殖民理论集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少数话语、肤色理论等于一身,展现出广阔的文化研究视野和对历史、社会分析的重新强调。
文学理论中的后殖民主义研究
文学理论中的后殖民主义研究引言后殖民主义是一种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其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以研究和理解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社会、文化和文学产生的影响为重点。
本文将以探讨后殖民主义对文学理论的影响和应用为主线,分析后殖民主义在文学领域中的研究方法、理论构建以及相关批评。
第一部分:后殖民主义的理论背景在讨论后殖民主义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殖民主义的历史背景。
殖民主义是指一国将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势力延伸到其他地区,并对其进行控制和剥削的一种制度。
殖民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导致了大量欧洲国家对非洲、亚洲和美洲的殖民地进行了殖民统治。
20世纪中叶,随着殖民地群体的觉醒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殖民主义逐渐受到质疑和批判。
后殖民主义即从这一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兴文学理论,旨在揭示和分析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社会、文化和文学产生的影响,并促进民族解放和文化复兴。
第二部分:后殖民主义的研究方法后殖民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学批评、历史考察和社会学调查等多种手段。
通过对殖民主义历史的分析和文学作品的解读,后殖民主义试图还原被殖民地社会的历史真相,揭示被殖民地人民的遭遇和反抗。
其中,文学批评是后殖民主义研究方法的核心之一。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意象、语言和叙事结构等进行详细解读,后殖民主义批评家试图探究殖民主义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并对文学作品中的殖民主义观念进行批判和颠覆。
第三部分: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构建在后殖民主义理论构建方面,以法国学者菲利普·福活为代表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家提出了“他者”和“文化认同”的概念。
“他者”是指那些在殖民主义统治下被视为“异类”的个体或群体。
后殖民主义将“他者”视为文化多样性的核心,主张尊重差异和平等待人。
通过对“他者”的理解和包容,后殖民主义试图消除殖民主义带来的文化剥削和排斥。
而“文化认同”则是后殖民主义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后殖民主义主张每个个体都有权利自由选择自己的文化认同。
他们反对文化上的强加和一元化,主张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一、后殖民主义理论后殖民主义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以萨义德出版的东方学为标志;后殖民主义成为一种影响广泛的西方社会思潮,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所谓后殖民,一是用以指称曾经沦为殖民地而今已经获得独立的民族及其人民,如后殖民国家、后殖民知识分子;二是用以指称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历史事实及其后果的研究、反思和批判,如后殖民理论和后殖民批评;三是用以指称殖民主义时代结束后的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如后殖民世界、后殖民时代;从西方众多的后殖民理论中可以看到,后殖民主义是指宗主国对其前殖民地的一种文化霸权现象;后殖民理论是对后殖民主义的研究和批判,它是指对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在文化、政治以及历史上不同于其旧有的殖民地差别的理论研究;包括关于各种经历的讨论:迁徙、奴役、压迫、抵抗、表现、差异、种族、性别、地方以及诸如历史、哲学和语言学等欧洲帝国主义的主流话语的反应;随着后殖民理论的发展,它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例如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非殖民国家的文化关系,一国之内的种族关系以及主要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等,都成为后殖民理论研究的主题;按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模式以及其文学的价值与传统,甚至包括各种后现代主义的形式,都贯穿着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因而西方观点思想文化总是被认为居于世界文化的主导地位;与之相对照的是非西方的第一世界和东方的文化传统长期被排挤在边缘地带,或不时地扮演一种充当点缀物的西方“他者”角色;二、后殖民主义的发展1.酝酿期:20世纪初至70年代;代表人物法农,其着作批判地分析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对被殖民者造成的文化心理创伤;2.形成和发展期: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代表人物是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萨义德东方主义的发表则标志着后殖民主义的形成,他被认为是后殖民主义文论的开创者;斯皮尔克提出了后殖民状况下被殖民者的“自我表征”问题;巴巴则提出了“受殖民者的身份构建”问题,他们三人共同促成了后殖民主义文论的广泛影响,被称之为后殖民理论的“圣三位一体”;3.反思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代表人物德里克,他对上述三位学者的学术立场及其理论自身的矛盾进行了深入分析,着重支出他们理论的盲点;三、后殖民主义的思想来源1.非洲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20世纪20年代时,非洲正处于民族解放运动、反对西方殖民统治、追求民族独立的过程正;本土知识分子对西方的“同化”政策展开激烈批判,以呼吁非洲民族意识的觉醒,维护非洲本土文化的尊严;于此,形成了一股殖民主义的批评话语;2.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国家理论后殖民主义的大多数理论家研究过马克思主义,有些还信仰过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曾写过两篇文章: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3.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认为:所谓文化霸权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统治中,文化领域的控制具有重要地位;统治者对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控制,不是通过外在强制而是通过被统治者的自觉认同来实现的;后殖民主义者由此认为文化霸权贯穿于殖民主义的整个过程,在后殖民时代,文化控制仍然是帝国主义在你当今的重要表现形式;4.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福柯提出:不存在绝对客观知识,知识的生产、传播和消费始终与权力纠葛在一起;纯粹的整理是不存在的,所有知识的目的都在于确证统治结构的合法性;任何话语都有虚构的成分;四、后殖民主义与文学批评把后殖民主义理论应用在文学批评中,是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在文学批评者看来,后殖民理论所关注的就是关于与“殖民话题”相关的文学阅读和写作;包括两个方面:即过去曾经是或现在仍是殖民地国家的文学,以及宗主国关于殖民和殖民地人民的文学;如何把深深地烙印在殖民地人民身上的备件和低下科协在殖民地国家的文学上,面对“他者”优势如何明确自己的身份、重塑自己的过去,都无法回避这三个方面,即“他者”、“身份认同”和“混杂性”;1.“他者”按照萨义德的理解,“他者”就是“东方”,即被殖民的一方,是“在西方人对熟悉的事物的藐视和对新奇事物的狂喜或恐惧之间摇曳不定的存在”;事实上,被殖民者在其本质和传统方面有丰富的多样性;作为文化的产物,他们的形象既具有确定性,同时也处于变化中;对殖民者而言,他们是“他者”,而他们自己本身也彼此互相区别,自身的过去也已成为“他者”与他们相对立;殖民主义者利用殖民主义文学“作为一面镜子来反映殖民主义者的自我形象;”文学评论者关注“他者”在作品中的形象被塑造的方式,并透过这些表层的形象和创作方式,去探寻和挖掘更深层次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以及“他者”被扭曲、被排斥和被憎恶的缘由;2.“身份认同”被殖民者的“身份认同”过程是一个抗争的过程;这种身份“不仅仅是被殖民者个体的身份,而且是一种文化身份和民族身份;”这样的“身份”过去通常由殖民者来加以界定;在殖民地,为了确认身份的目的,抗争无所不在,或彻底颠覆,或奋起反抗,或吸血魔方,其影响深刻,形式多样;“抗争”作为一个概念,带有或可能带有关于人的自由、身份、个性的认识;但是,“抗争”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确立一种明确的、属于“他者”自己的“身份”;3.混杂性“混杂性”概念首先基于对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认识,它所指的是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文化中,文化符号和文化实践的混杂和整合、文化实践的趋同和相互适应;既是积极的、富有成效和充满活力的,同时也具有压制性的作用;弱势文化为了从复杂的、业已陌生的过去寻求自身的身份和意义,努力想要去换回或重建一种属于被殖民者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发展必然带有不平衡性;它通常是混杂的、包含不同语言的、具有多个意义层面的综合体;。
后殖民主义
▲
2、文本与权力话语:
文本就是话语的具体化,它不是无声的纯粹的审美理想而 是权力根据自己的需要生产出来的事实。萨义德吸收了福 柯有关权力的理论,强调权力本质上是种生产性力量,知 识与权力是一对共生体,权力产生知识,知识本身又体现 出一种权力。只是到了东方学那里,权力就变得具有压抑 的性质了,知识凭借权力创造出自己的认知对象,即便是 “真理”,作为知识表述,也仍不失为一种居支配地位的 权力形式。 ▲ 东方学文本的写作是一种掩饰其物质性实质的方式,它本 身就是把控制和受控制者之间的权力关系系统转换为纯粹 的文字。他同意尼采的看法,即文本基本上是关于权力的 事实,而不是关于民主交流的事实。因而,“所有的文本本 质上都排斥其他文本,或者更经常地是取代其他事物”。
▲
萨义德的“东方学”有三层含义: 其一,东方学是西方“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门学科”, 是西 方“关于东方和东方人的各种教条和学说”。
▲
▲
其二,东方学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以“东方” (the Orient)与“西方”(the Occident) 二者之间“本体论和 认识论意义上的区分为基础”。
其三,东方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它广 泛分布于西方生活各个方面,如文学历史学、政治学、语 言学、生物学等学科,以及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殖民 政府、外贸公司、教会、军队等各种机构。
▲
后殖民主义的基本特征
▲ ▲ ▲
1. 对东西方文化关系的再认识 2. 文本分析的研究方式 3. 试图超越民族主义的理论努力
1. 对东西方文化关系的再认识
▲
反殖民主义: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是控制、剥削和掠夺, 应同情和关注东方多遭受的压迫。但是,西方人通过殖 民给东方带来了文明和光明。 后殖民主义:对文化帝国主义进行了批评。探讨了经济、 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指出了文化之间的平等性。
后殖民主义学术概念
后殖民主义编辑后殖民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它主要是一种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
后殖民主义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一种铁板一块的僵化的理论;自诞生之初它就常常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历史时刻、地理区域、文化身份、政治境况、从属关系以及阅读实践。
目录1背景出现的理论背景伯明翰学派当代文化研究2含义概述特质3主要内容西方特权视角下的世界贯穿时间的目的论叙事西方文化下的种族优越论4理论基础文化霸权理论知识──权力后结构主义5关键词身份/认同(Identity)自我/他者(Subject/Object)文化帝国主义(Cultural Imperialism)混杂性(Hybridity)模拟(Mimicry)6局限性文化保守与东方主义倾向对艺术普遍性的伤害拒斥总体叙事而强调“异质性”后殖民理论在中国语境中运用的再考察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1背景出现的理论背景文学研究在当代的重要转向,即向文化研究的转向,是后殖民主义出现的重大理论背景。
1964年,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CCCS),以及随之出现的“伯明翰学派”,标志着文化研究的正式出现。
这一过程的倡导者首当提及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斯(Raymo爱德华·赛义德nd Williams)与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aggart)。
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为《识字的用途》、《文化与社会:1780-1950》、《漫长的革命》等。
伯明翰学派伯明翰学派认为,文化是“一种整体生活方式“,而文化研究就是对这种整体生活方式的完整过程的描述。
这一学派所坚持的平民主义倾向使得他们把研究对象从高雅文化及传统的文学经典中解放出来,注重对通俗文化、大众传媒的研究,大众文化现象从此登上了学术的“大雅之堂”。
这就抛弃了旧的学院体制对"文化"的狭隘的、固步自封的立场,更加深入到人们的新的文化经验之中。
有关后殖民主义的书籍
有关后殖民主义的书籍后殖民主义是一种批判性理论和观点,旨在探讨和剖析欧洲殖民主义对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影响。
以下是一些关于后殖民主义的重要书籍:1.《黑色皮肤白色面具》(Black Skin, White Masks)- 弗朗茨·法农(Frantz Fanon)法农是阿尔及利亚心理学家、思想家和黑人解放运动的理论家,他通过个人经历和社会科学研究,探讨了殖民主义对身份认同和种族歧视的影响。
这本书被认为是后殖民主义的经典之作。
2.《殖民主义/帝国主义》(Colonialism/Imperialism)- 埃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萨义德是巴勒斯坦裔美国文化批评家,以其研究西方对东方的知识和权力关系而闻名。
这本书探讨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如何构建了东方的刻板形象,以及对西方的文化、政治和知识体系产生的影响。
3.《激情的地理:帝国主义的权力与幻象》(The Passionate Nomad: The Diary of Isabelle Eberhardt)- 伊莎贝尔·埃贝哈特(Isabelle Eberhardt)埃贝哈特是瑞士作家和旅行家,她在20世纪初在北非地区生活和旅行。
这本书以她的日记为基础,探讨了殖民主义、性别和身份在她的生活和旅行经历中的交叉影响。
4.《后殖民主义的理论与实践》(Postcolonial Theory and Practice)- Pramod K. NayarNayar是印度社会科学家,他在这本书中提供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综述,并探讨了其在文学、社会科学和文化领域中的实际应用。
他批判了殖民主义的权力关系,并呼吁建立一个能够包容多元文化体验和反对不平等的世界。
5.《帝国之眼:帝国主义和视觉文化》(The Empire's New Clothes: The Myth of the Commonwealth)- Paul Gilroy这本书由英国文化批评家保罗·吉尔罗伊创作,他在其中剖析了英国殖民帝国对视觉文化的影响。
什么是后殖民主义
什么是后殖民主义(1)后殖民主义是19世纪后半叶萌发在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意识和声音。
(2)理论自觉与成熟的标志是1978年赛义德《东方主义》的出版。
(3)主要的理论家有斯皮瓦克、霍米•巴巴、汤林森、阿什克罗夫特等。
新马克思主义的伊格尔顿和杰姆逊对后殖民批评也有重要贡献。
(4)理论主张:①后殖民主义旨在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的关系,以及有关种族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等新问题。
②其研究方法大多采用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方法,揭露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文化霸*权的实质,探讨后殖民时期东西方之间从对抗到对话的新型关系。
③至今不少第三世界的文化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仍在以一种深广的民族精神和对人类文化远景的思考介入这场深入持久的国际性后殖民主义问题的讨论,有一大批从事文学文化和哲学研究的学者在探讨后殖民主义问题和前景,检视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区别和联系,弄清非边缘化和重建中心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分析传统流失的失语尴尬现象,寻找自我的文化身份和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位置。
(5)评价与影响:①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东西方之间殖民性的文化关系的揭示将有助于中国知识界对现实语境的再认识,并将对中国文化价值重建的方向定位保持清醒的头脑。
②在东方主义语境下打破殖民文化的危险就必须打破二元对峙的东西方理论,倡导东西方之间的真实对话,以更开放的心态、多元并存的态度、共存互补的策略面对东方和西方,任何文化压抑和意识权力的强加,任何取媚西方和全盘西化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
③让中国更好的了解世界,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是中国参与世界性话语并破除文化霸权话语的基本前提。
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文化话语转型时期对潜历史形式加以充分关注,并在反思和对话中重新进行学术文化的再符码化和人文精神价值的重新定位。
后殖民主义理论概述
它并结合“文化研究”的成果对东西方关系进 行再认识,从文化角度解读殖民,对“边缘” 、“他者”、“属下”、“少数”等予以特别 的关注,从而体现出强烈的“反话语”、“颠 覆性”、“反中心主义”、“反本质主义”的 倾向。
殖民主义 -- 旧殖民主义时期,殖民地 -- 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政治
新殖民主义 -- 二战后,冷战期间的第三世界国家 -- 阿明的“依附”理论:经济
霍米.巴巴: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统治与压迫并不仅仅是权力的单向运 作,实际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彼此交织、难以严格划界和区分的。被 殖民者通过带有差异的重复模拟殖民话语,使之变得不纯,从而进一 步解构、颠覆殖民话语。巴巴强调被殖民者的能动性(agency), 认为唯有混杂的状态才能使能动性成为可能。
比尔·阿什克劳夫特:混杂性是“由殖民行为所带来的两种文化接触地 带所产生的跨文化形式”。在后殖民话语中,混杂现象既不完全属于 殖民者一方,它也不完全属于被殖民者一方,它一方面重复现有文化 的起源,另一方面也在殖民压迫下又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实 践,以新的文化来抵抗旧的文化。
关注的理论主题之一 , 就是殖民化与非殖民化中的民族 文化身份认同、民族文化重建以及东西方的关系问题 。
什么是后殖民主义?
什么是后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是与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它在国际关系、文化研究、社会学等领域均有广泛的运用。
本文将从概念、历史背景和影响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一、概念后殖民主义指的是在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后期,对西方社会标准和文化普遍化形成反制的思潮,这些思潮在国际上推动民族主义、文化多元化和异质性的发展。
主张从文化到政治形成一种新的,相对自治的文化和经济体系, 逐步抵制西方的社会标准、价值观和文化范式。
后殖民主义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以同时关注民族和文化特性发展为主旨。
二、历史背景后殖民主义根植于历史独立运动的背景之下。
它强调的是民族和文化的独立性,与西方文化、价值和历史解释不同。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许多国家相继独立,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后殖民主义发展的基础,形成了反殖民主义的社会运动。
1970年代中期以后,后殖民主义运动则发展为一种普遍性的社会运动,它在文化、社会学、政治、女性研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三、影响后殖民主义的提出,对于国际关系和社会文化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它推崇的多元文化和异质性在国际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尊重。
它呼吁强调文化差异的尊重,反对大一统的文化,从而为文化多元化提出了真诚的倡导。
除此之外,后殖民主义也为经济多元化和互惠主义贸易提供了新的视角,反对单方面贸易和文化、信息殖民主义。
结语后殖民主义的提出,对于推进国际社会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后殖民主义的基本精神,是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呼唤文化多元性的尊重、思想的灵活性、开放性, 自主精神,在时代发展的挑战中,定位、反思批判,以期为世界构建合作、发展繁荣的新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⒋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
◇福柯在《知识考古学》等著作中提出,不存在绝对客观知识,知识的生 产、传播和消费始终与权力纠葛在一起。纯粹的真理是不存在的,所有 知识的目的都在于确证统治结构的合法性。任何话语都有虚构的成分。 ◇这些思想构成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方法论前提。
Post-colonialism Studies: Scope of Theoretical Inquiries
Orientalism ---- A Western study of Eastern Culture
Orientalism is a constellation of false assumptions underlying Western attitudes toward the Middle East. It is an authoritative discourse based on dualism of opposites and essentialism. It expresses and represents European culture and material civilization culturally and even ideologically as a mode of discourse with supporting institutions vocabulary, scholarship, imagery, doctrines, even colonial bureaucracies and colonial styles..
Edward W Said
Edward W Said wrote extensively on the subject of cultural imperialism. His work attempts to highlight the inaccuracies of many assumptions about cultures and societies, and is largely informed by Michel Foucault's concepts of discourse and power. (“话 语”与“权力”理论)
What is Orientalism?
Orientalism is an academic discipline or corporate institution, but basically it is the way the colonizer thinks about, talks about and represents the colonized, based on a division of two parts (West and East) in general terms (despotism专制独裁/ democracy民主制, sensuality好色 淫荡/ self-control自制, mystical神秘的/ sensible明白的, intrigue阴谋/ straightforwardness率真, etc.)
What is colonialism?
Colonialism: one country‟s domination of another country or people—usually achieved through aggressive, often military, actions—and the territory acquired in this manner.
Frantz Fanon (法侬)— He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ism and imperialism.
Back
⒊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认为:所谓文化霸权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统治中 ,文化领域的控制具有重要地位;统治者对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控制 ,不是通过外在强制而是通过被统治者的自觉认同来实现的。 ◇后殖民主义者由此认为文化霸权贯穿于殖民主义的整个过程,在后殖民 时代,文化控制仍然是帝国主义在当今的重要表现形式。
Theoretical basis:
Antonio Gramsci (葛兰西)—cultural hegemony It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domina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classes in the society .
Post-colonialism
Postcolonialism is continuation of decolonization, carried on in the Western academy, often termed as Postcolonial Studies.
It is a specifically post-modern intellectual discourse that consists of reactions to, and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legacy of colonialism.
他者? 他者——“东方”,即被殖民的一方,是“在西方人对熟悉的事物的 藐视和对新奇事物的狂喜或恐惧之间摇曳不定的存在”。(赛义德 )
Orientalism is a style of thought based upon an ont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distinction made between “the Orient” and (most of the time) “the Occident.„‟: poets, novelists, philosophers, political theorists, economists, and imperial administrators, have accepted the basic distinction between East and West…” Orientalism is something more historically and materially defined than either of the other two. ….In short, Orientalism as a Western style for dominating, restructuring, and having authority over the Orient.
Post colonialism
Content
Definition of Postcolonialism Representatives: Edward W. Said & Orientalism Homi K. Bhabha & Hybridity Textual Analysis: Slumdog Millionair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PostColonialism
1.酝酿期:20世纪初至70年代。代表人物法农,其著作批判地分 析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对受殖民者造成的文化心理创伤。 2.形成和发展期:70年代至90年代。代表人物是萨义德、斯皮瓦 克和巴巴。萨义德《东方主义》的发表则标志着后殖民主义的 形成,他被认为是后殖民民主义文论的开创者;斯皮瓦克提出 了后殖民状况下受殖民者的“自我表征”问题;巴巴则提出了 “受殖民者的身份构建”问题,他们三人共同促成了后殖民主 义文论的广泛影响。他们被称之为后殖民理论的“圣三位一体 ”。
“殖民主义首先是指帝国主义国家从经济上与政治上对殖民地国家进 行的侵略;但同时它还体现为意识形态上和文化上的侵略,即殖民者 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渗透到殖民统治中去,迫使殖民地人民接受 。”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欧洲殖民主义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 迫使所有殖民地采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而接受资本主义文明”。
Representatives
Edward Said(萨义德) Gayatri C. Spivak(斯皮瓦克)
Homi K. Bhabha(霍米· 巴巴 )
一起被誉为后殖民理论的“圣三位一体”
Edward W . Said (1935-2003)
A founding figure in postcolonialism, known best for his book Orientalism, which presented his influential ideas on Orientalism. He was a PalestinianAmerican literary theorist, a professor of English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Columbia University.
Generally speaking, post-colonial studies covers at least four distinct areas: imperial culture; cultures of the colonized; cultures of resistance that opposed imperialism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st World metropolitan and Third World peripheral cultures
3.反思期:90年代至今。代表人物德里克,他对上述三位学者的 学术立场及其理论自身的矛盾进行了深入分析,着重指出他们 理论的盲点。
作为一种晚近形成的理论话语,后殖民主义文论仍处在继续发展 的过程中。
思想来源:
⒈非洲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