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夜雨寄北》课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
——李商隐《无题》
夜 雨 寄 北
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
玉溪生,唐代诗人。曾任县尉、秘 书郎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 潦倒终身。其诗揭露和批判当时藩 镇割据、宦官当权和上层统治集团 的腐朽糜烂。他的爱情诗和无题诗 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 诵。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 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有《李义 山诗集》传世。
唐宣宗时期,李商隐曾在东川(今 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 任书记之职。
诗人身处巴蜀,妻子却在长安,秋 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 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诗 人很想回家,但秋雨连绵,无法确定 归期,此时只能苦苦思念亲人,盼望 归期,绵绵的秋雨,激起诗人无限感 慨而写下了这首诗。
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 长安,所以说“寄北”。
题解
长安
巴蜀
当时李商隐在巴蜀,妻子在长安,因此是“寄北”。
(七言绝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再读诗歌,理解诗意
对对方的尊称,
等于现代汉语 指回家的日期。
秋天的池塘。
中的“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泛指川东一带的山。 川东一带古属巴国。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子,(但我的)归期没有定,今晚 巴山下着大雨,秋水涨满了池塘。
2、“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 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 “涨”字,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表现了诗人愁思 之绵绵深重。 “秋”字还起着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黑夜迷茫、秋雨绵绵, 渲染出诗人漂泊在外不得归家的孤独、凄凉。
3、诗中两处“巴山夜雨”所描写的景是否相同?
七年级上册语文75页课外古诗词诵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75页课外古诗词诵读1.《峨眉山月歌》1.原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解释:1.“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描绘了一幅秋夜月色下的峨眉山美景,“半轮秋” 既点明了时间是秋季,又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形状。
2.“影入平羌江水流”: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动。
此句展现出月影在江水中摇曳的动态画面,给人一种空灵、静谧的感觉。
3.“夜发清溪向三峡”:夜里我从清溪出发驶向三峡。
“夜发” 表明了行程的匆忙,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急切的氛围。
4.“思君不见下渝州”:思念着你却难以相见,我只好顺江而下前往渝州。
这里的“君” 可以理解为诗人的友人,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江南逢李龟年》1.原文: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解释:1.“岐王宅里寻常见”:当年在岐王的宅子里经常见到你。
“岐王” 是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寻常见” 说明诗人与李龟年曾经常在贵族的府邸中见面,暗示了当时李龟年的艺术才华备受贵族们的赏识。
2.“崔九堂前几度闻”:也曾在崔九的堂前多次听过你的歌声。
“崔九” 即崔涤,是唐玄宗的宠臣,这里进一步强调了李龟年在当时的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
3.“正是江南好风景”:现在正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
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色,与下文的重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落花时节又逢君”:在这落花飘零的时节又与你相逢。
“落花时节” 既点明了时间是暮春,又蕴含着一种世事无常、繁华易逝的感慨。
诗人与李龟年在历经安史之乱后的重逢,充满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原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解释:1.“强欲登高去”:勉强想要按照重阳节的习俗去登高。
“强欲” 二字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勉强,因为在战争的背景下,登高的心情并不轻松。
2.“无人送酒来”:却没有人给我送酒来。
部编本七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八首)
七年级 语文 下册
黄斜文课件教案试卷制作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黄斜文课件教案试卷制作
竹 里 馆
王 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黄斜文课件教案试卷制作
作者档案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 族,唐朝太原祁州人(今山西省祁县 人),外号“诗佛”,唐代杰出诗人 、画家,开元进士,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 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 ,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 维,字摩诘。
词语解释
①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③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④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卞 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⑤凭:托,烦,请。 ⑥传语:捎口信。
黄斜文课件教案试卷制作
参考译文
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 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相遇,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与笔, 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帮我报个平安。
黄斜文课件教案试卷制作
诗歌赏析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 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 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 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 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漫漫”二字,给 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 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
黄斜文课件教案试卷制作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 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 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 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 作此诗。
课外古诗词诵读1 《峨眉山月歌》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借“山中月”和“江水流”两个意象来传送自己的眷恋之情, 这样寓情于景,使得情景交融。
另外,诗歌意境清朗秀美,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写尽对故 乡故人的眷恋。
诗歌鉴赏
诗人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有 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中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 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寓情于景,通过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 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①动静结合,②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行船之快, ③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 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画面。
深秋时节,仰望那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 就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上,月影荡漾在船头,我的船儿也跟着江水 缓缓流动。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随堂测试
1.理解性默写。 (1)《峨眉山月歌》中描写峨眉山中月影与江水同流动的妙景的两 句诗是峨__眉__山__月__半__轮__秋_____,影_入__平__羌__江__水__流____。 (2)《峨眉山月歌》中抒发诗人江行思念友人之情,情深境美,令 人陶醉的两句诗是:夜_发__清__溪__向__三__峡_____,思_君__不___见_下___渝__州____。 (3)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中既表现诗人的行踪,又抒发诗人对 友人的思念之情的两句诗是:夜__发__清__溪__向__三__峡__,思_君__不__见__下__渝__州___。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 写于他初次出蜀远游,进发三峡的途中。他怀着建功立 业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 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 的胸中萦绕着留恋情绪。
课内古诗文04:《课外古诗词诵读1》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和名著知识梳理(统编版2024)
第四讲课外古诗词诵读1一、考点思想内容作者基础常识二、知识点讲(一)《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2.诗词鉴赏(1)“入”,“流”:“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2)表达情感:表达对故友深深的怀念和真挚情谊。
3、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二)《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
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2.诗词鉴赏(1)中心: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江南逢李龟年
唐 杜甫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原文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⑴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 ⑵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寻常:经常 。 ⑶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 ⑷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 ⑸落花时节:暮春,阴历三月。落花 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 乱都在其中。君:指李龟年。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 常见到你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 次听到你优美的歌 声。 没想到在一派大好 风景的江南, 在落花时节又遇见 了你。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创作背景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 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江南 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 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贵族官僚 或大地主的住宅)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 景,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首句写青山吐月,交待特定场合——峨眉山和特定 时间——秋天夜晚。次句写月映清江,明写空间变换: 峨眉山——平羌江;暗写秋夜行舟。三、四句写连夜从 清溪向渝州向三峡进发。继续明写空间推移,暗写时间 变化。
全诗二十八字,连用五个地名,统一了广阔的空间 和较长的时间,渐次展开诗境,流畅飘逸,处处给读者
以启发、联想。
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 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 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 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 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 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 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 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2024年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1]-课件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 代表作有《夜雨寄北》《锦瑟》《无题》等。
诗词解读
夜雨寄北
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 长安,所以说“寄北”。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男,字复生,号壮飞, 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 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 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诗词解读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
潼关 城临黄河,依秦岭,当山西、 陕西、河南三省要冲,历来为 军事重地。
诗词解读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村不自哀,
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守卫。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阑(lán),夜深,夜色将尽。
铁马冰河入梦来。
披着铁甲的战马。
诗词翻译
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 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 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河征 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中来。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泛指东川一带的山。东川 一带古属巴国。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诗词翻译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 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 涨满秋池。何时你我重新聚首, 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 雨,我痛苦的情思。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境的凄寒和想象之境的温暖, 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1)
秋词
前两句:(议论)新颖别致,赞美秋天。
后两句: (抒情)乐观豪迈,奋发向。 议论→抒情
这首写秋的诗爽朗明快,全诗一论一据,虚实结合,对 比,前两句一反悲秋常情,而写爱秋,后两句直接推出 “证据”,以明丽秋景引发豪迈诗情,隐含诗人因支持 变法屡遭贬谪、愈挫愈勇的豪壮情怀。
基调:爽朗明快、意境开阔、情调高昂
5.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 之悲凉,本诗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6.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1.请选出下列对刘禹锡《秋词》赏析有误的一项( B )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A.诗人开篇两句便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诗情。 B.“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体现了诗人的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 对后人的影响不大。 C.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 阔景象。 D.虽然这鹤是孤独的,但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它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1.答案:B 解析:B.有误,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首诗的 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 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
鹤的形象是什么? 同时借“鹤”这个意象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在秋日晴空中,这只振翅高飞的鹤,排云直上云霄,矫健 凌厉,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 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四首诗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
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略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外古诗词诵读(出示课件1)二、新课学习,品味古诗峨眉山月歌(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作者李白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这首诗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5)《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二)整体感知,疏通诗歌教师:同学们,听诗歌朗读音频,注意停顿、读音。
预设:(出示课件6)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qiāng)/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yú)州。
(三)细读诗歌,精读细研诗句出示:(出示课件7)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七年级语文练习4.课外古诗词诵读(上册一)
(四川成都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从军北征 [唐]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偏①吹行路难②。 碛③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建议:7分钟 答案:P7 总分:7分 得分:______
①偏:一作“遍”。②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 离别的悲伤。③碛(qì):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
第四步,掌握方法,突破考点。 第1题:考查诗句作用,定位选项诗句(第一句)→结合诗句内容进行 概括(“天山雪后海风寒”交代了地域、季节、气候,烘托出了这 次行军的环境气氛)→确定答案。 第2题:考查比较阅读,定位选项诗句→结合两首诗的背景及诗句 内容进行辨析→确定答案。
1.诗歌第一句除了交代地点、时间,还有哪些作用?请结合诗歌 分析。(3分) “ ___雪__后__海___风__寒__”__点___明__了__季__节___、__气__候__(_1__分__)_,__有__力__地___烘__托__出__了___这__次__行__军__ 的 ___环__境__气__氛___(_1_分__)_,__突___出__行__军__的___艰__苦__(_1_分__)_。____________
建议:7分钟 答案:P6 总分:7分 得分:______
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中国传统节日?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3分) 这 ___首__诗__写___的__是__重___阳__节__(_1__分__)_,__从__“___九__日__”___“__登__高__”___可__以__看___出__来(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把握。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 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久远。
簇拥。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关城临黄
潼关 河,依秦岭,当山西、陕西、河南三 省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请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画面。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 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如何理解诗中“鹤”的形象?
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这只鹤也是顽强的。它冲破了秋天的肃杀 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 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作者借“鹤”这一形象表明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 要豁达乐观,奋发进取。
在荒凉孤村的夜晚,听北风萧萧,淫雨洒落,铁马冰河只能在梦中相见,空有
一腔抱负而不能施展,如此以来,家国之愁又多了一层,无法收复旧山河的惆怅又 增添了几分,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似乎更加岌岌可危。
整首诗,作者的满腹愁绪就这样通过大气的笔触一一展现,现实的理想就这样
借助厮杀的梦境去实现,较少卿卿我我,无病呻吟。就连自身的病痛,大自然的凄 风苦雨,也在老而不衰的爱国激情中,在铁马冰河的梦想中,变轻变淡,最终成为 一种似有若无的陪衬,使得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豪迈悲壮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 度,这种豪迈悲壮之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永远给人以鼓励和激励。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 颂秋进行对,
热情赞美秋天,一扫过去文人们写秋日的凄凉情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学课件
主题归纳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 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诗人对 国事的担忧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 切。这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 抒情佳作。
李益
作家作品
李益(748-829),字君 虞, 唐代诗人。大历四年进 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 因仕途失意, 后弃官在燕赵 一带漫游。以边塞诗名世,擅 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人教部编版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李白
作家作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 甫齐名,世称“大李杜”。其作品 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 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
《将进酒》《蜀道难》等。
诵读提示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古诗赏析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 出四川时写的一首迷恋故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 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 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 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用了五个地名, 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致,意境清 朗秀美。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字词梳理
半轮:半边,半个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发:出发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清溪:指青溪驿,在今 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诗意理解
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 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夜色中我从青溪驿出发,奔向三峡, 很想念峨眉山上的月亮,到渝州却看不到你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40页古诗赏析题背诵 考点大全(含答案)
古诗赏析题
《秋词》
刘禹锡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什么写法?采用 什么表达方式?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观点? • 运用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 行对比,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 心境。 2.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 面。 •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 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 (说明:语言要生动、优美。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3.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描绘了怎样的图景?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描绘了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 进取的人生态度。 4. 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 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
《潼关》
谭嗣同
1.用语言文字描绘“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的画面。 • 天空中翻卷着的一团团云雾,簇拥着潼关古城,那形象 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 散了,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2.请自选角度赏析“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河流”“山”以人的情态,生动 形象地写出了河流的奔腾壮阔,表现了山脉的巍峨险峻。 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3.谭嗣同《潼关》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少年意气。
《秋词》
刘禹锡
• 4.你怎样理解诗中“鹤”的形象?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 诗人是以“鹤”自喻,视“鹤”为坚强不屈的化身,抒发了作者 豪迈乐观之情。 • 5.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 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 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 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 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 6.从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与《天净沙•秋思》进行比较。 • 两词同样是写秋景,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刘禹锡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豪放、热情;而马致远却抒发了凄愁。 在 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而《天净沙•秋思》却是 借景抒情。 • 7.本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 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豪迈乐观的情怀。
初中语文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诗人:李益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
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 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 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 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 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 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 和边塞诗著称。
•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 作。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
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 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 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练习】
• 夜上受降城闻笛
春夜闻笛
• 唐•李益
唐•李益
• 回乐烽前沙似雪,
寒山吹笛唤春归,
• 受降城外月如霜。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 (755—763)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 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 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把握停顿——明节奏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意关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 强欲登高去②,无人送酒来③。 • 遥怜故园菊④,应傍战场开⑤。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③无人送酒: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 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 饮而归。 ④怜:可怜。 ⑤傍:靠近、接近。
迁客相看泪满衣。
• 不知何处吹芦管,
洞庭一夜无穷雁,
06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七年级语文新版教材预习+提优学案
2024年暑期七年级语文新版教材预习+提优学案之课外古诗词诵读(一)(解析版)(预习内容:《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日期:月日自我评价:优良中差(打“√”)一、古诗文预习——《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一)峨眉山月歌1.初读文本峨眉山月歌⑴⑴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⑵,影入平羌江水流⑶。
⑵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
⑶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晶亮月影。
“秋”字点明远游时令,又形容月色之美;“半轮”使诗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入”和“流”描绘出月影映入江水,仿佛和水一起流动的画面。
不仅写出月映清江的美景,又点明秋夜行船之事。
夜发清溪向三峡⑷,思君不见下渝州⑸。
⑷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省犍为县,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乐山县志》谓当指四川省乐山县之嘉州小三峡: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清溪在黎头峡之上游。
一说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⑸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唐代州名,属剑南道,治所在巴县,即今重庆市。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表达外出闯荡的憧憬和喜悦,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2.文学常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暗”和“满”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是什么?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 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 人们无限的隐忧;
“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 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 心情。(写全一个字各得2分)
2,、有人说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 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②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 来渲染。反衬静态 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
诗人选择“独坐”人不知”的隐居生活,为什么却不 觉得孤独?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 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 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 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句解读
幽深的竹林。 篁,竹林。
这里指“幽篁”。
竹里馆
王维
嘬口发出悠长清越
独 坐 幽 篁 里,
的声音,类似于打 口哨。
弹 琴 复 长 啸。
与“独坐”相应,意思
深 林 人 不 知, 是说,独坐幽篁,无人
明 月 来 相 照。 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
意,来相映照。
【句解】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放肆 地吹着悠长清越的口哨。幽深茂密的竹林无人知 晓,唯有天上皎洁的月亮映照着我,殷勤地来相 伴。
4.此诗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由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结句 “何人”一词,说明爱国思乡人人皆有,爱国思乡之情是崇 高的,因而千百年来这首诗感人肺腑。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客居洛 阳城的夜间闻笛声的细 腻描写,引发了诗人无 限的思乡之情。
逢入京使
岑参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69),河南 南阳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擅 长七言歌行,作品风格气势豪迈, 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其诗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代 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独坐、弹琴长啸的 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 闲适的生活情趣。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唐代杰 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 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 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诗句解读
春夜洛城闻笛
悄悄地飘来声音。
李 白 即洛阳。
谁 家 玉 笛 暗 飞 声,
指《折杨柳》,
散 入 春 风 满 洛 城。 汉代乐府曲名。
此 夜 曲 中 闻 折 柳,
内容多叙离别 之情。
何 人 不 起 故 园 情。
故乡,家乡。
【句解】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随着春风 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 《折扬柳》曲,有谁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呢?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 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 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 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 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 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 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 思乡怀亲之情。
诗句解读
回京城长安
逢入京使 的使者。
指长安和自己在
岑参
长安的家园。
路途遥远的样子。
故 园 东 望 路 漫 漫,
请求,烦劳。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泪流纵横的样子。 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
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 捎口信。
【句解】
离开长安已好多天了,回头东望,只觉长路漫漫, 尘烟蔽天。思念远方的亲人,禁不住泪水潸然而下, 擦拭的双袖全都湿透了。骑在马上与回京办事的驿使 相遇,一时没有纸笔,无法写信。托您给家中捎个口 信,就说我一切安好。
(1)“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描绘出 了一幅什么图景?
本诗描绘出一幅幽静雅致、悠然自得的月夜独 坐图。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 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这一月夜 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 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
(2).古人作诗讲究炼字,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独坐 幽篁里”。
①它的寓意是惜别怀远的象征。
②我同意关键之说。只有理解折柳的象征意义才能 理解此诗的主题。“柳”在风力的吹动下有循环往 复、依恋不舍的姿态,这姿态就象依恋不舍的离人 分别时的情态,所以在古典诗歌中,柳,作为写作 对象,常用来作为惜别怀远的象征。
3、.本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试解析?
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在又因《折杨柳》的笛声而 生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叫作“触景生情”或者说“借景 抒情”。
分析诗句
前两句(抒情): 思乡情切, 感情浓烈。 后两句(叙事): 远涉边疆, 思乡怀亲。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意 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夸张; 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 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 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体现了 作者的与众不同,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 愉悦的心境。
(3)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 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赞同。
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 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即“以声写静”;
课外古诗词诵读
R·七年级下册
诗
竹里馆(王维)
词
课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题
逢入京使(岑参)
总 览
晚春(韩愈)
竹里馆
王维
作者简介
王维(701—760),字摩诘,太原祁 州人,唐代杰出诗人、画家。开元进士, 官至尚书右丞,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 孟”,同为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王维 的作品风格是清新淡雅,禅意丰富,人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作品有 《使至塞上》《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 山东兄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