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生物膜答案说课材料
高一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生物说课稿
高一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生物说课稿高一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生物说课稿高一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生物说课稿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生物说课稿1说教材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生物号的,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第2节,第四章共有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
这与膜的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
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
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
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出了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
同时本节内容和前面的第二章中的化合物和第三章中的细胞膜、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又有一定的联系。
针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能力目标:在以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索历程为主线的学习中,重点培养尝试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的能力;借助多媒体网络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活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建立生物膜膜型的过程中,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了解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本着高中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说教法采用的教法网络条件下问题合作解决教学法。
该教法的一般程序:(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提出探索问题。
(2)多媒体网络提供学习材料,学生个人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
(4)全班合作学习,进行学习效果评价。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重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和作业布置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下面我首先对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二节内容。
这一节回答了“为什么薄薄的细胞膜能够选择性的透过物质,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顺承了第一节的内容;同时,这一节详细的介绍细胞膜的结构,这为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这也体现了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
因此,这一节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
另外,这一节内容还与第二章中的“化合物”和第三章中的“细胞膜”、“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又有一定的联系。
如果学生能够通过这节的学习,建立起与前边知识的联系,对于巩固前一部分知识和理解这节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情分析了解自己的学生是展开教学的基础。
虽不强求要照顾到所有学生,但是要照顾到大部分的学生,所以掌握我教的学生学习情况是很必要的。
我教的学生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初步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这写些都能帮助他们更好理解本节比较抽象的细胞膜的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
三、教学目标分析有了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学习情况大致定位以后,结合这节课的内容,我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生命观念目标:通过对问题探讨分析,能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解释生物膜流动模型的基本内容。
2.科学思维目标:通过对生物膜探索历程的学习讨论,能运用归纳与概括、批判性的思维的原理,初步构建生物膜模型。
3.科学探究思维目标:通过假说、实验验证实思维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通过制作模型,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说课稿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
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部分。
学生在学完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等知识后,大多数的学生对“生物膜究竟是什么样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本部分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同时本节内容又为后面学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分析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仍不完善。
对新事物的好奇探索,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并提高生物学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发挥空间想象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树立辩证的科学观。
四.教材处理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以及教材的地位,本节课的重点是: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而生物膜的探索历程部分,应用了科学的实验设计程序,内容涉及到微观领域,比较抽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
1 . 课 时 安 排 4
一
( )知 识 目标 : 述生 物膜 的结 构 。 1 简 ( ) 能力 目标 : 2
在 以细 胞 膜分 子 结 构 的探 索 历 程 为 主重点培养“ 尝试提出问题 , 并做出假设” 的能力 ; 借
节 主要 说 明细胞 膜 是选 择透 过性 膜 , 为什 么具 有选
择透 过性 。 与膜 的结 构有 关 , 这 于是 进入 第二 节 内容 。 而第 二节 内容又是 解 释第 三节 内容 “ 质跨 膜 运 输 的 物 方式” 的基础 。 这三 节 内容 的 内在联 系是 : 功能— — 结 构—— 功 能 。 由此可 见 , 节 “ 物 膜 的流 动镶 嵌 模 本 生 型 ” 第 四章 中起 着 承 上启 下 的作 用 , 是架 起 第 一 在 它 节 和第三 节 的一 座桥 梁 , 并体 现 出了结 构 决定 功 能 的
提 问 : 这 3种 物质 进入 细胞 膜 的方式 相 同吗 ? ①
② 这种不 同是 由生物 膜 的什 么决 定 的? 要求 学 ( 生根 据 “ 构 与功 能相 适应 的 观点 ” 结 回答 ) 设计 目的 : 中学 生具 有 追求 新 、 、 、 、 的心 奇 趣 美 乐 理 特点 。为适 应学 生心 理 , 教师 首 先 利用 计算 机创 设 立体 情境 , 使学 生产 生情 感 上 的共 鸣 。接 着提 出 与新 知识 有关 的 问题 , 新 知识 和学 生 的求 知 心理 之 间制 在
观点。 同时本节内容和前面的第二章 中的“ 化合物” 和 第三章 中的“ 细胞膜” “ 、生物膜系统” 内容又有 一定 等
的联 系。
1 教 学 目标 . 2 ‘
加 学 生浓 厚的 兴趣 和激 发旺 盛 的求知 欲 。 确定教 学难 点 的依 据 :遵 循 新课 标选 择 性 原则 , 在 保证 每个 学生 达 到共 同基础 的前提 下 , 分层 次设 计 了多样 的 ,可供 不 同发展 潜能 学 生选 择 的课 程 内容 ,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选自xx版生物必修1第4章第2节,主要内容包括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以及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与结构相适应,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膜结构的探索。
而第二节内容又是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基础。
因此本节课在第四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科学史的渗透,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二、说学情本课所面对的学生为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对“化合物”、“细胞膜”、“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已经有了一定认识,在这一前提下学习本课内容可以做到深入浅出,层层深入。
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相关的生物学科的知识,初步掌握生物学科学习的方法,认同生物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阐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1.培养分析、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2.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说教学方法1.教法通过讲授、讨论、问答等多种教学手段,建立诱导探究的课堂模式,使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变成一种探究式的实验,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探索真理的全过程,进而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科学方法,理解科学内容。
2.学法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利用课本和课件提供的资源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综合了探究性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完成模型的构建。
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案及答案教案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第4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班级姓名学号用时:45分钟编制:刘先明审题:使用时间: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能相适应的观点。
4.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5.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温故知新:1、下列四项中除了()外,其余都是一个植物细胞组成的渗透系统的理由。
A、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细胞壁是全透性的B、由细胞膜、细胞质、液泡膜构成的原生质层是选择透过膜C、液泡中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液D、细胞液的浓度大于(或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2.请根据下述条件设计一实验,鉴别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写出实验步骤并分析实验结果。
一瓶10%的蔗糖溶液。
一瓶30%的蔗糖溶液,250ml烧杯1个,半透膜制成的透析袋一个,刻度玻璃管一支。
细线一根,支架一个。
(1)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主学习与要点讲解: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欧文顿的推论是欧文顿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细胞膜中除脂质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成分呢?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____________中分离出来。
化学分析表明:_______________3、1925年,荷兰科学家从人的红细胞提出脂质测得结果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为_________的2倍。
2023年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
2023年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生物膜的流淌镶嵌模型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内容和地位“生物膜的流淌镶嵌模型”一节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之其次节,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限制具有选择性等学问有肯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学问打算。
所以,这节的内容支配很奇妙,对整个章节的学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和生物膜的流淌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科学史教化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们的试验和结论,大胆的提出试验假设,犹如亲历科学家探究的历程,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加深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明白科学发觉是长期的过程;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需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并非一成不变,须要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科学发展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技术的进步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的发展;让学生保持剧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爱好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究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化;自然地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理解和驾驭生物膜的流淌镶嵌模型的基本要点,接受流淌镶嵌模型的理论。
2.教学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②生物膜的流淌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3.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4.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①简述生物膜的流淌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淌性特点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2.过程与方法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②发挥空间想象实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唯物主义自然观。
②正确相识科学价值观,理解假说的提出要有试验和视察的依据,须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试验进一步验证。
高中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及答案教案
高中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及答案教案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学习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学习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学习过程】引入: 生物膜系统包括哪些膜?细胞膜是由哪些成份构成的?科学家是怎么样确定生物膜的?活动一: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要求:分析资料,交流回答问题[小标题一] 从细胞膜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资料1]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科学家:欧文顿()实验:物质对细胞膜的通透性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欧文顿提出了什么假说?[资料2]细胞膜提取分离和成分分析时间:20世纪初实验: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问题:细胞膜是由哪些化学成分构成的?[小标题二] 单位膜模型的提出[资料3]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过程时间:1925年科学家: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实验:磷脂平铺在空气—水界面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实验结论是什么?③细胞膜中的脂质为什么会排列为连续的两层呢? [资料4] “三明治”结构模型时间:1959年实验: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罗伯特森提出了什么假说?③讨论“三明治”模型的局限性?[小标题三] 新技术带来新模型[资料5]电镜冰冻蚀刻细胞膜示意图时间:20世纪60年代实验: 科学家用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揭示了细胞膜结构中蛋白颗粒问题:该图说明了什么?[资料6]免疫荧光技术细胞融合实验时间:1970年科学家:弗雷(Frye)和埃迪登(Edidin)实验:人鼠细胞融合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实验结论是什么?③例举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智慧升华]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通过观察和实验,并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生物膜分子模型并被人们所接受。
生物《生物膜系统》说课稿高二
生物《生物膜系统》说课稿高二生物《生物膜系统》说课稿高二生物膜系统生物说课稿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膜系统》。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课堂教学程序,说版书设计,说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对该课进行剖析。
一说教材(一)地位、作用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是在组成细胞的各种主要细胞器的基础上,对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从结构到功能上的系统协调作用的诠释,符合从微观到宏观的认知规律。
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是本节的重难点,也是考试的位点,特别是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更是高考的着眼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概述生物膜系统的概念;概述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2.技能目标:通过阅读教材、观测图表及过程分析,培育同学阅读、观测与综合分析问题的技能。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体验各种细胞器在结构上的相对独立性和功能上的统一协调作用,使同学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各种细胞器既相对独立又在功能上相互统一的辩证观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难点: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突破策略:1.通过问题的设置、阅读、分析、争论等来突出。
2.采纳直观教学法,用多媒体显示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的动态过程,让同学充分理解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四)教学对象的分析我所任教的高一同学多数同学对生物有较深厚的爱好,同学具备了主动积极的学习生物的习惯、立场和心理动机。
同时对细胞的认识又有了较好的知识基础。
因此在教学上既要留意新旧知识的连接,又要针对高考对本节知识进行适当的拔高。
(五)课时安排2课时二说大纲大纲对"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要求为II级。
三说教法众所周知,教学过程中,同学是课堂活动的主题,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是"导演'的角色,因此,我们应充分调动同学的爱好和积极主动性,细心设计,激发同学的爱好和动机,使他们积极参加到教学过程中。
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发挥空间想象力,大胆作出假设,构建生物膜的空间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正确认识科学价值观,并通过实验技术对想象的模型作出验证。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难点掌握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正确认识实验技术在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同学们,经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可以看出细胞膜的功能是什么?(用幻灯片展示某些膜结构功能的三维动画),生物学观点认为,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那么大家大胆猜想一下,什么样的结构才使得生物膜能完成以上的功能呢?(学生讨论)(二)新课教学1.生物膜成分的探索历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既漫长又有趣,科学家们当年正是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对生物膜的结构产生好奇并不断探索。
让我们一起重温下这段历史,会让大家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有所启发。
同学们,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透过细胞膜,因此,他大胆提出假说: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大家看,欧文顿是从现象出发,根据他的实验结果,通过严谨的推理得出来的,而当时的技术并不能直接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鉴定,这说明技术对科学研究是有重要作用的,当然这毕竟是假说,后来膜被分离出来以后,化学分析得出膜的主要成分,从而得出欧文顿的假说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假说是在实验与观察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同时又需要更进一步的实验来证明。
同学们,欧文顿的假说提出过程对大家有什么启发呢?2.磷脂双分子层的探索清楚了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后,接下来我们探索一下这些物质是怎么组成膜的。
高一生物上学期《生物膜》课堂练习及答案
《生物膜》课堂精点练习1.下列关于制备细胞膜的说法正确的是()A.制备时应该选择哺乳动物的红细胞B.制备过程中需要使用盐酸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C.制备细胞膜的原理是红细胞吸水涨破,内容物流出,即可制得细胞膜D.制备细胞膜应该用生理盐水稀释,以使细胞涨破2.一种聚联乙炔细胞膜识别器已问世,它是通过物理力把类似细胞膜上具有分子识别功能的物质镶嵌到聚联乙炔囊泡中,组装成的纳米尺寸的生物传感器。
它在接触到细菌、病毒时可以发生颜色变化,用以检测细菌、病毒。
这类被镶嵌进去的物质很可能含有()A.磷脂和蛋白质 B.胆固醇和多糖C.多糖和蛋白质 D.胆固醇和蛋白质3.下列有关细胞膜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A.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B.癌细胞的分散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C.不同的细胞,细胞膜上的糖类的含量可能不同D.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胆固醇最丰富4.有关细胞膜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膜中磷脂分子支架是静止的,而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B.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比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C.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含量越多,但种类越少D.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破坏5.关于下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上图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B.精子和卵细胞受精时要发生图B所示的信息交流方式C.图A、图B中靶细胞表面上的受体与信号分子结合,从而接受信息D.图C表示高等植物细胞通过胞间连丝交流信息,但不能交换物质6.最新研究发现:内皮素分布不均造成色素不均匀沉着,是形成皮肤色斑的主要原因。
内皮素拮抗剂能与皮肤细胞膜上的内皮素受体结合,使内皮素失去作用,因而具有一定的皮肤美白功效。
上述材料中,细胞膜体现的功能是()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B.作为系统的边界,严格控制物质进出细胞C.接受信号分子,进行信息交流D.保护细胞不受病原体侵染7.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生物膜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B.细胞膜、叶绿体的内膜与外膜、内质网膜与小肠黏膜都属于生物膜系统C.所有的酶都在生物膜上,没有生物膜生物就无法进行各种代谢活动D.不同细胞结构的生物膜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是一样的,生物膜之间可以相互转变8.下列有关细胞中生物膜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细胞膜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B.膜蛋白的种类和含量决定了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C.生物膜把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D.生物膜系统就是各种细胞器膜的统称9.如图为细胞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c分别是指细胞膜、具膜细胞器B.若d是叶绿体,则m、n一定是外膜和内膜C.图中p一定是线粒体的内膜D.图中的f和h分别是指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10.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说法正确的是()A.19世纪末,欧文顿根据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实验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罗伯特森在电镜下观察到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动态模型C.1970年,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证明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D.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蛋白质分子在膜两侧均匀分布11.在人类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罗伯特森提出的三层结构模型与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同点是()A.两种模型都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B.两种模型都认为组成生物膜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脂质C.两种模型都认为蛋白质分子均匀排列在脂质分子的两侧D.两种模型都认为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12.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b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B.细胞膜的流动性与c、d均有关C.d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D.a在细胞膜的内侧,与细胞的识别等功能有关13.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B.溶酶体膜破裂后释放出的酶会造成细胞结构的破坏C.细胞的核膜是双层膜结构,核孔是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D.线粒体DNA位于线粒体外膜上,编码参与呼吸作用的酶14.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B.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中所含蛋白质的功能相同C.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存在膜脂的流动现象D.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胆固醇、脂肪酸和磷酸组成的15.科学家用两种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这两种标记细胞进行融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评职称)
说课流程
一、设计理念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设计理念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 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 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本节采 用合作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通过资料、讨论、问题,使学 生开展自己的学习活动,培养 科学探究能力。
蛋白质
脂质
1959年
蛋白质
单位膜模型
结论:生物膜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三层静态统一结构模型 (“三明治”模型)
要点:①蛋白质均匀分布在磷脂双分子层两侧 ②膜为静止的结构
“三明治”模型无法解释的现象 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资料7----变形虫运动
1970年,弗雷和埃迪登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结论: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蛋白质)
探究历程
Year
流动镶嵌模型的诞生
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 基础上,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972年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 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探究历程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972年
1、生物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
2、蛋白质分子存在形态: 镶在表面、嵌入、贯穿;
空气
水
自主探究
Year
1917年
磷脂分子的排布
活动二:细胞膜的两侧都有水环境存在, 同学们想象一下在这样的环境中,磷脂分 子在细胞膜中可能是怎样排布的呢?
膜外(水溶液)
膜内(水溶液)
自主探究
Year
磷脂分子的排布
生物膜模型制作实验说课稿
生物膜模型制作实验说课稿说课人:指导教师: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
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五部分想各位评委说课。
一、说教材该实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内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课后实验。
这个制作生物膜模型的实验充分贯彻新课标的思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次实验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地位,对此实验之后进行物质跨膜运输的学习非常有帮助,同时也可加深对之前知识生物膜结构的理解。
二、说目标教学目标: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结合本实验的特点,我把本实验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目标:理解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能力目标:尝试构建生物膜模型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模型建构的学习方法三、说教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验,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
具体方法如下:导入实验——直观教学法初步感知——案例分析法知识迁移——情景教学法四、说学法《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
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
具体的学法如下:1、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发散联想法: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举一反三发: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出示往届学生做的真核细胞三维模型图片,提问,模型中各种各样的细胞器有一个什么结构将其和外界环境分隔开?待学生回答出细胞膜后继续发问:‘如果想做一个细胞膜结构模型该如何制作?’图片展示细胞膜的结构图,动画展示出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
提问要制作模型需要哪些材料呢?播放往届学生制作细胞模型视频为学生制作模型提供灵感。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
学生讨论回答:这是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 人类还不能亲眼看到生物膜,无法想像它 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但尝试探究哪些物质 能够透过生物膜则是可行的办法。正是有 了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了严谨的推理和 大胆的想像。欧文顿在19世纪提出膜是由
脂质组成的这一假说。
细胞膜中除含有脂质外,还有没有其他成 分呢?阅读65页教材正文第三段,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可能完美无缺。
2.纵观整个人们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 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到怎样的作用?
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如电 子显微镜的诞生使人们终于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冻蚀 刻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膜的内外 两侧并不对称;荧光标记小鼠细胞与人细胞的融合实 验又证明了膜的流动性等。没有这些技术的支持,人 类的认识便不能发展。
谜语引入 激发兴趣
是谁,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 是谁,为我日夜守边防, 是谁,为我传信报安康。 没有你,我——一个小小的细胞 会是何等模样?
功能 相 适 应 结构
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细胞 膜的结构的?
我们就循着科学家的脚 印去探索细胞膜的结构。
自主学习 合作探索
从生理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 阅读65页教材正文第二段,讨论对膜的研 究为什么是从生理功能入手?细胞膜的组
思考与讨论
3、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 能相适应的观点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的观点始终引导人们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 认识,使人类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的真相。例如,不 同生物膜的功能是有差异的。在生命系统中,一般 来说,功能的不同常伴随着结构的差异,而早期的 生物膜模型假定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相同的,这显然 与不同部位的生物膜功能不完全相同是矛盾的。还 有,不同膜的厚度也不完全一样。由此促进学者们 重新研究脂质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问题。一些学者 使用了更加先进的技术,运用红外光谱等技术证明, 膜蛋白主要为球型结构。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1 说教材1.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属于高中生物学必修局部第四章的第二节内容。
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
这与膜的结构相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
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
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
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表达出了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
同时本节内容和前面的第二章中的“化合物”和第三章中的“细胞膜”、“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又有一定的联系。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多数。
整节内容突出科学史的教育,给学生表达了探究路上的一个个脚印,充分培养学生分析探究水平。
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交给学生。
使学生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1.2 学情分析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到细胞膜是生命系统的边界,能够控制物质进出,具有选择透过性,以及第四章第一节的学习为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
高一的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但是缺乏目的性,对科学的探究缺乏理性地思考,没有完善的理论及方法。
1.3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水平目标:在以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索历程为主线的学习中,重点培养“尝试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的水平;借助多媒体网络实行探究性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水平,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的水平,以及团结协作和活动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能够加深学生对科学史的理解,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表达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动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搞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说课稿一、引言生物膜是细胞内外的生物分子形成的屏障结构,广泛存在于各种生命体中,起着关键的功能。
因此,研究生物膜的组成、结构和运动方式对于深入理解细胞的功能以及生物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并从构建模型的原理、模型的形式以及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一种描述生物膜分子在膜内流动的模型。
该模型基于膜内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热运动,通过将生物膜划分为小区域,模拟分子在膜上的运动,并研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获得生物膜的整体运动行为。
模型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 1. 在模型中,生物膜被简化为一系列二维空间的小区域。
2. 每个小区域内的分子运动受到周围分子的相互作用力和热运动的影响。
3. 通过模拟每个小区域内分子的运动,可以获得整个生物膜的运动行为。
三、流动镶嵌模型的形式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可以采用不同的数学形式进行描述,其中常见的两种模型形式分别是随机行走模型和连续介质模型。
1. 随机行走模型随机行走模型是一种离散模型,将生物膜视为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格点网格。
在模型中,分子随机选择一个空位进行移动,并受到周围分子的排斥力和吸引力的影响。
通过模拟大量分子的运动,我们可以得到生物膜的平均运动行为。
2. 连续介质模型连续介质模型是一种连续模型,将生物膜视为一个连续的流体介质。
在模型中,通过偏微分方程描述流体的速度场和浓度场,以及流体对分子的流动力和扩散力的影响。
通过求解偏微分方程,我们可以得到生物膜的整体运动行为。
四、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该模型可以用于研究生物膜内分子的运动方式和速度,从而揭示生物膜功能的机制。
通过模拟分子在生物膜内的运动,我们可以了解生物膜内分子间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进而探索生物膜内生物学过程的动态特征。
其次,该模型还可以用于模拟和预测药物在生物膜中的扩散速率和分布。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说课稿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是高中生物必修 1《分子与细胞》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细胞膜、细胞器膜等知识的综合与深化,又为后续学习细胞的生命活动,如物质运输、能量转换等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介绍了生物膜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了各种细胞器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以及生物膜系统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其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细胞膜和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等基础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对于生物膜系统的概念以及各种膜之间的联系,学生可能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直观的图像、实例和适当的引导来帮助他们建立起清晰的认识。
此外,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生物膜系统的概念。
(2)举例说明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3)阐明生物膜系统的功能。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资料和图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构建生物膜系统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体会生物膜系统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物膜系统的概念。
(2)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2、教学难点(1)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2)生物膜系统的功能。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生物膜系统的相关知识。
高中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及答案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学习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习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学习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学习过程】引入: 生物膜系统包括哪些膜?细胞膜是由哪些成份构成的?科学家是怎么样确定生物膜的?活动一: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要求:分析资料,交流回答问题[小标题一] 从细胞膜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资料1]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科学家:欧文顿()实验:物质对细胞膜的通透性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欧文顿提出了什么假说?[资料2]细胞膜提取分离和成分分析时间:20世纪初实验: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问题:细胞膜是由哪些化学成分构成的?[小标题二] 单位膜模型的提出[资料3]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过程时间:1925年科学家: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实验:磷脂平铺在空气—水界面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实验结论是什么?③细胞膜中的脂质为什么会排列为连续的两层呢? [资料4] “三明治”结构模型时间:1959年实验: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罗伯特森提出了什么假说?③讨论“三明治”模型的局限性?[小标题三] 新技术带来新模型[资料5]电镜冰冻蚀刻细胞膜示意图时间:20世纪60年代实验: 科学家用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揭示了细胞膜结构中蛋白颗粒问题:该图说明了什么?[资料6]免疫荧光技术细胞融合实验时间:1970年科学家:弗雷(Frye)和埃迪登(Edidin)实验:人鼠细胞融合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实验结论是什么?③例举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智慧升华]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通过观察和实验,并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生物膜分子模型并被人们所接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生物膜答案
生物膜
一、填空题
1.膜中的脂质主要有三类,它们是甘油磷脂、鞘脂和固醇。
2.动物膜的固醇主要是胆固醇,植物膜中的固醇主要是豆固醇和谷固醇。
3.生物膜中分子间的作用力主要有三种类型①静电引力②疏水力③范德华力。
4.主动运输的进行需要两个体系支持,它们是载体系统和供能系统。
5.维持N a+梯度和Ca2+梯度的分子分别是钠-钾泵和钙泵。
6.生物膜的结构目前人们广泛接受的模型是流动镶嵌模型,组成生物膜的主要脂类是磷脂。
7.物质大分子跨膜运送的两个主要方式是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
8.离子载体大体可分为两类,它们是移动性离子载体和通道形成载体。
9.生物膜主要由脂和蛋白质组成。
10.膜蛋白跨膜部分的结构(构象)大多数是α-螺旋。
11.除了膜脂肪酰链的长度外,影响膜流动性的主要因素是。
二、是非题
1.细胞器膜蛋白多数分布在膜表面,糖链全部伸向膜外侧。
√
2.顺电化学梯度运输是物质被动运输的主要特点。
√
3.膜上的离子通道是由跨膜蛋白构成。
√
4.磷脂和糖脂是构成生物膜脂双层结构的基本物质。
√
5.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需要专一性受体与配体相结合,这种受体分布在细胞质中。
×
6.膜的流动性主要决定于蛋白质分子。
×
7.膜的识别功能主要决定于膜上的糖蛋白。
√
8.维持膜结构的主要作用力是疏水力。
√
9.跨膜信号转导中,第二信使分子有cAMP、二酰甘油及三磷酸肌醇等。
√
10.不同种属来源的细胞可以互相融合,说明所有细胞膜都由相同的组分组成。
×
11.原核细胞的细胞膜不含胆固醇,而真核细胞的细胞膜含有胆固醇。
√
12.质膜上糖蛋白的糖基都位于膜的外侧。
√
13.细胞膜类似于球蛋白,有亲水的表面和疏水的内部。
√
14.细胞膜的内在蛋白通常比外周蛋白疏水性强。
√
15.所有细胞膜的主动转运,其能量来源是高能磷酸键的水解。
×
三、选择题
1.关于生物膜的特性( C )
(A)膜的功能越复杂,含蛋白质的种类及数量越多 (B)组成膜的脂质分子均是双亲性分子
(C)蛋白质分子在膜的脂双层中可以进行旋转、翻转、侧向移动等运动
(D)胆固醇在膜相变温度以下可以增加膜的流动性,在相变温度以上则降低膜的流动性。
(E)膜脂和膜蛋白分布不对称
2.关于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 D )
(A)简单扩散不需要消耗代谢能,不需要载体分子 (B)协助扩散需要借助载体蛋白顺浓度梯度进行
(C)葡萄糖协同运输需要Na+、K+—ATP建立Na+梯度
(D)协助扩散和简单扩散最重要的差别是后者有饱和效应
(E)脂溶性分子,极性小的分子主要通过简单扩散运输过膜
3.生物膜主要成分是脂与蛋白质,它们主要通过什么键相连?( E )
(A)共价键(B)二硫键(C)氢键(D)离子键(E)疏水作用
四、名词解释
主动运输:物质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过程,需要载体和能量,具有专一性。
协同运送:即一种物质的运送与另一种物质的运送相关的跨膜运输方式。
被动运输:物质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过程,不需要能量。
基团转运:一种物质通过膜时,物质本身要进行磷酸化,加入一个磷酸基团,以磷酸化形式通过膜的转运方式。
外排作用:细胞内物质先被囊泡裹入形成分泌泡,再与细胞膜接触,融合并向外释放裹入的物质的过程。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指被内吞物与细胞表面的专一性受体结合,并引发细胞的内陷,形成囊泡将配体裹入并输入到细胞内的过程。
专一性强。
五.简答题:
1.生物膜的不对称性:
(1)膜脂的分布不对称,即膜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的脂种类、含量不同,如人红细胞质膜:膜的外层卵磷脂、鞘磷脂较多,膜的内层脑磷脂、磷脂酰丝氨酸较多;
(2)膜蛋白的分布不对称。
如线粒体内膜中的NADH电子传递链各组分:Cyt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在线粒体内膜内侧,Cytc在线粒体内膜外侧;
(3)糖蛋白和糖脂中的多糖只分布在膜的非细胞质一侧
2.流动镶嵌模型:
实质在于:膜是定向的球蛋白和脂类的二维溶液。
要点(1)大多数膜磷脂和糖脂分子形成双层。
脂双层具有双重作用:是本体蛋白质的溶剂、是一个通透性屏障。
(2)部分膜脂与特定膜蛋白发生专一互作用,影响膜蛋白的功能。
(3)除非为特殊的互作用限制,膜蛋白在脂质中可以自由扩散,但不能从膜的一侧转到另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