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难-在何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改革”难”在何处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现状;难处
【中图分类号】g420
正文:1983年小平同志提出”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求从这一基本点出发不断地改革和发展教育,而我们的课程改革就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部分。至今已经是第九次的课程改革,中国教育体制在这么多次的改革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么到今天我们所提倡的新课程改革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到底难在何处?要了解难处就要了解从提出新课程改革,到现在,在很多中学是怎样的现状。
第一,难在高考:由于高考制度使然,社会对高考的反映趋势也未变化,新课程改革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此。
1社会要求决定家长选择。
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竞争激烈,家长都希望子女能在高考转折点踏上好的起跑线,以优异的分数竞争更优秀的大学,在选择中学时便将升学率,升学质量作为择校标准。在短期内,仍然无法改变的高分得好学校,供职单位看文聘的现实,面试要求”985”几乎成为很多企业的潜规则,典型的畸形”学籍查三代”导致很多著名高校博士被拒之门外,原因即是本科是二本。这样的例子历历在目,家长的忧愁在所难免,而他们对学校的期望值也是更多倾注在高考实效上,并不注重新课标所要求的多元化课程评价,这也就决定了学校的追求和政策。
2家长选择决定学校政策。
由于家长看中升学率,择校择高考名校,如此一来,即使学校意识到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在社会对于学校教学成果的评判是升学率,高考分数的前提下,学校也被迫追求升学率以谋求发展,学校想要有好的生源就必须有好的成绩。在只看得见单一效果时,很多学校对于课程尝试改革,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逐步行动时,往往走到评价一步,就不得不被打回原形,回到旧模式,现实的要求使它们不得不寻求更适合于学校目前发展的方式,任何尝试都是有所限制的。
3学校政策决定教师任务。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要改变也非一朝一夕。实际上,中学阶段课程容量并没大的变化,基础知识要求也与以前基本相同,但是才尝试应用新的形式理念来教学,势必会占用多于以前刻板的复印式教学的时间,这样一来,本来就紧凑的时间就会显得更加拮据,而同时学校方面又有紧迫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能够拿出可见的教学成绩,就是所谓的高考升学率,教师相较下,并不愿意牺牲这样的时间去尝试,以教学质量作为冒险,还是愿意以老的熟悉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博弈高考。这样的情况下,要真正的大规模实现新课程改革,本身从推行意愿度上,也就是个问题。考试质量就切身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方向。教师也被迫倾向于熟悉的,便于掌控的旧式应试教育,所以中学不乏教师抱怨”课本是简单了,可是考试没变简单,这反而使学生学起来更困难,教学难度增加”这就是
典型的高考没能与课程同步改革导致的首要问题表现。
第二,难在条件:由于条件限制,落后地区教师并未能理解其本体所赋含义,更多的是局限在形式上,认为新课标改的就是形式。1部分教师环境条件不足导致新课改思想局限。
在沿海城市新课程推行由于高考制度的一定改革,实施度客观,教师也具有相当的水平去推行,它在全国中学大力的推行,也取得了一定的支持,有教师已经接受了这样的理念,愿意去改革教学方式,这固然是一个好的方向,但是其中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小城市学校,在很大程度上重视但是缺乏资源和实际应用,教师没有更多的机会接受相关培训,再加上本身师资队伍的力量缺乏,只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知道新课程改革这一要求,但并不能理解它应该如何去实行。譬如,一所城镇中学,中学领导从上级非教育专业领导获取即为有限的新课程改革知识,再糅合自己的理解囫囵传递给教师,教师知道新课程是国家重视的教育改革,但是无实例、无相对专业的培训,在用极其粗糙片面的理解来施行,如何能行之有效?反而导致了典型的新课程改革形式化。
2教师对新课改思想认识局限导致新课改形式化。
有教师误解,认为它就是搞形式主义,以标榜新颖奇特。这种认识就是从认知层面上就出现了错误,如果在这种前提下进行实践,那新课标的改革不仅不能起到积极的意义,反而还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学生在这种形式至上的课堂下,学习起知识更加困难。譬如,新课标提到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于是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追
求这个要求的形式,有老师就不断的让学生自己思考研究,引导太浅,导致简单知识也讲的偏难,这就违背了新课标初衷;也有老师为了在公开课上让形式新颖,课堂活泼,生搬硬套在引入中用实验,比如用鸡蛋做动量定理实验,有老师为此一堂课破掉三个鸡蛋,在演示课堂中看似精彩,但在教学中是不实际的,再精彩的表演也无法融入到现实可行的教学中,就并非实现了新课改的要求。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作为典型很明显的反映了教师的不理解,或者理解不深刻,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受相关培训不充分,也没有条件去过多的接触,有心无力。
由此看来,新课程改革这项浩大的工程,为高考、为地区条件所难,要想真正意义的将新课程改革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包括尝试改变”人才择于高考,择于文凭”的不合理现状,同步高考与课程的改革;均衡发展地区条件,大力扶持落后地区教育水平,课程改革不是沿海优秀学校的改革,是对全国普遍中学的改革,只有将这两”难”解决,才成逐步其目标,真正的改善教育,培育更多全面的社会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