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区域旅游空间结构
旅游目的地的构成及产品分类
一、理论基础最简单的定义就是能够满足旅游者终极目的的地点或主要活动地点。
从效用的角度看,消费者觉得从特定目的地进行闲暇消费能够得到比常住地以及其他备选目的地更多更优效用,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旅游目的地是能够使旅游者产生动机,并追求动机实现的各类空间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要素:旅游吸引物、服务要素和环境要素[1]。
1.1.2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是指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它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2]。
其中,旅游活动开展的主要地域,即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是旅游空间结构中重要的研究对象。
1.1.3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体系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体系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全面系统研究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要素、特征和格局的分类体系。
由于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要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以从地理特征、关联性、经济实力、旅游规划等不同的角度来划分,本文力求从对旅游目的地多因素的综合考虑,来构建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体系。
1.2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要素空间结构组成要素的划分方法有很多,有些学者划分为点线面(点轴圈)三要素;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派划分为基质(Matrix)、斑块(Patch)和廊道(Corridor)三要素等,吴必虎教授在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的分析中借用了该模型[3],他认为城市和旅游区(点)可以抽象为点状要素,它们之间的交通要素可以抽象为线,城市与4A级旅游区(点)之间的交通就是“斑块”与“基质”之间的“通道”。
二、旅游目的地的构成要素:坎恩五要素1.拥有一定距离范围的客源市场2.具有发展的潜力和条件3.对潜在市场具有合理的可进入性4.其社会经济基础具备能够支持旅游业务的最低限度水平5.有一定规模包含多个社区库泊的4A观点1.吸引物:2.康乐设施:住宅设施、餐饮业、娱乐设施、其他服务设施3.进入设施:交通网络、基础设施4.附属设施:地方旅游组织魏小安和历建新的三要素说1.吸引要素:各类旅游吸引物,第一产品概念2.服务要素:各类旅游服务的综合3.环境要素:构成了吸引要素的组成部分三、旅游目的地构成要素的核心内容1.有独特的旅游吸引物2.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和市场规模支持3.能提供系统、完备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4.要有目的的当地居民的认同、参与并提供各类支持保障5.旅游目的地须具有一定的可管理性四、主要旅游产品谱系:观光产品:★彩球冠★全天候生态空间(室内)★戴村DNA馆★生态节能普及中心★活水园★微缩节能展示园★古色茶街★三清殿★求索台(三清神像★八卦广场★三清故居★雕塑长廊石牛望江台★神牛问道★天下第一牛★牛文化长廊★牛气冲天★群牛雕像馆文化产品:★三清茶研究中心★茶文化中心★道学院★国学馆★幽谷琴室★养生书吧★棋院★画苑★品茗阁★放商务产品:酒店★避暑天堂★国际山地生态论坛会议中心★三清茶研究中心★山地户外运动服务中心★度假区★军体健康、★森林阳光浴★太极拳馆★幽谷琴室★高温瑜伽★围牛比赛★人牛共舞业务产品:享受产品★高尔夫★度假区★天伦乐园★网球场★娱乐中心刺激产品:★山地户外运动服务中心★丛林滑翔★滑草场★帐篷度假区★丛林狩猎场★拓展中心★云霄飞轮★天旋地★登峰造极★山地自行车★升空电梯★垂钓木屋★水枪战船凌波微步★魔力水屋★登峰造极★山地自行车★升空电梯★垂钓木屋★水枪战船★凌波微步★水上荡桥★魔力水屋★★空中飞人(缆车)替代产品:★茶园★杨梅林★★三清梨园★茶道馆★活水园★石牛望江台★无为顶★三清茶体验基地2)旅游开发方向定位1.观光旅游2.修学、考察游3.生态旅游4、会议旅游5、疗养、康复旅游6、探险旅游7、度假旅游8、其他专项旅游二、空间布局把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放在旅游规划中,形成旅游的四个境界:休闲境界,自我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1)休闲境界区:生活着的众人,真我状态,看山是山、水是水。
区域旅游功能分区
行为
目的
内容
尺度
地域
旅游地
逗 留
周 游
度 假 路
度游 假憩 性路
区 线
专旅 线路
游 旅 旅 旅 旅 营 中单 线 游 游 游 行 区 途目
地 区 点 链 基 旅的
径游径
线线线
地 游地
憩
线 线旅
路
路 路游
径
线
路
图5-19 旅游线路结构模型(引自全华,有改动)
区域旅游功能分区
3.3旅游线路设计原则 3.3.1 突出特色原则 3.3.2 讲究韵律原则 3.3.3 兼顾“冷热”原则 3.3.4 发展创新原则 3.3.5 市场导向原则 3.3.6 游程多样原则 3.3.7 合理搭配原则 3.3.8 机动灵活原则
相对于旅游成本增加的体验水平最低增长 速度。
Ⅰ
K b
X(成本)
图5-20 旅游线路操作性检验模型
区域旅游功能分区
4 旅游线路组织 旅游线路组织基本思路:与交通建设相配套,“线随路走,
路为景开”。 (1)首先要考虑已有的交通条件和近期交通建设规划,优 先安排交通干线附近的旅游地、旅游区。 (2)有些资源稀有性、独特性明显,品位高,需求大,开 发前景广阔的地区,虽然目前可进入性较差,也可以规划建 设交通线路,然后将该地列入旅游线路,这就是“路为景 开”。
区域旅游功能分区
图5-13 综合式山岳景区布局模式
区域旅游功能分区
2.10 海滨旅游空间布局模式
区域旅游功能分区
3 旅游线路的优化设计 3.1什么是旅游线路(内涵)
简单地说,旅游线路是指旅游者从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居住地所进行游览活动的 轨迹。具体而言,旅游线路是旅游部门凭借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针对目标 市场,为方便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而设计,用交通线合理连接客源地和一系列旅游地、 旅游区和旅游点的线性连续空间。 3.2 旅游线路的基本类型 两种主要类型: (1)景区内联系各个景点的小尺度游览线路; (2)联系客源地和一系列旅游地的景区外大尺度旅游路径。
2020-2021大学《旅游地理学》期末课程考试试卷(含答案)
2020-2021《旅游地理学》期末课程考试试卷 课程代码: 考试时间:120分钟 适用专业: 考试日期: 题 目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成 绩 一.判断题(20*1´=20分) 1.旅游节点的职能体系中,各节点间的关系包括了从属关系、共生关系、依附关系、松散关系和排斥关系。
2.线状要素大多描述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点状要素描述旅游交通的空间结构,网络要素反映旅游资源、市场和交通的空间结构。
3. 魏小安的“两纵两横”四大旅游带是指新亚欧大陆桥、长江开放带、京广旅游线和中部高速旅游带。
4. Gunn1972提出旅游吸引物的空间结构有三重地带构建包括核心、不可侵犯地带和外围地带。
5.影响旅游用地的关键因素主要有区位和交通。
6.Gunn 从微观层面对旅游地域系统研究,提出旅游目的地地带(TDZ )理论,认为它有吸引物组团、 社区、中转通道和区内连接通道四个要素组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地域系统。
7.从体系的角度,认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包括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旅游市场的空间结构以及旅游交通的空间结构。
8.运输布局又称交通运输配置,指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交通线的布局。
9. 中,Pn 为高峰指数,当游客量在所有时期都相同时,Pn 等于0;当游客量集中于某些时期时,Pn 值会很大。
10.中国的旅游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省区及中、西部的人口稠密大省。
11. 国内旅游市场的特点中,出游方式以短程为主,中远程较少。
12. 旅游地综合件评估模型 中,Qi 为第i 个评价因子的权重,Pi 为院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订………………………………………………线………………………………………………第i个评价因于的评价值,n为评价因子的数目。
旅游地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
旅游地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引言旅游业是各国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地区发展和人口流动的重要推动力。
在旅游地的规划和管理过程中,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的合理安排是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旅游地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的概念、意义以及实际操作过程。
功能分区的概念与意义功能分区是根据旅游地的不同功能需求和特点,将旅游地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拥有着独特的功能和定位。
旅游地的功能分区可以有效地整合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体验和管理效果。
常见的功能分区包括景点区、住宿区、商业区、休闲区等。
功能分区的意义在于:1.优化旅游资源利用:通过功能分区,可以更好地规划旅游资源的利用,使各个区域的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实现资源集约化利用。
2.提升旅游体验:不同的功能区域可以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体验,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提高旅游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引导游客流动: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可以引导游客在旅游地内有序流动,减少拥挤和交通压力,提升游客的流畅度和满意度。
4.促进旅游产业发展:通过功能分区,可以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促进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和协调发展。
空间布局的概念与要素考虑空间布局是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对不同区域的空间结构和布局进行合理的安排。
合理布局可以优化旅游地的空间效益,提升旅游地的形象和品质。
在空间布局过程中,以下要素需要被考虑:1.地理环境:考虑旅游地的地理特点,包括地形、水文、气候等,以确定最佳的空间布局方案。
2.交通便利性:旅游地的交通便利性对游客的流动和体验有着直接影响。
合理布局应考虑到交通节点的分布和交通网络的连通性。
3.旅游资源的分布:旅游资源的分布是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之一,区域应根据资源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划分和安排。
4.环境保护:在空间布局中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要求,尽可能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旅游地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的实践操作实际操作中,旅游地的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调研和协调。
(完整版)《旅游规划与开发》期末复习题库和答案2023年修改整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完整版)《旅游规划与开发》期末复习题库和答案《旅游规划与开发》期末复习题库)⼀、填空题1.旅游⼈类学的研究要紧是从旅游地的居民和游客之间__⼈际关系__的⾓度来研究旅游地的⽂化现象和____演变___,以及这种⽂化现象对旅游地社会的阻碍。
2.旅游中⼼地的市场范围上限是由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业的社会容量、经济容量以及旅游业的⽣态环境容量四者共同决定的客源市场范围。
3.狭义的假⽇旅游是指我国公民在春节、“五⼀”、“⼗⼀”等长假的旅游活动。
4.旅游资源的调查可分为概查、普查、详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等类型。
5.旅游资源“三三六”评价法中的三⼤价值是指历史⽂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6.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市场分析包括了对旅游者需求分析、竞争对⼿分析、宏观环境分析。
7.从时刻序列上看,旅游区主题形象按形成过程可划分为三个时期的形象,即原⽣形象时期、次⽣形象时期和复合形象时期时期。
8.在“三区结构布局”的区域旅游空间布局模式中,服务区处在最外层。
9.旅游项⽬创意设计的总体原则是:⼈⽆我有,⼈有我新,⼈新我转。
10.由于资源导向模式的局限性,使得地理学学的⼀些相关理论成为旅游规划与开发初级时期惟⼀的也是最重要的基础理论。
11.在以市场导向模式为指导的旅游规划与开发中,旅游规划者的思路不是有什么旅游资源便开发什么,⽽是市场需要什么便开发什么。
12.在⽣态旅游过程中,⼈们能够了解旅游区的___⽂化____和____⽣态____,增强环境爱护意识。
13.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效益评估中要遵循的原则有:客观公正的原则、科学实际的原则、全⾯系统的原则、适度超前的原则、⼒求定量的原则、可持续性原则。
14.⼈⼒资源保障体系的三个特点:____系统系_______、综合性和__科学性____。
15世界上最早进⾏旅游规划⼯作的是上世纪五⼗年代的美国____夏威夷______规划。
16、2000年10⽉26⽇国家旅游局颁布的___《旅游进展规划治理方法》_是对旅游规划⼯作的具体指导性法规。
旅游规划的功能分区与区域布局
娱乐区
自然保护区
图9.7 三区结构布局模式 11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
7
区域旅游布局在中、微观上主要是旅游功能区科学安 排,内容有二:第一,为各功能区选定空间区位,第 二,对各功能区开展空间优化组合,形成系统的相互 促进的整体空间结构。此方面形成了一些布局模式:
⒈环自然风景点或娱乐中心布局
在自然风景魅力突出的旅游区,通过此布局模式能进 一步提高自然风景点的吸引力、布局重点 是娱乐,其 次是住宿。
4
三、区域旅游空间功能布局
㈠功能分区
图9.3 国家公园旅游模型,据甘恩1988
功能分区是旅游目的地规划管理的一项 重要技术方法,也是一项重要的规划内 容。功能分区是根据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景观质量等级和集聚状况、自然环境的 保护等级、游客利用的重要性与方式等 指标,对旅游目的地土地划分出各有侧 重的类型空间。一般认为功能分区模式 是美国景观建筑师Richard Forster于1973 年最早提出,他将国家公园以同心园模 式从里到外划分为核心保护区、游憩缓 图9.3 国家公园旅游模型,据甘恩1988 冲区和密集游憩区。加拿大国家公园较 广泛地采用了甘恩于1988年提出的五圈 层模式:重点资源保护区、荒野低利用 区、分散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和服务社 区(见图9.3)。
2
一、旅游开发的区位选择
区位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是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两大 主题,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理性的区位选择,导致经济 活动在某一优势区位的聚集和扩散,在中观和宏观上 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现代区位论的区位决策目标不 仅包括生产者利润最大化,而且包括消费者的效用最 大化,同时区位论从微观的企业区位论发展到宏观区 位论——空间经济结构分析。旅游各要素及其集聚的 景观集合体在空间上分布是不平衡的,而旅游活动的 重要空间运动规律是旅游者受旅游吸引物的吸引产生 空间位移,形成旅游流。所以,旅游开发中针对目标 市场选择旅游开发区是一项重要工作。
第7章 旅游空间结构与演化机理 《 旅游地理学》PPT课件
点的区位属性
点在空间中存在区位属性,这样的区位属性包含两种类型:
❖ 一是绝对区位,又称为数理区位,是指地理因素和现象在三维地球表 面的空间位置,可由经纬度和海拔高程加以确定。
❖ 二是相对区位,是指特定地理因素或现象在地理空间中与其他地理事 物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关系,可由空间距离、时间距离、交通运输 距离以及社会、经济、要素又称域面要素,域面是点状要素和线状要素赖以存在的空间 基础,具有确定的空间范围。如果认为域面是区域空间结构中除去节 点和连接线之外的所有地域,那就是腹地的概念,其大小和研究的空 间尺度有很大的关系。
❖ 域面作为各项经济活动的场所,其空间范围及其内部要素的密度等都 随着它们与节点相互作用的强度而发生变化,域面上若出现新的节点 ,则其实力就会增强,从而逐渐变为结节区域。否则,域面经济活动 稀疏,活动半径狭小,即沦为衰落或不发达区域。
第7章
本章学习目标
1
旅游空间结构要素与特征
2
旅游空间结构模型与应用
3
旅游空间演化过程与机理
7.1旅游空间结构要素与特征
❖ 7.1.1空间结构组成要素
❖ 点、线、面是用来描述这种结构特征的基本要素。在地理学或区域 科学中,点可以代表城市、景点等物质实体;线可以代表交通干线、 旅游线路等线状物体;面可以代表各种类型的经济活动区域。空间 结构实为节点、网络、域面、要素流等构成的要素集合。
(1)旅游增长极理论
❖ (1)理论内涵 ❖ 增长极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佩鲁认为经济增长(
增长极)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和部门,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 和地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进一步发展。 ❖ 旅游增长极是对区域旅游或相关行业发展具有推动性的旅游空间聚集区或旅游经济单 位。增长极理论对旅游开发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该理论以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作为研究对象,因而它可以指导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
旅游规划的空间布局
东部滨海旅游圈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以旅游 产业为主体的具有国际水准的生态型滨海综 合旅游度假胜地;
其理论基础是地理空间的理论和经济区位论,基本依 据是旅游规划区背景分析结论、市场分析成果和旅游 资源评价结果。
认知绘图法
弗里更(1983)提出,主要是通过综合旅游者对旅游地域形象的 认知,计算旅游位置分数,以此为空间布局的依据。
步骤:
1、选择抽样调查方法,以确保获得具有代表性的随机样本。
4、汇总TSL分数,并标注在地图上,积分最高处,即为旅游区的 位置中心,然后沿低谷处画线,可得出各区之间的界限。
降解区划法
史密斯(L.J.Smith,1986)提出,是一种 大尺度地域范围区划定位方法。
该方法从较大区域范围入手,逐渐按两分法 分解成越来越小的区域。
最初地域单位
第二层次区域单位 第二层次区域单位
第6章 旅游空间布局
第一节 旅游空间布局的界定及影响因素
词义 旅游空间布局,在国家建设部、国家计委有
关风景名胜区规划内容要求中,相当于景区 划分。 有些教材或文章中又以“旅游区划”出现。 国家旅游局“旅游发展管理办法”中用词 “空间布局”。
一、概念及作用
(一)定义
旅游空间布局是通过对土地及其负载的旅游 资源、旅游设施分区划片,对各区进行背景 分析,确定次一级旅游区域的名称、发展主 题、形象定位、旅游功能、突破方向、规划 设计、项目选址,从而将旅游六要素的未来 不同规划时段的状态,落实到合适的区域, 并将空间部署形态进行可视化表达。
最
最
最
最
最
最
初
初
初
初
初
初
地
地
地
旅游规划 旅游功能分区及布局
国家公园分区
公区制是国家公园管理的主要手段,用以保证 公园内的土地及自然资源保持在野生状态,把 人为设施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国家公园规划的核心是把公园作为科研与教育 中心,作为人与环境关系的课堂,对公园进行 保护性低密度的利用。 一般将国家公园分为3-5个不同的功能区,如生 态保护区、特殊景观区、历史文化区、中心区 和一般控制区。
Lue,Crompton,Fresenmai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提出的几个
旅游布局模式
2沿途
2
3基地
4
3
4区域周游
1
旅游中心
1单一旅游地
5
5短途环游
双核布局模式
1974年Travis提出 “双核原则”。这种 方法为游客需求与自 然保护区之间提供了 一种商业纽带,通过 精心设计,服务集中 在一个辅助型社区内, 处于保护区的边缘
旅游发展的梯度
旅游发展的梯度是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 空间上呈递增或递减现象,其表现往往是 由旅游中心城市或重点向周围呈递减分布。 在旅游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种梯度进 行适度的布局。
增长极理论
所谓增长极,是指在不发达区域布若干个点,资 源、人口 向点上集聚,迅速形成体制、科技、人 力资本和其他资源的优势,使之成为不发达区域 的 “领头”和支柱。这样,既有发达地区梯度推 进的“线”的延伸,又有不发达地区培育增 长极 的“点”的支撑,以点线结合的双向互动,牵引 不发达地区的加快发展,进而缩小区 际差距。
第四讲 旅游功能分区及 布局
旅游空间结构与布局
区域旅游规划进行空间结构的组织过程中, 涉及到规划区域本身的空间组织与其上一级 空间组织的关系分析以及其下的次级活动空 间的组织和设计。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是加强区域旅游系统 形成的地理工程之一,有利于进行全局与局 部、局部与局部之间关系的协调,并为构建 高效的空间组织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旅游规划复习要点
名词解释1旅游规划:是在旅游地及其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地及其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供需市场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特别是旅游市场的需求,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并寻求旅游业对社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贡献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
2旅游开发:3城市旅游:就是指以城市作为旅游吸引物(可以是城市整体或城市的著名景点)招徕游客的一种旅游活动,其实质是对都市文明的向往与追求。
4旅游扶贫:(PPT—Pro-Poor Tourism)也就是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
5旅游功能分区:6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包括诸要素在空间中的相互位置、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等,以及诸要素如何在空间中生成、运动和发展。
7文案调查法(间接调查法):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和情报资料,对调查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调查方法。
包括资料筛选、编排标记、文字摘录、分析鉴别和分类登记五个步骤。
8观察调查法是调查人员借助观测仪器或亲临观测现场对观测现象进行跟踪、记录、观察的一种研究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资料比较生动、直观、可靠。
如对某景区的一次调研中,调查人员就可以在景区的大门、重要景点、游客中心等场所观测游客的消费行为,从而直接获取游客对景区设施服务的评价和意见。
9,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P是政治(Politics),E是经济(Economy),S是社会(Society),T是技术(Technology)。
10区域合作战略旅游形象:1,西方国家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先驱,被一致认为是1959年美国夏威夷州规划(State Plan of Hawaii)。
20世纪30年代英国、法国和爱尔兰等欧洲国家开始了最初的旅游规划。
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家旅游局成立以后,国家建设规划部门开始对城市和景区进行相应的开发规划。
第三节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重点)一、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趋势(一)全球化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界限正日渐模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日趋频繁,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交往会越来越多。
第三章中国旅游资源类型和分区
三、 旅游资源概念内涵特点
(1)旅游资源相对旅游主体(旅客)而言,处于旅游客 体位置。
(2)旅游资源是自然创造物和人工创造物,它存在于旅 游现象之前。
(3)旅游资源不是单一性的专门类资源,而是复合型的 专门类资源,其复合程度之大,可以囊括自然界和 人类历史文化。
(四)华中名山峡谷区
华中区地处我国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的过渡地带,原始的 自然保护区风貌、壮丽的三峡风光以及引人入胜的三国胜迹等主要旅游 资源又具有地域关联性,从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一级旅游资源区。
(五)华南热带景观区
华南区大部分地处热带,以热带风光为主,地形形成许多奇石、幽 谷和名山;绵长的海岸地带有不同类型的海岩和滨海景观,其中红树林 海岸和珊瑚礁海岸景观别具特色,众多的岛屿千姿百态,风光各异,情 趣无限。
(十)港澳台区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由贸易政策,购物旅游、会议旅游等特种 形式的旅游对港澳台区来说已不具有“特种”含义,而成为普遍的 重要的旅游活动内容。
思考题
1、中国的五岳是: 2、中国的四大佛教名山是: 3、举出5个中国的世界文化历史遗产 4、举出5个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 5、 举出5个中国的地方名菜,你最喜欢的是—— 菜 6、中国的旅游区划分为哪些旅游区?各有什么特点?
2 大类
3 类型
地质 地貌
岩石、地层、化石、构 历史古迹 造
山岭、峡谷、喀斯特 古建筑
古人类、古战场 宫殿、工程
水体
河、湖、泉、瀑
陵墓
帝皇陵墓、名人陵墓
气象气候与 云、雾、雾凇、雷暴、 园林
天气
龙卷风
“全域旅游”关键在于区域旅游要素的系统整合
“全域旅游”关键在于区域旅游要素的系统整合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编者按:全域旅游作为全新的旅游发展观,既是对过去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继承和升华,也是对大众旅游时代我国旅游业发展战略的再定位。
本文主要阐述了全域旅游的关键所在是将区域特定的时间、空间、产业、数据、资本五大要素的系统整合,从而推动区域旅游产业化升级,实现区域产业融合带动区域产业整体发展。
全域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各地区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其核心就是在于通过整合各碎片化的资源,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效果和整体化的品牌,实现产业融合和区域产业整体带动。
全域旅游的要素结构可以从时间、空间、产业、数据、资本五个方面去系统思考。
空间整合从全域旅游的空间整合上,要实现旅游资源要素的“全域空间”整合,整合资源打响品牌,通过道路、城镇、乡村、景区、度假区的梳理与串联,区域旅游资源的生态价值与人文价值在全域旅游得到释放,构建全域空间网络新结构。
全域旅游视角下两大类空间至关重要,一类是风景道空间,一类是城镇。
风景道空间整合。
一条普通的交通道路,通过生态改造工程、公共工程旅游化、全域旅游景观营造等手段,转变为融合了交通、旅游观光、旅游体验、休闲度假、运动养生等旅游产业多要素与主题的主题体验道,实现沿线上的业态整合、景区整合、度假区整合以及旅游特色小镇与乡村整合,形成移步换景,处处有景、随时可停留的旅游氛围,用一条道路串联起沿线的旅游产品,形成全域旅游的升级!绿维创景积极响应国家旅游局号召,至今承担过数十个全域旅游规划项目,从全域思维、基础支撑、发展架构、核心理念、运营模式、服务体系等方面总结出一套全域旅游创新理念和规划模式。
在泾源县泾华路20公里旅游服务长廊项目中,将一条交通走廊运用全域旅游景观营造模式打造生态旅游服务长廊,以服务功能为规划前提,构建生态、旅游、农林、避暑为一体的产业体系,走旅游+生态+农业+畜牧业+避暑等复合型的发展方向,以旅游引导区域产业的发展带动二十公里服务带区域村镇经济的发展。
旅游资源区划
旅游区划的应用旅游区划就是旅游业地域结构体系之区域分异,他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正确揭示客观存在的不同等级的旅游地理环境及旅游资源有着重要意义,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1、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实地考察综合分析,找出比较合理的旅游区界线。
2、确定个旅游区的性质、特征和低位,指出今后发展的方向。
3、分析确定区内各旅游经济中心等.其原则有1、考虑区位原则2、考虑协调管理因素3、考虑旅游资源类型4、考虑完整性原则【1】一、两种中国旅游区划方案的介绍:1、旅游地理区划以郭来喜为主要代表,按照旅游带、旅游省、旅游区这三个层次结构来划分中国的旅游区.旅游带:一级旅游区,跨省、市、自治区的旅游地域组织,依据相似性原则旅游省:二级旅游区,以现有省、市、自治区行政区划为基础,适应我国现行旅游管理体制,依据保持行政区域完整性原则旅游区:三级旅游区,可以是一个旅游业发达的大城市,也可以由几个旅游城市共同组成。
依据资源近似性、运输便捷性、管理方便性原则依据上述原则,作者将全国划分为9个大旅游带: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上具体上看:【2】2、而教材作者吴国清等人拟按三个层次即一级旅游区(旅游大区)、二级旅游区(旅游亚区)、三级旅游区(旅游区)来划分中国的旅游区。
旅游大区:一级旅游区,从地理区位、旅游资源、区域来发等角度出发,考虑旅游区位相近、保持行政区完整性等原则.它是跨越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旅游地域组织。
旅游亚区:二级旅游区,与各省级行政区域一致,即与现有的省级辖区范围相同。
旅游区:三级旅游区,依据旅游资源的近似性、依托中心城市、运输便捷性和管理方便性等,以主要旅游城市、旅游景区为中心划分。
旅游区是旅游区划体系中最基层的旅游地域单元,可以依托一个旅游中心城市,也可以是几个旅游城市的联合体,由方便的交通相联系这样划分的各个旅游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每个旅游区都应有足够分量的旅游资源,有较扎实的经济基础和相应的接待能力。
第六章 旅游地空间结构
一、旅游地空间结构概述 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包括诸 要素在空间中的相互位置、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等,以及诸要素如 何在空间中生成、运动和发展。 旅游空间结构是一定区域内旅游要素组织在空间上的投影,是目前 旅游要素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表现形式,它是在长期旅游发展过程 的累积结果,旅游空间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旅游目的地健康、 持续发展。
第六章 旅游地空间结构
五、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地理学方法 3.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Gini)是地理学中研究离散区域空间分布的重要方法,用于不 同研究对象区域分布差异的对比,进而找出地域分布变化规律。
式中,Pi为第i个区域内景区数占全国总数的比重,N为区域数量,C为分 布均匀度。基尼系数介于0和1之间,越大表明集中程度越高。
当R为1时,说明点状分布为随机型;当R>1时,点状要素趋于均匀分布; 当R<1时,点状要素趋于凝聚分布。
第六章 旅游地空间结构
五、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地理学方法 2.景区集中度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是衡量研究对象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
G为的景区的地理集中指数,Xi为第i个省区的景区数量,T为景区 总数,n为省区总数。G取值在0-100之间,G值越大,景区分布越 集中;G值越小,则景区分布越分散。
第六章 旅游地空间结构
三、旅游地空间结构模式 3.扩展模式 主要特点: 各级旅游中心地对旅游流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 挥; 旅游地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 开发重点:
第六章 旅游地空间结构
四、四种常见的旅游空间结构理论 1.核心-边缘理论 1966年由弗里德曼(J.R.Fridemna)在他的学术著作《区域发展政 策》一书中正式提出的。他认为,任何空间经济系统均可分解为 不同属性的核心区和外围区。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 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 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 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 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它又可分为两类:过度区 域和资源前沿区域,过度区域又可以分为两类:上过渡区域、下 过渡区域。
旅游规划总结
旅游系统: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撑和保障子系统4个部分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和目标的综合体。
旅游系统的结构:(一)旅游系统的组织结构: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撑和保障子系统(二)旅游系统的经济结构: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旅游市场(三)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旅游三要素: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四)旅游系统的层次结构:宏观层次的旅游系统、中观层次的旅游系统、微观层次的旅游系统旅游规划是指在对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条件及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客源市场需求及旅游业发展趋势,设计旅游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策划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项目,构建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以促进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过程。
旅游规划功能:1. 在市场中合理分配旅游资源2. 制定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3. 落实区域相关部门的协作4. 保障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规划的等级分类1、空间尺度分类:国家旅游规划、省级旅游规划、市级或县级规划、景区、景点规划2、时间尺度分类:长期规划(10-20年)、中期规划(3-6年)、短期规划(1-2年)3、规划的内容分类:旅游综合规划、旅游专题规划4、旅游规划的深度要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旅游规划的利益相关者:旅游投资方、区域旅游管理方、旅游开发区域所在的社区、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规划的审批部门旅游开发:指为发挥、提高和改善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得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活动。
旅游开发的内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地的交通安排、旅游辅助设施的建设、旅游市场的开拓旅游开发的原则:个性原则、市场原则、综合原则、保护原则、效益原则旅游开发的步骤: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估、制定旅游规划、具体方案实施旅游规划与开发四大板块:经济、环境、人文、规划区位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意义:1、确定旅游地市场范围2、确定旅游地等级3、制定旅游地的均衡布局模式消费者行为理论在旅游开发规划中的应用:旅游产品及线路设计、市场营销策略的选择竞争力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丰富旅游规划的内涵、为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风景名胜区的分区、结构与布局
主讲:别小娟
地球科学学院
风景区概述 风景区规划概述 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 风景区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风景区的分区、结构与布局 风景区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 风景区专项规划
风景区的分区、结构与布局
风景区的分区 风景区的结构 风景区的布局
风景区的分区
分区原则: 1.同一区内 的规划对象 的特性及其 存在环境应 基本一致。
景区微观层次空间布局模式
轴对称模式
景区空间布局模式对比
对比因素 圈层模式 空间关系 中心性 规模相关性 点轴模式 节点性 规模相关性 轴线对称模式 对称性 规模中立性 弹性与互补倾向 均质项目服务 垂直与水平可达性
职能关系 主从服务倾向 弹性与互补倾向 均质项目服务 异质项目服务 活动关系 垂直可达性 水平可达性
坚持立足资源的产品导向
市场导向
王朗--生态旅游
坚持可持续的生态导向
功能分区的类型
游览区 运动休闲区(游乐区) 野营区 科学研究、教学考察区 休养疗养区 游览接待区 行政管理区 生产经营区
根据不同需要而划分的规划分区 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需调节控制功能特征时,应进行功能分区; 2.当需组织景观和游赏特征时,应进行景区划分; 3.当需确定保护培育特征时,应进行保护区划分; 4.在大型或复杂的风景区中,可以几种方法协调并 用。
圈层模式
“核心——边缘”理论
景区微观层次空间布局模式
圈层模式
“社区——吸引物” 模 式
景区微观层次空间布局模式
圈层模式
“三区结构” 模式
景区微观层次空间布局模式
圈层模式
“双核原则” 模 式
景区微观层次空间布局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圈层结构和核心—边缘结构
A.圈层理论 最早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 杜能提出。该理论认为,城市的影响力从 核心区到远郊区服从距离衰减律,也就是中心区的影响力较大、功能层级 较高,并认为城市以圈层状的空间分布为特点逐步向外发展。城市核心圈 层总是居于龙头和首要的地位,效应发挥越大,越能推动城市各圈层向核 心圈层靠拢,最终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发展。 B.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与边缘理论是1966年由弗里德曼(J.R.Fridemna)在他的学术著 作《区域发展政策》(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y)一书中,正式提出 的。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 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其 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 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其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 区域。核心与边缘地区应该是一种平等竞争、优势互补、合作互赢的空间 关系。 发展核心、带动边缘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发展中地区 要注意培育旅游核心区 ,形成旅游创新活动基地 ,带动边缘区域发展 , 壮大整个区域的旅游竞争力。
(5) 双核结构理论
双核结构是我国学者将极核式结构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提 出双核结构模式,即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 的结构,双核结构中,一方是区域中心城市,集政治、经济、 文化功能于一体,以省会城市为主,另一方是重要的港口城市, 承担着区域中心城市的门户功能,双核结构的形成导源于港口 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组合,由于兼顾了区域中心城市的 居中性和港口城市的边缘性,从而可以实现区域上合功能上的 互补。 双核结构在我国广泛存在于我国沿江和沿海地区,沿江地区 有成都——重庆,长沙——岳阳,南昌——九江等,沿海的有 沈阳——大连,北京——天津,济南——青岛,杭州——宁波, 广州——深圳等。 把“双核”结构模式应用于区域旅游合作,有巨大的利用 价值。从旅游大尺度空间角度看,可以跳出单独旅游城市本身 的狭隘区域,分析各自内部区域优势的同时,寻找临近区域的 互补、依附和竞争关系,实现区域旅游合作。
5.2.1.2旅游空间结构中的线状要素
空间结构中的线状要素一般包括交通线、通讯 线、能源供给线等。对线要素的研究常以交通线为 重点。交通线本身是交通运输产业在地域空间上的 分布和体现,另一方面是各种物质流、能量流、人口 和劳动力流、资金流等要素流动的通道。线要素把 区域内部的节点要素有机联系起来,成为区域空间结 构的主要骨架。 旅游“点-轴”开发模式中的旅游节点,一般都 是旅游交通线的交汇点,或者是旅游网络节点,它 具有较高的旅游可达性,因而往往成为区域旅游开 发的优选地位。它的发展,又会在离心力的作用下, 通过旅游线状基础设施和旅游网络,将旅游者流等 旅游空间要素向四周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旅 游发展。
(2)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和网络开发理论
A.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最初是由波兰的萨伦巴和马 利士提出来的。该理论的核心是, 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 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 机的空间结构体系。点-轴渐进式 扩散的结果,将形成点-轴-集聚 区的空间结构。 B.网络开发理论 网络开发理论,是点轴开发 理论的延伸。所谓网络开发,就 是强化网络和点轴系统的延伸。 提高区域内各节点与腹地、腹地 与腹地联系的广度和强度,促进 区域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 因此,该理论应用的时机应选在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区域之 间发展差距已经不大,区域经济 实力已允许较全面地开发新区的 时候。
(1)早期区位理论
D.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市场区位理论是廖什1940 年在用德文出版的《经济空间秩序》一书 中,将利润原则应用于区位研究,并从宏观的一般均衡角度考察工业区位 问题,从而建立的以市场为中心的工业区位理论和作为市场体系的经济景 观论。 他认为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区 位的最终目标是寻取最大利润地点。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 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的差最大点,即利润最大点。他反对运输成本 和劳动力成本的降低对于区位优势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利润才是起到决定 性作用的因素,因此工业区位主要是由其销售范围的大小确定,也就是需 求量决定了市场区位。在一个具有均一运输成本与资源分布的均质平原上,这
5.2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
Hale Waihona Puke 旅游空间结构是指旅游产业各部门在地理空间的 格局以及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空间经济关系。对此, 最早展开研究的陈传康先生(1931年—1997年10月) 于 1987年提出了“区域旅游”概念 。他认为:“区 域旅游,就是在旅游资源分布相对一致的空间内,以 中心城市为依托,依据自然地域、历史联系和一定的 经济、社会条件,根据旅游者的需要,经过人工的开 发和建设,形成有特点的旅游空间,即各类型的旅游 区,以吸引旅游者在一定区域内旅游。”它着重于从 区域的角度出发研究各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和比 例。 而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是指人类旅游活动作用于旅 游区域这个特定地域范围所形成的组织形式。它反映 了区域旅游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包括 诸要素如何在空间中生成、运动和发展,如何结合成 有机的旅游生产力的空间整体。
5区域旅游空间结构
5.1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 5.1.1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及空间组织优化 的理论,而旅游活动也是在空间上的活动,必 定有其自身空间布局和空间组织优化的问题, 因此,区位理论也就受到旅游规划者的重视。
(1)早期区位理论
A.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 (J. H.Thünen)于1826年在 出版《孤立国对农业及国民经 济之关系》一书中首先提出, 其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 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 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 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 收入的地区差异。由于杜能学 说只考虑市场距离对农业布局 的影响,现代农业区位论者除 考虑这一因素外,还考虑自然、 技术、社会、行为、政策因素。 同时,研究农业区位更多注意 农业区域的优化组合,以便为 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早期区位理论
C.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 (A.Lsch)分别于 1933年和 1940年提出的, 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 播到其它国家,被认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所谓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商品是在中心地生产, 提供给中心地及周围地区居民消费的商品。中心地职能是指中心地具有向周围地区提供中心 商品的职能。 由于竞争机制的存在,各个中心地都想扩大服务区范围,相邻的中心地服务区之间将出 现重叠,根据到最近中心地购物的原则,重叠区的消费者将以中心线为界被最近的中心地吸 引。于是每个中心地的服务区变成最稳定空间结构的六边形.每个次一级的中心地成为六边 形的6个顶点,各级中心地组成一个有规律递减的多级六边形图形,形成一般均衡状态下的 中心地空间分布模式。
5.2.1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5.2.1.1旅游空间结构中的点状要素——节点 节点是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地,也是区域的中心 或核心,它是区域经济活动集聚的结果。区域旅游空 间结构的点要素就是由吸引物聚集体及旅游服务设施 两个部分组成的旅游节点。 在城市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节点和吸引物 聚集体的空间成长过程大致是:在城市旅游发展的开 发与参与阶段,城市旅游吸引物聚集体基本上是天生 的、自然及历史遗留的吸引物聚集体;在发展与成熟 阶段,不断有人工的旅游吸引物聚集体加入;在城市 旅游生命周期的停滞阶段,人工的旅游吸引物聚集体 开始在数量上超过自然的和历史文化脉络所遗存的吸 引物聚集体。其中,各个旅游节点之间的关系一般可 分为从属关系、共生关系、依附关系、松散关系和排 斥关系。
5.2.1.3旅游空间结构中的网络要素
网络要素是节点和线路的结合体,是指 区域内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与通讯信息线路的 空间分布体系。它在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中发 挥连接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和外围地域以及城 市系统的纽带和桥梁的特殊作用。旅游网络 系统的组合状况以及地域分布形态(可分为 放射性网络、伞形网络、轴带网络、过境网 络)直接影响旅游中心城市和旅游卫星城镇 系统的分布,并对城市外围地域产生一定的 影响。
5.2.1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
经济地理学认为: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 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组成。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点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 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点状分布形态。区域 空间结构中的先是指某些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 上所呈现出的线状分布形态。区域空间结构中 的网络是指由相关的点和线相互连接所形成的。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域面是由区域内某些经济活 动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面状分布形态。点、 线、网络、域面不是简单的空间形态,它们具 有特定的经济内涵和相应的功能。
5.1.2空间结构理论
源于区位论的空间结构理 论是研究如何使得社会经济主 体保持最佳的相互关系和形态 的理论,是促进区域合理发展 的理论依据。一般而言,空间 结构会依次经历原始均衡结构、 增长极结构、核心—边缘—外 围结构、网络一体化结构等阶 段。 (1)增长极理论 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 1950年首次提出 ,他认为: 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 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 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 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 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 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 以带动经济发展。
(1)早期区位理论
B.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 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提 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 以后他又于1914年发表《工业区 位理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 主义的理论》,其理论的中心思 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 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 约费用最大的地点。其相关法则 是运输区位法则 、劳动区位法则 和集聚(分散)区位法则。 韦伯的理论至今仍为区域科 学和工业布局的基本理论,但在 实甘应用中有很大局限性。